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星期三

蘋果日報- 綁架案「感謝內地公安」 - 古德明

蘋果日報- 綁架案「感謝內地公安」 - 古德明

綁架案「感謝內地公安」 - 古德明

去年四月,七名大陸強徒來港,闖入富家女羅君兒繡閣,把她擄去,勒索得二千八百萬元,然後放她回家。不過十天,九個犯案者先後在香港、大陸落網,其一名鄭興旺,日前被香港高等法院法官薛偉成判處入獄。警方重案組總督察鍾志明說:「感謝內地公安機關大力支持,使案件得破。內地、香港執法機關合作,實在非常重要。」這番話,不說還可,一說就使人想起另外兩宗綁架案。

二零一三年,香港商人潘維曦被擄往內地,次年被控「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罪行,被廣州市法院判囚十六年半。潘維曦是不是曾經干犯大陸法律,這裏不論;但究竟是誰公然犯法,白晝擄香港人上大陸審訊,香港警方至今沒有片言交代。

又去年十二月,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李波失蹤。他妻子報警,然後公眾才知道又有人遭綁架北去。中共《環球時報》還得意揚揚說:「全世界強力部門,都有辦法規避法律,並教被調查者配合。」這宗綁架案終於驚動國際,李波因此得以脫身,免問出版禁書罪,算是走運。現在,李波的同事林榮基已經證實,拘禁他們的是中共中央專案組,但香港警方至今仍然沒有片言交代。也許,這和潘維曦案一樣,是「內地、香港執法機關合作」的不可告人例子。

薛偉成重判鄭興旺十二年徒刑,說是要「警告他人莫來港犯案」,務求港人「無須活在惶恐之中」。他顯然沒有想到,來港犯案者,最可怕的,絕對不是鄭興旺之類小強盜。

上一則: 贏在射精前,輸在DNA - 高慧然

下一則: 又一政績 - 尊子



I

蘋果日報- 唔死冇用,死剩把口 - 林夕

蘋果日報- 唔死冇用,死剩把口 - 林夕

唔死冇用,死剩把口 - 林夕

曾鈺成褒獎林榮基講嘢好叻,比立會議員更叻,暗示得很明白,若不是另有更強力部門高人事先寫好底稿,也不是尋常人物。

你別說,曾鈺成這麼一說,我還真聽過人說:你聽那姓林的,牙尖嘴利,好似唔係好信得過。

一個人講話不夠流利用字不夠精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笨,沒腦袋,另一個,位置決定了腦袋,該講唔敢講,不是迴避吞吐,就是語無倫次。一個人很會講話,有更多原因,如果沒受過專業訓練,又沒有太多向公眾發言的經驗,那麼,就因為有感而發,有碗話碗有碟話碟而已。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會對講話條理分明,邏輯清晰,有問又能必答的人有所保留,像個演員,反而講話笨拙,嗯嗯嗯嗯了一輪,沒有補充,就是老實人了?這麼說來,樹根倒是個堅定可信之人了?

講叻,蔣麗芸議員講嘢如開機關槍,你話叻唔叻?林被拘留八個月不能聯絡家人,蔣麗芸認為是自願失聯,因為是要上去探女朋友,怎麼會打電話給香港的妻兒。咁都俾佢諗到,又有膽有面噏得出,算唔算識講嘢呢?

在這個懷疑當道的時代,我懷疑大家會懷疑口舌便給之人不可信, 是由狼特把口惹來的。關於全民退保,且看他如何自辯:競選時已提出老「有」所養,經多月諮詢,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有沒有聽出來,這就是很精叻的語言藝術,台灣人稱為「話術」,免得平白侮辱了藝術。孔夫子所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講的就是這種語言精算師,抓住一個「有」字,造出無中生有、有無相生的境界來,叻。

李波講嘢又叻唔叻?要證明自己是自願配合調查,如何自圓其說,本來就是狼特也會給考起的難題。林榮基與他各執一詞,你又信誰?

