2014年8月3日星期日

天下第一倉 股市火熱 保持警惕

股市火熱 保持警惕 (艾薩 Isaac Sofaer)

天下第一倉

股市火熱 保持警惕

一些質素低劣的內地上巿公司,股價節節上升,可謂雞犬也有升天的一日。這些我不會投資的公司,通常存在不真實的收入或虧損。
但市場就是這樣運作,沒人質疑這個問題。

股價殘 質素更殘

有人認為,即使在美國,上巿公司的質素亦變得愈來愈參差,那內地和香港出現這情況也不奇怪吧?但是這些股票反彈的時間難以持久,因為它們長線的走勢還是會跟從基本因素,而公司的內在價值及貼現現金流,亦不可能長期被忽略。
目前大部分股價節節上升的公司,都沒有良好的基本因素或內在價值。
有些人說,內地公司的股價很便宜,但準則是什麼?應該只是巿盈率,因為公司的股本回報率及股息都十分低。
巿盈率是建基於收入,但很多公司根本沒有真實收入,部分甚至有虧蝕,這又如何衡量它們的巿盈率呢?或者,如果收入是因為依賴更多的貸款所得,財務數據能反映這異常的情況嗎?如果盈利在負債沒增加的情況上升,情況就不同了,但你很難從內地公司找到這條件。
當投資者改弦易轍,加入這場非理性的升浪,資產負債表達 AAA級且管理良好的公司,就會被忽視,大概因為這些公司被誤以為股價過高。

中央做不了救世主

與此同時,內地的經濟每況愈下。
地方政府、民企、國企和個人的負債不斷上升,投保內地政府違約及信貸違約掉期的成本也上升了。若內地每一個大到不能倒的企業都需要援助,中央政府四萬億美元的儲備,根本不敷應用。
以 GDP計算,內地的總值是美國的一半,但負債和資金成本卻高得多。只有受政府祝福的企業可以取得便宜的資金,即使它們在倒閉的邊緣。
美國銀行業撇賬的情況已經走到尾聲,但在內地只是剛剛開始而已。據渣打銀行的報告,內地債務佔 GDP的比率,從十年前的 150%升到現在的 251%。這比率有可能如日本般升至 400%,但我們看到的結局是,日本經濟迷失二十年兼零增長。內地正在走向這個結局?我認為,假如領導人不致力改革,事情不會有任何改善,且會成為一個政治計時炸彈。
小心為上,好過事後遭殃,我們沒必要作過度投機。
但肯定的是,股巿愈暢旺, IPO的質素會愈低、價格會愈貴。
祝君好運!
艾薩 ijsofaer@gmail.com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
並在 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 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壹樂也 韓菜風潮

壹樂也

韓菜風潮

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發奮圖強的人,而整個國家都發奮圖強,那就不得了了,南韓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短短的數十年,從我第一次抵達當年的漢城,到最後一次遊玩,一個都市,一個國家的改變和進步,是那麼的厲害,令人驚訝。

別說汽車、衣著、化妝品和電視手機,單單是食物,由一個只有烤肉和泡菜的不良印象,到目前滿街令人垂涎的食肆,是別的國家想像不到的。
不只在韓國,韓菜的風潮影響到世界各地,連洛杉磯小韓國的餐廳,都擠滿了客人,老饕們對韓菜的愛好,就有如從前喜歡日本菜一樣,說什麼又好吃又健康,吃韓菜已成為一種時尚了。
我替自己欣慰,這麼多年的介紹和推廣,終於看到有人認同,韓國料理在香港開了一家又一家,整個金巴利新街周圍都是韓國餐廳,擠滿了年輕人。
大家當寶的時候,我又不得不批評,其中不及格的還是居多,韓國人在得意之時,也非反省一下不可,像我最近光顧的,有些簡直不成樣子,會把韓國菜做壞招牌。
從前的韓國餐廳,一定是韓國人當大廚,當今的走進去一問,回答都是韓國老鄉做的,其實有很多廚子是新移民,有些還是尼泊爾人呢,莫名其妙的菜,一道出完又一道。
見菜牌上有血腸,大喜,即刻點了,上桌一看,是血腸沒錯,但是超級市場的貨色,做得雖然像樣,但一點光澤也沒有,是大量生產,冷凍後運來,在食肆中蒸它一蒸,切片後從廚房拿出來,吃進口,是一團團的糯米,黑漆漆地,哪能吃出有什麼豬血味道,都是些人工調味品。
叫了一樽麥哥里土炮來送,一味是酸,和我在韓國喝到的完全不同,別說是韓國人自己炮製的洞洞酒,連工廠貨也不如,餐廳既然要賣,為什麼不可以選可口一點的呢?
要了一碗冷麵,一看就知道是即食的,也不要緊,完全無味,只好把桌上的辣椒醬大量淋上,咦?辣椒醬也不辣,不過是加糖加醋整出來的玩意兒,連最普通的大陸貨也不如。
我們從前吃這碗韓醬冷麵,上面鋪了雞蛋、黃瓜和梨絲,加芝麻,加辣醬,一吃,即知味道不同,問餐廳經理大廚是不是剛從韓國來的?對方即刻點頭讚許,因為韓國廚子來香港一住久,必給本地客的口味調整,做出來的就不像樣,莫說這種亂七八糟的店鋪。坐着等食物上桌時,從廚房傳出對話聲,友人說不像韓國話,當然不是囉,是福州方言嘛。
石頭飯來了,這不會差到哪裡吧?雜貨店就有得賣,把炊好的飯裝進去,再在爐上燒一會兒,加黃豆芽、菠菜等等,半個蒸蛋再淋上辣椒醬,拌它一拌,即可食之。那知一般食肆做的,用的米根本就是東南亞貨,最致命的,是沒有上等的芝麻油,這是雜菜飯的靈魂,為什麼不肯下功夫講究一下呢?
不必用石頭,普通的鋼碗或不銹鋼碗也行,各位有機會到全州那家最著名的韓菜館試一試就知道,選最好的白米炊熟,上面鋪的有黃豆芽、紅蘿蔔絲、雞蛋絲、蕨菜、黃瓜、蘿蔔苗、冬菇絲、黃豆粉皮絲、大量的 KIMCHI,最後打個生雞蛋上去,當然有芝麻和最好的麻油和辣椒醬,這一碗飯吃過了,才知什麼叫韓國菜。
當今開得很多的是炸雞店,我不喜歡吃雞,就不去吃了,還有如春筍般標出來的烤肉店,用一管象鼻般的通風管吸氣,賣的肉多數沒有醃製,一點也不好吃,年輕人不懂,就是喜歡,客人擠得滿滿。

