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星期日

�果日�- 反智�物:���的信 - 柳俊江

蘋果日報- 反智動物:給媽媽的信 - 柳俊江
給媽媽的信 - 柳俊江

親愛的媽媽:

你好嗎?最近事忙,一個月沒見面了,望你安好。

寫這封信給你,想你十分驚訝。爸爸看書幾百,我寫字數萬,弟弟天天在電腦前面,我們竟未曾寫下片言隻語,向你表白。有時我想,我facebook留一個感嘆,已經比這一生寫給媽媽的文字要多,容我在這裏對你說聲對不起。

我們這一家,三兄弟跟爸爸,不知甚麼時候開始,習慣了沉默。難得聚在一起吃飯,總是一夕無話。每到我臨走的時候,你欲言又止,門已經重重關上。有時在路上我會想,你想和我說些甚麼?想交代甚麼?可是這種來去匆匆總是缺乏好奇心,你忍着不問,我又忍着不說,然後,我們又回到各自的軌迹上。你是一個聰明的媽媽,總識趣地閉上嘴巴。其實,你有一個笨兒子,需要你多提一句話,願望你多一點婆媽。

自大學畢業以後,我就離開了那個米白色的家,陶醉在新的天地之間。到十年後的今天,驀然發現,和家的距離已經太遙遠,母親的印象竟然間中模糊起來。步入社會,一帆風順,總算答了母親大人的期盼,這個蠢鈍兒卻恃才傲物,疏遠了勞累半生的爸媽,以為這片新天地,既高且遠,和屯門那間小公屋不能同日而語。於是,你們說的,我聽不進,你們做的,我看不順。我的膚淺輕浮,也許曾無意劃破你的愛心,容我再說一聲:對不起。

關於成長,我長得比較高大,也比同齡的親友成熟。你們在我十二、三歲時,已經判定我長大了,我也一直沾沾自喜,養成自以為是的壞性格。記得嗎?中學畢業那年,媽媽你病倒了,我扶着你到醫院,在的士上我摟着你溫軟的膊頭,原來我比你高很多,那是我懂事後第一次和你觸碰。頃刻,角色轉換,我以為我長大了,我儍儍地想:「讓我肩負照顧你的責任吧。」到二十年後的今日回想,我始終未盡兒子之責,媽媽仍在營營役役,仍在苦等這個不肖子長成之日。

或許,你覺得兒子大學畢業,在社會向上爬,中間隔了一道洪溝,你不敢說沒有把握的話,不敢干涉兒子的決定,甚至不敢責罵。媽媽,你不必怕,不必保留,我們永遠血脈相連,能夠聆聽媽媽的細語,接受媽媽的教誨,是我終生的幸運。更幸運的是,看見你身體安康,我們三兄弟仍有時間和機會回報親恩。

藉此機會,我送你兩段我喜歡的,泰戈爾的詩:

媽媽,我知道一個好玩的遊戲。

我做雲,你做月亮。

我用雙手遮住你,我們的屋頂就是湛藍的天空。

我做波浪,你做陌生的岸。

我奔騰前進,大笑着撞碎在你的膝上。

世上沒有人知道我們倆在甚麼地方。

媽媽,明年今日,你就要當嫲嫲了,到那個時候,我想我又能多理解你多一些。生命是最古老又最令人好奇的事,謝謝你給我機會,經歷一次生命之旅。

我愛你。

兒子上

2014年母親節

发自我的 iPad

�果日�- ��的�� - 陶�

蘋果日報- 擱淺的鯨魚 - 陶傑
擱淺的鯨魚 - 陶傑

香港仔杜汶澤遭到大陸網民流氓式政治語言暴力,香港人更要支持「香港仔」。

「香港仔」是彭浩翔風格變身之作。在「低俗喜劇」之外,探索悲情的深層。用一家人折射香港的命運。除了對白,彭浩翔還運用了影像和象徵,講今天香港的處境。

當導演除了要有細膩的觀察力,還要對人生和世界有強烈的看法。導演表達觀點,有兩派,一類是靜而冷峻的,像寇比力克、米洛殊科曼、或「雷霆救兵」和「舒特拉的名單」的史匹堡。另一類是動而熾熱的,像奧利花史東、馬田史高西斯、塔倫天奴。彭浩翔天生屬於第二類,但在「大陸巿場」的前提之下,你看熾熱如姜文的種種逆遇,槍打出頭鳥,彭浩翔嘗試一下第一條路,內斂而含蓄一點,也是好的。

