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每个女孩都乱舞春秋,每个男孩都卡拉吟诗 | 火星娱乐 河蟹娱乐

 

每个女孩都乱舞春秋,每个男孩都卡拉吟诗

2011年08月29日 pm 08:48 杯具哥

分享:抽屉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转发到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转发到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转帖到人人网 人人网

感谢火星网友风折的分享,来源链接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公主梦
每个女孩心中,都梦想有一双水晶鞋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童话
每个女孩心中,都梦想住进一座辉煌的城堡
每个女孩心中,都想过开一家花店
每个女孩心中,都想过开一家咖啡馆
每个女孩心中,都梦想庭院别式的生活
每个女孩心中,都幻想有一个白马王子向自己求婚
每个女孩心中,都幻想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关于邂逅的故事
每个女孩心中,都幻想一个有点坏坏的男孩带自己疯狂一把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灰姑娘的梦想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梦露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芭比娃娃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豪门梦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天使
每个女孩心中,都希望自己是受宠
每个女孩心中,都希望有一个奢华婚礼
每个女孩心中,都希望有一个哥哥爱护自己
每个女孩心中,都希望可以有一个蓝颜知己
每个女孩心中,都幻想自己在现世是折翼的天使
每个女孩心中,都幻想有个王子带自己环游世界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自己是古代皇帝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自己是皇太子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自己是武林高手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离家出走的想法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功
每个男孩心中,都梦想有一个绝色美女的女朋友
每个男孩心中,都梦想环游世界走遍天下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自己拥有后宫三千佳丽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自己是韦小宝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自己是贾宝玉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自己是张无忌
每个男孩心中,都希望可以有一个红颜知己
每个男孩心中,都希望有一个妹妹让自己宠爱
每个男孩心中,都希望有一个美丽的保姆照顾自己
每个男孩心中,都希望有一个跟班
每个男孩心中,都梦想自己是富翁并住在辉煌的城堡
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自己是考利昂教父

没有人幻想自己是给公主扫地的丫鬟,没有人幻想自己是宝玉门外打柴烧水的粗使小仆,没有人幻想自己是给王子提鞋的小厮,也没有人幻想自己是武林高手的陪练,也没有人幻想自己是咖啡店里的服务生…

But, like it or not, these are the jobs for most of us, absolutely. Get used to it, have fun in the jobs, or you’ll get yourself lost…
但,这些就是2012到来之前世界上需求量最大的工作,要学会从中自得其乐,不管是丫鬟还是服务生,都应该吃喝耍乐、游玩世界、花天酒水可乐普洱茶地,每个女孩都可以乱舞春秋,每个男孩都可以卡拉吟诗…不然,如果让自己凄凄切切,侬就是那些折翼的天使…

每个女孩都乱舞春秋,每个男孩都卡拉吟诗 | 火星娱乐 河蟹娱乐

人民网:GOOGLE插手我国政治,是彻底封杀GOOGLE的先兆?-北京专业的google优化团队和网站优化排名公司

 

人民网:GOOGLE插手我国政治,是彻底封杀GOOGLE的先兆?

人民网:GOOGLE插手我国政治,是彻底封杀GOOGLE的先兆?

刚看到几条新闻,全是头版,虽然算不上头条,但近几天在开两会,跟两会比起来,能够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也算是头条了,不管是人民网,还是搜狐网,还有其它各大新闻门户网站,都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刊登了GOOGLE干涉别国内政的标题和热评,笔者认为,难道这是又一次造势,GOOGLE会否在一顿评论之后彻底在中国消失(遭封杀,让我们拭目以待),以下是人民网文章,请大家签评。

