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西方战争艺术-阿彻·琼斯-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西方战争艺术

作者: 阿彻·琼斯

分类:军事
更新:2012-09-14 12:52:55

简介· · · · · ·

《西方战争艺术》是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阿彻·琼斯所著,于1987年最后完成。作者从公元2500年前古希腊长矛、弓箭作战,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现代的坦克、飞机、导弹战,记述、评析了有史以来西方陆战、海战和空战的所有主要事件和武器系统,内容极为丰富。它不像一般军事历史著作那样仅重视史实有描述,而是更注重不同国家、地区的特点研究,以其观点而论,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武器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作战方法的某些方面则变化甚微,无非是选择“作战战略”或“后勤战略”而已,而且提出了很多武器相生相克的理论,很多地方指出了武器和地形的客观条件极大影响了战争的胜败。古代的长矛战与当今的坦克战,古代的弓箭作战与今天的导弹战也毫无区别,只是工艺技术让战争更加激烈。作者兼容并蓄,不仅吸收了克劳塞维茨、约米尼、富勒等西方军事大师的思想,而且还吸收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西方战争艺术》是当今美国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理论性最强、最有代表性的军事历史巨著之一。

西方战争艺术-阿彻·琼斯-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蘋果日報- 美中如夫妻 - 陶傑

美中如夫妻 - 陶傑
中國的汪副總理訪問美國,公開演講,說美中關係,應該如同夫妻,而且千萬不要像梅鐸和鄧文迪一樣,離婚收場,逗得美國人哈哈笑,紛紛佩服中國領導人的幽默風趣。

 副總理這番生動的譬喻,顯示中國的習李新政,終於發芽了一點新思維,我用短訊向一些中國朋友報喜,告訴他們:中國有希望了。

美中關係定位為「夫妻關係」,是一個三贏之局:香港是最大的受益者──眾所周知,祖國中華,是香港的母親,美國就升格為香港的父親了。香港人叫中國做母親,也該叫美國一聲「爸爸」。

既然美國是香港的父親,那麼美國還哪裏是什麼「外國敵對勢力」?美國關注香港的民主發展,如同父親關心小寶寶的成長。

所以難怪美國的新任總領事派來香港,香港的國際政治學者,重點介紹──父親來看看兒子的功課做得好不好嘛,做孩子的,緊張一些,是應該的。

美中關係,既如同夫妻,中國副總理警告:不要變成梅鐸和鄧文迪。此一警告很及時:梅鄧離婚,不是中國妻子要離,而是白人老公要將中國妻子休掉。其中是什麼原因?清官難審家庭事,但是以中國人的三綱五常,夫為妻綱,老公不滿妻子,妻子首先要檢討。

一百年來,美國丈夫對中國妻子仁至義盡:退還庚子賠款,創辦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培養了民國一代竺可楨和胡適等無數科學家和思想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派飛虎隊來拯救,用原子彈鋤強扶弱,美國丈夫保護中國妻子,好Man,而且充滿風度。

中國這個妻子忘恩負義,走上「抗美援朝」的邪路,難得的是美國老公不念舊惡,支持中國現代化。

所謂「美國不想中國強大」,是一些小人挑撥美中夫妻關係的低級讒言。夫妻若是恩愛,做老婆的不要防老公。丈夫好,妻子也好,老婆中國好了,老公美國也好,這樣世界就會有和平。中國夢和美國夢是相通的。香港一些搞政治的小人物,要認清形勢,學習「夫妻關係」新定位,好好想想,香港這個孩子,有這樣一對優良的父母,比起埃塞俄比亞那類孤兒,是多麼幸福。

蘋果日報- 盡論中國:《人民日報》貶溫保李 - 李平

盡論中國:《人民日報》貶溫保李 - 李平


■溫家寶(左)與李克強。

近期成為倒憲急先鋒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引述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和內地經濟專家稱,新增投資「不搞新版四萬億」,不是簡單地為刺激經濟打一劑強心針、不會造成浪費。如此不惜貶低溫家寶當年推出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為李克強的新增投資辯解,實質上是宣佈「克強經濟學」夭折。

