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

姜文谈电影:《一步之遥》说的是几个意思?


姜文谈电影:《一步之遥》说的是几个意思?

从上映前的万众期待到上映之初的连篇吐槽,再到如今的不断解惑,姜文的新作《一步之遥》在短短几天里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又重返人间的境遇。《一步之遥》到底是不是烂片?姜文到底想在电影中表达几个意思?他又是如何看待观众的反应?《外滩画报》特邀资深影评人赛人与姜文进行了一场对谈,或许看完这场对谈之后,关于《一步之遥》的种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图:现年 51 岁的姜文既是中国最具话题性的演员又是最受期待的导演 服装:黑色皮夹克、黑色 T 恤(Giorgio Armani)


有次姜文坐出租车,被司机认了出来,脱口而出就问他:"你是演姜文的那个人吧?"姜文一愣,觉得这特别有意思,后来跟许多人把这个段子拿出来讲了许多次。但到底有什么意思,每个听过这个段子的人都可以尽情地咂摸。对于很多人来讲,你是喜欢姜文,还是喜欢姜文扮演的姜文,是值得认真思量的。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你只能从电影中去了解或理解这个少年得志的男人。年纪轻轻,就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和当时各个年龄段最优秀的导演合作,当然也和最红的女演员比如潘虹、刘晓庆大演感情戏。从表演上来说,姜文演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要比他演的第一个皇帝(嬴政)要好,演"不举"的警察(《寻枪》)比那个和"逃犯"成为朋友的警察(《狭路英豪》)更妙。在成为导演之前,若论姜文的银幕形象中流光溢彩的,往往是那些卑微的、羞惭的、常会流下热泪的男性(《大太监李莲英》和《本命年》里姜文都哭过)。他的男子气概只是一种包装,要见真章了,就脸红脖子粗地不知如何是好。这在《有话好好说》里瞿颖主动献身的一幕中,姜文光着膀子却又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裤腰带抓得牢牢的,他将那种近情情怯的神形拿捏得相当自如。但在很多观众眼里,姜文是个荷尔蒙卡在喉咙里,随时准备不吐不快的雄性动物。人们也非常偷懒地借用《让子弹飞》中的台词,称他为霸气外露。可姜文真演那些睥睨一切的人物时,免不了会有心无力,如《秦颂》和《天地英雄》。一旦他面对真实的男性时,他浑然且惘然的表演状态,使得他出演的角色有了血肉和筋骨,及至有了魂魄。赵小帅(《有话好好说》)、李慧泉(《本命年》)、马大三(《鬼子来了》)这些既不得志又无抱负心的小男人,他们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转悠,有的如尘埃落在地上,让我们视而不见,有的会让我们在厌恶和羡慕中难以抉择。

姜文的电影常常喜欢表现破门而入。有时是悄悄地打开一扇门,有时是一把刺刀捅破了窗户纸,有时是两个风采迥异的女人不请自来,有时是他自己要充当一把"来者"服装:黑色皮夹克、黑色 T 恤(Giorgio Armani)

姜文自己的电影,常常酒气熏天。假如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后面简称《阳光》)是一瓶酒,《鬼子来了》就是一坛酒,《让子弹飞》就是一箱酒。度数最高的还是《太阳照常升起》,那简直就是一窖子的酒。但谁能与我同醉,然后又相知年年岁岁呢?姜文电影的饱满和空虚就在于此。新作《一步之遥》就不仅仅是酒精在起作用了,那是麻药、是兴奋剂,按电影里的说法,那就是鸦片。是比醉生梦死还要浓烈,是连今夕何夕都要一并忘却掉的。
姜文的电影常常喜欢表现破门而入。有时是悄悄地打开一扇门(《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时是一把刺刀捅破了窗户纸(《鬼子来了》),有时是两个风采迥异的女人不请自来(《太阳照常升起》,后面简称《太阳》),有时是他自己要充当一把"来者"(《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里的门更多——有牢门,也有心门。这些门涉及到爱情、真相,抑或换汤不换药的所谓历史。有的是天注定,有的是自作孽。不管哪一扇门,片中的马走日有时非不为乃不能,有时会倒过来。这自然与他的智商和情商有关联,但也与他在梦幻与现实、真切与虚妄之间犹疑不定有更紧密的联系。姜文所有的电影都应和了著名诗人北岛的名句:我不相信。我不相信这个女人会不爱我,我不相信日本人真的会鸡犬不留,我不相信那个负心汉会如黄鹤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也不相信一个黄四郎倒下了无数个黄四郎又站了起来。马走日的怀疑,如百川归海,汇集成对自我的高度诘问:我是那个连女人也不放过,也要杀之而后快的负心人吗?我值得那个官二代为我抛家舍业并穷追不舍吗?这个大时代的遗民,小时代的多余的人,只能弹奏出生命中最后一个音符——那便是死亡。
现在让我们试着去打开姜文和姜文电影的那一扇扇门,但也许根本没有门,那就是一个敞开的世界。