1、由东印度公司到谷歌

作为一家美国公司,谷歌对其他国家政治热心过了头。
  近来,谷歌与FACEBOOK、TWITTER等美国网络巨头直接参与席卷中东的社会风暴,在制造社会动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了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角色。谷歌中东及北非市场部主管古奈姆甚至直接协助巴拉迪推动反政府运动,成为埃及示威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事实证明,谷歌是一家不单纯的公司,它不仅要赚别国的钱,还要插手别国的政治;不仅是搜索引擎工具,还是美国扩张霸权的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谁掌控互联网,谁就掌控了世界。作为世界头号霸权国家,美国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并试图通过互联网在全球推进美国的国家利益。对美国政府的这一战略意图,谷歌很配合,表现很积极。
  作为全球访问量最高的互联网企业,谷歌垄断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搜索引擎市场,具备掌控互联网信息、大范围传播谣言和搅风搞雨的能力。当中东一些国家因为通胀等问题出现社会不稳苗头时,谷歌立即披挂上阵,甚至让公司高管直接开设反政府网络总部,发起串连示威活动,赤裸裸地干涉别国内政。谷歌的这些作为令人惊异,也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在17-19世纪,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贸易、贩卖鸦片和公然抢掠,为英国发展“日不落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马克思在论及东印度公司时曾说:不列颠政府用公司的名义进行战争有两百年之久,直到最后才达到印度的天然边界。
  殖民时代,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殖民地贸易、贩卖鸦片帮助英国建立霸权;网络时代,谷歌通过垄断互联网搜索信息、贩卖美国价值观帮助美国建立霸权。两者服务霸权的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在依靠霸权政府干涉别国内政、追求世界垄断地位方面,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今天的谷歌就是美国的东印度公司。
  谷歌在本质上与东印度公司相近,但在表现上比东印度公司高明。谷歌没有烧杀抢掠,而且善于伪装。与东印度公司“必要时进行贸易,可能的话进行劫掠”的口号相比,谷歌的口号“不作恶”显然更有迷惑性。但问题是,世界上并没有哪家公司将“作恶”当做自己的信条,谷歌宣称“不作恶”,多少有点矫情。而事实也证明,所谓“不作恶”,不过是谷歌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这家号称“不作恶”的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监视美国公民隐私信息;因为侵犯版权,被法国、中国、德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出版企业和著作人告上法庭;因为发布色情信息,被中国等国家的监管机构责令整改;如今,又公开发布煽动信息,制造其他国家内乱。在事实面前,谷歌的“不作恶”信条看起来就像一个笑话,难怪苹果CEO乔布斯会说:谷歌的所谓“不作恶”完全是扯淡。
一个占据行业垄断地位的公司作起恶来当然很可怕,可谷歌也并非天下无敌。在中国,它就受到百度的强力阻击。根据互联网信息统计机构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2010年第4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百度占到75.5%,谷歌中国市场份额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仅占19.6%,自2007年第2季度以来首次跌破20%。市场竞争失利,让曾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全球市场的谷歌很不爽,恼羞成怒之下,谷歌又开始打起了政治牌。
  2010年1月12日,谷歌高级副总裁德拉蒙德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因不愿遵守中国监管部门的内容审查规定,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3月23日,又是德拉蒙德代表谷歌表示,关闭谷歌中国,将谷歌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谷歌的一番“大动作”,在国际互联网界引发了不小反响,但是,中国政府绝对不会因为一个企业的无理要求,而改变依法管理互联网的决心,更不会给一家外国企业以治外法权。闹了半天,自讨没趣的谷歌在2010年6月低调地递交了年检材料,依照中国法律法规,完成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牌照续期,由此才结束了一段闹剧。但是,一时失败不会让谷歌这样的公司收敛,借着中东的社会动乱,它又开始蠢蠢欲动,又要对中国打政治牌了。对于这类企业,中国不抱任何幻想,它不顾公理、国际法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就有权按照中国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节制。
  在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中,东印度公司曾经派战船参战,敲开了中国的国门,让中国陷入百年混乱,为中国人留下了屈辱的血泪史,今天,中国不会让新的东印度公司,重演历史故事。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以自由的名义损人利己

