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星期日

蘋果日報- 折磨中學生 - 陶傑



折磨中學生 - 陶傑

不知何時起香港的中學有所謂朗誦節,跟音樂和舞蹈平級,很奇怪的現象。

朗誦與音樂和舞蹈不同。朗誦本身,不成為獨立的一科才藝。朗誦本來是戲劇訓練之一種,但戲劇的舞台技藝,又不止朗誦這科。戲劇有唸台詞的藝術,譬如莎劇許多獨白。但唸獨白,像《王子復仇記》的To be or not to be,卻又不是港式學校朗誦「怒髮衝冠憑欄處」那類報國式的悲壯。二十一世紀,不知要中學生學這種包袱的腔調來做甚。

中國詩詞只須背,理解,欣賞,朗誦最不重要,甚而有害。將中學男生訓練成小老頭,女生變小老太婆。老師在課堂上朗誦是可以的,譬如用江西桐城腔念蘇軾的「水調歌頭」,或四川話誦讀余光中的少作「舟子的悲歌」,又或以蘇州話念徐志摩「再別康橋」,念到「尋夢?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跟「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然後指出「溯」和「歌」,國語不押韻,但是用蘇滬話來念,就押韻了。

詩詞朗誦的功能,由教師表達,僅止於此。十四五歲的少年人青春無限,激情澎湃,沒有理由用這套暮氣沉沉的古怪說話方式來改造他,而且越玩越誇張,令孩子變笑柄。

培養情感有許多方式,聽音樂,賞畫,或文學作品導讀,電影賞析,然後叫學生去野外看日出聽鳥叫,將情感融在生活裏,就不必靠病態和過時的方式來效顰。

香港的教育制度很多弊端,教師的負擔很重,許多不合時宜的事情,還要不要保留呢?還是該廢除?

朗誦的是營造出來的情緒,不是情感,而且不是真實的感覺,是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引生硬造出來的。香港沒有唐詩宋詞的意境,讀詩要培養真正的感覺,沒有標準答案,而且不知何故,這樣的訓練必定出不了獨立特行的性格之人。

現在逼成一個中學生名震港台,而且又成不了韓國的肥仔Psy,小孩成長,留下心理陰影,這又何苦。朗誦是今日中學生視抽中了朗誦班如中籤上法場,教育局官員和教師,是不知道的。

朗誦比賽取消了吧。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蝶夢莊周:冰島北極光 - 陳淑莊



蝶夢莊周:冰島北極光 - 陳淑莊

話說美國太空總署曾預測2013-14年是太陽活動循環的高峯期,是近半世紀北極光最耀目的時候;又據說北極光稱為幸福之光,親身目睹北極光會幸福一輩子。為此像我這種極之怕凍的人,也狠下決心在天寒地凍之時,跟一班朋友飛往冰島尋找北極光。

為了應對冰島攝氏零度以下的天氣,我事前要先購置禦寒衣物,保暖衣、羽絨、冷帽、防水長褲和防水風褸等等不可或缺,甚至手套也買了內外兩雙,還有暖水壺和暖包等等。為了記錄難得一遇的北極光,我向朋友張羅一台專業攝影機,再懇求熱愛攝影的朋友教授光圈和快門之道。我又帶了一部儍瓜機作後備,據說相機電池不耐低溫,於是又專誠再買後備電池,再找來家中的叉電器。萬事俱備,只欠極光。



■二○一四年元旦,我在冰島見證了幸福之光。

拉扯着欄杆拍照
我以為做好禦寒準備就能克服冰島的嚴寒天氣,卻沒想過冰島的風勢亦非同小可。香港每逢八號風球,電視台便派記者往尖沙嘴海傍直擊大風捲起垃圾桶的情況,冰島的風勢相比起來是十號風球,連人也捲得起。我們去觀賞冰川,鞋子套上了防滑鞋底,我穿上預早準備的防水風褸及褲、頸套和手套,以為萬無一失,誰知雙腳剛踏出車外,已被疾風吹得一直飄移,耳邊只聽到颼颼作響,我努力迎風張開眼睛,眼縫看見車後的泵把,我立即伸手抓着,那刻我覺得自己像天星碼頭那個逢八號風球便上鏡的垃圾桶,半秒之內由車門被捲到車尾。


