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珠三角会同时存在香港、广州、深圳这三个特大城市?
按理来说,大城市都有吸虹效应,按照经济理论,这么小的地理位置里不可能存在三个体量这么大的经济体,这在世界上,历史上有没有先例?
补充:
我相信中国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都和西欧、日本以及美国差很远,相信这个常识是不需要给我普及的。但我的问题不是问珠三角为什么这么发达,而是问为什么这个小的范围里面会同时存在三个无论从人口还是经济体量都这么庞大的城市。你上面所列出的城市群里面,除了它们的主城市以外,周边的城市无论是人口还是GDP大部分都是比不上广深港的。在广州到香港的这个距离里面,和广深港GDP比较接近的就只有费城和横滨(神奈川)。但这两个城市的人口都远远不及广深港,而且在同一个城市群里面,都只是出现了两个,而不是三个。更重要的是,包括长三角在内,周边城市和主城市的关系都是非常明星的互补关系,但广深港这三个城市,当然有互补的地方,但恐怕更多是竞争关系。这种格局,恐怕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个地区。我的提问更多是希望大家分析一下这个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补充:
我相信中国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都和西欧、日本以及美国差很远,相信这个常识是不需要给我普及的。但我的问题不是问珠三角为什么这么发达,而是问为什么这个小的范围里面会同时存在三个无论从人口还是经济体量都这么庞大的城市。你上面所列出的城市群里面,除了它们的主城市以外,周边的城市无论是人口还是GDP大部分都是比不上广深港的。在广州到香港的这个距离里面,和广深港GDP比较接近的就只有费城和横滨(神奈川)。但这两个城市的人口都远远不及广深港,而且在同一个城市群里面,都只是出现了两个,而不是三个。更重要的是,包括长三角在内,周边城市和主城市的关系都是非常明星的互补关系,但广深港这三个城市,当然有互补的地方,但恐怕更多是竞争关系。这种格局,恐怕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个地区。我的提问更多是希望大家分析一下这个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1 条评论
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
66 个回答
謝邀。
其實之前已經看到這條問題,而且認為這條問題極有討論價值,奈何最近都忙得喘不過氣來,故一直沒有回答。當時這條問題關注的人不多,答案亦只有寥寥數個,忘記是那一位答主說要打題主臉,我個人其實頗為反感「打臉」兩個字。當然,我感到反感的原因可能是我不真正了解「打臉」這個新詞在網絡上或內地社區裡的實際意義,但無論是什麼原因,「打臉」一說實在令人反感。
題外話說得太多了,還是說回正題。
1. 引言:
題主提到「虹吸效应」,抱歉,由於小弟才疏學淺,這個名字還是第一次聽。簡略點擊了相關文獻,大致理解題主所言為何。另一方面,題主題及「按照经济理论,这么小的地理位置里不可能存在三个体量这么大的经济体」,最後,答主在他隨後的補充解釋了他的想法,指出他認為「广深港这三个城市,当然有互补的地方,但恐怕更多是竞争关系」。
我認為這條問題,是知乎裡標籤著「香港」的話題中,難得一見的好問題,題主本身對於珠三角地區的觀察亦十分到位,不得不在回答之前,感謝及讚賞一下題主。
2. 相關理論
小弟對於城市發展的理論認識並不算多,若有錯漏,還請各位知友提醒指教,但不要打臉,臉會痛。
根據題目:「按理来说,大城市都有吸虹效应,按照经济理论,这么小的地理位置里不可能存在三个体量这么大的经济体」,題主的想法頗有古典地理學家的身影。
第一個我想到的理論,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這個理論的看法如下:
相信未接觸過的朋友,看完還是不會明白的。讓我來解釋一下吧。
假設,現在只有一家店:米店;同時亦只有一種貨品:米。
米店向其所在區域提供商品(即米),並以此維持其收支。建基於這個假設,米店的開設並不會過於接近,因為在貨品相同的情況下,過多的米店會分簿彼此之間的利潤。商業互動及理性行為的假設下,米店的分佈會如圖(五)所示,以這個模樣出現。
當然,這個理論還有其他的演譯模式,略去不談,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學習。
這個理論有幾個重點假設:
當然,知識淵博的各位自然能夠即時指出很多反駁。的確,這個理論被批評的地方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亦有不少,但無可否認的,是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讓我們去思考城市生態的發展。
第二個我想到的理論是: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時間關係,我直接引用網絡上有關這條目的解釋吧。
要理解這個理論應該不太困難,故我就不多說了。
3. 正文-歷史部份:
終於寫到正文了。
有關城市生態的理論,無論在地理學,還是社會學,都有不少的討論。但始終,理論是經過假設以及學者的簡化,每一個理論都有它們各自的局限。而珠三角地區,則是講述理論局限與現實分別的好例子。
廣州、香港及深圳三個城市,實際上是經由三種完全不同的原因發展出來的結果。廣深港之所以能夠同時在珠三角鼎立,絕對不是城市自然發展的結果,亦因此,上文提及的理論全部無法解釋廣深港。
哈哈,抱歉了。
三個城市之中,只有廣州一地,能稱得上自然發展而成的城市。廣州,又稱為廣府,這個城市在傳統上便一直是中華地區對外的貿易重鎮。在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裡,商人能夠在廣州出發,西至歐洲,東至日本,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幾個貿易樞紐。
明末至晚清
廣州:
同時,因為由於廣州遠離京城,即使在明清年間,朝廷重農抑商,或頒令海禁,廣州依然以「貿易城市」存在於世。直到乾隆期間,由於清朝只設「一口通商」,造成廣州十三行壟斷了全中國對外的所有貿易的現象。雖然其後清朝因為在第一次中英戰爭中戰敗,被逼開放福州、廈門、寧波及上海,上海之後慢慢取代廣州,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最大商港。
香港:
香港的出現同樣因為南京條約,但即使到了十九世紀末,香港還遠稱不上大城市。一方面人口有限,工業發展緩慢,另一方面香港仍不被英國重視,相關的投資或建設有限。在這個情況下,香港並不能被視為廣州的競爭對手。有關香港的部份,可參閱我另一個回答:
如果没有英国150多年的统治,香港会像今天这么繁荣吗? - 林建建的回答
民國至改革開放前:
由民國起,香港足步踏上其城市發展之路。與廣州相比,香港得益於政局的穩定。廣州先後經歷由清朝到民國、民國時的淪陷,到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階段,但香港只有淪陷時的三年零八個月出現嚴重的政局動蕩,其他時間均免受政局的破壞,亦因此,香港有福地一說,這是後話。
廣州從民國起,基本上沒有太明顯的經濟增長,一方面廣州失去以前獨擁的貿易地位,另一方面,廣州亦沒有地緣優勢。但無法如何,廣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依然是中國幾座發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與上海不同的,是廣州更稱得上一座由中國人自行發展出來的城市,上海或多或少得益於外灘上的租界。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
深圳在改革開放前角色極為特別,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是前往香港的起點。昨天我為香港的大學文學獎擔任大會司儀時,和本屆文獎小說組得主呂少龍先生交談時,說起了60年代的深圳。在此,我節錄了他的小說《搭棚的一代》:
深圳在這段時間,漁村也未必稱得上,更何況城市。深圳的發展,是鄧小平最大的功積。因為幾十年的內鬥,中國大陸在70年代基本上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物資短缺,食物不足,沒有足夠的醫療技術,終於,鄧小平願意踏出改革的第一步,願意和世界(主要指西方世界,當時特別指美日英三國,而日本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當然,今天我說日本幫助過中國(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被視為政治不至確的行為,不過...唉)對話,因此,他決定在地理位置接近香港,現在被統稱為深圳的地方設定經濟特區,大膽引入港資台資,深圳才會成為之後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
4. 正文及結論-經濟學部份
勞力是工業發展重要的資本,60s-90s,沒有勞力基本上無法發展密集式工業。我對廣州工業的了解不太深刻,也沒有認真閱讀過相關文獻,但在印象之中,廣州有大量輕工業。家父是佛山人,在言談間曾多次提及石灣的陶瓷生產。雖然如此,我還是不清楚廣州地區的工業發展。
香港的工業發展時期很短,集中在50年代到80年代,由於戰亂,及逃避文革,短期內香港人口增長了幾倍。1945年,香港大約有50萬人口,1981年,香港人口達到510萬,可見香港人口增長速度是何等誇張。伴隨著人口的移入,手工業的發展極為迅速,當時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是歐美國家,「香港制造」曾經是個品牌。隨著工業發展飽和,香港勞力成本增加,資本家尋找其他地方繼續生產,原先打算前往東南亞國家。在這時,鄧公出手了,向香港提出合作可能,設深圳特區吸引港資,大量港商轉戰內地,一時間,深圳遍佈香港企業,而香港亦因此得到珍貴的空間及人口,開始轉營第三產業。
簡單來說,在21世紀前,廣州深圳香港三地的競爭並不明顯,原因是三地的經濟產業不同。香港發展工業期間,深圳處於混沌狀態,在香港踏入後工業時代,深圳才開始其工業發展。由於民工移入的關係,深圳在改革開放後追過香港、趕上廣州,成為珠三角裡三大城市之一。
現在,得益於科技進步,運輸成本已經大為降低,組織傳播工具亦遠非前人所能想像。在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之下,地理上的距離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相反,現代社會地方以地方之間真正的距離,在於城市的規劃、城市中的通訊。在我的眼中,香港和廣州或深圳仍有一定的距離(沒有誰先誰後的意思),在香港使用google、facebook等是主流,在內地則是百度人人,無形的距離仍然是有的,在這個情況之下,香港,還在遠方。
(竟然趕及在12時完成!!呵呵,我是天才哈哈哈!!!!暫且寫到這裡吧,我看其他的答案也說了不少,就這樣吧,有機會再補充)
[1] 全人教育百寶箱
[2] 工業區位論 - MBA智库百科
其實之前已經看到這條問題,而且認為這條問題極有討論價值,奈何最近都忙得喘不過氣來,故一直沒有回答。當時這條問題關注的人不多,答案亦只有寥寥數個,忘記是那一位答主說要打題主臉,我個人其實頗為反感「打臉」兩個字。當然,我感到反感的原因可能是我不真正了解「打臉」這個新詞在網絡上或內地社區裡的實際意義,但無論是什麼原因,「打臉」一說實在令人反感。
題外話說得太多了,還是說回正題。
1. 引言:
題主提到「虹吸效应」,抱歉,由於小弟才疏學淺,這個名字還是第一次聽。簡略點擊了相關文獻,大致理解題主所言為何。另一方面,題主題及「按照经济理论,这么小的地理位置里不可能存在三个体量这么大的经济体」,最後,答主在他隨後的補充解釋了他的想法,指出他認為「广深港这三个城市,当然有互补的地方,但恐怕更多是竞争关系」。
我認為這條問題,是知乎裡標籤著「香港」的話題中,難得一見的好問題,題主本身對於珠三角地區的觀察亦十分到位,不得不在回答之前,感謝及讚賞一下題主。
2. 相關理論
小弟對於城市發展的理論認識並不算多,若有錯漏,還請各位知友提醒指教,但不要打臉,臉會痛。
根據題目:「按理来说,大城市都有吸虹效应,按照经济理论,这么小的地理位置里不可能存在三个体量这么大的经济体」,題主的想法頗有古典地理學家的身影。
第一個我想到的理論,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這個理論的看法如下:
中地系指提供其四周居民所需商品与服务的地点。根据各中地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等级的不同,中地又可区分低级中地与高级中地。低级中地因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等级 较低,能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的范围较小;反之,高级中地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等级较高,可从较大的范围吸引较多的消费者前来购物。
为讨论地表上各等级中地的分布型态,德国地理学家克里司徒勒(Walter Christaller)於1933年提出中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理论简化了现实世界复杂的现象,为探讨在距离的影响下中地的分布型态,因而假设地表为环境到处相同的平原,居民平均分布,居民的特质也没 有空间差异;其次利用商品圈(the range of a goods)和商阈(the threshold of a goods)的概念,建构各阶层中地和其市场区的空间安排。商品圈是指消费者愿意到中地消费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最大距离;商阈是指维持中地机能正常营运的临 界距离。当商品圈小於商阈,则经营者因亏本而无法营运;商品圈等於商阈时,盈亏相等可以维持基本生存;若商品圈大於商阈,则有多馀的利润可图。(图一丶图 二-1) [1]
( 中地六角形市場區域網的形成 - 邱麟翔繪圖)
相信未接觸過的朋友,看完還是不會明白的。讓我來解釋一下吧。
假設,現在只有一家店:米店;同時亦只有一種貨品:米。
米店向其所在區域提供商品(即米),並以此維持其收支。建基於這個假設,米店的開設並不會過於接近,因為在貨品相同的情況下,過多的米店會分簿彼此之間的利潤。商業互動及理性行為的假設下,米店的分佈會如圖(五)所示,以這個模樣出現。
當然,這個理論還有其他的演譯模式,略去不談,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學習。
這個理論有幾個重點假設:
克里司徒勒假设:
均质平面假设 (Homogeneous surface)
- 在一块平地上,各中地间距离相等,不同中地售卖不同等级的商品。
- 而土地上的肥沃度丶资源丶起伏一致,而且人口分布均匀,所以相应的收入分布丶对货物需求丶消费方式均一致。
- 交通的运输条件一致,例如运输工具与运费都一样。
理性人假设:
-消费者与生产者皆是理性经济人。消费者会以最低交通费用,到最近的城市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生产者会力求扩大市场,以谋取较高利润。
-由於人们前往中地购买的过程需要交通时间,通常会选择最近的地方购物,如是一些低等级商品绝大多数中地都会出售。低等级商品一般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面包丶牙刷丶牙膏丶肥皂等。而一些高等级商品,如名贵货品和名牌商品,人们通常愿意花费较高交通费用购物,因此出售高等级商品的中地必然比销售低等级商品的中地少。
-各城市的易达性一样,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
當然,知識淵博的各位自然能夠即時指出很多反駁。的確,這個理論被批評的地方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亦有不少,但無可否認的,是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讓我們去思考城市生態的發展。
第二個我想到的理論是: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時間關係,我直接引用網絡上有關這條目的解釋吧。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後他又於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数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丶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数分成适用於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数和只适用於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数,如湿度对纺织工业丶 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覆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数:运费丶劳动费丶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 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数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路(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数劳动费对这一网路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 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数修改基本网路,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於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 方必须位於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麽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 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於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 时,生产地多设於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於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於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 制品中工资的数量。韦伯探讨了劳动费的地理差异如何影响区位变化,即区位从运费最小地点移向劳动费最小地点的条件。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於 运费增加额时,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为了用数学推导这一问题,他设计了等费线理论:以运费最小地点为中心,向四外延伸,每吨产品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为等费线。而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约额等 同的相切线为决定等费线,决定区位的改变。如图所示,RM1和RM2为两个原料产地,M为市场。假设RM1和RM2生产的是减重原料(减重率50%),原 料和产品每吨运价相等,则环绕RM1和RM2的费用等值圈表示生产 1个单位产品(假如为1吨)所需用原料的运费;以M为中心的费用等值圈则表示单位产品运往市场的运费。由於原料是减重的,而产品是纯的,所以环线RM1和 RM2的运费等值圈的间距比环绕M的要密。X点运费为8(RM1的单位运费2+RM2运费4+产品运到M的运费2),将运费支出为8的各点连接起来,就成 为8的等费用线。 P点是运费最小的点,总支出运费为7。Y点生产1个单位产品,劳动费支出比P点低2个单位,能否将生产地迁至Y,决定於Y点是否在9的运费等费线(即决定 等费线)内,如线上内,可将生产地从P点迁至Y点。[2]
要理解這個理論應該不太困難,故我就不多說了。
3. 正文-歷史部份:
終於寫到正文了。
有關城市生態的理論,無論在地理學,還是社會學,都有不少的討論。但始終,理論是經過假設以及學者的簡化,每一個理論都有它們各自的局限。而珠三角地區,則是講述理論局限與現實分別的好例子。
廣州、香港及深圳三個城市,實際上是經由三種完全不同的原因發展出來的結果。廣深港之所以能夠同時在珠三角鼎立,絕對不是城市自然發展的結果,亦因此,上文提及的理論全部無法解釋廣深港。
哈哈,抱歉了。
三個城市之中,只有廣州一地,能稱得上自然發展而成的城市。廣州,又稱為廣府,這個城市在傳統上便一直是中華地區對外的貿易重鎮。在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裡,商人能夠在廣州出發,西至歐洲,東至日本,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幾個貿易樞紐。
明末至晚清
廣州:
同時,因為由於廣州遠離京城,即使在明清年間,朝廷重農抑商,或頒令海禁,廣州依然以「貿易城市」存在於世。直到乾隆期間,由於清朝只設「一口通商」,造成廣州十三行壟斷了全中國對外的所有貿易的現象。雖然其後清朝因為在第一次中英戰爭中戰敗,被逼開放福州、廈門、寧波及上海,上海之後慢慢取代廣州,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最大商港。
香港:
香港的出現同樣因為南京條約,但即使到了十九世紀末,香港還遠稱不上大城市。一方面人口有限,工業發展緩慢,另一方面香港仍不被英國重視,相關的投資或建設有限。在這個情況下,香港並不能被視為廣州的競爭對手。有關香港的部份,可參閱我另一個回答:
如果没有英国150多年的统治,香港会像今天这么繁荣吗? - 林建建的回答
民國至改革開放前:
由民國起,香港足步踏上其城市發展之路。與廣州相比,香港得益於政局的穩定。廣州先後經歷由清朝到民國、民國時的淪陷,到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階段,但香港只有淪陷時的三年零八個月出現嚴重的政局動蕩,其他時間均免受政局的破壞,亦因此,香港有福地一說,這是後話。
廣州從民國起,基本上沒有太明顯的經濟增長,一方面廣州失去以前獨擁的貿易地位,另一方面,廣州亦沒有地緣優勢。但無法如何,廣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依然是中國幾座發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與上海不同的,是廣州更稱得上一座由中國人自行發展出來的城市,上海或多或少得益於外灘上的租界。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
深圳在改革開放前角色極為特別,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是前往香港的起點。昨天我為香港的大學文學獎擔任大會司儀時,和本屆文獎小說組得主呂少龍先生交談時,說起了60年代的深圳。在此,我節錄了他的小說《搭棚的一代》:
年少輕狂的年代,稻穗飛快抽高,靠近邊境的村莊,及腰的稻子剛好隱蔽每一個偷渡的身影。連結香港與羅湖的深圳河,在他身邊無聲地流淌著。隔著鐵絲網,在米字旗飄搖不定的碉堡上,傳來英國兵執槍走動的沉重皮鞋聲。但巡邏的邊防軍力有限,只要防線騰出空位,只要稻田與黑夜合謀,就可以直奔深圳河下水。那夜,他拼著力氣,一躍而下,朝南岸游去……香港啊香港!當年湧過邊界的洪流,一代人車水馬龍的勞苦,把出水顫抖的腳步扶穩。肩負延續原鄉脈絡的重責,被時代選中的他們,只不過借南方一塊奇石苟延殘喘,未曾想過日後的繁榮,成為了原鄉的替身,順理成章,或已經變成唯一的家,唯一的根源。
深圳在這段時間,漁村也未必稱得上,更何況城市。深圳的發展,是鄧小平最大的功積。因為幾十年的內鬥,中國大陸在70年代基本上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物資短缺,食物不足,沒有足夠的醫療技術,終於,鄧小平願意踏出改革的第一步,願意和世界(主要指西方世界,當時特別指美日英三國,而日本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當然,今天我說日本幫助過中國(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被視為政治不至確的行為,不過...唉)對話,因此,他決定在地理位置接近香港,現在被統稱為深圳的地方設定經濟特區,大膽引入港資台資,深圳才會成為之後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
4. 正文及結論-經濟學部份