自由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从古至今,人类对何谓自由并未达成共识,既有绝对自由、相对自由之分,也有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之论。自由概念的多样性,使这一美好的词汇经常被肆意解读和利用。美国就是一个善于以自由的名义干涉他国内政、实现本国利益的高手。
  在历史上,美国经常以自由的名义发动战争或干涉别国内政。可在许多时候,美国的干涉并没有给被干涉国的人民带来自由幸福的生活,相反,却经常带来社会动荡和痛苦,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都拜美国所赐享受到了“自由的阳光”,但这种自由却与死亡、腐败、混乱、分裂相伴,充满了苦涩,而真正得到实惠的却是美国。对美国来说,自由只是幌子,打击竞争对手、争夺地缘优势、多捞两桶石油才是真正目标。
  近一段时间,美国再次祭出自由大旗,与以往许多时候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动枪动炮,而是拿互联网当武器。在美国的互联网自由旋风所到之处,中东、北非一批国家陷入混乱,突尼斯、埃及政府下台,利比亚、巴林、也门等国家持续动荡,甚至陷入内战边缘。互联网自由成了美国新的杀手锏,兵不血刃地打击了对手,重整了中东北非战略版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为了用好互联网自由这个利器,美国没少下功夫。近日,美国国务院成立了“网络民主行动协调办公室”,专司在全球按照美国的利益推动互联网自由;美国政府还投资研发软件,破坏其他国家的过滤系统;支持在各大网站开设多语种网页,散布谣言,发动攻心战;鼓励谷歌、FACEBOOK、TWITTER等互联网跨国公司协助各国反对派;在更早前,美军还成立了专门的网络战部队,为发动网络战争作准备。
  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林顿以中东北非局势为由,发表了有关互联网自由的演讲。在演讲中,她赞扬埃及、伊朗等国反对派通过互联网组织的社会运动,指责中国等国家压制互联网自由,要求中国等国家不要封杀煽动仇恨等恶意言论,其理由是“历史一再证明,对付恶意言论的更好办法是鼓励更多的言论”,“通过自由辩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一般会得到加强,而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
  克林顿的演讲是美国进一步向世界其他地区推进互联网自由战略的重要信号,但是,由于美国的出发点是损人利己,因此克林顿的演讲难免缺乏逻辑,到处自相矛盾。
  首先,克林顿提出的“通过自由辩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一般会得到加强,而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的理论并不成立。只要经常上网的人就会知道,在网上要战胜一个煽动仇恨的言论或谣言往往要付出完全不成比例的努力,而且即使付出艰苦努力,也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以中国微博为例,谣言传播的范围永远大于辟谣信息传播的范围,一条大范围传播的谣言,其转发数量是辟谣信息转发数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回顾历史,教训更多,纳粹主义在魏玛共和国的自由辩论中不仅未被淘汰,相反还变得日益强大;各种邪教组织不仅没有在自由辩论的环境中逐渐绝迹,相反在美国等国家多年来阴魂不散。因此,希拉里所说的“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美国鼓吹互联网自由,完全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为美国自身的互联网就根本不自由。揭露美国“隐私”、“黑幕”的“维基解密”就遭到了美国的全球追杀,不仅其网站创始人遭通缉,美国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胁迫美国公司不为“维基解密”提供接入服务。此外,在立法层面,美国有诸多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自由进行限制,如“9·11”事件后,美国通过的《爱国者法案》允许情报或执法部门监听公民电话,查阅公民邮件,允许相关部门向个人或企业索取被认为对调查至关重要的文件或记录;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内华达等几十个州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案,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学校、ISP、家庭等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获取淫秽等有害信息,并禁止儿童色情信息、种族仇恨信息、未经许可的个人隐私信息、网络欺诈信息、恐怖主义信息等上网;2010年,美国参众两院相关委员会还相继通过了《网络安全法案》保障美国的互联网安全。此外,美国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过滤软件生产国,世界各国封堵信息使用的过滤软件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生产的,因此,克林顿鼓吹向其他国家鼓吹网络自由,完全就是在搞双重标准。
  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并不存在,美国的做法不是要保护什么互联网自由,而是要以自由的名义搞乱其他国家,实现美国的利益。对美国的这种策略,各国人民都应擦亮眼睛,莫为虚幻的自由,而中了美国的圈套。窦含章 (来源:新华网)