「香港仔」是一部文藝片。對於香港的處境,彭浩翔藉開車的曾志偉,在中環看到交通標誌「所有目的地」,講出他的迷茫:「所有目的地?世界上哪一個方向,可以通向所有目的地呢?」

「香港仔」是一齣要啟發感受的戲,譬如電影最後,擱淺在沙灘上的鯨魚,睜着眼睛,圍觀的眾人向牠潑水,有人說,鯨魚已經死了。香港從前是龍游大海的一座真正的國際城市,現在剩一個軀殼,也擱淺了,拼命潑水也沒用,眼睛雖然還張着,生命在一點一滴地消逝,沒得救了。

一個文理邏輯不通的交通告示牌,一條擱淺的鯨魚,一個家庭,戶主最初是水上人,在香港仔登陸,昔日的歷史,在海防博物館的導遊和挖掘戰時炸彈的新聞裏,勾勒出很淡的哀愁。彭浩翔四十歲了,到了嚐識愁滋味的年紀,希望他的觀眾,隨着他們的偶像也步向成熟,走進思考的世界,不要以為買一張戲票進戲院,只為聽一輪銀幕上的嘻嘻哈哈的粗口。彭浩翔的「香港仔」,步伐、主題、意境,都不一樣。在鄰近地區瘋狂追剿香港仔杜汶澤的愚昧時代,希望千千萬萬的香港仔,有點思想,都跟上彭浩翔。



发自我的 iPad

�果日�- 「�音�死企�」�地客蜂�炫富 南�大�了

蘋果日報- 「聲音嚇死企鵝」內地客蜂擁炫富 南極大鑊了
「聲音嚇死企鵝」內地客蜂擁炫富 南極大鑊了

【本報訊】南極,人類兩世紀前才踏足的新大陸,近年成為旅遊熱點,去年度有逾3.4萬遊客到訪,中國遊客數目增長極快,攀至全球第五位。探險家李樂詩慨嘆中國科研站已超負荷接待旅客,高峯期每日接待兩批遊客,犧牲半天科研時間,旅客惡習亦影響當地生態。80後港人朱晉德隨今屆國際南極考察隊到極地後呼籲:「唔去南極就係最好嘅保護。」


記者:潘柏林


■南極礦藏豐富,倘禁止開採資源的《馬德里公約》於2048年完結,這片土地或遭各國爭相開發。

根據國際南極旅遊組織行業協會(IAATO)統計,1992至93年度只有6,700名遊客,去年度增至34,354人,美國遊客數量第一,其次是德、澳、英和中國,協會預計明年會增至36,545人。中國遊客近年增長極快,2012至13年度往南極的遊客有2,328人,較前年增長一倍。據IAATO資料,每年平均有數十至百多港人到南極,勝景遊每年舉辦南極團,高級經理梁志宏指本港每年報團增長兩成,團費由10多萬至30萬元,約一成客人是內地客,內地報團情況更熾熱,「香港人都唔夠大陸人咁熱衷」。


■2012至13年度有2,328位中國遊客到訪南極,當地科研人員已疲於接待。互聯網


■企鵝近期驗出有禽流感病毒,有估計是旅客將細菌帶到南極。

未做好消毒引入細菌

內地南極團行程一般標榜遍訪各國科研站,15天團費需10多萬元人民幣,李樂詩指中國長城站已無力接待絡繹不絕的中國遊客,「每次聽見有人嚟,就叫慘啦慘啦,因為多少都要接待、講解、影相,起碼都半日冇咗,大部份站都唔鍾意遊客」。高峯期每日有兩批遊客,她自願放下工作招呼,讓科學家專注科研,曾有俄羅斯旅客乘搭的船隻被冰雪所困,要勞動科研站派人拯救。