最初到韓國去時吃的烤肉,因為窮,用骨頭邊的碎片,蜜糖和辣醬醃製過,也下大量芝麻,然後波的一聲,一整碟鋪在龜片的銅鍋上,四周有槽,烤過的肉汁流下,盛在槽中,肉雖然好吃,但是那些肉汁最為精采,用扁平的湯匙舀了,淋在白飯上,是天下美味。可惜經濟起飛後,所有的烤肉都模仿日本人的烤法,高級了,但沒有舊時韓國菜的豪爽和精采。
在香港的話,那麼多家韓國餐廳怎麼選呢?友人老是要我推薦,我也不厭其煩地介紹:
香港最正宗的韓國料理有「梨花苑」,數十年前,金女士來港,在舊東英大廈開了最豪華的伎生宴,有韓國來的歌舞伎女陪伴,一晚消費幾千元,當年是天文數字,有人看場,李翰祥胡金銓光顧了不夠錢付賬,得求助於鄒文懷。當今由金女士千金接班,在尖沙咀和上環各開一家高級同名餐廳,至今也有多家分店,那裡的食物絕對不遜在首爾吃的。
另一家老店「阿里朗」,也由第二代經營,做出更精緻的菜來,已不像從前那樣只賣燒烤。
新的「伽倻」開在時代廣場對面的羅素街,菜很有水準,韓國領事館中人亦經常光顧。
另一家開在「天香樓」隔壁,叫「梨泰苑」,菜非常精采,這幾家有一定的水準,絕對去得過。住在香港真有福,任何一國的菜都是一流的,材料完全由空運而來,別的城市人都沒那麼幸福。


(蔡瀾)

未能食素

樂天皇朝

友人相約午膳,說到一家叫「樂天皇朝」的,開在利舞臺六樓,一聽這個名字,以為是韓國人 LOTTE的東主來開,原來是新加坡過江龍,已久不去調查那邊的飲食界,沒聽過這家與「翡翠小籠包」和「鼎泰豐」打對台的鋪子,真是孤漏寡聞。

閒話少說,是怎麼一家店?走了進去,雖然中午,但燈光幽暗,設計得十分講究,有如走進皇宮,中間一長方形的大水池,漂着蓮花燈,池尾掛着一件仿製的龍袍,以顯高貴。
認為錢都花在裝修方面,成本一定要加在食物上,先叫招牌菜「皇朝小籠包」,一籠八件,說要先從濃吃到淡,並有小紙張介紹夾起小籠包的吃法,這都是讓西洋人看的。
八種不同的顏色皮,綠色是用菠菜汁染的,這一招早有人用過,再下來的泥黃色用醬油,十分方便,深黑的用墨魚汁,意大利那裡學來的吧?鮮黃用紅蘿蔔,金黃用粟米汁,深紅則來自紅菜頭。味道呢?沒有人參味,吃不出,其他的也只不過是裝模作樣而已,好在這一籠東西賣得不貴,經營者很聰明地了解,當今一般香港人已是可省則省,不會去太貴的餐廳。

雞湯麵$5

皇朝小籠包$88

「皇朝擔擔麵」做得不錯,是湯汁多的那種,每一家人的擔擔麵都不同,這裡的味道和扮相像「詠藜園」。
還是叫他們的雞湯麵吧,像「鼎泰豐」的鵝湯,用一個盅上,另外加一碗乾撈麵,要吃乾的是乾,吃濕的話整盅湯倒進去好了,勝在麵條是現拉出來的,有彈力味道亦佳。
小菜中有包菜切絲,再用一條西洋青瓜絲包裹,點醬油吃,這道菜最容易做,味道也平凡。不如叫他們的油燜筍,還吃得過。喜歡吃蛋的人可叫他們的三色瑪瑙蛋,用皮蛋鹹蛋和雞蛋做出,還算花了一點功夫。
特別的是「榴槤小籠包」。無他,用沾滿了粉漿的泰國榴槤當餡,以小籠包做法包出來,蒸一蒸上桌,反正蒸法和包法已經熟手,蒸籠又大把,何樂而不為呢?

