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

周其凤校长敢起诉“北大笑长雕塑”的作者邝飚吗?-一家村-我的搜狐

 

周其凤校长敢起诉“北大笑长雕塑”的作者邝飚吗?

据《新快报》、《法制晚报》报道,近日,一幅名为《北大笑长雕塑》的漫画在微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不少网友指责其涉嫌侵犯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名誉权,一名北大学生更是发布公开信,希望“校长站出来,讨一个说法”。大成律师事务所的李长军律师认为漫画作者“已经构成了侵权”。记者了解到,“被侵害者可以去法院起诉申请立案,并追究漫画作者侵犯自己名誉权的行为。同时可以要求漫画创作者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漫画的作者邝飚表示,该作品只是一个灰色幽默性质的漫画,对于网友如何评论自己并不干涉。

北大笑长雕塑  作者:邝飚

这个李长军律师懂不懂法?周其凤校长真的到法院申请立案,那就有热闹看了!我看这个律师是挖了个坑让周校长跳,别有用心啊!

周其凤校长如果向法院主张漫画中的“北大笑长”讽刺的就是他本人,那么,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他必须举证,漫画创作者画的就是他本人。比如,漫画作者是不是特别说明了讽刺的对象是谁,画中人物的特征是否与其本人相吻合,等等。

漫画的题目是“北大笑长雕塑”,“北大笑长”毕竟不是“北大校长”,如果周校长认为“笑长”就是他自己,那么,他需要拿出被任命为“笑长”的相关证据,或者他曾用名是“笑长”的证据。

即使漫画的题目是“北大校长雕塑”,周校长也需要证明他是有史以来唯一的北大校长。如果北大校长有很多,他则需要一一排除漫画所画不是其他校长,才能说明他就是漫画中的校长。毕竟,漫画题目不是“北大校长周其凤雕塑”。

如果周校长认为漫画就是他本人的形象,那么,他需要证明他也长了一条尾巴,而且像太监一样没有小JJ。

如果周校长长了小JJ、没长尾巴,那么,画中人物肯定不是他。

如果周校长果然长了尾巴、没有小JJ,那么,他需要当庭脱下裤子来证明。如果周校长做到了这一点,我想不仅法庭会宣判周校长胜诉,全世界人民都会为周校长打赢官司而欢呼!

李长军律师所说的“从漫画以及网友评论中可以看出,所有不确定第三方都可以从漫画中明显地分辨出所画的就是周其凤本人”,是很没有道理的。网友认为画得像谁,那是网友主观理解的原因。如果说某个人的形象或行为的确像狗,那也是某人的原因,岂能因为某人的长相或行为像狗,就剥夺画家画狗的权利?

附两幅周其凤校长的新闻图片(头像为彩色者即是)以便于网友对比:

周其凤校长敢起诉“北大笑长雕塑”的作者邝飚吗?-一家村-我的搜狐

旷世奇观——人民代表恨人民

李钟琴

甫进2012,网上热闹不断。央视主持人张绍刚在天津台主持节目时,屡次对无辜的小姑娘大肆侮辱(网上已有三个视频),比较充分地暴露出其素质的低劣,已引起众怒。虽说众怒难犯,但聘用张绍刚的天津台至今尚无回应,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说,张绍刚事件还属于一个娱乐事件的话,最近两个人大代表的建言,则属于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生动地证明了我们的人大代表都在代表谁说话,生怕不能授“国外敌对势力”以攻击“我们这儿”的根本制度的口实。

据1月10日《广州日报》报道,在佛山“两会”南海区代表团的分组讨论现场,人大代表方明说:“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就像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

这位方代表声称对人民不能“溺爱”,“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可见她是想让人民做官员的“孝子”了。中国有句俗话:“棍棒之下出孝子。”难道方代表是想让官府以棍棒来对待人民吗?而即使按照封建专制社会的理念,也倡导官员“爱民如子”,历史上那么多如狼似虎的酷吏,好像也没有谁能够说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话来。

按照现代文明理念,官员是由人民授权的社会服务人员,是靠纳税人来养活的,是“公仆”。人民是官员的衣食父母,是主人。在民主社会里,那些议员、代表们,有谁胆敢这样对待自己的选民?

方代表认为“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那么该如何对付“刁民”呢?于是就有另一个人大代表跳出来,顿时“说破刁民惊煞人”。

据1月17日长江网的消息,广州人大代表刘伟全雷语:称需要立法让警察敢于向刁民开枪,认为现在警察权威下降。

刁民与顺民,难道不属于人民吗?刁民这个词,并非一个法律概念。什么是刁民?由谁来认定?都是很大的问题。即使是对待触犯法律的人,在法庭宣判之前,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警察也没有随便开枪击毙的权力。怎么在刘伟全看来,警察就可以向概念含糊的“刁民”开枪呢?刘伟全大概不会想到,很有可能某天某个警察看他不顺眼,宣布他是“刁民”,然后一枪毙之,让他连自辩的机会也没有!

号称“人民代表”,就应该为人民说话!而方明、刘伟全这类代表,居然如此仇恨人民,居然视人民为敌,那么,他们到底是谁的代表,还不清楚吗?

有网友愤怒地建议人大机关罢免方明、刘伟全的“代表”身份,我看这是治标不治本。之所以出现人民代表骂人民的奇观,说明这个机制已病入膏肓。不把粪坑处理掉,只是守着粪坑打苍蝇,就和不反体制只反腐败一样,纯是死人身上贴膏药——没用!

方明

刘伟全

我对韩寒看法的转变-一家村-我的搜狐

 

我对韩寒看法的转变

李钟琴

在“韩三篇”发出之前,我只看过一些韩寒的时评,非常欣赏他的机智与敢言,曾在博文中表示过对他的赞赏。即使在批驳“韩三篇”时,也对他抱有希望,我说:“韩寒的三篇系列文章,其实反映了韩寒思想的困惑和迷失。我认为这是由于韩寒思想的不成熟,而不相信这代表着一代青年才俊向犬儒的堕落。毕竟,韩寒的名言曾让我视作知识分子的良知底线:‘可以不为自由而战,但不能为高墙添砖!’愿韩寒能够遵守自己的这句名言。”

始料不及的是,麦田的质疑,方舟子的加入,使围绕“韩三篇”的争论迅速变为对韩寒真伪的质疑。我在博文中说:一开始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需要澄清的是“韩寒”文章中的错误观点,作者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太重要。批驳其观点,可以澄清模糊认识,可以宣传普适价值,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去讨论很难举证的是否代笔问题,有避重就轻、转移方向之嫌。

但是,方舟子和网友们对真相的探求错了吗?仔细想来,并没有错。真善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如果不是真的,善是伪善,美是假美。

况且,在假货泛滥的中国,代笔算不了什么大错。现在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署着领导大名的长篇大论,有多少是领导亲自写的?这也没见谁出来质疑过嘛。

大问题有争论的必要,小问题同样也有辩明的价值。看了方舟子的几篇博文,我认为其质疑是有道理的,论据是确凿的,论证是严谨的。他采用的,都是韩氏父子公开发表的作品以及媒体访谈里的说法,抓住其中的矛盾进行质疑。质疑公众人物,这是公民的权利;作为公众人物,要有接受公众的质疑的度量。当然,韩寒没有必须回答的义务,他要么保持沉默、不予理睬;要么认真答辩、以消众疑。

一般来说,对任何事情、任何谎言都可以狡辩,关键是如何令人信服。

韩寒的答辩令我失望。比如其文章中的“45岁头发就秃了”、“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你老婆必然偷人”、“你他妈的”之类,就令人失望。即使这只是用了设喻的手法,或者意在调侃,我认为作为一个名作家、青年偶像,是不应该在文中出现这类污言秽语的,这有损其风度。

韩寒正儿八经的解释,也不尽如人意。比如,针对他不知道自己的成名作《三重门》书名含义(韩父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解释得倒是头头是道)的质疑,韩寒说:“而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我这次打心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针对父子两人自相矛盾的说法,韩寒解释说:“至于有几次我前后供述对不上,我和我父亲供述对不上,这些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

父子两人的说法前后矛盾,对他们父子来说可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但对读者则会在心中留下很大的疑窦,难道就不允许别人问一问?

再比如,关于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问题,针对“我们做过试验,杯子里放上水,一个小时以内,纸团是不可能沉到底的。而当时是纸团,你为什么要写成布?”的质疑,韩寒解释道:“当时我构思的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被水(社会)浸透,慢慢沉到杯底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写成布,从当年手稿里,我看到我先写了一个干(因为要对应浸到水里以后的湿),然后后面那个字涂改掉了,改成了布,我猜测我当时的心情,可能是‘干纸’不太顺口,‘干纸团’又比较奇怪,因为几乎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改成了‘干布’比较顺口。而且仔细回忆,我隐约记得我当时的心态,可能‘布’字和‘不’谐音,还可以发挥一些关于人生被浸染但人性中又有天然的反抗之类的一个伏笔,结果写到最后给忘记了。”

参赛学生敢篡改考官的题目吗?韩寒倒不如说误把纸看成布了。令人更加生疑的解释,还不如不解释。

今天看到韩寒的新博文《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得知韩寒要与方舟子对簿公堂。看来,韩寒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方舟会因韩寒而沉吗?

先看韩寒要以什么罪名起诉方舟子。

韩寒用的是自问自答的形式,问:“既然你一直觉得对方是在诽谤你,他们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猜测就认定了你的文章是有人代笔的,而且大肆传播,为什么不上直接去法院起诉他们呢?”

看来韩寒要以“诽谤”罪起诉方舟子了。

查《刑法》,“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在诽谤罪认定时专门有这么一条司法解释:“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

方舟子捏造事实了吗?我所看到的质疑文章,采用的都是韩氏父子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作品和说辞,虽然“散布”这些有损韩氏父子的“人格、名誉”,但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构成诽谤罪。

方舟子还有一些依据事实作出的推测,大都是合乎常理的推测。比如说,普通中学生根本看不懂《管锥编》、一般人无法在一年内阅读“二十四史”。当然,人们也可以说,对普通人适用的,对神童不见得适用。不过疑问又来了,如果前提是神童,那么,一个神童为什么高一就七门课不及格呢?为什么连自己成名作的书名含义、作品中的情节都忘了呢?——抱歉,我又以常理来质疑了。

韩寒起诉方舟子有多少胜算?我看微乎其微。

围绕文学作品真伪的争论,一直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且不说历史上围绕《古文尚书》、《鬼谷子》、《六韬》等作品的真伪争论了上千年,即使当代,也不乏有对名人及其作品的质疑。如2009年李辉对文怀沙年龄、水平的质疑,同样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文怀沙只是作了短短的回应,之后风平浪静。

韩寒声称要起诉,说明他既不懂法,也不懂什么是文艺批评、言论自由。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有担当的公众人物,既有质疑的精神和勇气,也经得起别人的质疑,对舆论监督可能对其名誉造成的损害应当予以包容,绝不会运用法律打压批评和质疑之声。

面对韩寒对簿公堂的威胁,久经战阵的方舟子故作委屈地回答:“你重金悬赏2000万寻找代笔,我才介入帮你们找,怎么现在我倒成了加害者了?你重金悬赏别人加害你啊?现在还要去起诉帮你找代笔的人,你真好意思啊?”

既然悬赏两千万向网友寻找代笔证据,人家看在两千万的份上真来了,你韩寒又怕了,反而要告人家。即使人家找到的证据不足信,顶多人家拿不到你的两千万,但也不是你告人家的理由啊!

韩寒放出“韩三篇”变脸的时候,我仍对“一代青年才俊”抱有幻想,至此,我对韩寒是彻底失望了。

不管怎么说,我倒是希望韩寒起诉。起诉了,是真是假,公诸天下,岂不更好?起码不会像李辉质疑文“大师”那样,闹腾了半天,最终不了了之。

我对韩寒看法的转变-一家村-我的搜狐

韩寒,还是认错道歉吧!

李钟琴

2011年12月26日,就在韩寒放出《要自由》的那天,我写了篇《三篇文章看完,我才看清韩寒》,对韩寒在三文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声称“看清”,其实只是看清了其思想观点,对韩寒这个人,我不仅没有看清,反而越来越糊涂了。因为随着网友们的不断爆料,我知道了,韩寒父亲的笔名也叫韩寒,署名“韩寒”的作品,到底是父亲写的还是儿子写的,仍是一本糊涂账。

对于麦田的质疑,一开始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需要澄清的是“韩寒”文章中的错误观点,作者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太重要。批驳其观点,可以澄清模糊认识,可以宣传普适价值,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去讨论很难举证的是否代笔问题,有避重就轻、转移方向之嫌。

况且,在假货泛滥的中国,代笔从来就不是新闻,也不是过错。毛泽东的许多文章,就是别人代笔的。最近我还在猫眼看人看到一篇乔冠华之子的回忆文章,说收录进“毛选”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一文,是乔冠华用了一夜时间写出来的,毛泽东只在稿子上签了“同意”二字。远的不说,现在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署着领导大名的长篇大论,有多少是领导亲自写的?这也没见谁出来质疑过。

尽管我对韩寒是否有人代笔一事未置一词,但我打心底里赞同网友们追求真相。我以前在一个回帖中曾说:真善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如果不是真的,善是伪善,美是假美。

我感到失望的,是韩氏父子的不诚实。面对麦田、方舟子以及网友们的质疑,“韩寒”(指的是博文署名)不是实话实说,而是百般狡辩,污言秽语,如同街痞子一般撒泼耍赖,好像通过捣浆糊、搅混水,就可以杜天下悠悠之口。韩粉们也在帮倒忙,对问题避重就轻,对质疑者大肆谩骂。这有什么用呢?这只能激发网友们继续扒皮的兴趣。这不,现在网友们已经不是在质疑了,而是转向搜集“人造韩寒”的证据,材料都是来自韩氏父子公开发表的文章以及媒体的访谈,列举韩氏父子自相矛盾的文字和谈话,让大家围观“父子互搏”的闹剧。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采访时,主持人问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书名有什么含义,韩寒的问答是“忘了”。在最近的文章中,韩寒解释说:“而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我这次打心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看来,在韩寒的眼中,对其作品感兴趣的人都是笨蛋。联系到韩寒在“韩三篇”中认为民众素质低,在《我的2011》中又表示要“杀戮群众”,我仿佛看到韩寒的志得意满和不可一世状。这也难怪,造假居然欺骗世人十几年,骗子难免要视上当者为笨蛋、难免认为民众素质低了。如果民众素质高,如果韩粉们不是笨蛋, 韩寒能辉煌十几年吗?

而韩寒还是低估了民众。他想“杀戮群众”,反遭群众“杀戮”,怪谁?

易中天先生在韩寒被质疑前写过一文,内容是挺韩的,题目却颇耐人寻味:《韩寒的新衣》。现在看来,易中天先生仿佛早就知道韩寒就是那个没穿衣服招摇过市的皇帝;麦田,则是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方舟子和众网友,则从各个角度用事实论证了皇帝没穿衣服。

事已至此,我看,韩寒的最佳选择,是公开认错,并向公众道歉。只有认错道歉,才会让质疑者、批评者、扒皮者偃旗息鼓,才会得到公众的原谅。毕竟,代笔、说谎,也不是什么作奸犯科、祸国殃民的大罪。克林顿贵为美国总统都敢于向全国人民道歉,道歉后不就没事了吗?知耻近乎勇嘛!

而越是嘴硬,越是狡辩,只会使丑闻持续发酵,出丑就越大。韩寒的脑袋又没像司马南那样被电梯门夹过,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坐而论道是知识分子的本分

李钟琴

知识分子,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经常就当前的思想理论问题和公共事件发表言论,也经常受到以下种种嘲讽和非难:

“坐而论道,只尚空谈。”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自命清高,脱离实际。”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坐而论道易,身体力行难。”

“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

总之,在某些人看来,知识分子坐而论道是不切实际的,是令人厌恶的。

而我认为,知行合一,固然可贵,但坐而论道,恰恰是知识分子的本分,无可厚非。

2011年末刚刚去世的捷克作家、前总统哈维尔,在其《知识分子的责任》一文中指出:“他们(知识分子)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阅读、教授、写作、出版、向公民发表演说。”

哈维尔无疑是个既能“坐而论道”又能“起而行之”的人,他认为知识分子的责任,简言之,即坐而论道。

作为知识分子,能够为公众传道解惑,就算是守住了自己的本分。如果进而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能够为民众代言,这样的知识分子,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

而在中国,“坐而论道”常常用来讥讽、指责公共知识分子,好像“坐而论道”成了公共知识分子莫大的罪责,还不如效仿金人三缄其口,做“沉默的大多数”。于是,一些知识分子渐渐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心灰意冷,或成为隐士,或变作犬儒,甚至堕落为文伥、五毛。

有人说,公共知识分子的短板是只会空言,缺少普通民众所有的行动力。普通民众也许不会坐而论道,但他们的行动力,往往是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之时,才会奋起反抗。这并不说明奋起抗争者比坐而论道者更高尚。之所以奋起抗争,是因为他们是当事者,对于与之无关的不平之事,就未必会有行动力了。而公共知识分子更加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们有一颗正义之心,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仍会仗义执言。由于不是利益攸关的当事者,他们的言论更公正客观,所以能影响舆论,明辨是非,推动问题的解决。

能够为民众发出自己的呐喊,无论喊声强弱,就无愧于知识分子的称号。我们不能既要求诸葛亮运筹帷幄,又要求他上阵大战吕布。

言论也是一种力量,声援也是一种援助。千千万万的呐喊,一定会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浪。

当然,坐而论道,关键要看所论之道是否公正客观,是否符合普适价值,是否代表了人类良知,是否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对于这样的“道”,无论是坐着论、站着论、喝着茶论、散着步论,都是无可指责的。

三篇文章看完,我才看清韩寒

李钟琴

2011年岁末,韩寒以《谈革命》、《说民主》两篇博文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韩寒被收买了,变成犬儒了,彻底堕落了,网上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对于韩寒的两篇博文,我也有不同观点,但一直没形成文字。因为,我感觉韩寒这个系列文章起码是个“三部曲”,应该还要写篇《论自由》。

果然,今天在韩寒的博客上看到了他的新作,只是题目不是《论自由》,而是《要自由》。
三篇文章联系起来看,其思想脉络就很清晰了:反对革命,担忧民主,讨要自由。

韩寒反对革命理由,是因为他认定和平演变式的天鹅绒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发生。如果中国发生革命,必然是暴力革命。而暴力革命的破坏性以及后果的不确定性,令人担忧。那么,韩寒凭什么说天鹅绒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出现呢?韩寒的论据是:“最关键是就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

原来如此!韩寒反对革命的理由,源于对中国人素质的极端绝望。他的各种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劣等民族如果革命必然是血流成河的暴力革命;革命的果实必然被心狠手辣者窃取;低素质的中国人不适合民主;如果实行民主,也必然是多数人的暴政。

这些论点其实并不新鲜。关于是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在一百多年前就曾发生过,最后还是革命取代了改良。在内忧外患频仍的清末,一开始谁都不愿流血革命,谁都希望渐进式的改良,谁都知道这样代价最小。最坚定的革命派孙中山最初也是个改良派,他曾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在吃了闭门羹后才立志推翻清朝的。

然而俗话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专制体制之所以具有刚性和隋性,是因为这种体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官为本。掌权者充分体会到了权力的好处,又怎么会有革掉自己权力的动力?再说了,独裁者必然作恶多端,作恶越多,越需要紧握权杖来保护自己。历史和现实中虽然也有独裁者主动还权于民的特例,但更多的例子是紧握大权到最后一刻,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就不用列举了吧?

革命也好,民主也罢,其实都是手段,而非目的。革命或民主的目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发展,正义的阳光普照,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所以,韩寒的第三篇博文主旨是“要自由”。韩寒说:“民主,法制,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圣诞再打折,东西还是不会白送的。那我就先开始讨价还价(要自由)了。”

革命,是逼迫独裁者交出权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民主,是通过人民的选举权、舆论监督权等等来限制政府权力滥用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又如何能得到你渴望的自由呢?须知,讨价还价,是要以双方实力相差不多为基础的。一方独大,你凭什么与人家讨价还价?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下令镇压,武汉革命军苦守弹丸之地,除了誓死抵抗,并没有与清政府讨价还价的资本。直到十八省陆续宣布反清或独立,清政府在袁世凯的要胁下,才不得不与南方谈判,才不得不宣布退位。我们都知道,在戊戌变法之前,大家就寄望于清政府改良,改了二十多年,只不过是在这也绝不那也绝不的前提下弄出个皇族内阁来愚弄国人。事实证明,统治者往往只听得懂枪声,而听不见乞求。

与虎谋皮可以,前提是你有了把老虎打死的能力。

说到民主,韩寒又唱起了中国人素质低不适合民主的老调。

这里,韩寒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悖论。试问韩寒:您是中国人吗?如果您是中国人中的一员,那么您的素质是高还是低?如果您认为自己素质高而别的中国人素质低,那么您应该特别说明:中国人并不包括我韩寒;或者应该特别说明:除韩寒之外的中国人素质低。如果您与普通中国人一样素质低,那么您也不配享有民主和自由。那么,您凭什么“要自由”呢?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白,所谓国民素质低,不是不能实行民主的理由,而恰恰是不民主的结果。如果说人民的素质低就不能有民主,那么不民主将导致人民的素质更低。难道指望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吗?