南極旅行須遵守規則,包括不得接觸當地動物和帶走任何物品等。李樂詩指中國遊客壞習慣一言難盡,呼籲遊客輕聲說話、不要接觸企鵝,誠心對待南極,「嗰度唔係拍攝天堂,係讓人去欣賞、去感悟嘅地方,中國人聲音嚇死啲企鵝」。資深領隊徐錦德帶過七次南極團,表示有專人監督和提醒旅客守規則,不覺得中國人特別不守規則,反而有美國遊客偷走石頭。


■考察隊舉行求生之夜,用雪鏟挖洞擋風,僅有睡袋在雪洞過夜,遠方是海豹。


■參加考察的年輕人可藉跳海活動(polar plunge)感受極地海溫。

25歲的野外地質師朱晉德參加了今屆國際南極考察隊,是唯一港人代表,兩月前在世界最南端城市烏斯懷亞出發時,遇到中國豪客聲稱包起整艘南極觀光船,全船百多遊客均是華人。他指遊南極已變炫富行為,遊客帶來外來生物和植物種子,會致生態災難,當地出現鼠患和搖蚊。李樂詩指近期南極企鵝驗出禽流感病毒,估計與旅客未做好消毒就上岸,引入外地細菌有關。

不限制入境增碳排放

為免南極如香港被自由行攻陷,李樂詩指科研人員已認為不能接待更多遊客,會在下次南極會議討論承載力問題,「就算去到飲一杯茶我哋都要燒,都要燃油,100人湧入嚟係好慘㗎」。


朱晉德表示,南極未有限制旅客入境,若不限制旅客的數目,會製造大量碳排放,香港單程飛往烏斯懷亞的航程達到14,900哩,低碳亞洲有限公司推算每名乘客的碳排放達2.37噸,朱促反思遊南極意義,「為咗同企鵝影張合照帶番屋企俾人睇,有冇呢個必要呢?」


【本報訊】南極目前受1991年簽訂的《馬德里公約》限制,禁止開採資源,但公約在2048年完結。野外地質師朱晉德(圖)從事礦業勘探,他指南極已知查爾斯王子山脈蘊藏豐富鐵礦,地質業界認為南極資源不遜礦產大國澳洲,這塊處女地未來或重演北極命運,被各國爭相開發。綠色和平指俄羅斯在北極開採首批7萬噸石油已於本月1日付運。

禁令2048年屆滿 
日後各國能否延續《馬德里公約》,決定南極未來命運。朱晉德指南極在50年代已有主權爭議,後來各國簽訂《南極條約》,決定南極不屬任何國家領土,但條約未限制開採資源;80年代各國有意開發南極礦藏,最終在1991年簽訂《馬德里公約》,未來50年不准開發,俄羅斯在1998年加入公約,令公約延至2048年完結。

朱晉德作為地質勘探專家,曾在哈薩克和印尼爪哇工作,他指南極99%土地是冰封,但靠分析地質年代,南極與澳洲地質最相近,加上面積是澳洲兩倍,估計當地蘊藏逾200多種金屬。現時礦業公司甚少注視南極,但隨公約到期、世界各地礦藏開採完畢,南極資源料成搶手貨。當地寒冷天氣亦隨全球暖化升溫,惡劣天氣不再成為障礙。他指北極已是反面教材,各國爭相開發北極資源,煉鋼廠產生大量廢礦水、船舶頻密往返增加海難漏油風險,不想南極重蹈覆轍。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古偉牧指,北極分屬不同國家,俄羅斯在當地鑽油台已投產。他擔心《馬德里公約》屆滿後,各國爭奪南極資源,由於當地沒有主權劃分,勢涉及更複雜法律爭議和政治角力。





