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韩寒 日记一篇
http://weibo.com/1191258123/ydMhrpY0h
这是12年前,我最后一个晚自修写给挚友子文兄的告别信。前些日子记者采访到同他,他居然还保存着。如今我重抄一份,作为纪念。"我只是烦了这不自由的日子⋯⋯趁我还年少,我要万水千山走遍⋯⋯切记,要不附权威,不畏权势,不贪权力⋯⋯明白否"。信中虽有意气用事,但这些少年文字,也将一直注视着你我。
另外,这是昨晚我写的一些文字,只贴在博客上。
1: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无论你多么喜欢胶片,你总会用上数码,很多人都怀念老款汽车的经典和韵味,品玩一番,赞不绝口,然后开着新款车回家过日子。
2:博客虽然在传播性上差很多,但安安静静,如同家园。打开之时,音乐传来,那种熟悉就好似打开家门,黑暗中就能顺手开灯。几年来,我链接里朋友的博客一个个都已经荒废,颇有感慨。现在虽然打开了微博,我依然会把大部分微博上的内容都放在博客上。
3:这几天写了三个微博,两篇长的,一篇短的。长的还在,短的事关萍儿和小薇,因为小萱不满,已被珊珊带走。这两天数次想发短微博,但都忍住了,因为微博不能修改,如果反应太快,传播太广,很容易在事情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出错,但等彻底弄明白了,又发现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明白人实在太多了,把东南西北中发白各种角度都被写透了。
4:我以前一直不开微博的原因在于其实我很喜欢把那些小机灵小段子和各种观点放在长文中,生怕憋不住,微博里用光了,长文写不好看。这点我一直比较传统,相信文章比段落更具力量。既然打开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除了新写的东西,哪怕练练字,贴篇旧作,赛车视频,拍的照片,或者沉默不语,高兴就行。
5:向我的读者推荐我的关注名单里除了私交以外所有的人,尤其是文化人。这是我身披马甲潜水两年收获的成果。其中绝大部分人,我和他们都素昧平生,但我从中收获了很多知识与乐趣。虽然各花入各眼,我未必是对的,但关注这事情就好比少年交友,有了好的关注,生活更加丰富,有了错的关注,哈士奇和狼都分不清楚。
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42a.html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精彩推荐:苹果大热背后:产品升级无新意 Android紧逼
苹果的魅力如此之大,至今依然是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上周四前,苹果股价报收633.68美元,首次高于谷歌的632.32美元,再次引发分析师们对苹果前景的探讨。苹果股价超谷歌,其实算不上什么大新闻。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市值才是一切。说市值,苹果今日5908.2亿美元的市值比谷歌2055.9亿美元和微软2644.8亿美元这新老两巨头的总和还高,早以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了。
即使如此,热血澎湃的分析师还不知足。Topeka的分析师BrianWhite近期喊出了苹果三年市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的口号,并将苹果一年内目标价上调至1001美元。 BrianWhite不过是华尔街一众分析师中比较激进的一位,即使相对报收的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高盛的分析师们也忙不迭的上调苹果New iPad出货量和目标价,以示对苹果的看好。
一片看好中,总有不和谐的声音。美国乔治曼森大学莫卡特斯中心高级研究员Adam Thierer在接受一档电视访谈时指出,苹果如日中天,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持续下去。Adam Thierer并不孤独,许多IT博客和专栏作家亦在探究苹果冬天何时来临。以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2月苹果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由2011年11月的28.7%上升1.5个百分点至30.2%,但是与此同时谷歌的Android系统比例却从46.9%上升3.2个百分点至50.1%,无论是绝对份额还是上升势头都超过了苹果。作为后来者,Android凭借着开源免费的系统和众多手机厂商的捧场,依靠"群狼战术"硬生生在市场份额上压苹果一头。
市场份额不是一切,苹果依靠较高的毛利率可以缔造第一市值,而Android手机往往以价格取胜。但是,伴随Android手机的普及,却有可能对苹果iPhone手机的高毛利政策造成影响。 iPhone手机硬件的确不俗,但成本并不高。之所以能始终卖高价,一方面是众多独家软件支撑,另一方面则是各大运营商补贴。然而,随着Android大热,越来越多苹果独家软件纷纷推出Android版,近期最著名的当属大热的拍照社区软件Instagram。这样,iPhone的独家优势自然被大大削弱。与此同时,电信运营商也对Android青睐有加。 iPhone4在内地的普及,联通补贴版功不可没,但对于运营商,这意味着不但得看苹果脸色而且还得赔钱赚吆喝。所以联通后期加大了对低价Android补贴的力度,至于拿到iPhone 4S的电信,同样花大力气力推属于Android阵营的小米手机,并给后者制定了100万台的营销目标。