在姜文看来,《一步之遥》就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Louis Vuitton为《一步之遥》提供了所有古董箱的拍摄

S=赛人   
J=姜文

谁都不是主动享受孤独
J:我们见过吗?
S:见过,但你肯定对我没印象。有两次吧,都是关于《太阳》的,一次是剧组准备去威尼斯的壮行会,王朔也在那儿,说这像场婚礼,而你像个新郎。第二次是在王府井的东方新天地,《太阳》的首映礼。你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端着一个酒杯,一个人很孤独地站着。
J:我经常很孤独。
S:对,你经常很孤独,已经看出来了。电影也看出来了。
J:你能看出马走日很孤独,那是对的。
S:其实你的电影都有种享受孤独的味道。像《阳光》,它最动人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他说的是马小军叫他喊米兰,下雨天在那里喊(姜文:掉沟里了)。我喜欢的是马斯卡尼的曲子响起来的时候,马小军一个人背着书包,光着膀子在房顶子上走来走去。我因为各种原因看了好多遍,每次看他在房顶子上走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电影特别迷人。看见他非常享受在阳光下的这种独处。包括他进别人的房间,看一个女孩的大腿,也是这样。这点很有意思,是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爱情当成自己的爱情。这种享受孤独的状态在《一步之遥》的马走日身上体现得也非常明显。
J:马走日先前是拒绝孤独的,所以他拥抱了很多热闹。其实孤独使他真正得到了力量。他才真正敢于面对,"你不能这么羞辱完颜也不能这么羞辱我",以前他没有这个态度。另外你感觉到他们在享受孤独,那其实就是说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他没有怨。有怨,太容易,也没用。所以当一部电影它没有怨气,你就能感觉到它对孤独以及死亡的这种享受。

"马走日先前是拒绝孤独的,所以他拥抱了很多热闹。其实孤独使他真正得到了力量,也使他真正敢于面对事情。"

S:《让子弹飞》的结尾也有这个意思。张麻子周围的人不管是他拯救的平民,还是他引领的绿林好汉的兄弟们,他都觉得这些人跟他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这些人好像都和他没有关系一样。到最后他的背影出现了,然后响起《送别》的歌。张麻子其实也在享受一种特别孤独的状况。
回到马走日这儿,他操纵媒体,将一个舞女包装成总统,后来他又拒绝了他所打造的这个所谓"花域总统"。他的拒绝,也有一种对孤独的向往;他的拒绝,更像是拒绝所有人,感觉自己玩的那套把戏特别没劲。
J:你说得对。他对完颜——醒不过来,真以为自己是总统了——看得特别有意思。其实关于享受孤独,谁也不是主动的,人被动地到了孤独的境地。是怨,还是没怨,是个人态度造成的。我认为孤独是绝对的,不孤独是相对的。
S:有些人总认为自己不孤独,实际上呢,人要是稍微聪明一点就会发现自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
J:以为自己是竖弯钩是吧(那英扮演的角色),哈哈。