李克強就任總理後,海內外對其主導新一輪經濟改革寄予厚望,甚至捧為「克強經濟學」。6月內地出現錢荒後,筆者曾指出,利益集團要求中央救市、向李克強逼宮有三部曲:銀行違約釀內地版金融海嘯、小股災影響股民穩定、實體經濟受損。果不其然,習近平、李克強隨後到各地視察時開始轉軚,把工作重心轉回「穩增長」。

利益集團逼宮成功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舉行年中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定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這個順序,說明利益集團逼宮成功。以穩增長為前提,就難有觸動重大利益的改革,沒有改革就難有經濟結構的調整,沒有結構調整就難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央就只能再次放水救市。

《人民日報》強調李、溫放水方向不同、不會造成浪費,但在現有政治、經濟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新增投資在技術層面會有所改良,仍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地方官員追求政績的工具、成為利益集團的牟利工具,所謂「不投向產能過剩和高污染的重工業」,難道溫家寶當年未設限?




蘋果日報- 老江無力保周永康

老江無力保周永康


■周永康

【京城密語】

 隨着近期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親信被逐一剪除,京城政壇正密切關注新任總書記習近平在新一輪的反腐運動中,是否具膽識將周永康這隻大老虎拿下。有傳正在進行的北戴河會議,重點討論了如何處置周案。

習李握有不利周的證據
胡溫時代,江澤民為保親信黃菊(時任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犧牲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踏入習李時代,老江是否能再度「照辦煮碗」,犧牲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力保周永康?也許未必。話說,習近平、總理李克強和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對嚴肅處理周案態度一致,就連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也表支持。眼見第四代、第五代領導人有共識,一手提拔周永康、兩人且有親戚關係的老江,態度惟軟化。老江如此「順攤」,關鍵在於習李握有不利周永康的大量證據,這些材料均來自重慶前副市長王立軍。

 2012年2月,王立軍突然私闖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僅攜帶部份「無關痛癢」的文件,涉周永康、薄熙來「合謀奪權」的主要證據,則在其性命獲得北京的保證下,才指示其在門外等候的司機親自把它交給南下的國家安全部人員。由於他並沒有向美方洩密,最終在去年被判監15年。

昔日,黃菊因患上胰腺癌而不久於人世,胡溫也就放他一馬;今日,周永康行得走得,習李有乘勝追擊之勢。周永康的下場如何,有待觀察。


文:張琛


蘋果日報- 埃警血腥鎮壓傳2,200死

埃警血腥鎮壓傳2,200死

埃警血腥鎮壓傳2,220死 鏟平營地記者中彈亡

埃及前總統穆爾西(Mohammed Morsi)的支持者,在首都開羅多處地點紮營,抗議軍方政變推翻民選政府的近一個月抗爭,以流血收場。警方昨天(周三)對兩個營地武力清場,以真槍實彈大屠殺,穆斯林兄弟會聲稱至少2,200人死亡,約10,000人受傷,當局指149人死亡。事件中有兩名記者死亡,包括英國天空電視攝影師。臨時政府副總統巴拉迪宣佈辭職。

軍方上月3日解除穆爾西的總統職務後,穆爾西所屬的穆斯林兄弟會上街示威,部份人佔據吉薩開羅大學外的復興廣場和納塞爾城的阿達維耶清真寺外廣場,要求釋放穆爾西,持續抗議近一個月。


■防暴警察以催淚彈驅散穆爾西支持者,現場煙霧瀰漫。路透社

巴拉迪辭職抗議
血腥鎮壓後,民主派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隨即辭任臨時副總統,抗議警方鎮壓,難以承受流血收場的責任。


警方昨天早上7時,兵分兩路同時對兩大營區進行武力清場。軍方沒有參與清場行動,但在外圍駐防,阻止民眾和記者進入後,警方一邊發射催淚彈,一邊以推土機和裝甲車推進,輾毀營地帳篷。帳篷着火焚燒,濃煙冒天,部份示威者還擊,與警方爆發衝突,警員開槍射擊示威者,記者目擊到至少20人中槍,警員窮追示威者,追到動物園。復興廣場的示威者人數較少,警方在兩個小時後完成清場行動。