iPhone和iPad的大热,首先是来自于一个全新市场的开拓。但伴随一代又一代产品的推出,堪称杀手锏的升级却越来越少,吸引力也在减少。New iPad的吸引力相比此前两代,无疑就要小了许多。至于未来要推出的iPhone5能否有杀手级特性,仍是未知数。
无论是看好还是看空苹果的前景,无疑都是一家之言。对投资者而言,做多苹果的股票却未必是好选择,风险远大于机遇。毕竟,即使是苹果市值真如预期这样达到1万亿美元,相比如今也不过69.26%的涨幅。但是从历史来看,IT业巨头尤其是手机行业一旦衰败,其跌幅却远大于上升空间,就说被苹果夺取霸主地位的黑莓手机,2008年时,RIM股价最高见150.3加元,如今不过12.62加元,缩水91.6%。至于另一巨头诺基亚,股价从2007年最高峰40美元下跌至如今5.11美元,也缩水87.22%。
新闻晨报
发自我的 iPad
孙日日 自激时代
自激时代(文/孙日日)手里正在用的CLIE电池明显不行了,用两三天就得充电,上淘宝看看想换一块电池,大概要五六十才能买到一块。比较悲催的是,卖这种电池的商家少的可怜,根本没有比价的选择。再查查如果当做二手处理的话,可能一百块钱都找不到下家。
这台CLIE其实完全能满足我的一些基本需求 - 随身电子词典,密码保存的功能。不过社会发展太快,此类设备早已经被淘汰,我成了遗老遗少。
CLIE是Sony的SJ33,是一种运行Palm操作系统的个人数字设备。这是一款在当年Palm如日中天时候的明星机型,当年Palm红的发紫时,也是有一票子大佬拿着Palm授权做生意的,譬如Sony,Asus,HandSpring等等。只是世事多变,几年的时间Palm系统家道败落,Sony见势头不好,砍掉了CLIE业务跑路,不过把这块的技术积累转型发展出来了PSP主机,这也算Palm的一点阴德。
其实Palm真的很好用。Palm的四大金刚,以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应用 ——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的,当年的朋友都知道。许多年以后苹果提出来的app的概念,并不是创新,只是继承了Palm的血脉而已。可惜的是,Palm出生太早,没有喝到移动互联网的甘泉,渴死了。
再提一大堆早已成为僵尸的Palm的种种好处,已经毫无意义。写这些不过是赶在清明时上点香烧点纸,祭奠一下曾经的王者罢了。
plam虽然不幸挂掉了,不过接下来的iOS和Android继承了衣钵,而且把Palm的精神和理念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变本加厉了 -主动引导需求,主动引导消费 - 主动引导升级。
变本加厉这词用在这里没有用错。
还要谈起Palm设备产生的一些原因,简单的说,为了提供一种体积轻巧(可以放到口袋里),可以和PC电脑同步资料,操作简单(个人事务助理之类的功能),价格低廉的设备。看看吧,这些是多么朴素和真诚的需求。所以,当解决这几个需求的设备出现时,大卖热卖是必然的结果。
这种朴素的需求问题解决了,设备用起来也特别舒服。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又提出一些新需求:能不能再增加一些娱乐功能呢?能不能性能更强劲一些呢?
当然可以。技术演进,新材料出现,设备升级。大家再买新一代的产品。
控制论上有一种现象叫做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由此看来,人们可以从设备物质中得到舒服,但舒服了还要追求更舒服。在这追求过程中,不断的激励物质产品进化。输出端就是乐趣,乐趣产生了新的需求欲望,反馈回信号电路,在产生输出新的乐趣。然后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下去了。
前段时间看到有恶作剧的玩家,用两个iPhone分别打开了Talking Tom和Talking Ben.玩家先说了一句话让Tom模仿,然后迅速把两个设备并排摆放在一起让Tom和Ben互相对话,结果有趣搞笑的事情发生了。Tom说完后,Ben去模仿;Ben 然后说,Tom再去模仿Ben;这样下去,Tom猫和Ben狗声音此起彼伏,声音越来越高,音程越来越短,最后简直是抽疯癫狂一般的尖叫。看着屏幕上Tom猫和Ben狗的傻逼样子,大家哈哈大笑。
这是正反馈循环产生的自激现象。
一百年前,梁漱溟谈到东西方文化时说,西方知识分子是智慧外用,用在物上。分析观察发明创造,统称科学。而东方则是拿人的聪明回头用在生命的本身上,譬如儒家。所以,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
现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东方人在精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在乎追求物欲的满足了。当然,满足物质需求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要去夸大这种需求导致产生自激时,那就出事了。
佛家禅语说,欲海无边。说白了,就是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追逐物欲不能停手,怕是到最后找不到岸边,回不了陆地了。
满足物质欲望的结果就是消费。满足名利欲望的结果就是Show.
