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蘋果日報- 《把男人養乖》 - 高慧然

《把男人養乖》 - 高慧然
今年書展我的新書是《把男人養乖》,愛情類小品文。不是傳授御男術的,只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但是,從某角度來看,這五個字又好像是自己一段人生經歷。

很長一段時間,我跟一個男人在一起,身邊明明有人,卻深感孤獨,所有的人生問題我要獨立面對,兩個人的問題也要我一個人去解決,我學會支付每一張帳單,學會拆下廁所的天花換燈膽,學會把整個衣櫃的門拆下來換滑輪,學會病了自己一個人去求醫……事無巨細,無人可以商量,後來我發現,對方不是不肯給予意見,而是失去分析判斷的能力,無法給出意見。一個港男,不知甚麼時候開始,漸漸變成了一個等候父母發落的港孩。

 惰性是人類天性,面對困難逃避也是人的天性,當有人挺身而出了,另一個人不是分擔重負,而是躲在那個人身後,漸漸地,前面那個人心灰意冷,不再期待有人「交更」。可我,我只是女人而已,我想像女人那樣生活,有事發生,可以把臉埋在男人胸前,聽到對方說,「別怕!有我在!」

愛情是一場歷練,有人在愛情中成長、增值自我,也有人被愛情縱壞,或者養乖,最終失去自己。

新書找了陶傑先生寫序,我們並不相識,但本地作家中他是我至愛之一。預咗食檸檬,沒想到他居然寫了。感激!想知道陶傑眼中的我是怎樣一個人嗎?書展天地攤位有答案。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越改越好? - 陶傑

越改越好? - 陶傑
高考放榜,學生比以前憂慮。從前的舊制,是五年中學畢業,先考一次會考,然後還有機會:中學預科,可以選讀一年,報考香港中文大學;或讀兩年,進香港大學。殖民地時代,英國人學制的設計,是讓你選擇:學生排中大這條隊,同時還可以接通美國大學的四年制,還可以去台灣升學。不然排港大那條隊,也接通英國大學的三年制。英國人經驗豐富,讓你有得選,因為英國的蘇格蘭,大學也是四年,上承一年的預科。有的孩子早慧,有的遲一點成熟,預科可以是一年,也可以兩年,即是為人的能力和性格差異而設。

到了特區時期,當家作主,為了洗脫所謂的「殖民色彩」,亢奮亂改一氣,將五年會考、中六再考、中七三考,合併為中六共一考,這就增加香港中國小孩的焦慮。

明明「一試定生死」,卻呼籲「分數不是最重要」,其餘開辦的「副學士」,變成商業行為,社會廣為排斥,不出本人十年前預測:「副學士」形象不三不四,必以失敗告終。

瑞士人設計的法國式IB中學課程,開辦來香港,就是為中學六年制而設。但瑞士的教學方式重學生自小培養獨立的研究精神,跟中國的填鴨式灌輸是兩回事,於是「國際學校」大興,連同一陣外國留學的逃亡潮,中產階級不再信任特區政府,尤其人人看到,特區高官親英崇洋,早為子女安排了太平門。從前「港英」為讀書能力參差的下一代開設不同的太平門:李惠利、摩利臣山工業學院,教你一門手藝,授與「證書」(Certificate)。高一點的,進理工,紡織、航海通訊、測量,學一門技術,授與「文憑」(Diploma)。再高一級,是中文大學的四年學士(Bachelor),政府請政務官,卻優先聘用港大的三年學士。一切井然有序,層次分明。學士可能收入穩定,但工業學院畢業,也不必自卑,因為隨時可以當自僱的老闆,身家會比誰都多。

今日你自己把各層的逃生通道封掉,卻又人人想當大學生,持有金融管理學位。世界的格局和形勢變了,你可以改變舊的制度,問題是你有沒有能力同時建立新的方法。由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後,百年的亢奮,搞到今日之越「改革」,越倒退,已經交出了一份自己心中有數的成績單。
49歲無業漢,與女友同居,身為「繼父」,一年內強姦13歲「女兒」三十多次,高院審訊裁定罪成,重囚十年。法官嚴斥:「話你係禽獸,係侮辱咗禽獸!」

我很贊同法官之言。「禽獸」本乃中性詞彙,用以形容這些喪盡天良卑劣人渣,實在無辜,枉擔了罵名。雖無道德規範,虎毒不食子,也沒聽過飛禽走獸強姦甚至姦殺,強詞反屈受害者「霸王硬上弓」,無恥之極。說「豬狗不如」亦侮辱了豬和狗,牠們聰明、忠勇、有貢獻,人倒不如。