勞力是工業發展重要的資本,60s-90s,沒有勞力基本上無法發展密集式工業。我對廣州工業的了解不太深刻,也沒有認真閱讀過相關文獻,但在印象之中,廣州有大量輕工業。家父是佛山人,在言談間曾多次提及石灣的陶瓷生產。雖然如此,我還是不清楚廣州地區的工業發展。
香港的工業發展時期很短,集中在50年代到80年代,由於戰亂,及逃避文革,短期內香港人口增長了幾倍。1945年,香港大約有50萬人口,1981年,香港人口達到510萬,可見香港人口增長速度是何等誇張。伴隨著人口的移入,手工業的發展極為迅速,當時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是歐美國家,「香港制造」曾經是個品牌。隨著工業發展飽和,香港勞力成本增加,資本家尋找其他地方繼續生產,原先打算前往東南亞國家。在這時,鄧公出手了,向香港提出合作可能,設深圳特區吸引港資,大量港商轉戰內地,一時間,深圳遍佈香港企業,而香港亦因此得到珍貴的空間及人口,開始轉營第三產業。
簡單來說,在21世紀前,廣州深圳香港三地的競爭並不明顯,原因是三地的經濟產業不同。香港發展工業期間,深圳處於混沌狀態,在香港踏入後工業時代,深圳才開始其工業發展。由於民工移入的關係,深圳在改革開放後追過香港、趕上廣州,成為珠三角裡三大城市之一。
現在,得益於科技進步,運輸成本已經大為降低,組織傳播工具亦遠非前人所能想像。在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之下,地理上的距離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相反,現代社會地方以地方之間真正的距離,在於城市的規劃、城市中的通訊。在我的眼中,香港和廣州或深圳仍有一定的距離(沒有誰先誰後的意思),在香港使用google、facebook等是主流,在內地則是百度人人,無形的距離仍然是有的,在這個情況之下,香港,還在遠方。
(竟然趕及在12時完成!!呵呵,我是天才哈哈哈!!!!暫且寫到這裡吧,我看其他的答案也說了不少,就這樣吧,有機會再補充)
[1] 全人教育百寶箱
[2] 工業區位論 - MBA智库百科
近些天,华南进入雨季,航空业一片哀嚎,各种新闻层出不穷。珠三角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什么中国三大航,一个在政治中心,一个在经济中心,一个在雷雨中心。
当然,作为一个对民航有一些了解的飞友,还是会选择去看一些专业偏向的和介绍,例如微博就关注了很多一线飞行员。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搜索结果,在百度里面搜索关键字"珠三角 空域"可以跳出这么多条新闻,而我们看时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07年,社会媒体包括民航局,就注意到并开始已经开始着手解决珠三角空域紧张问题。而最近几年,随着广深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广深机场的不断,这个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其他回答里面,已经有了广深港三地的地理位置,我引用一张南都报道的配图,从珠三角城市机场的布局来看三个城市。
机场的位置大致上也就是城市的位置,可以看到,珠江口附近的机场密集度要大于北部的机场密度。
====================================================================
可能接下来我说的会有一点歪楼,毕竟航空业的繁荣是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珠三角存在三个特大型城市的原因,也就是并不能够非常切题解决答主的困惑。
但是,航空业的发展,无疑助力了三个城市的发展壮大,可以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原因。尤其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虽然上海开始挑战这一地位,但是香港航运中心地位难以撼动,至少十年为限。
====================================================================
近几年,京广西线航路开辟,广兰大通道投入使用,白云机场第三条跑道投入运营,深圳机场新航站楼的落成,都表明珠三角市场很大,兵家必争。同时,广州在筹划建设新机场,从不同方位起降,提高运力,香港机场也想修建第三条跑道(可是有人阻拦,人家是民主阿,实际上我觉得建了,也就是压榨广深的容量,尤其是深圳。)
空中通道的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但是一共空域就只有这么多,排队降落,排队起飞都是不小的问题。尤其是深圳,深圳和香港近在咫尺,而分属两个不同的空管区域,大陆境内的航班不能随意越界,这也就造成了,很多航班延误,然后旅客欲哭无泪,做出某些过激举动。广州机场三跑虽然已经投产,可只增加了十多架次,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翻番的目标。香港准点率高也并不就是全部因为什么政策不同,飞机大小也有关系,飞机越大抗风雨能力就越强,国内航班,大多数都是A320或者是B738这样的窄体机,降落条件当然比大型宽体机例如B777、A380来得苛刻。(扯远了。。。)
所以,航空领域的瓶颈,也是现实城市竞争的一个写照,虽然官方层面的广深港合作在不断推进,但是民众层面也有不同的声音出来,就像之前有一个问题提到,港澳通行证方面,深圳居民"一签多行"变成"一周一行"的政策变更,就被认为是偏袒香港的举动。
上面有一些回答,讨论到广州、深圳、香港有没有合并的趋势。
实际上,我觉得真的是不太可能,你想三个机场能够合并成广深港机场,然后分别取名叫做广州白云分场、深圳宝安分场、香港赤腊角分场吧,2333(抖机灵也是够了。。。)
++++++++++++++++++++++++先讲点正题++++++++++++++++++++++++++++
国内找样本,长三角融合程度是最高的,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也适合长三角的分布有关。长三角三个中心城市的距离大体相当,成一个类似等边的等腰三角形。同时,以上海为中心来看,南翼(甬台温)北翼(苏锡常)也比较均衡。中间中小城市的分布,数量和经济体量也很合适。
相反,广深港,看起来,就有点不那么舒服,虽然说广佛看上去已经建设的不错了,广佛轨道交通也有声有色,但是本身广州的城市建设就是存在挺多硬伤。那边的深港,似乎好一些,香港人却还是不免表露出对大陆金主天生般本能的排斥,哭着喊着,自由行不好嘤嘤嘤。
然后,从历史来看,已经有答案提到了这个因素。我也想简单地说一下我的看法。
先是广州,华南最早形成的大城市,自秦朝,就有南海郡,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历来是封建王朝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到了清朝,广州十三行更是有"官方特许经营"的金字招牌。似乎在一些文献书籍或者广州的朋友提到过,以前广州的地位很高,即使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了东方之珠之后,还有很多香港人称广州为"省城"、"广府"。究其根本,地理以及历史经济原因都存在,不赘述,请看百度,或者是高中地理的一些练习册(出门右拐,新华书店666)
一句话总结:广州的地位来源于历史沿袭。
再看深圳,崛起更多的近三十多年的光景,自改革开放后,自南方谈话后进入到了一个更大的腾飞阶段,直到现在。老人画了一个圈,然后转啊转,一个没有农民的metropolitan,就这么形成了。话说,最近广深在争夺华南第一高楼来着,广州派出的是西塔边上的东塔,也就是周大福出资建造的摩天楼;深圳选择了本地金主平安的新大楼,但是好像看起来,平安高一些,但是真的好丑2333,深圳好看的楼那么多,什么kk100啊,地王大厦啦,都不知道比平安高到哪去了(走题了。。。)
最后来看,亲爱的弹丸之地——香港,它的成功更离不开政策,无论是英国殖民时期,还是大陆解放以后未回归之前,还是回归之后,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技能属性,虽然地理位置真的很好,但仰赖维港吹近两百多年,也不能说是很有能耐吧。香港的没落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就算是用最笨的办法,屁股决定脑袋去推断,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日子也应该到头了。相反,上海,做了这么多年的大陆头牌,也应该要"东方明珠"胜过"东方之珠"了。
举一些代表性的企业来说明一下问题吧。说到广州,想到的第一个是网易,之后则是一些地产商,例如碧桂园、星河湾;说到深圳,想到的企业更多一些,平安、腾讯、华为、中兴等等;轮到香港,则是九龙仓、新鸿基、长黄系、太古等等。广州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一个工业城市,;深圳则是新兴的一个创新导向的城市;香港带有很浓重的第三产业色彩,十分依赖高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助力。
这样看来,三者的互补性其实是很强的,合作前景广阔,如果没有某些人的反对,相信广深港乃至粤港澳会发展的比现在更好,香港关于城市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到广深的身上,毕竟城中村什么的简直糟心,看看九龙城寨,虽然被拆掉真的蛮可惜的,很有趣,但是反人类不宜居。
现在国家层面,对于这一区域的支持,也看得出来。广州设立南沙新区,深圳前海作为金融改革试验田,最近批复了广东自贸区。有人说什么zy扶植上海自贸区、深圳等是为了留一手,谨防香港的跌落,我是觉得某些人想多了,是否有效果我们走着瞧嘛,毕竟自1997年始算起,五十年还没到呀~
高能!回到我最爱的民航吧。
香港机场在我心中留下的最初的印象是,大陆和台湾三通之前,基本上两岸沟通都要经过香港中转。而大陆的国际客流通过香港中转也是机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也从一定层面上造成了广深机场国际航班严重不足的现状,最新的数据是,浦东机场驻场航空公司达到了一百家,首都机场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相比之下,白云、宝安就有点无地自容了,毕竟拥有全国第二和第六的客流量,不可谓不巨大。
与这个现实相对应的是,广深机场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壮大国际客流了。宝安机场推出了"经深飞",并把这个作为一个决策写进了年报。广州机场方面,有很多航空公司,例如埃塞俄比亚航空、肯尼亚航空等,希望开辟航线,但苦于航时安排,以及空域的限制,并不能够遂愿。
可另一个是事实,民航地位的下降,航空并不能够引起国家足够的重视,民航总局已经降级为民航局,可能行政级别没有变吧,但是名字上就low了一截。
写这个答案,还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处理好民航空域这个缩影,为广深港协同发展助力,真的不奢求能够他们能够合并啊喂,痴人说梦啊这是。
三句不离民航,就是我~真的歪楼了,不过随意啦~
香港:
广州:
深圳:并没有找到,嘤嘤嘤=。=
(完)
当然,作为一个对民航有一些了解的飞友,还是会选择去看一些专业偏向的和介绍,例如微博就关注了很多一线飞行员。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搜索结果,在百度里面搜索关键字"珠三角 空域"可以跳出这么多条新闻,而我们看时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07年,社会媒体包括民航局,就注意到并开始已经开始着手解决珠三角空域紧张问题。而最近几年,随着广深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广深机场的不断,这个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其他回答里面,已经有了广深港三地的地理位置,我引用一张南都报道的配图,从珠三角城市机场的布局来看三个城市。
机场的位置大致上也就是城市的位置,可以看到,珠江口附近的机场密集度要大于北部的机场密度。
====================================================================
可能接下来我说的会有一点歪楼,毕竟航空业的繁荣是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珠三角存在三个特大型城市的原因,也就是并不能够非常切题解决答主的困惑。