不自觉的高底线才更感人
S:我记得你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时,对马走日有这样一个评价,称他是不自觉的革命者。
J:他不是革命者,他是不自觉的。底线很高的人。因为这个是侯孝贤形容他的……(赛人:李天禄)。对,他是一个不自觉的艺术家。我觉得不自觉的高底线才更感人。马走日面上看着像是一个花花公子,像一个冒险家,一个流氓地痞,但是我觉得背后的表现更有意思,他的这种态度感动了武六,大帅的女儿。结果呢,她出手了。本来这个"枪毙马走日"是她拍的,作为女人她受不了这样的马走日,"枪毙他吧",她就说了:"搁哪儿这么杀女人的都得枪毙。"但是她看到马走日这个样子,有这么一点恻隐之心,然后就开始想把他给弄出来。
马走日在别人多余给他爱的这个时候,他选择的是我不能让你替我死,宁可我自己死,于是他把她打晕,同时也是借此向完颜赎罪。我觉得马走日这人,第一脉络很清楚,第二他是一个很莎士比亚的人。只不过我不愿意把事儿做得那么让人觉得可怜兮兮啊,或者说很较劲。
S:我想听你再多说一些马走日。
J:马走日的孤独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有些人不愿意懂他,王志文这个角色也好,葛优这个角色也好,他们其实都是根本不打算了解马走日和完颜的内心,就武断地、有趣地、热闹地把它变成了一起凶杀案。而这起凶杀案貌似合情合理,大家也看得很开心。而真相是什么呢?大家不关心,这个不重要。武七和他爸不是用山东话说了:马走日杀不杀人重要吗?
问题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说马走日开始是一个自以为是,而且把 to be or not to be 都聊在嘴里的骗子。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有种自我欣赏。一旦出现了完颜这件事,就挑战了他的底线了。开始他跑了,可是后来发现别人把他和完颜的事演成了那样,而大家又那么开心,于是他开始行动了。这是一次触摸自己底线的行动。
他以为自己底线很低,最后却发现过不去自己这关。第一,他不能容忍别人侮辱他,第二,他不能容忍别人那样去侮辱他爱过也爱过他的完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使了两个办法:一、送钱,二、铤而走险。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项飞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问:愿不愿意出卖你的灵魂。你当然知道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但是我们现在想看的是你把完颜已经给杀了。
丑恶的灵魂表现出来了。按照警长项飞田的要求,马走日可以变成阮青山继续活着,"我为你铤而走险,你委曲求全"。而在马走日的面前发生的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就是,没有生的希望,他会表现得无畏;当生的希望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犹豫了。他愿意出卖自己,换取活路。但是到了现场,人家让他穿上了戏服,对他那种态度,前面人家对他的欢呼和看热闹是冲着活人来的。穿上戏服他觉得更有趣,而王天王会说这儿比他演的戏还有意思,你是国际娱人。你要是成为演电影的人,就必须把这个样子加到自己的身上。
马走日又碰到了自己并不低的底线,他以为自己很低,他做不到,这次做不到其实是真正面对了死亡。