3、请别编“两会”故事

由于本人曾经长期从事与新闻报道有关的工作,交了不少中外记者朋友,也听到不少奇闻轶事。最近从两位西方国家常驻北京的记者朋友那里听到了两件事很是让我惊讶。
  一件事是最近一位外媒朋友接到本国老板的指示,说是要他特别关注中国将于3月3日召开的“两会”。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两会”不仅是中国的大事,也是值得全球关注的新闻。问题是老板还给他出了一道命题作文,要他务必要写几篇“有分量的”关于“中国上层人事斗争”的文章。这位外媒记者向我发牢骚说: “两会那么多需要报道的新闻.如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经济转型、记者招待会,相关素材很多,写不完。可是我的上级却给我布置了这么一个怪题,难道要我去乱编吗?”
  第二件事是另一位外媒朋友的本国老板,告诉他说某某大城市闹市区 “可能有事”,请他务必前往蹲守。结果他和同事们连去了几天,什么事都没发生。他自嘲说: “本想去看"耍猴"的,突然发现自己像只猴儿,感觉有点别扭。”
  看来我的这两位西方媒体朋友确是位有良心的老实人。据我所知,西方驻北京记者接到他们国内老板要他们“编故事”的事情绝对不在少数。而且,最近跟风或奉命前往一些城市闹市区“蹲点”的也不止是一家。也正是由于这种非正常行动,惹得不少好奇心较强的人驻足围观,也引起了中国相关执法部门的警惕。
  我不是学新闻专业的,但我至少还懂得记者是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属于传播学体系。如实地去报道他们的所见所闻才是记者的工作,也应该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编故事、造新闻,带着“炮筒子”在靠客流量赚钱的“商铺”一呆就是半天,等不着“兔子”就说“兔子”都被关进笼子里了。这不符合新闻道德,也有点不太仗义。有一种说法可能有点极端,说这些人就是看不得别人好,总惦记着别人“有事儿”。如果不说“心里有鬼”的话,也是想 “烧香引鬼”。难怪有人向有关部门提出,希望政府出面好好“管一管”。
  话又要说回来,绝大多数西方常驻北京的记者为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做出不懈的努力扣贡献。我也听说过,有不少在中国常驻过的记者朋友,由于他们对中国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回国后因为讲真话而受到国内右翼势力指责和围攻。我们应该尊重并感谢这些无冕之王。
  但我们也经常看到这么一些怪现象:有的“王”会突然出现在某处边境地区甚至跨越国界跑到邻国而引发外交事件,有的“王”会突然出现在某个军事禁区而触犯中国法律。更严重的是,另有这么一种好事之“王”.他们总能在某些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资料,原因是这个“资料”是他与某些人共同制造的。当你发现在中国的法院对某违法分子宣判时,法院门口出现的却是某外国外交官大声宣读所谓抗议信,又有一大群 “王”们在那里尽情拍照的场面时,你能不觉得奇怪吗?
  我想向一些外国记者朋友说句心里话, “人咬狗”的新闻的确很刺激,但人不总咬狗。我们这些本应受人尊重的“王”,千万不要为了获得快感自己在那儿瞎磨牙,忘了你的真实身份和驻在国的法律。(作者是北京学者 黄百星) (来源:环球时报)

评者:这次,GOOGLE死矣。

人民网:GOOGLE插手我国政治,是彻底封杀GOOGLE的先兆?-北京专业的google优化团队和网站优化排名公司

Google和SugarSync访问异常-月光博客

我加插了文中提到的五毛文章在后面。

2011-3-2 17:45:55

Google和SugarSync访问异常

  今天下午,Https的Google出现了短时间的访问异常,国内各地网友发现其访问出现不稳定状态,有时可以访问,有时无法访问。

  这对中国用户最直接的影响是,很多用户无法访问Https版Google Reader,还有一些用户无法登录Gmail邮箱。

  Https的Google访问异常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基本正常,少部分时间异常,不过,按照正常情况分析,不太可能出现封杀Https的Google域名情况,因为Google全部产品的登录都需要使用这个地址,如果这个地址被屏蔽,会影响Google的全线服务,包括Gmail、Google Reader、Google日历、AdSense、AdWords等大量产品都将无法登录,这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情况。

Google访问异常

  今天的另一个坏消息是,知名美国云存储服务SugarSync网站的域名被关键字屏蔽,目前已经无法从中国访问,虽然SugarSync的上传速度比起Dropbox还有差距,但至少美国的服务用起来放心一些,早先云存储服务Dropbox被屏蔽时不少网友转到了SugarSync这个服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该服务的电脑客户端和iPhone手机端都可以正常使用,上传和下载文件都没有问题。总之,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将个人隐私信息存放在美国的服务器上依旧是比较靠谱的选择,至少不会因此进监狱

SugarSync访问异常

  SugarSync的客户端不走http协议,是此类服务依旧能在客户端正常运行的原因。

  这年头不被屏蔽的服务(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Dropbox, Blogger, Google Docs…)都不好意思在知名网站圈子里混了。