油燜筍$42

三色瑪瑙蛋$48

地址:銅鑼灣波斯富街九十九號利舞臺六樓
電話: 2177 0903

「樂天皇朝」乃新加坡過江龍所開。


壹樂也 韓菜風潮

壹樂也

韓菜風潮

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發奮圖強的人,而整個國家都發奮圖強,那就不得了了,南韓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短短的數十年,從我第一次抵達當年的漢城,到最後一次遊玩,一個都市,一個國家的改變和進步,是那麼的厲害,令人驚訝。

別說汽車、衣著、化妝品和電視手機,單單是食物,由一個只有烤肉和泡菜的不良印象,到目前滿街令人垂涎的食肆,是別的國家想像不到的。
不只在韓國,韓菜的風潮影響到世界各地,連洛杉磯小韓國的餐廳,都擠滿了客人,老饕們對韓菜的愛好,就有如從前喜歡日本菜一樣,說什麼又好吃又健康,吃韓菜已成為一種時尚了。
我替自己欣慰,這麼多年的介紹和推廣,終於看到有人認同,韓國料理在香港開了一家又一家,整個金巴利新街周圍都是韓國餐廳,擠滿了年輕人。
大家當寶的時候,我又不得不批評,其中不及格的還是居多,韓國人在得意之時,也非反省一下不可,像我最近光顧的,有些簡直不成樣子,會把韓國菜做壞招牌。
從前的韓國餐廳,一定是韓國人當大廚,當今的走進去一問,回答都是韓國老鄉做的,其實有很多廚子是新移民,有些還是尼泊爾人呢,莫名其妙的菜,一道出完又一道。
見菜牌上有血腸,大喜,即刻點了,上桌一看,是血腸沒錯,但是超級市場的貨色,做得雖然像樣,但一點光澤也沒有,是大量生產,冷凍後運來,在食肆中蒸它一蒸,切片後從廚房拿出來,吃進口,是一團團的糯米,黑漆漆地,哪能吃出有什麼豬血味道,都是些人工調味品。
叫了一樽麥哥里土炮來送,一味是酸,和我在韓國喝到的完全不同,別說是韓國人自己炮製的洞洞酒,連工廠貨也不如,餐廳既然要賣,為什麼不可以選可口一點的呢?
要了一碗冷麵,一看就知道是即食的,也不要緊,完全無味,只好把桌上的辣椒醬大量淋上,咦?辣椒醬也不辣,不過是加糖加醋整出來的玩意兒,連最普通的大陸貨也不如。
我們從前吃這碗韓醬冷麵,上面鋪了雞蛋、黃瓜和梨絲,加芝麻,加辣醬,一吃,即知味道不同,問餐廳經理大廚是不是剛從韓國來的?對方即刻點頭讚許,因為韓國廚子來香港一住久,必給本地客的口味調整,做出來的就不像樣,莫說這種亂七八糟的店鋪。坐着等食物上桌時,從廚房傳出對話聲,友人說不像韓國話,當然不是囉,是福州方言嘛。
石頭飯來了,這不會差到哪裡吧?雜貨店就有得賣,把炊好的飯裝進去,再在爐上燒一會兒,加黃豆芽、菠菜等等,半個蒸蛋再淋上辣椒醬,拌它一拌,即可食之。那知一般食肆做的,用的米根本就是東南亞貨,最致命的,是沒有上等的芝麻油,這是雜菜飯的靈魂,為什麼不肯下功夫講究一下呢?
不必用石頭,普通的鋼碗或不銹鋼碗也行,各位有機會到全州那家最著名的韓菜館試一試就知道,選最好的白米炊熟,上面鋪的有黃豆芽、紅蘿蔔絲、雞蛋絲、蕨菜、黃瓜、蘿蔔苗、冬菇絲、黃豆粉皮絲、大量的 KIMCHI,最後打個生雞蛋上去,當然有芝麻和最好的麻油和辣椒醬,這一碗飯吃過了,才知什麼叫韓國菜。
當今開得很多的是炸雞店,我不喜歡吃雞,就不去吃了,還有如春筍般標出來的烤肉店,用一管象鼻般的通風管吸氣,賣的肉多數沒有醃製,一點也不好吃,年輕人不懂,就是喜歡,客人擠得滿滿。

最初到韓國去時吃的烤肉,因為窮,用骨頭邊的碎片,蜜糖和辣醬醃製過,也下大量芝麻,然後波的一聲,一整碟鋪在龜片的銅鍋上,四周有槽,烤過的肉汁流下,盛在槽中,肉雖然好吃,但是那些肉汁最為精采,用扁平的湯匙舀了,淋在白飯上,是天下美味。可惜經濟起飛後,所有的烤肉都模仿日本人的烤法,高級了,但沒有舊時韓國菜的豪爽和精采。
在香港的話,那麼多家韓國餐廳怎麼選呢?友人老是要我推薦,我也不厭其煩地介紹:
香港最正宗的韓國料理有「梨花苑」,數十年前,金女士來港,在舊東英大廈開了最豪華的伎生宴,有韓國來的歌舞伎女陪伴,一晚消費幾千元,當年是天文數字,有人看場,李翰祥胡金銓光顧了不夠錢付賬,得求助於鄒文懷。當今由金女士千金接班,在尖沙咀和上環各開一家高級同名餐廳,至今也有多家分店,那裡的食物絕對不遜在首爾吃的。
另一家老店「阿里朗」,也由第二代經營,做出更精緻的菜來,已不像從前那樣只賣燒烤。
新的「伽倻」開在時代廣場對面的羅素街,菜很有水準,韓國領事館中人亦經常光顧。
另一家開在「天香樓」隔壁,叫「梨泰苑」,菜非常精采,這幾家有一定的水準,絕對去得過。住在香港真有福,任何一國的菜都是一流的,材料完全由空運而來,別的城市人都沒那麼幸福。


(蔡瀾)