韩寒想要的自由并不过分,甚至有些卑微——“在新的一年里,我要求更自由的创作。”“顺便我也替我的同行朋友——媒体人们要一些新闻的自由。”“我恳请官方为文化,出版,新闻,电影松绑。”

看完他的第三篇文章,我不禁哑然失笑。韩寒其实并没有“堕落”,但也没有成熟。他的乞求有些幼稚,有些搞笑。

韩寒写道:“如能达成,从我而言,我承诺,在文化环境更自由之后:不清算,向前看,不谈其在执政史上的敏感事件,不谈及或评判高层集团的家族或者相关利益,只对当下社会进行评判和讨论。如果文化界和官方能各让一步,互相遵循一个约定的底线,换取各自更大空间,那便更好。”

我忽然想起了被西门庆差点踹死的武大郎。武大伤重卧床,对潘金莲道:“我死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

瞧瞧,武大郎在向潘金莲承诺“不清算,向前看”时,尚且知道抬出武松。如果没有武松的武力作后盾,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武大郎有资格向潘金莲、西门庆承诺“不清算,向前看”吗?

而韩寒先否定武松,即而开始乞求,居然又以胜利者的姿态作出了宽容大度的承诺,却不知这乞求是何等的卑微无力,这承诺又是何等的滑稽可笑!

最可笑的,是韩寒捣起了“党即人民”、“人民就是体制”的浆糊。

他说:“中国共产党到了今天,有了八千万党员,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所以共产党的缺点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民的缺点。我认为极其强大的一党制其实就等于是无党制,因为党组织庞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而人民就是体制本身……”

乍看貌似有理,其实大谬不然。这就如同将政府、国家、祖国混为一谈一样,很容易混淆视听。

且不说八千万党员和三亿党员亲属是否能代表十几亿中国人,即使是全民皆党,人民与党也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从来就没有哪个党员认为自己代表党、自己就是党。中国人都有自谦的传统,只有在吹捧别人时才谀词如潮。如果哪个人时时处处吹捧自己“伟大光荣正确”,高呼自己“万岁”,不被人视为精神病才怪。文革之时,全国人民都胸戴毛像章、手挥毛语录、高呼毛万岁,唯独毛自己不戴自己的像章、不举自己的语录、不喊自己万岁。大概毛也知道,肉麻地自吹自擂是可耻的。而党员可以毫不脸红地赞颂党,说明大家从来就不认为自己就是党,所以也歌颂起来就不以为耻。韩寒却说党“就是人民本身”,恐怕认可的人不多吧?

不用说人民不能代表党,就连党的总书记,也代表不了党。那么,党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党只是一个工具,只是一个躯壳。谁能掌握这个工具,谁能操控这个躯壳,谁就能代表党。而普通党员,什么都不是!

如果把体制比作一条大船,那么入党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张挤进体制的船票。有了船票的乘客,不见得就能代表这条大船,不见得能够左右大船的航向。掌握航向的是船长以及掌控关键部位的少数人。如果大船偏离了航向,或撞到了冰山,那么,乘客也是受害者,对事故或沉船是没有责任的。而韩寒的逻辑是,既然人人有船票、人人在船上,那么人人都是船本身,船的缺点就是乘客的缺点,船出了事故,乘客都有责任。这不是捣浆糊是什么?当你认为“船的缺点就是乘客的缺点”的时候,胡作非为的船长们正在偷着乐呢!

当然,韩寒的文章绝非一无是处。我也不愿意看到暴力革命,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改良实现人的自由。我更认同韩寒所说的“法治,教育,文化才是根基”。

但是,我并不一味地反对革命,也并不痴心寄希望于改良。如果改良能够进行,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出现革命。革命从来都是逼出来的。所以,当人们开始谈论革命的时候,往往是改良无望之时。时机不到,早来也会夭折;时机成熟,该来的总会到来!

那么,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办?韩寒大概把知识分子定位为“文人”了,他说:“文人到时候就应该扮演一颗墙头草,但必须是一颗反向墙头草。文人需有自己的正义,但不能有自己的站位。越有影响力就越不能有立场,眼看一派强大了,就必须马上转向另一派,绝对不能相信任何的主张,不能跟随任何的信仰……”这番高论,更是莫名其妙!“文人”既然有自己的正义,当然要有自己的立场。既不能做依附强权的墙头草,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做“反向墙头草”,“眼看一派强大了,就必须马上转向另一派”。难道眼看卡扎菲不行了,就必须转头倒向卡扎菲么?

韩寒的三篇系列文章,其实反映了韩寒思想的困惑和迷失。我认为这是由于韩寒思想的不成熟,而不相信这代表着一代青年才俊向犬儒的堕落。毕竟,韩寒的名言曾让我视作知识分子的良知底线:“可以不为自由而战,但不能为高墙添砖!”愿韩寒能够遵守自己的这句名言。

                                                                                                                            (2011年12月26日)

补充几句:

我也不愿出现暴力革命,改良是最佳路径。但这不是愿不愿的问题,只有在改良之路不通的时候,才会出现革命。革命历来都是当权者逼出来的,不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所能奏效的。
我感到乐观的是,每一个时代的革命,总带有时代特色。

中国古代的农民革命,全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打江山坐江山;

苏联带动下的“无产阶段革命”,是挂羊头卖狗肉,换汤不换药。

我们也应看到,还有一种革命,是民主革命,通过暴力或非暴力革命实现了民主转型。

以天鹅绒革命为代表的东欧革命,以及今天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民主革命,才代表了今天的时代特色。

我想,无论哪个国家发生革命,不太可能出现洪秀全式的革命了,也不太可能出现所谓“无产阶级革命”了。毕竟,民主革命是当代的浩荡洪流。

认为今天如果发生革命就是流血暴政,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实是以僵化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预测未来。我们对革命没有必要过于恐惧。

韩寒要的是自由还是枷锁?

李钟琴

12月26日,就在韩寒发出《要自由》的那天,我写了篇《三篇文章看完,我才看清韩寒》。如今仍意犹未尽,想再说几句。

韩寒反对暴力革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毕竟中国人的观念是“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人之常情,情有可原。但是,韩寒忽略了一点,就是各个时期的革命,都带有时代特色。当代革命的主流,是推翻专制的民主革命,这是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看不清这一点,说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洪秀全时代。

至于韩寒认为中国人素质低的问题,我在前文中已作了辩驳,在此不赘。

在此想重点说说他的第三篇博文。因为他大大方方地向官方要起了“自由”,所以迷惑了很多人,网上有篇文章的的题目竟是:《要自由》奠定韩寒必将镌刻在争取自由的丰碑上。

韩寒要的自由,只是创作自由,而且善心大发——“顺便我也替我的同行朋友——媒体人们要一些新闻的自由。”

韩寒表示,如果能得到他要的“自由”,那么,他将承诺:“不清算,向前看,不谈其在执政史上的敏感事件,不谈及或评判高层集团的家族或者相关利益,只对当下社会进行评判和讨论。”

我发现,韩寒要的所谓“自由”,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他并没有说出实实在在内容。比如说,他要的创作自由包含哪些方面,如何来保证这些自由,等等。

而他作出的承诺,倒是很具体。虽然只有两句话,内容却极为丰富。

一是“不谈其在执政史上的敏感事件”。什么事件敏感什么事件不敏感呢?这当然得由执政者说了算。人家感到敏感,那你就不能写!记得韩寒有言:“这个国家浑身都是G点。”也就是说,你们搞创作的,只要涉及近百年来的历史,就极有可能犯忌。

二是“不谈及或评判高层集团的家族或者相关利益”。前一条承诺是历史的,这一条则是现实的。也就是说,凡涉及高层及其家族利益的,一律不能写!多高的层是高层?对生活在一个县城的作家来说,县里的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长就是高层;对生活在农村的乡土作家来说,镇上书记副书记镇长副镇长,甚至村书记村主任就是高层。韩寒还不如说:凡涉及上上下下官员以及有损其家族利益的题材都不能写!

请问,作家们还能写什么?写童话?写童话也有可能犯忌,君不见《皇帝的新衣》,分明涉及了“高层”。

所要的“自由”空而又空,给自己戴上的枷锁却是结结实实!这是在“要自由”吗?分明是在代表作家们(包括媒体的朋友)表决心嘛!只不过这决心表得非常巧妙,乍看像是讨价还价,再看有点像撒娇,其实是在主动自阉。

官方不便于明令禁止的,韩寒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出来禁止了。不知文艺界、新闻界的朋友响应否?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传媒--人民网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韩寒欲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韩寒事件全程回顾

2012年01月29日11:32

来源:搜狐文化

  【最新:麦田再度质疑韩寒】第二份声明:重新质疑韩寒。春节前出于各位师友建议,加上证据不足,本着厚道之心,即使韩寒恶毒辱骂,我还是向韩寒韩仁均李其纲道歉,并获得他们接受。现在刚开年,路金波突然发博言及李其纲准备起诉我。如此反复,悖乎情理,欺人太甚。我坦然面对,并发誓重新开始质疑韩寒进行到底。还请各位师友见谅。质疑,本身就是证据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最新:萧瀚针对韩寒的事件,认为应警惕转基因文革】萧瀚认为,代笔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即使韩寒是公众人物,探讨也得有节制。以@方舟子 @彭晓芸 为首的倒韩人士在指证枪手手法上的文本分析等手段,已突破私权保护的底线,并践踏了一个作家的尊严和人格。韩寒事件中的跟风盲从者,正是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惨剧制造商。
  5)春节结束,韩寒欲起诉方舟子。并准备手稿资料。

  起诉书链接:http://t.sohu.com/m/2844202444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要求其公开道歉 索赔10万元
http://cul.sohu.com/20120129/n333095023.shtml

韩寒欲告方舟子

韩寒欲告方舟子

  韩寒在博文中自爆将出手稿文集,十元一本,这又一炒作正身的机会,韩寒想必不会放过。韩寒出书很擅长炒冷饭,若手稿出来,就其钢笔字,也远超这个价码去收藏。此前有书里夹带黄金等奇招。

  张放等人的质疑站不住脚,反而成了笑料,他们只是出了一个新闻事件后假似考证胡诌一番,就好像很多时评人一样,没有时间去做考究的,却迎面碰上了韩寒这样细致的人。跟韩寒较劲,想必是肯定输的,不仅仅是他善于打嘴仗。他父亲的文章中,对当年被人暗算是耿耿于怀的。韩寒也会是,不可能一笑云淡风轻的。打笔仗,在没有新闻的年前年后,也算2012开门红。

4)春节嘴仗,麦田道歉,韩仁均出台,韩寒方舟子对峙。

  韩寒父亲很有意思,自爱上微博后一直为子出头很是高调,父子俩的文风也几乎是一脉相承,也是心高气傲之人——“我一直没有入党,因为我没想过要进官场混,也自知没能力在官场混。在金山报时后来要提一个副主编,部领导决定民选,大家无记名投票,我被大家暗算”——暗算啊,混啊,这些词,包括文章中很多一气呵成的语言,证明了有其子必有其父,是有一定道理的。

  麦田在博客发表道歉信,删除相关针对韩寒的博客和微博,但没有删除若干对韩寒的质疑文章,他认为:“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独立判断的质疑行为本身,是没有错误的。我真心希望我们社会不只有一种声音和盲从。不能造神,社会需要有反对的声音。”

3)麦田人肉韩寒,质疑韩寒背后有炒作团队。 http://t.sohu.com/m/2779137579

  麦田也出了质疑韩寒的麦三篇,从技术层面上质疑韩寒博客文字的真伪。

  无论是哪个时间点,韩寒终将会从民众拥簇的神坛走向他所嘲讽过的祭坛。不是韩寒不行或者突然哪里做错了,是因为,中国大抵、一向如此,没有永远的偶像。

2)《南都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专访韩寒。这一次与韩寒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不同。从多面角度阐释30岁的韩寒。

  《南方人物周刊:韩寒转型》:三四年前,他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会满含对文化名人的挑战甚至轻慢。他常常就是那个说出皇帝什么都没穿的孩子。这样的形象不能不可爱。社会在呼唤这样的角色,韩寒对应上了。2008年,他逐渐"成熟"。他对时事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的声望溢出了他同代人的范围,成为"公知"。

  韩寒的观点和姿态对他个人的重要性,相当于为他重新划定思想的界面。但他并没有向社会贡献新的见解,他没有顾及到80年代的知识分子对这些问题的痛苦反思留存的成果。如果韩寒以这样的姿态宣示他的"成熟",如果80后"青年先锋"的天花板在这个海拔,上一代知识分子不免感到失望。薛涌和王晓渔对此有分析,李承鹏迅速写下了他跟韩寒的"不同意见"。与此同时,以前把他"骂为公知"的一方,则开始拥抱他,称"韩寒同志"。

  但是他说:“我逐渐觉得,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以无情的自我批判划出和过去的界线。”

  《南都周刊:公敌韩寒》:韩寒独特的表达方式令它们(作者注:指对时政的评论)熠熠生辉。他被称为意见领袖:一方面,他写出的正是大部分人心里想说的;另一方面,他比谁都写得勇敢,并且机智。(作者注:在“韩三篇”后,后有详释)过去,韩寒的激烈言辞一般只扫射权贵和体制,如今他却把枪对准了向来力挺他的民意。而在知识界,很多曾经对韩寒颇为赞赏的学者也表示了对“韩三篇”的失望。

  只有批评了权贵才有资格批评民众,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不先批评政府就没有资格批评右派。《环球时报》没这个资格。(韩寒回应南都周刊提问:《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以及《人民日报》都公开表达了对你的赞赏)

1) 韩寒发表韩三篇:大谈革命民主自由,引发知识分子争论。

  #韩寒:中国人是否需要民主自由#  对于国人,民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不自由。因为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我可以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所以,好的民主必然带来社会进步,更加法制,这势必让大部分并不在乎文化自由的人们觉得有些不自由,就像很多中国人去了欧美发达国家觉得浑身不自在一样。中国人对自由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而自由在中国最没有感染力。(摘自韩寒博客)

  #韩寒: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  文化界很多人认为一切的问题就是体制的问题,仿佛改了体制一切都迎刃而解,他们虽然善良正义,嫉恶如仇,但要求农民和工人和他们拥有一样的认知,甚至认为全天下都必须这么思考问题。可事实往往有些让人寒心。农民们,他们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从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只要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中国-共-产-党到了今天,有了八千万党员,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所以共-产-党的缺点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民的缺点。(摘自韩寒博客)

  #支持韩寒,还是抛弃韩寒?# 有人把韩寒的三篇文章归结于“革命不可为,民主不能急,自由需跪求。”韩寒对民主自由的讨论引起了诸多争议。彭晓芸针对这场2011年末的社会讨论狂澜,认为,人们还没有就革命、民主、自由等概念指什么达成共识就开始大谈特谈要不要的问题。人们也没有就韩寒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就展开功过是非论,仿佛非要辩出个输赢,进而表态支持韩寒抑或抛弃韩寒。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论辩。
  韩寒长期以插科打诨的姿态调侃政治,这相当于拆房子,但是,终究还是要建房子的,我们担心,届时韩寒以及深受韩氏话语影响的读者,忘记了房子是如何建的了。(摘自时代周报网站)

环球时报据此大做文章:破天荒三篇谈韩寒

  过去像革命、民主和自由这类话题一贯局限在政治圈、学术圈和媒体圈,现在是否开始转变为全社会的话题?如果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善意理解和容忍支持这样的探讨,那么中国的民主之路和现代化的实现也许不必像前互联网时代的许多国家一样,花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高的代价才得以实现。如果13亿百姓都开始关注切身利益的争取与维护,争取基本权利的实现与保障,那中国未来的民主一定是牢固可靠的。

  张颐武:这个年轻人在对中国社会许多问题进行尖刻、毫不留情的挖苦和讽刺时,并没有系统地陈述过其社会观和中国观,也并没有真正回应知识分子讨论的问题,充其量只是扮演众多社会问题抨击者的角色。但今天他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的重大问题,如“革命”“民主”“自由”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韩寒表现出的是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感,对于中国问题复杂性的理解。这并不是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的对立,而是一个从直觉开始的批判之旅向着理性思考的升华。寻找“阐释中国”的新路径。(摘自环球时报)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

2012年01月29日07:50 来源:《华西都市报》

韩寒被疑聘用代笔。(资料图)