在這種風勢之下,明明15分鐘的路程要走半個鐘,明明想站着拍照得要拉扯着欄杆,有時逆風走路太艱苦,我甚至幻想,如果走回頭路風向不變的話,我其實可以乾脆把屁股坐到寒冰上,任由大風把我吹回旅遊車去。


旅程的戲肉是北極光。但北極光有點像愛情,能否遇上講求緣份,月亮太光會蓋過,雲霧太厚又遮蔽。酒店接待處每天早上都會預報當晚出現北極光的機會率,要是晚上真有北極光,又會逐一以電話通知房客去看。我像海傍的垃圾桶一樣跟強風搏鬥了一整天後,回到酒店筋疲力竭,一早換了睡衣準備休息,誰知房中電話忽然響起,我知道是北極光出現了,明明衫褲鞋襪才剛脫下,立即跳落床重新穿上,跑往露台去看,這晚北極光因雲霧遮擋只若隱若現。



■冰島的風勢很強,就像香港掛起十號風球般。

狼吞虎嚥之時見極光
過了兩天,早上出門時陽光普照,意味當晚很可能有北極光。下午觀光回來,酒店眾人已密鑼緊鼓,有人置好腳架,有人在調相機。冰島天寒地凍,人很易覺餓,我急不及待先在酒店餐廳醫肚,為自己的肚皮取暖,誰知酒店經理忽然跑進來,宣佈北極光出現了,頃刻本來還在高談闊論的食客忽然瘋了似的拋下杯碟刀叉,抱起相機跑往停車場。我可沒想過北極光會在我狼吞虎嚥之時駕到,於是我一支箭跑回房間取相機,要記錄我這個冰島之旅的最重要時刻。誰知到達外頭身邊一眾相機快門唰唰啟動時,惟獨我的相機不聽指揮,拍出來的相片都漆黑一片。等到極光漸漸消退,人人一臉滿足抱着相機離去,我斯人獨憔悴回房讀說明書,希望下次北極光再臨時用得着。一個多小時後,房間的電話響起,我興奮得丟下相機和說明書,二話不說跑到露台,這次北極光比晚飯那一次更光亮,我向右邊一看,嚇得呆立當場,那個豈止是光線,根本是一道從天幕奔流至大地的螢光綠色的瀑布,好變態啊!


同行的朋友知道北極光來了,也匆匆置好腳架,舉起相機。我對着如此美景,不願再與那台專業相機糾纏,決定用最其貌不揚的儍瓜機試試,出乎意料之外,這部體積嬌小的儍瓜機竟然把北極光拍得一清二楚!我拍了一個多鐘,電池都快要耗盡了,竟發現自己帶錯了另一個叉電器。我還在懊惱之際,抬頭看見那瑰麗的光帶在黑夜中閃亮,心想旅程最重要的景色都讓我親眼目睹了,還奢求到此一遊的照片幹麼?


2014年的元旦,我在冰島見證了幸福之光,其實幸福就在眼前。


■冰天雪地下來個溫泉泥Mask。

Profile:
淑女、烈女、盛/剩女,顧名思義


暫無狂蜂打攪,卻樂得如浪蝶蹁躚於法律、政治及文化藝術。(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tanyachancp?ref=hl




蘋果日報- 故宮的「剌馬」奇案 - 許禮平



故宮的「剌馬」奇案 - 許禮平

世上冤案、疑案,都會賺人熱淚和嘆息。而「奇案」則更能讓人嘆息之餘兼有錯愕。因之,奇案是最易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奇案」為的是事出於「奇」,都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也即是人情事理上有不可解釋之處。因而人們談論「奇案」時,便可按自己的想像加以推理和考據,為案情拼圖尋找那失落的圖塊。馳騁想像時,可以擬自己為李昌鈺(刑事鑑識專家Henry Chang-Yu Lee)。


有些奇案是「沒結論」的,但「沒結論」的事似乎更能觸動人們,能使之茶飯之餘都樂為評說。往昔文人如狗仔隊,能鍥而不捨,有筆記、有小說、有戲劇,都繪影繪聲,所以社會就有所謂四大奇案。


