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韩寒 要自由 2011-12-26

  首先,作为一个文化人,在新的一年里,我要求更自由的创作。我一直没有将这个写成XX自由或者XX自由,是因为这两个词会让你们下意识的觉得害怕和提防。虽然这些自由一直被写在宪法里。事实上,它一直没有被很好的执行。我也替我的同行朋友--媒体人们要一些新闻的自由。新闻一直被管制的很严。还有我的拍电影的朋友们,你不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大家都像探雷一样进行文艺工作,触雷就炸死,不触雷的全都走的又慢又歪。这些自由是时代的所趋,也是你们曾经的承诺。我知道你们一定对苏共进行过研究,你们认为苏共的失败,很大的程度源于戈尔巴乔夫开放了报禁,并将最高权力依照宪法约定,从党返还给了人民代表大会。所以这让你们对言论自由和宪政特别的谨慎。但是时代已经不同,现代的资讯传播终于让屏蔽形同虚设。而文化的限制却让中国始终难以出现影响世界的文字和电影,使我们这些文化人抬不起头来。同时,中国也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媒体--很多东西并不是钱可以买来的。文化繁荣其实是最省钱的,管制越少必然越繁荣。如果你们坚持说,中国的文化是没有管制的,那就太不诚恳了。所以在新的一年,我恳请官方为文化,出版,新闻,电影松绑。
  作为交换的条件,我承诺,在文化环境更自由之后:不清算,向前看,不谈其在执政史上的敏感事件,不谈及或评判高层集团的家族或者相关利益,只对当下社会进行评判和讨论。我也希望文化界可以和官方达成共识,各退一步,互相遵循一个约定的底线,换取各自更大空间。上上篇文章里说,每个人要的自由是不一样的,上篇文章里说,民主,法制,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一些还在阐述键盘民主以及进行书房革命的朋友,我这就顾不上了,圣诞再打折,东西还是不会白送的。那我就先开始讨价还价了。 首先,作为一个文化人,在新的一年里,我要求更自由的创作。我一直没有将这个写成XX自由或者XX自由,是因为这两个词会让你们下意识的觉得害怕和提防。虽然这些自由一直被写在宪法里。事实上,它一直没有被很好的执行。我也替我的同行朋友--媒体人们要一些新闻的自由。新闻一直被管制的很严。还有我的拍电影的朋友们,你不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大家都像探雷一样进行文艺工作,触雷就炸死,不触雷的全都走的又慢又歪。这些自由是时代的所趋,也是你们曾经的承诺。我知道你们一定对苏共进行过研究,你们认为苏共的失败,很大的程度源于戈尔巴乔夫开放了报禁,并将最高权力依照宪法约定,从党返还给了人民代表大会。所以这让你们对言论自由和宪政特别的谨慎。但是时代已经不同,现代的资讯传播终于让屏蔽形同虚设。而文化的限制却让中国始终难以出现影响世界的文字和电影,使我们这些文化人抬不起头来。同时,中国也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媒体
  但是如果两三年以后,情况一直没有改善,在每一届的作协或者文联全国大会时,我将都亲临现场或门口,进行旁听和抗议。蚍蜉撼树,不足挂齿,力量渺小,仅能如此。当然,只我一人,没有同伴,也不煽动读者。我不会用他人的前途来美化我自己的履历。同样,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的品质,所以我相信这些迟早会到来,我只是希望它早些到来。因为我觉得我还能写的更好,我不想等到老,所以,请让我赶上。
  法,政改,一切一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再提。虽然我觉得自由未必是很多人的第一追求,但没有人愿意常常感觉恐惧不安。愿各位没钱的能在一个公正的环境里变有钱,有钱的不再为了光有钱而依然觉得低外国人一等。愿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像这个圣诞一样不畏惧讨论革命,改革和民主,担忧国家的前途,视它为自己的手足。政治不是肮脏的,政治不是无趣的,政治不是危险的。危险的,无趣的,肮脏的政治都不是真正的政治。中药,火药,丝绸,熊猫不能为我们赢得荣誉,县长太太买一百个路易威登不能为民族赢得尊敬。愿执政党阔步向前,可以名垂在不光由你们自己编写的历史上。
  以上是基于我的专业领域的个人诉求。我觉得在这场让大家都获益良多的讨论里,研究该是什么样,不如想想应该怎么办。据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许一个愿望,我的愿望用完了,其他的诸如公平,正义,司法,政改,一切一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再提。虽然我觉得自由未必是很多人的第一追求,但没有人愿意常常感觉恐惧不安。愿各位没钱的能在一个公正的环境里变有钱,有钱的不再为了光有钱而依然觉得低外国人一等。愿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像这个圣诞一样不畏惧讨论革命,改革和民主,担忧国家的前途,视它为自己的手足。政治不是肮脏的,政治不是无趣的,政治不是危险的。危险的,无趣的,肮脏的政治都不是真正的政治。中药,火药,丝绸,熊猫不能为我们赢得荣誉,县长太太买一百个路易威登不能为民族赢得尊敬。愿执政党阔步向前,可以名垂在不光由你们自己编写的历史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dz9f.html) - 要自由_韩寒_新浪博客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dz9f.html