  麦田倒下了,方舟子站起来了;路金波脱身了,韩爸被卷进去了;博客和书被质疑有枪手,拿出手稿也被说作假。
  在春节假期,网络最热的话题不是春晩,而是方舟子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从去年吵到今年没有停止的迹象。
  最近,战火越闹越大,出版人路金波、微博女王姚晨、作家宁财神、石康等人也纷纷在微博上对方舟子质疑韩寒有代笔一事发表看法。并一致表示对该事件持续占据公众注意力表示不满。其中宁财神表示,换作是他被质疑,早提起诉讼了!
  “韩寒参赛作品《求医》的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方舟子
  “像我这样文字风格明显的人,也不得不用重金来鼓励他人来举证我,可想而知作家这个行业已经跨入高危,十几年的心血只要一个造谣的帖子和几个互相捧臭脚的人表演一番就能毁于一旦。”——韩寒
方舟子接棒打假
微博展开“连环炮” 指韩爸代笔
  春节前,知名博主麦田发表了一篇《人造韩寒》的博客,直指韩寒文章造假。该文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16日,韩寒在博客中正面回应:“如果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均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
  18日,以打假著称的方舟子也加入了该事件,他在微博中称韩寒一边删除证据,一边说有悬赏,“没诚意。”他说:“麦田质疑韩寒的文章提到韩寒在2007年4月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中年才子卡门》承认有朋友知道其博客密码、为他修改文章,我好奇地想看看这篇文章,结果却没在韩寒博客上找到,因为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随后,有网友调侃称方舟子是为了2000万来“宣战”,方舟子称自己只是有兴趣而已。
  没想到这一“宣战”让方舟子乐此不疲,在整个春节期间,方舟子一直在微博上“打假”,证明韩寒确实有代笔之嫌。
  27日,方舟子发了一篇长微博:“新的一季开始了:“‘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在这篇分析当中,方舟子认为,“韩寒参赛作品《求医》所写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
  方舟子对此的证据在于,韩寒在《求医》中,大量引用屠格涅夫小说细节描述,“那是必须熟读整部小说才能知道的。更蹊跷的是,《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韩寒那一年为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为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呼别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人或者更年长者,才会这么叫。”方舟子在文中的末尾还质疑发现并推荐这篇文章的《萌芽》编辑胡蔚莳和给韩寒出复赛题的编辑李其钢:“17岁的韩寒有没有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医生为小姑娘?”
韩寒自诉凄凉:“被逼无奈”卖手稿,700多页只卖10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方舟子质疑韩父代笔操刀《求医》的同时,有媒体向韩寒求证,说记者收到了一批“劲爆”匿名稿件要求刊发,邮件内容是举报韩寒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不是韩寒自己写的,没有证据,依然是主观臆测,因为“爆料人”觉得一个17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推测一定是背后有人在代写和操纵。主要嫌疑人一个是路金波,另一个嫌疑人就是韩寒的父亲。
  针对愈演愈烈的“代笔”质疑,1月25日下午3点多,韩寒用的“亭林镇独唱团”账号突然出现在微博上。韩寒对“代笔说”表示否认,并于25日凌晨再次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据韩寒在其博客上介绍,《三重门》定稿整整400多页,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800页,接近40万字。他说:“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不停地写。我至今所有的荣誉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虽然这本书在现在看来多有幼稚和卖弄。”
  韩寒说,既然现在被人怀疑,他只好被逼无奈决定把《三重门》的手稿出版成书——400多页的手稿为一本,再赠送一本200多页的笔记本。“这本书共700页左右,该书的套装售价为人民币10元。这个套装的名字叫《光明和磊落》,笔记本的部分叫《光明》,因为明显是光秃秃的一本。《三重门》手稿部分叫《磊落》,因为稿纸摞了一摞。我用这个只卖10块钱的礼物来答谢所有我的读者。此书正式上市的时间为2012年4月1日,以纪念我的偶像张国荣。”韩寒说,不光《三重门》手稿出版成书,他初中发表的文章、参加比赛的文章,将成为他的第二本书,而且都有手稿。
  27日下午,“亭林镇独唱团”转发了韩爸韩仁均的一篇文章《说说我自己》,韩爸试图描述“真实平凡的我”,摆脱之前被扣上的能人形象。韩寒则发了一篇博文,说听到父亲特地写了这个文章想让事情弄清楚,觉得“特别的凄凉”。
博友分成两派:姚晨看不下去,“科学神探”出击
  方舟子在微博上对韩寒展开持续的“打假”,也引来不少文娱界名人的关注。“挺韩派”和“倒韩派”各执一词。有网友评论说:这场口水仗,从2011年打到2012年,最新一集的剧情关键词是“科学神探”、“顺手出书”,“重回微博”和“父子上阵”,只是这场架吵到现在,很多观众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1月27日下午,微博女王姚晨也加入了“战斗”。姚晨在微博上说:“服了,从年前吵到年尾,吵得乐此不疲。换作是我,真没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证清白。法律上叫啥来着?好像是诽谤罪。”作家慕容雪村说道:“有一种质疑无法自证: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这个真没办法,即使拿出手稿,也可以说是抄的。所以法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你认为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那好,请出示证物证言,并请证人上堂。这些一概没有,只说一堆疑点,这事就像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怀疑某人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有失厚道。”
  此外,网上还出现一个很牛技术帖,一篇叫作《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的文章,用列表、二维图“文体学”的专业名词,铆足了科学神探的派头,分析了韩寒、韩仁均(韩寒的父亲)、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得出结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
  1月15日,麦田在博客中撰写了一篇名为《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的博文,称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的真正秘密。
麦田:韩寒是路金波包装出来的
  2005年走入韩寒生活的路金波,力挽狂澜,用精准的定位和包装,不仅把韩寒带出低谷,还大大提升了层次。路金波以前也是网络写手,文字相当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帮助韩寒找到了最适合的定位以及最恰当的传播媒介。
  韩寒一举成名的《杯中窥人》,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是韩寒爸爸韩仁均的大学同学。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是韩仁均为他报名的。
麦田:韩寒博客文章“有枪手”
  大赛在即,这么短的时间,已经进入比赛状态的韩寒怎么可能不顾比赛,不顾车队同伴,而坐在电脑旁收集信息、进行思考,最后好整以暇写出1200多字的时政博客长文?
麦田:韩寒出道靠“拼爹”
  1月16日韩寒在其博客中回应麦田的质疑,并写下《小破文章一篇》的博文。在博文中韩寒表示自己没有包装团队,路金波也不是其经纪人,路金波只是偶尔会帮忙接洽的好朋友。
韩寒:我至今没有经纪人
  我至今没有经纪人,偶然有些事情,也是好友路金波或者我家人代表我去接洽,这点所有和我有过合作的地方都了解。我甚至没有一个助手,实在需要帮忙都是我拉力赛的领航员孙强临时顶替。
韩寒:愿这位朋友多锻炼身体
  不光光我的个别博客文章,甚至《长安乱》《一座城池》《1988》的大部分都是在我比赛的空余完成的。我只能告诉这位朋友,你只证明了你不具备这个能力和精力。
韩寒:我一直为父亲感到骄傲
  由于有人质疑我的文章是我父亲代写的,我最后说几句,我从小喜爱写作,深受我父亲的影响。无论是技能和做人,我父亲教会我很多。
  韩寒接受电视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却说“记不得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中庸》,像换了一个人。
  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更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
韩寒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
韩寒在成名作中竟然用了拉丁文
  顺着麦田文章的链接看了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里面竟用了拉丁文。拉丁文拼错了。应是Corpusdelicti,也解释错了。
韩寒不记得《三重门》书名的意思
  在2008年的5月份左右,我删除了所有以前的文章,因为要照顾到出版社包括我自己的利益。我也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下博客。
我拥有删除和修改自己文章的权利
我不可能拥有这个能力
  在2005年之后的很多采访里,我已经反思并嘲笑自己说,《杯中窥人》是一篇很装的文章。《三重门》是一本很装的书。
怕觉得装不好意思回答
  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我这次打心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
○另起炉灶
  韩寒新计划:组乐队做主唱
  作家、车手韩寒虽然最近陷入“代笔门”的风波中,但是他又找到了“新方向”———组乐队,这个名为“亭林镇独唱团”的乐队成员有6个人,都是韩寒之前主编的杂志《独唱团》的成员,韩寒负责演唱部分。但韩寒表示,这支乐队暂时不打算发表原创曲目,而只是以翻唱老歌为主。他还提到,希望外界宽容看待这支乐队的“专业水准”,要以特别“水”的标准来要求他的乐队。欣欣
○躺着中枪
  编剧爆料:海岩也有“代笔”?
  近日,编剧田博在微博评论韩寒“代笔风波”时,自曝曾为海岩代笔创作电视剧《五星大饭店》的剧本,并公布了海岩修改其剧本的照片。这则消息让网友感叹海岩因韩寒“躺着也中枪”,但26日海岩通过朋友编剧张佳的微博发表声明否认“被代笔”,并称必要时可以把保留的修改稿和口述录音发表。随后,海岩又正式通过媒体发布了官方声明,再次详述《五星大饭店》创作始末,否认曾找人“代笔”。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传媒--人民网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2012-01-29 15:30:01 来源: 光明网(北京) 

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一场可能是2012年最火的中国微博纠纷引发的诉讼即将揭开序幕:2012年1月29日,作家韩寒委托律师,就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法治周末》执行总编辑郭国松在微博上这么写道:
 韩寒已经决定起诉方舟子。他为此整理了自己的手稿原件,将其公证甚至做纸张年份鉴定等。事实上,名誉侵权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韩寒作为原告只需要提供初步证据,而被告方舟子则必须就其所散发的被原告指控失实的言论的真实性举证,否则将承担败诉责任。
 

韩寒晒出1997-2000年间的手稿

以新浪微博为例,每15分钟就滚出超过1000条涉及此事的微博,足见它在互动社区中的火爆程度。
  用“韩寒起诉方舟子”这个关键词组百度新闻,3个小时内己找到相关新闻170篇!

  锐点调查在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题为“韩寒起诉方舟子,你支持谁?”调查,截至2012年1月29日13时19分止,己有4269位博友投了票,其中投“支持方舟子”的占9%(367票),投“支持韩寒”的占75%(3199票),投“都不支持,看闹剧”的占16%(703票)。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韩寒是一位80后、生活在上海的文学青年,高中未毕业,著作备受80后欢迎,韩寒微博与博客粉丝数都在一千万位级。方舟子原名方是民,是一位60后的生物学博士、拿美国绿卡在中国生活,写有不少科普文章与科普书,方舟子微博与博客粉丝数在一百万位级。
   一个80后高中未毕业文学青年,因为懂得用法律手段去为自己声誉维权,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微博的人反思的:
  引用北京知名的网络知识产权专家,于国富律师就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没有人是不可以被质疑的,不管是韩寒还是方舟子,抑或是奥巴马。质疑本身无错,但是,质疑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可能变成侮辱诽谤。用民事法律的话来讲,就是侵犯他人名誉权。因此,对质疑的必要限度的分析,就变成了对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的分析。

  本质上,这个即将拉开序幕的2012年中国微博第一案,将给中国人很好地上一场网络法律课,告诉中国公民:中国网络绝对不是匿名、实名攻击、造谣、散发虚假信息的乐园,中国互联网管理是有法可依、中国已经有足够的法律制度,为公民在网络上的名誉维权提供支持与协调解决机制的。(作者:sz1961sy)

sz1961sy光明网博客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传媒--人民网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骂战无聊,拒绝围观

 

韩寒欲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韩寒事件全程回顾

2012年01月29日11:32

来源:搜狐文化

  【最新:麦田再度质疑韩寒】第二份声明:重新质疑韩寒。春节前出于各位师友建议,加上证据不足,本着厚道之心,即使韩寒恶毒辱骂,我还是向韩寒韩仁均李其纲道歉,并获得他们接受。现在刚开年,路金波突然发博言及李其纲准备起诉我。如此反复,悖乎情理,欺人太甚。我坦然面对,并发誓重新开始质疑韩寒进行到底。还请各位师友见谅。质疑,本身就是证据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最新:萧瀚针对韩寒的事件,认为应警惕转基因文革】萧瀚认为,代笔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即使韩寒是公众人物,探讨也得有节制。以@方舟子 @彭晓芸 为首的倒韩人士在指证枪手手法上的文本分析等手段,已突破私权保护的底线,并践踏了一个作家的尊严和人格。韩寒事件中的跟风盲从者,正是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惨剧制造商。
  5)春节结束,韩寒欲起诉方舟子。并准备手稿资料。

  起诉书链接:http://t.sohu.com/m/2844202444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要求其公开道歉 索赔10万元
http://cul.sohu.com/20120129/n333095023.shtml

韩寒欲告方舟子

韩寒欲告方舟子

  韩寒在博文中自爆将出手稿文集,十元一本,这又一炒作正身的机会,韩寒想必不会放过。韩寒出书很擅长炒冷饭,若手稿出来,就其钢笔字,也远超这个价码去收藏。此前有书里夹带黄金等奇招。

  张放等人的质疑站不住脚,反而成了笑料,他们只是出了一个新闻事件后假似考证胡诌一番,就好像很多时评人一样,没有时间去做考究的,却迎面碰上了韩寒这样细致的人。跟韩寒较劲,想必是肯定输的,不仅仅是他善于打嘴仗。他父亲的文章中,对当年被人暗算是耿耿于怀的。韩寒也会是,不可能一笑云淡风轻的。打笔仗,在没有新闻的年前年后,也算2012开门红。

4)春节嘴仗,麦田道歉,韩仁均出台,韩寒方舟子对峙。

  韩寒父亲很有意思,自爱上微博后一直为子出头很是高调,父子俩的文风也几乎是一脉相承,也是心高气傲之人——“我一直没有入党,因为我没想过要进官场混,也自知没能力在官场混。在金山报时后来要提一个副主编,部领导决定民选,大家无记名投票,我被大家暗算”——暗算啊,混啊,这些词,包括文章中很多一气呵成的语言,证明了有其子必有其父,是有一定道理的。

  麦田在博客发表道歉信,删除相关针对韩寒的博客和微博,但没有删除若干对韩寒的质疑文章,他认为:“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独立判断的质疑行为本身,是没有错误的。我真心希望我们社会不只有一种声音和盲从。不能造神,社会需要有反对的声音。”

3)麦田人肉韩寒,质疑韩寒背后有炒作团队。 http://t.sohu.com/m/2779137579

  麦田也出了质疑韩寒的麦三篇,从技术层面上质疑韩寒博客文字的真伪。

  无论是哪个时间点,韩寒终将会从民众拥簇的神坛走向他所嘲讽过的祭坛。不是韩寒不行或者突然哪里做错了,是因为,中国大抵、一向如此,没有永远的偶像。

2)《南都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专访韩寒。这一次与韩寒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不同。从多面角度阐释30岁的韩寒。

  《南方人物周刊:韩寒转型》:三四年前,他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会满含对文化名人的挑战甚至轻慢。他常常就是那个说出皇帝什么都没穿的孩子。这样的形象不能不可爱。社会在呼唤这样的角色,韩寒对应上了。2008年,他逐渐"成熟"。他对时事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的声望溢出了他同代人的范围,成为"公知"。

  韩寒的观点和姿态对他个人的重要性,相当于为他重新划定思想的界面。但他并没有向社会贡献新的见解,他没有顾及到80年代的知识分子对这些问题的痛苦反思留存的成果。如果韩寒以这样的姿态宣示他的"成熟",如果80后"青年先锋"的天花板在这个海拔,上一代知识分子不免感到失望。薛涌和王晓渔对此有分析,李承鹏迅速写下了他跟韩寒的"不同意见"。与此同时,以前把他"骂为公知"的一方,则开始拥抱他,称"韩寒同志"。

  但是他说:“我逐渐觉得,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以无情的自我批判划出和过去的界线。”

  《南都周刊:公敌韩寒》:韩寒独特的表达方式令它们(作者注:指对时政的评论)熠熠生辉。他被称为意见领袖:一方面,他写出的正是大部分人心里想说的;另一方面,他比谁都写得勇敢,并且机智。(作者注:在“韩三篇”后,后有详释)过去,韩寒的激烈言辞一般只扫射权贵和体制,如今他却把枪对准了向来力挺他的民意。而在知识界,很多曾经对韩寒颇为赞赏的学者也表示了对“韩三篇”的失望。

  只有批评了权贵才有资格批评民众,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不先批评政府就没有资格批评右派。《环球时报》没这个资格。(韩寒回应南都周刊提问:《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以及《人民日报》都公开表达了对你的赞赏)

1) 韩寒发表韩三篇:大谈革命民主自由,引发知识分子争论。

  #韩寒:中国人是否需要民主自由#  对于国人,民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不自由。因为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我可以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所以,好的民主必然带来社会进步,更加法制,这势必让大部分并不在乎文化自由的人们觉得有些不自由,就像很多中国人去了欧美发达国家觉得浑身不自在一样。中国人对自由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而自由在中国最没有感染力。(摘自韩寒博客)

  #韩寒: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  文化界很多人认为一切的问题就是体制的问题,仿佛改了体制一切都迎刃而解,他们虽然善良正义,嫉恶如仇,但要求农民和工人和他们拥有一样的认知,甚至认为全天下都必须这么思考问题。可事实往往有些让人寒心。农民们,他们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从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只要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中国-共-产-党到了今天,有了八千万党员,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所以共-产-党的缺点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民的缺点。(摘自韩寒博客)

  #支持韩寒,还是抛弃韩寒?# 有人把韩寒的三篇文章归结于“革命不可为,民主不能急,自由需跪求。”韩寒对民主自由的讨论引起了诸多争议。彭晓芸针对这场2011年末的社会讨论狂澜,认为,人们还没有就革命、民主、自由等概念指什么达成共识就开始大谈特谈要不要的问题。人们也没有就韩寒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就展开功过是非论,仿佛非要辩出个输赢,进而表态支持韩寒抑或抛弃韩寒。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论辩。
  韩寒长期以插科打诨的姿态调侃政治,这相当于拆房子,但是,终究还是要建房子的,我们担心,届时韩寒以及深受韩氏话语影响的读者,忘记了房子是如何建的了。(摘自时代周报网站)

环球时报据此大做文章:破天荒三篇谈韩寒

  过去像革命、民主和自由这类话题一贯局限在政治圈、学术圈和媒体圈,现在是否开始转变为全社会的话题?如果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善意理解和容忍支持这样的探讨,那么中国的民主之路和现代化的实现也许不必像前互联网时代的许多国家一样,花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高的代价才得以实现。如果13亿百姓都开始关注切身利益的争取与维护,争取基本权利的实现与保障,那中国未来的民主一定是牢固可靠的。

  张颐武:这个年轻人在对中国社会许多问题进行尖刻、毫不留情的挖苦和讽刺时,并没有系统地陈述过其社会观和中国观,也并没有真正回应知识分子讨论的问题,充其量只是扮演众多社会问题抨击者的角色。但今天他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的重大问题,如“革命”“民主”“自由”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韩寒表现出的是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感,对于中国问题复杂性的理解。这并不是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的对立,而是一个从直觉开始的批判之旅向着理性思考的升华。寻找“阐释中国”的新路径。(摘自环球时报)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

2012年01月29日07:50 来源:《华西都市报》

韩寒被疑聘用代笔。(资料图)

  麦田倒下了,方舟子站起来了;路金波脱身了,韩爸被卷进去了;博客和书被质疑有枪手,拿出手稿也被说作假。
  在春节假期,网络最热的话题不是春晩,而是方舟子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从去年吵到今年没有停止的迹象。
  最近,战火越闹越大,出版人路金波、微博女王姚晨、作家宁财神、石康等人也纷纷在微博上对方舟子质疑韩寒有代笔一事发表看法。并一致表示对该事件持续占据公众注意力表示不满。其中宁财神表示,换作是他被质疑,早提起诉讼了!
  “韩寒参赛作品《求医》的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方舟子
  “像我这样文字风格明显的人,也不得不用重金来鼓励他人来举证我,可想而知作家这个行业已经跨入高危,十几年的心血只要一个造谣的帖子和几个互相捧臭脚的人表演一番就能毁于一旦。”——韩寒
方舟子接棒打假
微博展开“连环炮” 指韩爸代笔
  春节前,知名博主麦田发表了一篇《人造韩寒》的博客,直指韩寒文章造假。该文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16日,韩寒在博客中正面回应:“如果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均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
  18日,以打假著称的方舟子也加入了该事件,他在微博中称韩寒一边删除证据,一边说有悬赏,“没诚意。”他说:“麦田质疑韩寒的文章提到韩寒在2007年4月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中年才子卡门》承认有朋友知道其博客密码、为他修改文章,我好奇地想看看这篇文章,结果却没在韩寒博客上找到,因为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随后,有网友调侃称方舟子是为了2000万来“宣战”,方舟子称自己只是有兴趣而已。
  没想到这一“宣战”让方舟子乐此不疲,在整个春节期间,方舟子一直在微博上“打假”,证明韩寒确实有代笔之嫌。
  27日,方舟子发了一篇长微博:“新的一季开始了:“‘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在这篇分析当中,方舟子认为,“韩寒参赛作品《求医》所写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
  方舟子对此的证据在于,韩寒在《求医》中,大量引用屠格涅夫小说细节描述,“那是必须熟读整部小说才能知道的。更蹊跷的是,《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韩寒那一年为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为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呼别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人或者更年长者,才会这么叫。”方舟子在文中的末尾还质疑发现并推荐这篇文章的《萌芽》编辑胡蔚莳和给韩寒出复赛题的编辑李其钢:“17岁的韩寒有没有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医生为小姑娘?”
韩寒自诉凄凉:“被逼无奈”卖手稿,700多页只卖10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方舟子质疑韩父代笔操刀《求医》的同时,有媒体向韩寒求证,说记者收到了一批“劲爆”匿名稿件要求刊发,邮件内容是举报韩寒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不是韩寒自己写的,没有证据,依然是主观臆测,因为“爆料人”觉得一个17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推测一定是背后有人在代写和操纵。主要嫌疑人一个是路金波,另一个嫌疑人就是韩寒的父亲。
  针对愈演愈烈的“代笔”质疑,1月25日下午3点多,韩寒用的“亭林镇独唱团”账号突然出现在微博上。韩寒对“代笔说”表示否认,并于25日凌晨再次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据韩寒在其博客上介绍,《三重门》定稿整整400多页,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800页,接近40万字。他说:“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不停地写。我至今所有的荣誉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虽然这本书在现在看来多有幼稚和卖弄。”
  韩寒说,既然现在被人怀疑,他只好被逼无奈决定把《三重门》的手稿出版成书——400多页的手稿为一本,再赠送一本200多页的笔记本。“这本书共700页左右,该书的套装售价为人民币10元。这个套装的名字叫《光明和磊落》,笔记本的部分叫《光明》,因为明显是光秃秃的一本。《三重门》手稿部分叫《磊落》,因为稿纸摞了一摞。我用这个只卖10块钱的礼物来答谢所有我的读者。此书正式上市的时间为2012年4月1日,以纪念我的偶像张国荣。”韩寒说,不光《三重门》手稿出版成书,他初中发表的文章、参加比赛的文章,将成为他的第二本书,而且都有手稿。
  27日下午,“亭林镇独唱团”转发了韩爸韩仁均的一篇文章《说说我自己》,韩爸试图描述“真实平凡的我”,摆脱之前被扣上的能人形象。韩寒则发了一篇博文,说听到父亲特地写了这个文章想让事情弄清楚,觉得“特别的凄凉”。
博友分成两派:姚晨看不下去,“科学神探”出击
  方舟子在微博上对韩寒展开持续的“打假”,也引来不少文娱界名人的关注。“挺韩派”和“倒韩派”各执一词。有网友评论说:这场口水仗,从2011年打到2012年,最新一集的剧情关键词是“科学神探”、“顺手出书”,“重回微博”和“父子上阵”,只是这场架吵到现在,很多观众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1月27日下午,微博女王姚晨也加入了“战斗”。姚晨在微博上说:“服了,从年前吵到年尾,吵得乐此不疲。换作是我,真没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证清白。法律上叫啥来着?好像是诽谤罪。”作家慕容雪村说道:“有一种质疑无法自证: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这个真没办法,即使拿出手稿,也可以说是抄的。所以法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你认为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那好,请出示证物证言,并请证人上堂。这些一概没有,只说一堆疑点,这事就像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怀疑某人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有失厚道。”
  此外,网上还出现一个很牛技术帖,一篇叫作《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的文章,用列表、二维图“文体学”的专业名词,铆足了科学神探的派头,分析了韩寒、韩仁均(韩寒的父亲)、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得出结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
  1月15日,麦田在博客中撰写了一篇名为《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的博文,称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的真正秘密。
麦田:韩寒是路金波包装出来的
  2005年走入韩寒生活的路金波,力挽狂澜,用精准的定位和包装,不仅把韩寒带出低谷,还大大提升了层次。路金波以前也是网络写手,文字相当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帮助韩寒找到了最适合的定位以及最恰当的传播媒介。
  韩寒一举成名的《杯中窥人》,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是韩寒爸爸韩仁均的大学同学。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是韩仁均为他报名的。
麦田:韩寒博客文章“有枪手”
  大赛在即,这么短的时间,已经进入比赛状态的韩寒怎么可能不顾比赛,不顾车队同伴,而坐在电脑旁收集信息、进行思考,最后好整以暇写出1200多字的时政博客长文?
麦田:韩寒出道靠“拼爹”
  1月16日韩寒在其博客中回应麦田的质疑,并写下《小破文章一篇》的博文。在博文中韩寒表示自己没有包装团队,路金波也不是其经纪人,路金波只是偶尔会帮忙接洽的好朋友。
韩寒:我至今没有经纪人
  我至今没有经纪人,偶然有些事情,也是好友路金波或者我家人代表我去接洽,这点所有和我有过合作的地方都了解。我甚至没有一个助手,实在需要帮忙都是我拉力赛的领航员孙强临时顶替。
韩寒:愿这位朋友多锻炼身体
  不光光我的个别博客文章,甚至《长安乱》《一座城池》《1988》的大部分都是在我比赛的空余完成的。我只能告诉这位朋友,你只证明了你不具备这个能力和精力。
韩寒:我一直为父亲感到骄傲
  由于有人质疑我的文章是我父亲代写的,我最后说几句,我从小喜爱写作,深受我父亲的影响。无论是技能和做人,我父亲教会我很多。
  韩寒接受电视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却说“记不得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中庸》,像换了一个人。
  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更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
韩寒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
韩寒在成名作中竟然用了拉丁文
  顺着麦田文章的链接看了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里面竟用了拉丁文。拉丁文拼错了。应是Corpusdelicti,也解释错了。
韩寒不记得《三重门》书名的意思
  在2008年的5月份左右,我删除了所有以前的文章,因为要照顾到出版社包括我自己的利益。我也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下博客。
我拥有删除和修改自己文章的权利
我不可能拥有这个能力
  在2005年之后的很多采访里,我已经反思并嘲笑自己说,《杯中窥人》是一篇很装的文章。《三重门》是一本很装的书。
怕觉得装不好意思回答
  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我这次打心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
○另起炉灶
  韩寒新计划:组乐队做主唱
  作家、车手韩寒虽然最近陷入“代笔门”的风波中,但是他又找到了“新方向”———组乐队,这个名为“亭林镇独唱团”的乐队成员有6个人,都是韩寒之前主编的杂志《独唱团》的成员,韩寒负责演唱部分。但韩寒表示,这支乐队暂时不打算发表原创曲目,而只是以翻唱老歌为主。他还提到,希望外界宽容看待这支乐队的“专业水准”,要以特别“水”的标准来要求他的乐队。欣欣
○躺着中枪
  编剧爆料:海岩也有“代笔”?
  近日,编剧田博在微博评论韩寒“代笔风波”时,自曝曾为海岩代笔创作电视剧《五星大饭店》的剧本,并公布了海岩修改其剧本的照片。这则消息让网友感叹海岩因韩寒“躺着也中枪”,但26日海岩通过朋友编剧张佳的微博发表声明否认“被代笔”,并称必要时可以把保留的修改稿和口述录音发表。随后,海岩又正式通过媒体发布了官方声明,再次详述《五星大饭店》创作始末,否认曾找人“代笔”。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传媒--人民网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2012-01-29 15:30:01 来源: 光明网(北京) 