但是,航空业的发展,无疑助力了三个城市的发展壮大,可以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原因。尤其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虽然上海开始挑战这一地位,但是香港航运中心地位难以撼动,至少十年为限。
====================================================================
近几年,京广西线航路开辟,广兰大通道投入使用,白云机场第三条跑道投入运营,深圳机场新航站楼的落成,都表明珠三角市场很大,兵家必争。同时,广州在筹划建设新机场,从不同方位起降,提高运力,香港机场也想修建第三条跑道(可是有人阻拦,人家是民主阿,实际上我觉得建了,也就是压榨广深的容量,尤其是深圳。)
空中通道的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但是一共空域就只有这么多,排队降落,排队起飞都是不小的问题。尤其是深圳,深圳和香港近在咫尺,而分属两个不同的空管区域,大陆境内的航班不能随意越界,这也就造成了,很多航班延误,然后旅客欲哭无泪,做出某些过激举动。广州机场三跑虽然已经投产,可只增加了十多架次,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翻番的目标。香港准点率高也并不就是全部因为什么政策不同,飞机大小也有关系,飞机越大抗风雨能力就越强,国内航班,大多数都是A320或者是B738这样的窄体机,降落条件当然比大型宽体机例如B777、A380来得苛刻。(扯远了。。。)
所以,航空领域的瓶颈,也是现实城市竞争的一个写照,虽然官方层面的广深港合作在不断推进,但是民众层面也有不同的声音出来,就像之前有一个问题提到,港澳通行证方面,深圳居民"一签多行"变成"一周一行"的政策变更,就被认为是偏袒香港的举动。
上面有一些回答,讨论到广州、深圳、香港有没有合并的趋势。
实际上,我觉得真的是不太可能,你想三个机场能够合并成广深港机场,然后分别取名叫做广州白云分场、深圳宝安分场、香港赤腊角分场吧,2333(抖机灵也是够了。。。)
++++++++++++++++++++++++先讲点正题++++++++++++++++++++++++++++
国内找样本,长三角融合程度是最高的,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也适合长三角的分布有关。长三角三个中心城市的距离大体相当,成一个类似等边的等腰三角形。同时,以上海为中心来看,南翼(甬台温)北翼(苏锡常)也比较均衡。中间中小城市的分布,数量和经济体量也很合适。
相反,广深港,看起来,就有点不那么舒服,虽然说广佛看上去已经建设的不错了,广佛轨道交通也有声有色,但是本身广州的城市建设就是存在挺多硬伤。那边的深港,似乎好一些,香港人却还是不免表露出对大陆金主天生般本能的排斥,哭着喊着,自由行不好嘤嘤嘤。
然后,从历史来看,已经有答案提到了这个因素。我也想简单地说一下我的看法。
先是广州,华南最早形成的大城市,自秦朝,就有南海郡,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历来是封建王朝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到了清朝,广州十三行更是有"官方特许经营"的金字招牌。似乎在一些文献书籍或者广州的朋友提到过,以前广州的地位很高,即使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了东方之珠之后,还有很多香港人称广州为"省城"、"广府"。究其根本,地理以及历史经济原因都存在,不赘述,请看百度,或者是高中地理的一些练习册(出门右拐,新华书店666)
一句话总结:广州的地位来源于历史沿袭。
再看深圳,崛起更多的近三十多年的光景,自改革开放后,自南方谈话后进入到了一个更大的腾飞阶段,直到现在。老人画了一个圈,然后转啊转,一个没有农民的metropolitan,就这么形成了。话说,最近广深在争夺华南第一高楼来着,广州派出的是西塔边上的东塔,也就是周大福出资建造的摩天楼;深圳选择了本地金主平安的新大楼,但是好像看起来,平安高一些,但是真的好丑2333,深圳好看的楼那么多,什么kk100啊,地王大厦啦,都不知道比平安高到哪去了(走题了。。。)
最后来看,亲爱的弹丸之地——香港,它的成功更离不开政策,无论是英国殖民时期,还是大陆解放以后未回归之前,还是回归之后,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技能属性,虽然地理位置真的很好,但仰赖维港吹近两百多年,也不能说是很有能耐吧。香港的没落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就算是用最笨的办法,屁股决定脑袋去推断,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日子也应该到头了。相反,上海,做了这么多年的大陆头牌,也应该要"东方明珠"胜过"东方之珠"了。
举一些代表性的企业来说明一下问题吧。说到广州,想到的第一个是网易,之后则是一些地产商,例如碧桂园、星河湾;说到深圳,想到的企业更多一些,平安、腾讯、华为、中兴等等;轮到香港,则是九龙仓、新鸿基、长黄系、太古等等。广州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一个工业城市,;深圳则是新兴的一个创新导向的城市;香港带有很浓重的第三产业色彩,十分依赖高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助力。
这样看来,三者的互补性其实是很强的,合作前景广阔,如果没有某些人的反对,相信广深港乃至粤港澳会发展的比现在更好,香港关于城市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到广深的身上,毕竟城中村什么的简直糟心,看看九龙城寨,虽然被拆掉真的蛮可惜的,很有趣,但是反人类不宜居。
现在国家层面,对于这一区域的支持,也看得出来。广州设立南沙新区,深圳前海作为金融改革试验田,最近批复了广东自贸区。有人说什么zy扶植上海自贸区、深圳等是为了留一手,谨防香港的跌落,我是觉得某些人想多了,是否有效果我们走着瞧嘛,毕竟自1997年始算起,五十年还没到呀~
高能!回到我最爱的民航吧。
香港机场在我心中留下的最初的印象是,大陆和台湾三通之前,基本上两岸沟通都要经过香港中转。而大陆的国际客流通过香港中转也是机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也从一定层面上造成了广深机场国际航班严重不足的现状,最新的数据是,浦东机场驻场航空公司达到了一百家,首都机场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相比之下,白云、宝安就有点无地自容了,毕竟拥有全国第二和第六的客流量,不可谓不巨大。
与这个现实相对应的是,广深机场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壮大国际客流了。宝安机场推出了"经深飞",并把这个作为一个决策写进了年报。广州机场方面,有很多航空公司,例如埃塞俄比亚航空、肯尼亚航空等,希望开辟航线,但苦于航时安排,以及空域的限制,并不能够遂愿。
可另一个是事实,民航地位的下降,航空并不能够引起国家足够的重视,民航总局已经降级为民航局,可能行政级别没有变吧,但是名字上就low了一截。
写这个答案,还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处理好民航空域这个缩影,为广深港协同发展助力,真的不奢求能够他们能够合并啊喂,痴人说梦啊这是。
三句不离民航,就是我~真的歪楼了,不过随意啦~
香港:
广州:
深圳:并没有找到,嘤嘤嘤=。=
(完)
这个问题要分别讨论这3个城市能够发展起来的原因。广州的发展历史较早,可能要追溯到宋朝,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而广州作为南方最大的城市,如果没有清朝的海禁与天朝的锁国,广州可能很早就已经成为大的商业中心。
香港的特点就是因为他是英国的殖民地和作为自由港的优势,而香港周围没有一个能够达到相同自由度的港口。
深圳能够发展到当前的状态,绝不仅仅是因为是经济特区,而是因为挨着香港。这一点,对比其他四个经济特区就知道了。深圳与香港的地理位置,使得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最便捷的收益区。还有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东莞在深圳与广州之间,也跟着发达了,其余的如佛山、惠州则差距较大。
第二个问题是,这三个地区至少在当前状态下,不是竞争的关系,即便在某些小地方有竞争,但是不影响整体的合作。香港对比深圳而言,是作为资本输出地,在深圳和东莞很很多港资企业就是明证。而一些外资企业,也将香港作为他们与内地连接的窗口,很多货物进口,都将香港作为转运的缓冲区。深圳与广州,事实上,广州主要的功能还是南方商业中心。作为省会城市,对制造业的限制相对较多,小型企业都只能在广州郊区靠近东莞的地方发展。即便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但事实上,由于外资的提供的幅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超过这两个城市所能吸收的程度。根本就不存在蛋糕不够分的问题,而是蛋糕短时无法消化的问题。
广州与香港,广州同时作为一部分高技术外资的集结地和车企中心,部分出口由于各种原因需要通过香港。广州的金融地位与香港的金融地位属于两种不同的地域,在天朝的金融政策下,根本不会引起冲突。
香港的特点就是因为他是英国的殖民地和作为自由港的优势,而香港周围没有一个能够达到相同自由度的港口。
深圳能够发展到当前的状态,绝不仅仅是因为是经济特区,而是因为挨着香港。这一点,对比其他四个经济特区就知道了。深圳与香港的地理位置,使得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最便捷的收益区。还有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东莞在深圳与广州之间,也跟着发达了,其余的如佛山、惠州则差距较大。
第二个问题是,这三个地区至少在当前状态下,不是竞争的关系,即便在某些小地方有竞争,但是不影响整体的合作。香港对比深圳而言,是作为资本输出地,在深圳和东莞很很多港资企业就是明证。而一些外资企业,也将香港作为他们与内地连接的窗口,很多货物进口,都将香港作为转运的缓冲区。深圳与广州,事实上,广州主要的功能还是南方商业中心。作为省会城市,对制造业的限制相对较多,小型企业都只能在广州郊区靠近东莞的地方发展。即便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但事实上,由于外资的提供的幅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超过这两个城市所能吸收的程度。根本就不存在蛋糕不够分的问题,而是蛋糕短时无法消化的问题。
广州与香港,广州同时作为一部分高技术外资的集结地和车企中心,部分出口由于各种原因需要通过香港。广州的金融地位与香港的金融地位属于两种不同的地域,在天朝的金融政策下,根本不会引起冲突。
象牙白、Hiu-ting Lam、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这个问题是很好解释的。
题主所说的虹吸效应是没错的,在国内长三角和华北都只有一个明星城市上海和北京,
但是珠三角在很小的范围内却有三个明星城市,这和珠三角的历史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首先说广州,广州能成为珠三角明星城市很简单,广州在岭南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即使到了民国还一度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建国后一直是广东省省会城市,广州在今天能成为珠三角明星城市几乎就是一种必然。
其次来说香港,香港虽在珠三角并且距离广州也不远,但是香港和珠三角其他城市一百多年来一直在两个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尤其是在建国后香港和大陆非常强烈的政治隔离即使再近的距离也无济于事,所以虹吸效应根本不能在香港和其他珠三角城市之间展现。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香港得益于英方的良好管理和背靠大陆的地理位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再说深圳,深圳的发迹得益于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选择深圳这个地方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原因很简单:就是距离香港近。深圳能突破虹吸效应在广州和香港之间发展起来的原因可以归纳两点,一是他和香港之间受困于不同的政治体制虹吸效应无法展现,二是深圳本身受强大的中央政策保驾护航,广州的虹吸效应基本无力对其产生影响。