未能食素

樂天皇朝

友人相約午膳,說到一家叫「樂天皇朝」的,開在利舞臺六樓,一聽這個名字,以為是韓國人 LOTTE的東主來開,原來是新加坡過江龍,已久不去調查那邊的飲食界,沒聽過這家與「翡翠小籠包」和「鼎泰豐」打對台的鋪子,真是孤漏寡聞。

閒話少說,是怎麼一家店?走了進去,雖然中午,但燈光幽暗,設計得十分講究,有如走進皇宮,中間一長方形的大水池,漂着蓮花燈,池尾掛着一件仿製的龍袍,以顯高貴。
認為錢都花在裝修方面,成本一定要加在食物上,先叫招牌菜「皇朝小籠包」,一籠八件,說要先從濃吃到淡,並有小紙張介紹夾起小籠包的吃法,這都是讓西洋人看的。
八種不同的顏色皮,綠色是用菠菜汁染的,這一招早有人用過,再下來的泥黃色用醬油,十分方便,深黑的用墨魚汁,意大利那裡學來的吧?鮮黃用紅蘿蔔,金黃用粟米汁,深紅則來自紅菜頭。味道呢?沒有人參味,吃不出,其他的也只不過是裝模作樣而已,好在這一籠東西賣得不貴,經營者很聰明地了解,當今一般香港人已是可省則省,不會去太貴的餐廳。

雞湯麵$5

皇朝小籠包$88

「皇朝擔擔麵」做得不錯,是湯汁多的那種,每一家人的擔擔麵都不同,這裡的味道和扮相像「詠藜園」。
還是叫他們的雞湯麵吧,像「鼎泰豐」的鵝湯,用一個盅上,另外加一碗乾撈麵,要吃乾的是乾,吃濕的話整盅湯倒進去好了,勝在麵條是現拉出來的,有彈力味道亦佳。
小菜中有包菜切絲,再用一條西洋青瓜絲包裹,點醬油吃,這道菜最容易做,味道也平凡。不如叫他們的油燜筍,還吃得過。喜歡吃蛋的人可叫他們的三色瑪瑙蛋,用皮蛋鹹蛋和雞蛋做出,還算花了一點功夫。
特別的是「榴槤小籠包」。無他,用沾滿了粉漿的泰國榴槤當餡,以小籠包做法包出來,蒸一蒸上桌,反正蒸法和包法已經熟手,蒸籠又大把,何樂而不為呢?

油燜筍$42

三色瑪瑙蛋$48

地址:銅鑼灣波斯富街九十九號利舞臺六樓
電話: 2177 0903

「樂天皇朝」乃新加坡過江龍所開。


坐看雲起時 壹週刊 - 1273 - 專欄 進大學 香港之亂 最後城堡

坐看雲起時

進大學

高考放榜,約二萬三千多學生考得資格,進入本地大學。
消息傳來,已令人沒有什麼感覺。因為,不但香港,西方許多國家的大學,由於教育的商品化,學生不再被視為學生,而是教育商品經學費現金交換之後的「服務對象」。也就是說,學生變成消費者。

此一現象,因所謂「中國崛起」,未來必然擴大。土豪大軍不但殺去倫敦巴黎買名牌貨,也湧入西方大城市炒熱房地產。他們繁殖的下一代,由於土豪也好、蝗蟲也罷,不管你叫什麼名稱,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也想子女得到世界第一流的教育。
土豪嘴巴叫愛國,心裡都明白,子女萬萬不可以接受「愛國教育」。早在十年八載以來,英美的大學已面臨中國留學生大量申請。由於英語是強勢世界語言,德國和法國的大學雖然有國家政府補貼,學費便宜得多,但中國人的下一代,還是一窩蜂熱湧往英語國家。
中國十四億人口,愈來愈多人「富起來」。可憐英美、澳加,哪裡有這麼多大中小學學位,讓中國人來佔讀?當西方經濟旺盛時,英美的教育機構,還可以維持一份專業的尊嚴。今日土豪已經組成英國寄宿學校考察團,家長穿金戴銀,一身名牌,走進寄宿學校,詢察環境、手機錄影,肆無忌憚,許多學校校長忍氣吞聲,因為英國寄宿學校面臨本土學生下降的危機。
因為英國本土的寄宿學校,五十年代以來,主要為英國子弟而設。英國中產階級付很高稅,其子女半數入政府學校,寄宿學校的英國學校,父母本來是本土貴族、去中東採油和其他工業的行政人員或工程師。近年英國在海外投資開始萎縮,中東油田的訂單,落在中國之手,則英國在海外的高薪打工仔人數減少。他們本來將子女送去本國的寄宿學校,現在這個「市場」萎縮了,理所當然,海外學生的比例增加。
教育逐步淪為一個「市場」。大學生自視為「消費者」。格林威治大學一個教育管理學專家指出:去年,英國的大學收到二萬宗大學生的「投訴」。投訴氾濫,因為西方左膠主政,覺得大學生也有「人權」。不適當的「人權」高漲,由大學生評核教授的「表現」,如同將大學變為酒家餐廳,由食客來「評核」主廚和服務。後果必然是禮崩樂壞,教師的綱紀不張。
英國的專家呼籲:大學生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幼稚,勿將大學當做普通的「學校」。交了學費不是大晒,進大學主要是自己發揮好奇心和讀者的興趣。你的表現差,教授給你不及格,天公地道。但許多大學生為求順利畢業取得文憑,「先下手為強」,讀書交學費時表現一副囂張狀態,以「投訴教授表現」,先聲奪人,若教授將之「肥佬」,即視之為「政治事件」。
英國專家要求英國的大學生要矯正這等心態,要參與教育生活,虛心學業,而勿視為「付錢購買教育服務」的受惠者( As a learner, not just a recipient of a service in return for cash)。

