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0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淡友敗走 港元抽升  創一個月新高  專家:短期無炒賣獲利空間

蘋果日報- 淡友敗走 港元抽升  創一個月新高  專家:短期無炒賣獲利空間

淡友敗走 港元抽升  創一個月新高  專家:短期無炒賣獲利空間

【本報訊】農曆年前對沖基金高調揚言沽空港滙及人民幣,但在監管當局決心維穩下,假期後港元及人幣續保持平穩,炒家「坐艇」被追孖展斬頭冚盤,港滙昨日一度轉強近100點子至每美元兌7.7720港元,單日升值約0.13%,1年遠期合約溢價亦大幅收窄。財資界相信,短期內投機者想炒賣港元獲利的空間已不存在。
記者:劉美儀

港滙昨由開市時徘徊7.7820,逐步轉強至俟近7.77關口,傍晚倫敦時段則徘徊7.7730,本周一人幣在岸市場重開後,人行行長周小川發表維穩訊息,亦令人幣滙率出現短期逆轉企穩。


遠期溢價大幅收窄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表示,近兩日港滙現貨及遠期價,雙雙升勢明顯,但「價郁量少」,平均每日成交規模約20、30億美元。他相信是外圍市場環境「唔就炒家」,人行維穩決心堅定,對沖基金輸錢被追補孖展,無力繼續沽空遂斬頭離場,「港元已差不多返回到炒跌之前的水平」。

馮孝忠說,1年港元遠期溢價,昨日大幅收窄至200點子,即市場預測1年後港滙價格約為每美元兌7.7920港元,與炒賣高峯期時溢價擴大至800、900點子,反映炒家在現貨及遠期撤退。1個月及1年港元拆息,昨日報0.35厘及1.3厘。

東亞銀行(023)貨幣及利率交易部高級市場分析師賴春梅亦說,農曆年前高調謂沽空港元人幣的投機者,面對人行及金管局維穩意圖鮮明的對決下,「沽空港元獲利的空間不多」,近日港滙轉強明顯,與投機者損手離場有關,港滙已回穩至1月初跌市前水平。

金融大鱷曾表明沽空是次港滙炒貶,始於1月7日外圍時段起,港股持續受壓基金走資,加上炒家借勢沽港元遠期及期權,倫敦時段港滙開始跌穿7.76關口,之後不足兩周內急貶0.9%,1月底港滙在紐約時段,跌至接近7.83的8年半低位。

曾經在98亞洲金融風暴時,狙擊港元的國際炒家索羅斯,上月底在瑞士達沃斯論壇,公開透露已沽空美股及亞洲貨幣;之後美國對沖基金Hayman Capital創辦人Kyle Bass亦「搭順風車」,聲稱已集中火力,沽空包括港元及人幣,規模達數10億美元。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本周二出席立法會會議時,不點名批評過往曾有基金揚言衝擊港元,但沽空港元或人幣要「好多子彈」,籲港人要「沉得住氣」,毋須因市場「危言聳聽」感到過份憂慮。

上一則: 地建會促政府檢討辣招

下一則: 部份內銀被撤優惠準備金率



I

蘋果日報- 人民幣分兩種 在岸離岸大不同

蘋果日報- 人民幣分兩種 在岸離岸大不同

人民幣分兩種 在岸離岸大不同

中國實行資本賬管制,人民幣資金進出有嚴格規定,國內的資金難流出來、國外資金難流入去,除非有合法的資金渠道。

以水作比喻,國內人民幣資金猶如大水池,水池遭築起來的牆圍着,難以流出去,不過有些水時而滲出,有時牆身會開小洞,少量水慢慢流入另一窪地,形成一小水池,正是中國以外的人民幣資金量,是為離岸資金。

大水池及小水池的水均有價,而這兩種水的價格分別,可以簡單代表成在岸人民幣價格(CNY),及離岸人民幣價格(CNH)。

@在岸價

在岸價實際上是內地金融機構例如國內銀行,經中國外滙交易中心進行外滙交易時價格,通常是以人民幣兌美元顯示。

2004年起人民銀行批准成立境外清算行,例如香港人民幣清算行為中銀香港,港人可透過本地銀行、本地銀行再透過清算行,以在岸價兌換人民幣,每人兌換上限為2萬元,惟後來由離岸價取代(見下)。