但在人群眾多的阿達維耶清真寺外廣場,清場行動最為激烈血腥。據在場的英國天空電視台記者基利(Sam Kiley)直擊報道,警方的行動絕不是一般清場行動,而是屠殺行動,竟用上火力強大的機關槍、M16、AK47步槍向手無寸鐵的示威者和婦孺平射,而天台有神槍手進行狙擊,阻止示威者將傷者送到營地的臨時醫院治療,很多死者死在臨時醫院的梯級上,非常恐怖。


基利指摘埃及警方濫殺無辜:「我曾在多個戰場報道新聞,除了盧旺達屠殺外,這是少見的血腥戰場,我見到幾十人被射中頭部、頸部及上半身。」天空電視台62歲攝記迪恩(Mick Deane)中彈身亡,阿拉伯Xpress記者埃拉茲(Habiba Ahmed Abd Elaziz)亦中槍身亡,路透社攝記腿部中槍受傷。


■穆爾西支持者譴責警方血腥鎮壓。美聯社


■示威者把一輛警車由橋上推落。美聯社

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事件死傷枕藉,穆斯林兄弟會聲稱有2,200人死亡,約10,000人受傷,但暫時無法證實。法新社記在阿達維耶清真寺的臨時醫院查看,發現至少124具遺體,地上滿是鮮血。不過警方否認濫用武力,強調只用過催淚彈,並公開由直升機拍攝的片段,指兄弟會的槍手襲擊警員,警員才還火,兄弟會要為今次流血事件負責。官方證實事件中只有149人死亡及逾1,400人受傷。


全國各地都爆發警民衝突,蘇彝士省有5人死亡,總統宣佈在下午4時頒佈緊急狀態令一個月,開羅和另外十個省實施宵禁。政府還宣佈昨天關閉吉薩金字塔、埃及博物館等旅遊景點。英國、伊朗、卡塔爾多國譴責埃及警方。


本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本港旅行社一個月前見埃及局勢不穩,已主動停止所有去埃及的旅行團。他解釋埃及旅遊一般以「跟團」為主,暫未知有否港人以自由行形式前往埃及。港府目前對埃及仍發出紅色級別旅遊警示。


英國天空電視台/法新社/美聯社


蘋果日報- 民運人士號召萬人集會爭民主 六四25周年重回天安門

民運人士號召萬人集會爭民主 六四25周年重回天安門

明年為六四25周年,中外異見人士在海外網站發起重回天安門運動,呼籲明年6月4日,自發往天安門聚集,以推翻專制,並指有關運動可以與明年的香港「七一」、「佔領中環」活動遙相呼應,協同動員。

該運動的倡議書說:「全體民眾一起重回到六四時候的訴求──自由民主公平正義。在認同普世價值的前提下,找到我們的共同願景,找回每個人的尊嚴,找回這個國家、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所承載的文化的民族的核心價值。」儘管運動很可能招致打壓,但北京人權活動家胡佳率先公開支持:「香港維園燭光的歸宿是在北京天安門,必須有人站出來。」


近日,一個名為「六四25周年重回天安門」運動網站悄然成立,行動倡議書初稿不諱言,運動總體目標是以非暴力革命──「結束一黨專制」,號召在2014年6月4日上午10時,萬人齊聚北京天安門悼念六四25周年。如有足夠的人能抵達廣場,有望直接通過廣場革命的方式達成變革目標;即使如沒有足夠的人員抵達,動員過程也能消耗當局維穩力量,推動變革早日到來。

「我們不僅反腐更反濫權」
該活動有專門的社交媒體賬號和郵件發佈活資訊、供聯繫,但不聲明主辦方,沒有發起者,任何機構、團體、組織和個人都只能表態成為活動的支持者,也不必透露自己是否會出現在天安門。希望以這種形勢讓當局想瓦解也無從着手。


有行動設計者說:「不排除在表態支持者足夠多的情況下,提前甚至提前至2013年10月1日起進行預演。統治當局如願意回應民間訴求並主動轉型,我們樂見其成。」還徵集有意回國者參與,包括被當局禁止入境的海外民運人士,在行動倒數半年時,啟動闖關。