来自ZAKER: http://www.myzaker.com



Sent from my iPad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环球时报:韩寒化蛹为蝶,超越“左”与“右”

韩寒接连发表了两篇系统阐释社会观点的答问博文《说革命》和《谈民主》,还有最新贴上的《要自由》。这三篇最新的博文可以视为这位年轻意见领袖对于 中国问题系统思考的一部分。目前这些思考还在延伸之中,我们也难以判断他的想法会如何继续发展,但我们毕竟看到了韩寒就长期争议和分歧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发 言。这些发言一方面还有韩寒式调侃和幽默的成分和他惯有的风格特色,但另一方面又是前所未有地具有了某种系统和逻辑的展开过程。当然,这几篇博文的发表立 即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切,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

在这几篇重要的博文发表之前,韩寒已经有相当长时间放缓了作为主要发表公共意见方式的博文写作。而之前的几篇博文也发出对自己博客写作的反思, 阐发对事物相对性和自我有限性的认识:"我越来越觉得很多东西的结果,其实并不是不同人的改变,而只是同类人的聚集。在我的微博马甲里,你觉得这个政府糟 透了,时日不多。在别人的微博马甲里,你觉得生活挺安逸的,一切都好。所以,你所关注的一切,就是你所看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更新的越来越快,你都来不及 下载。"这些似乎可以视为其最近紧张思考的过程体现,也是尝试在反思世界和反思自己过程中作出的艰苦努力。

韩寒最新博文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观点的新颖性,这样的观点其实在中国社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但讲出这些观点的人物是韩寒,这就使得他所陈述的观 点有了重要意义。实际上,近年以来,许多人把韩寒视为一个对社会重大问题发表看法的"公民"而高度重视,将他视为一个远远溢出知识分子原有的对于中国问题 思考的新人物。但实际上,这个年轻人在对中国社会许多问题进行尖刻、毫不留情的挖苦和讽刺时,并没有系统地陈述过其社会观和中国观,也并没有真正回应知识 分子讨论的问题,充其量只是扮演众多社会问题抨击者的角色。但今天他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的重大问题,如"革命""民主""自由"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韩寒 表现出的是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感,对于中国问题复杂性的理解。这并不是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的对立,而是一个从直觉开始的批判之旅向着理性思考的升华。

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理解中国今天的状况和三十年来的发展?这既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内部 "左""右"分歧的焦点,也是一直在知识分子中争讼不已的问题。但从今天看,中国30年来的发展显然超出了"现代性"的"左""右"二元对立。中国并没有 按照"左""右"知识分子所预想的模式和构架发展。而知识分子在30年来对中国未来所做的一些一厢情愿的预测也受到了中国现实的无情嘲弄。上世纪90年代 初,一些知识分子曾经预测中国社会面临崩溃;21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则以为加入WTO是让中国严重后退的征兆。但中国的发展其实完全超出了这些预言。今 天的中国通过开放深深地卷入全球化进程,也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的进程。而近期全球的经济困难之中,中国当然也有诸多问题,但显然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后劲与前 景都展现了具有活力的一面,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和具体展开。当然中国也确实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往往"左""右"的知识分子过度局限于自己的 意识形态立场,对中国的新发展缺乏阐释力,也无力具体地回应中国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处于一种"阐释中国的焦 虑"之中,失掉对现实的把握。"左""右"的二元对立既限制了知识分子看世界和中国的角度,也限制了他们对现实的真正客观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不少知识 分子力图超越"左""右",从原有的固定的价值中超离,寻求更深入具体地把握中国。因此,韩寒的这个选择其实并不偶然,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知识分 子艰难而认真的思考链条中的一环。

