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實試新OS X】玩透El Capitan Spotlight仲未變醒

蘋果日報- 【實試新OS X】玩透El Capitan Spotlight仲未變醒

【實試新OS X】玩透El Capitan Spotlight仲未變醒

用家實試OS X新功能 Split View實用度最高

早在今年6月,Apple已宣佈將會推出全新的OS X El Capitan,到了最近這個新版的操作系統正式讓用家更新。今次Gadget Guy找來MACitizen會長魏志豪(Derek)為大家示範各種功能及實際用途。

這次OS X的升級,最多人關注的相信是SplitView。Derek指其實只要按着視窗左上方的綠色Zoom鍵向左或右拉,再在另一方選擇想開啟的軟件,便能將屏幕一分為二實行多工操作。Derek指最適合學生或上班族,「在網上搜尋資料時可以直接把內容複製到另一方的文字處理軟件,非常方便;又或者一邊觀看影片,一邊瀏覽網頁。」這功能最適合講求效率的香港人,一心多用。


MACitizen會長魏志豪(Derek)表示升級到OS X El Capitan後,操作頗為爽快。


只要按着綠色的Zoom鍵,再向左或右拉便可將屏幕一分為二。


在Spotlight輸入句子查詢香港天氣,但不如官網般得到相關資訊。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功能應該是Spotlight,官網上指出不局限輸入單字,更可輸入日常句子讓Spotlight搜尋,如"Weather in Hong Kong"或直接輸入股票名稱查詢股價等。不過未知是甚麼問題,Derek指即使如官網示範輸入相同句子亦未能找到合適的資訊,可能要等下一次更新才能使用。





其餘的新功能還包括Mission Control的新介面及在Safari釘選網頁的功能,大多屬於改進效能的升級。整體來說Derek認為升級新OS X後感覺不俗,「即使我使用較舊版本的Macbook Air升級亦沒有令電腦的運作拖慢,操作的感覺很爽快。」





記者:容逸富


攝影:伍慶泉

上一則: 【綠是彩色】好 死 - 陳曉蕾

下一則: 【6s實戰】16GB 6s唔只容量低 仲係最慢!



I

蘋果日報- 「反骨」攝影師 - 高慧然

蘋果日報- 「反骨」攝影師 - 高慧然

「反骨」攝影師 - 高慧然

今年9月24日以94歲高齡去世的福島菊次郎,被稱為日本最「反骨」攝影師。從事報導攝影超過60年、作品逾25萬張的福島,一生致力用相機揭發日本最不堪的真相,包括安保鬥爭、「水俁病」汞中毒事件、福島核災等。福島作品許多時候冒着生命危險而拍攝,多次被毆打、住宅被燒毀等,福島告訴孩子:「要是爸爸怎樣了,請記得打電話給律師,解剖我的遺體。」福島也曾因舉辦攝影展追究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而多次接到死亡威脅,故此他自備棺材舉辦攝影展。


福島菊次郎為了拍攝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一系列抗爭,潛入自衛隊揭發新型軍火開發真相。揭發自衛隊的相片是違法的,但福島說,「要是國家自己就在犯法了,我的相片犯法又有甚麼關係?」他認為國家自身就在破壞和平憲法,自己的相片是在揭露犯法真相,犯法又何懼?他用他的相機對抗國家暴力。


法律和制度,本身是被要求遵守的,但若國家帶頭犯法,法制不彰,民眾被迫用自己的方法對抗國家暴力也是無奈之舉。


正如一個大學校委會的所謂保密協議,如果本身已經變質為黑箱作業的保護罩,違背設立保密協議的本意,那麼,有知悉內情者公開會議記錄,則是成全公義之舉,與福島菊次郎對抗國家暴力如出一轍。有一些「反骨」者,是值得敬重的。