由於在岸外滙市場操作較為封閉,而且內地資金量深厚,故此滙價波動性並不高。加上,人民銀行經常作出干預及操控,包括利用每朝早上9時許的中間價,維穩在岸價格,亦是滙價難有大幅波動原因。

@離岸價

至於離岸價,則是2010年7月後才正式誕生,主要參與者是境外金融機構,經人民幣即時支付系統,互相買賣人民幣,而交易價格則成為離岸價,港人由14年11月起,可以經銀行以離岸價,無上限兌換人民幣。

由於參與者眾,而且容許沽空,加上資金量相對小,故此離岸價波動較大,而且又一直被視較市場化的指標,中國政府不容許離岸價偏離在岸價太遠,故經常透過中資行出手維穩,減少兩種價格差距。

上一則: 中國上月汽車銷售升8%

下一則: 外幣兌港元



I

蘋果日報- 中國「學者」 - 高慧然

蘋果日報- 中國「學者」 - 高慧然

中國「學者」 - 高慧然

有中國「學者」嫌棄中國文字難寫難記,建議進一步簡化簡體字,認為簡體字簡化之後,每個中國人一生可節省五年書寫時間。

所謂簡體字,其實是為文盲改造的文字,本身已經殘缺不全,簡化無規則、無邏輯,令文字失去語義與意境。竟有「學者」提出進一步簡化,令人嘆為觀止。

想起韓寒一句話,「世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這句話可無限套用,此時變成:「世上有兩種學者,一種是學者,一種是中國學者。」

治學精神求嚴謹,且不論簡化簡體字合理與否,一個「學者」,提出簡化簡體字的建議之後,「簡簡體字」尚未出現,是否易學易記仍是未知數,會不會一字多用引起混淆更無從得知,他又如何計算出每個中國人一生可節省五年書寫時間呢?信口開河,凡事靠估,與治學精神相去何其遠?

來看看「學者」背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原來是官。每個人把時間花在甚麼地方,是看得見的。仕途攀爬與在學術範圍潛心鑽研是兩件事,無法同時進行。了解中國體制的人會明白一個「黨委書記」與「學者」之間的奇特關係。

中國奇事多,有時候看到中國新聞,會有看周星星電影的荒誕無稽感。

上一則: 上帝的韻律 - 嚴浩

下一則: 小 吃 - 古德明



I

蘋果日報- 【讀書好×果籽】歷史如何成為分水嶺 認識真暴動

蘋果日報- 【讀書好×果籽】歷史如何成為分水嶺 認識真暴動

【讀書好×果籽】歷史如何成為分水嶺 認識真暴動

政府拒絕就年初一旺角騷亂進行獨立調查,還將六十年代左派暴動稱為「騷動」,初一的衝突就定性為「暴動」,荒謬絕倫。根據統計,六七暴動造成最少五十二人死亡,八百零二人受傷,一千九百三十六人被檢控。暴動期間共發現八千零七十四個懷疑炸彈,其中一千一百六十七個是真炸彈。這場暴動被今天政府淡化為「騷亂」,是有五十二人死亡,一千一百六十七個真炸彈!


政府將初一旺角衝突定性為「暴動」,拒絕進行獨立調查。

我九十年代在政黨工作,經常在立法會記者室走動,認識了張家偉,那時他在《亞洲周刊》當記者,九六年在周刊撰寫六七暴動專題,引發了研究興趣,其後在《南華早報》當政治編輯,開始了十多年的暴動史追尋,他是香港迄今對六七暴動有深入研究的傳媒人,由九十年代開始採訪了十多名主要人物,其中個別重要人物已離世,包括新華社副社長梁上宛、港英政府暴動期間主要決策者姬達爵士等。張家偉在2000年出版第一本作品《香港六七暴動內情》,九年後在舊作基礎上及根據近年英國倫敦公開的機密歷史檔案,再寫成了《Hong Kong's Watershed-The 1967 Riots》一書,中文版《六七暴動: 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在2012年推出,獲香港電台第六屆香港書獎。在香港暴動史正不斷被權力改寫時,此書的價值會更形彰顯。