我们应该看到,现实中国的舆论场尽管也显得莫衷一是,纷争不断,但其实在今天中国的主流民意在两个方面是有共识的:一是承认30年来中国发展的 成就,看到中国经济成就和民生福祉在进步,同时公民的社会参与和民主进程也在进步;二是人们当然都知道中国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许多问题和矛盾只能以渐进、 改良的方式解决,而不可能选择动荡和混乱。中国要变革和发展,但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步调进行,不可能变成突尼斯或利比亚,也不可能变成伊拉克或阿 富汗。不管我们在改革速度、发展路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多大分歧,但承认中国的进步,寻求中国渐进发展的道路其实是现实中国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所暴露 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都不足以动摇这一"最大公约数"。凡背离这个"最大公约数",一切主张就只能是缺少现实基础的空中楼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 展过程中知识分子的选择可以看到这一点,从近期微博讨论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韩寒这几篇重要博文的意义,在于他开始试图超出对现象的罗列而更深入地思考,寻找"阐释中国"的新路径。这是超出"左""右"框架的努力,也是 寻求对现实真正有力回应的开始。这其实给了当下知识分子更多启示,我们都需要更多面对现实的中国,而不是拘泥于既定的框架和模式;我们都需要对于现实进行 有力的阐释,而不是背弃现实去满足自己的一厢情愿。

化蛹为蝶,一个年轻人敢于直面他所面对的现实,试图给予新的阐释,他有勇气超越自己,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腾讯发布SOSO街景地图

  腾讯今日发布了SOSO地图的街景服务,提供多个城市街道的360度全景图像,用户可以通过该服务获得如临其境的街景地图浏览体验。

  据了解,SOSO地图街景服务目前已覆盖深圳、拉萨、林芝、日喀则、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那曲、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城市的主要街道,地图在画面中采用了高清标准,实现对街景细节的逼真还原。SOSO街景地图还可以提供白昼和夜晚两种街景画面,增加了人们浏览都市街景的选择。

  据SOSO街景地图技术人员介绍,SOSO街景地图的核心技术均采用自主技术,其中包括3D引擎、云平台存储计算及配套的图形图像技术。此外,产品在用户体验上也进行了大量创新,如白天与夜景一键切换、图像清晰度提升、移动流畅度提升、画面惯性系统等。这位技术人员还透露,考虑到目前国内用户的网络带宽,此次发布的SOSO街景地图采用的图片经过压缩,但SOSO地图已经做好了提供更好视觉效果的准备,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未来将推出更高画面质量的街景产品进行迭代。

腾讯发布SOSO街景地图

  资料显示,谷歌在2007年就推出了街景地图服务,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推出了街景地图,但在中国大陆境内街景地图一直处于空白,腾讯SOSO推出街景地图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白。

  在个人隐私方面,腾讯的街景地图对于人脸进行了智能模糊,以防止个人隐私泄漏。

  