I

蘋果日報- 爵士落鑊 - 李純恩

蘋果日報- 爵士落鑊 - 李純恩

爵士落鑊 - 李純恩

十月五日傍晚打開電視看新聞,見到了一臉憤怒的曾蔭權。


前一次在電視中見到曾爵士是上個月北京閱兵,作為前任特首,曾爵士被安排上天安門城樓觀禮台,跟澳門特首崔世安並肩而坐,隔一個位就是梁振英。那次北京之行,曾爵士由頭風騷到尾,到處見他笑顏示人,見了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更如見了親人一樣。


在此之前,一直相傳有人要將他「落鑊」,起訴他在任之時行為失當。但北京閱兵邀請一到,又有傳他可能脫難,加之在北京那麼良好的氣氛,哪有出事先兆?所以「落鑊」之說也因此不再有人提起。想不到,命裏有鑊終須落,曾爵士終於難逃一劫,要上法庭。這天見到他那憤怒的樣子,想來這個檢控決定也令他措手不及,才有如此反應。爵士太太讀出的聲明說,三年以來,爵士夫婦沒有停止過受到滋擾。這句話很耐人尋味,三年來,是誰不停滋擾他們呢?


最近一次見曾爵士在香港出現公眾場合,是十月一日灣仔金紫荊廣場升旗禮,曾爵士非常落力地跟着音樂唱國歌,電視鏡頭運用得不好,把他拍得有點像北韓已故領袖金正日,不知算不算是個壞兆頭。無論如何,曾爵士這一次是給剃頭了。我對他素無好感,但見到他被「落鑊」之後的模樣,惻隱之心頓起,不由想起一句話:「剃人頭者,人也剃之」,這話倒是可以用來安慰他一下,因果報應,今天令他「落鑊」的人,說不定哪天失勢,有隻更大的鑊等着伺候。希望這麼說,可以令曾爵士寬點心。



I

蘋果日報- 外交即買賣 - 陶傑

蘋果日報- 外交即買賣 - 陶傑

外交即買賣 - 陶傑

中國國家主席訪問英國,保守黨政府傾巢而出,張燈結彩,喜迎財神。英國傳媒算了一筆帳,羅列中國資金大舉投資進駐英國市場的項目:英國風力發電,中方資本佔股八成;希斯羅機場佔股一成;英國的水,中國資金股分百分之九。英國人早餐桌上吃的那種麥片Weetabix,也被中國資本買下了六成。還有核電,竟然也有中資入注。


英國財相歐思本眉開眼笑,歡呼英中兩國要攜手打造「黃金十年」,歐思本像一個中了六合彩頭獎的香港市民一樣的開心。迎接中國主席來倫敦的紅地氈,據說還故意選了一款Made in China。


歐思本又大叫:既然中國資本都走出去,現在正是英國資本進中國的時候。


歐思本這一叫喊,聽上去比較天真。中國資本出奔英國,有很特別的理由,包括留在本國投資環境不太安全。當一棟大廈失火,住客攜帶珠寶細軟紛紛出逃的時候,你站在對街,會不會覺得那棟大廈是你搬進去住的最佳時機呢?如果是,那些人逃出來做甚麼呢?英國人的幽默感,有時未免過了底線,將別人當做傻瓜。


投資英國產業的是中國五大公司,他們現在也紛紛整合資本,撤出中國了。這些公司算不算「不愛國」?如果算,中國國家主席是不是應該派解放軍駐守關口,別讓他們跑了?


英國人的作風靈巧,面子不是成本,英國是實用主義當國,內心有很明確的道德宗旨,但生存的手段可以很靈活,跟美國人不同。中國有現金,英國已經沒落,Have the piece of cake and eat it。英國那時傾向於香港通過政改方案,即使是篩選。


中國的資金要走出去,一半出於市場規律,一半出於民族虛榮。如果英女皇的白金漢宮肯出租一間客房,一夜一億鎊,第二天清晨:王妃和威廉王子一起進英式早餐,另加一百萬鎊;早餐改為油條大餅豆漿,再加十萬鎊,中國會有土豪出得起,英國也會賣。