  更新:人民网以“网友”的身份发布了一篇文章“由东印度公司到谷歌”,指控谷歌是美国的“东印度公司”,利用霸权垄断地位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并对百度进行表扬,该文还同时发布在了新华网、中青报、QQ、新浪等多家新闻网站上。

Google和SugarSync访问异常-月光博客

网友文章:由东印度公司到谷歌

郑岩

2011年03月04日14:2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作为一家美国公司,谷歌对其他国家政治热心过了头。
  近来,谷歌与FACEBOOK、TWITTER等美国网络巨头直接参与席卷中东的社会风暴,在制造社会动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了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角色。谷歌中东及北非市场部主管古奈姆甚至直接协助巴拉迪推动反政府运动,成为埃及示威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事实证明,谷歌是一家不单纯的公司,它不仅要赚别国的钱,还要插手别国的政治;不仅是搜索引擎工具,还是美国扩张霸权的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谁掌控互联网,谁就掌控了世界。作为世界头号霸权国家,美国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并试图通过互联网在全球推进美国的国家利益。对美国政府的这一战略意图,谷歌很配合,表现很积极。
  作为全球访问量最高的互联网企业,谷歌垄断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搜索引擎市场,具备掌控互联网信息、大范围传播谣言和搅风搞雨的能力。当中东一些国家因为通胀等问题出现社会不稳苗头时,谷歌立即披挂上阵,甚至让公司高管直接开设反政府网络总部,发起串连示威活动,赤裸裸地干涉别国内政。谷歌的这些作为令人惊异,也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在17-19世纪,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贸易、贩卖鸦片和公然抢掠,为英国发展“日不落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马克思在论及东印度公司时曾说:不列颠政府用公司的名义进行战争有两百年之久,直到最后才达到印度的天然边界。
  殖民时代,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殖民地贸易、贩卖鸦片帮助英国建立霸权;网络时代,谷歌通过垄断互联网搜索信息、贩卖美国价值观帮助美国建立霸权。两者服务霸权的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在依靠霸权政府干涉别国内政、追求世界垄断地位方面,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今天的谷歌就是美国的东印度公司。
  谷歌在本质上与东印度公司相近,但在表现上比东印度公司高明。谷歌没有烧杀抢掠,而且善于伪装。与东印度公司“必要时进行贸易,可能的话进行劫掠”的口号相比,谷歌的口号“不作恶”显然更有迷惑性。但问题是,世界上并没有哪家公司将“作恶”当做自己的信条,谷歌宣称“不作恶”,多少有点矫情。而事实也证明,所谓“不作恶”,不过是谷歌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这家号称“不作恶”的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监视美国公民隐私信息;因为侵犯版权,被法国、中国、德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出版企业和著作人告上法庭;因为发布色情信息,被中国等国家的监管机构责令整改;如今,又公开发布煽动信息,制造其他国家内乱。在事实面前,谷歌的“不作恶”信条看起来就像一个笑话,难怪苹果CEO乔布斯会说:谷歌的所谓“不作恶”完全是扯淡。
  一个占据行业垄断地位的公司作起恶来当然很可怕,可谷歌也并非天下无敌。在中国,它就受到百度的强力阻击。根据互联网信息统计机构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2010年第4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百度占到75.5%,谷歌中国市场份额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仅占19.6%,自2007年第2季度以来首次跌破20%。市场竞争失利,让曾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全球市场的谷歌很不爽,恼羞成怒之下,谷歌又开始打起了政治牌。
  2010年1月12日,谷歌高级副总裁德拉蒙德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因不愿遵守中国监管部门的内容审查规定,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3月23日,又是德拉蒙德代表谷歌表示,关闭谷歌中国,将谷歌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谷歌的一番“大动作”,在国际互联网界引发了不小反响,但是,中国政府绝对不会因为一个企业的无理要求,而改变依法管理互联网的决心,更不会给一家外国企业以治外法权。闹了半天,自讨没趣的谷歌在2010年6月低调地递交了年检材料,依照中国法律法规,完成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牌照续期,由此才结束了一段闹剧。但是,一时失败不会让谷歌这样的公司收敛,借着中东的社会动乱,它又开始蠢蠢欲动,又要对中国打政治牌了。对于这类企业,中国不抱任何幻想,它不顾公理、国际法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就有权按照中国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节制。
  在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中,东印度公司曾经派战船参战,敲开了中国的国门,让中国陷入百年混乱,为中国人留下了屈辱的血泪史,今天,中国不会让新的东印度公司,重演历史故事。