社会上现在比较热和疯狂的就是各种控们,Android控,苹果控,微博控、刷机控,镜头控……,我有些孤陋寡闻,恕不能一一列齐。控这个词,用感情术语来描述的话,就是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意思。不过在我看来,这些控们如果是真的名副其实控了的话,那就已经在自激过程中,离抽疯不远了。
针对物质欲望的自激,最高兴的是商家。像Tom和Ben互相对话那个游戏一样,商家就是那个初始说话的玩家,引导了这些控们来回自激,抽疯一般的跟着花大把的票子,换来一台台新发布的产品设备,不至于自己最初那朴素真诚的需求,怕是早已经迷失了。最能刺激自己的是新产品新设备到手那一刻拥有的快感—— 只需要拥有,不需要使用;只需要追逐升级,不需要把玩无厌。
而那些在互联网、微博上Show到疯狂的家伙们,也被真假不分的喝彩声,疯狂的粉丝拥趸刺激的神魂颠倒,自激不疲。其实互联网是个起哄的场所,你得知道你自己是谁。
这是一种群体性的自激行为。
就像Tom猫和Ben狗的游戏一样,每次自激带来的快乐周期越来越短,而自激中心的人也越来越癫狂,不能住手。
适当自激的效果还是有些好处的。就跟成年男子偶尔射射精一样,这种舒服状态谁弄谁知道,不过要是自激起来没个尺度,怕是要出事,
曾经看过一个好莱坞的烂片 —— 烂到看了五分钟就边看边骂的《蠢蛋进化论》,讲的是地球进化到五百年以后,大家那时候都变成了蠢蛋和傻子了,拿可乐当自来水,把果汁拿着去浇灌蔬菜,整个世界混乱不得了。多亏了五百年前的一个家伙,误打误撞的穿越了过去,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至于大家变成蠢蛋和傻子的原因是,精英们都忙事业无暇生育后代,只有那些非精英不识字的家伙才乐此不疲的繁衍后代,到最后都是蠢蛋了。这就是过度自激的一种形式和结果。现在,我大约看到社会这些傻子和蠢蛋影子了 —— 那些在互联网微博上自激抽疯大出洋相的这姐那哥们,和那些因为买水果和机器人而砸锅卖铁甚至卖肾卖血的都已经不再是新闻了。
来源:孙日日投稿
蘋果日報 - 20120410 - 弄哭芭芭拉史翠珊 面斥普京“ Forgive me”華萊士盤問來了
Mike Wallace
1918— 2012弄哭芭芭拉史翠珊 面斥普京
2012年04月10日
“ Forgive me”華萊士盤問來了
- 「 Forgive me……」上周六病逝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殿堂級記者華萊士( Mike Wallace),採訪政要名人無數,從不卑躬屈膝,反而像審犯般加以盤問,但盤問之前,他總會說一句「 Forgive me」,來一個先禮後兵,預警辛辣問題來了。領教過他的盤問,有人還擊,有人難堪,影星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甚至哭了,但都對他推祟備至。
別了,永遠的記者 Mike Wallace
華萊士縱橫新聞界 60年,主持 CBS王牌時事節目《 60分鐘》( 60 Minutes) 38年,名字早成為新聞的經典。 CBS前日宣佈,他上周六晚在康湼狄格州一間護理院逝世,終年 93歲。 CBS沒說明他的死因,但他向來有心臟問題, 2006年宣佈退休, 2008年曾接受心臟搭橋手術。雖然久病了,他的死訊傳來,依然叫各界惋惜。
「沒有邁克(華萊士),可能就沒有《 60分鐘》,難以再有一個像他那樣有天份的記者。」 CBS新聞部主管法杰( Jeff Fager)說。 CBS下周日將有悼念華萊士的節目。訪問人生
1951年與第二任妻子巴夫主持電視節目。訪問人生
1952年與巴夫一同參演電視節目。訪問人生
1955年他(左)在全國廣播公司( NBC)主持電台節目,訪問柯德莉夏萍(右)。訪問人生
1963年在 CBS主持新聞節目。
互聯網「沒有他沒有《 60分鐘》」