所以英國讓全世界看見:跟中國不是辦外交,更不是套友情,而是將外交全盤變成生意。越做得露骨,越讓你知道一切都是價格(Price),絕對沒有價值(Value)的交流。一切溢美之詞說得浮誇,一反含蓄的常態,好像很自我作賤,其實此中別有智慧。世界上只有日本看得出來。



I

蘋果日報- 【讀書好×果籽】俄羅斯檔案 爆老毛「契弟」史

蘋果日報- 【讀書好×果籽】俄羅斯檔案 爆老毛「契弟」史

【讀書好×果籽】俄羅斯檔案 爆老毛「契弟」史

近代中國偉大民族復興之路,好快就會成為香港初中中國歷史教程,教育局已着手編制課程,略遠詳近,增加鴉片戰爭後歷史篇幅,以符合「依法去殖化」指導思想。今天起上至殖民地大學、下至殖民地郵筒,全部都要挨整挨批。中國偉大民族復興的故事,始於英國人狼子野心以鴉片荼毒中國人,發動不義戰爭,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民族尊嚴受踐踏、國家主權盡喪,直至共產黨及偉大的毛澤東領導無產階級革命,完成了民族獨立、收回主權使命。但故事是否如此簡單呢?最近公開蘇聯時代所收藏KGB(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中共領導人的情報,中共內部「篤背脊小報告」、中蘇共見面及會議紀錄,告訴大家另一個版本的「民族復興」故事。


毛澤東按史太林指示被塑造成民族復興偉大革命領導,明明「勾結外國勢力」,卻打扮成「本土派」,當時吸引了不少中國知識分子。

俄羅斯歷史學家潘佐夫(Alexander Pantsov) 2007年以俄文出版了毛澤東傳記《Mao: The Real Story》,因語言所限,未受華人關注,此書的重要性是他基於「俄羅斯社會暨政治史國家檔案」而寫成,這是世界關於國際共運和蘇共黨史最全面的資料庫,而更重要是解密的檔案裏面有大量關於中共領導人活動報告。此書今年終於譯成中文由台灣出版,任何關心中國偉大民族復興運動的前殖民地香港人,都應該一看。

史太林鐵粉
自從三十年代美國「左膠」記者斯諾(Edgar Snow)為老毛所迷惑,寫下那本為毛宣傳的《Red Star Over China(西行漫記)》後,毛澤東就被塑造成為民族主義者,他成功領導革命是因反對蘇聯共產國際教條主義,成功結合中國本土國情,提出正確的分析及政治路線,最終奪取政權。所以即使毛晚年發動文革帶來全國動亂,也因建國有功,有三分過七分功的評價。但根據潘佐夫一書所披露,毛澤東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自三十年代起絕對忠實地執行共產國際和史太林指示,其忠誠度超乎外界想像。毛在早期黨內鬥爭中脫穎而出,鬥倒共產國際代表王明,背後是因為蘇共內部鬥爭,而史太林早已看上毛,認為可做其政治代理人,毛沒有擺脫過蘇聯,史太林一直控制着中國共產黨,或者這樣理解更準確:中國的共產運動是由蘇聯領導的國際共產運動一部份,而毛澤東則是忠實的執行者。


潘佐夫一書更踢爆所謂「毛澤東思想」是史太林塑造,毛其中在奪權過程中為人推崇的「新民主主義論」,即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是進入共產主義階段前的過渡期,並非一黨專政,而是多黨合作,統一戰線,扮民主以爭取民族主義者,扮改革而非血腥革命爭取溫和中間派,當時係史太林指示毛澤東在三十年代後期接受有關政策,並且在中共建政後仍一直不允許毛澤東偏離此政策。1953年史太林去世,沒有了偶像的命令,毛才開始他的獨裁管治及烏托邦共產主義實驗。