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

[ZAKER分享] 《金陵十三钗》,消费处女加消费妓女

  作者:pinerpinerpiner | 评论(0) | 标签:电影, 人权, 人性, 爱国
  《金陵十三钗》的名字很别致,如果改名为"处女保卫战",未免太剧透,因为,整部电影的主线就是这个:在南京大屠杀中,各色人等都努力保护一群女学生免受日军"蹂躏",最终,以一群妓女和一个小男孩的慷慨赴难,换得女学生和她们新认的"父亲"——白人假神父的得救,处女保卫成功。
  女学生们一出场就导致了一堆想保护她们的士兵的战死,这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她们那惊恐的小小身体,值得他人用生命捍卫。一个幸存的士兵把她们遗落的一只皮鞋郑重归还,如同完成了一项军功,在接下来为解救这些女孩免遭强奸而惨死的命运中,他完满地献祭了自己的男性英雄气概。这些女孩很快找到了下一个男性保护者,用"父亲"这个强加的称呼,她们成功地让一个偶然闯入的白人浪子承担起了这样一份责任。
  妓女们亮相时被刻意夸张的欢快佻达是不祥的信号,因为这种不合时宜的生命力正适合被一部通俗电影毁灭以提供悲剧感的消费。她们的美属于被当代想象的上世纪30年代:大红的唇色,精细修剪的眉形,画得挑起的眼角,蓬松又规整的卷发,斑斓的丝绸旗袍……她们是活的月份牌美女,由导演借用当代关于"民国"的怀旧传说而制造,仅凭那被镜头时刻仔细勘察的女人味儿就够撑起整部电影的观赏价值。她们让一片惨淡的屠杀背景成了性魅力的游戏舞台,白人男主角迷醉了,小男孩不知所措,女学生们偷窥着,暗自艳羡着,又自尊地排斥着——在妓女的衬托下更显出处女本色。
  片中最有能动性的是白人男主角贝尔,和妓女们的领袖玉墨。两人间以英语过招的性游戏,强化着他作为"洋人"的优越性,而当这两人转入深情倾诉,所唤起的,是对保护女学生之必要性的共识:他有一个小女儿在女学生们的年龄上死去了,而她呢,则是在女学生们的年龄上被强奸,因此失去了前途沦为妓女的。这情节暗示他应该做好这些小女孩的"父亲"来弥补人生的缺憾,而她呢,在美丽高傲的外表下,原来理应这样自惭形秽——失贞是女人价值的拗点,不可不察。
  日本人的威逼又一次说明,处女身是所有人都认可的硬通货。玉墨在妓女中发起了代替女学生去接受强奸的运动,理由是这些女学生受不了强奸、被强奸后会活不下去,而"我们什么男人都见过"——同是女人,为什么妓女就可以不在乎被强奸?惟一的原因是她们已经没有贞操了,所以,强奸就不算什么伤害。这种千百年来曾解脱过多少强奸罪的蹩脚说辞,因通过女人的嘴说出而被再次正当化。而且,这些因为性污名而被践踏到底,连处女的茅厕都不能进的女人,看到了一个在主流道德框架中重塑尊严的机会,那就是,身为"婊子",做件"有情有义"的事给人看看。为了这个机会,她们甘愿去死,当道德洗白被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时候,在导演的眼里,这群本来不知亡国恨的女人升华了。
  妓女们以歌舞表演最后展现了一番妖娆风采,但告别妖娆开始改成朴素的女学生装扮时,她们却是多么惊喜,甚至想到自己的母亲也会高兴——为这个赎去堕落之罪的变身,她们深深自我感动着,而女学生怎么那么心安理得呢,只是生硬地叫了一声"姐姐"?她们连这些替死的女人的名字都不问,更没有阻止过她们这样做。这些以无能为理由安然领受保护、只送上几行眼泪的女学生相信这种替换是正当的。或许,这才是整部电影最可怕的地方:它以贞操为界限,离间了妇女的同命与共情。
  导演也留下了两处裂隙,让贝尔想起"上帝说人生而平等",让一个妓女在临走之前挣扎哀哭"我不是女学生,我不上车"。不过,这两处设置远远不够扭转整个情节的脉络,当消失的妓女们在女学生的想象中重现光华,那哀悼仍在点出,她们是注定的被毁灭者和悲剧角色,因为,她们外向自在的性魅力就源于不贞——所谓"奸近杀",让放荡者在忏悔中死去而灵魂获救是最老套的脚本。而逃向南京城外的女学生和贝尔,心里应该唱的是唐僧之歌:"送死你去,黑锅我来背"。
  在日军侵华的创伤记忆中,妇女被强奸的惨烈总是被凸显,她们受伤和死亡,而性的羞耻感却由整个国族承担——国家、民族、男人,没有能够保护属于它和他们的女人,羞耻莫此为甚。这种无法修复的羞耻感,一直是民族自豪渴望重张时抛不下的包袱,虽然,羞耻也转为不忘的仇恨,成了强化民族认同的养料之一。然而,控诉和叙述,都只终于日军强奸那一刻,此后,再不见强奸幸存者的故事,仿佛,被强奸就是她们的社会生命的终结。其实,这终结就是另一面令人憎恶的真相的开始,那就是,当年被日军强奸过的女人们,在被当做举国控诉素材的同时,却因"失贞"而从社区开始承受着国人自己的歧视,而这一面真相在过去多半个世纪中极少能被说出来,更遑论被整个国家承认和检讨。这种对幸存者之声的极度压迫,与对性暴行的极度羞耻,正是一体两面。
  在这种语境下看《金陵十三钗》,可见它其实是又一次试图从民族羞耻中自救的努力,通过以无尽悲愤的口吻将这种羞耻放大演绎作为洗礼,以及通过证明国家、民族和男人已经尽到了拯救"好女人"的责任;也是又一次压迫——通过把受害者刻划成一群"自愿"的坏女人。总之,女人又象征性地治疗了一番无法愈合的民族自尊心,而且,通过通俗大片的操作,还提供了一次让观众围观暴力、消费性受害者惊惧哀惋之美的机会。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0个评论
  pinerpinerpiner的最新更新:

原文地址: http://item.feedsky.com/~feedsky/my1510/~5935684/590548371/1488578/1/item.html

来自ZAKER: http://www.myzaker.com



Sent from my iPad

2011年12月25日星期日

韩寒:谈革命 说民主

最近翻看了很多问题,革命和改革两个词被频频的问起。平时媒体也很喜欢问,但是也只是一问一听,无法见诸报端。写下来无论什么观点,八成也是不保的命。但作为这次冬至回读者问的第一篇,我就先用整个篇幅来回答我关于革命两个字的看法。我综合了读者和一些内外媒的提问,在这里一并作答。
韩寒谈革命 2011-12-23

       问:中国最近群体事件频出,你认为中国需要一场革命么。
回答:在社会构成越复杂的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革命的最终收获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很坦率的说,革命是一个听上去非常爽快激昂并且似乎很立竿见影的词汇, 但是革命与中国未必是好的选择。。首先,革命需要有一个诉求,诉求一般总是以反腐败为开始。但这个诉求坚持不了多远。"自由"或者"公正"又是没有市场的, 因为除了一些文艺和新闻的从业者,你走上街去问大部分人,你自由么,他们普遍觉得自由。问他们需要公正么,他们普遍认为不公正的事情只要别发生在我自己身 上就可以了,不是每个人都经常遭受不公待遇,所以为他人寻求公正和自由不会引发人们的认同。在中国是很难找到这样一个集体诉求的。这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是可能不可能有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可能也不需要。但如果你问我中国需要更有力的改革么,我说一定是的。

问:你为什么不去领导一场起义呢?
回答:开玩笑,就算我认同革命,并在上海起义,而且还稍具规模,官方只要一掐断互联网和手机讯号,我估计不用政府维稳机器出马,那些无法用QQ聊天或者玩不了网络游戏看不了连续剧的愤怒群众就足以将我们扑灭,你也别指望着能刷微博支援我,你三天上不了微博就该恨我了。

问:那难道中国就不需要民主与自由了么?
回答:这是一个误区,文化人普遍将民主与自由联系在一起,其实对于国人,民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不自由。因为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 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我可以 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所以,好的民主必然带来社会进步,更加法制,这势必让大部分并不在乎文化自由的人们觉得有些不 自由,就像很多中国人去了欧美发达国家觉得浑身不自在一样。所以,民主和自由未必要联系在一起说,我认为中国人对自由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而自由在中国最 没有感染力。

问:我认为中国顽疾太深,改革已经没有用了,只有来一场革命才能让社会好转。
回答:我们假设革命没有遭到镇压,当然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幻想一下革命,假设,革命到了中段,学生,群众,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农民,工人,肯定不 能达成共识。而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人群,那就是贫困人口,这个数目大概是两亿五千万。你平时都不能注意有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甚至从来不使用互联网。既然 革命能够发展到中段,必然已经诞生了新的领袖。没有领袖的革命一定是失败的,白莲教起义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有了领袖的革命,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太平天国 又是很好的例子。中国式的领袖,绝对不会是你现在坐在电脑前能想象的那些温厚仁慈者。这样的一个领袖,八成独断专横自私狂妄狠毒又有煽动力,是的,听着有 点耳熟。但中国人就吃这一套,也只有这一套才能往上爬,这个社会习惯了恶人当道,好人挨刀。文艺青年们看好的领袖一个礼拜估计就全给踢出局了。而越是教育 水平高的人,越不容易臣服与领袖。所以这些人肯定是最早从革命中离开的。随着社会精英的离开,革命人群的构成部分一定会产生变化,无论革命的起始口号有多 么好听,到最后一定又会变回一个字,钱。说的好听一点就是把应该属于我们的钱还给我们,说难听一点就是掠夺式的均富。你们不要以为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点钱, 所以我怂了,害怕失去。在革命的洪流里,你拥有一个苹果手机,你是开摩托车的,甚至你会上网,你平时买报纸,吃肯德基,你都算是有钱人,甚至是有能力在互联网上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是充满着原罪的 被革命对象。有一亿家产的人比起有一万家产的人反而安全,因为他们打开家门,门口已经放的是纽约时报了。最后倒霉的还是中产,准中产甚至准小康者。以前人 们在各种政治运动中自相残杀,现在的人们只认钱,所以很多人民已经被训练成只认钱的自相残杀者。所以你就想象吧。而中国人讲究清算,这也必然导致镇压。任何的革命都需要时间,中国那么大的国家,不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权利真空。稍微乱个五年十年的,老百姓肯定会特别期盼出现一个铁腕独裁者,可以整治社会 秩序,收拾一下局面。至于从百花齐放重新看回人民日报,这个真的没所谓。况且我们的一切假设都建立在军队国家化的前提下,所以这些都是幻想,连幻想都不乐 观,就别提操作了。