(责任编辑:张玉珂)

蘋果日報 - 20110829 - 《蘋果》世貿遺址直擊 911劫後十年 重建•人心

 

今日<br/>世貿中心重建的不僅是大廈,也是美國人的信心。<br/>黎樹雄攝

 

    今日
    世貿中心重建的不僅是大廈,也是美國人的信心。
    黎樹雄攝

    《蘋果》世貿遺址直擊
    911劫後十年 重建•人心

    2011年08月29日

    十年前那天,陽光嫵媚,生活本應一切如常,若非兩架民航客機穿過世貿中心,這個日子早已被人遺忘了。十年後,《蘋果》記者重訪世貿遺址,微雨輕灑,天色陰暗,若非建築地盤繁忙嘈雜的聲響,他們談起 911也不會如此振奮。
    記者:蔡元貴

    911劫後十年 重建•人心

    「這裏每天都有三千名建築工人在工作,當工程由地基階段進入地面階段,人數將會增加至一萬人」。世貿重建項目發展商 Silverstein Properties公關代表 Dara McQuillan形容,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型的建築工程,總投資多達 200億美元,港幣約 1,550億。

    不會忘記 不願想起

    放大圖片

    當年<br/>十年前的 911驚天恐怖襲擊,傷盡美國人民的心。

    當年
    十年前的 911驚天恐怖襲擊,傷盡美國人民的心。

    當年的煉獄與瓦礫,如今換上了飛揚的塵土與雜沓的鋼筋。地盤內一台大型吊臂掛着一幅美國旗,隨風飄揚,向世界宣示着美國人重新振作的決心。 911恐襲之後,世貿中心建築群所有七幢大廈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重建工程浩大而漫長,首幢從災場重新矗立起來的大樓是世貿中心七座,於 2006年完成。
    部份工程希望趕及在 911十周年完成,地盤開工時間很早,記者下榻地盤旁邊的酒店,早上 7時許就被建築噪音吵醒。繞着地盤的都是繁華大街,人們匆匆趕路,似乎都沒有再把那場浩劫掛在心上了,除了街角那一爿遊客中心。

    「這裏說明我們不會放棄,我們仍是很強大的國家,而且互相團結」。來自佛羅里達的工程師 Tuck,這天來紐約度假,特意到世貿遺址走走,有這樣的感想。遊客中心外,還有一位 911罹難者的朋友, Ian Burns從南卡羅萊納州來到,他說慘劇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尤其在人身安全方面﹕「每次我出外旅遊,總會想起 911。」他希望人們不會忘記 911,從中吸取教訓。
    記者深信,美國人十年過後仍未放心過來,即使拉登已經死了,記者在香港登機往紐約時,航班的保安檢查依然嚴謹。不過並非每個美國人都對 911十周年這日子感興趣,餐廳東主 Tom說,他到來只是給予參與重建的人一點精神上的支持,但他認為再談 911只是白費時間與精力,人們應把心思放在未來的生活上。

    美國人相信,世貿的重建,是國家團結力量的象徵。

    美國人相信,世貿的重建,是國家團結力量的象徵。

    十年前塌下的其中一座世貿中心大樓,原址改建成一個水池。

    十年前塌下的其中一座世貿中心大樓,原址改建成一個水池。

    記者重訪世貿原址,災場已變繁忙的工地。

    記者重訪世貿原址,災場已變繁忙的工地。

    世貿中心旁的 St. Paul's Chapel, 911後成為悼念這場世紀浩劫的地標。

    世貿中心旁的 St. Paul's Chapel, 911後成為悼念這場世紀浩劫的地標。

    弟弟救人殉職
    兄留守災場找工作

    2011年08月29日

    他在世貿跌倒,在世貿重新站起來。建築工人 Brian Lyons有個任職消防的弟弟, 911當天奉命救人殉職,兄弟從此陰陽永隔。十年過後, Brian已悲傷不再,他全情投入世貿的重建工作,直至完成任務那一天,他會帶着孩子到來,吃着三文治,享受沒有恐懼的時光。