另外,珠三角还有两个潜在的明星城市珠海和澳门,可惜由于澳门实力不济这两个城市的光芒并不耀眼。
题主所说的虹吸效应是没错的,在国内长三角和华北都只有一个明星城市上海和北京,
但是珠三角在很小的范围内却有三个明星城市,这和珠三角的历史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首先说广州,广州能成为珠三角明星城市很简单,广州在岭南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即使到了民国还一度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建国后一直是广东省省会城市,广州在今天能成为珠三角明星城市几乎就是一种必然。
其次来说香港,香港虽在珠三角并且距离广州也不远,但是香港和珠三角其他城市一百多年来一直在两个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尤其是在建国后香港和大陆非常强烈的政治隔离即使再近的距离也无济于事,所以虹吸效应根本不能在香港和其他珠三角城市之间展现。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香港得益于英方的良好管理和背靠大陆的地理位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再说深圳,深圳的发迹得益于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选择深圳这个地方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原因很简单:就是距离香港近。深圳能突破虹吸效应在广州和香港之间发展起来的原因可以归纳两点,一是他和香港之间受困于不同的政治体制虹吸效应无法展现,二是深圳本身受强大的中央政策保驾护航,广州的虹吸效应基本无力对其产生影响。
另外,珠三角还有两个潜在的明星城市珠海和澳门,可惜由于澳门实力不济这两个城市的光芒并不耀眼。
小白预警,本文无干货,纯属一个广东非珠人多年生活经验的主观臆断。数据党请轻喷~
——————割一个——————
首先,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历史和地理问题,没想到居然扯起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撕逼,有点摸不着头脑。然后再看看题主的详述,就明白了一切。。。怎么感觉是题主故意引导着这场长珠撕逼的(瞎猜测的,题主不要介意。。。)
————先正经地回答一下题目的问题————
为什么珠三角会出现三个超级大城市?我想只要是学过点历史的人都能分析出这个原因。
广州,岭南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这个是没有半毛钱疑义的。就其地理位置而言,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现在,在整个岭南地区,都找不到比它更优越的。怀揽整个珠三角,面朝南洋,古人选这个地方来发展绝不是乱选的。这样的区位优势没理由成不了大都市圈。
而香港和深圳的崛起,就都拜英国人所赐。不过归根到底,是拜广州,或者整个珠三角所赐。当初英国想着拿香港,第一是考虑到整个岭南地区偏南,山高皇帝远,自己搞点什么朝廷也不会太神经过敏,就算真的出事了,还可以拖延一下中央政府的反应时间(同时在这个位置自己还能赶得及来救场)。第二就是岭南虽然山高皇帝远,但珠三角这一带,特别是广州,他们的生意还是很有赚头的,占了香港,就能在珠三角家门口盯着广州,油水滚滚来呀~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原住民势力很弱,或者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势力。就是漂在海上捕鱼的一些疍民。这个对于香港后来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没有强大的原住民势力的阻挠,英国人基本上就是为所欲为。。。也就是说,可以基本按照自己的心愿来改造开发香港,所以香港才一直保持现代化的发展劲头。
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广州湾(现湛江),也是西方殖民地。但人家是传统良港,周围聚居着大批民风彪悍、而且有很强凝聚力的粤西传统村民。法国佬想拓一下界都被村民们抡着干,发展起来自然碍手碍脚。同样,当年的番鬼佬只要是进入一些有传统村落聚集的地方,都发展得比较困难。村民们时不时就打你个教士,烧你个教堂,甚至群殴领事馆,这还怎么玩?无论是初期英国人在广州近郊,还是后来各国人在华北,都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当然,像沙俄那种野蛮人不属于讨论范围之内。
嗯。。。好像有点扯远了。。。
总之,紧挨着珠江口,再加上英国人的悉心打造,香港慢慢发展起来。然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中国大陆那一段与世隔绝的二三十年历史中,由于中国大陆在全球资本市场的长期缺席,香港就名正言顺地补上了这个空缺,成为整个资本主义阵营在远东地区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点。所以香港在那一段时间超过了一直以来的岭南龙头老大——广州,跃升为岭南资本市场no.1。
而深圳的崛起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就是那个老人的那个圈嘛~然后深圳速度嘛~其实最关键的是因为有!香!港!!!当年国家就是为了和外面的资本市场对接,但又不想完全丧失自己的主导权,就有了深圳。。。
其实深圳的崛起跟香港差不多,香港当年想靠吸广州的血来成长,结果万万没想到整个大陆地区大变天,结果自己挑起了整个全球市场在远东地区的大梁。深圳方面,当年也是想靠吸香港的血长大,结果正好走在了开放的前头,变成了中国打开的第一扇窗。这两个城市都是乘着时势大潮而起。而广州,是实打实地靠着自己的区位优势而崛起的。可以这样说,无论历史怎么变,广州永远都会变成超级大都市。但如果英国佬那段历史稍微改写一下,香港就未必是香港了,那深圳就更不可能是深圳。
所以,这三所大城市虽然都扎在珠三角,但他们的崛起都是有着各自的历史地理背景的,我不知道题主有什么好惊讶的。反而让我觉得有点标题党的感觉,就好像在问"为什么中某海那么小一个地方居然住着那么多重要人物"一样。任何问题细究下去都不会是个意外,不要总是挖表面字眼。
—————其实我更多的是想讲下面的东西————
我没想到上面的答复会花我那么多的时间(我是用手机一个一个摁出来的),本来只是想简单回答一下的。。。
其实,我更多的是想讲一下我对珠三角某些问题的认识,但。。。我现在真的累了。。。困了。。。有空再码。。。
(未完待续)
————待续的来了—————
没想到我的胡诌居然得到了好几人的认可,好开心~~第一次拿到那么多的赞~~要知道我在准备在知乎的第一个回答的时候,特意进行了精心排版,细心收集各种图片,结果…一!个!赞!也!没!有!!!而这次的回答都是在手机上摁出来了的,获赞也是非常开心的。
—————其实上面都是废话—————
嗯,我这个人回答的时候废话比较多,你知道的~
现在我来谈谈我一个粤西非珠人对珠三角的印象。同样无干货,只是瞎bb,数据党们请轻喷~
首先,说一下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个撕逼总是绕不过的…)。答主现在在安徽合肥上学,也算是在泛长三角区域之中吧(虽然这个泛还真的有点泛…)。对长三角还是有一丢丢的了解的。个人认为,珠三角在各个方面虽然都很好,但这是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问题,长三角在各方面都比珠三角好那么一点点。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发展现状,还是发展后劲,长三角还是能压过珠三角的。
那来分析一下呗~
首先,论区位优势,长三角就比珠三角好。长三角位于东南沿海的中部,不像珠三角那样山高皇帝远(我发现我好喜欢用这个词~),过于偏南。如果问中央倾向于哪个地区,那必须是比较近的那个地方。
而岭南一带自古就与中央政府比较疏远,属于那种自己玩自己的,不用你中央怎么管,但你也不要随便来管我的那种境界。所以岭南地区有着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独立的生活文化圈,而且,和国家主流文化差异还比较大(相信大家都听过粤语~)。
所以为什么有些外省人会觉得广东人自我认同感过强,不愿意轻易出省(就像我当年高三时候曾经很坚决地说过,读大学不出省~),甚至有种排外心理(其实这真的有点误解,不过可以理解,一个完全听不懂粤语的外省人整天泡在粤语环境中插不上话,自然会有一种被排外的感觉)。就是因为广东的文化独特性太强,强到完全可以自成一体,那么对国家、对其他地区的依赖性就减弱了很多,对外界没有依赖,自然就没什么感情,甚至外面的人来了,劳资还有点小情绪。
再加上这几年来香港这个熊孩子……怎么地就不说了,整个岭南地区就给人一种不好管的感觉。当年我军南下后不久,某伟大的人就迫不及待地把花帅弄走,搞了一次反地方主义的运动,把各种广东本土干部都一锅端,换成南下干部。说到底,就是对说南蛮鸟语的这群老广不信任。而近几年广东的反腐风暴,又弄掉了一批本土派……咳咳……这些都是听街头碎语瞎传的,当我没说过。我什么都不知道……
而我大上海呢?本身就是某party发家之地,而且几十年来中央就没忽视过对它的控制。所以以它为主导的长三角,自然更信得过。
所以,当年珠三角靠拼政策领跑全国,但现在和长三角相比,就未必有这个优势了。
而且地理优势还没讲完呢。长三角的两翼是中国传统富庶区:江苏,浙江。而珠三角两边……我们称之为被省政府抛弃的粤西粤东……
然后长三角背靠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有啥我就不分析了,学过点地理的都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而珠三角背靠泛珠地区(贩猪?),这个泛珠……目前我也只是知道有这个名词而已……所以论发展深度,珠三角可以说是被碾压……
再加上岭南地区只是在近一百多年来才开始在全国人民面前正式露脸,以前都是我们这些南蛮地区自玩自嗨,国家不用怎么管,最多时不时流放几个大诗人过来而已。不过这近几十年内,广东突然领跑全国,变成了有钱淫。但广东又不像江浙那一带是传统有钱淫,所以难免会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简单点说就是,有钱了,但没有钱的底蕴。所以各种关于广东的恐怖谣言四处肆虐(例如什么都吃,每次听到这个我都有扁人的冲动)。
这就导致个什么呢?在全国人的口碑中,长三角往往要比珠三角好。而高素质的人才,往往更加倾向于流去长三角。就算流来珠三角,也是倾向于去外地人比例颇高的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嘛,归属感强点~),而不是本地人势力强大的广州。所以,就外来人口素质而言,长三角的比珠三角的好点。而且这还导致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由于广东流进了不少素质不太高的外省人,原本古时候被鄙夷为南蛮的广东人,反而开始认为外省人的素质远不如广东本土人,开始产生了自我优越感,然后……这也是广东排外的缘由之一。(不过如今老广的整体素质的确比较高,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当年广州反日打砸抢的相关报道,老广州和广州本地学生自发清理街道)
嗯,又有点扯远了~
所以说,就发展而言,长三角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珠三角就不要不服气了。
—————然而—————
好像很多人喜欢听这个词……
虽然跟长三角对比,珠三角没有优越感可以秀了,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岭南从此就疲软了……
现在我就真真正正以一个非珠广东人的眼光(这句话我说了多少次了~)来看一下我们这个可爱的广东~
—————重要事情划分割线——————
普通的非珠广东人,其实和外省人一样,珠三角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打工的地方,一个可以赚钱的地方。然而,他们又和外省人不同,因为他们从小就在粤语文化氛围中长大,所以他们对珠三角还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
这!个!问!题!很!关!键!!!