�果日�- 油麻地展64��照惹��

■前年本港展出陳光收藏的六四坦克陣照片,震撼觀眾。

藝術家陳光在六四屠城時為解放軍,被指派攝影工作,其後私下保留的部份照片,至2012年才託香港藝術家李俊峰,於油麻地活化廳首度公開。

「匿埋講六四都唔得?」
本地行為藝術家三木(陳式森)與陳光相識多年,前晚得知陳被拘押感難過。他說陳光於7日被捕後至今,當局仍未公佈罪名,不准探訪、會見律師。「若果因為洩密,點解唔係展覽後就拉佢?」三木多年前聽過陳光提及在廣場上的經歷,拍下照片只是偶然。陳先被委派運送新槍枝到人民大會堂,因冷病了倖免參與開槍鎮壓,但被派拍攝工作,故清晨才踏入廣場,拍下坦克滿城景像。三木說陳光做的不是政治,「係人性,面對人生困頓時,唔通就乜都唔做?」李俊峰對他遭拘捕感愕然,說參與鎮壓對陳光衝擊很大,當時陳光堅持展出照片,「我問咗好多次係咪真係要展,好擔心佢,但呢個係佢心結」。展覽後陳光返回北京,被扣押一天,遭警告不得再「亂說話」。陳光在4月29日在私人場合做了一次行為藝術,李俊峰說那作品名為《要有光》,「只係一個很抽象、很私密的情況,在牆上由1989寫到2014,連『六四』都無提過,佢只係講所見所感,冇評論亦冇對政權有任何批評,唔通匿埋講都唔得?」

《蘋果》記者

■八九學運領袖徐光(左二)被批捕,另一異見者譚凱(右一)被監視居住。
中共繼續追殺六四異見和維權者。昨日,八九學運領袖、浙江異見者徐光被杭州市檢察院以「顛覆國家政權罪」批捕,另一異見者譚凱被監視居住;因在街頭舉牌籲「廢除一黨專政」的廣東維權人士謝文飛、羅向陽、吳斌、楊崇、張皖荷,昨全被以涉「尋釁滋事罪」刑事拘留。

因研討六四被以「尋釁滋事」刑拘的北京五學者目前仍在押;其中浦志強的代理律師張思之探監後透露,浦的情況「不容樂觀」,浦堅持自己沒錯,表示「我有六四情結。不會因為這件事改變初衷,且無怨無悔;願承擔後果」。鑑於浦患病在身,張致函當局要求給浦保外就醫,並自甘連坐。

德國之聲台長籲德介入
被拘的社科院研究員徐友漁則由人權律師莫少平代理。徐承認是他發起研討會,地點是同被拘捕的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的私人住宅。徐否認犯法,指六四20周年時也在酒店舉行過座談會。事後他只將相片電郵給朋友,並無公開傳播,不構成尋釁滋事、網絡造謠等罪。

徐還對央視播放高瑜「認罪」的片段表示震驚,指獄中警方也曾要求他做同樣的事,但被他拒絕。徐家人同樣準備申請取保候審。張思之和莫少平都是內地頂級刑事律師,87歲的張更曾代理包括「四人幫」在內眾多政治案辯護,雖屢辯屢輸,卻贏得英名。

獨立記者高瑜任專欄撰稿的德國之聲台長彼得.林堡(Peter Limbourg),批評中國當局對待高瑜的方式,指中方讓她以一個認罪伏法犯罪分子形象出現在電視觀眾面前「是在侮辱人格」。林堡還致函中國駐柏林大使館對本案表示關切,並要求德國政府向中方交涉。

此外,曾多次闖關返國自首失敗的八九學運領袖吾爾開希,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若有一天成功投案,會在審訊時公開六四真相,為遇害戰友平反。 他又批評中共阻止他與內地父母相見,是毫無人性行為。