问:那你看埃及,利比亚⋯⋯
回答:埃及,利比亚是被一个人独裁统治几十年,城市也不多,一个事件作为爆点,一个广场用来演讲,就可以革命 成功。中国没有一个具体的个人能成为被革命的对象,城市,人口众多,而且各种千奇百怪的灾难都发生过,G点已经麻木,更别提爆点了。就算社会矛盾再激烈十倍,给你十个哈维尔在十个城市一起演讲,再假设当局不管,最终这些演讲也是以被润喉糖企业冠名并登陆海淀剧院而告终。当然,以上更是废话,最关键是就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

问:你的观点非常的五毛党,是被政府买通了么?为什么不能一人一张选票选主席。
回答:在这样一个非此即彼,非黑就白,非对既错,非带路党既五毛党的社会里,革命两字说起来霸气,操作起来危害更大。也许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一人一张选票选主席,其实这并不是中国最大的急迫。相反,一人一张选票,最终的结果还是共产党代表获胜,谁能比党更有钱?五百亿就能买五亿张选票。不行加到五千亿。一年税收都十万亿呢。你和人家比有钱?你觉得你周围的朋友的公正独立,那样的人加起来也就几十万张选票。你看好的有识之士,能有十万张都不错了。唯一能和共产党抗衡的就是马化腾,因为他可以在QQ登陆的时候弹出一个窗口:谁选我马化腾,谁就可以得500Q币。此举估计也能获得两亿张选票。但问题是,到时候马化腾一定会入党的。民主是一个复杂,艰难而必然的社会历程,并不是什么革命,普选,多党制,推翻XX,这些脱口而出的简单词汇可以轻易达成的。如果你对司法和出版都从来没有关心过,你关心普选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说起来更拉风一点。这和那些一说起赛车只会提F1,一说起足球只知道世界杯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问:我觉得中国的革命和民主只是时机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时机最合适。
回答:革命和民主是两个名词,这两个名词是完全不等同的,革命不保证就能带来民主,这个咱们不是早就已经证明过一次了嘛。历史曾经给过中国机会,如今的局面则是我们爷辈的选择。现今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可能有革命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急需要改革的国家。如果你硬要问我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革命的好时机,我只能说,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但这样的国家,也不需要任何的革命了,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到了那个份上,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也许你能活着看见这个国家的伟大变革,也许你至死都是这个死结里缠绕的纤维,但无论如何,你要永远记得,错车时请关掉远光灯,也许我们的儿女将因此更早的获得我们的父辈所追求的一切。                                                                      
冬至回读者问之一,完。

说民主   2011-12-24
问:革命不一定是暴力革命,天鹅绒革命就是完美的典范。

回答:我不认为天鹅绒革命能够发生在中国。不谈当时的国际局势,也不说整个捷克的人口只有北京的一半。相信天鹅绒革命其实就是选择相信了民众的素质,执政者的忍让,文人的领袖,这三者的共力才能形成天鹅绒革命,我认为这三者在中国全部不存在。你不能把一场完美的革命常挂在嘴边来反驳也许未来不完美的改革。我理解中国很多文人和学者对天鹅绒革命的感情,他们甚至能够在脑海中将自己代入哈维尔的角色暗自感动。但无论中国发生暴力革命或者非暴力革命,文人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远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低得多,更别说能作为领袖了。而且国民素质越低,文人就越什么都不是。你也不能用完美的民主,完美的自由,完美的人权从字面上解释应该什么样子的来逃避中国的现实。改革和民主其实就是一场讨价还价的过程,你不能盼着执政者看了几本书忽然感化把东西全送给你。你不能天天盼着天鹅绒革命,再由你来扮演哈维尔,并瞬间让每个中国人有一张选票,还都不能被贿选。捷克至今也不是普选。所以我的观点很简单,暴力革命我们都不愿意发生,天鹅绒革命不可能在近期的中国发生,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所以我们只能一点一点追求,否则在书房里空想民主和自由憋爆了自己也没有意思,改良是现在最好的出路。

问:你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人素质太低,不适合民主。政府有没有给你维稳的回扣啊?