我们常说,珠三角外来人口很多很多。然后大家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群讲普通话的外省务工人员。其实,珠三角的外来人口,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本省,即粤西粤东地区。而这一类人,特别是会讲粤语的那群人,和其他外来人口有很大不同。那就是,他们可以真真正正把珠三角看做家的一部分。
不要小看粤语这块招牌,它所带来的凝聚力不是外省人所能想象的。就像汉字凝聚了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民族一样,粤语这种独特性极强的语言,能给整个广东一种很强的自我认同感。这一方面就真的要感谢香港,如果没有香港,粤语流行文化就不会存在,覆盖全省的粤语电视节目和粤语广播电台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现代广东可能就不会有自己独特的、统一的文化。
再加上整个岭南的生活饮食习惯基本一致,而且同样和全国其他地区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广东地区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统一的文化圈。
然而,这有什么卵用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人才不会随便流失。不但不会随便流失,而且这些广东本土人才、本土精英对珠三角还有很强的认同感,能够把珠三角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就这一点,举国而言,能跟广东比的地区,估计没几个。
同时,深圳还能引来不少外省精英。没有过多的本省人才流失(要流失都流到国外了~),还能引来外面的精英,同时自己凝聚力还是不一般的强,那长三角的外来精英质量好一点,又如何~(我不是故意那么嚣张的,不要打我~)
而且,对于海外、特别是欧美的资本市场而言,尽管国家不断地降低大陆在经济方面的各种限制,但对比上海,这些海外资本家还是更信任香港。所以香港的国际自由港地位依旧是长三角难以撼动的(除非国家故意搞臭香港的名声~咳咳~我什么都不知道~)。只要香港没倒,整个珠三角在国际市场就不会没落。
然后再讲讲东南亚市场。自从东盟自贸区开始搞之后,广西就对这个东西抱有殷切希望。不过,其实按各方面条件而言,跟东南亚做生意最适合的地区是珠三角。当然,国家照顾西部嘛,把这个蛋糕给了广西也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广西广东同属岭南,如果未来可以合作,前途或许会更好的(话说泛珠地区指的就是这方面吧)。而且说到东南亚,或许不少国人会一脸不屑的表情。但东南亚市场可以说是前途不可估量的,整个东南亚人口有中国一半差不多,这么大一个市场,两广地区要是努力活动一下,还是有得赚的。
………
其实我想说的还有很多,不过话说摁手机摁了那么久,又累了……
不过也谢谢题主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让我有机会展开了去说。虽然可能会有点离题(估计不是一点……),但希望大家匆匆扫过两眼之后,能对广东有些新的认识,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声明,本人只是个理工科屌丝,非社科类出身。本文一切观点都是仅凭着自己是个广东人的这一身份来即兴而发的。有所偏颇,有所不足,敬请谅解。
——————割一个——————
首先,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历史和地理问题,没想到居然扯起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撕逼,有点摸不着头脑。然后再看看题主的详述,就明白了一切。。。怎么感觉是题主故意引导着这场长珠撕逼的(瞎猜测的,题主不要介意。。。)
————先正经地回答一下题目的问题————
为什么珠三角会出现三个超级大城市?我想只要是学过点历史的人都能分析出这个原因。
广州,岭南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这个是没有半毛钱疑义的。就其地理位置而言,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现在,在整个岭南地区,都找不到比它更优越的。怀揽整个珠三角,面朝南洋,古人选这个地方来发展绝不是乱选的。这样的区位优势没理由成不了大都市圈。
而香港和深圳的崛起,就都拜英国人所赐。不过归根到底,是拜广州,或者整个珠三角所赐。当初英国想着拿香港,第一是考虑到整个岭南地区偏南,山高皇帝远,自己搞点什么朝廷也不会太神经过敏,就算真的出事了,还可以拖延一下中央政府的反应时间(同时在这个位置自己还能赶得及来救场)。第二就是岭南虽然山高皇帝远,但珠三角这一带,特别是广州,他们的生意还是很有赚头的,占了香港,就能在珠三角家门口盯着广州,油水滚滚来呀~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原住民势力很弱,或者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势力。就是漂在海上捕鱼的一些疍民。这个对于香港后来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没有强大的原住民势力的阻挠,英国人基本上就是为所欲为。。。也就是说,可以基本按照自己的心愿来改造开发香港,所以香港才一直保持现代化的发展劲头。
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广州湾(现湛江),也是西方殖民地。但人家是传统良港,周围聚居着大批民风彪悍、而且有很强凝聚力的粤西传统村民。法国佬想拓一下界都被村民们抡着干,发展起来自然碍手碍脚。同样,当年的番鬼佬只要是进入一些有传统村落聚集的地方,都发展得比较困难。村民们时不时就打你个教士,烧你个教堂,甚至群殴领事馆,这还怎么玩?无论是初期英国人在广州近郊,还是后来各国人在华北,都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当然,像沙俄那种野蛮人不属于讨论范围之内。
嗯。。。好像有点扯远了。。。
总之,紧挨着珠江口,再加上英国人的悉心打造,香港慢慢发展起来。然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中国大陆那一段与世隔绝的二三十年历史中,由于中国大陆在全球资本市场的长期缺席,香港就名正言顺地补上了这个空缺,成为整个资本主义阵营在远东地区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点。所以香港在那一段时间超过了一直以来的岭南龙头老大——广州,跃升为岭南资本市场no.1。
而深圳的崛起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就是那个老人的那个圈嘛~然后深圳速度嘛~其实最关键的是因为有!香!港!!!当年国家就是为了和外面的资本市场对接,但又不想完全丧失自己的主导权,就有了深圳。。。
其实深圳的崛起跟香港差不多,香港当年想靠吸广州的血来成长,结果万万没想到整个大陆地区大变天,结果自己挑起了整个全球市场在远东地区的大梁。深圳方面,当年也是想靠吸香港的血长大,结果正好走在了开放的前头,变成了中国打开的第一扇窗。这两个城市都是乘着时势大潮而起。而广州,是实打实地靠着自己的区位优势而崛起的。可以这样说,无论历史怎么变,广州永远都会变成超级大都市。但如果英国佬那段历史稍微改写一下,香港就未必是香港了,那深圳就更不可能是深圳。
所以,这三所大城市虽然都扎在珠三角,但他们的崛起都是有着各自的历史地理背景的,我不知道题主有什么好惊讶的。反而让我觉得有点标题党的感觉,就好像在问"为什么中某海那么小一个地方居然住着那么多重要人物"一样。任何问题细究下去都不会是个意外,不要总是挖表面字眼。
—————其实我更多的是想讲下面的东西————
我没想到上面的答复会花我那么多的时间(我是用手机一个一个摁出来的),本来只是想简单回答一下的。。。
其实,我更多的是想讲一下我对珠三角某些问题的认识,但。。。我现在真的累了。。。困了。。。有空再码。。。
(未完待续)
————待续的来了—————
没想到我的胡诌居然得到了好几人的认可,好开心~~第一次拿到那么多的赞~~要知道我在准备在知乎的第一个回答的时候,特意进行了精心排版,细心收集各种图片,结果…一!个!赞!也!没!有!!!而这次的回答都是在手机上摁出来了的,获赞也是非常开心的。
—————其实上面都是废话—————
嗯,我这个人回答的时候废话比较多,你知道的~
现在我来谈谈我一个粤西非珠人对珠三角的印象。同样无干货,只是瞎bb,数据党们请轻喷~
首先,说一下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个撕逼总是绕不过的…)。答主现在在安徽合肥上学,也算是在泛长三角区域之中吧(虽然这个泛还真的有点泛…)。对长三角还是有一丢丢的了解的。个人认为,珠三角在各个方面虽然都很好,但这是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问题,长三角在各方面都比珠三角好那么一点点。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发展现状,还是发展后劲,长三角还是能压过珠三角的。
那来分析一下呗~
首先,论区位优势,长三角就比珠三角好。长三角位于东南沿海的中部,不像珠三角那样山高皇帝远(我发现我好喜欢用这个词~),过于偏南。如果问中央倾向于哪个地区,那必须是比较近的那个地方。
而岭南一带自古就与中央政府比较疏远,属于那种自己玩自己的,不用你中央怎么管,但你也不要随便来管我的那种境界。所以岭南地区有着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独立的生活文化圈,而且,和国家主流文化差异还比较大(相信大家都听过粤语~)。
所以为什么有些外省人会觉得广东人自我认同感过强,不愿意轻易出省(就像我当年高三时候曾经很坚决地说过,读大学不出省~),甚至有种排外心理(其实这真的有点误解,不过可以理解,一个完全听不懂粤语的外省人整天泡在粤语环境中插不上话,自然会有一种被排外的感觉)。就是因为广东的文化独特性太强,强到完全可以自成一体,那么对国家、对其他地区的依赖性就减弱了很多,对外界没有依赖,自然就没什么感情,甚至外面的人来了,劳资还有点小情绪。
再加上这几年来香港这个熊孩子……怎么地就不说了,整个岭南地区就给人一种不好管的感觉。当年我军南下后不久,某伟大的人就迫不及待地把花帅弄走,搞了一次反地方主义的运动,把各种广东本土干部都一锅端,换成南下干部。说到底,就是对说南蛮鸟语的这群老广不信任。而近几年广东的反腐风暴,又弄掉了一批本土派……咳咳……这些都是听街头碎语瞎传的,当我没说过。我什么都不知道……
而我大上海呢?本身就是某party发家之地,而且几十年来中央就没忽视过对它的控制。所以以它为主导的长三角,自然更信得过。
所以,当年珠三角靠拼政策领跑全国,但现在和长三角相比,就未必有这个优势了。
而且地理优势还没讲完呢。长三角的两翼是中国传统富庶区:江苏,浙江。而珠三角两边……我们称之为被省政府抛弃的粤西粤东……
然后长三角背靠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有啥我就不分析了,学过点地理的都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而珠三角背靠泛珠地区(贩猪?),这个泛珠……目前我也只是知道有这个名词而已……所以论发展深度,珠三角可以说是被碾压……
再加上岭南地区只是在近一百多年来才开始在全国人民面前正式露脸,以前都是我们这些南蛮地区自玩自嗨,国家不用怎么管,最多时不时流放几个大诗人过来而已。不过这近几十年内,广东突然领跑全国,变成了有钱淫。但广东又不像江浙那一带是传统有钱淫,所以难免会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简单点说就是,有钱了,但没有钱的底蕴。所以各种关于广东的恐怖谣言四处肆虐(例如什么都吃,每次听到这个我都有扁人的冲动)。
这就导致个什么呢?在全国人的口碑中,长三角往往要比珠三角好。而高素质的人才,往往更加倾向于流去长三角。就算流来珠三角,也是倾向于去外地人比例颇高的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嘛,归属感强点~),而不是本地人势力强大的广州。所以,就外来人口素质而言,长三角的比珠三角的好点。而且这还导致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由于广东流进了不少素质不太高的外省人,原本古时候被鄙夷为南蛮的广东人,反而开始认为外省人的素质远不如广东本土人,开始产生了自我优越感,然后……这也是广东排外的缘由之一。(不过如今老广的整体素质的确比较高,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当年广州反日打砸抢的相关报道,老广州和广州本地学生自发清理街道)
嗯,又有点扯远了~
所以说,就发展而言,长三角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珠三角就不要不服气了。
—————然而—————
好像很多人喜欢听这个词……
虽然跟长三角对比,珠三角没有优越感可以秀了,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岭南从此就疲软了……
现在我就真真正正以一个非珠广东人的眼光(这句话我说了多少次了~)来看一下我们这个可爱的广东~
—————重要事情划分割线——————
普通的非珠广东人,其实和外省人一样,珠三角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打工的地方,一个可以赚钱的地方。然而,他们又和外省人不同,因为他们从小就在粤语文化氛围中长大,所以他们对珠三角还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
这!个!问!题!很!关!键!!!
我们常说,珠三角外来人口很多很多。然后大家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群讲普通话的外省务工人员。其实,珠三角的外来人口,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本省,即粤西粤东地区。而这一类人,特别是会讲粤语的那群人,和其他外来人口有很大不同。那就是,他们可以真真正正把珠三角看做家的一部分。
不要小看粤语这块招牌,它所带来的凝聚力不是外省人所能想象的。就像汉字凝聚了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民族一样,粤语这种独特性极强的语言,能给整个广东一种很强的自我认同感。这一方面就真的要感谢香港,如果没有香港,粤语流行文化就不会存在,覆盖全省的粤语电视节目和粤语广播电台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现代广东可能就不会有自己独特的、统一的文化。
再加上整个岭南的生活饮食习惯基本一致,而且同样和全国其他地区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广东地区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统一的文化圈。
然而,这有什么卵用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人才不会随便流失。不但不会随便流失,而且这些广东本土人才、本土精英对珠三角还有很强的认同感,能够把珠三角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就这一点,举国而言,能跟广东比的地区,估计没几个。
同时,深圳还能引来不少外省精英。没有过多的本省人才流失(要流失都流到国外了~),还能引来外面的精英,同时自己凝聚力还是不一般的强,那长三角的外来精英质量好一点,又如何~(我不是故意那么嚣张的,不要打我~)
而且,对于海外、特别是欧美的资本市场而言,尽管国家不断地降低大陆在经济方面的各种限制,但对比上海,这些海外资本家还是更信任香港。所以香港的国际自由港地位依旧是长三角难以撼动的(除非国家故意搞臭香港的名声~咳咳~我什么都不知道~)。只要香港没倒,整个珠三角在国际市场就不会没落。
然后再讲讲东南亚市场。自从东盟自贸区开始搞之后,广西就对这个东西抱有殷切希望。不过,其实按各方面条件而言,跟东南亚做生意最适合的地区是珠三角。当然,国家照顾西部嘛,把这个蛋糕给了广西也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广西广东同属岭南,如果未来可以合作,前途或许会更好的(话说泛珠地区指的就是这方面吧)。而且说到东南亚,或许不少国人会一脸不屑的表情。但东南亚市场可以说是前途不可估量的,整个东南亚人口有中国一半差不多,这么大一个市场,两广地区要是努力活动一下,还是有得赚的。
………
其实我想说的还有很多,不过话说摁手机摁了那么久,又累了……
不过也谢谢题主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让我有机会展开了去说。虽然可能会有点离题(估计不是一点……),但希望大家匆匆扫过两眼之后,能对广东有些新的认识,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声明,本人只是个理工科屌丝,非社科类出身。本文一切观点都是仅凭着自己是个广东人的这一身份来即兴而发的。有所偏颇,有所不足,敬请谅解。
佚名,扯的是你的蛋,却是疼在我心中!