Twitter/維權網


�果日�- 行���悼六四 前戒��人�家北京被捕

蘋果日報- 行為藝術悼六四 前戒嚴軍人畫家北京被捕
行為藝術悼六四 前戒嚴軍人畫家北京被捕

並非所有六四戒嚴士兵都是劊子手!北京藝術家陳光作為六四戒嚴軍人之一,退伍後當藝術家,以親身經歷為素材,創作天安門屠城清場畫作,並於六四20周年時在港展出。六四25周年之際,這位藝術家又有大膽之舉,在工作室以行為藝術悼六四,近日被北京公安帶走,成為因紀念六四25周年又一位被捕者。

「我們都在關心這事兒呢!」北京六四異見畫家武文建昨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陳光是上周三(7日)晚被公安帶走的,關在通州看守所,「聽說他是因搞活動(行為藝術)被帶走的。他家不在北京,請律師要他家人出面才行,我們都在為他着急」。武文建稱這段時間公安查得特嚴,「我這幾天也被『關心』了好多次,他們就怕(六四)我們搞事。」



■陳光去年在工作室接受外媒採訪,身後為他創作的六四油畫《覓.2號》。

用紅染料寫年份編號1989
據透露,陳光這次惹禍的行為藝術,於4月29日晚在北京郊區宋莊他自己的工作室進行,邀請了多位朋友觀看。表演開始,黑暗的房間只有手電筒光一閃一閃,一名白衣女子穿過黑暗走出,燈光驟亮,觀眾看到陳光戴着白口罩,在一幅雪白的牆壁上,用紅色染料塗寫年份編號:從1989年直寫到2014年;那血紅色的年份,勾起人們對25年前那場大屠殺的記憶……幾分鐘的表演,獲得觀眾的掌聲。


不料到本月7日晚11時,四名公安國保到宋莊工作室將陳光帶走,次日即被關進北京市公安局通州看守所。目前未知當局以何罪名拘捕他。就在陳被拘留前一天,他還用手機短訊與外媒駐京記者聯繫,表示公安部門總是打他的手機騷擾他,「不管怎麼說,我怕接電話,也怕他們來找我」。公安要求他離開北京,直到六四後再回來,但他拒絕,「他們當然想我離開,這對他們是好事」。


43歲的陳光曾是六四戒嚴解放軍一員,六四屠城時他被安排做隨軍攝影,拍下屠城後軍隊在天安門的行動。退役後他入中央美術學院進修油畫,後成為「北漂」藝術家,主要從事油畫和行為藝術創作。作為屠城軍人之一的他知恥後勇,利用當年的經歷和記憶創作六四屠城、軍人坦克在天安門廣場清場的系列油畫,並於2009年在香港展出,轟動一時。


《蘋果》記者

陳光小檔案
年齡:43歲


原籍:河南商丘永城市


學歷: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


經歷:


17歲參軍,加入解放軍65集團軍


1989年六四隨軍入京戒嚴,任隨軍攝影


1995年退役入讀中央美術學院


1999年加入北漂藝術家行列,在通州宋莊從事創作


代表作:


.油畫 《熵》(六四戒嚴系列)


.照片 《清場》(六四屠城清場真實照片)


.行為藝術 


《新人類》(1999年)


《從第幾個算起》(2000年)


《開放的藝術平台》(2000年)


《要有光》(2014年4月29日,展出後被抓)


■陳光根據當年自己親歷創作的六四屠城系列之《士兵》。


Trouble bipolaire — Wikipédia

Trouble bipolaire — Wikipédia
Trouble bipolaire

Le trouble bipolaire (ou trouble maniaco-dépressif[1], anciennement classifié sous les termes de psychose maniaco-dépressive[1] (PMD) ou maladie maniaco-dépressive (MMD)) est un diagnostic psychiatrique décrivant une catégorie de troubles de l'humeur définie par la fluctuation anormale de l'humeur, oscillant entre des périodes d'élévation de l'humeur ou d'irritabilité (manie ou dans sa forme moins sévère d'hypomanie), des périodes de dépression et des périodes euthymiques. Plus rarement le trouble bipolaire peut se caractériser par une phase maniaque sans présence de phase dépressive. Les individus souffrant de trouble bipolaire peuvent également faire l'expérience d'épisodes mixtes durant lesquels les symptômes de manie ou d'hypomanie tel que l'excitation par exemple et les symptômes de dépression tel que la tristesse sont ressenties en même temps. Ces événements sont souvent entrecoupés par des périodes de stabilité. Chez certains individus, la dépression et l'excitation peuvent rapidement alterner. Un état maniaque très intense peut conduire à des symptômes psychotiques tels que les délires et les hallucinations.