蘇式個人崇拜
至於樹立毛澤東個人崇拜,也來自史太林的指導,最先是在蘇聯出現,是史太林模式的山寨版本。在台譯版本中,潘佐夫指:「惟有把中國共產黨改造成俄國式、以領袖為中心的黨(史達林化),未來與國民黨的內戰才能確保勝利。中國共產黨的史達林化,需要強化其領導人的個人崇拜,以及完全壓制黨內反對派,即使沒有真正的反對派存在,也不妨編造出來。在這些方面,史達林經驗豐富,可以幫毛澤東大忙。」史太林甚至容許毛澤東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突出毛的「本土派」政治形象。1949年毛澤東訪莫斯科,毛因太激動要食鎮靜劑,見面後卻被史刻意冷待,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根本就是被史太林玩弄股掌間。


史太林就是毛澤東背後的「木偶師」,重讀這段歷史,你開始會明白為何中共始終對「勾結外國勢力」,是那麼充滿恐懼、戒心,其實,一切陰影,都在共產黨身上找到,與人無尤!


潘佐夫《毛澤東:真實的故事》,中文版由台灣出版,根據英文版本作繙譯。


斯諾的作品《Red Star Over China》為毛澤東在西方建立民族主義形象,而洗脫了蘇聯傀儡味道。對毛作為蘇聯傀儡的分析,反而是蔣介石《蘇俄在中國》一書最正確,可惜一直不為中國知識分子所信。

撰文:劉細良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

上一則: 【果籽影評】《小飛俠》奸角「狼人」最搶鏡

下一則: 【踢走啤酒肚】轉飲紅白酒不怕胖?



I

分享网易新闻「媒体揭秘平壤生活的日与夜」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媒体揭秘平壤生活的日与夜」,与你分享。

  朝鲜劳动党将迎来建党70周年纪念日。全世界会将目光重新聚焦在朝鲜这个国家。在各个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朝鲜一样,外界对其的注意程度与其经济规模、国土面积、综合实力的反差如此巨大,同时外界对其的认知与其本身所能提供的、抑或真正的事实相差如此遥远。在某种意义上,朝鲜这个国家以一种特有的逻辑存在着,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种疑问,到底什么是朝鲜?什么又是我们认为的朝鲜?带着这样的疑问,澎湃新闻曾于2014年10月派出记者前往朝鲜平壤,力图为外界对朝鲜的观察提供一些信息增量。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开放了反而会不适应。"临走前,朝鲜女孩小全对我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小全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能在三年时间里基本熟练掌握中文,弹得一手好钢琴。这名25岁的女孩和其它国家的同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爱美、喜欢小孩、憧憬着去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穿着一双中国产的闪亮的黑皮鞋,身上总有一股淡淡的木棉花香味。

  "中国改革开放也才30年,但发展很快,我相信朝鲜开放了也会有很快发展的。"我字斟句酌地对她说,知道这已经触及了我们谈话的红线。就像之前我们谈到所有稍微敏感的话题一样,她淡淡地笑了笑,不再说话。

  那是2014年10月中旬平壤的一个午后,喧嚣的平壤火车站不断播放着激昂的革命歌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柴火与烟味混合的味道。这座重建于朝鲜战争后的火车站是苏联式建筑与高丽民族传统建筑的混合体,巨大的金日成像的注视下,被大巴载来的外国游客与背着大包小包的朝鲜民众络绎不绝。领袖像两旁有一行醒目的大字:伟大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万岁!辉煌的朝鲜劳动党万岁!

  金正恩作为全球最年轻的国家领袖执掌这个神秘国度已经过了三年。三年里,朝鲜因发射"光明星三号"人造地球卫星、处决"二号人物"张成泽、以及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一系列动作引发了西方世界更加严厉的制裁与国际社会的空前孤立。现在,来自朝鲜的每一条新闻都会引来世界瞩目。世界都在追问,这个拥有2200万人口的国家究竟将走向何方?

