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日星期六

刘瑜 重新发现社会 书评


《重新发现社会》书评,《南方都市报》
-------
让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高速公路发生了一场车祸,一辆车不幸被撞翻,有个人被困在了车里。现在,关于如何解救这个人,我们有三种解决办法:第一,打电话找警察,当然代价是警察可能来得很慢,被困的人生命垂危,可能等不及了;第二,路人甲跟车里的人商量:如果你给我一万块钱,我就把你给救出来,但一个可能的情况是,车里那个人一下子拿不出一万块钱;第三,路人中有几个特别善良的人站出来,决定无偿帮助被困的人。
第一个办法,叫做“找政府”,第二个办法,叫做“找市场”,第三个办法,叫做“找社会”。政府、市场、社会,恰恰是我们人类展开公共生活的三种机制。
熊培云先生2010出版了一本书,叫做《重新发现社会》。单看书名,本书的核心思想就一目了然:对于解决某些问题,“政府”可能显得过于遥远和高高在上,而“市场”则显得过于无情和冷冰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可以回过头去,“重新发现社会”。
在我看来,一本书之好与坏,不仅在于它有多深刻或者里面充斥了多少生僻术语,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和需要。面对一个胃病病人,你带来的高血压药再高级名贵也无济于事,而《重新发现社会》,则是给一个胃病病人带来了胃药。
乍一看这个书名似乎有些荒诞:社会需要被“发现”吗?难道“社会”不是无处不在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现在还是太幼稚,你走上社会以后就明白了……”,或者“现在社会上这么乱,你做事情可千万要小心谨慎……”在这些话中,“社会”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一个乌烟瘴气的垃圾堆,一个暴露人性败坏的照妖镜。但是,熊培云提醒我们,社会还可以是别的。
社会还可以是什么?社会还可以是陈光标,08年汶川地震后迅速组织挖掘机赶赴现场救灾的企业家; 可以是“红色推土机”,歌手周云蓬为失明儿童筹款而制作的民谣专辑;可以是“立人乡村图书馆”,以公民教育为目的的民间公益组织;可以是“亚洲动物基金”,呼吁停止虐待动物的民间组织;可以是微博,给在暴力拆迁中家破人亡的钟如九一个平台的网络空间;可以是豆瓣,爱书爱音乐爱电影的人们交头接耳的网络广场;可以是“单向街”,每个周末组织文化沙龙的小书店。总之,社会也可以是熠熠发光、温暖、并对弱者无限耐心地俯下身去的。
而这样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被发现,是因为社会这个“秘密”往往被国家的光芒所笼罩。在一个国家至上的传统里,社会的自发发展总是被视为病毒,需要被围追堵截。社会的声音和组织往往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国家的脚掌就黑压压地踩了过来。在这个传统里,“国家”不但肌肉发达、力大无比,而且在道义上也总是可歌可泣——一切与“国”字站在一边的东西都是天然正确的,爱国主义,国学,精忠报国,以至于给孩子起名字都常常是“建国”、“志国”、“卫国”等等慷慨激昂之词。相比之下,社会则象是个面黄肌瘦、发育不良的孩子,一不听话还要被拎起来打一顿屁股。在这个传统里,成立民间社团要面临重重关卡,出版发表要遭遇层层审查,请愿示威可能被视为滋事生非,举办活动则不小心成了破坏稳定。这种对社会的发展处处设防的思维,成龙先生一言道破之:中国人是要管的。虽然我们的传统里也时不时冒出“民为贵”、“仁政”、“以民为本”这样的字眼,且不说这些美丽的字眼有多少在历史上化为实践,所有这些字眼里透出的那种家长式的施舍气息,都让忍不住想问:对不起,可以不烦劳您为我们做主,而让我们为自己做主吗?
“我可以为自己做主”,意思是,如果国家不为工人设立一个工会,也许其实,工人有能力为自己组织工会;如果国家太忙了顾不上照顾艾滋病人,也许其实,可以放手让民间组织去援助而不必垄断善意;治理腐败未必需要仅仅依靠“反贪局”,也许其实,还可以批准民间自发成立财政监督组织;对付地方政府的暴力强拆,未必只能靠中央的“三令五申”,也许其实,民间的一些维权组织和律师也有自告奋勇的觉悟。
所谓“中国人是需要管的”,大约说的是中国人中颇有些刁民暴民,历史上农民起义里这种暴民形象也屡见不鲜。但这与其说是体现了中国人的某种民族性格缺陷,倒不如说是体现了国家长期压抑社会的后果。正是因为国家不允许有组织的公民社会出现,高压锅的气阀一旦被冲破,无组织的暴民现象就会间歇性爆发。 在这个意义上,暴民和顺民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国家的阴影下,它们都是“一盘散沙”式社会的表现形式。
但在暴民和顺民之间,还可以有不卑不亢的公民。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人们在公益的引力下不断编织流动、交叉、细密的人际网络,既可能监督政府,也可能疏导民间积怨。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在于通过市场化转型发现作为个体的“我”,那么中国下一步的挑战则是如何给社会松绑,通过重建社会来发现作为集体的“我们”。
《重新发现社会》的核心意图,就是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熊培云感慨:“问世间国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他自己的回答:国家仅仅是个国民谋求幸福的工具而已。那种把国家无限神话化的“拜国家教”,往往不过是统治家族、利益集团、阶级自我神话、稳固权力的遮羞布而已,根本上颠倒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我们买一辆自行车,是用来骑而不是用来扛着满大街走的,如果不但扛着它满大街走,还动不动把它给供奉起来烧香参拜,这就是颠倒了人和自行车的关系。同理,我们让渡一部分权利给国家,仅仅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有时候通过政府这辆“自行车”,我们可以组织更有效的公共生活,但似乎没有必要因此见到这辆自行车就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以至于在爱车主义的感召下发出“自行车不高兴”的怒吼。
其实,正如国家没有必要遮蔽社会,社会也没有必要对抗国家,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共谋国民幸福。国家在保障社会的安全、秩序、基本福利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正如杀牛刀无法用来做心脏手术,大卡车无法穿越小胡同,国家这架大机器对于应对社会毛细血管里的具体问题还是过于庞大笨拙,“重新发现社会”,就是恢复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共同体的敏感、灵活和丰富。一个理想的国家和社会关系,莫过于“我挑水来你浇园”,但如果这句歌词改成了“我挑水来我浇园,或者“只许我挑水,不许你浇园”,结果不但往往是空头支票下的无所作为,而且是民众在被长期剥夺公共事务参与权之后公共意识的萎缩。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指责国人冷漠。其实,一个长期被禁锢在轮椅上的人,我们很难指责他肌肉不够发达。现在,我们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时代,你不能以关爱的名义把一个人禁锢在轮椅上,因为轮椅上的人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双腿,他要站起来。
Comments are off for this post