因參與八九民運被迫流亡的前北京經濟學周刊副主編王軍濤表示支持,他昨對《蘋果》說:「我也是天安門的。只要是沒有人欺騙、強迫,經過衡量風險,只要認為中國應該有民主自由,而個人又願意為此付出,每個人都有權做選擇。其實,現在老百姓很多已經被共產黨迫得無路可走在各地反抗,像自焚、自殘、像一些訪民,何不追求一個更高意義的目標。」


而在北京的胡佳率先公開響應,他昨對《蘋果》說:「那麽多北京市民犧牲生命,大家都知道卻一直這樣塵封着,總要把它拿出來。當年我們反官倒,現在更嚴重,現在我們不僅反腐敗,更反濫權。」


《蘋果》記者

重回天安門運動
目標:非暴力革命,結束一黨專制


時間:2014年6月4日上午10時


地點:北京天安門廣場


人數:萬人


信號:暗哼《孤星淚》名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訴求:自由民主公平正義


風險:參加者自行評估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

上一則: 安倍今不拜靖國 改奉祭祀費

下一則: 運動觸動中共神經


■學生們在天安門絕食抗爭。

本月初,流亡海外的六四民運人士王丹號召六四25周年「天下圍城」,在全球各地中國使領館或駐外機構抗議,近日再傳出「重回天安門廣場」運動,觸動中共的神經。北京黨媒《環球時報》昨發表評論文章,反擊兩項運動是「被邊緣化的海外民運為證明自己存在、抓取媒體關注的一種方式,沒人相信他們能掀大浪。」文中連兩個倡議的名稱都不敢提,模糊為:「幾個海外民運在網上聯絡,揚言要在明年的某一天回國鬧事,或者到中國政府駐世界各地的機構門口『圍城』。」無他,六四相關字眼至今為內地當局努力迴避,怕星火燎原,尤其在社會矛盾突出、官民對立嚴重的當下。


「他們(黨媒)做回應本身就證明這事不像他們說得那麽沒有意義,否則他們根本不會理睬。今天《環球》這麽認真回應,說明這個事情是有意義的,是有可能有影響的。」王軍濤說。


六四鎮壓以來,從未鬆懈的政治高壓下,內地再沒出現過1989年那樣大規模的民運,但推翻專政、要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呼聲和嘗試從未停息,稍具規模的有1998年全國申請組建中囯民主黨運動、2008年的《零八憲章》聯署、到2011年茉莉花行動,但前赴後繼的內地參與者幾乎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


《蘋果》記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

上一則: 民運人士號召萬人集會爭民主 六四25周年重回天安門

下一則: 疑似六四坦克現山西



发自我的 iPad

圣人请卸妆-咪蒙-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圣人请卸妆

推荐阅读!

作者: 咪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13-08-11 14:29:55

简介· · · · · ·

《圣人请卸妆》是一本由独唱团作者咪蒙历时三年的重口味笑侃历史的合集,彭浩翔推荐作序,内容颠覆常识,天马行空,文笔风趣幽默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彻底颠覆在现代人眼中的圣人形象,让人捧腹大笑之余又弱生感慨,圣人也是常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囧人糗事,是一本茶余饭后既能消遣又能带给大众智慧的一本书。

书评  · · · · · · (共22条) 我来评论这本书

  • nasga2013-08-10 02:49:01
  • nasga
  • 这怎么上推荐了?首先排版出问题了,好几个章节分成了几分,而且还少了 ——“糖僧”苏曼殊:在青楼守身如玉——这一章。
  • 报告 回应(0)

    赞成 0 反对 0

  • missallsunday2013-08-09 18:03:44
  • missallsunday
  • 作者的文字幽默搞笑重口,读起来轻松有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吧。虽说带有些恶搞成分,但还是从另一面让人对高高在上的圣人有了更真实的了解,不在是以前历史书上冰冷严肃不可接近的各种神圣的存在,不过这样再读李白杜甫的诗总会觉得那里不对了,哈哈~
  • 报告 回应(0)

    赞成 0 反对 0

  • 小烟2013-07-26 17:16:38
  • 小烟
  • 挑几篇看还行 作者插科打诨的风格还蛮讨喜的……但整本书看下来 就觉着累了 抓住历史的某个局部和细节无限放大 并以此定义古人 个人以为 虽然历史课本不足信 可是作者这样的方式 同样的不足信 比如什么李白砍人 亲 文学的夸张好不好 怎么可以当真 还真以为李白混黑道的啊……
  • 报告 回应(0)