葛优在《一步之遥》中饰演法租界警长项飞田

在部分观众看来,王志文饰演的上海名伶王天王是《一步之遥》的最大亮点

没有纯粹的客观
S:现在有评论说,《一步之遥》又回到《太阳》当时的状态,不太考虑观众的习惯性审美。
J: 我其实太考虑观众了。我觉得说看不懂的只有一句话可以解释:希望像《太阳》一样票房很低,把马走日给关起来。这个用意我已经理解了,但是我恐怕不太能合作。
S:你认为个人表达和大众表达能获得一种平衡吗?
J:这个话应该说大众表达也是通过个人表达的方式来体现的。哪有人能真正实现这件事?你也只能代表你自己,但是呢,你也能代表很多观众。这是个辩证的关系,没有一个人是不通过主观来表达客观的。
S:我记得你以前说过,纯客观的表达是不存在的。
J:那你怎么实现呢,除非说是众筹,这也是无数的主观汇集成的。
S:有些普通观众习惯一种写实的戏剧,喜欢给人物贴标签,像看京剧,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一出场就知道好人和坏人。中国观众还是有这样的心态。当你违背他的时候,观众就说你不正常了。
J:其实是这样,经过多年看电影,当你上来就贴标签的时候,观众会很反感地说:我又不是傻子,这电影不好看,一看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看见开头就知道结尾,这不行。但是你把它做得太复杂,他觉得也不行,这事儿得看心情(哈哈哈)。
其实戏剧、电影也没有非得哪样非得不哪样。我记得美国一个把黑泽明的片子发得特别好的发行人,人家问他:"你是怎么把握这个事情的?"他说不知道。电影没有主流,不定哪天哪个就变成主流,哪个变成非主流。其实,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电影。
但是《一步之遥》其实不是很令人费解,就是马走日和两个女人的关系。一个女人使他逃跑,另外一个女人使他面对死亡,去拥抱。在这个逃跑和拥抱的过程中,有他的受难,有他在这个受难过程中的觉醒,有他发现他的底线居然是如此之高。不愿意接受多余的爱,就这么简单啦,不是个复杂的事。我们看《哈姆雷特》,写得真棒,写出这么多哲学来。其实它就是一个 to be or not to be,就像一把刃儿。你往复杂了想,当然会琢磨出很多东西。中国对《哈姆雷特》的翻译是很准的,叫《王子复仇记》。但是人家叫《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能引起你更多的遐想,这是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

"电影没有主流,不定哪天哪个就变成主流,哪个变成非主流,其实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电影"

假象和情绪干扰了真相的寻找
S:我看完《一步之遥》后,想到了胡适的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舞女是任人打扮的,而关于她命案的真相,也是经过打扮的。阎瑞生案子也是所谓的奇案。所以说,其实你的很多电影都是关于真相的。我想起了《阳光》的一句台词"我要开始撒谎"。你的每部电影其实都在讲人与真相之间的关系,你觉得一般的受众对真相真感兴趣吗?
J:我不觉得。我觉得电影里的王天王当然也不是不知道真相,他是不想知道。这个我觉得是他们不愿触摸真相。我觉得普通观众,人们有这个本性:如果你是真诚的、安静的,人们愿意知道真相。你说得非常对,我就是一直没有说出这句话来,你总结得非常到位,其实我所有的点都是在寻找真相,就是真相在哪里这么一件事。我觉得这件事是我们共同感兴趣的,但是感兴趣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迷失,是对寻找真相这件事情造成障碍的一种迷失。本来我们安安静静的,不报恩怨,不情绪化,真相很容易找到。就像生活一样,其实都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生活。但是假象和情绪永远会干扰大家寻找真相的这种机会。当然,我拍了一部寻找真相的电影,也肯定碰到这样的情绪的干扰,这是我接下去继续拍电影的动力。为什么有人阻止真相的寻找,可能这方面我思考得还不够,或者我自己做得不够。

《一步之遥》是姜文历时四年完成的作品,姜文在幕前幕后都耗费了巨大心力

S:《一步之遥》的人物处理得很有意思,洪晃演的那个"妈"好像永远不能从量变进入到质变,她认为只要和 40 个男人上床就能认识所有的男人。你怎么看待她这个量变到质变,以及她母亲的这个形象的问题?她好像很重感情,其实又很冷血。她作为大老婆,还给自己的老公娶小老婆,主持婚礼,这些特别滑稽。
J:这是女作家写的。在我看来,洪晃演的覃赛男境界很高,底线很低。她中间太高,底线太低,中间只能用身材来把它填充住,她的很多态度被脂肪所阻止了。
S:她最后的一个镜头感觉豁然开朗了,用重机枪打自己的女儿,让人觉得这个电影一下子有意思了,上了好几个台阶。
J:我跟你啊就应该用下马大三的台词"啥也别说了"(唐山口音),这有什么看不懂呢?洪晃这个角色,覃赛男吧,她看不懂女儿为什么跟这么一个没出息的男的跑了呢,只好打死她。你要是看不懂,那我就没办法了。