假如韩寒遇到醉钢琴 (刘瑜)


假如韩寒遇到醉钢琴 @ 2/25/2010

未分类
不知道为什么,早上我坐在跨境巴士上,脑子里一直响起这句话。

自从被万恶的web sense逼得开始用GReader,韩寒和醉钢琴的blog就是我首选的subscribe的对象。他们俩的文字我都非常喜欢,我觉得他们的幽默是真正可以触及到我的笑点的,我常常在公司看他们的文字看得笑出声来。每个人的笑点是不一样的,Samson说赵本山的《捐钱》很好笑,所以我特意去看了春晚的重播,然而在我看来远远不如韩寒的亚克西帖子好笑,比赵大师自己的《卖拐》系列也差很远。韩寒的每一篇blog我都一定会看,还会因为pc和天魔的“逢韩寒必share”而看不止一遍,虽然我未必同意他的每一个观点,但是我就是喜欢他作玩世不恭状的较真,甚至喜欢他偏激的揣测和批判,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幽默的文字。

醉钢琴和韩寒完全是两种人,她是一个政治学博士,在美国读了完成了她的硕士和博士学业,现在在剑桥当老师。自从在 Huiyan那里偷来她的博客地址以后,我就一直追看她的博客。最开始是喜欢她平时写的类似散文的文章,她那点不失理性的疯颠和适度的纠结实在让人喜欢。因为爱屋及乌,连她写的政治历史类的文章我也会耐着性子看看,接受民主政治教育。鉴于我做了这么久的广告,有兴趣看醉钢琴的博客的童鞋(完了,我最近无聊得有点过了,天涯看多了,同学也喜欢写成童鞋了)我的blog左侧有她的博客地址,欢迎随时偷走。过年之前,我看到她在推荐她的新书《送你一颗子弹》,于是立刻在当当上面定了一本,想着过年无聊的时候可以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喜欢醉钢琴多过喜欢韩寒,因为韩寒的书宣传的时候我没有立刻买下来。但是很令人失望的是当当没有在过年之前把书寄到,结果我过了有史以来最痛苦最没劲的一个春节。在那些我原本打算用《送你一颗子弹》填满的时间里,我使劲的啃着 Samson的一本陈年旧书,一本古代诗词,大部分都是怨妇的相思和战士的乡愁,看得我那叫一个凄凄惨惨戚戚,唯一的好处可以快点把我催眠。在我开始这个轮回的“睡醒——跨境巴士——上班——跨境巴士——吊瓶——冲凉——睡觉”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的日子里,我本来买了一本《读者》来打发除了睡觉洗澡吃饭之外的时间,结果一不小心买了本励志版的《读者》,里面全是一堆像是饱读圣贤书的高中生写的进步文章,我这么说的原因是这些文章的主题通常都是我高中的时候命题作文的内容,像是珍惜时间,学会感恩之类的,然后写作手法很高中议论文八股,只不过这些“高中生”比我这样的普通高中生渊博,举的例子更饱读诗书一些。正在我被八股得不行了的时候,《送你一颗子弹》终于寄到了,像春节假期之后的回暖的天气一样在人忍无可忍的时候送来了一点温暖,醉钢琴这本博客散文集里的文章是她所谓的“热衷于网上裸奔的时侯” 写的,比她现在经常写的那些《民主的细节》类文章更合我的胃口,因为我正处于像她那个时候那样“焦虑”的时期,她的幽默虽然解决不了我的焦虑,但至少抚慰了一下我的“焦虑”。