  踟蹰的改革开放

  早上10点整,挂着"丹东——平壤"水牌的第95次国际联运旅客列车驶离丹东站,以极慢的速度跨过鸭绿江大桥。

  在中国,"看朝鲜"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生意。在辽宁省丹东市这一中朝贸易最大的口岸,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在虎山长城附近的中朝边境"一步跨"景区,乘坐游轮深入朝鲜管辖的内河9公里左右,通过望远镜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国家荒凉的山丘、沿江巡逻的人民军、无所事事的放羊人……这时会有"朝鲜人"驾着小船前来兜售人参、虎骨酒、朝鲜烟等"商品"。游客怀着见到了"朝鲜人"的满意心情离开。

  此前有诸多报道称,朝鲜为了防止边民偷渡,将沿江数公里设为禁区,不许普通民众进入。但眼前的事实是,鸭绿江大桥朝鲜一侧有一个古旧的游乐场,游乐场旁边,几名衣着整洁的朝鲜学生正在写生,写生的对象是江对岸丹东的城市天际线。

  与丹东隔江相望的是朝鲜第四大城市新义州。2002年,朝鲜政府在这里设立特别行政区,并颁布《新义州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仅宣称实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还表示将保证公民私有财产。这一城市曾红极一时,被誉为"朝鲜的香港",然而,这一"特区"最终以"行政长官"杨斌被逮捕而告终。12年过去后,所谓的"特区"更成为一个久远的传说。即便紧邻中国,这里的民众依然多数以自行车代步。靠近鸭绿江大桥旁边有一艘搁浅的3000吨轮船,丹东当地人说,这艘船已经搁浅了六七年。

  这似乎是朝鲜矛盾的经济政策的缩影。

  2013年5月,朝鲜政府公布《经济开发区法》,以立法形式开放经济区土地50年的租赁权。2013年7月,朝鲜决定在平壤市、黄海南道、南浦市、平安南道和平安北道的部分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将经济特区数量增加到19个。尴尬的是,在严厉制裁之下,西方资本进入朝鲜几乎不可能。韩国资本由于开城工业园反复的开放关闭也望而却步。来自中国的资本则更为尴尬,最有希望的黄金坪经济区目前依然一片荒芜。中方官员对于黄金坪经济区的开发状况三缄其口,在该经济区门口试图拍照则被朝方人员严厉呵斥。2013年底,被认为是朝鲜经济改革主要推手的"二号人物"张成泽遭到处决。

  由于中朝两国人员的往来和旅游边境贸易量日益增加,95次列车从去年初开始由沿袭多年的隔日一班增加到每日一班。2013年一年,由这列列车运送出入境的人员近10万人。

  新义州的朝鲜边防警察对于中国游客早已见怪不怪,虽然前往朝鲜曾被反复告知,带通讯功能的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MP3、MP4以及长焦镜头相机、新闻专业摄像机等都会被严格检查。但实际情况是,边检人员只是象征性地统计下手机型号,如果有单反相机会简单看一下,传说中的每一位旅客翻包检查并没有发生。

  绿皮火车在木头枕木铺就的"平义线"上飞驰,两边是蓝得透亮的天与金色的大地。秋收刚过,田野中可以不时看见拿着袋子,弯腰捡麦穗的农妇。不时会有中国上世纪60年代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将成捆的麦秆运走。有的人躺在麦堆上晒太阳,有的人三三两两在田间抽烟。在一个无人的草丘上,一对朝鲜情侣互相依偎着,看着飞驰而过的火车,旁边停放着一辆闪亮的自行车。

  劳作的朝鲜农民,有些人穿着拉链夹克衫、有些人穿着白T恤、甚至有人穿着时髦的套头衫与皮夹克。从衣着与体型上看,外界关于朝鲜乡村民众难以饱饭、拉链衣服都是奢侈品等等传言至少在"平义线"沿线难以得到证实。

  在途经的火车站中,能看到堆着粮食的货车,常常由三五士兵持枪把守。

  2013年,全世界都忽视了朝鲜取得的一个非凡成就:朝鲜的农产量三十年来第一次满足了朝鲜人民的基本需求。

  "平壤共和国"

  坊间曾将朝鲜戏称为两个国家——"朝鲜共和国"与"平壤共和国"。这应该是大多数进入平壤参观的外国人所具有的强烈观感。与外界印象不同的是,这里30层以上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头跑的有最新款的汽车,男人们有一丝不苟的发型与擦得锃亮的皮鞋,女人们戴着精致的发饰。