Il est nécessaire d'éliminer d'autres troubles notamment parce que des symptômes dus à un dérèglement de la thyroïde pourraient être attribués par erreur à un trouble bipolaire. L'emploi du concept de « bipolarité » est cependant importé du DSM[2] et fait l'objet d'une controverse dans le monde médical[2]. Les individus atteints de trouble bipolaire montrent des symptômes psychotiques qui peuvent être confondus avec ceux de la schizophrénie, un trouble mental grave[3].

Le mécanisme des troubles bipolaires est mal connu. Les causes sont multiples, probablement génétiques et environnementales. La prise en charge est complexe et se fait sur plusieurs plans : hygiène de vie, traitement médicamenteux, psychothérapie, aménagement de l'environnement. Des cas sévères peuvent inclure généralement de sévères épisodes maniaques impliquant un comportement dangereux du patient ou des épisodes dépressifs impliquant des idées suicidaires. Il existe des problèmes externes tels que la stigmatisation, les stéréotypes et préjugés à l'encontre des individus atteints de trouble bipolaire[4]. Les troubles bipolaires peuvent donner lieu à la reconnaissance du handicap. Il est alors question de handicap psychique[5].



发自我的 iPhone

Qu'est-ce que le trouble bipolaire ?

Qu'est-ce que le trouble bipolaire ?

Le trouble bipolaire : Guide d'information

Pourquoi le trouble bipolaire est-il considéré comme une « maladie » ?

Dans la vie, il y a toujours des hauts et des bas. Il est normal de se sentir heureux, triste ou irrité. Le trouble bipolaire, que l'on appelle également maladie affective bipolaire, est un état pathologique ; les personnes qui en sont atteintes, souvent qualifiées de maniacodépressives, présentent des sautes d'humeur extrêmes, qui n'ont parfois rien à voir avec les événements qu'elles ont vécus. Ces sautes d'humeur se répercutent également sur la façon dont la personne pense, se comporte et agit.

Le trouble bipolaire est tout à fait involontaire, et ne résulte pas d'une personnalité « faible » ou instable. Il s'agit d'une affection médicale qui peut être traitée.

Le trouble bipolaire est-il une maladie courante ?

Vous ou un être qui vous est cher peut-être atteint d'un trouble bipolaire. Vous vous sentez peut-être isolé face à cette maladie, mais vous n'êtes pas seul. En effet, environ un ou deux pour cent des adultes dans le monde en souffrent. Par ailleurs, le trouble bipolaire s'attaque tant aux hommes qu'aux femmes.

À quel moment de la vie survient le trouble bipolaire ?

Les signes avant-coureurs du trouble bipolaire sont décelés de plus en plus souvent pendant l'adolescence et au début de l'âge adulte. Cependant, plus la personne est jeune au moment où les symptômes commencent à se manifester, plus ces symptômes s'écartent du portrait habituel de la maladie. On peut les attribuer à tort à un sentiment de détresse ou de rébellion typique de l'adolescence, et c'est pourquoi il arrive que le diagnostic de trouble bipolaire ne soit posé qu'à l'âge adulte.

Chez certaines femmes, le trouble bipolaire apparaît pendant la grossesse ou peu de temps après l'accouchement. On constate des épisodes de manie, ou d'exaltation, après la grossesse dans environ 0,1 pour 100 des cas. La dépression est toutefois plus fréquente (voir les symptômes de la manie et de la dépression). Si vous ou une proche avez ressenti des symptômes de dépression après la grossesse et si ces symptômes sont graves ou durent plus de deux semaines, il est souhaitable de demander de l'aide.



发自我的 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