清末的四大奇案,諸家的選入和排列各有不同。但筆者認為,當中只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汶祥刺馬」這兩案才是百多年來「奇案」的首選。但楊乃武案是富於情節,最終是有了定案的。案結之後,楊乃武仍在世,百死之餘,驚弓之鳥,據說他除子女外,不向外談論案情。


真正算是「奇案」之首的還是「張汶祥刺馬」,這案成了往日許多戲劇和小說的題材。僅就在香港而言,一九七三年張徹就把這本事拍成電影,名為《刺馬》。是由姜大衛、陳觀泰等主演的。隔廿年,即一九九二年,張徹又再用該「案」為台灣拍成四十一集的電視劇。這次妙則妙在由當年扮演張汶祥的姜大衛改飾馬新貽。電視中,除見到姜的演技高超,也可覘見到該「案」對觀眾的吸引。繼之又再隔了廿年,有李連杰、劉德華主演的《投名狀》,是循「張汶祥刺馬」的本事改編。但戲劇總是要劇情和結局的,隨着情節的推衍,太完整了,就失去「奇案」應有的離奇錯落和因果無端。但當今之世已無蒲松齡和希治閣,奈何!


現在,我順便為讀者諸君說一新版的故宮「刺馬」。那是真實的新案,是未予張揚的新案。


二○一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午,故宮展宣部有兩位處長橫死,一位名編導垂危。


橫死的一位是剛升任處長的馬繼革(後改為馬季戈),一九六五年生於北京。一九八三年入宮,從事古代書畫的陳列和研究,著有《清代隸書》、《王蒙》、《吳昌碩》等書和學術論文多篇。筆者與之雖未識面,但他卻曾為筆者所編刊物寫過一篇關於于非闇的文章。他是在故宮博物院近東華門職工飯堂埋頭吃飯時被連捅三刀畢命的。據門外閉路攝錄顯示,就在鄭志標出入飯堂間的十秒,那肥胖的馬處長已被鋒利的新疆刀(前端新月型)直插心臟和兩脇。當時書畫部的「大姐大」楊丹霞剛從倫敦參加甚麼研討會趕回北京,在飯堂用餐時坐在馬氏後面,見鄭志標像是摟着馬,手中拿着綠色的條狀物體,於是楊指着鄭正想喊叫不要騷擾人家吃飯,但食指直伸的右手還未放下,已經發現馬鮮血直冒。楊儍了眼,那舉着的右手不懂放下,左手猛力拍打身旁的傅紅展,大喊趕緊打一一○叫救護車,有人受傷啦。一時飯堂中人忙成一團,楊丹霞懷抱馬氏,弄到滿身是血,連鞋子也有血。事後楊大姐大受刺激,不知是否還有時差關係,要吃十顆安眠藥才睡兩三小時。北京慣例塞車,救護車四十五分鐘才抵現塲,救護人員把馬繼革抬上飯桌急救,一會兒宣告死亡,不用救了。與此同時,在飯堂附近的廁所中,有人發現剛卸任處長、身中三刀的胡建中躺在小便池前方的地面上,已沒有氣息。


至於那在眾目睽睽下揮刀「刺馬」的鄭志標,他事後抹抹刀,裹挾着出門,在門口遇到同事還互打招呼,沒事一樣。但逕回辦公室後,自行在頸項抹兩刀,但死不掉,再插腹部,腸臟流出,還是不死,被送協和醫院搶救。


此一慘案,故宮有人說是私人恩怨,說鄭是情緒失控而做出激烈的事。也有些同事說鄭志標是老實人,現在搞到動刀捅殺兩位上司,自己的命也不要了,總是有甚麼不得可了的冤屈,才使出此霹靂手段,讓三個家庭,同陷悲痛。總言之,論者都沒歸咎於人事體制和申訴機制的積弊所在。


倒斃廁所的胡建中祖籍河南,一九五四年生於北京,一九七七年八月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受業於鄧廣銘、宿白等名師。一九七九年入故宮,先後在保管部、陳列部的宮廷組工作,官至展覽宣教部主任。長期致力於明清宮廷史和清代兵器的研究。連續數次沒評上研究員,但鍥而不捨,屢敗屢評,終得研究館員職稱。曾主持「末代皇帝宮內生活展」、「西藏歷史文物展」、「清代皇家政務與內廷生活展」「戊戌變法百周年紀念展覽」、「故宮博物院五十年入藏文物展」、「藏傳佛教文物展」等大型綜合性展覽。發表、出版了一些論文和圖錄。胡氏去年才卸任處長,原打算本月退休,但竟未能全身而退而在廁所蒙難。