  长期以来,这座古高丽国的都城便是朝鲜半岛最丰腴的土地。朝鲜也从来不吝啬向外界展示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赴朝旅游的经典线路——板门店、妙香山、平壤4日游中,朝鲜安排了两天的时间向外国游客展示平壤的成就——从100米深的平壤地铁、到恢宏庞大的金日成广场、主体思想塔。而作为一个朝鲜人,能够成为200多万平壤居民的一员是迈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标志。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曾表示,平壤人必须是政治、思想上纯洁的核心阶层。2012年,朝鲜向平壤市民发放"市民证",向地方居民发放普通的"公民证",待遇的差异直接体现在身份证上。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能明显看到平壤市民享受的"优质"生活。

  平壤的高层公寓向着道路一面的阳台上多摆放着鲜花,没有人在阳台晾衣服。朝鲜实施住房配给制,这里没有所谓的写字楼,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是住宅楼。朝方人士介绍称,平壤所有楼房都拥有地热供暖,7层以上的住宅楼都配有电梯。原则上,住房均由国家分配,朝鲜政府按照市民对国家所做贡献分配住宅。例如,平壤市中心两栋最富时尚感的圆柱状高楼,就是专门为参演《卖花姑娘》与《红楼梦》两部歌剧的演员建的。这些出国"为国争光"的演员,在朝鲜享有颇高的社会地位。

  2014年10月17日,再度露面的金正恩便视察了平壤一座新落成的公寓社区。这一高达47层的公寓专供金策工业大学的教职员工居住,教授以上的人员可以分配到超过200平米的豪华住宅。

  居民衣食住行的所有物资由国家提供。每个小区配有休闲、娱乐设施。近几年,平壤还兴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澡堂、一个溜冰场、一个保龄球场以及数个精心养护的公园。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执政三年来,其公开露面至少30%是在视察平壤的工地建设:教育家公寓、科学家公寓、平壤五一体育场、儿童保育院……去年,金正恩在考察纹绣戏水场建筑工地时公开表示,"平壤是革命首都,要将其打造成符合其地位的雄壮、华丽、大气的世界顶级城市,同时加紧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国家。"

  "平壤最近出现'社会主义贵族'。这些富裕阶层住在价值3万-10万美元的高级公寓里,使用外国家电产品和家具,雇做饭的佣人和家教,每月生活费平均为500-1000美元以上。"韩国《朝鲜日报》2014年7月的一篇报道称,朝鲜还在平壤"安尚泽路"打造了海外名牌一条街。"富人们到这里购买香奈儿、迪奥等海外名牌服装和包,在人均消费50美元以上的海棠花餐厅就餐。"报道写道。

  朝鲜实施全民配给、教育医疗全免费的终身福利包办政策,但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朝鲜爆发大饥荒开始,这些福利事实上就只有200多万平壤市民才能享受。粮食是朝鲜最稀缺的资源,在大饥荒期间,平壤市民依然获得了能保证温饱的粮食配给。

  在一个涉外餐馆中,我遇见了一群为长辈祝寿的平壤市民。大约60位平壤市民包下半个餐馆,摆了三桌流水席。桌上铺满了朝鲜传统的泡菜、土豆丝、红烧鸭脖、打糕、冷面等食物,还摆满了大同江啤酒。餐厅设有卡拉OK,小辈们轮流为长辈献唱,唱的多数是朝鲜民歌。其中还有一位矮胖的主持人,不断模仿老人、小孩、女性的歌声唱歌,迎来大家的阵阵笑声。酒过三巡,桌上的菜一点没动。

  "这样的场面很多",时常来此就餐的一名中方人士表示,"不清楚他们是真正这样浪费还是有意在外国人面前'显富'"。

  由于极端缺少燃油,汽车在朝鲜是绝对的奢侈品。离开平壤,很难看见一辆汽车通过。虽然对于主干道几乎都是双向四车道以上的平壤来讲,汽车显得稀少,但在某些路段依然可以看见小规模的堵车。