正如潑婦罵街式政客,人稱「立會元秋」,是侮辱了元秋;狼英政治酬庸唔夠班之「梁粉」,則侮辱了「涼粉」。政界近興「釀涼瓜」風潮,人人會意「讓梁瓜」──但侮辱了苦盡甘來的佳餚涼瓜,我們愛吃涼瓜,不願它被玷污。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收議員「禮品」,包括請願信、「愚公移山」複製國畫、《佔領中環》和《來生不做中國人》書本、「真普選帽篩船」……張政客借題以「筲箕」(篩子)暗喻一七年必須有「篩選」──若汰優留劣,侮辱了去蕪存菁的筲箕。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酒在醉前:Cava的生存之道

酒在醉前:Cava的生存之道

天文台天天說氣溫創新高,但沒有把我嚇怕,因為我有消暑良方──只要來一瓶氣泡酒,便可以解渴生津。葡萄酒中的氣泡是二氧化碳,有效加速身體吸收,正如在大熱天時喝一杯冰凍汽水,即時會有暢快感覺。不過,汽水的含糖量驚人,一公升可口可樂約含108克糖,而相同容量的Brut氣泡酒,大約只是十分之一。


■你看過扮成軟木塞的花車沒有?

氣泡酒是葡萄酒世界的貴族,經常亮相於高貴場合,每個產酒國爭相投產。全球銷量排名最高的氣泡酒,分別是法國香檳(Champagne)、西班牙Cava和意大利Prosecco。能夠成功躋身三甲,自然各有捧場客,各有生存之道。

Prosecco的釀造方法跟香檳完全不同,聰明地避過正面交鋒,Cava卻毫不避嫌是香檳忠實粉絲,採用一模一樣的釀造方法。事實上,Cava誕生的時候自稱西班牙香檳,還是到了1972年才正式易名,屈指一算只有41年歷史,知名度自然被法國的香檳遠遠拋離。不過,雖然只是A貨,Cava卻能夠攀上世界氣泡酒亞軍位置,絕對是酒壇奇葩。


■西班牙第一瓶氣泡酒誕生後不久,聖家大教堂便開始動工,但到了現在仍未完成。


■Gyropalette有點像變形金剛。

三合一平衡氣泡酒
西班牙人不是那種鏡頭轉過來會立即低頭遮面的粉絲,由釀造第一瓶氣泡酒的時候,已經開宗明義是迷戀偶像。成立於1551年的Codorniu,聲稱是首家生產氣泡酒的西班牙酒莊,據說當時莊主Josep Raventós在1860年代環遊歐洲期間,被法國香檳生產的氣泡酒迷倒。後來改變葡萄酒近代歷史的葡萄根蚜蟲禍,由法國蔓延到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Catalunya),其中主要產酒區Penedes傷亡慘重,幾乎全部葡萄園需要重新種植,他便決定由原來的紅葡萄改為種植更多白葡萄,並在1872年依照香檳釀造法生產了第一瓶氣泡酒。亦有傳說早在1868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Francesc Gil和Domingo Soberano de Reus已經在西班牙展覽館陳列出他們版本的「香檳」,甚至釀造的葡萄也是法國的品種。

無論如何,北面接壤法國的加泰羅尼亞首先成為了生產氣泡酒的重鎮。後來因為風土原因,西班牙的酒莊選擇了三種土著葡萄作為釀造氣泡酒的材料,分別是Macabeu、Parellada和Xarel·lo,代替了香檳的Pinot Noir和Chardonnay。三種葡萄各有崗位,Macabeu帶來果味、Parellada貢獻酸度、Xarel·lo主攻酒體,三位一體結構成更立體平衡的葡萄酒。相比香檳採用Pinot Noir及Pinot Meunier兩種紅葡萄去釀白酒,Cava只選白葡萄似乎更化算,加上西班牙人發明了一種稱為Gyropalette的機器,更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於是,儘管以同樣方法釀造,Cava的售價卻可遠低於香檳,大大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Freixenet Elyssia Pinot Noir Brut與西班牙黑毛豬火腿是絕配。


■Pinord酒莊的 + Natura Brut Nature Cava賣點是有機葡萄。


■號稱以Penedes最老葡萄樹打造的Cava Kripta,外形奇特。

機械代人手轉瓶
傳統香檳釀造法,是先釀成白酒,然後灌瓶,添加糖、酵母,封上臨時金屬蓋原瓶第二次發酵。香檳法例規定第二次發酵時間不能少於15個月,單一年份更要36個月以上,Cava要求較低,九個月便可,如果是Reserva,發酵時間要增至15至30個月。超過30個月,酒莊可以把Cava稱為Gran Reserva,但還需先送到有關當局品試分析。