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一场可能是2012年最火的中国微博纠纷引发的诉讼即将揭开序幕:2012年1月29日,作家韩寒委托律师,就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法治周末》执行总编辑郭国松在微博上这么写道:
 韩寒已经决定起诉方舟子。他为此整理了自己的手稿原件,将其公证甚至做纸张年份鉴定等。事实上,名誉侵权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韩寒作为原告只需要提供初步证据,而被告方舟子则必须就其所散发的被原告指控失实的言论的真实性举证,否则将承担败诉责任。
 

韩寒晒出1997-2000年间的手稿

以新浪微博为例,每15分钟就滚出超过1000条涉及此事的微博,足见它在互动社区中的火爆程度。
  用“韩寒起诉方舟子”这个关键词组百度新闻,3个小时内己找到相关新闻170篇!

  锐点调查在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题为“韩寒起诉方舟子,你支持谁?”调查,截至2012年1月29日13时19分止,己有4269位博友投了票,其中投“支持方舟子”的占9%(367票),投“支持韩寒”的占75%(3199票),投“都不支持,看闹剧”的占16%(703票)。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韩寒是一位80后、生活在上海的文学青年,高中未毕业,著作备受80后欢迎,韩寒微博与博客粉丝数都在一千万位级。方舟子原名方是民,是一位60后的生物学博士、拿美国绿卡在中国生活,写有不少科普文章与科普书,方舟子微博与博客粉丝数在一百万位级。
   一个80后高中未毕业文学青年,因为懂得用法律手段去为自己声誉维权,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微博的人反思的:
  引用北京知名的网络知识产权专家,于国富律师就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没有人是不可以被质疑的,不管是韩寒还是方舟子,抑或是奥巴马。质疑本身无错,但是,质疑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可能变成侮辱诽谤。用民事法律的话来讲,就是侵犯他人名誉权。因此,对质疑的必要限度的分析,就变成了对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的分析。

  本质上,这个即将拉开序幕的2012年中国微博第一案,将给中国人很好地上一场网络法律课,告诉中国公民:中国网络绝对不是匿名、实名攻击、造谣、散发虚假信息的乐园,中国互联网管理是有法可依、中国已经有足够的法律制度,为公民在网络上的名誉维权提供支持与协调解决机制的。(作者:sz1961sy)

sz1961sy光明网博客

韩寒作品被方舟子疑造假 重回微博欲出书证清白

2012年01月28日10:05浙江在线-钱江晚报[微博]潘越飞我要评论(13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韩寒作品被方舟子疑造假 重回微博欲出书证清白

韩寒晒出的《三重门》手稿

韩寒叫苦,方舟子得意,昨天(27日),这两人又在网上掐上了。

微博女王姚晨感慨:”服了,从年前吵到年尾,吵得乐此不疲。换作是我,真没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正清白。”这场口水仗,从2011年打到2012年,最新的一集的剧情关键词是“科学神探”、“顺手出书”,“重回微博”和“父子上阵”,只是这场架吵到现在,很多观众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科学神探

网上出现一个很牛技术帖,一篇叫做《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的文章,用列表、二维图“文体学”的专业名词,卯足了科学神探的派头,分析了韩寒、韩仁均(韩寒的父亲)、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得出结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

“他们(质疑韩寒有枪手的人)认为最终还是有科学和数据来说话了。”韩寒承用一贯的语气讽刺发帖人:“能在完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依然把实验做得津津有味并得出结论,也算有本事。”

老书新出

为证清白,韩寒准备出本新书。

他在《韩寒把200页的新内容命名为《光明》,400多页的手稿命名为《磊落》,售价10元,将于今年4月1日上市。

重回微博

1月25日下午3点多,韩寒突然出现在微博上。一年前,韩寒曾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喂”字引来过万评论,随即又关闭了。

他这次用的账号是“亭林镇独唱团 ”:“新年快乐,我是韩寒,这个微博账号由乐队成员共同使用。”

“韩寒肯定会回到微博的。”早在口水仗开始之初,就有网友预测过:微博说话快,适合打口水仗。也有网友从商业角度考虑:不管口水仗谁赢谁输,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微博,因为韩寒会被骂战逼到微博上。

父子上阵

昨天(27日)下午,“亭林镇独唱团”转发了韩爸的一篇文章《说说我自己》,韩爸试图描述“真实平凡的我”,摆脱之前被扣上的能人形象。韩寒则发了一篇博文,说听到父亲特地写了这个文章想让事情弄清楚,觉得“特别的凄凉”。

方舟子则抓住这篇最新的文章,玩起了“找不同”游戏:对于怎么知道新概念大赛的,韩仁均写过两篇文章,有两种的说法,一个是韩寒告诉自己的,一个是自己从报纸上看到的。看到这一段,方舟子铁口直断“口供还是没有对好”,他指着宁财神、李开复、何三坡、姚晨、胡玲等“挺韩派”得意洋洋:“我挖了个大坑,等你们跳下去陪韩寒,好戏在后头。”

骂战无聊,拒绝围观

苹果手机上有个热门游戏叫《无尽之刃》,就是你每次通关后,总是要从头再来一遍,只是怪物厉害了点,武器升级了一下,永远打不完。

关于韩寒的骂战持续了这么久,越来越像这个游戏:反复反复再反复,连记者都快写腻了。

麦田倒下了,方舟子站起来了;路金波脱身了,韩爸被卷进去了;博客和书被质疑有枪手了,拿出手稿也被说作假了。

除非韩寒写文章的时候,24小时有全方位摄像机盯着,否则“如果你不能自证十年内每一分钟的去处,那么我枪毙你是天经地义”。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作家慕容雪村,其观点倒是说出了不少理性网友的心声:“有一种质疑无法自证: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这个真没办法,即使拿出手稿,也可以说是抄的。所以法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你认为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那好,请出示证物证言,并请证人上堂。这些一概没有,只说一堆疑点,这事就像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怀疑某人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有失厚道。”

在没有铁证横空出世之前,这场骂战已经不值得围观。(记者 潘越飞)

从《人造韩寒》看让人脑残的“五把凶器”_财经_凤凰网

 

从《人造韩寒》看让人脑残的“五把凶器”

2012年01月20日 09:12
来源:中国保险报

编者按:

日前,麦田撰写长文《人造韩寒》,质疑韩寒是“人造”,背后有人“代笔”。看了《人造韩寒》全文,麦田的确是下了工夫的,不过通篇都是猜测,全无扎实的逻辑和事实依据。但是其手法了得,往往能迷惑许多人,疑邻偷斧越看越像。甚至让当事人也无从自证清白。比如2008年起为何大幅转向公共领域?为何第二天要赛车有时凌晨还在写时评?这个要韩寒拿出24小时录影带才行。韩寒没招,宣布拿出2000万元悬赏,并且引用影视明星范冰冰的话自勉:“我挨得住多深的诋毁,我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范冰冰则随后用官方工作室的微博账号发微博称,为支持韩寒2000万元征集“代笔”的证据,“愿加磅二千万,共襄盛举!”

有人说韩寒不必回应,清者自清,但此事确乎关系到人格底线,无法再让。又有人说应该支持麦田质疑,不一定是真相,总比不能质疑好。但质疑和诬陷只有半步之遥。二者最大的差距,就是逻辑。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质疑,但一定要有够硬的证据和逻辑。好比侦探探案,没有必然逻辑联系的,再“疑似”也得排除。

1月18日23时27分,事件出现戏剧性转折:麦田在微博向韩寒、韩寒的父亲韩仁均等人发了一封致歉信,称最近几天对韩寒的质疑证据不足,并表示愿承担此次质疑行为的所有责任。随后,韩寒表示接受道歉。

是非可以暂告一段落,但事件过程中还留下了两份弥足珍贵的经典文本:一是麦田的《人造韩寒》,许多人包括以思考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都难免被陷进去。这类文字的媚惑力、煽动性比讲逻辑的文字强得多,所以有志于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意见领袖”的人们可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然在这个信息公开的时代,随时要准备承担“自取其辱”的后果。另一个经典文本,是马伯庸的《从〈人造韩寒〉看如何构筑阴谋论》。本期推荐的就是这篇文章,并且改题为《从〈人造韩寒〉看让人脑残的“五把凶器”》,这是一篇让人回归正常思维的启蒙之作,层层剥开像《人造韩寒》这种不讲逻辑、不讲道理、无法抵达真相和真知的文字为什么往往特别能够走红的神秘面纱。有志于少上当受骗“活得明白”的人们,可以从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原文5000余字,编辑时作了删节。

□马伯庸

阴谋论是一个很有暗色魅力的东西,它能无中生有,把一个荒唐的话题证明得活灵活现。但它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何完美地构筑一个令人信服的阴谋论,需要运用到许多技巧。这种技巧,是可以学习的。或者说像唐骏的学历一样,可以复制。

《人造韩寒》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阴谋论范本,有着理论上的一切特征。我很喜欢,觉得有必要做一个精密的分析,从中提炼出一些编撰技巧,供爱好者使用。

让我们仔细阅读麦文的第一部分:《韩仁均》。切掉一切情绪化的语言,只保留逻辑骨干,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这一部分的立论过程是这样的:

因为一:李其纲是韩仁均的大学同学。因为二:韩仁均对韩寒精心栽培不遗余力。因为三:韩寒的作文题是李其纲出的。因为四:韩寒第二届作文不够轰动。

结论:韩仁均是韩寒的枪手,那道随机作文题是李其纲事先准备好的,是作弊。

不用说,这四个条件没有一个可推出结论。

让我把该文四条证据判断写的更明显一点,便可知其荒谬:因为李其纲是韩父大学同学,所以他必然要帮助韩寒作弊。因为韩父对儿子精心栽培不遗余力,所以韩寒必然是作弊。韩寒的作文题是李其纲出的,所以他必然是作弊。韩寒第二届作文写得不好,所以他第一届必然是作弊。

看明白了没有,这四个必然的判断句,都是荒唐的。

这就是阴谋论的第一件武器:偷梁换柱。作者理直气壮地把“可能”偷梁换柱成了“必然”,使推论看上去貌似合理,很有说服力。

这把武器非常好用,只要把读者的思维用特定手法套住,跟随自己,就足够了。

那么怎么套出读者思维呢?这就用到了第二把武器:“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这档电视节目,会介绍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但最后会给出一个非常坑爹的解释。但是从文本技术来说,这个节目非常成功,在前面90%的内容里,设置层层悬疑,不断用设问句和疑问句,把你的胃口和好奇心吊得高高的,不看到最后简直就要吃不下饭了。到这个时候,观众已经不会去注意到这些悬疑都很扯淡,完全被解说词引导住了,会不自觉地跟随着它的节奏思考。

而这种手法,在《人造韩寒》应用得非常明显。

还是以该文的第一部分为例。

首先作者劈头就说:“一个不读书(注意这个无须论证的“不读书”断语——编者注)的年轻人却以文立身,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奇迹。而本文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真正的秘密。”

这个开场白非常熟悉,《走进科学》几乎每一期都会用的。它是一种催眠,读者受了这种催眠,就会对常识起了疑心,这个疑心开始并不大,但会逐渐发芽成长,遮蔽掉逻辑阳光,让阴谋论得以滋生。

紧接着,作者罗列了两个事实:韩父与李其纲是大学同学;韩父对文学有执著有野心,对韩寒栽培不遗余力。

看似证据确凿,却经不起推敲。这三个判断——韩父与李其纲是同一生源、同一专业、毕业后在同一领域工作——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两个人合谋为韩寒作弊,甚至连两个人互相认识这个基本前提,都无法证明。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了“走进科学”近乎催眠般的语言,很多读者就忽略掉这个矛盾,沉浸在暗示中:“哦,原来他们俩认识”,“哦,原来韩父对功名这么执著”,“哦,我说韩寒怎么能作弊呢”。

读者进入催眠状态之后,作者紧接着,又抛出一个绝妙的大锤。

“而让韩寒成名的《杯中窥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笔老道,最后甚至还出来了拉丁文。对于一个连英语都不顺溜的17岁少年,这似乎不可能现场写作(比较搞笑的是,文章中为了显摆学问的拉丁文,其实还拼写错了)。说实话,如果不百度一下,《杯中窥人》那篇文章别说在现场写作,你甚至都不懂其中的一些典故。”

在这一段里,作者继续在玩弄“偷梁换柱”的招数。他的逻辑是这样:

1.一个17岁少年不可能写出这种引经据典的老道文章。

2.韩寒写出来了。

3.所以他一定是作弊。

这时候,第三把武器应时而出,它的名字叫:海市蜃楼。

作者在接下来的段落,说了这么一句话:“所以你想不通吧?一个17岁的孩子居然能现场写这样的文章?然后你就开始崇拜天才了。现在,想想韩仁均和出题者李其纲的关系,你是否懂了呢?”

两个“走进科学”式的反问句,把读者质问得如醍醐灌顶,悚然一惊。我操,是啊,一个小孩怎么能这么聪明?让我想想韩仁均和李其纲的关系……哎哟我操,这内幕黑了去了。

在这两句话里,“海市蜃楼”这把武器的使用方式已经一览无余。

我们平心静气地回想一下,在这之前,作者给出了无数的暗示,实际上却没有给出任何定论。他从来没有直接说过李助韩父作弊,从来没直接说过韩父代韩寒枪文。从逻辑上来说,作者没有任何结论,但是当读者读到这里时,他不会认为作者没给结论,正相反,不断地暗示让他认为作者已经给出结论来了,结尾处这两段事实,不过是给“结论”敲钉转角,让论证更坚实。

在作者妙手之下,“结论”这个海市蜃楼,在读者眼里,变得与高楼大厦无异。

“海市蜃楼”这把武器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够把读者从“逻辑判断”这个杂草丛生的地方拽出来,请上一个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作者本来应该建立一个可信的基础,然后再盖起自己的逻辑大楼。可是作者略过了打地基这一步,用未经论证的论点直接取代了结论,然后以此为基础建起了整篇雄文。

“海市蜃楼”是一个战略性武器。它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强化第一部分的结论,还对接下来的几部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海市蜃楼”的培养,读者这时候已经起了疑心,认为韩寒太可疑了。在接下来的部分,他们会把这副有色眼镜戴起来,审视一切貌似可疑之处,并容忍越来越多的逻辑破绽。

作者还有第四把武器:“大海无量”。

大海无量,铺天盖地。作者用海量的数据与资料把读者淹没,一来显得专业而精准,二来让读者目不暇接,无从判断这些数据与论点是否有相关性,最终只能接受作者的结论。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的数据有两大块:有韩寒与名人的骂战统计以及文章类型的发布统计。这两部分数据,猛然一看,觉得好专业、好数据流。可仔细看下来,却没看到数据对论点有任何决定性支撑。貌似论证了许多,实际上只是把作者的观点重新复述了一遍,还是一句车轱辘话:因为韩寒风格突变,所以他背后有团队。

事实上,一个人风格突变的原因太多了,从最商业的“我需要转型”到最拽的“我乐意”,不胜枚举。背后有团队策划只是其中之一可能性。但作者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踩到笼子底下,拽出一只他最需要的可能性,扔给读者看,还吆喝了一嗓子:“看,就这么一种可能。”

这个逻辑错误太明显了,可是,在“大海无量”这一招的掩护下,读者只见到铺天盖地的数据汹涌而来,折服于作者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对他的任何言语都深信不疑。

大海无量在第四部分,达到了高潮。

在第四部分,作者认为韩寒经常在赛车前夜进行创作,这太不正常了!于是他针对赛车时间与发文时间进行了对比,这个数据对比是全篇的亮点所在,但也是破绽所在。

首先,“比赛前夜”不会必然导致“没时间写东西”,两者没必然联系。不用举别的例子,我就是一个越忙创作欲望越强烈的人,很多东西都是在忙得不可开交时迸发出来的,而且效率奇高,质量也奇高,远比坐在电脑前抓耳挠腮时强。我不知道韩寒是不是如此,但“比赛前夜怎么可能写东西”这个判断,肯定是不成立。

其次,发文和写文,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最后,也是最可笑的一个破绽。作者在数据表前加了这么一句:“我立刻发现在韩寒身上,从2008—2011年这4年来,居然有13篇文章重叠了!”(作者最后修正为9篇——编者注)

而他在之前的博文类型统计里,显示2008—2011年之间,韩寒足足有249篇文章。作为一个赛车手,只有5%的文章是比赛前夜发布的,这个数字在我看来,完全没有显著到拿出来当证据的地步。

可是作者用“大海无量”这一招,屏蔽掉了读者可能的追问。读者看到这么一个看问题的全新角度,立刻觉得耳目一新,随即又惶惑于这精密的数据与日程对比,从而放弃其数据掩盖下的逻辑大窟窿。

“区区13篇文章”,被修辞成了“居然有13篇文章”,意义立刻有了一个大反转,其给读者带来的引导效果,不言而喻。

纵观全文,我们发现,第五把武器隐然浮现:自食其果。

自食其果,又叫循环论证。它隐藏在每一部分的文字之后,于无声处掌控着读者们的心理,给千疮百孔的逻辑骨架支起一个颤巍巍的脚手架。

作者罗列了那么多疑点,为的是证明韩寒是人造的;与此同时,只有将“韩寒是人造的”作为一个确定的前提来接受,才能证明那些疑点是可疑的。循环往复,无穷匮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阴谋论”,往往其自身的逻辑框架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破绽百出。而那5把煊赫无比的武器,几乎都是用来掩盖逻辑缺陷,操控读者情绪。有志于阴谋论的同好们,从此不必纠结于逻辑上的完美,专心致志地苦练这5门技艺,就够了。

最后我得说,我不认识韩寒,也不知道韩寒是不是人造的。他也许是,也许不是,我手里没足够证据,无从判断。但从作者这篇文章里所提供的证据和论据,完全不足以得出“人造韩寒”这个结论。

从《人造韩寒》看让人脑残的“五把凶器”_财经_凤凰网

韩寒神话破灭:揭发韩寒《杯中窥人》一文是其父代笔,是大骗局_天涯杂谈_天涯社区

 