  此前,由于能看见从60年代到现在的汽车在街上跑,平壤被称为汽车的"万国博物馆"。但现在,平壤的汽车大多数都是新款,中国产汽车占据绝大多数。长城、比亚迪、华晨、荣威在这里都十分常见,老款车很多都是其国产的"和平"牌汽车。令人惊异的是,平壤的出租车比想象中多很多,估计能占到路面机动车的1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出租车大多数是中国产华泰汽车2013年的新款E70,在中国的售价约为人民币5万到7万。据悉,朝鲜出租车起步价为2美元,但乘客基本上都是当地民众。

  尽管私营经济被严令禁止,但平壤街头的经济活动也比外界印象中频繁很多。街头到处可见售货亭,出售从食品、烟、酒、药到鲜花、洋娃娃等商品。下班时间,常常看见平壤市民排队购物的现象。这些面向普通市民的商业场所不向外国人开放,我几次尝试接近都被朝方人员喝止。

  在平壤的最后一餐晚饭后,我终于抓到机会走进一间售货亭,里面摆放有面包、糖果和饮料,冰箱上有四个显眼的汉字"青岛啤酒",但没有真正的青岛啤酒。我用10元人民币要了3个面包,在平壤街头完成了这次简单的商品交易。面包中间有奶油夹心,味道很好,类似蛋黄派。

  朝鲜从来不吝于向世界展示平壤作为"人民乐园"的国家形象。白天,整个城市似乎像钟表一样精密运转,人民是幸福的、工作是繁忙的、国家是有序的、食物是充足的。

  就像美国记者芭芭拉德米克关于朝鲜那本著名的纪实文学的标题——《没有什么可以羡慕(Nothing to Envy)》。如果不是夜晚"夜闯平壤"的经历,白天的画面似乎真的让人觉得"人民乐园"中的朝鲜精英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羡慕"。

  对着羊角岛酒店大堂正门的就是走出羊角岛的唯一一条路,到了晚上几乎没有任何人影的一条路向外延伸,两旁昏黄的路灯在两三百米远的地方戛然而止。

  由于电力极度短缺,即便是作为首都的平壤,到了晚上除了长明的主体思想塔和各处高悬的两幅伟人相以及几条作为橱窗展示的街景,到处是一片漆黑。似乎为了展示"国际形象",面向羊角岛酒店的高大楼宇大多开着灯,但背向江面一侧却一片黑暗。

  平壤市民在黑暗里摸索,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居多,偶尔有汽车的大灯一扫而过。而整条大街上除了自行车发出的叮铃铃的响声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声音,即便是并肩行走的两人也极少有相互交谈的。

  在越靠近火车站的地方行人逐渐多了起来,从车站里出来的人或背或扛或抬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接近晚上10点钟时,平壤火车站周围也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出站的乘客很少有直接乘坐交通工具的,大都背着看上去很重的行李步行消失在黑暗中。稍远的一个路边树下停着两辆自行车,两位看上去三十多岁的男士分别靠在车座上,有人从旁边经过时其中一人会挥挥手,用手电一闪照亮自行车后座上固定的一块木板然后立即熄灭,路人便能即刻会意他们是载客的。

  隔着两辆自行车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人蹲在路边借着手电的灯光查看弹簧秤的刻度。一个不到半平方米大的编织袋上放着两捆蒜苗和三小袋用塑料袋装好的花生米,一个大概不到30岁的妇人正拎着其中一袋花生称着。不太一样的是她的穿着:破旧,也没那么整洁,与白天光鲜亮丽的平壤妇女形成鲜明对比。