暴動與共黨內鬥對於六七暴動的起因,今日建制派堅持是「反英抗暴」,因殖民地社會矛盾嚴重及高壓管治引致。但根據作者研究,左派對一九六六年由蘇守忠反對天星小輪加價引發的九龍騷亂保持距離,沒有積極參與,如果是階級矛盾嚴重,為何本地左派頭目卻反應冷淡呢?張認為六七暴動起因是共產黨的內部政治,群眾自發不是主要,港共以新華社為首,認為內地政治風向是以激進為主旋律,為怕趕不上形勢,就在香港搞一場大龍鳳,製造一場暴動來保烏紗。這與吳康民在鬥委員主席楊光逝世後的評價呼應,他認為楊光也不過是一隻棋子。

張家偉《Hong Kong's Watershed》一書這樣說:「綜合採訪多位左派領導人的看法,認為最具說服力的解釋是面對極左思潮狂熱的新華分社高層官員,為求自保而主動發起鬥爭,矛頭指向殖民政府,並在騷動中不斷煽動群眾。文革期間國內『當權派』頻頻捱鬥,許多部門負責人被批鬥,中國駐外機構多位負責人也被召回國揪鬥。香港新華社一些高層官員擔心被撤職或調回國內批鬥,他們為求保住烏紗帽,遂主動發起反英鬥爭,設法發動群眾鬧事,以樹立政治上可靠的形象。」這些觀點香港人相信認識有限,往事並不如煙,今天面對香港政局,要如何從六七年真暴動中吸取教訓,有助理解香港正處於甚麼形勢。

六七真暴動的教訓是香港群眾是共黨內鬥的工具,鬥爭形勢越尖銳,對共黨在港官員越有利,尤其是他們會觀察中央的路線及政治動向,來作策略性部署,以官僚部門利益主導。暴動後只要一句「左」的錯誤就可為主事人抹去一切責任。

歷史分水嶺如果港英在六七之後只懂用嚴刑峻法重判騷亂參與者及進一步壓制本地年輕人,香港的歷史進程將會不一樣。六七之後香港展開了全方位的改革,暴動成為香港分水嶺,錯誤的歷史最終變成社會進步的動力,是因為英治的文明,而不是左派的努力。英國媒體沒有全力譴責「香港毛派紅衛兵」運動,而是指向港英政府,首相及總督需要就遠東殖民地暴動向國會、傳媒及民意交代。在六七暴動中決策核心人物姬達先推動建立民政事務系統,以改善官民關係,提升管治質素,這系統沿用至今,但政治功能已被大大削弱。七二年麥理浩出任總督,委任姬達掌廉政公署,大力整頓管治水平,之後的就是歷史。張家偉問姬達沒有六七暴動,改革會否減慢,姬達回應是沒有六七,根本就不會有改革。

今日再讀《Hong Kong's Watershed》一書,別有深意!


作者張家偉是香港迄今對六七暴動有深入研究的傳媒人,由九十年代開始採訪了十多名主要人物。2009年寫成《Hong Kong's Watershed-The 1967 Riots》


中文版《六七暴動: 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在2012年推出,獲香港電台第六屆香港書獎。

撰文:劉細良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

上一則: 【專題籽】畫花臉扮梁山好漢 香港人跳英歌舞50年

下一則: 【奇聞】紙上畫一畫 惡搞寵物變臉滑稽搞笑



I

蘋果日報- 六小齡童 - 陶傑

蘋果日報- 六小齡童 - 陶傑

六小齡童 - 陶傑

猴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億中國觀眾強烈要求,請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上台,慶祝猴年。中央電視台官僚不理。沒有了六小齡童的猴年「春晚」,充斥政治宣傳,遭到民意唾罵。

六小齡童演過一九八六年版的中國電視劇西遊記。八十年代,還有許多有文化的人才。六小齡童是六齡童的兒子,原姓章,出身清末紹興的「章氏猴戲」世家。祖孫四代,都演孫悟空。