知乎用户、Limy、PrisonerPrice 等人赞同
反对目前排名第一的普一惠的回答。
首先,他的回答已经离题,已经变质。因此我这个回答算不上是对题主提问的回答,只是对那位答主的回答不敢苟同,如果只是有一两个地方站不住脚那可以接受,可他的回答要么模糊比较要么就完全站不住脚,因此作一答反驳。
他的回答中说的: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地理上那么亲近。
我认为:从地理上说,香港澳门是属于珠三角队列的,加上政治因素,香港澳门才不属于珠三角队列。甚至很多人默认珠三角是以香港为首的。题主的提问中说的珠三角有香港、广州、深圳三个特大城市,说明他也是认同香港属于珠三角队列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没有地理上那么近。
他的回答中说:广州和深圳的协同发展也并非台面上的一团和气。
我想问:你直接下了"并非台面上的一团和气"这个定论,却不说这个定论从何而来,因何而成,岂不莫名其妙?
他说的:珠三角严重缺乏腹地,2013年长江货运量19.2亿吨,2015年珠江货运量预计6.5亿吨(来源:官方预计2015年珠江水运货运量将达6.5亿吨)。
我想说的是:珠三角从货运总量来说的确不如长三角,但是,我想说的是:珠三角只是广东的一亩三分地,长三角是两个省份加上一个直辖市。珠三角人口面积多少?长三角人口面积多少?长三角的人口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还多,我也是醉了。
他的回答中:内部发展严重不均衡差异化明显:广东县域经济占比仅为8.48%,倒数第二的黑龙江也比广东高出一倍。
我想说:用县域经济我也是无语了。殊不知珠三角是很少划分"县"的好不?"市"下来直接就是"区"再往下就是"镇"了。
他的回答中:(来源:中国城市分级参考(2014))二十年前,香港是我想象得到的最牛逼的城市。 那时我感受不出上海和广州的差距,觉得深圳比杭州苏州强多了。
现在?
东方之珠已经犯下太多错,而且还在继续梦游,香港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光鲜,无论是客观数据还是我的主观感受。
我想说:这个我也是醉了,他前面的回答中没有把香港澳门列为珠三角队列,到了这里还扯出香港来。
另外,上海和香港还是有差距的。当然,你觉得经济总量和高楼大厦能说明一切的话。那么,中国是不是第二强国?美国纽约是不是二线城市?
还有,二十年前深圳并不比苏杭强!居然说二十年前,也就是1995年的深圳比苏杭强,那时候深圳建市才十多年。说出这么一句话是一个很严重的漏洞。
他的回答中:只要你到上海和广州同级别的超市走一下,看一下商品的种类和质量,高下立判。
我:广州和上海还有差距这个不可否认。但是用超市商品来对比,呵呵!
他的回答中:深圳的高楼大厦依然比杭州和苏州靓丽,但江浙地区的富裕和文明必须走到偏僻一些的地方才能感受得出:
我想说:拿杭苏和深圳比我也是醉了,根本没有可比性好吗?提问中为什么说珠三角有香港、广州、深圳,而不说长三角有上海、苏州、杭州?
他说:江苏、山东和浙江三省拥有最多的百强县,最强的前5个县级行政区全部连片集中在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
我说:前面已经说了,珠三角"县"是非常少的。
(来源: 中国城市分级参考(2014))
他说:"昆山模式"在数据上已经全面压制"顺德模式"(来源: 昆山扳倒顺德 县域经济深度思考),但顺德的官员迄今为止仍然感觉良好:
昆山的发展后劲依然很足。———今年顺德组织媒体到江浙参观,一位顺德官员表示。
(来源: 昆山曾逆袭 顺德待突破)
我说:这个认同。但是昆山与顺德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都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这个能说明什么?
他的说法:再看远一些,上海的周边是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3)江苏(第4)安徽(第14);广东的邻居们呢?福建(7)湖南(11)广西(15)海南(16)江西(20)。
我真是笑喷了:上海的周边还是长三角好不?广东的周边?珠三角只是广东的一亩三分地好不?
他说:外来人口的素质越来越决定都市圈的未来发展,这一点如果成立的话,长三角会长时间继续碾压珠三角。
我说:又来模糊比较法了,我醉了。
一、长三角外来素质秒杀珠三角?能具体说说吗?
二、假如"一"成立,那么,长三角外来人口比例多少?殊不知珠三角一到春节就冷冷清清。
纽约、费城、华盛顿都市圈没去过,这个就不说了,不过无论是看地图还是看数据,珠三角和长三角都还有待努力。
总结:该答主的回答中似乎有意忽略掉珠三角的优势,单看他的回答,珠三角似乎屁都不是一样,长三角全面压制珠三角,珠三角和长三角没有可比性。
首先,他的回答已经离题,已经变质。因此我这个回答算不上是对题主提问的回答,只是对那位答主的回答不敢苟同,如果只是有一两个地方站不住脚那可以接受,可他的回答要么模糊比较要么就完全站不住脚,因此作一答反驳。
他的回答中说的: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地理上那么亲近。
我认为:从地理上说,香港澳门是属于珠三角队列的,加上政治因素,香港澳门才不属于珠三角队列。甚至很多人默认珠三角是以香港为首的。题主的提问中说的珠三角有香港、广州、深圳三个特大城市,说明他也是认同香港属于珠三角队列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没有地理上那么近。
他的回答中说:广州和深圳的协同发展也并非台面上的一团和气。
我想问:你直接下了"并非台面上的一团和气"这个定论,却不说这个定论从何而来,因何而成,岂不莫名其妙?
他说的:珠三角严重缺乏腹地,2013年长江货运量19.2亿吨,2015年珠江货运量预计6.5亿吨(来源:官方预计2015年珠江水运货运量将达6.5亿吨)。
我想说的是:珠三角从货运总量来说的确不如长三角,但是,我想说的是:珠三角只是广东的一亩三分地,长三角是两个省份加上一个直辖市。珠三角人口面积多少?长三角人口面积多少?长三角的人口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还多,我也是醉了。
他的回答中:内部发展严重不均衡差异化明显:广东县域经济占比仅为8.48%,倒数第二的黑龙江也比广东高出一倍。
我想说:用县域经济我也是无语了。殊不知珠三角是很少划分"县"的好不?"市"下来直接就是"区"再往下就是"镇"了。
他的回答中:(来源:中国城市分级参考(2014))二十年前,香港是我想象得到的最牛逼的城市。 那时我感受不出上海和广州的差距,觉得深圳比杭州苏州强多了。
现在?
东方之珠已经犯下太多错,而且还在继续梦游,香港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光鲜,无论是客观数据还是我的主观感受。
我想说:这个我也是醉了,他前面的回答中没有把香港澳门列为珠三角队列,到了这里还扯出香港来。
另外,上海和香港还是有差距的。当然,你觉得经济总量和高楼大厦能说明一切的话。那么,中国是不是第二强国?美国纽约是不是二线城市?
还有,二十年前深圳并不比苏杭强!居然说二十年前,也就是1995年的深圳比苏杭强,那时候深圳建市才十多年。说出这么一句话是一个很严重的漏洞。
他的回答中:只要你到上海和广州同级别的超市走一下,看一下商品的种类和质量,高下立判。
我:广州和上海还有差距这个不可否认。但是用超市商品来对比,呵呵!
他的回答中:深圳的高楼大厦依然比杭州和苏州靓丽,但江浙地区的富裕和文明必须走到偏僻一些的地方才能感受得出:
我想说:拿杭苏和深圳比我也是醉了,根本没有可比性好吗?提问中为什么说珠三角有香港、广州、深圳,而不说长三角有上海、苏州、杭州?
他说:江苏、山东和浙江三省拥有最多的百强县,最强的前5个县级行政区全部连片集中在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
我说:前面已经说了,珠三角"县"是非常少的。
(来源: 中国城市分级参考(2014))
他说:"昆山模式"在数据上已经全面压制"顺德模式"(来源: 昆山扳倒顺德 县域经济深度思考),但顺德的官员迄今为止仍然感觉良好:
昆山的发展后劲依然很足。———今年顺德组织媒体到江浙参观,一位顺德官员表示。
(来源: 昆山曾逆袭 顺德待突破)
我说:这个认同。但是昆山与顺德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都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这个能说明什么?
他的说法:再看远一些,上海的周边是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3)江苏(第4)安徽(第14);广东的邻居们呢?福建(7)湖南(11)广西(15)海南(16)江西(20)。
我真是笑喷了:上海的周边还是长三角好不?广东的周边?珠三角只是广东的一亩三分地好不?
他说:外来人口的素质越来越决定都市圈的未来发展,这一点如果成立的话,长三角会长时间继续碾压珠三角。
我说:又来模糊比较法了,我醉了。
一、长三角外来素质秒杀珠三角?能具体说说吗?