蘋果日報- 人人微文明,城市大文明 - 古德明

蘋果日報- 人人微文明,城市大文明 - 古德明

人人微文明,城市大文明 - 古德明

有朋友遊順德歸來,告以路上所見一句宣傳標語:「人人微文明,城市大文明。」這是中共現代漢語,崇洋賤漢之情,見於其詞。


「文明」指文化已開,和「野蠻」相對。說中國人連「微文明」都欠缺,等於視之為蠻夷。最近,香港足球隊和中共隊較量,政務司長鄭月娥擔心引起騷亂,也用現代漢語教訓香港市民:「觀看球賽,不要有不文明舉動。」弦外之音就是:嗟爾化外夷蠻,須試習文明人舉止。


從前,中國朝野都視中國為文明之邦,所以前蜀杜光庭《賀黃雲表》論對蠻夷政策:「柔遠俗以文明,懾凶奴以武畧。」現在,在中共眼中,中國人卻顯然是不文明的凶奴,所以,無論香港還是大陸百姓,都非「懾以武畧」不可,自由民主完全不合凶奴「國情」。


至於「微文明」那個「微」,則當然是向文明高尚的洋人學舌,等於英文的micro。英文旣有microcosm、micro-adjustment兩字,現代漢語就不能有「觀之於微」、「稍稍調整」等說法,必須改說「微觀」、「微調」。中文所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也應改為「犧牲微我,完成宏我」:「宏」者,macro也,這是後話。


「人人微文明,城市大文明」,翻譯成中文,應是「人人禮義,禮義成城」。鄭月娥那一句,翻譯較難,但不知道她小時有沒有聽過老師教訓:「觀看遊戲,要守規矩。」



I

蘋果日報- 【文化籽】10分鐘看百頁 速讀掂過吳得掂

蘋果日報- 【文化籽】10分鐘看百頁 速讀掂過吳得掂

【文化籽】10分鐘看百頁 速讀掂過吳得掂

速讀專家教你一目十行 手指掃書法10分鐘看百頁

【文化籽:字裏凡間】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好學的態度,近日教一眾文青汗顏。局長自言,大學畢業後月讀30本書,連坐十多小時的飛機公幹,也好學不倦,在音速的客機上,以光速閱讀十多本書籍雜誌。每小時KO一本書,假設該書共200頁,即18秒要讀一頁,10分鐘大約可完成33頁,快過一般人看《老夫子》,真神人也!局長的速讀秘笈,記者軟語哀求不可得,似乎是秘而不宣。但為了一年就可以讀畢博士學位;為了將來要考TSA的孩子,無論多困難,也要練習速讀,仲要快過吳得掂㖭!

是咁的,小記得知局長月讀30卷,不禁拜之為閱讀真人,設一畫像,日夜供奉,望增加閱讀速度,又以文字查詢,盼真人回覆。天佑《蘋果》讀者,局長託新聞秘書回覆了!可真人話語,凡人難解。小記問了八條問題,包括:近兩個月的閱讀清單、坐飛機讀的書目、在哪一時段閱讀、如何避免眼睛過勞、家中藏書量、最愛哪位作家、有沒有看過《有一種幸福叫忘記》等問題,局長回覆全文如下:


陳海麗:2013年起從事Super Angel Fund投資,專門對美國矽谷以至大中華的初創科技公司進行融資等業務。由於對速讀方法甚有研究,出版《用盡左右腦——資訊時代全腦速讀法》一書分享心得。

局長回覆:閱讀是每個人的個人興趣
「就閱讀而言,機會處處。在飛機航班上,除了可以自備書籍外,機上亦有多元化的讀物,包括期刊及雜誌,可以給我們選擇。閱讀是每個人的個人興趣,可以因應自己的喜好選擇讀物,也可以有不同的閱讀速度,無論如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都可以令人有所得着。局長今年四月曾介紹過Stephen R. Covey撰寫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問10月到11月看過甚麼書,局長回覆4月曾介紹過一本!真高深莫測!