完成第二次發酵後,瓶內壯烈犧牲的酵母會使酒液變得混濁,Veuve Clicquot Ponsardin香檳莊發明了轉瓶(Remuage),在21天內以不同角度左右上下轉動酒瓶,酒渣最後會全部集中在瓶頸,只要這時把瓶頸以低溫急凍,再打開瓶蓋,雪成冰塊的酒渣便會被氣泡的壓力噴射出來,除渣之後,氣泡酒便會變得晶瑩剔透,讓我們看氣泡時會更清晰。

隨着人工越來越貴,而轉瓶又要求熟練技巧,這一個步驟便佔了香檳生產成本的重要部份。聰明的西班牙人這時再使用撒手鐧,發明了Gyropalette,以機器取代人手,定時定刻以指定角度轉動酒瓶,一個個載滿酒瓶的金屬籠同時轉動,看起來倒有點像變形金剛在變身。事實上,現在不少香檳莊反過來學西班牙採用Gyropalette,不但因為節省成本,也因熟手技工難求,不過,絕大部份的香檳莊都不會大方承認酒窖裏收藏着這些毫不浪漫的變形金剛。


■Freixenet是西班牙最具規模的Cava生產商。


■Cava三位幕後英雄,由上至下分別是Parellada、Macabeu及Xarel.lo。


■Freixenet的產量龐大,單是培養酵母的桶已夠氣勢。

浸皮法釀迷人粉紅氣酒
基本上Cava也不想跟香檳相距太遠,現時除了Macabeu、Parellada、Xarel.lo及Subirat,法例亦容許採用Pinot Noir及Chardonnay釀造,現在亦已經越來越多酒莊採用,甚至釀成單一葡萄品種的Cava。另外,Cava也像香檳只有白酒及粉紅酒,是沒有紅色的。釀粉紅香檳時,釀酒師會在白氣酒加入由Pinot Noir釀成的無氣紅酒,粉紅Cava則會加入Cabernet Sauvignon、Garnacha(即是Grenache)或Monastrell。我在Freixenet又喝過一瓶以浸皮方法釀出來的Pinot Noir Brut粉紅酒Elyssia,用來配搭西班牙黑毛豬火腿,再炎熱的天氣也變成享受。

Cava的甜度分級亦跟香檳相同,Brut Nature每公升餘糖量不多於三克;Extra Brut每公升不多於六克;Brut,即是原味,每公升不多於12克;Extra Seco每公升不多於17克;Seco每公升不多於32克;Semiseco每公升不多於50克;每公升餘糖量超過50克的則稱為Dulce(甜)。

不過,Cava雖然是一個指定葡萄酒產區(D.O.),卻又並非一個地區的名字。Cava本來只是「地牢」或「酒窖」的意思。九成的Cava出產於加泰羅尼亞,但由於Aragon、Basque Country、Castile and León、Extremadura、Navarra、Rioja和Valencia亦有些酒莊一直在生產「香檳」,所以當西班牙被法國迫使改名的時候,選了一個中性的名字,沒有地域限制,讓八個產區可以同時發熱發亮。

除了以香檳釀造法生產的Cava,西班牙的酒莊也可以像Prosecco一樣以Charmat方法釀製氣泡酒,但就不能稱為Cava,只可叫做Vino Espumoso,由於並非D.O.,所以甚麼產區也可以生產。

Cava已經41歲,但是加泰羅尼亞仍喜歡非正式地叫他們的氣泡酒為Champan或Champana,因為這位來自法國的偶像佔據了他們的心已經百多年。今天你可以安坐家中,以一瓶Cava抵抗炎夏,亦可以親身去到加泰羅尼亞,一邊欣賞巴塞隆納高迪的奇特建築物,一邊了解香檳移民西班牙之後的生存之道。


■Cava是「地牢」或「酒窖」的意思,酒莊甚至將地牢作藝術館。

作者: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



蘋果日報- 健全婦坐輪椅 自殘望癱瘓

健全婦坐輪椅 自殘望癱瘓


美國猶他州女子懷特(Chloe Jennings-White圖)四肢健全,但她卻渴望坐輪椅,不惜試圖找醫生動手術令她下半身癱瘓,但最終因手術費高昂而作罷。她有這種古怪念頭,只因患上罕見的「身體完整認同障礙症」(BIID),無法接受自己肢體健全。