曾祖父藝名「活猴章」,祖父叫「賽活猴」,父親六歲進戲行,名「六齡童」。一九六四年的紹興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是六齡童演的。那一年我六歲,在香港國泰戲院看,六齡童的舞台猴相,是絕世活藝。

章家四代,祖傳下來,都吃孫悟空一個角色的飯,所以演藝曠世。家裏養猴子做寵物,叫子女貼近觀察。

六小齡童的家世悲涼:他爸爸六齡童,共十一名子女,本來二哥演猴子最有才華,叫「小六齡童」,是指定的接班人。在一九五七年版的紹興戲裏,演一隻「小猴」,活靈活現。周恩來看完,上台摟抱他。

但小六齡童十七歲得白血病早逝。六齡童很悲痛,只有另找第三個兒子,重頭再傳衣鉢。「六小」到底比不上二哥「小六」精靈,但為了家業,也只有拚一口氣苦學,結果,衣鉢繼承下來,六小齡童成為當世唯一的美猴王。

父親教得很苦,告訴這個孩子,你身段功夫,都過關了,唯獨一雙眼睛,睜得不夠黑白分明,眨得還不夠猴氣。父親命他天天睜大眼睛盯着太陽,以陽光來刺激眨眼睛。六小齡童練就一雙金睛火眼。一蹦跳,一坐立,一抓腮,一眨眼,讓老爸端詳。終於一拍大腿,說:像了。

這就是真正的藝術家,中國文化的精髓。六齡童前年逝世,享壽九十二;六小齡童也五十六歲了,卸下妝,觀眾看見氣質深厚的一幅五官畫圖。

如此人仙,為什麼不讓上春節晚會?水簾洞開,花果豐盈,只是最後一代。本來一片柳綠桃紅,遇上一場浩劫。待要重頭再植花果,方發現人間不再。殘山剩水,一片手機短訊時代的喧噪,那金猴共一行四眾,足跡延綿到了西天,不再回來。

上一則: 【親子籽】讀寫障礙晴天霹靂 帶仔睇雀生猛晒

下一則: 美利道停車場 - 左丁山



I

蘋果日報- 【汽車籽】Prius第四代 內櫳操控超進化

蘋果日報- 【汽車籽】Prius第四代 內櫳操控超進化

【汽車籽】Prius第四代 內櫳操控超進化

【汽車籽:智能城市】
雖然油價不斷下降,但油錢始終是車主們主要消費開支,自然是越慳越好。儘管電能車日漸普及,可是配套設施仍有待改善,所以混能車的吸引力依舊巨大。在日本,聲勢及預訂反應不錯的Toyota第四代Prius終於抵港,由外形、內櫳以至延伸操控和燃油效益都有顯著提升,讓混能車不再是只有慳油般簡單。

電能車大行其道,不代表混能車從此步入墳墓。根據台灣網媒Mobile01報道,第四代Prius在去年12月底發表後,一個月內定單已經超過10萬台,遠超Toyota原先預計每月定單1.2萬台的數目。

如此熱賣,代表第四代Prius正正有它的過人之處:車身設計不難看出是參考了氫燃料電能車Mirai,與第三代Prius相比,外形依然保持上代風格,但新增的流線設計能增添跑感。車身設計充斥未來感,車頭燈呈Y字形,車頭的凹凸線條與車身相輔相成,使前方氣流快速流向車尾,設計上更符合空氣動力原理。車尾造形亦有驚喜,拋棄舊款過於平凡且遲鈍的感覺,兩顆車尾燈的線條與車頭互相輝映,同時加入一個小型尾翼,有助提升車尾穩定性。這些設計的確在功能及美觀上作出高度平衡。

若認為車身設計不甚了了,車櫳的全新佈局更加驚喜處處。舊款Prius經常遭批評的其中一點是內櫳空間狹窄,可是第四代Prius大幅改善車櫳空間和舒適度,車身尺寸較上一代寬闊,車長增加了60mm至4,540mm,車寬增加了15mm至1,760mm,車廂空間更寬敞。雖然車身高度輕微降低約20mm,但車頂也向前移動170mm,前座乘客增加25mm的頂部空間,即使身材高䠷的乘客也不會投訴。