    赞成 1 反对 0

  • daodao02012013-07-24 18:10:13
  • daodao0201
  • 《圣人请卸妆》 “重口味”“恶搞”“历史”,三个关键词,足够吸引一批读者,很难想象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女孩子,百度了照片,还蛮小清新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萝莉脸,御姐心? 总之这本书就是各种“重口味难调”,颠覆了以前对古人的看法,俗、痞、恶趣味,看着发笑,古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圣人也是人,不能脱离了人性。换个角度看古人,另有一种趣味。我想吸引读者的还是另类的写作方法,现代化的文字,比如“怪蜀黍”。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成年读者偶尔娱乐放松来看的,不适合青少年读者。
  • 报告 回应(0)

    赞成 0 反对 0

  • sherryzhen2013-07-20 23:31:54
  • sherryzhen
  • 很轻松幽默的一本书,可能对有的人来说恶搞了一点。但是我觉得没有什么错啊,作者引用的史实都是准确的,并没有编造什么。文献只能记载历史的片段,至于怎么解读,连续成完整的故事,就看个人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正史,不过是比较严肃,比较官方。但是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固然因为才华或者气节留名青史,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轻松搞笑甚至不太光彩的难言之隐。这些名人的正儿八经的故事我们已经看的够多了,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也别有一番滋味。
  • 报告 回应(0)

    赞成 0 反对 0

  • cidredoux2013-07-17 04:43:54
  • cidredoux
  • 我翻着看了几篇,因为实在没法全部看完。首先一个人物没有历史背景的介绍,空降到你面前,然后通过几个片段的史料加上野史配合加上楼主的YY另外加上现在的娱乐节目和娱乐人物,一篇文章就成了。如果这些还不够,还可以加上天涯的某著名ID的搞笑文。 断章取义得出的结论可以人人是变态,仁者见仁,淫者见淫。如果一个人带着这种心态去看历史,然后拿出来娱乐大众,我不知道大家能学到的是什么。 圣人的缺陷我宁愿自己去找,就是省事看别人的也希望有出处,YY可以,请不要YY得太过份。屈原可以是同性恋,李清照赌书的事也不算什么新闻,谁把他们当圣人了?
  • 报告 回应(0)

    赞成 2 反对 0

  • 爱东风2013-03-22 12:59:18
  • 爱东风
  • 这才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嘛!由中文系高材生翻译解读古代圣人诗篇,结合当时的文风民情,历史背景,文字生动幽默,文笔轻松跳脱,丝毫没有古文晦涩难懂,昏昏欲睡之感。值得一读!之前听林宥嘉的《浪费》一曲,感觉其很犯贱嘛。今日再听,恍然大悟,这就是红果果的杜李之恋呀!真相了,厚厚。感谢作者,让我理解了单相思,也理解了该曲词的境界。强烈推荐阅读杜甫篇时配上该曲哟!
  • 报告 回应(0)

    赞成 1 反对 0

  • david0602902013-02-06 22:07:52
  • david060290
  • 嗯 对历史上的花边新闻及男男爱情啥的比较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虽然看过之后没感到太震惊~但也是改变了一些看法的~历史最后的采访有点凑字数的嫌疑~作者可以算的上是一个腐男了~虽说没有推翻我的历史观~但推翻小学初中 高中教育建立起来的历史观确实绰绰有余了~还有一些重口味的史实神马的 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 报告 回应(0)

    赞成 0 反对 0

  • bluebell442013-01-17 23:20:14
  • bluebell44
  • 太好笑了。真没想到只是把古人的几个特点放大就能写得这么好笑。金圣叹就不说了,轶事流传的比较广。李渔其人完全写出了我不知道的一面,重读无声戏和十二楼,别有韵味。强力推荐李白与杜甫的故事,还有韩子高,看得身边的腐女心花怒放。白话历史的书这几年层出不穷,个人以为最有意思就是这本,看上去满纸荒唐,去翻翻古籍,居然基本都是大实话。学习娱乐两不误!
    • JBear2013-01-06 01:16:22
    • JBear
    • 这本书是关于历史名人的八卦的,颠覆历史课本中伟人,英雄,大文豪的金光闪闪的高大全形象。纪晓岚一点也不铁齿铜牙风流倜傥反倒是个结巴?李清照爱赌博?辛弃疾其实是黑社会的?不再剧透,各位看官自己看吧。
    • 报告 回应(0)