那殺人而又自殺的鄭志標,一九六四年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主任,母親是畫家。鄭在中央美院附中畢業後考入中央美院國畫系,是姚有多弟子。一九八八年入故宮,先在紫禁城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搞書籍裝幀設計,業務水平高,人也老老實實,彬彬有禮。後為胡建中調入展宣部,搞立體設計,甚有心思。當故宮與中央電視台合搞百集的電視紀錄片《故宮》,鄭是執行總編導,攝製非常認真,這百集紀錄片很成功,影響也很大,也從此奠定了鄭在藝術界的地位。但鄭在故宮二十多年,職稱卻一直未能解決,前一陣鄭已經獲評為研究員,但領導沒有給報上去。事發當日上午鄭向馬處長遞交辭職信,據說馬即簽回,也不挽留。


案發前,鄭早收拾好辦公室,好些書籍也分別送人,顯然是已抱必死之心。四十年前張徹導演的《刺馬》收名獲利,沒想到鄭志標自導自演的《刺馬》卻是自以身殉。張徹的《刺馬》是有情節結局的,而鄭的《刺馬》只是讓人知道他是滿腔的悲憤,但卻不知其由來。只可以說,鄭自導自演的《刺馬》比張徹的《刺馬》更具離奇的意味。


筆者與鄭志標等三位專家素未謀面,但屢聽他們的故宮同事的敍述,我嘗循眾人所說,想像着那鄭志標殺人後的挾刃離場,要回自己辦公室自裁卻和同事相遇從容招呼的情景,那讓人怎麼想呢?一句話,「人間慘烈」!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整整齊齊邵逸夫 - 毛尖



整整齊齊邵逸夫 - 毛尖

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時,經常走過旁邊的TVB城。有一次一圈人圍着看,作為好事之徒,我馬上擠進人群,原來是成龍在拍戲。看了兩個小時(哎,我那時在香港是有多無聊啊),就看成龍一遍遍耍竹匾,當時就覺得演員這活說是藝術工作,更是體力工作。


早上起來,漫山遍野都是邵逸夫離世的消息,便想起當年與TVB的這段毗鄰生涯。


在網友總結的TVB高頻率台詞中,有一句話特別能代表TVB或者說邵逸夫精神:「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整整齊齊,開開心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句台詞說多了,每年的TVB全家福也成了香港的娛樂重頭戲。


作為TVB的家長,邵逸夫都會在台慶當天和TVB旗下明星合影,雖然說流水的明星、鐵打的老闆,不過,每年看到這張全家福,看到花團錦簇還在,比誰都老的邵六叔依然整整齊齊,邵氏粉絲就覺得生活可以繼續。因此,回顧邵逸夫一個世紀的人生,誰都覺得他是整整齊齊過了一生。


現在邵逸夫走了,無數的觀眾於是追憶他為香港電影立下的功勞、打下的江山,歷數他天南地北捐建的圖書館、醫院,以及種種慈善。不過,看得多了,原來立體的邵逸夫倒變得有些單面,似乎被簡化成了一個大做慈善的影視實業家。不是這樣的吧,邵逸夫的「整齊」恰是因為他把百年影視史全部走了一遍,包括其中的棧道和歧路。


「邵氏出品,必屬佳品」是沒錯,但是,邵逸夫自己卻更實在。當記者問到他最喜歡的電影時,邵先生回答:「我最喜歡賺錢的那些部。」因此,不管是明星培訓班,還是開創TVB,邵逸夫作為電影商人的嗅覺永遠走在最前面,而邵六叔厲害的是,在「藝術世界」裏,他沒有一分鐘被「藝術」花走了心。很多人惋惜他當年因為片酬談不攏放走了李小龍,而且邵逸夫自己後來也很懊惱,放跑的李小龍養大了對手嘉禾公司,但是,今天看看,沒有留下李小龍卻是邵氏王國的終極秘訣:電影公司既要靠明星,但更要明星之間的彼此平衡。這種家族式平衡,在邵氏公司,既是一種商業模式,卻也很有意思地發展出一種電影風格,一種帶點封建性質的電影美學風格和電影製作風格。