今天Reader上出现他们俩各自的一篇新的更新,他们更新的频率远远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但是却经常会在同一天更新,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巧合。韩寒解剖了一个视频,醉钢琴解剖了一部电影,虽然我这么拧巴的用了个排比句,但是他们的两篇blog还是一如既往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假如韩寒遇到醉钢琴,这似乎是个毫无意义的命题,也许他们只有在网络上才能有点八杆子打不着的交集,那还是像我这种莫名其妙的非要把他们扯到一起的网民硬给拧巴出来的。一个叛逆的藐视传统教育的80后男赛车手和一个念书到念到灭绝师太的走美闯英的女老师,要是我非要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不专注的关注和同样能触到我的笑点的文字功力。在我YY的世界里,他们应该是会互相欣赏的……

为了公平,我决定,看完《送你一颗子弹》以后再去买本韩寒的杂文集。
发布于 2/25/2010 15:40:17 | 评论:6

自信姐: 北京求職 無經驗開價7000 -

 

發表於 2011-10-1 14:57  只看該作者 Facebook 分享

http://www.e-zone.com.hk/discuz/viewthread.php?tid=53158

自信姐: 北京求職 無經驗開價7000

去年,北京一個招聘會,出現了一位「證件哥」,顧名思義,他帶了一大堆證件到場應徵。日前,在招聘會上,又多了一位「自信姐」。
這名被網友稱為「自信姐」的小熊,向招聘單位表示,自己正就讀大學3年級,要求月薪7000元人民幣(下同),招聘單位的職員也嚇了一跳。
小熊表示,自己不是隨便開價,因她除了懂得設計外,又識手工,策劃、電影剪接……..,總之甚麼都識,「我本來想開價10000元。」她更說希望花5年時間,在北京買一間200萬的房子。
據招聘單位的職員表示,公司不會考慮小熊,因她沒有工作經驗,不太了解現實。
證件哥回顧:
“去應聘一個網店運營人員,竟然拿出幾十個證件,還沒有被應聘上,我被徹底雷翻了。”近日,在紅網《百姓呼聲》、天涯等網站上出現一個最牛“證件哥”的帖子。據發帖人介紹,這位“介于牛A與牛C之間”的彪悍人物來趟應聘會,帶著30多本證件應聘網店運營人員,卻沒有應聘上。
“不愧是最牛,想當年我就一本證書去面試”、“這麼多證件有什麼用,還不是找不到工作”,最牛“證件哥”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有網友稱,最牛“證件哥”說明在就業環境不景氣的當下,身揣多少證書也是枉然。還有網友熱淚盈眶稱,想起了自己考證的時光。
最牛“證件哥”走紅網絡
網友“741951321”在帖子中稱,自己去招聘會上溜達的時候,見識到一個“介于牛A與牛C之間”的彪悍人物,把他雷得直到現在還心有余悸。“這哥們長的其貌不揚,看著弱不禁風,可當一大堆證掉到地上的時候,鬧出的動靜差點沒把我嚇得跳起來,斜眼看了一下,這散落一地的證件少說也有30多個。”
“證件哥不愧是哥,出場如此與眾不同。”在調侃了“證件哥”後,網友“741951321”稱,“證件哥”應聘的職位竟然是一家公司的網店運營人員,但是縱然“證件哥”有無數證件在手,口中妙吐蓮花,但是還是被招聘單位無情地拒絕了。
“網店運營人員,說白了不就是網店客服嗎?可真沒見過有人在招聘會上帶這麼多證來面試,不管是獎學金證明、三好學生證、優秀幹部證、英語四六級證,計算機專業證還是跨不進就業的門檻。”網友“741951321”把遇到的經歷發到網上,並冠以最牛“證件哥”稱號。

12357941_21n.jpg (84.42 KB)

2011-10-1 14:57

12357941_11n.jpg (78.44 KB)

2011-10-1 14:57

參考:
京「自信姐」求職 無經驗開價7000
最牛“證件哥”走紅網絡 網友:大笑後是辛酸
[ 本帖最後由 chung1130 於 2011-10-1 14:59 編輯 ]

自信姐: 北京求職 無經驗開價7000 - 吹水區 - e-zone討論區 ::iPad 2|iPhone 5|Android|Kuso|Jetso|Classifieds ::科技 熱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