      赞成 1 反对 0

    • yh08212012-12-26 20:42:43
    • yh0821
    • 恶搞,纯粹当笑话看还凑合,乡间野史揉合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看的有点不伦不类,是想学《武林外传》吗?如果是的话,那太不靠谱了,说实在话我看了这书不怎么笑得出来,可能我笑点太高了。再说了,那些文人算是古代的文艺青年吧,恶搞太不尊重了,我们浮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没有多少纯粹的文化人,也就古代文人能让我们留念了,就别损人不倦了,给后代一点念想吧。
    • 报告 回应(0)

      赞成 3 反对 0

    • keist2012-12-25 16:57:08
    • keist
    • 拿来消遣还不错~~ 不过这个版本发送到kindle不成功,放到kindle后又使我的kindle成功死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报告 回应(0)

      赞成 0 反对 0

    • wjy8292012-10-26 15:50:15
    • wjy829
    • 为什么不是完整版的…虽然买过纸质书,但是还是想下载电子版随时可以看。focus在圣人的重口味非常满足我的重口味
    • 报告 回应(0)

      赞成 1 反对 0

    • muhei2012-09-28 15:31:29
    • muhei
    • 看完这本书我感叹原来历史可以写得这个风趣幽默。大量现代的语言用在历史的描写里。用轻松的语言讲严肃甚至残酷的历史事件、历史伟人。如果以前的历史来时有这本书作者一半的幽默我的历史成绩应该会很好。
    • 报告 回应(0)

      赞成 0 反对 0

    • 琉璃瓦2012-09-16 20:09:51
    • 琉璃瓦
    • 是从关于李大仁的一片评论开始关注咪蒙的,然后关注了weibo, 然后就看到关于这本书的宣传。 忍不住down 下来看了看, 很有特色的么么能把中国的圣人都给这样八一遍的,太搞笑了, 尤其是关于李白的, 本来中午看着要睡觉的, 结果硬生生的给笑到了1点钟。。。
    • 报告 回应(0)

      赞成 1 反对 0

    • amandalyy2012-08-30 13:23:31
    • amandalyy
    • 只能活此女腐女一枚,好天涯,混猫扑,雅俗通吃,太重口味了!节选很短,更像是书的预告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书店看看,不用买书,站着看30分钟肯定看完
    • 报告 回应(0)

      赞成 1 反对 0

    • ylwei2012-08-09 11:51:44
    • ylwei
    • 比较适合消遣时阅读,用戏谑的笔调调侃历史人物。只是书苑这本书质量不怎么好,排版有问题,节选也太短了,20分钟就读完了
    • 报告 回应(0)

      赞成 1 反对 0

    • Homo2012-06-27 19:58:04
    • Homo
    • 很喜欢咪蒙,这本书文字生动有趣,不像别的历史书呆板枯燥,值得一读
      • panzhen242012-06-20 10:39:16
      • panzhen24
      • 挺恶搞的一本书,用现在流行的论坛盖楼的方式诠释了历史上的金圣叹,吕雉,杜甫等人,仿佛他们都穿越到了现代……一笔一划又充满了无奈。想起《独唱团》一期的那段关于金圣叹的文章,估计也是作者做些,唯一遗憾,短了点
      • 报告 回应(0)

        赞成 2 反对 0

      • hzz7072012-06-13 18:26:15
      • hzz707
      • 囧死了,完全瞎做的一本,还以为不会通过审核,居然通过了,貌似没有完,排版也不好,看书的朋友慎下。不好意思了

圣人请卸妆-咪蒙-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Ken Follett - Wikipédia

Ken Follett

Ken Follett, né le 5 juin 1949 à Cardiff, est un écrivain gallois spécialisé dans les romans d'espionnage et historiques.