二、假如"一"成立,那么,长三角外来人口比例多少?殊不知珠三角一到春节就冷冷清清。
纽约、费城、华盛顿都市圈没去过,这个就不说了,不过无论是看地图还是看数据,珠三角和长三角都还有待努力。
总结:该答主的回答中似乎有意忽略掉珠三角的优势,单看他的回答,珠三角似乎屁都不是一样,长三角全面压制珠三角,珠三角和长三角没有可比性。
各自有自己的成名能力又互不干涉
广州是千年商都,近代的对内对外贸易中心之一,广东省的中心
香港改革前一直是内地向世界沟通的经济窗口,也是东亚的经济贸易中心,同时港穗是相互牵连的关系(香港有一部分人口来源就是从广州一带移民或者偷渡过去,形成香港改革前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力)
深圳反倒是一个特例,如果是矮子画的圈,还有香港的关系,它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或者也是因为广州市岭南地区的中心关系,不能随便在广州实现对外开放改革,深圳捡了香港的便宜)。当然现在倒是信息技术的人才聚集地,也是对外省人最能承受的城市(因为根本没土著,就像美国。)
三者刚刚好分担不同的角色,重合度不高才能维持三个城市体的存在。
广州是千年商都,近代的对内对外贸易中心之一,广东省的中心
香港改革前一直是内地向世界沟通的经济窗口,也是东亚的经济贸易中心,同时港穗是相互牵连的关系(香港有一部分人口来源就是从广州一带移民或者偷渡过去,形成香港改革前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力)
深圳反倒是一个特例,如果是矮子画的圈,还有香港的关系,它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或者也是因为广州市岭南地区的中心关系,不能随便在广州实现对外开放改革,深圳捡了香港的便宜)。当然现在倒是信息技术的人才聚集地,也是对外省人最能承受的城市(因为根本没土著,就像美国。)
三者刚刚好分担不同的角色,重合度不高才能维持三个城市体的存在。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观察,广州是贸易型,深圳是创新型,香港是金融型。
从商品的汇聚来看,广州是各门各类商品的集中地,深圳主要是电子、数码,香港是进口商品,和钟表。
从互补性来看,广州的医疗、教育,深圳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香港的自由港地位
从历史上看,广州自宋朝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香港则是在中国国内暂时封闭的时间内,借助其窗口的作用迅速发展起来的;深圳则先是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然后利用其没有历史负担,试验田的有利政策,迅速进行创新型,高科技型城市的转型。
综上所述,三个城市的存在是有着其历史和政治的因素的,同时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言,发挥了其各自的优势,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有互补性。
补充更新:
如果单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地理位置观察,深圳和香港的相互促进性最为显著。1、香港的理工大学和自身的自由港身份有利于深圳吸纳技术移民,提供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支持;2、香港的亚太金融中心地位和专业能力,一方面它天然就是深圳的创新型企业和全球性的风投企业接触洽谈的场合,另一方面它的成熟的金融投资市场也方便风投的退出。
从商品的汇聚来看,广州是各门各类商品的集中地,深圳主要是电子、数码,香港是进口商品,和钟表。
从互补性来看,广州的医疗、教育,深圳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香港的自由港地位
从历史上看,广州自宋朝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香港则是在中国国内暂时封闭的时间内,借助其窗口的作用迅速发展起来的;深圳则先是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然后利用其没有历史负担,试验田的有利政策,迅速进行创新型,高科技型城市的转型。
综上所述,三个城市的存在是有着其历史和政治的因素的,同时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言,发挥了其各自的优势,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有互补性。
补充更新:
如果单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地理位置观察,深圳和香港的相互促进性最为显著。1、香港的理工大学和自身的自由港身份有利于深圳吸纳技术移民,提供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支持;2、香港的亚太金融中心地位和专业能力,一方面它天然就是深圳的创新型企业和全球性的风投企业接触洽谈的场合,另一方面它的成熟的金融投资市场也方便风投的退出。
Jornada Change,碌碌无为的人
本人在深圳长大,抛开理论的方面的东西来说说。
平时没事也会去去广州和香港。
去香港是买东西,便宜货真。
去广州是吃东西,地道正宗。
无形分割线~
深圳&HK
一些香港居民会在深圳居住,因为在深圳可以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但他们还是会在香港工作和上学。(交通很便利)有的人偶尔也会过来休闲一下(服务业)或吃东西,毕竟深圳消费相对香港低。
深圳这边的人主要是去香港购物,因为同样的产品大陆产和港产真的有区别(物美价廉)!还有看电影,我身边的电影发烧友会去香港看,毕竟广电局管不到那边。
总的来说各取所需,虽然他们之间会有点小矛盾。
深圳vs广州
深圳有个地方叫东门。
各种A货的衣服、裤子、鞋子、包包。他们大部分来自广州的批发市场。
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offer得起好几百动辄上千的单品。那就去东门吧,而东门的货来自广州。
在小时候会有一个"周末去广州玩的说法"。毕竟深圳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呆久也无聊。广州还是有更多"有文化"的东西和好吃的。
总的来说,三者的关系是利大于弊。至少对于一个深圳人来说,他们其中一者都提供了在其他两者身上所没有的东西。
听说现在还要在珠海弄一个自贸区。应该会有更好玩的东西。
平时没事也会去去广州和香港。
去香港是买东西,便宜货真。
去广州是吃东西,地道正宗。
无形分割线~
深圳&HK
一些香港居民会在深圳居住,因为在深圳可以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但他们还是会在香港工作和上学。(交通很便利)有的人偶尔也会过来休闲一下(服务业)或吃东西,毕竟深圳消费相对香港低。
深圳这边的人主要是去香港购物,因为同样的产品大陆产和港产真的有区别(物美价廉)!还有看电影,我身边的电影发烧友会去香港看,毕竟广电局管不到那边。
总的来说各取所需,虽然他们之间会有点小矛盾。
深圳vs广州
深圳有个地方叫东门。
各种A货的衣服、裤子、鞋子、包包。他们大部分来自广州的批发市场。
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offer得起好几百动辄上千的单品。那就去东门吧,而东门的货来自广州。
在小时候会有一个"周末去广州玩的说法"。毕竟深圳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呆久也无聊。广州还是有更多"有文化"的东西和好吃的。
总的来说,三者的关系是利大于弊。至少对于一个深圳人来说,他们其中一者都提供了在其他两者身上所没有的东西。
听说现在还要在珠海弄一个自贸区。应该会有更好玩的东西。
胡江,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理论解释
没那么复杂。时间、政治因素+地理位置的天然力量。
清朝及民国以前都是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为大,香港只是一个小渔村,尚无深圳。抗日时,香港因处于英国管理,内地很多人逃往香港(后不幸香港也沦陷)。
自此香港开始慢慢起步。50年代因朝鲜战争欧美对华制裁,香港成为中国打破制裁的一个跳板。香港在远东的地位开始取代上海(政治因素)。
60、70年代那个疯狂的岁月,大逃港给香港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香港及四小龙开始了制造业的腾飞。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又是香港人给中国带去了第一批资金、管理经验和合资工厂。
顺着下来,深圳进入历史舞台。承接了改革开放的政治优势、靠近香港的境外资金、吸收了内地的人力优势(打工妹),再加上红色资本与省港旗兵,从此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另一个中心。
再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红利慢慢消失,又引出深圳被抛弃,香港抵制袋住先的各种经济、政治问题,不再一一叙述。以上。
至于为什么珠三角会同时存在香港、广州、深圳这三个特大城市?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包容精神+踏踏实实做事。深圳、香港都是移民城市,包罗万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而广东人(特别是潮汕人)少吹敢搏,多干,肯吃苦、加上移民们的奋斗,就此成就了珠三角的繁荣。
清朝及民国以前都是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为大,香港只是一个小渔村,尚无深圳。抗日时,香港因处于英国管理,内地很多人逃往香港(后不幸香港也沦陷)。
自此香港开始慢慢起步。50年代因朝鲜战争欧美对华制裁,香港成为中国打破制裁的一个跳板。香港在远东的地位开始取代上海(政治因素)。
60、70年代那个疯狂的岁月,大逃港给香港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香港及四小龙开始了制造业的腾飞。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又是香港人给中国带去了第一批资金、管理经验和合资工厂。
顺着下来,深圳进入历史舞台。承接了改革开放的政治优势、靠近香港的境外资金、吸收了内地的人力优势(打工妹),再加上红色资本与省港旗兵,从此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另一个中心。
再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红利慢慢消失,又引出深圳被抛弃,香港抵制袋住先的各种经济、政治问题,不再一一叙述。以上。
至于为什么珠三角会同时存在香港、广州、深圳这三个特大城市?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包容精神+踏踏实实做事。深圳、香港都是移民城市,包罗万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而广东人(特别是潮汕人)少吹敢搏,多干,肯吃苦、加上移民们的奋斗,就此成就了珠三角的繁荣。
香港是英治时代留下的国际化金融中心、货运枢纽港口。广州的发展得益于老牌大都市的复苏以及广交会的助力。深圳的人口来自于五湖四海想要为梦想打拼的人群,发展源于改革开放的契机。
三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不同,只是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到后来产生了协同效应。
三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不同,只是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到后来产生了协同效应。
香港和广州之间的距离还不能让人才可以随意流动。广州和佛山反而可以。
广州和深圳的定位不同,广州是传统商贸,深圳偏向于高新企业和金融业,整体氛围也更加有活力。
香港和深圳更多是互补的关系。互补的前提是双方各取所需,当有一天其中一方不进则退再没什么东西值得利用,这种平衡就会打破
广州和深圳的定位不同,广州是传统商贸,深圳偏向于高新企业和金融业,整体氛围也更加有活力。
香港和深圳更多是互补的关系。互补的前提是双方各取所需,当有一天其中一方不进则退再没什么东西值得利用,这种平衡就会打破
实际上这几个城市距离不算小,广州离香港直线130公里左右,广州离深圳直线100公里左右。
香港和深圳直线不到30公里,这算比较小。为什么?这需要从历史角度解释。
追溯深圳、东莞的发展史,要从大陆和香港的角度看,从香港产业转移的角度看。
简单说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成本上升,香港的制造业需要转移,大陆也有吸纳的意愿和条件,选择在深圳这个地方发展加工制造业,之后顺势扩展到东莞等地。东莞现在也是超级城市,人口超过800万。
两个城市一旦相距30公里以上,在当前交通技术情况下,就具备独立发展互不干涉的条件;小于30公里,就有很大可能一方被另一方吸收和吞并。要说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特例,这才是:
广州1300万人,佛山720万人,这两个城市主城区相距仅仅不到20公里。
大家可以努力找找,这在世界城市史上有没有第二个。
香港和深圳直线不到30公里,这算比较小。为什么?这需要从历史角度解释。
追溯深圳、东莞的发展史,要从大陆和香港的角度看,从香港产业转移的角度看。
简单说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成本上升,香港的制造业需要转移,大陆也有吸纳的意愿和条件,选择在深圳这个地方发展加工制造业,之后顺势扩展到东莞等地。东莞现在也是超级城市,人口超过800万。
两个城市一旦相距30公里以上,在当前交通技术情况下,就具备独立发展互不干涉的条件;小于30公里,就有很大可能一方被另一方吸收和吞并。要说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特例,这才是:
广州1300万人,佛山720万人,这两个城市主城区相距仅仅不到20公里。
大家可以努力找找,这在世界城市史上有没有第二个。
題主没有提到的珠三角大城市还有珠江,惠州,东莞等。如果说深圳和珠江的发展可以归因于靠近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和早期的改革开放政策,那么其他的城市如广州东莞该怎么解释呢,广州的繁荣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清朝把广州定位为一的对外贸易城市,和后来的殖民主义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上粤籍和闽籍华人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华人移民的一大部分,因为本来靠海,渔业和国际贸易发达,方便渡海移民,早期的移民接着会连带或者蒙骗后面的移民,参见新加坡华人的历史。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南洋或者其他地方的移民后裔对珠三角近几十年的发展的影响应该是无法忽视的。
芦冰 赞同
历史因素
广州——从闭关锁国十三行开始,对外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广州的兴盛,文革时期广交会也是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
香港——各种战争最后割了出去,英属殖民地,加上特殊的地缘位置,在那段特殊的时间发展的势头不言而喻。
深圳——画了一个圈
然后刚好都聚在了这一块
广州——从闭关锁国十三行开始,对外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广州的兴盛,文革时期广交会也是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
香港——各种战争最后割了出去,英属殖民地,加上特殊的地缘位置,在那段特殊的时间发展的势头不言而喻。
深圳——画了一个圈
然后刚好都聚在了这一块
1446 人关注该问题
换一换
相关问题
-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香港 台北 首尔 东京 纽约房价对比? 1 个回答
- 珠三角未来的发展趋势怎么样?另外珠三角的核心城市香港、广州、深圳该如何定位,发展趋势如何? 0 个回答
- 打工去东莞、深圳、广州 哪个城市好? 1 个回答
- 广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14 个回答
- 广州在未来会跌出一线城市的范围吗? 31 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