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上海很远
在饭店吃饭,我倒不怕遇到熟人。我无公款可吃,也无人偷偷我埋单,本人也一样。当然,在相忘于江湖的今天,邂逅的概率还是很小的。最近倒是巧,接连几天在饭店里撞见熟人,而且都是在午饭时分,一拨是老邻居,两拨是老同学——请原谅——都是大妈。大妈有的退休了在家带第三代,有的返聘发挥余热,有的动迁后搬到外环以外,居住条件改善了,但就是不方便。这个不方便有多重意思: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麻将搭子也常常凑不齐,超市里的货品比较低端,马路上有许多陌生面孔,在小区里走走吧,狗比人还多,关在家里就越发寂寞,时间一长恐怕要生病。于是大家在微信上约好去出透透气,啥个方向:上海!
大妈是从小喝黄浦江水长大的上海人,她们身居上海,为何还说"去上海"?其实在上海人的语境里,谁都能理解"上海"的所指,也能体会其中的含义。以前杨浦、宝山、川沙一带的土著去南京路逛街,都说去"上海",那就是一趟快活的旅行。今天,上海城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民的生态也跟着乾坤大挪腾,成片的石库门房子渐渐幻化为摩天大楼,市中心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白天人挤人红尘滚滚,晚上人去楼空,霓虹空闪烁,纸屑满天飞,法拉利在怒吼,呵呵,有点像纽约曼哈顿了。这就是我们的大上海吗?许多土著是有点迷茫的。
交通是四通八达了,坐地铁七转八转,总能抵达人民广场,但钻出地铁口,四下张望,阳光是昨日的阳光,海上繁华梦里却没了自己的位置。你看淮海路上的那一溜堂皇的世界名表专卖店,从它们门口走过都觉得心惊肉跳,还是光明村、哈尔滨、长春食品店依然亲民,顾客盈门。南京路上走一走,除了沈大成的糕团和邵万生的糟货,除了免费派送的一大叠广告单片,几乎没有什么商品能让自己心甘情愿掏腰包。"所以我们寻一家价格便宜的饭店,吃一顿饭,谈谈山海经,然后各奔东西。这一天,可以回味很久呢!"
是啊,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公款消费萎缩,但一般社会饭店的生意并无大的影响,不信你去看看,多半是大妈三五成群围成一桌吃吃喝喝,谈天说地,兴致高涨得很啊!
你们难道不去中华艺术宫看看?不要门票,画展很精彩,大厅里也可喝咖啡……大妈们齐声说:去过,味道总跟世博会辰光不一样。那时候排四小时的队也值得,现在?哼,一走近就有人上来兜生意。走到里面吧,房子空落落,展览也看不懂。人也少,即使有,也是小青年的天地,他们搂搂抱抱啃啃嘴,我们也难为情。大剧院吗?免费参观时进去过,买票子是不舍得的,一张票要抵一个月的菜金呢。上海音乐厅,过去叫南京大戏院,美国好莱坞头轮电影就在这里放的。阿拉小辰光看"上海之春"也在这里,当初延安中路造高架,它只好向八仙桥方向移动66米,我是看着它一点点后退的。据说最近被一家德国音响企业冠了名,叫森海塞……尔?叫起来真拗口,为啥要戴这顶帽子呢?难道上海就缺这点铜钿?
我不能回答她们的问题,有些问题其实也不必由我回答,她们心里其实都有了答案。再比如上海美术馆,搬到黄浦江对岸的世博会中国馆里,地方是大了许多,但这个场馆似乎并不适宜办画展。一部分功能转移到花园港路原南市发电厂的老厂房里,成了当代艺术博物馆,工业遗址改造的场馆也是不错的,但美术馆也有自己的生态环境,这个环境的经营,也许要花几十年。也因此,人民公园里由民间资本打造的当代艺术馆里,正在举行的草间弥生个人艺术展开幕一两个月后还是很火爆,正在淮海中路K11地下三层举办的莫奈画展也吸引了许多观众。为什么?仅仅是莫奈在中国有人缘吗,仅仅是交通方便吗,仅仅是不能说出口的地段原因和历史积淀吗?我觉得还有一个乡愁的因素。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中央领导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这番话感动了许多人。但是,乡愁不止属于外出打工的农民,还应该包括城市居民。今天,不少"土著"被边缘化了,生于兹长于兹的环境消失了,但不论街坊地块如何玩魔方游戏,老上海人一定记得打过弹子跳过橡皮筋的弄堂所在,记得大饼摊和混堂的所在,这里有我们的青春与梦想,有我们的惆怅与欢乐。参观画展的行为背后,是对故土无奈与深切的回望,是对族群身份和文化背景的固执认同。
老百姓身在上海,但感觉已是人面桃花别样红。繁荣繁华的大上海,那楼、那车、那商铺,花团锦簇、弦歌声声,与老百姓的物理距离远了,感情距离也远了。我在上海,上海很远。大妈们最后如此感慨。
上海的发展,不应只是经济总量的提升,建筑体量的增加,人流物流的暴涨,还应该顾及民众的感情积累。公共空间的所有权在人民,这不应该是一句空话,从这层意义上说,上海音乐厅冠名确实冒犯了民众的感情。这种事为何不征求一下民意呢?
大妈们叽叽喳喳,望着她们混浊的瞳仁和眼角梢的皱纹,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明天,不禁悲从中来。稍能安慰自己的是,我家还贴着内环线,虽然路上的陌生面孔日益增多,走路稍稍受阻于犬牙交错的路边摊,小区里到处是狗屎和痰迹,我应该说服自己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明天。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Original Artic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1d27f0101koab.html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