空間十足之餘,內櫳設計亦值得細心留意。黑白灰顏色襯托下,立體感更突出,但真正用心之處不但是極富未來感的設計,新加入的七吋觸控屏幕,一站式控制多媒體資訊、飽覽行車時的燃油效能狀態等等;下方的波棍體積細小,起初不太習慣,上手後發現很方便,甚至有種打機的感覺,不過它的精粹在於大幅減少駕駛室內的所佔空間,釋放大量儲物空間,從後排觀看,駕駛席兩個座位猶如飛機艙。另外,錶板的高度略為調整,更貼近視線水平。駕駛席前方亦設有首次引入的Head-up Display,令用家看到行車資訊。這些貼心的設計,確實只能在日本車身上感受到。



車長4,540mm,用上新底盤,車身前後重量重新分配,車頂降低,帶有跑感。


車尾的設計美觀,尾燈流線帶有未來感。


車櫳空間寬敞,主色採用黑白灰,更以藍色作點綴,更添未來感。


這波棍看似兒戲,卻十分好用,反應靈敏。


尾排座位看似狹窄,但細心留意,座位凹凸有致,造就更舒服的乘坐感。


七吋輕觸式屏幕是車櫳重點,畫面清晰,外形漂亮。

新底盤TNGA 車身更穩定油耗是外界相當關注的一環,官方數值是27.0km/L,以現時油價$13.74計算,每公里只需約$0.5,單看數字非常吸引。可惜這次試車時間緊迫,未能試盡慳油能力,反之將重點放在另一部份——操控。

第四代Prius採用新的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底盤架構,讓車身前後重力分佈能夠重新設計,風阻系數亦減至0.24Cd的低位,在更好的擾流效果下,駕駛時確實感受到車身比前代更穩定。試駕路段在西貢與清水灣,不停來回行走時途經很多彎位,但即使是首次駕駛,攻彎時已經發現車身四平八穩,給予駕駛者很大信心,這一點很重要,尤其這台車主打家用和代步,安全的駕駛能力對駕駛者相當必要。

此外,引擎採用1.8公升直四VVT-i,配以電動摩打,低扭出色,起步反應快且順暢,加上車身僅重1,375kg,亦是讓它變得更快的原因之一。缺點是大油加速時只聽到轉數高,爆炸力稍欠,不過在香港路面行走已經足夠有餘。鬆油門時由電動摩打輸出動力,完全不用油,是塞車時的最佳幫手。有趣的地方不只有以上數點,第四代Prius擁有power mode駕駛模式,雖然不像Golf GTi這類車款般熱血非凡,可是較高的轉數聲浪,依舊激發駕駛者內心的興奮基因,同時車身仍能保持穩定,就像一名跑步中的紳士,急忙中不失優雅。當我轉回normal mode,高轉數聲浪減退,車身變回寧靜,亦盡顯這台車的完美隔音能力。


1.8公升直四VVT-i引擎,能釋出97匹馬力,單計算它的性能而言,並非最理想。


由於採用Ni-MH電池,尾箱空間由446公升增至502公升。


尾箱看不到電池,取而代之是後備車胎和其他工具。

記者點評讚: 油耗出色,操控穩定,車廂寧靜,是一流的混能車。

彈: 混能車的稅務優惠被取消,不然價位會有更大競爭力。

Toyota Prius引擎︰1,798c.c. 直四VVT-i

總輸出馬力︰122匹

引擎馬力︰97匹

摩打馬力︰72匹

𥧌值扭力︰引擎142Nm /摩打163Nm

波箱︰電子控制無段變速/前驅

油耗︰27.0km/L

售價︰Luxury $299,600

Super Luxury $333,200

查詢︰九龍灣陳列室(Toyota)

記者:梁立勤

攝影:梁志永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

上一則: 【靚貨攻略】麥當娜襲港 率先試天后級面膜泥

下一則: 【呠呠趣】引擎咖啡機 唔出機油出咖啡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