但英國大學,財政壓力巨大,政府撥款不足,大學只能「市場化」。第二世界的官二代,得到牛津哈佛學位,回到他們國家,將來繼承權力,身居高位,與同樣是牛津、哈佛「校友」的英美官員打交道,簽署貿易合同,那時「校友」關係就可以「哈哈哈」簽署得特別鬆手——這一點,英美對於本國的利益看得很長遠,這就是許多權貴子女為何英文不怎麼樣,一個個都是哈佛牛津的理由。
西方的大學正在自毀長城,香港特區當然更糟。香港的什麼「副學士」、「校外進修課程」,早已是一盤生意。香港的許多大學校長,做了大陸的人大政協,尚未靠攏的教師則有時發表幾篇評論,又遭到特首夫人以「牛角」手勢大罵冷血、麻木、無知。香港的所謂「大學教授講師」,有幾多尊嚴?大學中學化,教育商品產業化,為增加學費現金流量,大量招收北面的研究生。香港的大學成為一個「產業」,其中的業界人士,言行又多爭端,今年能考進大學的高考畢業生,有什麼可以值得慶賀?難怪令人懷疑。


(陶傑)

坐看雲起時

香港之亂

梁振英向北京提交二○一七政改諮詢報告,將「公民提名」定性為「值得注意的一股民意」。梁班子沒有站出來否定「公民提名」,而是將問題卸給「其他團體意見認為」,也就是說擊鼓傳花,將這隻燙手山芋 pass給了北京。

中共如何感受,難以估量。以「行政主導」的原則,此一報告應該由梁班子將公民提名扼殺在「萌芽狀態」,打掃乾淨,才交由中國過目。現在等同一九八九年趙紫陽會見戈巴卓夫,在中央台的直播新聞裡強調「現在中國最高的話事人,還是鄧小平同志」。在天安門廣場的一片示威亂局中,鄧小平看了龍顏大怒,覺得趙紫陽在暗中「卸膊」。趙紫陽的先例,顯示在中國人社會混政治,傻仔固然會覆滅,太精了也不行,因為今日是資訊爆炸的世界,互聯網興盛,任何精仔玩什麼語言或行為藝術,總會有其他人在旁踢爆,循各種渠道打小報告。佔中風暴,梁特首在理論上可以置身事外,但危機當前,要中方赤膊上陣,與全香港為敵而宣戰同在這個時刻,絕對不是北京主人心中第一願望。
今日中英局勢,與一九八九年六月期間,實行戒嚴不遑多讓。當年是鄧小平與趙紫陽半分裂為兩個司令部。趙紫陽那一邊有胡啟立、田紀雲、半個喬石,還有一眾知識分子智囊。鄧小平那一邊則是一批老革命,還有幾條槍炮。最終是槍桿子決定勝負。趙某雖然是軍委第一副主席,但調兵遣將,沒有權力,鄧楊有此權威,但最終楊尚昆借天安門戒嚴出兵,暗中擴大軍權。鄧小平先鬥倒趙紫陽,最後也將楊家將搞掉。
香港的局勢與大陸形勢掛鈎,是香港的一場豪賭。不錯,知識分子帶頭違法,確實有點於理不合。但香港十七年來,事實證明,已經不再是一個說道理的地方。梁班子如果不想佔中發生,不是作旁觀者,而是及早為他的主人拆彈。拆彈不是不斷用警務處長和其他鷹犬型人物出言挑釁,為局勢加溫,而是實實在在推行一些改革。
譬如,如果梁林鄭口口聲聲說「公民提名」違反「基本法」,那麼你身為「行政主導」,可不可以主導出一個在公民提名之外能有廣泛代表性的辦法?梁林鄭既然認為提名委員會一千二百人這個團體要有實質的權力,不能繞過去,那麼為何提委會的組成,特區政府一無所為,而要由早已應該退休的梁愛詩不斷以權威身份,聲稱提委會的組成辦法,與特首提名委員會類似?
梁愛詩是「基本法」委會員的首領,不是政府首長級官員。梁林鄭無所作為,中方只有叫自己的乾女兒梁愛詩出來宣示立場。如果不想佔中,特區政府有義務和責任,提出妥協的辦法。例如提名委員會擴大至一千六百人,甚或二千四百人,將「餅」做大,然後看看這個大餅如何放麵粉、牛奶、牛油、糖,如何以民主的精神做好這個提委會的大餅。