郑文集]韩寒神话破灭:揭发韩寒《杯中窥人》一文是其父代笔,是大骗局
近日知名人士麦田指出,作家韩寒可能有团队代笔。随后引发全国性关注,韩寒也进行了回应。但是在一些网络论坛上,有些网友有了更深入的发现。通过这些发现,我们几乎可以确定,1999年让韩寒一鸣惊人的《杯中窥人》一文,是大骗局。
  我们先来看看,韩寒是怎么一鸣惊人的。
  1999年,17岁的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从此开始以“辍学的少年天才”行走文坛。
  如果你阅读一下《杯中窥人》,你会发现该文旁征博引,作者有一定水平,竟然引用了一段生僻的古文。但是就是同样这个韩寒,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语文竟然只考了六十分。你能写出《杯中窥人》,你语文怎么会才60呢?你不是能读古文吗?你不是号称当时就读《资治通鉴》吗?你语文还能60分???可能吗???
  事实上,韩寒参加《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极有可能是一次大骗局,《杯中窥人》一文是他父亲韩仁均写的,他父亲也是一个作家,对文学有狂热的爱。
  原来,当时韩寒没有接到新概念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萌芽》方面得知后,决定给韩寒补赛的机会。在某宾馆给韩寒单独设立考场,重新命题。《萌芽》主编李其纲临时出题,他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白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随后李其纲等人都去吃饭,只留韩寒父亲韩仁均和一位《萌芽》的编辑林青在现场监考。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也写出来的。
  在近日最新的一次声明中,《萌芽》李其纲指出,纸是他放进去的,是一张白纸。这种说法,与十年前李其纲的说法是一致的。现在问题来了,韩寒的《杯中窥人》一文,写的是“布”,而且“布”也沉到了水底。
  但是根据某网友的实验,诗人小郑也实验了十几分钟,除了餐巾纸、手纸,几分钟就会沉入水底。别的纸,无论是报纸,打印纸还是十年前那种常见的信纸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也就是说,假如《萌芽》主编李其纲真的往杯子里放了“白纸”,纸是不会沉的。韩寒在一个小时后,根本就看不到什么“写到这里,猛然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李其纲是当事人,他放的是白纸,韩寒看到的却是布。可怪的是,当时在场的别人,看到的跟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
  在1999年,央视为韩寒做的一个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问韩寒“三重门”是什么意思。韩寒说不知道。几年后他父亲说“三重”来自儒学经典《中庸》。问题韩寒怎么会不知道呢?除非这名字不是他取的。
  就是在这次采访中,当时也在现场的《萌芽》编辑胡玮莳女士。据说当时就跟韩寒关系非常好,互称铁哥们,是她电话通知韩寒来复赛的。胡女士说李其纲放的是包茶叶的外壳的纸。
  这就怪了,人家放的是白纸,你说是包茶叶的纸。更怪的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竟然也在现场,韩父竟然也看到了李其纲往杯子里放纸。且不说,难道家长不需要回避吗?我们只问韩父看到了什么!
  在2006年,韩仁均的书《儿子韩寒》中,他描述,看到李其纲往杯子里放的是“道林纸”,这大概是一种杂志用纸。注意这种纸也是不会沉的。
  现在问题来了,在2009年,韩仁均为《儿子韩寒》出的修订版中,这个“道林纸”被改了,改成了“纸”。也就是说,韩仁均对这东西也没把握,甚至要出修订版,来修订这个漏洞。这难道不奇怪吗?
  李其纲、胡玮莳、韩寒、韩父韩仁均,在这个关键的细节上,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最离奇的是韩寒,他在文章中说的布。人家放的是纸,你说是布。这不是开玩笑吗?这证明肯定有人说谎!诗人小郑认为,他们四个人都有嫌疑。有可能是一次团伙造假。
  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李其纲与胡玮莳女士等人出去吃饭后,当时唯一的现场监考人林青也出去了,让韩寒的父亲帮韩寒代写了作文?
  无论如何,17岁的韩寒当年就读《资治通鉴》,今天我们要验证韩寒的真假,只需要让他解释一段古文,大概就水落石出了。
  可以预计,韩寒神话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界第二大的骗局,仅次于当年胡适红楼梦脂评造假!
  让我们擦亮眼睛,为文化崛起而奋斗吧!!!
  作者自注:仅以此文献给尊敬的范冰冰女士,并申请领取范女士两千万奖金中的二十万!

韩寒神话破灭:揭发韩寒《杯中窥人》一文是其父代笔,是大骗局_天涯杂谈_天涯社区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传媒--人民网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骂战无聊,拒绝围观

 

韩寒欲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韩寒事件全程回顾

2012年01月29日11:32

来源:搜狐文化

  【最新:麦田再度质疑韩寒】第二份声明:重新质疑韩寒。春节前出于各位师友建议,加上证据不足,本着厚道之心,即使韩寒恶毒辱骂,我还是向韩寒韩仁均李其纲道歉,并获得他们接受。现在刚开年,路金波突然发博言及李其纲准备起诉我。如此反复,悖乎情理,欺人太甚。我坦然面对,并发誓重新开始质疑韩寒进行到底。还请各位师友见谅。质疑,本身就是证据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最新:萧瀚针对韩寒的事件,认为应警惕转基因文革】萧瀚认为,代笔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即使韩寒是公众人物,探讨也得有节制。以@方舟子 @彭晓芸 为首的倒韩人士在指证枪手手法上的文本分析等手段,已突破私权保护的底线,并践踏了一个作家的尊严和人格。韩寒事件中的跟风盲从者,正是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惨剧制造商。
  5)春节结束,韩寒欲起诉方舟子。并准备手稿资料。

  起诉书链接:http://t.sohu.com/m/2844202444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要求其公开道歉 索赔10万元
http://cul.sohu.com/20120129/n333095023.shtml

韩寒欲告方舟子

韩寒欲告方舟子

  韩寒在博文中自爆将出手稿文集,十元一本,这又一炒作正身的机会,韩寒想必不会放过。韩寒出书很擅长炒冷饭,若手稿出来,就其钢笔字,也远超这个价码去收藏。此前有书里夹带黄金等奇招。

  张放等人的质疑站不住脚,反而成了笑料,他们只是出了一个新闻事件后假似考证胡诌一番,就好像很多时评人一样,没有时间去做考究的,却迎面碰上了韩寒这样细致的人。跟韩寒较劲,想必是肯定输的,不仅仅是他善于打嘴仗。他父亲的文章中,对当年被人暗算是耿耿于怀的。韩寒也会是,不可能一笑云淡风轻的。打笔仗,在没有新闻的年前年后,也算2012开门红。

4)春节嘴仗,麦田道歉,韩仁均出台,韩寒方舟子对峙。

  韩寒父亲很有意思,自爱上微博后一直为子出头很是高调,父子俩的文风也几乎是一脉相承,也是心高气傲之人——“我一直没有入党,因为我没想过要进官场混,也自知没能力在官场混。在金山报时后来要提一个副主编,部领导决定民选,大家无记名投票,我被大家暗算”——暗算啊,混啊,这些词,包括文章中很多一气呵成的语言,证明了有其子必有其父,是有一定道理的。

  麦田在博客发表道歉信,删除相关针对韩寒的博客和微博,但没有删除若干对韩寒的质疑文章,他认为:“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独立判断的质疑行为本身,是没有错误的。我真心希望我们社会不只有一种声音和盲从。不能造神,社会需要有反对的声音。”

3)麦田人肉韩寒,质疑韩寒背后有炒作团队。 http://t.sohu.com/m/2779137579

  麦田也出了质疑韩寒的麦三篇,从技术层面上质疑韩寒博客文字的真伪。

  无论是哪个时间点,韩寒终将会从民众拥簇的神坛走向他所嘲讽过的祭坛。不是韩寒不行或者突然哪里做错了,是因为,中国大抵、一向如此,没有永远的偶像。

2)《南都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专访韩寒。这一次与韩寒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不同。从多面角度阐释30岁的韩寒。

  《南方人物周刊:韩寒转型》:三四年前,他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会满含对文化名人的挑战甚至轻慢。他常常就是那个说出皇帝什么都没穿的孩子。这样的形象不能不可爱。社会在呼唤这样的角色,韩寒对应上了。2008年,他逐渐"成熟"。他对时事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的声望溢出了他同代人的范围,成为"公知"。

  韩寒的观点和姿态对他个人的重要性,相当于为他重新划定思想的界面。但他并没有向社会贡献新的见解,他没有顾及到80年代的知识分子对这些问题的痛苦反思留存的成果。如果韩寒以这样的姿态宣示他的"成熟",如果80后"青年先锋"的天花板在这个海拔,上一代知识分子不免感到失望。薛涌和王晓渔对此有分析,李承鹏迅速写下了他跟韩寒的"不同意见"。与此同时,以前把他"骂为公知"的一方,则开始拥抱他,称"韩寒同志"。

  但是他说:“我逐渐觉得,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以无情的自我批判划出和过去的界线。”

  《南都周刊:公敌韩寒》:韩寒独特的表达方式令它们(作者注:指对时政的评论)熠熠生辉。他被称为意见领袖:一方面,他写出的正是大部分人心里想说的;另一方面,他比谁都写得勇敢,并且机智。(作者注:在“韩三篇”后,后有详释)过去,韩寒的激烈言辞一般只扫射权贵和体制,如今他却把枪对准了向来力挺他的民意。而在知识界,很多曾经对韩寒颇为赞赏的学者也表示了对“韩三篇”的失望。

  只有批评了权贵才有资格批评民众,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不先批评政府就没有资格批评右派。《环球时报》没这个资格。(韩寒回应南都周刊提问:《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以及《人民日报》都公开表达了对你的赞赏)

1) 韩寒发表韩三篇:大谈革命民主自由,引发知识分子争论。

  #韩寒:中国人是否需要民主自由#  对于国人,民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不自由。因为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我可以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所以,好的民主必然带来社会进步,更加法制,这势必让大部分并不在乎文化自由的人们觉得有些不自由,就像很多中国人去了欧美发达国家觉得浑身不自在一样。中国人对自由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而自由在中国最没有感染力。(摘自韩寒博客)

  #韩寒: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  文化界很多人认为一切的问题就是体制的问题,仿佛改了体制一切都迎刃而解,他们虽然善良正义,嫉恶如仇,但要求农民和工人和他们拥有一样的认知,甚至认为全天下都必须这么思考问题。可事实往往有些让人寒心。农民们,他们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从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只要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中国-共-产-党到了今天,有了八千万党员,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所以共-产-党的缺点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民的缺点。(摘自韩寒博客)

  #支持韩寒,还是抛弃韩寒?# 有人把韩寒的三篇文章归结于“革命不可为,民主不能急,自由需跪求。”韩寒对民主自由的讨论引起了诸多争议。彭晓芸针对这场2011年末的社会讨论狂澜,认为,人们还没有就革命、民主、自由等概念指什么达成共识就开始大谈特谈要不要的问题。人们也没有就韩寒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就展开功过是非论,仿佛非要辩出个输赢,进而表态支持韩寒抑或抛弃韩寒。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论辩。
  韩寒长期以插科打诨的姿态调侃政治,这相当于拆房子,但是,终究还是要建房子的,我们担心,届时韩寒以及深受韩氏话语影响的读者,忘记了房子是如何建的了。(摘自时代周报网站)

环球时报据此大做文章:破天荒三篇谈韩寒

  过去像革命、民主和自由这类话题一贯局限在政治圈、学术圈和媒体圈,现在是否开始转变为全社会的话题?如果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善意理解和容忍支持这样的探讨,那么中国的民主之路和现代化的实现也许不必像前互联网时代的许多国家一样,花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高的代价才得以实现。如果13亿百姓都开始关注切身利益的争取与维护,争取基本权利的实现与保障,那中国未来的民主一定是牢固可靠的。

  张颐武:这个年轻人在对中国社会许多问题进行尖刻、毫不留情的挖苦和讽刺时,并没有系统地陈述过其社会观和中国观,也并没有真正回应知识分子讨论的问题,充其量只是扮演众多社会问题抨击者的角色。但今天他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的重大问题,如“革命”“民主”“自由”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韩寒表现出的是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感,对于中国问题复杂性的理解。这并不是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的对立,而是一个从直觉开始的批判之旅向着理性思考的升华。寻找“阐释中国”的新路径。(摘自环球时报)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

2012年01月29日07:50 来源:《华西都市报》

韩寒被疑聘用代笔。(资料图)

  麦田倒下了,方舟子站起来了;路金波脱身了,韩爸被卷进去了;博客和书被质疑有枪手,拿出手稿也被说作假。
  在春节假期,网络最热的话题不是春晩,而是方舟子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从去年吵到今年没有停止的迹象。
  最近,战火越闹越大,出版人路金波、微博女王姚晨、作家宁财神、石康等人也纷纷在微博上对方舟子质疑韩寒有代笔一事发表看法。并一致表示对该事件持续占据公众注意力表示不满。其中宁财神表示,换作是他被质疑,早提起诉讼了!
  “韩寒参赛作品《求医》的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方舟子
  “像我这样文字风格明显的人,也不得不用重金来鼓励他人来举证我,可想而知作家这个行业已经跨入高危,十几年的心血只要一个造谣的帖子和几个互相捧臭脚的人表演一番就能毁于一旦。”——韩寒
方舟子接棒打假
微博展开“连环炮” 指韩爸代笔
  春节前,知名博主麦田发表了一篇《人造韩寒》的博客,直指韩寒文章造假。该文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16日,韩寒在博客中正面回应:“如果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均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
  18日,以打假著称的方舟子也加入了该事件,他在微博中称韩寒一边删除证据,一边说有悬赏,“没诚意。”他说:“麦田质疑韩寒的文章提到韩寒在2007年4月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中年才子卡门》承认有朋友知道其博客密码、为他修改文章,我好奇地想看看这篇文章,结果却没在韩寒博客上找到,因为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随后,有网友调侃称方舟子是为了2000万来“宣战”,方舟子称自己只是有兴趣而已。
  没想到这一“宣战”让方舟子乐此不疲,在整个春节期间,方舟子一直在微博上“打假”,证明韩寒确实有代笔之嫌。
  27日,方舟子发了一篇长微博:“新的一季开始了:“‘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在这篇分析当中,方舟子认为,“韩寒参赛作品《求医》所写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
  方舟子对此的证据在于,韩寒在《求医》中,大量引用屠格涅夫小说细节描述,“那是必须熟读整部小说才能知道的。更蹊跷的是,《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韩寒那一年为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为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呼别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人或者更年长者,才会这么叫。”方舟子在文中的末尾还质疑发现并推荐这篇文章的《萌芽》编辑胡蔚莳和给韩寒出复赛题的编辑李其钢:“17岁的韩寒有没有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医生为小姑娘?”
韩寒自诉凄凉:“被逼无奈”卖手稿,700多页只卖10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方舟子质疑韩父代笔操刀《求医》的同时,有媒体向韩寒求证,说记者收到了一批“劲爆”匿名稿件要求刊发,邮件内容是举报韩寒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不是韩寒自己写的,没有证据,依然是主观臆测,因为“爆料人”觉得一个17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推测一定是背后有人在代写和操纵。主要嫌疑人一个是路金波,另一个嫌疑人就是韩寒的父亲。
  针对愈演愈烈的“代笔”质疑,1月25日下午3点多,韩寒用的“亭林镇独唱团”账号突然出现在微博上。韩寒对“代笔说”表示否认,并于25日凌晨再次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据韩寒在其博客上介绍,《三重门》定稿整整400多页,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800页,接近40万字。他说:“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不停地写。我至今所有的荣誉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虽然这本书在现在看来多有幼稚和卖弄。”
  韩寒说,既然现在被人怀疑,他只好被逼无奈决定把《三重门》的手稿出版成书——400多页的手稿为一本,再赠送一本200多页的笔记本。“这本书共700页左右,该书的套装售价为人民币10元。这个套装的名字叫《光明和磊落》,笔记本的部分叫《光明》,因为明显是光秃秃的一本。《三重门》手稿部分叫《磊落》,因为稿纸摞了一摞。我用这个只卖10块钱的礼物来答谢所有我的读者。此书正式上市的时间为2012年4月1日,以纪念我的偶像张国荣。”韩寒说,不光《三重门》手稿出版成书,他初中发表的文章、参加比赛的文章,将成为他的第二本书,而且都有手稿。
  27日下午,“亭林镇独唱团”转发了韩爸韩仁均的一篇文章《说说我自己》,韩爸试图描述“真实平凡的我”,摆脱之前被扣上的能人形象。韩寒则发了一篇博文,说听到父亲特地写了这个文章想让事情弄清楚,觉得“特别的凄凉”。
博友分成两派:姚晨看不下去,“科学神探”出击
  方舟子在微博上对韩寒展开持续的“打假”,也引来不少文娱界名人的关注。“挺韩派”和“倒韩派”各执一词。有网友评论说:这场口水仗,从2011年打到2012年,最新一集的剧情关键词是“科学神探”、“顺手出书”,“重回微博”和“父子上阵”,只是这场架吵到现在,很多观众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1月27日下午,微博女王姚晨也加入了“战斗”。姚晨在微博上说:“服了,从年前吵到年尾,吵得乐此不疲。换作是我,真没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证清白。法律上叫啥来着?好像是诽谤罪。”作家慕容雪村说道:“有一种质疑无法自证: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这个真没办法,即使拿出手稿,也可以说是抄的。所以法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你认为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那好,请出示证物证言,并请证人上堂。这些一概没有,只说一堆疑点,这事就像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怀疑某人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有失厚道。”
  此外,网上还出现一个很牛技术帖,一篇叫作《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的文章,用列表、二维图“文体学”的专业名词,铆足了科学神探的派头,分析了韩寒、韩仁均(韩寒的父亲)、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得出结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
  1月15日,麦田在博客中撰写了一篇名为《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的博文,称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的真正秘密。
麦田:韩寒是路金波包装出来的
  2005年走入韩寒生活的路金波,力挽狂澜,用精准的定位和包装,不仅把韩寒带出低谷,还大大提升了层次。路金波以前也是网络写手,文字相当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帮助韩寒找到了最适合的定位以及最恰当的传播媒介。
  韩寒一举成名的《杯中窥人》,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是韩寒爸爸韩仁均的大学同学。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是韩仁均为他报名的。
麦田:韩寒博客文章“有枪手”
  大赛在即,这么短的时间,已经进入比赛状态的韩寒怎么可能不顾比赛,不顾车队同伴,而坐在电脑旁收集信息、进行思考,最后好整以暇写出1200多字的时政博客长文?
麦田:韩寒出道靠“拼爹”
  1月16日韩寒在其博客中回应麦田的质疑,并写下《小破文章一篇》的博文。在博文中韩寒表示自己没有包装团队,路金波也不是其经纪人,路金波只是偶尔会帮忙接洽的好朋友。
韩寒:我至今没有经纪人
  我至今没有经纪人,偶然有些事情,也是好友路金波或者我家人代表我去接洽,这点所有和我有过合作的地方都了解。我甚至没有一个助手,实在需要帮忙都是我拉力赛的领航员孙强临时顶替。
韩寒:愿这位朋友多锻炼身体
  不光光我的个别博客文章,甚至《长安乱》《一座城池》《1988》的大部分都是在我比赛的空余完成的。我只能告诉这位朋友,你只证明了你不具备这个能力和精力。
韩寒:我一直为父亲感到骄傲
  由于有人质疑我的文章是我父亲代写的,我最后说几句,我从小喜爱写作,深受我父亲的影响。无论是技能和做人,我父亲教会我很多。
  韩寒接受电视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却说“记不得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中庸》,像换了一个人。
  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更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
韩寒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
韩寒在成名作中竟然用了拉丁文
  顺着麦田文章的链接看了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里面竟用了拉丁文。拉丁文拼错了。应是Corpusdelicti,也解释错了。
韩寒不记得《三重门》书名的意思
  在2008年的5月份左右,我删除了所有以前的文章,因为要照顾到出版社包括我自己的利益。我也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下博客。
我拥有删除和修改自己文章的权利
我不可能拥有这个能力
  在2005年之后的很多采访里,我已经反思并嘲笑自己说,《杯中窥人》是一篇很装的文章。《三重门》是一本很装的书。
怕觉得装不好意思回答
  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我这次打心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
○另起炉灶
  韩寒新计划:组乐队做主唱
  作家、车手韩寒虽然最近陷入“代笔门”的风波中,但是他又找到了“新方向”———组乐队,这个名为“亭林镇独唱团”的乐队成员有6个人,都是韩寒之前主编的杂志《独唱团》的成员,韩寒负责演唱部分。但韩寒表示,这支乐队暂时不打算发表原创曲目,而只是以翻唱老歌为主。他还提到,希望外界宽容看待这支乐队的“专业水准”,要以特别“水”的标准来要求他的乐队。欣欣
○躺着中枪
  编剧爆料:海岩也有“代笔”?
  近日,编剧田博在微博评论韩寒“代笔风波”时,自曝曾为海岩代笔创作电视剧《五星大饭店》的剧本,并公布了海岩修改其剧本的照片。这则消息让网友感叹海岩因韩寒“躺着也中枪”,但26日海岩通过朋友编剧张佳的微博发表声明否认“被代笔”,并称必要时可以把保留的修改稿和口述录音发表。随后,海岩又正式通过媒体发布了官方声明,再次详述《五星大饭店》创作始末,否认曾找人“代笔”。

韩寒遭方舟子微博打假 陷代笔风波“无奈”卖手稿--传媒--人民网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2012-01-29 15:30:01 来源: 光明网(北京) 

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一场可能是2012年最火的中国微博纠纷引发的诉讼即将揭开序幕:2012年1月29日,作家韩寒委托律师,就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法治周末》执行总编辑郭国松在微博上这么写道:
 韩寒已经决定起诉方舟子。他为此整理了自己的手稿原件,将其公证甚至做纸张年份鉴定等。事实上,名誉侵权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韩寒作为原告只需要提供初步证据,而被告方舟子则必须就其所散发的被原告指控失实的言论的真实性举证,否则将承担败诉责任。
 

韩寒晒出1997-2000年间的手稿

以新浪微博为例,每15分钟就滚出超过1000条涉及此事的微博,足见它在互动社区中的火爆程度。
  用“韩寒起诉方舟子”这个关键词组百度新闻,3个小时内己找到相关新闻170篇!