    悲劇的感覺已沒有了

    911當天,陰差陽錯, Brian的弟弟需要替同事值班,恐襲發生後, Brian隨即致電弟弟,已經找不着了。「當我知道飛機撞擊的事,第一時間已有直覺,擔心弟弟也遭殃」。 Brian於是尋遍紐約的消防局,找尋弟弟的影蹤。事發後的整整一個星期, Brian都沒有歸家,一直留在世貿災場,等候弟弟的出現。直至有天早上, Brian察覺到,搜救的消防員行動變得緩慢過來,他就意識到,弟弟已永遠離他而去了。
    但他沒有變得意志消沉,也沒有刻意避開世貿這塊傷心地,反而選擇留守災場,參與世貿重建工作。
    過去十年,他在不同建築公司任職過,從不同範疇投入世貿重建工程。很多時候都是朝三晚八,每天工作十多小時,記者問他是不是以忙碌的工作來麻醉自己,他說他早已忘記傷痛。
    「悲劇的感覺在很久以前已經沒有了,都十年了」。 Brain說,大概在 911的五年後,他已不再想着亡弟的事了。「時間可以療傷,對我來說,我已經放低了 911的陰影,只向前看」。話是這樣說,但說起拉登被殺, Brian依然顯得很安慰:「我為過去十年為對抗恐怖分子而出力的美軍而高興,好像是一個事情終於得到了斷。」

    那年那天的她
    「以為是生命的終結」

    2011年08月29日

    那天早上, Linda Hanick在世貿中心附近,與未婚夫一起。她記得 911的上午天氣很明媚,她如常上班,未婚夫拿着鮮花陪着她,辦公室位於世貿中心的南方。到了辦公室不久,她就聽見爆炸巨響,看到世貿中心大樓有濃煙冒出,然後聽到樓下人們的叫聲,那時她還未知道是恐怖襲擊,以為是在拍電影。

    劫後做義工支援災民

    未幾, Linda的辦公室剛好與飛機撞入世貿的樓層成水平線,她親眼看見第二架航機衝向世貿,然後就整個人跌下來,看見世貿中心大樓很多東西飛出來,但不知道是甚麼。事後才曉得,飛出來的是飛機碎片和大廈的玻璃、雜物。一定是有點不對了,她於是從 25樓跑落樓。
    走到地面,一片混亂,一片迷茫。「我幾乎甚麼都看不見,只能聽見如同地震的聲音」 Linda說。然後她隨着逃亡的人們走入一幢大廈的地庫,那時她感到死亡的降臨:「我以為這是生命的終結了,當時我想起女兒,想到自己已經買了保險,女兒會有保障,就放心了。」
    一切穩定下來,大夥兒又逃到岸邊,在碼頭乘船往對岸。渡輪上,人們都穿上救生衣,大家都很安靜,沒有人哼一句話。船程大約五分鐘,上岸了,終於有一名老婦人哭起來。那天晚上, Linda睡不着。
    Linda是世貿中心附近小教堂 St. Paul's Chapel的職員,她與小教堂的緣份,源於 911恐襲。她是在那場浩劫之後投入義務工作,在 St. Paul's Chapel支援 911災民,包括傷者、死難者家屬和深受災後創傷的紐約人。

    蘋果資訊:這場恐襲改變了世界

    2011年08月29日

    911恐怖襲擊發生於 2001年 9月 11日上午 9時 11分前後,恐怖組織阿蓋德發動死士騎劫民航客機襲擊美國金融、政治及軍事核心區,先後撞毀了世貿中心兩幢大廈及五角大樓,造成近 3,000人死亡,單是世貿中心便有 2,753人喪生。
    911不但是美國的國殤,浩劫讓全世界都陷入恐慌與驚慄。災難的死傷者來自 70個國家,那陣子,人們甚至不敢坐飛機,國際金融經濟重挫。往後十年,美國致力報復,攻打伊拉克、追殺拉登,世界沒有一刻安寧過﹔另一方面,恐怖組織繼續發動零星襲擊。 911改變了整個世界,這些改變,時至今日也沒有停頓下來。 now TV 223「 HISTORY」頻道將於 9月 11日晚上 8時半播出特輯《 911十年後》,檢視這十年間的相關人事巨變。

    蘋果日報 - 20110829 - 《蘋果》世貿遺址直擊 911劫後十年 重建•人心

    蘋果日報 - 20110829 - 港人每四天吃一次燒味 易患心血管病燒腩、燒骨最高危

     