提名委員會如果照從前一半的結構組成,即是由中方決定其中的材料。梁班子如果要「行政主導」理應提出:如果沒有公民提名,則提委會如何組成,可以大肆改革。例如為什麼代表影藝的提委會是高志森,而不可以是黃秋生或何韻詩?又或者香港有許多外國商會,為何不可以加滙豐、花旗銀行、渣打、太古、美商會、澳洲商會的代表進入提委會?不錯,將這些「外國勢力」公然引入提委會,或犯中國之大忌。但是,這些外資加起來,在香港的總值也至少有超過千億,他們不是香港這個國際商貿城市的一大「持份者」?又譬如,法國紅酒生意,近年香港中介興盛,香港的法國商貿僑民多達三萬,這不就是中國和歐洲貿易關係沖積而成的一個新的人口三角洲?為何法國商會不可有代表進入提名委員會?
「基本法」只「規定」主要官員必須由在外國沒有長期居留權的中國人出任,但沒有說明提名委員會須清一色是中國籍。正如「基本法」沒有規定行政會議都要清一色是黃種人,所以前特首曾蔭權一度提名海洋公園的盛智文進入行政會議,但中方以「種族膚色的外國勢力」為理由,予以否決。到今日,當盛智文展示猶太人的管理專才,將海洋公園建得成功,「中國人當家作主」眼紅症爆發,過橋抽板,又將盛智文換掉。
如果香港真是一個國際城市,有四海三江的胸襟。如果認為近十七年香港過於「政治化」,應該回復純粹的經濟城市,則香港特區的提委會完全可以從頭改組,真正實現百花齊放、華洋雜處的局面。香港沒有漁業,也沒有農民,「漁農」這個界別保留來做什麼?論社團之影響力,渣打和太古又豈能與北角的福建鄉親會相比?
中國是一個小農政權,心眼狹窄,拒不接受,不足為奇,身為香港特首,應顧及香港這個國際城市的最大利益向大陸爭取。問題癥結正在於此:十七年來,香港的特首絕對不是有胸襟、有見識、有膽量的真正「高度自治」特首。香港的首領,只能做 yes man。這就是十七年醞釀谷爆,佔中愈來愈有可能發生的唯一理由。

坐看雲起時

最後城堡

今年書展,邀請了法國流行名作家霍恩金勞( David Foenkinos)來香港。霍恩金勞不是英國的霍金。文學家不同科學家。霍氏的小說,十年來在法國備受追捧,文藝愛情寫出網絡時代西方都市男女的二十一世紀風情,而且筆觸輕鬆,只不知港人下一代有此欣賞力否?

書展不應只一味迎合大眾,也要有品味的領導。香港和法國之間缺乏文化交流。香港人今日受大陸暴發農民影響,對法國的認識,除了紅酒,只有那幾款時裝品牌。去到法國巴黎,只有香榭麗舍大道、春天百貨公司,或大陸人土稱之「老佛爺」一帶才會見到大量強國人與香港人。你跟他說作家霍恩金勞,他說:是不是「金勞」?除非離開巴黎的第一區或十三區,到法國的小鎮,蝗蟲式的喧嘩,感謝上天,即刻絕跡。
七十年代香港人戀慕英法,推介法國文學與電影,卓有成就。楊凡先生的花生影社租用利舞臺放映法國電影「故夢」,將法國影像的藝術唯美帶來香港,對提升殖民地品味建了一功。
還有杜魯福電影,亞倫狄龍風潮,還有一個動作片巨星尚保羅貝蒙多,還有法國喜劇演員積大地。那時香港有幾個作家,開負笈遊學法國之先河,在法國租住公寓,日日吃長麵包,給香港的報紙寫風流稿,生活亦無問題。
那時法國文化協會在麗的呼聲大廈,告士打道海皮,樓下是麗的電視的辦公室,英資和法國文化完美結合,香港人在七十年代本土意識抬頭的同時,當大陸的共幹還沒學懂貪污而送子女去英國的寄宿學校之時,不錯,香港人真的高人一等,因為大陸中國人在讀「毛語錄」,而香港中產活出了一段波希米亞和小資產階級的風流。
當年香港書院仔畢了業,除了英美,去法國留學也不在少數。已故學問中人邱世文,不也是本地名校畢業,然後不信邪,去法國讀了幾年哲學?香港的托派人士,早年也曾留學巴黎,回來之後,開辦二樓書屋,弘揚共產國際「文化」。今日的長毛,正本清源,其實是法國文化的副產品。
今日法國,由於人口有十分一是伊斯蘭裔少數民族,政府的社會福利濫廣開支,巴黎不復柯德利夏萍與海明威時之神采。今日巴黎漸失六七十年代戴高樂時代的典雅和精緻的文化特色,「國際大都會」的氣派又不及倫敦。法國人要在巴黎以外,才見真性情:他們在悠閒之中,還會穿衣服。法國人並不是都那麼冷冰冰,拒人於千里之外,法國人會喜歡外國人說法文。畢竟,二百年來,受到英國欺壓的烏氣,法國人有一股情意結。
一千年前,英法本是一家。英國最早立國,源自法國北部諾曼第。開國國王「威廉征服者」就是由諾曼第渡海向北上岸的。「法國」這個名稱像「中國」一樣,是近代才有的事。諾曼第最早,是公元九百年丹麥挪威的北歐維京海盜,本來南下要劫掠英國,但當時英國的阿爾弗王用武力驅趕,維京人無奈,繞過英格蘭,順大西洋南下,在諾曼第登陸。法國西北部的諾曼第和小不列顛尼,嚴格來說,像蘇格蘭和威爾斯一樣,本來不屬法國高盧族人的後裔,他們是維京後代,最有資格獨立。
法國真正的風景是數以百計的古老城鎮。法國人對古蹟的保護不遺餘力,不像今日中國「農村城鎮化」, GDP壓倒一切之外,凡屬舊建築一概拆毀拆光。法國的出口,除了紅酒和時裝品牌,只有一點核電和國防高科技。美國勒令不准歐盟向中國輸出高等軍事技術,法國汽車又早已落後於競爭。法國人今日最大的主顧,自然是除了狂掃名牌之外,對其他無所興趣的中國市場。

法國華人本來結構單純。第一次世界大戰,袁世凱派了一批華工往法國做後勤,他們的後代在法國開餐館。然後四十年代,來了一批民國知識分子,像黎烈文、李治華、程抱一。三十年前我初到法國,結識了前中央社記者周慶陶。當時周先生已退休,在巴黎大學兼課教翻譯。他穿一件黑背心、白襯衣,活像十九世紀末的法國知識分子,周氏夫婦待人和藹。我回英國讀書後,他偶有來信,有時兩夫婦驅車南下,還寄給我一張明信片。今日我記得他們尋訪過的地方,重臨法國,心覺物是人非、歲月催人,因為周氏夫婦早已仙遊,而這個世界風景雖殊,然山河有異,也是另一番光景。

壹週刊 - 1273 - hotpot 最真波圖! 最真葡萄牙!