  锐点调查在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题为“韩寒起诉方舟子,你支持谁?”调查,截至2012年1月29日13时19分止,己有4269位博友投了票,其中投“支持方舟子”的占9%(367票),投“支持韩寒”的占75%(3199票),投“都不支持,看闹剧”的占16%(703票)。

微博疯话:韩寒声称诉方舟子的启示

  韩寒是一位80后、生活在上海的文学青年,高中未毕业,著作备受80后欢迎,韩寒微博与博客粉丝数都在一千万位级。方舟子原名方是民,是一位60后的生物学博士、拿美国绿卡在中国生活,写有不少科普文章与科普书,方舟子微博与博客粉丝数在一百万位级。
   一个80后高中未毕业文学青年,因为懂得用法律手段去为自己声誉维权,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微博的人反思的:
  引用北京知名的网络知识产权专家,于国富律师就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没有人是不可以被质疑的,不管是韩寒还是方舟子,抑或是奥巴马。质疑本身无错,但是,质疑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可能变成侮辱诽谤。用民事法律的话来讲,就是侵犯他人名誉权。因此,对质疑的必要限度的分析,就变成了对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的分析。

  本质上,这个即将拉开序幕的2012年中国微博第一案,将给中国人很好地上一场网络法律课,告诉中国公民:中国网络绝对不是匿名、实名攻击、造谣、散发虚假信息的乐园,中国互联网管理是有法可依、中国已经有足够的法律制度,为公民在网络上的名誉维权提供支持与协调解决机制的。(作者:sz1961sy)

sz1961sy光明网博客

韩寒作品被方舟子疑造假 重回微博欲出书证清白

2012年01月28日10:05浙江在线-钱江晚报[微博]潘越飞我要评论(13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韩寒作品被方舟子疑造假 重回微博欲出书证清白

韩寒晒出的《三重门》手稿

韩寒叫苦,方舟子得意,昨天(27日),这两人又在网上掐上了。

微博女王姚晨感慨:”服了,从年前吵到年尾,吵得乐此不疲。换作是我,真没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正清白。”这场口水仗,从2011年打到2012年,最新的一集的剧情关键词是“科学神探”、“顺手出书”,“重回微博”和“父子上阵”,只是这场架吵到现在,很多观众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科学神探

网上出现一个很牛技术帖,一篇叫做《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的文章,用列表、二维图“文体学”的专业名词,卯足了科学神探的派头,分析了韩寒、韩仁均(韩寒的父亲)、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得出结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

“他们(质疑韩寒有枪手的人)认为最终还是有科学和数据来说话了。”韩寒承用一贯的语气讽刺发帖人:“能在完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依然把实验做得津津有味并得出结论,也算有本事。”

老书新出

为证清白,韩寒准备出本新书。

他在《韩寒把200页的新内容命名为《光明》,400多页的手稿命名为《磊落》,售价10元,将于今年4月1日上市。

重回微博

1月25日下午3点多,韩寒突然出现在微博上。一年前,韩寒曾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喂”字引来过万评论,随即又关闭了。

他这次用的账号是“亭林镇独唱团 ”:“新年快乐,我是韩寒,这个微博账号由乐队成员共同使用。”

“韩寒肯定会回到微博的。”早在口水仗开始之初,就有网友预测过:微博说话快,适合打口水仗。也有网友从商业角度考虑:不管口水仗谁赢谁输,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微博,因为韩寒会被骂战逼到微博上。

父子上阵

昨天(27日)下午,“亭林镇独唱团”转发了韩爸的一篇文章《说说我自己》,韩爸试图描述“真实平凡的我”,摆脱之前被扣上的能人形象。韩寒则发了一篇博文,说听到父亲特地写了这个文章想让事情弄清楚,觉得“特别的凄凉”。

方舟子则抓住这篇最新的文章,玩起了“找不同”游戏:对于怎么知道新概念大赛的,韩仁均写过两篇文章,有两种的说法,一个是韩寒告诉自己的,一个是自己从报纸上看到的。看到这一段,方舟子铁口直断“口供还是没有对好”,他指着宁财神、李开复、何三坡、姚晨、胡玲等“挺韩派”得意洋洋:“我挖了个大坑,等你们跳下去陪韩寒,好戏在后头。”

骂战无聊,拒绝围观

苹果手机上有个热门游戏叫《无尽之刃》,就是你每次通关后,总是要从头再来一遍,只是怪物厉害了点,武器升级了一下,永远打不完。

关于韩寒的骂战持续了这么久,越来越像这个游戏:反复反复再反复,连记者都快写腻了。

麦田倒下了,方舟子站起来了;路金波脱身了,韩爸被卷进去了;博客和书被质疑有枪手了,拿出手稿也被说作假了。

除非韩寒写文章的时候,24小时有全方位摄像机盯着,否则“如果你不能自证十年内每一分钟的去处,那么我枪毙你是天经地义”。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作家慕容雪村,其观点倒是说出了不少理性网友的心声:“有一种质疑无法自证: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这个真没办法,即使拿出手稿,也可以说是抄的。所以法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你认为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那好,请出示证物证言,并请证人上堂。这些一概没有,只说一堆疑点,这事就像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怀疑某人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有失厚道。”

在没有铁证横空出世之前,这场骂战已经不值得围观。(记者 潘越飞)

打假韩寒,方舟子这次打错了_评论频道_腾讯网

 

打假韩寒,方舟子这次打错了

从年前开始,方舟子接过麦田的枪,连续发文质疑韩寒的文章为别人代笔,而韩寒及其父亲也对此作出了反击,双方交火十余日,迄今未平息,中文互联网也为此炸开了锅。基于韩寒的江湖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本次方韩之争甚至可以说是方舟子打假生涯最大的一场战役。…[详细]

在《韩寒造假?》这期话题中,我们曾经判断,麦田说的“操盘手”花费近十年的时间,把韩寒“包装”为一个现象级作家明星,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但这次,是方舟子出手,他的分析可靠吗?

今天凌晨,韩寒已经宣布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人民币,并展示了更多的证据。我们认为,韩寒作品确实并非代笔,这个专题将展示互联网论战常胜将军方舟子是怎么弄错的,为什么弄错了。

今日话题左:方舟子 右:韩寒

2012-01-29 第 1961

今日话题

方舟子认为韩寒代笔的核心证据均不成立

与麦田主要靠“想象式”的推理不同,在互联网身经百战砍倒过无数大佬的方舟子举出了不少韩寒作品为别人代笔的“证据”,这些证据以及附带的推理乍看之下几乎让人不得不信。但细致考察后,却发现这几个韩寒代笔的“铁证”均不成立,或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按时间顺序列举如下——

韩寒参赛作品《杯中窥人》手稿

1、韩寒真的不知道“三重门”的读音是什么吗?

方舟子最初曾质疑韩寒在访谈时声称不知道为什么其成名作《三重门》要起这个名字,韩寒就此作出了回复。但在韩寒的回复中,方舟子发现了韩寒的“痛脚”,在《“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中,他如此写到——

“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不知道《三重门》的用典,想当然地读成‘三虫门’无可厚非。但是韩寒声称是知道《三重门》的用典的,为什么也读成‘三虫门’?难道他把‘重要’读成‘虫要’?”

“所以,有两种可能:要么书名是韩父取的,韩寒不知道或不理解其意思;要么书名是韩寒自己取的,但是不知道‘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究竟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读了白字。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

这看起来确实是“铁证”, 既然《三重门》的“重”字典出的意思为“重要”,为何韩寒要在采访中读作“三chong门”呢?然而,仔细审查,在《三重门》的正文中对“三重门”的来历是有解释的,并且这个词出现了两次——

“雨翔突然想到 Susan 的两封信——两张纸条他都带来了,开了柜子找出来看,一看到Susan 的字又勾起了难过,既舍不得又凶狠地把纸撕烂,边撕边说:‘什么——三重门——去你的——我——’这时脑子突然聪明, 想起万山说过‘三重’在古文里乃是三件重要的事之意,古人‘王天下有三重焉’,林雨翔‘忘天下有三重焉’,决定把苏珊忘记。”

“钱校长先放他回了寝室。雨翔低头慢慢走着,到自己班级门口时,遥望见整齐排列的三幢教学楼的三个楼梯走道,前后相通的,是三重门,不知道高一背了处分,还能不能升高二。梁梓君的下场怎么他也会——梁梓君家里有钱,我家——害怕得不敢想下去。”

显然,《三重门》的作者既是知道“三重”典出的意思是指重要,但又是可以双关为“三chong”,并且直接连上“门”的。这完全符合韩寒自称的对书名有过“反复的思量”这一说法。书名当然可以,也更应该念作“三chong门”。

结论:方舟子对韩寒念错“三重门”的质疑完全不成立。

2.《杯中窥人》中的拉丁文暴露韩寒找了枪手?

在《“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中,方舟子全面地质疑了韩寒并非亲自独立完成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杯中窥人》。他列出的分析很多,而最让人产生对韩寒的怀疑的,则是“七门功课不及格”的韩寒在一场临时应试中,居然引用了拉丁文,而且这一引用还存在疑点——

“种种迹象表明,韩寒写《杯中窥人》时是有备而来,例如旁征博引,甚至连文献出处都列上,又例如连拉丁文都用上。都不像是现场发挥、临时能想到的。”

“如果默写的话,底稿很可能是手写的,这从文中用到的拉丁文Corpusdelieti的错误可以看出,正确的写法应是Corpus delicti,如果是书上看来的,不至于看漏了空格,也不至于把c看成e,从而背错。如果看的是手写底稿,就可以理解了。”

方舟子推测,《杯中窥人》作者很可能另有其人,在预先知道题目后,手写好底稿,韩寒将其背诵后,临场默写下来,并且在默写中把两个单词拼做了一个,还拼错了。有网友检索出该拉丁文可能来源于《马恩全集》或《德国诗选》,方舟子还讥讽17岁的韩寒不可能阅读如此大部头。

然而,笔者检索过后,发现《杯中窥人》这个引用另有来源,如图所示——

这个诗歌注解出自于1985年版《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作者许自强,原诗作者是德国诗人维尔特。只有在这个中文版本中Corpus delicti被错写成了Corpusdelieti,所以,几乎可以肯定《杯中窥人》的作者看的就是这个版本。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韩寒并非因为看手写的底稿看错了,才把两个词写成了一个并且拼错,而是因为看到的正式引用来源就是如此。

那么,韩寒有没有可能看过这本《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这是否与他七门功课不及格、从不阅读“中外名著”有矛盾?从韩寒对《三重门》拽文不断(《三重门》里就拽过外文诗)的解释可以看出,这是完全合理的。17岁的韩寒“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这是当年就为人所知的,这几个人特点就是文章中引用的中西知识特别多。韩寒称“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很多,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引用的地方,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

这种摘抄经历很多文学少年都有过,用韩寒的话来说,“其实不是用来为了写文章而引用的,是为了引用而写文章的”。在新概念作文大赛现场复试时,东拉西扯地将这些强记下来东西套上去,其实再也正常不过。

结论:方舟子质疑韩寒在应试时写不出拉丁文,也是不成立的。

3.《求医》作者显示的文化知识底蕴韩寒绝对达不到?

在《“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中,方舟子延续了对韩寒作品超出其知识范围的质疑。

在《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

方舟子称,“英语不及格的韩寒突然直书英文书名,书名中还有一个罕见的英语单词,似乎直接读的就是英文著作,可能吗?”

方舟子还对《求医》引用了屠格涅夫两篇小说里的具体情节提出了质疑,他称他自己读过这两篇小说,但也记不住引用的两个情节。方舟子认为“宣称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的韩寒是不可能做出这种引用的。他认为,像《求医》那样引用细节描述和小说情节,必须熟读整部小说才能知道的, “显然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然而,方舟子所展现的这种不合理恰恰再次为韩寒“为了引用而写文章”这一说法做了注解。网友Vivo找出了1988年上海文学杂志社出版的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不仅封面就写了“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里面还有一页完美解释了韩寒怎么能够“这么熟练”引用屠格涅夫的——

原来,这很可能就是当时年纪轻轻的韩寒模仿钱钟书在拽文、在装而已。而韩寒早已抛弃了当年这种风格,所以他现在的博文已经没有这类东西了。

结论:方舟子对《求医》超知识范围引用的质疑不成立。

4.《求医》的作者不是患疥疮的韩寒而是患肝炎的韩仁均?

在《“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发表后,方舟子进一步从医学的角度质疑《求医》的作者不是患疥疮的韩寒,而是患肝炎的韩寒父亲韩仁均。作为一位生物化学博士,一位鼎鼎大名的科普作者,按理说方舟子在这方面的说法理应靠谱,但仔细审视后,这个说法的可靠性同样要打上问号。

方舟子称, “只有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发生皮疹、瘙痒,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所以该文说的‘腮边凸起一块’、‘足、头、腹无处不痒’,不是疥疮的症状。”;“疥疮的瘙痒局限于手、腕、腹部、阴部等特定部位,痒处会有皮损,包括皮疹、小水疱或结痂”。

因此方舟子断定,《求医》作者并非患了疥疮。他说他是看了一些医学文献资料后,才进行医学分析的,并附上了两个参考资料的网址。

然而,在方舟子所附的网址http://www.scabiesweb.org中,里面对疥疮症状的描写是与他的说法有明显出入的,这个页面原文是“most common places where the scabies rash occures are on the knees,around the waist, on the webs between fingers, on the sides of the feet, on the areas surrounding the nipple, on the wrists and on the genital area. ”,明确提到常发区域是包括feet(足部)和knees(膝盖)的,并且前后文没有提到这是针对幼儿患者。而这个网站关于疥疮症状的详细介绍的页面http://www.scabiesweb.org/blog/what-are-scabies-mites/ 中,还有这种说法:

“Scabies is most often noticeable on the head, neck, hands and feet. Generally,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re more affected in these areas than adults.”意指疥疮是多发于头部、颈部、手部和足部的,只是通常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在这些区域被感染,与方舟子“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头部发生皮疹、瘙痒”的说法似乎不符。

另外,在搜索引擎上用“疥疮+头部”、“scabie+head”做关键词检索,也确实有一些成人反映有症状的结果。

方舟子还分析称,“文中所述的这种没有皮疹、全身奇痒却又没有特定痒处的症状,更像是肝炎诱发的,是肝炎患者的切身感受。肝炎造成肝功能损伤,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在皮肤下沉淀,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导致全身上下都瘙痒难忍”,然而,肝炎会引起“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吗?方舟子没有解释。

方舟子这篇所谓的“医学分析”,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求医》是篇文学作品,里面描述的症状一定就完全写实吗?如果作者是一个志在得奖的17岁少年,那完全有可能会追求把文章写得好看、有戏剧性而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且不谈方舟子仅是生物专家而不是临床医生,即便是临床医生,也不可能通过文学作品下一个人有没有得过某种病的结论吧?

结论:方舟子说《求医》作者不可能患疥疮,武断,而且有故意误导的嫌疑。

这场方韩之争中方舟子还有很多让人疑问的做法

以上列举的,是方舟子列举的比较核心的几点证据。除此之外,在这次方韩之争中,方舟子发了上百条微博,近十篇长文来质疑韩寒,但这里面的很多说法和做法,让人抱有疑问。

方舟子向网友私信索要“证据”

1、对材料分析过于主观、不谨慎

这是这次方舟子的质疑文章中,最常见的一点。

例如,方舟子讥讽道:“而韩寒以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40多分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然而,韩寒只是说他曾“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据笔者所知,韩寒说他读了《二十四史》,但从未说他读完了《二十四史》,也未说读的多精通。方舟子讥讽韩寒“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是否过于轻率?

又如,在韩寒回应有关《三重门》书名的问题后,方舟子仍然坚称“韩寒不仅让人觉得他对《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和经过都不明不白,时而这样说,时而那样说,而且他对这部书的内容似乎也很不熟悉”,并举了韩寒在2005年在中山大学面对学生们关于《三重门》的提问时仍然说“我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的例子,称韩寒“不至于把学生们也都当成‘笨蛋’了吧”。然而,韩寒在回应里明明已经说了,“在2005年之后的很多采访里,我已经反思并嘲笑自己说,那是一篇很装逼的文章,《三重门》是一本很装逼的书。”他认为如实回答关于三重门的问题”太装逼“,所以用”我忘了“来回应,这不很说得通吗?方舟子却完全无视这一点。

另外,关于韩寒与其父到底谁寄走了新概念参赛作文的矛盾说法,《杯中窥人》考试的那团“纸“到底是这么回事,韩寒的手稿文本有哪些问题,以及17岁少年为何要叫大学毕业生“小姑娘”等诸多问题,方舟子也作了很多猜测推断来暗示韩寒作品为代笔。但这些均有很多可能的解释,方舟子的分析让人感觉过于主观。而在韩寒今天凌晨的最新博文中,对这些疑问作了一些解释,可信。

2、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忽视其真实性

在这次方韩之争中,方舟子还有一个为人诟病的做法是“只要是对他有利的说法,他都拿来用,而不辨其真伪”。一起钓鱼案例是典型的代表。所谓“钓鱼”,是网络用语,即伪造对某人有利的说法,某人不辨真假的拿来用之后,就是被钓了。打假专家方舟子这次就被钓鱼了。

在《韩寒的悬赏闹剧》中,方舟子引用了一条被删掉的“网友”微博—— “吾友X,XX名校毕业,自称常为80后作家韩某加工润色博文。吾以为诳语,X乃从容登录韩之博客,吾始信。问及加工幅度几何,则笑而不答”。然而,该网友“朽木之一”后来发了一个长微博交代,原来这条微博是用来测试方舟子是否会偏听单方面有利证据而杜撰出来的。虽然方舟子在博文里说了“此事可靠程度不得而知”,然而该网友称方舟子在私信索要该微博原文时,“似乎并不关心我那条微博的真实性”,这不免让人感到意外。

《“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这篇博文,也是方舟子在网友启发下写出来的,方舟子曾对网友“恨虚度”说:“你从医生的角度分析指出《求医》写的是一个肝炎患者在年代久远的医院里的经历,很专业很有价值。”然而没有证据显示“恨虚度”真的是一位医生,在其微博上没有一条主动发言,其个人资料介绍当时是“脑残病诊疗首席专家”,身份实在可疑,方舟子凭什么说他“很专业很有价值”?

在早先几天,方舟子还转载了一篇据说是统计从业人员写的《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这篇博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韩寒、韩仁均、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得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而与别人有差别的结论。方舟子称“这个实验有对照组,较有说服力。可以再比较一下韩寒的博客文章与马日拉、路金波的博客文章。”不过,很快又有专业人士指出,这篇分析犯了非常基本的错误——把几十万字作品和几万字作品中的虚词次数进行对比了,此后,这篇分析的原发表者就把这篇博文删除了。在没有仔细验证过的情况下,以科学素养高著称的方舟子何以轻易认为一篇科学分析“较有说服力”?