    澳洲及英國註冊營養師潘仕寶提醒大家,吃燒味時應避免吃皮和肥肉,以免攝取過多脂肪。陳亮華攝

     

      澳洲及英國註冊營養師潘仕寶提醒大家,吃燒味時應避免吃皮和肥肉,以免攝取過多脂肪。陳亮華攝

      【本報訊】燒味是本港傳統美食之一,調查發現,港人平均每四天便吃一次,逾半人喜歡半肥瘦燒味,近七成人會加添醬汁。營養師指出,半肥瘦或偏肥燒味含大量飽和脂肪,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燒腩及燒骨的飽和脂肪含量最高,估計一碟燒腩飯卡路里含量已佔成人一日所需熱量近七成。
      記者:陳凱迎、郭慧嫻、鄭啟源

      黯然銷魂叉飯「營」過腩仔

      一項訪問了 1,706人的網上調查發現, 99%受訪者有食燒味習慣,每人平均約四天便吃一次, 76%人每周最少吃一次, 51%人更平均每周吃兩次或以上;男士平均每 3.4天吃一次,較每 4.5天才吃一次的女士頻密。港人五大最愛燒味依次為叉燒( 71%)、燒肉/燒腩( 48%)、燒鵝( 32%)、豉油雞( 29%)及乳豬( 27%)。 58%人喜歡半肥瘦燒味, 67%會添加燒味汁、酸梅醬或薑蓉等醬汁, 44%會連皮吃, 26%愛吃燒焦部份,僅 1%會因健康問題而不吃燒味。
      英國及澳洲註冊營養師潘仕寶解釋,以每次進食份量約 100克推算,港人每年進食燒味逾 6.6萬噸,數量驚人。她表示,燒味主要以燒或蒸的方法烹調,沒有額外添加油份,但大部份港人愛吃口感較佳的半肥瘦燒味,當中的動物脂肪含大量飽和脂肪,會刺激肝臟製造壞膽固醇,增加患上冠心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紅黃綠燈健康分類

      若以紅、黃、綠區分各類燒味的飽和脂肪含量,潘仕寶指出,含量最高的燒腩及燒骨屬紅燈;含量稍低的燒鵝及燒鴨屬黃燈;去皮去脂肪的叉燒、燒肉、豉油雞及白切雞屬綠燈。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資料,每 100克叉燒肉熱量約為 210至 316千卡,熱量較每 100克 300至 450千卡的豬腩低近 42%,她保守估計,一碟燒腩飯的卡路里,比一碟熱量約 1,046千卡的半肥瘦蜜汁叉燒飯高 20至 30%,已佔成人一日所需約 2,000千卡熱量近七成。另外,港人吃燒味偏向「重口味」,燒味汁及薑葱油的脂肪及鈉質含量高,攝取過量鈉質會令身體積水,增加血壓及心臟負荷,而燒焦部份則可能含致癌物,皮層是動物脂肪少食為妙。

      健康貼士:去皮去脂肪 配碟菜

      2011年08月29日

      營養師指,由於燒味主要以燒或蒸的方式烹調,未有額外添加油份,只要每周吃不多於兩餐,男士每次最多吃 6至 8件,女性每次吃 4至 6件,並配以一碟灼菜,一樣可以食得健康。營養師潘仕寶表示,叉燒、燒肉、油雞及切雞,飽和脂肪含量較其他燒味少,只要吃時去皮及去脂肪,已有助降低冠心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市民亦應避免吃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燒腩及燒鵝等。不少人吃燒味時會要求「加汁加葱」,但她指,燒味汁及薑葱油的脂肪及鈉含量高,只宜酌量食用,正在減肥及高血壓人士更應完全避免。
      《蘋果》記者

      燒味健康分類

      健康程度:綠燈(較少飽和脂肪)
      燒味類別:叉燒、燒肉、豉油雞、白切雞(全以去皮去脂肪計)
      健康程度:黃燈(中等飽和脂肪)
      燒味類別:燒鵝、燒鴨、乳豬(全以去皮去脂肪計)
      健康程度:紅燈(較多飽和脂肪)
      燒味類別:燒腩、燒骨
      資料來源︰ healthyD.com

      蘋果日報 - 20110829 - 港人每四天吃一次燒味 易患心血管病燒腩、燒骨最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