Biographie[modifier | modifier la source]

Il obtient une licence de philosophie à l'University College de Londres. Après l'université, il travaille en tant que journaliste à Cardiff puis à Londres où il commence à écrire. En 1978, son roman L'Arme à l'œil devient un best-seller pour lequel il recevra l'année suivante le prix Edgar-Allan-Poe du meilleur roman.

Ken Follett s'exprime avec aisance en français, quoique avec un accent britannique prononcé1.

Un découpage cinématographique[modifier | modifier la source]

Plusieurs caractéristiques expliquent l'efficacité des romans historiques de Ken Follett :

  • La qualité de la documentation historique réunie pour chaque roman. L'auteur remercie d'ailleurs les documentalistes qui ont collationné ces documents.
  • Le style d'écriture « journalistique » de Ken Follett privilégie à la fois les descriptions détaillées des lieux et des situations, les rappels (tel personnage était celui qui...) et l'élaboration de la psychologie des personnages, révélée tant par leurs actions que par leurs monologues intérieurs et l'amplitude de leur sentiments.

Si cette écriture facilite la mémorisation des personnages et de leur caractère, l'auteur compense la prévisibilité potentielle de leurs réactions par les nombreux retournements qui jalonnent le récit.

Cette écriture trouve son sommet dans le plus lu des romans de Follett, Les Piliers de la terre, saga romanesque sur fond de construction de cathédrales2 au XIIème siècle.

  • L'articulation du roman fait se succéder des situations concernant les divers personnages de l'intrigue. Ces personnages, séparés et sans rapport apparaissent dans les premiers chapitres, se rapprochent au fil des pages pour se rencontrer lors du dénouement final.
  • Pour amplifier et dynamiser cette convergence, l'auteur modifie son découpage au fil du roman. Les premières scènes accordent un chapitre complet à chaque personnage, les dernières basculent de plus en plus fréquemment de personnage à personnage, exprimant l'accroissement de la tension de l'action.

La technique narrative mise au point par Ken Follett dans ses romans est donc parfaitement contemporaine. Elle se rattache à l'écriture du cinéma et des séries télévisées. Effets narratifs très visuels avec des descriptions détaillées, psychologie des personnages aisément mémorisable, découpage s'accélérant progressivement jusqu'au dénouement final.

Œuvres[modifier | modifier la source]

Sur les autres projets Wikimedia :

Œuvres non traduites[modifier | modifier la source]

  • The Heist of the Century (1978) (avec René Louis Maurice)
  • Capricorn One (1978) (sous le pseudonyme de Bernard L. Ross) (basé sur le scénario de Peter Hyams)
  • The Power Twins (1976) (sous le pseudonyme de Martin Martinsen)
  • The Mystery Hideout (1976) (sous le pseudonyme de Martin Martinsen)
  • Amok: King of Legend (1976) (sous le pseudonyme de Bernard L. Ross)
  • The Bear Raid (1976)
  • The Shakeout (1975) (Série Piers Roper)
  • The Big Hit (1975) (sous le pseudonyme de Simon Myles)
  • The Big Black (1974) (sous le pseudonyme de Simon Myles)
  • The Big Needle (1974) (sous le pseudonyme de Simon Myles) (Série Apples Carstairs)

Filmographie[modifier | modifier la source]

Liens externes[modifier | modifier la source]

Références[modifier | modifier la source]

  1. RTL, « Laissez-vous tenter », lundi 19 décembre 2011 [archive], dans le cadre de la matinale animée par Vincent Parizot. Les animateurs ayant rapporté la récente parution, en collection « Le Livre de poche », d'un coffret réunissant Les Piliers de la terre et Un monde sans fin, Vincent Parizot a ressorti des archives de la station un court extrait (moins d'une minute, diffusé entre 00:06:32 et 00:07:20) d'un entretien non daté avec précision (après la parution de Un monde sans fin et après l'arrivée de l'animateur aux commandes de l'émission, en août 2008), dans lequel l'écrivain s'exprimait sur la genèse du second roman, dix-huit ans après Les Piliers de la terre.
  2. http://books.google.fr/books?as_list=BDYRybtUQhOW5q53Ji4ZGGhQsRTp0iQ3Kn8HxnoXbZKDY9tWTjw [archive]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