問唔得掂,惟有轉移目標,向身為專門投資科技公司的基金創辦人陳海麗(Carman)請教,Carman著有《用盡左右腦——資訊時代全腦速讀法》一書,並獲速讀世界紀錄保持者Sean Adam(在 Mental World Records中,每分鐘讀3,850字)當顧問,分享速讀技巧。Carman的閱讀技巧,不限於書本。她每次作出投資決定前,需要閱讀大量資料,每份研究書達百多頁。一般來說,Carman用十餘分鐘就看完整份文件,即10秒讀完一頁,比速讀大師吳局長更快。「速讀最重要是狀態,我們的腦電波狀態,可主要分成Beta(警覺的)、Alpha(清醒的)、Theta(極度輕鬆的)及Delta(熟睡的)。其中Alpha腦電波,代表了一種清醒而不過度放鬆的狀態,最適合速讀。」


Carman認為,要用Alpha腦電波閱讀,必先平靜心境,像進行「儀式」,建立一個恒常的習慣,加快轉移至閱讀狀態,鎖定一個位置例如書桌、喝某一種飲品,或者聽某一種音樂。Carman進入閱讀狀態的位置,是飯堂。「不可選太熱鬧的食堂,約有三分之一人坐滿的最好。我習慣佔用整張空枱,點一杯凍檸檬茶,邊喝邊讀,還會吃下檸檬皮,有時一杯凍檸檬茶要喝上一小時。這個環境和食物,對我來說是一個儀式,每次重複同樣動作,可以幫我進入和維持閱讀狀態,增加專注力,不會讀一個多小時就累,有時三小時仍保持專心。」另外,運動有助提升閱讀狀態,根據Carman的經驗,最有效是游泳,假日行山也不錯,不想做運動,冥想、冷水浴也可行。


物理上,幫助眼球拉筋,向不同方向移動,可增加眼球接收資訊時的靈活性,提升閱讀速度。「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如果用眼睛畫一個圓圈,沒有手指的帶領,圓圈會不整齊,邊緣也凹凸不平。如果望着手指作指針,用手指畫圓圈,你會發覺圓圈比較順滑。因為看書需要很準確地看字,如果眼球不規則移動,聚焦每一個字要多花很多時間。如果有指針帶領,不用花時間聚焦,可以讀快一點。指針可以是手指,也可以用筆。」


《用盡左右腦——資訊時代全腦速讀法》講述如何運用最少時間獲取最多資料,例如放鬆身體、訓練右腦提高整體理解力等速讀技巧。作者陳海麗能以十多分鐘看完百多頁文件,即10秒讀完一頁,比吳克儉更快。


手指「掃書」法:用手指帶領眼球移動,由頭至尾逐行指着文字,避免眼球自己尋找焦點,減慢閱讀速度。


腦電波狀態:腦電波分四種狀態,當中Alpha電波代表清醒、輕鬆,能大大提高閱讀及學習的集中力。


吳克儉稱每月讀書30本,一程十多小時的飛機,也讀上十多本書,閱讀速度驚人。


速讀世界紀錄保持者Sean Adam,每分鐘能讀3,850字,Carman的著作《用盡左右腦——資訊時代全腦速讀法》,便是他出任顧問。


建立恒常的閱讀環境和習慣,有助提高集中力。例如Carman習慣在飯堂邊喝凍檸茶邊閱讀,可保持三小時的專注力。

速讀技巧:手指帶領眼球移動
練習速讀模式,第一個入門法,是由頭至尾逐行指着文字,用手指帶領眼球移動,避免眼球自己尋找焦點,減慢閱讀速度。要注意,這方法是用手指掃過一行,而非像朗讀一般,逐個字停留。第二個方法,適合用於英文排版。英文報章的設計,分行分得很短,每次可以閱讀整行。用手指由上至下掃,帶領眼球每次看一整行,可增加閱讀速度。熟習了這兩個方法,還可以練習Z形、跳行、倒Z形等速度模式。不過,就算學會進階的速讀方法,也要靈活運用技巧。例如跟人聊天後,立刻坐下看書,會比較難專注,就算練習過進階方法,也一定要由慢至快,逐行掃視。當專注書本內容後,才開始加快。