華萊士多年來訪問過無數政界領袖、荷李活巨星,甚至惡名昭彰的惡犯,始終如一的招牌式敵對性訪問風格,叫人既敬且畏。他曾就貪污問題,當面教訓俄羅斯總統普京( Vladimir Putin)、就暴力問題教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 Yassir Arafat),甚至用一句「完全自我」( totally self-absorbed),罵喊影星芭芭拉史翠珊。
其中一次他印象最深刻,是 1980年伊朗美國人質事件期間,訪問伊朗精神領袖高美尼( Ayatollah Khomeini)。他引述埃及總統薩達特( Anwar Sadat)的話,說:「他稱呼你,原諒我,他說的不是我說,是瘋子。」之後,他心想「你會將我收監嗎?」但他坦言,每說罷「原諒我」或來吧( come on),就是盤問開始。訪問人生
1967年到越南採訪越戰。
互聯網訪問人生
1968年採訪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與部份保安和黨代表衝突,最後被帶走。
互聯網「虐待狂和好奇之間走鋼線」
《 60分鐘》有一次就是藉助他的「辣」作為廣告宣傳重點,指任何有秘密的人,最怕聽到的四個英文字是「 Mike Wallace is here」(華萊士在此)。他的單刀直入訪問手法,往往問的較答的精彩。他自言質問技巧「是在虐待狂和知性好奇之間走鋼線」( a fine line between sadism and intellectyual curiosity)。
訪問人生
1968年他(右)跟另一名《 60分鐘》記者里森納(左)和監製(中)準備節目。
美聯社訪問人生
1993年訪問著名男高音巴伐洛堤。酒店 停車場突擊式採訪
訪問人生
2008年最後一次訪問,受訪者是著名棒球手 Roger Clemens。除了盤問式訪問,他另一絕招是在酒店、停車場等地突擊式採訪。他在受訪者毫無準備下質問目標人物,令對方尷尬,往往能成功令對方在驚惶失惜時,洩露了一些正常採訪不會公開的資料。
一次又一次的出色採訪,為他贏得 21個艾美獎,《 60分鐘》有他坐鎮,在 1980年代收視人數最高峯達到 4,000萬人,有 23季榮登 10大收視節目榜,成績斐然。
美國《華盛頓郵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蘋果日報 - 20120410 - 弄哭芭芭拉史翠珊 面斥普京“ Forgive me”華萊士盤問來了
華萊士經典訪問
2012年04月10日斥江澤民不夠坦白
2000年 8月 15日,華萊士在北戴河訪問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批評江澤民回答中美關係時像政客那樣不夠坦白,結果江澤民還擊:「政客不能坦白,他們不想成為你們炮製聳動新聞來賺大錢的工具。」華萊士非省油燈,再斥「你是世上最後一個主要共產黨獨裁者」,江澤民則笑言:「我還有兩年就退休了,你見過任期屆滿就退休的獨裁者嗎﹖」談到六四,華萊士掏出王維林擋坦克的照片,江澤民:「這個青年從小就知道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他絕不相信子弟兵的坦克會從他身上壓過去。如果他面對的是國民黨或美國軍隊,他還敢單人匹馬站在坦克車前嗎﹖我敢保證他不會這樣蠢。」
外媒首訪問鄧小平
1986年 9月 2日,華萊士在北京中南海訪問鄧小平,這是鄧小平接受西方傳媒的唯一訪問。華萊士先以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打開話題,鄧小平毫不客氣,指摘中蘇關係陷低潮,責任在蘇聯一方,若蘇聯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中蘇才有機會進行高層會晤。