比如說,李小龍在香港如日中天的時候,嘉禾沒有一個人可以抵擋他的光芒,但是,邵氏的明星,從來都是一茬茬地出,TVB有《上海灘》,也有《射鵰英雄傳》,類似張徹手下的男星,有王羽有姜大衛有狄龍,因此,李小龍離奇猝死讓嘉禾突然喘不過氣,但邵氏不一樣,林黛走了有樂蒂,樂蒂走了有凌波,明星雲集的邵氏顯得遊刃有餘。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邵氏的群戲是所有香港電影中最出色的,這點甚至讓我想起小津安二郎。小津拍《晚春》,其中一段是原節子和杉村春子的戲,這段戲拍了好幾次,最後取的那段卻是杉村春子演得比較中庸的一段,別人不理解,小津說,這是為了整齣戲的齊整。


我每次重溫邵氏電影,總感覺到一種類似的「齊整性」,這種齊整性不僅表現為邵氏電影中的家人團聚戲多,而且演員表演也相對齊整。而作為電影美學的「齊整」,在電影商人出身的邵逸夫這裏,似乎又在不自覺中化為電影製作風格,他領導的電影公司幾乎窮盡了所有的電影類型,包括三級片。在這個意義上,邵氏在香港電影史中的地位,的確無人能及。


當然,話說回來,他留給香港電影人的難題,也是整整齊齊。這是後話,下次另說。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馬場靚景伴英式早餐 回味好時光



馬場靚景伴英式早餐 回味好時光

跑馬嘆All Day Breakfast 鴨肉腸最過癮

香港回歸不經不覺 17年了。
驀然回首,人人都在懷念昔日殖民時期的香港,連麥當勞推出全日早餐(all day breakfast)都勾起眾人的集體回憶。來到沙田馬場,這個極具殖民地色彩的地方,吃個英國人最拿手的英式早餐,緬懷昔日美好光景,翻一翻以前的好。

記者:歐陽曉思 

攝影:林栢鈞

殖民風光雖然不再,感恩,不變的除了英式下午茶,還有all day breakfast。


馬會在香港經歷逾一個世紀,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但除中菜廳外,可以舒舒服服觀賞賽事的地方的確不多,隨着年輕賽馬愛好者近年遞增,最近全新英國風Hay Market開幕了。那裏的半自助式brunch非常豐富,包括麵包、頭盤、意粉、主菜及甜品,麵包及意粉均由餐廳新鮮手做,主菜每四場賽事轉換一次,興致勃勃走到egg station,還以為可以在這個英式氛圍下吃過傳統eggs benedict,卻發現餐牌上並沒有此選擇,期望落差難免有點失望,隨即向大廚問個明白。



‟若想品嚐英國真正好菜,你必須一天連吃三頓早餐。
(To eat well in England, you should have a breakfast three times a day)„
英國作家毛姆(W.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


■餐廳每個角落都能觀賞直播賽事。

今年34歲的Ignacio Virgen,來自墨西哥,於阿根廷當總統御廚三年,其後因為不想留在阿根廷,走到西班牙米芝蓮三星的elBulli跟Ferran Adria學藝,最擅長做fine dining,今次一改風格轉做brunch,他覺得雖然all day breakfast是英式的傳統,但英國主菜可能不夠其他菜式細緻,所以會包含其他元素。在各主菜當中,Ignacio推薦我吃特製鴨肉腸伴甘笋薯仔班戟,當中的duck saucisson是自家製,一般的法國人習慣把肉和肥膏都絞得爛碎,含糊不清,但Ignacio卻喜歡把肉和肥膏分開,切一小片放入口,肉會散開,味香而不腥,厚厚腸衣煎得脆口,一放進口脂肪在舌頭的溫熱下如牛油般融化,細意咀嚼,濃郁肉味直衝鼻腔,吞入肚子,肉味在口腔良久不散,而班戟索滿肉汁,蘸一蘸蘋果醬汁更添微酸開胃。


Ignacio Virgen

紅磚牆上香港歷史印記

進入餐廳前的休閒區,前方有個大酒吧台,左邊有幅大大的紅磚牆,刻有一場1863年婦女銀袋賽(Lady's purse)賽事的塗鴉,記錄着香港賽馬會第一場有官方記載的婦女銀袋賽。