之前在鏡頭前的自白書不算數,因為有官員對稿說話的嫌疑,且看他被記者追問到最後關頭,逼出一句:關於李波的事,只有李波說的才算數。

這話叻在有煽情魔力,聽了讓我眼濕。如此境地,一個人講的話,就真能代表自己,自己真會信自己,也希望別人相信?還能這樣嗎?

林榮基的話,信不信由你,我一直相信理直,則氣壯,更相信真情流露,無須撰稿,以下這段話,無關陰謀,只須感受:「我其實很掛念香港,坐地鐵我也覺得很舒服,雖然很擠,但人人都很自由。」林的確很會講話,只因我們感同身受。有人話林生唔死冇用,不如話佢死剩把口。

上一則: 冼杞然終極勝利 - 左丁山

下一則: 鱧料理 - 李碧華



I

蘋果日報- 只欠一個強人 - 陶傑

蘋果日報- 只欠一個強人 - 陶傑

只欠一個強人 - 陶傑

英國退歐公投,搞得國內四分五裂:沒有保守黨和工黨之分,而只有「留歐派」和「退歐派」之別。一個工黨女議員在街頭遭到愛國狂漢刺殺,首相金馬倫很尷尬。

英國一旦失去歐洲,經濟衝擊確實巨大。然而一九四五年戰後,英國卻失去了帝國,失去廉價原材料源頭、失去了英國貨優先傾銷的市場,一九九七年還失去了香港,英國並無陸沉,經過三十年奮鬥,戴卓爾夫人上場,貝理雅跟隨,華麗轉身,沒有亡國。

太多的外來移民,太濃厚的社會福利主義,加上名為「文化多元」、實際「政治正確」壓制言論自由,卻會步向亡國。歐盟不講道理:歐洲不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五十州,邦聯統一在華盛頓的憲法之下,歐盟西北自冰島、東南至希臘甚至土耳其,歷史文化和經濟差異巨大,利益各懷鬼胎,硬要用同一歐羅貨幣綁在一起。德法各欲稱雄,加上英國鼎三,歐盟這個「版圖」,根本是三國演義、戰國、春秋的三重疊,如何會成功?

如果不是戴卓爾夫人拉扯一把,力抗貨幣統一,不肯廢除英鎊,英國死得更慘。戴夫人如仍在位,必定一直向歐盟強硬談判,早已迫使歐洲讓步,不會發展到要退歐公投這一步。

今日的首相金馬倫裏外不是人,因為他是英國版的馬英九,缺乏戴夫人的勇氣和魅力。退出歐盟,絕不是放棄歐洲,而是一九六五年大器的李光耀,脫離大馬聯邦,敢於「出埃及記」,闖出一條新路。脫歐之後的英國,面對歐洲,難道處境會比李光耀幾十年面對馬來西亞更惡劣?當然是笑話。這就是大格局大視野。

但今日的英國人跟上一代不同。左膠意識橫行,驕縱倚賴成風,空話講得精通,自立意志缺乏,小眉小目,抽上了社會福利主義的海洛英,受不了戒毒的短痛。

歐洲共同市場(EEC),本來無所謂,令做生意方便,貨殖流通,當初是拆除壁壘,而且意念很好。一旦膨脹成「歐盟」(EU),即機構臃腫。東設一個委員會,西開一個部門,左也仲裁,右也干預,變成堆建壁壘,其間都要租辦公室、聘請人手,即是指有大量高薪油水職位,冗員架疊,庸法叢生。人性貪婪、虛偽、怠惰,養了一伙吹水專家。凡實幹的事業型人,必望之生厭。

一九九五年「蘋果日報」開辦,不加入什麼報業公會,不加入五元的「統一售價機制」,遭到行業杯葛,後來死了沒有?沒有,而且其他的報紙抄襲設計,紛紛「蘋果化」。

歐盟聲稱英國一退,歐盟會解體,那麼你來跟我談,你改革跟我妥協,卻又不肯。不肯就掀桌子好了。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在這個平庸的世界,所欠者就是敢於掀桌子的人。