回答:我不知道你如何看出了这个结论,我觉得我已经写的很通俗了。民主不是适合不适合的事情,它迟早会到来。国民素质低并不妨碍民主的到来,但决定了它到来以后的质量,谁都不希望来个卢旺达式的民主,虽然这并不是真正广义的民主。有时候缓缓来,有时候突然来。也许它来的不那么彻底,来的不那么全部,来的不那么美式,来的不那么欧式,但在你的余生里,它一定回来,回首起来,可能还来的有点平淡。


问:你的意思是一切只能靠执政者的恩赐,而不是人民自己的争取?

回答:给执政者压力当然重要,但遗憾的是,执政者的配合更重要。这的确需要运气和人品。现在社会各个阶层是割裂的,比如执政者,你动车事件闹得再大,他们依然淡定,觉得这是民间的事情,不费一兵一卒,时间自动摆平,执政者的家属可能完全不关心这事,只关心谁要上谁要下,谁的岁数差一点,XX位置怎么排。而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事情依然能自然过去。当然,更有可能是他们都没有感受到舆论压力。好比你账户里有十亿,你丢了一千块,你自然不紧张。文化界兜里加起来的总和就五百,而他们认为统治者兜里也就三千,所以我觉得他们是放大的统治者的焦虑。人家完全没考虑你的问题。而文化界很多人认为一切的问题就是体制的问题,仿佛改了体制一切都迎刃而解,他们虽然善良正义,嫉恶如仇,但要求农民和工人和他们拥有一样的认知,甚至认为全天下都必须这么思考问题。可事实往往有些让人寒心。
因为拉力赛都在偏远地方举行,我这些年去了上百个各种各样的县城,这些都不算特别封闭和贫瘠的地方,我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他们普遍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不如文化界想象的那么迫切,他们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从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只要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而知识界普遍把国民对这些词汇的这种应急应用当成了他们的普遍诉求,觉得与文化界形成了共识。我不认为在分歧和割裂这么大的国家里能有一场美好的革命。你也许觉得这正是执政者驯化的结果,所以要改变执政者。但现实就已经这样了,那一两代人已经这样了。但是幸运的是,我和他们的子女聊天时,互联网和各种传媒已经或多或少的打开了他们的眼界。所以我并不悲观。

中国共产党到了今天,有了八千万党员,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所以共产党的缺点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民的缺点。我认为极其强大的一党制其实就等于是无党制,因为党组织庞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而人民就是体制本身,所以问题并不是要把共产党给怎么怎么样,共产党只是一个名称,体制只是一个名称。改变了人民,就是改变了一切。所以更要着眼改良。法治,教育,文化才是根基。

问:如果革命到来,有影响力的文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回答:文人到时候就应该扮演一颗墙头草,但必须是一颗反向墙头草。文人需有自己的正义,但不能有自己的站位。越有影响力就越不能有立场,眼看一派强 大了,就必须马上转向另一派,绝对不能相信任何的主张,不能跟随任何的信仰,要把所有的革命者全都假想成骗子,不听任何承诺,想尽办法确保不能让一方消灭 其他方而独大。所以未来的中国如果有革命,谁弱小,我就在那里,它若强大了,我就去它对手那里。我愿牺牲自己的观点而争取各派的同存。只有这样,才有你追求的一切。

最后:在这个年末,可以谈论这些,就是最大的新年礼物,和以往的论战不同,这里没有对手。感谢各位争论的朋友,你们都是优秀的。文不对题,望能理解。新年快乐。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分享文章】《咬文嚼字》公布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1-12-22 02:02:54来源:北京晨报


资料图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见图),舆论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复。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语文专家指出,"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而"泄漏"则使用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使用"泄漏"。

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村长。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相声小品中也常说"别把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

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语言专家指出,"铊"是一个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

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分享文章】一艘驶往中国货船查出69枚"爱国者"导弹


一艘驶往中国货船查出69枚"爱国者"导弹

2011-12-22 11:16:00

美联社12月21日消息说,芬兰警方称在一艘计划驶往中国上海的货船上发现69枚地对空"爱国者"导弹。据称,该货船由德国驶出,悬挂英国国旗。目前该货船已被扣押在芬兰。[详细]