  我掏出10元人民币,示意要买其中一袋花生。她仔细看了看钱,又笑笑显得无所适从。这时候一个穿戴整齐的年轻女孩从身后经过突然凑近蹲下,我又用手势跟她比划一遍示意要买,她看看我手中的10块人民币,用朝语跟买东西的妇女交流了几句,妇女脸上流露出一丝喜悦,年轻女孩点头示意我可以买,我将钱递给她提起花生准备起身,女孩又拉住我指指卖东西的妇人,妇人掏出上衣口袋里的一厚叠朝币,我知道了女孩的意思是她要找我钱,我笑着点点头便离开了。

  我转身又走进平壤漆黑的保护色里,沿途看上去无所事事的人民军也无心搭理那些沉默着往前走的路人。

  名义上,朝鲜严禁私自的商品交易。后来我发现,私下交易的场景在朝鲜并不鲜见。这些隐蔽交易似乎有固定的地点,如桥下、地下人行街道等,都能看见三五当地民众拿着手电筒看一些貌似"商品"的东西。然而由于行程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推测无法独立证实。

  "邂逅"人民军

  第二晚,在行人更少的胜利街,情况却完全不同。由于这里靠近主体思想塔,守卫明显更加严格。晚上9点30分左右,在胜利街与大同桥、西门街、玉流桥等交会的路口,均站有三五成群的人民军。他们会拦下几乎每一辆过往车辆进行盘问。即便漆黑一片,偶尔经过的行人拿着手电筒也不会打开,而是快步前行。

  在沿着大同江的大堤上,也有人民军士兵骑着自行车来回巡逻。我至少发现两次有当地民众被士兵拦截盘问,一次是两名中年夫妇,男方骑着车载着女方,巡逻士兵闪动自行车前灯示意其停下,盘问了约5分钟后放行。另一次是两名男子被拦下带走,夜色中,我并没看清他们被带向何方。

  我尽量躲开人民军,借着夜色的掩护(街头实在太黑),小心前行。途中,一名骑车路人用朝语向我打了个招呼,并没有停下脚步。这时,他折返车头,从后方追上了我。

  "Hello, Sir(你好,先生)",这名男子用不熟练的英文打招呼。该男子个头不高,穿着金正日般的拉链夹克衫,身上有一股肥皂的清香。他指了指自行车后座,用朝语咕哝了几句,示意可以载我一程。

  我向他表示,20块人民币是否可以去主体思想塔?对方很愉快地接受了,并不断地用英文说,谢谢。

  他不断变换行进线路,似乎有意避开不多的路灯。通过艰难的交流,得知他有两个孩子,在平壤地铁从事某种工作。我问他喜欢平壤吗,他笑了笑。再问他为什么出来载客,他没有回答。

  很快就知道他为什么突然沉默了。对面突然闪着手电,一名人民军士兵走了过来。

  士兵示意我们下车,将我们带到不远处一名身材高大、似乎是军官的人的面前。军官示意男子出示某种证件,看过证件,军官似乎十分愤怒,用十分严厉的语气对着这名男子训了大约3分钟话。接着,士兵开始搜查这名男子全身。我很庆幸没有提前将20元交给这名男子。

  接着,军官向我敬了一个军礼,并与我握手。开始不断用朝语向我问话。由于语言不通,我只能简单地向其解释我来自中国,是朝鲜人民的朋友,要回羊角岛酒店睡觉云云。

  这名军人用十分怀疑的眼光看了我许久,在手语加中英文交涉数分钟后,这名军官最终让我离开。但骑自行车的男子继续留在那儿,接受盘问。

  这就是平壤的白天与黑夜。平壤市民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一切优遇,也必须服从严格的纪律,可能包括什么时候开灯、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地方。但所有的朝鲜观察者都明白,平壤并不是朝鲜的全部。

  平壤女孩小全目送着我们离开,穿着中国皮鞋、拿着中国包包的她将在两天后接待下一批中国游客。平壤火车站依旧播放着庄严革命歌曲,映衬着拖着大包小包行李准备前往中国的朝鲜人。

  有一首革命歌曲这样唱道——渡过了血泪的大河,经受了艰难行军的考验,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孤立扼杀,我们坚强无比。



原地址:http://163.fm/B4ZXWAh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