 

登機證

最真波圖! 最真葡萄牙!

馬賽艷舞短片引發求片熱,「馬賽對波圖」的笑話又翻生。引發「馬賽•對波•圖」的遐想,除了是鹹濕惹的禍,亦因為大部分人對葡萄牙波圖( Porto)根本一知半解。
去過波圖的,都會覺得它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Lisbon)更加可愛。位於多羅河( Douro River)岸邊的波圖,像個依山而建的童話山城,景色當然靚。更令人醉心的,是波圖雖為葡萄牙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港口,卻沒有過分商業化,城內沒有星巴克,大大小小店鋪都有自己特色。百多萬人口差不多全都是土生土長葡萄牙人,少有新移民,沒有文化差異等不協調,本土文化百分百原汁原味保留。
如果你還以為里斯本就是葡萄牙代表,那便一定要去波圖看看真正的葡萄牙!

想登上新城岸邊的山丘欣賞對岸的波圖,可用近年才落成的纜車。山上纜車站夠型仔,沿途靚景不絕,單程$50包山腳酒莊砵酒一杯,去到邊都要你醉!

浸在防腐劑的中古色彩

波圖 Porto的名字有港口的意思,在葡萄牙王國獨立後,曾是全國中心地帶。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紀的大航海全盛時期,波圖更雄霸海路、富甲一方。現在,政治和經濟地位被里斯本取替,但昔日繁華留下的品味,像浸了防腐劑般保留下來。
古城區河岸 Ribeiria區每幢老房子都鋪上不同色彩的瓷磚,在陽光下閃出繽紛。古老的教堂、車站、堡壘和中央市集,在起伏的山丘上,互相點綴而不會成為互相遮擋的屏風。走入古蹟當中,更加感受到波圖中古時期的有米。差不多所有教堂內都鋪上金箔,證券交易所( Stock Exchange Palace)內的阿拉伯房,簡直像一千零一夜內的奢華皇宮, Sao Bento火車站鋪了二萬塊瓷磚砌成的壁畫。
用來懷緬昔日華麗的,不只觀賞用古蹟。最旺的名店街 Sta. Catarina上,有間全歐洲十大漂亮咖啡館之一 Café Majestic。最喜歡,是 Clerigos Tower附近的幾條小街,兩、三層高的店鋪由高樓底老房子改建而成,當中保留木家具木樓梯和彩繪玻璃。當中被譽為全球最漂亮書店之一的 Livraria Lello,由木柱到天花都是細緻雕花。聞得到書香,也感受到波圖昔日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的生活品味,奢華卻不囂張。這種華麗,暴發土豪拋多少黃金也做不到。

證券交易所內的阿拉伯房金碧輝煌,精細的雕花和圖案鋪滿整個空間,置身當中會令人在奢華中忘我。
地址: Rue de Ferreira Borges

想知波圖昔日有多富貴,到 Saint Francisco教堂看看鋪天的金漆金箔,便不難想像。

Carmo教堂牆外鋪了藍白色瓷磚,比起其他教堂看起來更加浪漫。
地址: Rua do Carmo, S/N

波圖人對美感的追求從沒降低,近年新建的音樂廳( House of Music)
便由荷蘭建築師 Rem Koolhaas設計。
地址: Av da Boavista 604-610

路易斯一世大橋上下兩層都有行人路,上層可居高臨下欣賞兩岸景色,下層可清楚看見大橋結構,所以行一次真係唔夠。

波圖瓷磚牆的密集度絕對不亞於里斯本,色彩十分豐富。

市政廳前大廣場的建築保存良好,即使是波圖最商業化的地段,也沒有星巴克。

Livraria Lello書店每天都有
慕名而來的遊客,如果想影相,可在每朝早九點到十點到訪,其餘時間禁止拍照。
地址: Rua das Carmelitas 144

行到腳仔軟,可以坐電車,同樣充滿懷舊感。

Sao Bento火車站的壁畫展示出波圖的歷史,和當地人日常生活的風情。
地址: Praca Almeida Garrett

親民世界級大師藝術

美術館位於伯爵大宅花園內,建築師在場館不同位置加上玻璃窗,令花園風景成為藝術展覽一部分。
所以即使 Serralves內展出紐約 MoMA
展出過的藝術品,也會有另一種效果。
網址: http://www.serralves.pt

昔日的繁華,造就波圖人對美感的追求。波圖有全國最出名的藝術學府,新建的博物館、藝術館和音樂廳都是名師設計,全部有地標式建築的搶眼。最具代表性,是於三十年代伯爵大宅連花園內建成的 Serralves當代美術館。美術館由葡萄牙建築師 Alvaro Siza Vieira設計,室內外格局已夠型,場內更展出來自全球各地大師的藝術品。
嫌美術館太公式化,就要去 Miguel Bombarda藝術街。街上充滿藝廊和當地設計師的精品店,像中上環的蘇豪,但氣氛大不同。香港推 affordable art,藝術品價錢就算多親民,藝廊氣氛還是高高在上。在波圖,從無遇上白鴿眼之餘,笑容源源不絕。走入一間以智能手機所拍攝圖片作展覽的藝廊,店主詳細講解概念之餘,更請我飲砵酒。此刻,真正感覺與藝術家交流。