《用盡左右腦——資訊時代全腦速讀法》一書教導的速讀法,牽涉到眼球活動及肌肉靈活度,從小練習事半功倍,成年後才練習較痛苦,情況就像拉一字馬。好像Carman的大女今年7歲,已閱書千本,甚至未識字前,已快速「掃書」,隨意翻看書本,讓身體適應閱讀節奏。對成年人來說,改變閱讀方法不容易,但如果每一個字都讀快半秒,整本書加起來差別就很大,就算追不上局長的閱讀速度,也能節省大量時間,在資訊爆炸年代活得更自在。

傳媒人盧峯:
不是食熱狗大賽
每月讀書數量:8-10本


坐長途機讀書數量:


一本或更少。我生得比較高,機艙座位不是享受閱讀的好地方,又沒有好酒靚茶……


可一口氣看完的書:


Tony Judt《The Memory Chalet》、村上春樹《遠方的鼓聲》,旅行必帶,慢慢嘆。


對速讀的看法:


不必刻意速讀,又不是食熱狗大賽,看100本淺薄的書是浪費時間。當然,碰上太糾結的文字與想法跳過就好了,不必像苦行僧般痛苦膜拜解謎。


盧峯


村上春樹《遠方的鼓聲》:記述村上1986年至1989年間,三次旅居歐洲的經驗,包括希臘、羅馬、意大利等地,是村上迷了解其生活的重要讀本。


Tony Judt《The Memory Chalet》(山屋憶往:一個歷史學家的臨終自述):Tony Judt是英國著名歷史學者,本書藉作者成長的記憶,回顧歐洲當代史中細微的片段,如猶太人身份認同等。

作家廖偉棠:
應該字斟句酌
每月讀書數量:6-10本不等


坐長途機讀書數量:


一般我會帶兩本,一本小說,一本詩集,無聊時看小說,心緒沉靜時讀詩集。


可一口氣看完的書:


最近的一本是厄普代克的長篇小說《恐怖分子》,用了兩天讀完。


對速讀的看法:


以前我經常速讀小說,現在不會這樣,因為從自己寫小說的體會知道小說也和詩一樣字斟句酌,需要一個個字讀出作者的深意,以及體會文字的節奏。








記者:彭海燕


攝影:鄧鴻欣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


廖偉棠


厄普代克1《恐怖分子》:小說主角是18歲少年阿默德,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母親是愛爾蘭裔,父親是埃及留學生,在阿默德3歲時失蹤。阿默德信奉伊斯蘭教,後被恐怖組織吸納,進行自殺式襲擊。故事探討死亡和宗教,情節驚險。

上一則: 【專題籽】暖男為何物 做乜會加分

下一則: 【男女之間】28日追求攻略 聖誕不再孤毒



I

蘋果日報- 講英語的中國人 - 陶傑

蘋果日報- 講英語的中國人 - 陶傑

講英語的中國人 - 陶傑

港大校委會開會的錄音披露出來。校委多名,以英語發言。平時聲稱英文好的人,開口說英語,最難過的一關是口講的英語一字不漏錄下來(Transcribe)。英國的首相和議員,出口成文,不怕筆錄,許多香港精英,那口英語一錄出,必是Chinglish。


Chinglish不止是文法有誤,而是在英文的文化語境裏,這樣的句子包含後面的意念,在英語的世界裏講不通。「特首必須愛國愛港」,中國人講這種中國話,沒有人認為有問題,但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不會講:You have to love your country and love your city in order to become a mayor。不是文法,而是英語講精確,不接受Love your country為一個政治條件。


面對企圖當家作主的前殖民地人,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的英文,筆錄出來,方最正宗:You've taken things very personally, and I think we should keep things to factual discussion。這是正宗英式思維的英文,因為:「大學副校長的職責不包括對傷者表達同情心的需求。」


英語文化講精確和科學。馬斐森的思維與彭定康一樣。彭定康來香港,親自披閱「基本法」,他發現「基本法」有保留「功能組別」的階段要求,但沒有寫明「功能組別」的專業誰有資格投票,於是彭定康將「法律界」的選民擴大到律師行的秘書和清潔女工,因為基本法並無明文指定:只有執業律師才是法律界的選民。