從前的婦女銀袋賽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於1846年首次於香港舉行,根據英國傳統,早年婦女銀袋賽會邀請一位名媛擔任頒獎嘉賓,獎品為一個銀袋,銀袋內有21個純金金幣,勝出馬匹的騎師即可獲得金幣之餘,更可與頒獎名媛共晉午餐,這項傳統直至1971年香港賽馬轉為職業化時才終止,1990年起才恢復,但當中的金幣就改由香港農曆新年金幣作獎品代替。


■紅磚牆上畫有一場1863年婦女銀袋賽賽事的塗鴉,記錄着香港賽馬會第一場有官方記載的婦女銀袋賽。


■首場銀袋賽的紀錄文件(圖片由馬會提供)


■餐廳擺放了從意大利搜購回來的1920年古董燈。


■餐廳九成食材均來自外國,除有齊各款cold cut,冷盤還有凍蟹、凍蝦及響螺。


■意大利飯和意粉同樣即叫即做,這款西西里汁意大利飯,將煮過海鮮的汁保留加入飯中煮增添鮮味。


■焗羅蘭士蛋批,外表帶金黃,而且餅皮鬆化,蛋漿入口軟綿。

地板木來自歐洲古建築
由於馬會高層到過位於金鐘的Ammo用膳,欣賞設計師Joyce Wang能將前英軍軍火庫重新打造,故親自找她來為餐廳操刀,她說Hay Market是她另一個Baby。「這幅紅磚牆是我其中一個很滿意的地方,它記錄香港美好的時光。」在英國留學的她,談到這裏的設計,有點萬丈高樓從地起的感覺,「坦白說這裏比活化Ammo更難,從前這裏是看台底,從來都不打算用來做餐廳,廚房跟冷氣系統都要重新安裝,為了讓餐廳有古時英國農舍風味,我不斷去歐洲搜羅不同物料,地板上的木全都是從歐洲古老建築物上拆下,再到大陸加工,一塊磚頭,一片地板,從無到有,當中有種非筆墨所能形容的成功感。」


■餐廳會借出iPad予食客,方便他們邊食邊投注。

All day breakfast的由來
All day breakfast(又名full breakfast)源於英國,早於1800年已出現,不過當時只有皇室及貴族才有機會享用,因為英國人相信早餐是一日的「第一餐」,必須非常豐富,因而稱為full breakfast,而這個傳統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兩次大戰後,因為生活模式改變,人們遲起床,更要「食飽啲」才工作,all day breakfast便在全英國興起。傳統的all day breakfast食物包括標準早餐食品,如雞蛋、香腸、火腿、水果、糕點、煎餅等,一周內任何一天也有供應,但現在幾乎所有類型的食品包括烤肉、海鮮、沙律、湯等都包括在all day breakfast內,通常在周日供應。


■特製鴨肉腸拌甘笋薯仔班戟,當中的duck saucisson是自家製,一放進口脂肪在舌頭的溫熱下如牛油般融化,肉味在口腔良久不散。

Hay Market

沙田馬場第二座看台二樓


Brunch每位$390起


蘋果日報- 女子自稱孫悟空後人 求驗祖傳猴毛


近日有女孩在網上稱自己為孫悟空後人,引起網民嘲笑「開玩笑吧,你家人知道嗎?」令人震驚的是,兩天後這名叫做妃妃的女孩(左圖)攜祖上留傳下來的物證到上海復旦大學人類研究實驗室,希望通過DNA檢測證明悟空後代身份。

原來,妃妃老家來自被視為孫悟空「家鄉」的江蘇連雲港,民國時期遷居北京。她說,起初也不相信自己是悟空後人,但長輩們認真執着,令其從懷疑變得好奇,最終希望通過科學方法求證,此次提供驗證DNA的證據為家中祖傳的「靈石」和「猴毛」(右圖)。曾主持驗證曹操DNA的遺傳學專家,經檢查告知,這些證據不具備監測DNA鑑定的價值,但她不甘罷休。

近年內地掀起尋祖認宗、爭搶名人的熱潮,有地方疑爭旅遊資源,連虛擬人物都不放過。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