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電影史上,到了八十年代,原來「香港電影」(Hong Kong Cinema)已經自成一個流派,即是英文所說的School。
所謂「香港電影」,以功夫片為主,後來還加入警匪槍戰,都以動作吸引香港以外的觀眾,不錯,沒有什麼「內涵」,但是本身已經自成一格,而且有實力輸出,連美國也受到影響。
香港有「香港電影」,國際知名,而上海沒有「上海電影」,也沒有「北京電影」,這就是香港的實力。
Hong Kong Cinema是幾十年來無數電影工作者,在基本上沒有政府的支持下,自己殺出來的一條血路,不要小看這個名詞:美國有「芝加哥派」(Chicago School),在經濟學和建築學之上,「芝加哥派」是殿堂級的名詞,德國也有「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
連法國,一個小小的地方,叫做巴比松(Barbizon),也有一個「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十九世紀,他們聚集在這個小小的村鎮,以大自然為主題,畫了許多田園風景畫。「巴比松畫派」的特色是畫的前一半,在戶外寫生,後一半,搬回畫室裏完成。他們厭倦巴黎工商大城市的塵囂,擁抱郊野的荒涼,令巴比松這個小鎮,擁有了國際地位。
三十年後,印象派畫家完全在戶外就着陽光來寫生。沒有巴比松在前,也沒有印象派在後,巴比松變成西洋美術史上一個重要的中轉站。
中國在民國時代,也有過「嶺南畫派」,因為那時中國有創作自由,畫家受尊重,人文風氣,師承清末,十分的旺盛而繽紛。
放在這樣的背景看,就清楚了:無論芝加哥派,法蘭克福派,還是巴比松或廣州嶺南,一個城市,要獨領風騷,必須有自由。當許多創作人甘心放棄自由,這個城市,首先是沒有資格再領成一派,然後自己也死亡。
香港曾經在世界上,聲音雖然不太大,是領唱過的一個人。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