方舟子还转过彭晓芸、张放等人关于韩寒作品是代笔的分析,并表示了肯定。但细看这些分析文章,可靠程度还远远不如方舟子本人的。

有网友评论到,“为了扳倒韩寒,方舟子对所谓的证据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不管什么马甲爆的什么料,只要是不利于韩寒的,都可以直接被方舟子引用作为论证韩寒做假的素材。”此话说的比较极端,但方舟子在这次争论中确实给人这样的印象。

3、无视不利证据,将反对意见一概打为“韩粉”

在这次争论中,方舟子一方面只出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另一方面则基本上无视不利证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舟子转载了网友Vivo分析《杯中窥人》引用的拉丁文来自马恩全集的看法,并借机讽刺韩寒不可能看这种大部头。但当Vivo考证出《求医》里那些高深的引用确实可能来自韩寒自己的摘抄后,方舟子就无视了。上面关于文体学的分析,方舟子也是只转对自己有利的,而无视不利的。

这次席卷互联网的论争中,还有很多人为韩寒进行了辩护,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例如路金波、马日拉对方舟子质疑的若干反驳就很合情合理,但因为这些人是“韩党“,方舟子基本不回应他们反驳中的合理成分,而仅仅是抓他们说话的漏洞,斥之为“猪一样的队友”。至于普通网友对韩寒的辩护,方舟子更不会搭理。而比较激烈的维护韩寒言论,则一概被方舟子打为“韩粉”、“亲友团”的“骂街”。

4、用暗示手段“构陷”韩寒

为了在这次方韩之争中获得胜利,在论争中方舟子也用了很多“手段”或者“技巧”,以博得网友对他的认可及对韩寒的反感。一个典型例子是,方舟子曾转发了一条内容为“反对韩寒的文章上面都有禁令,不让发”的微博,并加上一条按语——“凭什么,靠韩三篇成功转身获得护身符?那更要继续。”网友评论方舟子这招“不但借刀杀了人,而且树立了自己不畏强权的硬汉形象,让手下的粉丝们肃然起敬。”

然而,方舟子能不能保证所谓禁令的真实性呢?方舟子当然可以推脱他只是转载而已,但假如这条禁令不存在,方舟子的转载是不是对韩寒的名誉权构成了侵害呢?为了论战胜利是否就可以不顾及此点呢?类似的手法,在这次论战中方舟子还有过不少。

5、犯了一些事实性错误

在这次论战中,或许是因为实在忙不过来,一向以缜密著称的方舟子也犯了一些事实性的低级错误。

例如,在《“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中,方舟子称“韩仁均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因肝炎病退,在1982年自考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出题考官李其纲是同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然而,在此文中方舟子引用过的李其纲《对一种诽谤的严重声明》中,李其纲已经声明韩仁均与其并非一届的,何以方舟子仍称两人同届?

又比如方舟子在此文中还称“韩仁均在《儿子韩寒》(2006年版)中说得更详细,说是“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但是在2009年再版时,改成了“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不说是什么样的纸了。”暗示其中有猫腻,然而,细检发现,《儿子韩寒》初版是2000年,再版是2008年,何来2006年版和2009年版?而且在2000年版与2008年版中,关于这段的表述都是一样的,均为“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

我们不清楚为何方舟子会犯这些低级错误,这确实不像他以往的作风。

方舟子,不要让胜负心超越了是非观

方舟子是中文网络的传奇人物

“从胜利走向胜利”下的阴影

在中文互联网界,方舟子是一个传奇人物。十多年来,几乎以一人之力,在学术打假、反伪科学、反封建迷信、医学科学化、打击名人造假、甚至揭发行政高官不端行为等方面,都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对社会的正面贡献极大,影响力也日渐提升。在为此而进行的上百场论战中,方舟子表现出的科学素养、思辨能力、观察锐度,也堪称年轻人的表率。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上百场的论战中,还几乎找不出公认方舟子战败的案例,他自己也从来不承认作出过什么重要的错误论断,他的粉丝也基本都认为方舟子真的是百战百胜——方舟子的思辨和科学素养摆在那,所以不会败。

然而方舟子真的就不会出错,出大错吗?这也未必,人总有可能犯错,方舟子一次次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也许只是因为他抓住了对手更大的漏洞罢了,而且这些论战不会有评判,本身又涉及得比较深入,人们无从得知方舟子到底有没有出过什么大错,只是有这么一个“方舟子不败”的印象。但实际上,方舟子以往的论断、质疑并非没有不能商榷的地方。

例如,在传统中医药实践对青蒿素发明的影响上,他与他所赞赏的北大生命科学院长饶毅教授的看法就有所不同,方舟子持彻底否定的观点,饶毅则是承认传统中医药实践的作用。在中药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方舟子也基本持否定态度,但饶毅则称“中国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可能将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从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来看,他对中药现代化的观点可能更正确,而方舟子则显得有些极端。

而在最近,方舟子在与李开复、罗永浩等人的PK,更是被对手抓住了不少发言上的明显漏洞,虽然最终结果仍然是“小胜”或“未分胜败”,但也让观战者知道方舟子的话并非所有都靠谱。但是,方舟子几乎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然,他取得这种成就,既与他执着的性格有关,也与他这种几乎从不承认自己错误、千方百计找出对方漏洞的论辩方式有一定关系。如果方舟子是个谦虚自省、对人宽厚不苛刻的人话,那这个社会将不会存在这么一个独特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打假专家,但他这种绝不认输的态度可能造成的问题,确实又是值得指出的。

可是,方舟子的性格何以如此执拗?

战士的心态让方舟子胜负心超越了是非观

除去方舟子本身及成长环境的原因外,十几年来上百场的论战,以及遭遇过无数恐吓、威胁,甚至乎差点被论敌派人干掉,恐怕是方舟子执拗性格形成的最大原因。方舟子的偶像鲁迅自命为战士,他也以战士自诩,用鲁迅的话讲,有缺点的战士也是战士。而同时,他的“敌人”却太多了,有报道称方舟子是中国敌人最多的人,此言不虚。他的敌人不仅多,往往也很难缠,往往一次论战就有几十上百篇的唇枪舌剑。并且,很多敌人很下流,用可耻的手段对付他,甚至对付她妻子,就在昨天,还有一个人伪造雇佣合同来污蔑他。上面指出的为韩寒辩护的那些合理辩驳,实际上是夹杂在更海量的对方舟子的辱骂攻击之中的。

所以,为了打倒论敌,方舟子这种决不妥协、绝不承认错误、千方百计找对手漏洞的原因,就可以理解了。而当胜负心超越是非观的时候,方舟子也免不了用各种争议手段,来获取胜利。

但一场与文科生的遭遇战让其有了战败的可能

然而,方舟子赖以成功的绝技,是理科生那种丝丝入扣不留任何辩驳的证据分析——例如我们看到的他在对唐骏、李开复的质疑过程中针对学位证书、聘用书、职位头衔这种清晰目标的追问。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理科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似是而非的挑刺,凭直觉有问题就下断言,以致挑的毛病基本都经不住推敲。方舟子要想认定韩寒是找人代笔,不说想办法去给韩寒做作笔迹鉴定,不说去找找韩寒是否有患过疥疮的病历、假条等证据,不说找找韩寒当年的同学做做问询,最起码也该把《三重门》完整看完一遍,看看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青春小说,看看是不是韩仁均这种经历背景的中年男人写得出来的,再做出评判吧?

很遗憾,方舟子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偶然与韩寒产生摩擦后,就接过了麦田的枪,看到有让他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就开始挑刺。方舟子打击韩寒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但本质上其实就是方舟子这种海归博士一直以来就不信任韩寒这种辍学生、这种他眼里的“半文盲“罢了。至于这种盲目出击是否可能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他似乎并不在乎。

当然,方舟子这次出击,也或许有所谓“自我膨胀”的因素。但他或许在开始没有意识到,这场韩寒要么没有代笔、要么有代笔的论战,可能成为他的滑铁卢,这个文科怪才的成名之路,可能有太多让他出乎意料的事实,以致让他的推断几乎全盘不成立(当然现在还没有最后确认,但可能性非常大)。

不过,假如方韩之争方舟子真的败了(无关韩寒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只要能证明他作品确实没有代笔),而他也意识到败了,希望他能够对韩寒道歉,并履行法律责任。

方舟子一直强调,他没有兴趣听取关于为人处事的任何忠告。我们无意影响一个四十五岁成熟男性的为人处事,也相信并支持方舟子一如既往地将其打假科普事业进行到底。但我们还是得说一句,方舟子先生,你这次错了,回头是岸吧。

资料区登录QQ空间 订阅今日话题

相关专题

韩寒造假?

把韩寒包装为一个公知,几乎是不可能任务…[详细]

相关专题

方舟子大战罗永浩

当“学术洁癖”遇上“理想主义”…[详细]

相关专题

韩寒让人失望了吗

韩寒是不是真的让人失望了?…[详细]

相关专题

方舟子与唐骏

文凭值多少钱,实力又值多少钱…[详细]

怎看李敖批韩寒

有一个人符合李敖对知识的要求——余秋雨…[详细]

相关专题

韩寒的无力感

韩寒与奥巴马等一道,进入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详细]

投票区

新闻立场

这次论战你支持哪一方

方舟子

2855

投票

韩寒

10054

投票

23%

77%

专题调查

正在加载...

互动区

打假韩寒,方舟子这次打错了_评论频道_腾讯网

名牌熊


I saw a designer bear in the LV store last night. It scared me to death! 昨晚我在lv店里看到这只名牌熊…吓死爹了!!!
[di'zainə]
n.设计师,阴谋家,,制图师
[di'zainə]
今天囧仔学到了designer的一个新用法,在比较口语化的用法里,designer可以当形容词使,形容那些精心设计的,名牌的,著名的东西,就像在这个句子里的用法一样。designer [di'zainə] n.设计师,阴谋家,,制图师


发自我的 iPad

昔日的社交网络如何走向没落

昔日的社交网络如何走向没落  

  现如今最大的的国际社交网络是Facebook, Twitter,和LinkedIn三大主流占了主导地位,以及近期迅猛发展的Google+,如果Tumblr(一般我们把它认为是轻博客的一列了)也 能算作社交网络的一部分的话,Tumblr也是占有很大一部分市场的。但是,如果我们回溯到2004-2005年,上面列出的也还只是社交网络的小脚色, 只能算是起步的阶段。那个时候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网络应该是 Friendster, LiveJournal 和MySpace。但是,当年的这些一时热门的社交网络是怎样走向了没落,前面提到的那些新生派又是问什么会突然崛起呢?也许,这些巨大的转变我们会难以想象。

  Myspace

  MySpace诞生于2003年,在Facebook占有主导市场之前,MySpace算得上社交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社交网络了。在美国市场上,虽然没有昔日的彪悍角色,Myspace的占有率仍然是不可小觑的。在2007-2008年期间,Myspace达到了它的黄金顶峰时期,News Corp公司拥有的MySpace市值大约为12,000,000,000美元。但是在今年6月份,News Corp公司以35,000,000的价格将MySpace卖给了新主Specific Media,当然News Corp公司持有其5%的股份。

  下图是2004至今的Myspace的用户数量变化趋势图:

myspace

  下图是2009年至今的MySpace流量趋势变化图:

   

myspace

  关于更多的MySpace历史信息,您可以查阅维基百科相关信息 MySpace at Wikipedia

Friendster

  Friendster诞生于2002年,然后迅速发展仅次于MySpace的美国社交网络,作为更加现代化的社交网络,Friendster在很多美国以外的地区都是很受欢迎的,比如用户最多的亚洲,特别是东南亚,Friendster在这些地方有恨庞大的用户群体。不过今年5月的时候,Friendster以社交网络的身份变身为社交游戏了,或者说是更加专注于社交游戏服务了。

  下图是2004年至今的Friendster用户数量变化趋势图:

friendster

  下图是2009年至今的Friendster流量变化趋势图:

friendster

  更多信息您可以参考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 Friendster at Wikipedia

LiveJournal

  LiveJournal诞生于1999年,属于是比较早的时期了,毕竟互联网的兴起是在1995年左右。最初,LiveJournal是以博客的形式提供社交服务的,在很多方面来讲,LiveJournal可以说是社交网络的一个先驱者。就像去年的热门电影《社交网络》中的角儿Jesse Eisenberg一样,他就是在LiveJournal上面写自己的博客的,电影中的场景发生在2003年。

  在被俄罗斯的一个公司SUP收购几年之后,LiveJournal的总部由美国直接搬到了俄罗斯。

  下图是2004年至今的LiveJournal用户数量变化趋势图:

livejournal

  下图是LiveJournal2009年至今的流量变化趋势图:

livejournal

  更多信息您可以参考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LiveJournal at Wikipedia

  "打住,我们并没有灭亡"

  也许在某些人的眼里,这几个社交网络公司已经接近灭亡了吧。当然不是这样了,虽然他们没有昔日的庞大,但是他们还是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就像一些好莱坞的演员一样,他们不可能永远辉煌,只是曾经辉煌过而已。

  所以,有这么一句话:我曾经很辉煌,我曾经是明星,那就够了。

  英文原文:The social networks of yesteryear. How the mighty have fallen

  中文翻译:晨露博客


专访方舟子:韩寒百分百有代笔 会跟他继续掐_网易娱乐 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方舟子指韩寒父子说谎 称帮找代笔证据竟成被告

2012-01-29 15:42:04 来源: 网易娱乐

1月29日,韩寒在上海向方舟子提起法律诉讼,而方舟子也立刻在博客撰文回应韩寒及其父亲的三篇文章,对于韩寒及其父亲韩仁均的文章提出了包括为何“要去起诉帮你找代笔证据的人”、以及“前后供述对不上”疑似撒谎等几点质疑。

方舟子指韩寒父子说谎 称帮找代笔证据竟成被告
韩寒与方舟子(资料图)

网易娱乐1月29日报道(文/小易) 1月29日,韩寒在上海向方舟子提起法律诉讼,对其因质疑韩寒代笔而造成的名誉损害要求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而方舟子也不甘示弱,立刻在博客撰文回应韩寒及其父亲的三篇文章。

方舟子在这篇名为《点评韩寒及其父亲的回应》的博文中对于韩寒及其父亲韩仁均的文章提出了包括为何“要去起诉帮你找代笔的人”、以及韩寒“前后供述对不上、和你父亲供述对不上的,都是涉及你的人生重大事件的问题”疑似撒谎等几点质疑。

针对韩寒此前在《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中谈到“加害者像个原告一样,大摇大摆”,方舟子指出,当初是韩寒悬赏2000万寻找代笔,自己才介入“帮你们找,怎么现在我倒成了加害者了”,并称“你重金悬赏别人加害你啊?现在还要去起诉帮你找代笔的人,你真好意思啊”,语气强烈。

此外,方舟子也摘录韩寒及其父文中多处原文,指出韩寒父子对于当年的《三重门》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回忆多处出现表达意思极为不同之处,并认为“如果一个人及其亲人对一件事的说法不一,反复无常,说谎的可能性就很大”,指出韩寒极有可能是在说谎。

此后方舟子又发布了一篇名为《对韩寒起诉我侵犯其名誉权一事的五点声明》的博文,进行了五点声明。称其本人不会出庭,会有律师代表自己出庭应诉,方舟子还称,他愿意在其他合适的场合与韩寒当面对质。

对于韩寒指出自己侵犯其名誉权的指责,方舟子予以否认的同时指出,韩寒及其团队对自己以及家人的攻击才是真正涉嫌侵犯名誉权。同时方舟子还表示,无论法院最后判决如何,自己的文章论点是否成立都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

方舟子博客原文摘录:

韩寒说:【这真是一个荒谬的时代,加害者像个原告一样,大摇大摆,不需要任何证据,只需要想象力,就能够损毁你和你家人的名誉,而且什么罪名都敢往你头上加,而被害者却要像个被告一样,不停的出示着人证物证,也未必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你重金悬赏2000万寻找代笔,我才介入帮你们找,怎么现在我倒成了加害者了?你重金悬赏别人加害你啊?现在还要去起诉帮你找代笔的人,你真好意思啊?

韩寒说:【有人说,“幽默”的英语单词是“humor”,我这么小的年纪,不可能知道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而我却知道,并写在了小说里,说明我英语功底了得。这么说是很牵强的,几个单词记下来很容易被刻意引用到书里。我当时也是忘记了“幽默”这个单词具体怎么拼写,所以才翻了字典,结果发现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包括很多的英语单词都是这样,只要活用词典,就能让你显得学识渊博。而且我当时也的确常常翻看词典,因为我的偶像钱钟书先生有个典故,就是看字典看了两个月,所以我没有也看字典,中英文的都看,虽然现在忘记的差不多了,但其实对人生和创作都挺有帮助的,建议大家无聊的时候也可以这么做。】

韩寒自称熟读钱钟书,却不知道《书店》一文关于幽默的说法其实是抄自钱钟书的《笑》:“我们不要忘记幽默(humour)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好象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却狡辩说是从字典查来的。这可作为《书店》不是韩寒写的一个证据。

韩寒说:【我的朋友春树小姑娘开玩笑说我不会说“葡萄酒”的英语。春树老师一直是个很可爱有才华的姑娘。不过不会说“葡萄酒”这也很正常,我不太喝酒,我只知道酒是Wine,但不知道葡萄酒是什么,甚至因为长久不说及“酒”这个单词,有一次甚至说成了翅膀。总体来说,我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但专业领域非常强,因为我们经常去国外比赛,我们的赛车工程师也经常是老外。】

只要有初级英语水平的人就知道葡萄酒就是wine,喝过进口葡萄酒的人也都该注意到,更何况是一个经常出国下餐馆的人。就这还敢说自己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

韩寒说;【至于有几次我前后供述对不上,我和我父亲供述对不上,这些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毕竟十多年过去了,谁还能记得那么清楚,在电脑前的朋友,十三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甚至十三年前的这个月你在做什么?】

你前后供述对不上、和你父亲供述对不上的,都是涉及你的人生重大事件的问题(新概念作文大赛、《三重门》的写作、语文成绩的好坏等等),岂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十三年前的今天我做什么我不一定记得清楚,但是十三年前我干过的大事(例如首先在网上批邪教)的前因后果和细节可是记得清清楚楚,不管何时叙述,都不会出现前后矛盾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及其亲人对一件事的说法不一,反复无常,说谎的可能性就很大。刑侦警察就是这么破案的,文本考据也是这么研究的。

对韩寒起诉我侵犯其名誉权一事的五点声明:

我本来不把韩寒起诉我一事当回事,要正常继续写文章,但不停地有记者来问我对此的看法,反复说同样的话也很烦人,我还是声明一下吧:

一、韩寒起诉我是他的权利,能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件,更多的人了解事实真相,不是坏事。

二、和以前我被起诉的十余起诉讼一样,我本人不会出庭,但是我的律师会去应诉。我愿意在别的合适的场合(比如没有粉丝在场的直播)与韩寒当面对质。

三、我对署名韩寒的文章的分析、质疑、批评,属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不涉及侵犯名誉权。倒是韩寒及其团队对我以及我的家人的攻击、谩骂、造谣根据中国法律涉嫌侵犯名誉权。

四、和以前我被起诉的十余起诉讼一样,法院的判决结果不论是否对我有利,我不认为会影响到我的分析结论是否成立。我的分析结论体现在我的分析文章当中。

五、诉讼不会对我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文章产生任何影响。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 )

专访方舟子:韩寒百分百有代笔 会跟他继续掐

2012-01-29 18:42:54 来源: 网易娱乐专稿

韩寒与方舟子的"代笔"骂战近月来不断升级。1月19日到28日间,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账户上连续发表多篇文章,指出韩寒作品"代笔""水军""包装"。1月29日,韩寒在上海向方舟子提起法律诉讼。下午,网易娱乐专访方舟子,他在采访中称,韩寒百分百有“代笔”,会跟他继续掐下去。

韩寒与方舟子(资料图)
韩寒与方舟子(资料图)

网易娱乐1月29日报道(文/粤港报道组 Mandy报道)韩寒与方舟子的"代笔"骂战近月来不断升级。1月19日到28日间,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账户上连续发表多篇文章,以及转发、评论若干他人文章。明确指出韩寒作品"代笔""水军""包装"。1月29日,韩寒在上海向方舟子提起法律诉讼,对其因质疑韩寒代笔而造成的名誉损害要求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下午,网易娱乐专访方舟子,他在采访中称,韩寒百分百有“代笔”,会跟他继续掐下去。

韩寒公开宣布对方舟子提起诉讼后,方舟子也不甘示弱,在博客三度对韩仁均、韩寒父子进行质疑,不过则没有提及对诉讼的看法。接受网易娱乐连线专访时,方舟子语气轻松,表示不会惧怕韩寒的起诉,并且一定会应诉。提及韩寒公布写作手稿等一系列证据力证无"代笔",方舟子再次提出质疑,表示认为手稿有非原创的可能性。方舟子又透露自己也正在整理证据,坚持认为韩寒"百分百有代笔"。对于骂战目前已经发展成法律诉讼,方舟子表示不会停止质疑,一定会与韩寒继续"掐"下去。

【访谈实录】

不把韩寒的起诉放心上

网易娱乐: 今天作家韩寒通过上海法院正式向您提起诉讼,并向您索赔10万元。目前您这方有什么回应?

方舟子: 这事我会委托我的律师全权进行处理,这种事情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根本不会把他的起诉放在心上,也没有怕过。

网易娱乐: 您与韩寒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而且现在影响越来越大,有没有想过会闹成这样?

方舟子: 这是很奇怪的,悬赏2000万要大家找代笔证据的,正是韩寒自己。我只是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理性分析,然后谈了自己的看法,合理提出质疑而已,结果却被起诉。

百分百有"代笔" 已有新证据适当时公开

网易娱乐: 由于您一直提出"代笔"的质疑,为此韩寒也把他的作品的手稿公布了出来,并附上各种鉴定证明,看得出来他为了应付起诉,准备了充分的证据,这些证据您有看过吗?