唔想買大路瓷磚磁石做手信,推介到 aguas furtadas,所有精品由當地年輕設計師設計。
地址: Rue Miguel Bombarda 285
Loja 4瓷磚扣針$150

對於愛塗鴉的人來說, Miguel Bombarda有不少影相位。

用 iPhone拍攝的照片也可賣成
六百幾歐元,一定要參觀。
地址: Rua Migual Bombarda 529

歎葡國廚神最地道手勢

「遷就外國人就沒有本地特色啦﹗」波圖人引葡國文化為傲,當地大廚當然也極力將菜式保留正宗傳統。開在建於十四世紀藝術皇宮(Palace of Arts)內的 DOP,由葡版地獄廚神 Chef Rui Paula所開。他出過多本烹飪書,更擔任葡國《 Master Chef》評判。菜式大量運用北葡的農場菜園漁港新鮮材料,充滿濃濃葡國香氣。
來到臨海城市,吃海鮮也是常識。推介河濱上的 Fish Fixe餐廳。每日於當地捕獲的新鮮生猛魷魚青口鮮蝦,以北葡最傳統方法,簡單加以橄欖油和香草烹調,鮮味十足。加埋多羅河靚景,坐露天位都夠爽﹗

葡式鴨髀配松露飯鴨髀外脆口內酥香,飯粒比起意大利飯或西班牙飯煙韌,充滿野菌香氣。

馬介休配農場菜蔬浸過水的馬介休有鹹香之餘,口感竟如新鮮,鱈魚般軟滑且帶油分,十分有驚喜。

餐廳雖然在中古建築內,開放式廚房加上簡約傢俬,充滿現代家居舒適感。

Chef Rui Paula擅於運用北葡的材料炮製新派葡國菜,曾出過多本烹飪書,屬於波圖土生土長的星廚。

波圖天然資源豐富,家家吃海鮮, Fish Fixe的菜式不求精緻,卻烹調出最家常的味道。

DOP
平均消費:每人$450
地址: Palacio das Artes Largo de S. Domingos, 18
電話:+351 222 014 313
Fish Fixe
平均消費:每人$200
地址: Rua Da Lada 22/24 Cais Da Ribeira
電話:+351 222 038 457

葡萄牙誕生於此

呼應前文,波圖比里斯本更加葡萄牙,因為葡萄牙確實起源於北部。有說 Portugal一字來自 Porto,更大的證據在離波圖個半小時車程的吉馬良斯( Gumiraes)。古城始建於公元四世紀, 1139年,葡萄牙從萊昂王國取得獨立時,吉馬良斯城堡正式成為葡萄牙王國皇宮。現在的城牆上,嵌了大大隻字「 AQUI NASCEU PORTUGAL」,即這裡誕生葡萄牙的意思。
吉馬良斯古城已被列入 UNESCO文化遺產,一天遊,可以順道前往半小時車程外的布拉加( Braga)。布拉加是葡萄牙最古老城市之一,亦是天主教重地。即使看古城看得有點膩,也會被耶穌山( Bom Jesus do Monte)的神聖震撼。

吉馬良斯有葡萄牙搖籃之稱,地方雖小,但所有建築物都恍如新建一樣整潔。

耶穌山是西班牙葡萄牙天主教徒必到的朝聖地,單是「 Z」字形巴洛克台階已有 116米高,真考朝聖者的熱誠。

感受人情味

波圖住宿有豪華有親民,想用心感受當地,建議於 airbnb.com找尋心水住宿。網站住宿選擇除公寓外,還有獨立泳池別墅,甚至整幢學校宿舍。我選擇了離多羅河兩分鐘步行距離的老房子,廳大房大之餘仲有靚景,屋主 Francisco是建築師,妹妹是攝影師,室內充滿藝術感。 Francisco熱心介紹波圖景點蒲點,更送我土產手信。這份人情味,酒店從缺!

位於景點集中地,四房一大廳的公寓,每晚也只是八百多元。
網址: http://www.airbnb.com

有用資料

簽證:持 BNO及特區護照均免簽證。
機票:香港現時沒有直航機前往葡萄牙,可乘坐阿聯酋航空( http://www.emirates.com )經杜拜前往里斯本,經濟客位來回機票連稅及附加費為$7,962起。由里斯本來往波圖可乘坐火車( http://www.raileurope.hk ),單程車程約 3小時,車費約$300。另外,歐洲各大城市如倫敦、法蘭克福和巴黎等,均有大量廉航( http://www.edreams.hk )直飛波圖,十分方便。
市內交通:波圖的古城區可以步行方式遊覽,市內亦有地鐵、輕軌列車、巴士、古老電車、纜車、吊車和的士等交通工具,四通八達十分方便( http://www.stcp.pt/en/travel )。於市內乘坐的士或來回機場的費用不高,的士司機比起大城市的老實。另外,亦可包車作市內一日遊,或前往葡萄牙北部如 Guimaraes和 Braga等地方。推介 ATTTurismo( http://www.attturismo.com )當地度身訂做旅遊公司,司機兼導遊英語流利,熟悉當地歷史文化及有豐富葡萄酒知識,簡直像跟了個人肉維基朋友去旅行。
旅遊局網址: http://www.visitportoandnorth.travel
貨幣:使用歐元,約 10.5港元兌 1歐元。(文中價錢為歐元)

壹週刊 - 1273 - hotpot 最真波圖! 最真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