上一則: 【POPA Channel】男人都有產後抑鬱?(下)

下一則: 冼杞然終極勝利 - 左丁山



I

蘋果日報- 幸運男執80公斤太歲 隨時套現過千萬

蘋果日報- 幸運男執80公斤太歲 隨時套現過千萬

幸運男執80公斤太歲 隨時套現過千萬

雖然「太歲」藥用價值仍未能證實,但已令其身價不斷水漲船高。有指每公斤「太歲」市價高達1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12萬港元)。近日有網友表示,河北香河村民小李發現一隻重達80多公斤的「太歲」。小李母親希望能出售用這個寶貝,為兒子娶個妻子。

小李說,兩三天前在離家不遠的水塘捉魚時,在淺水區摸到一個軟綿綿的奇怪物體,隨即與父親用三輪車帶回家。小李上網翻查料,有指這個重達80多公斤的奇怪物體其實是太歲,具有藥用價值。

小李表示,初時不知道如何保存「太歲」,曾將其放在鍋煮,發現其口感奇怪,將其碳燒,就太歲就會變成黑色碳化物。小李希望有人能助其鑑定,異物是否「太歲」。

去年3月,遼寧農民王承德曾獲得70公斤「太歲」,王承德過去一年,已透過賣「太歲」而獲得近300萬元(約350萬港元)收入。而一公斤「太歲」的市價亦有2萬元(約2.4萬港元)升至20萬元(約24萬港元)。若證實小李家中異物為太歲,賣後出後,隨時獲得過千萬元。

《法制晚報》

上一則: 羅湖前村長涉捲4.7億元潛逃出境

下一則: 唔去洞房去網吧 新人「激戰」仲著婚紗



I

蘋果日報- 脫歐或致骨牌效應 危及歐洲整合

蘋果日報- 脫歐或致骨牌效應 危及歐洲整合

脫歐或致骨牌效應 危及歐洲整合

英國、愛爾蘭與挪威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歐盟前身),是歐共體首次擴張時加入的國家。有學者指出,英國脫歐將危及歐洲整合進程,並可能引發骨牌效應,惟預計歐盟不會因此而解體消失。

布里斯托大學歐洲政治教授Michelle Cini指出,除了1960年代和1980年代,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毗鄰加拿大的格陵蘭,分別因為脫離法國和丹麥管治,而退出歐共體之外,倘若英國脫歐,則是歐盟首次有成員國退出。她指,歐盟近年在處理難民及歐債等危機時,已顯得左支右絀,「英國脫歐不會是世界末日,只是加深現有的危機」。


【反脫歐】■Michelle Cini

「歐盟不會一夜解體」她指英國倘成功脫歐,將觸發其他歐盟國家民粹政黨興起,特別是西班牙和希臘。「英國將成為這些歐盟國家疑歐派有力的先例。可以想像到時他們會抗議:為何英國可以公投,我們不可以讓人民發聲?英國將成為脫歐骨牌效應的起點,但這效應出現需時,歐盟不會一夜之間解體。」

Cini認為就算英國脫歐,不是災難,也不是世界末日,「大家生活會如常,經濟會照常運作。無疑,歐洲整合進程會進一步削弱。但說到歐盟會消失云云,這想法太極端」。她解釋,歐盟經過希臘脫歐危機,歐盟領袖都致力回應不同成員國的差異,設法維持歐洲邁向一體化。

「例如目前已容許部份成員國透過《神根公約》,實施邊境限制,未來可以讓成員國選擇是否加入歐元區?」她續謂,歐盟未來要認真思考究竟,是否可讓不同成員國有更多差異,以不同速度邁向歐洲整合。

記者林子豪

上一則: 脫歐公投:英人自決 勉港堅持獨特性 籲主權與同化間落墨

下一則: 理性探討和而不同 港可借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