華萊士之後瞄準中美分歧,鄧小平同樣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地直指中美障礙在於台灣,批評美國介入海峽兩岸統一問題。鄧小平之後又提到經濟改革,強調中國目標是容許部份民眾和地區先富起來,以便更快實現共同富裕,政府不容許出現貧富懸殊,也不容許新資產階級。
弄哭芭芭拉史翠珊
1991年,華萊士訪問著名歌影紅星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時,繼續「審犯」。他形容芭芭拉史翠珊獨斷獨行,又直接問她「為甚麼會被人稱為潑婦」,之後轉述她母親的話,公開她難與人建立緊密關係。
訪問咄咄逼人,即使時年 49歲的芭芭拉史翠珊向來堅強硬朗,但也當場被迫哭。
訪問播出 10多年後,華萊士承認當時過了火位:「那次訪問只是說出了事實,她畢竟不是壞人。」
駡尼克遜助手造假
1973年,華萊士為了追尋水門事件內幕,他邀請時任總統尼克遜的得力助手埃利希曼( John Ehrlichman圖)接受訪問。雙方甫坐下,華萊士隨即指摘尼克遜一夥人在做偽證:「盜竊心理治療紀錄、用卧底來偵查、洗黑錢、串謀妨礙司法公正。這一切都是宣揚嚴肅法紀的尼克遜做的。」埃利希曼之後打斷他,他問:「你說的話裏面包含了問題嗎?」華萊士回答說沒有。節目播出時,華萊士形同判語的狠話,成功吸睛。
《蘋果》資料室
長子逝世 當記者為子圓夢
2012年04月10日華萊士是新聞界傳奇人物,大學畢業後,家人希望他做醫生或律師,他卻偏愛做電台報幕員,之後輾轉從事不同工作,包括服兵役、摔交賽主持、記者,甚至舞台劇演員,直至立志當作家和記者的長子遇意外逝世,才立志從當記者為兒子圓夢。
「不想掛笑面報道壞消息」
華萊士(左)與兒子克里斯(右)。
互聯網
華萊士原名邁倫( Myron),嫌讀起來太柔弱,才改名發音鏗鏘的邁克( Mike)。他在密歇根州大學讀書時在大學電台兼職,對報幕產生興趣,二戰參軍都是任職通訊員。 1950年代移居紐約首次加入 CBS,但不是做記者,而是主持電視遊戲節目,更兼職百老滙演員。 1955年離開 CBS,他先後在 DuMont電視台和美國廣播公司( ABC)主持深宵採訪節目「 Nightbeat」,咄咄逼人的作風嶄露頭角。
但此時此刻,華萊士的事業還在吹無定向風,轉捩點在 1962年。那年,他長子彼得( Peter)在希臘登山遇意外身亡,彼得立志當作家或記者,他說那是「神聖職業」,於是決定為兒子圓夢。他再次加入 CBS,出任新聞主播, 1968年開始主持《 60分鐘》,之前尼克遜邀請他任總統競選新聞秘書,但他以「不想掛笑面報道壞消息」為由拒絕了。
他一生有逾三分一時間放在《 60分鐘》,但他另一兒子、霍士新聞主播克里斯( Chris)說,父親近年雖仍認得他,但神志開始不清醒,更絕口不提《 60分鐘》,似乎他的記憶已抹去自己的新聞傳奇。
華萊士曾四度結緍,育有兩子,另有兩名繼子女。
美國《今日美國報》/《紐約時報》
被控誹謗 曾患抑鬱自殺
2012年04月10日華萊士鏡頭前鋒芒畢露,鏡頭後卻曾因官司壓力而患上抑鬱,甚至試過自殺。
1982年,他作出題為「沒數算的敵人:越南騙局」報道,指在越戰時領導美軍的威斯特摩蘭( William Westmoreland)將軍刻意低估敵軍人數,誤導公眾,令美國陷入泥沼。威斯特摩蘭後控告他誹謗,索償 1.2億美元( 9.4億港元)。
「我絕望、無助」
在官司的巨大壓力他,身陷第三段破裂婚姻的華萊士,終墮入抑鬱的黑暗深淵。他曾說:「我絕望、無助,我嘗試繼續工作,我為患上抑鬱而羞恥。」他更曾服下大量安眠藥,想自殺。
事隔多年,他克服了抑鬱症,也於 1996年公開這段黑暗歲月,促國會增撥抑鬱症研究經費。
除了抑鬱,華萊士的新聞生涯也有被人詬病之處: 1993年,他披露煙草商隱瞞吸煙危害健康。後來,煙草商施壓, CBS因擔心打官司賠本,一度抽起這個報道,後報道大幅刪剪播出,他被轟妥協。
美國《華盛頓郵報》/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