大學副校長沒有要求對某一「受傷」的同事表達「同情」(此一同情心,如何衡量,更沒有要求),也沒有要求副校長要對地球環保有熱誠,也沒有要求副校長喜愛寵物。所以馬斐森的意思是:不論校內一名同事跌倒受傷、或他父母死了、或他的老婆跟人跑了,副校長都不必表達任何「同情」。巴黎恐襲,如果副校長沒有當眾流出超過三十cc的眼淚,他可以仍然是一位稱職的副校長。


許多中國人聲稱英文好,但他們的英文只是謀生工具,不令他們成為一個國際公民。港大校委會的眾多「英語」筆錄,是很有趣的文化課,你會明白:為什麼一百年前的「五四」喊「民主」、「科學」,永遠是口號,中國人再「留學」五百年,民主科學也與這個民族無緣。



I

蘋果日報- 【每日健康】點食糖唔肥?緊記3大原則

蘋果日報- 【每日健康】點食糖唔肥?緊記3大原則

【每日健康】點食糖唔肥?緊記3大原則

人人都說吸收太多糖份不好,引致諸多疾病不用說,單單致肥這一點就已經足夠致命。不過人又不可能不吸收糖份,否則人會缺少能量。今日就教你聰明的吸收糖份,減少變肥機會!





1. 控制吸收糖的份量,一日不應該吸收超過50克糖,朝早一杯凍檸茶已經差不多25克,下午茶再飲杯紅豆冰就35克,如果夜晚買多杯差不多有100克糖的珍珠奶茶,去到月尾磅數一定非常可觀。這類飲品一日最多飲一杯,忍呀!





2. 如果你是甜食狂迷,每天都一定要食甜品要食糖果,請你在飯後食,因為正餐進食的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糖份吸收速度。





3. 從水果吸收糖份,因為精製糖真的太無益,食個橙食片哈蜜瓜一樣夠甜,更加健康。





資料來源:top1health





記者:李聰



I

蘋果日報- 德國煲周日二七折吸客

蘋果日報- 德國煲周日二七折吸客

德國煲周日二七折吸客

【本報訊】近年色彩斑斕設計精緻的鑄鐵鍋,如Le Creuset花花煲或Staub黑裡鑄鐵鍋等,在坊間捲起一股買煲熱潮,俘虜一眾少婦的心,每逢百貨公司大減價更擠滿粉絲。有賣煲達人指,年輕家庭主婦「買個靚煲」不但要求耐用,而且又會上載社交網站「呃Like」,令買煲潮越來越盛行。


售賣各款鍋具多年的Ray指出,近年法國Le Creuset、Staub等興起,令更多少婦愛上使用款式精緻的煮食鍋,「仲可以Po(發帖)上facebook呃Like!」一田減價期間除有這些大熱煲應市,也有其他品牌煮食煲供應,包括法國Emile Henry、德國牌子Fissler、Woll等,其中5,920元的Fissler鍋具套裝(圖)將於周日以約二七折,即特價1,580推售。


Staub 鑄鐵鍋明日特價
而明日特價44折發售的Staub 28cm深藍法式多用途鍋連魚形把手,本為鐵鑄,有利傳熱,加上密封及煲蓋雨點效果設計,有助保存食物水份,最適合蒸炒海鮮及蔬菜。Ray笑稱,整套鑄鐵煲連陶瓷碗售2,300元,「單係煲蓋就值200元」,蓋上設豬、牛、魚、雞4款把手替換。Ray建議,這類鑄鐵鍋需保養,使用時勿以大火燒烘,洗煲只需用清水、海綿百潔布抹去污垢即可,謹記需用乾布或紙巾抹乾煲身,切忌風乾,以免生銹,然後可在煲內塗上一層薄薄的食用油,保持煲身塗層更耐用,只要「養煲」得宜,這些煮食鍋可用上數十年。


■記者袁楚雙、潘敏庭

上一則: 一田劈價 買手掃10電視轉售

下一則: 直擊一田減價日 豪帶三萬銀買啲乜?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