患「身體完整認同障礙症」
58歲的懷特,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大學當研究員。她4歲時看到親友在單車意外後使用腳支架,就不禁問自己為何天生下肢健全,9歲時不惜騎單車從1.2米高台掉下,希望以自殘方式令雙腳癱瘓,但當時她頸部落地,令她意識到這樣做可能有生命危險。

自此她活在這古怪念頭,在獨處時扮作傷殘人士,甚至玩高危運動或爬樹企圖令自己半癱。2006年她遇到意外,背部有輕傷,終令她有藉口使用腳支架。她上網搜尋腳支架時,首次發現BIID症,並在2008年獲確診BIID,精神病學家建議她坐輪椅。

2010年她甚至找醫生切除坐骨神經和股骨神經,但因無法支付1.6萬鎊(18.8萬港元)手術費作罷,「我或許永遠都負擔不起,但假如做了手術也不會後悔」。

英國《每日郵報》


蘋果日報- 用愛馬仕餐具吃野味 浮誇會所藏東莞

用愛馬仕餐具吃野味 浮誇會所藏東莞

中共推出旨在反腐倡廉的「八項規定」後,內地高檔食府公款吃喝表面有所減少,但東莞近來出現多家隱形會所,裝潢極盡奢華,使用愛馬仕餐具,特供山珍野味,會員全部是官商巨賈,事件反映出公款吃喝問題絲毫沒有遏制。

東莞多家私人會所位處隱密地點,座落松山湖的俊逸莊園,需專人帶路才能抵達,園地建有希臘式白牆別墅、池塘、亭台和果林。而昌明會所則需經總統套房所在樓層,再換乘專用電梯方能到達。

反腐規定蕩然無存
多家會所裝修奢侈豪華,部份建在酒店最高處,浴室面積大得可跳舞,還設有專屬spa池。而東城棠心鮑私人會所用餐具都是愛馬仕,此前更展出一座價值400萬元(人民幣.下同)鮑魚山;牡丹會則擺有全球最大琉璃製品九如意,部份裝飾還掃上18K金粉。

令人注意的是,私人會所均提供難得一見的山珍海味,有會所舉辦全龜宴,私烹幾萬元走私龜,有的特設罕見菜式,包括古法製松露、河豚刺身等。

不過,私人會所入會要求嚴格,嘉華酒店牡丹會需繳交12萬元入會費,會員亦必須是企業行政總裁、金融界、新聞界或社會名流等。有商人手持12萬入會,因身份不符要求遭拒。還有部份藏身樓盤售樓部的私房菜會所,據說招待官員,「最低級別也要是黨委委員」。

東莞城一名私人會所老闆萬先生說,開會所志不在賺錢,而是為了結識人脈。網民批評,高官公然大吃大喝的場面雖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隱形會所,八項規定形同虛設。

廣東《南方都市報》


蘋果日報- 似爆炸糖傳酸味 食螞蟻感覺過癮

似爆炸糖傳酸味 食螞蟻感覺過癮
【採訪手記】

為向大眾詳細說明昆蟲菜的味道,《蘋果》記者北上神州親身上陣試食昆蟲。原本認為小事一樁,但當親眼目睹蜈蚣、蠍子由生蟲變成小菜的時候,仍有點毛骨悚然。不過試食多款蟲蟲後,發覺並非所想般難入口。當然,首要的是要突破心理關口,才能品嚐昆蟲的滋味。

記者打聽後得知,煮蟲原來有不少秘訣,為辟走獨特的蟲腥味,昆蟲通常不會清炒,而是炸後再灑上椒鹽調味。至於煮草蜢亦有竅門,油炸前先去清翅膀,避免炸燶薄翼而蟲身不熟,同時不能炸太久,否則滲出苦味。在眾多昆蟲菜當中,記者對螞蟻酥印象最深,廚師將黑螞蟻及花生等餡料混和油炸後,初時以為是普通炸物。但咬破蟻身後,齒間傳來陣陣酸味,雖未如爆炸糖般在口腔內不斷作響,但甜酸味反覆出現,感覺過癮。至於約20厘米長的蜈蚣王,外表嚇人,幸味道不俗,慢慢咀嚼後口腔滲透一股甘味。老闆向記者說,一般做法是將蜈蚣切成四件才上碟,但有內地記者曾一口吃下整條蜈蚣。記者當然不能示弱,要求老闆不要碎上原條上碟,後來「頂硬上」吃下半截蜈蚣,連老闆都寫個服字。


《蘋果》記者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