方舟子: 有手稿就表示没有代笔?这一点我也不是很认同。我是从来不怀疑他是有亲笔写的手稿的,这点我在提出质疑的时候就料到他会有手稿,这手稿也很可疑,这是不是太干净了?只要有点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么长的一篇文章,不可能从头到尾这么顺畅地写下来,而不需要一点修稿和校对的。这么干净的手稿,不像是创作,倒像是抄书抄了一遍似的。所以说,有手稿也不代表没"代笔"。而且韩寒和韩仁均父子两人的笔迹是非常像的,认识他们的朋友也这么说。

网易娱乐:韩寒曾公开悬赏2000万来寻找代笔人,事实上目前这2000万还没有人能够挣下来,这不能证明他的清白吗?

方舟子: 这2000万悬赏也是一个很滑稽的事情,韩寒口口声声说要拿这笔钱做赏金,事实上他有拿出来过吗?如果真要通过这个方式悬赏,起码应该先把这笔钱拿到第三方机构去做公证,委托第三方去对这个悬赏做监督和判定。事实上韩寒一步也没干,这明显就是作秀、拿钱砸人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我才看不下去,要站出来的。

网易娱乐: 按照您目前掌握的证据分析,您认为韩寒有"代笔"吗?

方舟子: 我认为他百分百是有请"代笔"的。至于具体是谁为韩寒"代笔"、是不是他爸爸韩仁均,我还不能确定。

网易娱乐:您的手上目前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个观点吗?

方舟子: 目前我已经整理了一些,还有部分新的进展,目前暂时不方便公开,适当时候大家会知道的。

网易娱乐: 网上也有很多网友提出一些可疑的证据,比如对他们父子二人的作品的一些关键字分析,这些您会采用吗?

方舟子:都可以作为辅助性的证据,不过我要强调的是他们父子二人很多说法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这就能够说明他们有可能在说谎,刑警查案也是这思路。

一定应诉 会与韩寒继续"掐"下去

网易娱乐: 与韩寒的争论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目前他更提出诉讼,这对您的工作生活有影响吗?

方舟子: 不会有什么影响的,该干嘛我还得干嘛。

网易娱乐: 对于他的提诉,您这边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在网上发博文表示网上才是主战场。

方舟子: 对他的起诉我是一定会应诉的,只是我届时肯定不会出庭,这是我一向的做法。至于说网上才是主战场,不是因为我怕,这又不是美国,在法庭上打嘴仗似的辩论没有任何意思,还不如在网上把自己的理由说清楚,公开让大家来判断。

网易娱乐: 与韩寒的争论会一直下去吗?

方舟子: 会的,我不会停,会继续"掐"下去的。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专访方舟子:韩寒百分百有代笔 会跟他继续掐_网易娱乐

方舟子回应韩寒起诉:即使输也不会道歉

2012年01月29日 18:08
来源: 作者:周东旭

字号:T|T
79人参与0条主评论 19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资料图)

方舟子韩寒“论战”

1月19日到28日间,方舟子在网络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等文章,以及转发、评论若干他人文章,指韩寒作品“代笔”、“包装”。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凤凰网1月29日对话方舟子。方舟子称关注韩寒源于“韩寒悬赏”,并称“如果一个青年导师或青年偶像被发现有不诚信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值得把它揭开”。对韩寒的起诉,方舟子称有律师应对,对诉讼结果并无压力,“上海法院判他输,大家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判我输,我也不会向他道歉”。方舟子还告诉凤凰网自己不会退出这场争论。以下为凤凰网对话方舟子对话实录:

青年偶像若不诚信值得揭开

凤凰网资讯:您最近发表一系列关于韩寒的评论,起初为什么会对韩寒的文章内容感兴趣?

方舟子:我起初对他一点都不感兴趣,根本没有看过他的东西。在我眼中,他就是一个娱乐明星。当麦田质疑他的时候,我甚至连麦田的文章都没有细看。后来韩寒骂麦田,又悬赏两千万,这才引起我的注意。我觉得这种表现太反常了,有点气急败坏,这才去看麦田的质疑文章,觉得其中有些内容是有一定道理的。

于是,我就以旁观者的身份旁敲侧击地调侃了几句,结果韩寒写了一篇长文攻击我。我也就只好给他一个回应,去看他写的文章究竟怎么回事。看他少年时期的文章,一看就知道问题大了,文章不可能是他写的,绝对有人代笔。代笔者是谁?现在我只能说他父亲嫌疑比较大,但是不能肯定。

凤凰网资讯:此次对韩寒的评论与你先前对李开复、唐骏等人的评论有无不同?

方舟子:对唐骏和李开复针对的是学历、履历,没有涉及到文章是否代笔,完全是两回事。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这几个人都被包装成青年导师和青年偶像。我觉得如果一个青年导师或青年偶像被发现有不诚信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值得把它揭开,让事实真相显露出来。

即使输也不会向韩寒道歉

凤凰网资讯:对韩寒的起诉,你如何回应?

方舟子:有律师去应对。对于我来说,不把它当回事,因为这不是我第一次面临这种起诉,以前已经有十几次,根本就不在乎,我会继续写我的分析文章。

至于会有什么结果,我也没有压力,赢了当然好,输了也无所谓。上海法院判他输,大家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判我输,我也不会向他道歉。

凤凰网资讯:你有哪些确凿的证据吗?

方舟子:这个我不能透露,我得一篇一篇写。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功底,能够耐心去看我写的分析文章,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只要仔细看。我写得越多,你会觉得这里的问题越大。

不会退出争论

凤凰网资讯:您觉得自己胜诉的可能性大吗?

方舟子:我会认真去应对,至于胜败如何,与我的分析没有关系。即使判我输,不等于我这些分析就不成立,至于成立不成立是体现在我的文章中,我不觉得法院有能力来裁判一篇文章的真假,更何况是在上海本地法院,可能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

凤凰网资讯:您想过退出这场争论吗?

方舟子:没有,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开始本来就没有想进去,既然进来了,按我的性格,我是不会像麦田一样赶快退出,我不会退出。

(注:凤凰网资讯同时就此事分别联系韩寒、路金波、韩寒父亲韩仁均。截止发稿时,均未有回复。路金波29日下午15:47更新微博称,“受韩寒代理律师委托发布:今天是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律师团队在准备资料、公证、递交诉状过程中。预计需要3个工作日可知晓法院受理状况。所以暂不便和媒体界的朋友通报状况。”)

麦田回应《萌芽》诉讼 称将质疑韩寒到底

2012/01/29 17:37:01 来源:北青网娱乐 发表评论

分享到:MSN开心网人人网豆瓣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更多

本文导读:1月29日早,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而代理韩寒诉讼方舟子的律师同时也受理了萌芽杂志社李其纲先生诉“麦田”名誉侵权案。麦田在微博发出声明回应,称自己将“重新开始质疑韩寒进行到底”。

韩寒与麦田

韩寒与麦田(1 /1张)

  1月29日早,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而代理韩寒诉讼方舟子的律师同时也受理了萌芽杂志社李其纲先生诉“麦田”名誉侵权案。对此当事人麦田在微博发出声明回应,一反此前的低姿态,称自己将“重新开始质疑韩寒进行到底”。

  麦田表示,对于《人造韩寒》中涉及李其纲的内容,此前自己曾特别公开道歉并删文处理,即使在“韩寒恶毒辱骂”的情况下自己依然做出了道歉的姿态,熟料今日依然听说李其纲将对自己提出告诉,麦田直称这是一种“如此反复,悖乎情理,欺人太甚”的行为,自己未来将坦然面对,并将继续质疑韩寒。

  对于李其纲的诉讼,麦田表示如果法院受理此案,他将积极应诉“并且反诉...绝不和解!”。

  麦田微博原文:第二份声明:重新质疑韩寒。春节前出于各位师友建议,加上证据不足,本着厚道之心,即使韩寒恶毒辱骂,我还是向韩寒韩仁均李其纲道歉,并获得他们接受。现在刚开年,路金波突然发博言及李其纲准备起诉我。如此反复,悖乎情理,欺人太甚。我坦然面对,并发誓重新开始质疑韩寒进行到底。还请各位师友见谅

  声明:关于《人造韩寒》中涉及李其纲先生的内容,全部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并且,我第一时间转发了李先生的声明,第一时间在自己的文章中附带声明链接;同时道歉删文,对方也接受了道歉。现在有消息说要起诉我。这是某些人在炒作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法院受理,我将积极应诉并且反诉。绝不和解!

 

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2012-01-29 15:30:02 来源: 光明网(北京)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龙年春节的精神盛宴中,出了依旧热闹祥和的春节晚会,就是方舟子与韩寒之间的论战了。甚至有位知名网友戏称,这个春节是和韩寒、方舟子一起过的。与老生常谈、一片和谐的春晚盛宴不同,韩寒与方舟子之间的论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作为一名法律人,笔者试图分析隐藏在这个论战后面的一些法律问题:

一、质疑和诽谤之间的界限

从一开始,麦田先生和方舟子先生就是以“质疑”的名义向韩寒发出挑战。在2012年1月19-28日间,方舟子在微博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谜》《“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等文章,指出韩寒作品“代笔”“水军”“包装”。

显然,没有人是不可以被质疑的,不管你是韩寒还是方舟子,抑或是奥巴马。质疑本身无错,但是,质疑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可能变成侮辱诽谤。用民事法律的话来讲,就是侵犯他人名誉权。因此,对质疑的必要限度的分析,就变成了对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的分析。根据1月29日消息,出版人路金波透露,韩寒委托律师,就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要求方舟子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好多网友希望我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分析“侵犯名誉权”与“正当质疑”之间的法律界限。为了避免简单重复,我把分析写在这里,就不一一作答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根据上述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1.宣扬他人隐私;2.捏造事实丑化他人;3.侮辱诽谤他人。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关于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中明确指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具体到本案中,的确有非常多的人(包括一些网络名人)站在方舟子的一边,甚至直接认定韩寒是个卑鄙的作弊者,这种社会评价的降低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如果方舟子老师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其文章所述的“代笔”“水军”“包装”等贬低性描述属实,他的“质疑”很可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从而成为“侵犯名誉权”之举。  方老师是一位神经百战的“斗士”,在当前的战况之下,我相信他除了积极为自己的描述性观点寻找证据支撑以外,可能也已经摆出了进攻的姿态。“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方舟子一旦咬住韩寒在论战文章中的一些侮辱性言辞,很有可能能够在战场上搬回一局,也给韩寒定一个“侵犯名誉权”。

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二、论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很显然,激烈的论战让韩寒和方舟子以及双方各自的拥趸者过了一个繁忙和充实的春节假期。众位看客在春节晚会之外,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食粮。除此之外,我觉得这场论战给我们还带来了如下一些启示:

1.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以理服人?

这场论战中,无论是方舟子,还是韩寒,都是文化界的高手,众人学习的楷模。他们本来都可以表现的更加理性一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双方的表现差强人意。两位动不动就问候对方的家人,把对方类比动物,或者干脆破口大骂,这与村妇骂街何异?

在领军人物带领之下,双方各自的拥趸者更是扯开嗓子互相对骂,使一场本来简单的论战变成了“武斗”和“群殴”。翻一翻这些朋友的微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平时是多么的温文尔雅,甚至他们对于文革作风的深恶痛绝,为何一到自己表达观点时,他们比红卫兵更加不理智?!言行与“思想”的巨大脱节,令人扼腕。

2.走下神坛,有何不可?

这场论战中,若论成败,为时尚早。(于国富)

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于国富律师博客

人民日报:中国人权进步 世所公认 (爆笑)

核心提示:1月29日,人民日报第四次发表评论文章反驳"人权观察"组织发布的《全球年度报告》。人民日报称近年来中国人权进步是世所公认的,中国人权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称《报告》隐含新"中国崩溃论":既然不能在经济上使中国崩溃,那就通过人权从内部促使中国崩溃。

中国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人权观察"组织发布了《全球年度报告(2012)》。与往年一样,该组织一如既往地无端攻击和指责中国人权状况,其在一贯的捕风捉影和陈词滥调的主观臆断外,今年更把人权攻击的主要矛头放在政治问题上,中国政府正常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乃至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正常的投票行为都成为攻击的目标。显然,这样的报告已经不是一份人权报告,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份以人权名义发布的政治报告。

《报告》中政治化人权逻辑的最显著体现,是它得出的"中国人权环境每况愈下"的结论。众所周知,"人权环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对于"人权环境"的臆断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以维护人权为标榜的非政府组织所应关注的范围。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报告》也似乎根本不在意自己与西方国家政府在表象上保持对立的非政府组织地位,公然倡导西方国家要对中国施加压力,按照其亚洲部主任布拉德·亚当斯的说法,"中国需要西方国家的市场,所以中国不太可能在经济上与西方作对,尤其是当西方国家都保持一致立场时;因此,欧洲不应该惧怕中国,国际社会尤其是欧洲应该加强呼吁中国改善人权。"这表明,"人权观察"已经实质上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政治组织,试图主动通过与政府的合谋来实现自己在人权上的政治目的,在这样的政治错位中,人们在《报告》中看不出对中国人权状况的丝毫关切,对中国政治状况的攻击和指责才是真实的旨意所在。

人权的政治化蕴涵着一条西方国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认可的思维逻辑,这一逻辑的起点是把人权与中国对立起来,首先臆断中国的人权状况是"每况愈下"的,然后按图索骥的从种种传言、推测乃至臆造中寻找中国政府"侵犯人权"的证据,最后达到扭曲中国的国际形象的目的。在这一逻辑链条下,人权已经与人类的价值和尊严无关,中国的人权是否取得进步是不重要的,中国政府是否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不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中国必须在政治上受到批评,中国不能选择走与自身国情相适应的道路,甚至不能正常行使一个主权国家合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权利。在这样政治化和工具化的人权思维下,《报告》不仅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道德审判者的地位,更虚妄地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国家之上,要求中国按照他们的意志来治理国家。

近年来中国的人权进步是世所公认的,中国在取得了世界上最好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人权状况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权发展道路,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对此,《报告》自身也不得不承认"今年为中国人权状况进行有效倡导游说的国家政府相对较少"。事实上,报告中罗列的"推测"、"被传"、"估计"出来的"事实"恰恰是过去一年公认的中国人权的进步所在。

政治化的人权逻辑蕴含着双重的政治前提:一是对中国人权状况以及社会制度的一贯偏见;二是为中国以臆断的中国"各种侵犯人权行为"制造一个新的政治难题。而这双重政治含义背后的真实寓意无疑更为深刻,这表明西方一些人仍然在继续基于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制度霸权意识来从人权上认知和扭曲中国。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西方一些人为什么会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这样的偏见又是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把人权演绎成为攻击中国的政治工具的呢?对这一问题做一有益的探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报告》真实的政治意图。

偏见的起点当然是传统的意识形态思维,迟至今日,这一强大的思维定势仍然主导着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延续这样的扭曲认知,而且,只要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就会坚持对中国的制度性扭曲,就会始终在意识深处把社会主义的中国视为对西方制度的威胁和挑战。

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对自己的政治制度产生出莫名的优越感和对其他所有与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制度性傲慢与偏见,认为只有西方的政治制度才是唯一合理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制度性傲慢,西方才会肆无忌惮地在世界各地推行"全球民主运动",任何一种非西方的政治制度都会受到严厉的舆论攻击和打压,相关国家也因此被贴上"不民主"、"专制"、乃至"无赖国家"的政治标签,这一制度性傲慢投射到对中国的人权态度上,当然会与制度威胁心态相融合,形成更加强烈的政治偏见。在此意义上,《报告》隐含的是一种新"中国崩溃论":既然不能在经济上指望中国"崩溃",那就通过人权这一政治武器从内部促使中国崩溃。这是《报告》刻意强调"阿拉伯之春",臆断"阿拉伯之春"使"中国政府感到焦虑不安"的真实动机。

近年来,中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制度的同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促使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在过去的威胁、傲慢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对中国发展的焦虑和不安。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相应提高,"北京共识"更表明中国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汲取发展养分的来源;另一方面,傲慢的西方则陷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以资为本"的发展模式和利己主义的国家利益观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批评和质疑。在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下,西方对中国的发展更加缺乏制约手段,恐惧、傲慢和焦虑构成西方一些人扭曲中国形象的复合性内在逻辑链,在这些心态支配下,西方一些人从来不会认真考虑中国人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权状况的,不愿承认中国的人权状况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之中,扭曲中国的人权状况和国家形象成为其无奈的政治选择。

理解了人权政治化的真实意图,只会促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自己的人权道路更加具有自信、自省和自觉,中国当然在人权领域还存在诸多不足和改进之处,中国当然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任何有助于人权发展的中肯批评和建议。为此,西方一些人在肆意指责和无端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时或许更应该正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如果13亿中国人民不是生活在一个政治民主、思想自由、权利保障不断增强的社会制度下,中国人民何以在短短30年中迸发出高涨的发展热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

责任编辑:NN036


蘋果日報 - 20120129 - 最快周三申請上市 fb集資 780億戰 Google

 

最快周三申請上市
fb集資 780億戰 Google

2012年01月29日

擁有逾 8億用戶的社交網站 facebook,上市大計終於有眉目。美國《華爾街日報》前天(周五)報道, fb最快周三申請招股上市,估值達 750億至 1,000億美元( 5,816億至 7,800億港元),最多集資 100億美元( 780億港元),以便有足夠資金擴展業務,跟 Google及 Twitter競爭。

fb撲水鬥充 千個員工變富翁

市場有關 fb上市的消息流傳已久,盛傳會在今年首季啟動招股程序。《華爾街日報》前天引述知情人士說, fb最快會在周三向美國證券及交易委員會( SEC)提交首次公開招股( IPO)的申請文件,但「確實時間仍在商討中,公司高層也在考慮數星期後才提交文件」。

估值 7800億

而提交申請後,預計今年 4月至 6月間正式公開招股。
報道指, fb的估值高達 750億至 1,000億美元,足以跟市值 1,000億美元的麥當勞、 900億美元( 7,020億港元)的花旗集團和亞馬遜,以及 750億美元的美國銀行相提並論,但與市值 4,150億美元( 3.22萬億港元)的蘋果,以及 1,860億美元( 1.44萬億港元)的 Google仍有一段距離。
fb今次集資額高達 100億美元,不但超過 Google在 2004年上市集資 19億美元( 148.2億港元)的金額,成為美國上市集資的最大科網股公司,還是全球歷來第 15大集資額最多的新股。報道稱, fb屬意由摩根士丹利擔任股票主承銷商,反而去年高調入股 fb的高盛,只會在交易中擔任「重要角色」。
fb發言人拒絕就上市報道置評,但消息人士指, fb上周三起在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場暫停買賣三天,似乎是為公開招股上市作準備,以便核實公司股東數目。

招股價約 312元

有分析員估計, fb的招股價不會太進取,可能以公司估值下限定價,留有上升水位,吸引投資者認購和入貨,確保上市後股價不會潛水。
紐約非上市公司研究機構 PrivCo認為, fb的合理估值是 900億至 950億美元( 7,020億至 7,367億港元),其完全攤薄後股票約為 23.5億股,以此折算,招股價應為每股 38至 40美元( 295至 312港元)。該機構相信, fb會選擇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而非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交易所。
fb上市集資不但會製造上千名百萬富翁,還會考驗 27歲行政總裁朱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的營商和管治一間全球性的上市公司的能力,因為他每三個月要向投資者披露財務及營運狀況。
美聯社/法新社/彭博通訊社/
英國《每日郵報》

科網股跌得快  fb估值疑過高

2012年01月29日

facebook在千呼萬喚下終於有望上市,但去年多隻科網股首日掛牌股價創新高後不久都潛水,加上有分析認為 fb高峯期已過,質疑估值訂到 1,000億美元是否過高。

用戶人數有見頂迹象

fb從未公開過財務狀況,但消息人士透露, fb去年上半年收入按年增加一倍至 16億美元( 124.8億港元),有估計 fb今年的廣告收入會增加 52%至 57.8億美元( 450.8億港元),而且招股上市籌集得來的資金可用來作更多收購或發展新計劃,例如盛傳的 fb手機或 netbook。
但強勁收入和盈利並非股價上升的保證,以手機遊戲生產商 Zynga為例,雖然在業績支持下,股價一度飆升,但沒多久投資者熱情冷卻,股價已回落至招股價水平。團購網站 Groupon去年 11月上市時備受追捧,但股價很快就潛水,跌破招股價,同樣命運還發生在專業界別社交網站 Linkedln和網上電台 Pandora身上。
瑞士聯邦科技研究所分析員更認為 fb可能已過了高峯期,因為一間社交網站公司的價值,跟用戶人數有直接關係,而由去年下半年所見, fb用戶人數有開始見頂,代表 fb未來收入增長或有限。分析估計 fb現時一年銷售額約 40億美元( 312億港元),公司估值達到 1,000億美元,「市價對銷售比率」( PSR)將高達 20至 25倍,股價明顯過高。
入股支持 fb的投資者,是押注在 fb能繼續為全球人的通訊方式帶來革命性影響,現階段未見任何有關 fb盈利的可靠數據,而 fb近年瘋狂增聘人手,成本大增;但網上廣告收入的市場佔有率僅 8%,遠不及 Google的 45%,令人關注盈利增長能否快過成本增長。美聯社/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