网易阅读: 有态度的移动阅读器。了解更多?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文章】合肥公园栽种越南古树 每棵价值超40万


合肥公园栽种越南古树 每棵价值超40万

2011-12-22 13:36:00

12月21日,安徽合肥公园蜀山区鸡鸣村苗木基地内,98株从越南引进的紫薇古树已经基本栽种完毕。建设该园的园林公司是合肥市的招商引资项目,园内这批紫薇小的树龄有500年,最大的树龄达到上千年,每株价格40多万元。该园内共将栽种250株来自越南的紫薇古树。CFP供图 谢绝转载

网易阅读: 有态度的移动阅读器。了解更多?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文章】读书人在美国


读书人在美国

2011-12-22 18:36:00来源:新民周刊
从惊艳到习以为常,从纽约到剑桥,从哥伦比亚的巴特勒图书馆到哈佛的怀德纳图书馆,从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图书馆——纽约市立图书馆,到庞大无比的跨城市的麻省东部公立图书馆系统,我逐渐发现借书确实变成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宋明炜

我还记得十一年前,从国内初到纽约留学,昏头胀脑地旅行了二十多个小时,刚到住处,随接我的美国朋友出去吃晚饭。黄昏时候,走到百老汇大道上,一眼在路边看到旧书摊,顿时拔不动腿,立即花五美元买了本纳博科夫的《阿达,或热情》,还郑重其事地跟朋友说,这是我在美国买的第一本书。美国朋友嘲笑我说,这些书图书馆里都有呢,拉我赶紧走路。

在美国生活了十一年后,家里和办公室(以及地下储藏室)里的书毕竟越积越多,买书的嗜好是难以割舍的享受之一,我猜想自己大概还会继续买下去,这个嗜好恐怕戒不掉。但我当然也明白,来到美国第一天那位朋友对我说的话,是多么善意而有道理的劝告——用有点惊悚的方式来表达,就是说,一个爱书人在美国不用买书,也可以享尽读书的乐趣,因为真的,"这些书图书馆里都有呢"。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五年,最熟悉的是巴特勒图书馆,它是哥大的几十个图书馆中最大的一个,藏有九百多万本书,中心书架从地底直耸到楼顶,相当于有十二层楼那么高,有人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书架。对于刚从国内来的我而言,这个图书馆提供的,是美好丰富无限充沛到足以令人窒息的盛宴。我还记得刚拿到借书证时,冲进书库,看到自己心爱的那些作家们齐全的作品系列,三步一徘徊,流连忘返,难以取舍,最后只得随手抓了几本本雅明、福柯、艾柯之类。排队走出书库,眼睁睁看着盖上六个月以后的归还日期,而且被告知除非有人也登记等待要借同一本书,可续借九十九次。顿时又贪婪地问了句,有没有借阅数目上限。回答是,没有。

此后,从惊艳到习以为常,从纽约到剑桥,从哥伦比亚的巴特勒图书馆到哈佛的怀德纳图书馆,从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图书馆——纽约市立图书馆,到庞大无比的跨城市的麻省东部公立图书馆系统,我逐渐发现借书确实变成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不买书,我想自己大概也可以活下去,要读的书,总归能通过图书馆找到。另一位在美国生活了许多年的中国朋友,对我依旧爱逛旧书店,常常无理性狂购闲书的乐趣进行批判,理由是,原本这里的图书馆已经给你创造理想的资源,无论是学习或一般的研究(要看冷门资料当然另当别论),甚至消遣,所有这些学院或公立图书馆都已足够。是啊,我开始反省自己买书的目的,发现买书确实已经越来越变成目的不明的嗜好,围绕自己的研究工作所需的图书大多都来自图书馆,当地图书馆没有的,也可以轻易跨馆调阅,或申请扫描;真的,买书已经变成无功利的纯粹享乐。

后来我读安那其主义的历史,大概了解到西方图书馆变成一种开放的教育服务机构,是在工业革命后期,而在现代图书馆的兴起过程中,彼时在英法等国流行的安那其主义是一种主导性的理念。把图书馆变成自由、免费的机构,向每一个爱书的人开放,图书馆的借阅原则建立在需要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在书的世界里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这一风气流传至今,所以在今天,如果你来到美国,在任何一地只需凭证件和一个地址证明,无需押金,就可在公立图书馆开户,立即开始借阅。

有一位从北大来的著名学者曾对我说,他的许多关于文学史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巴黎、伦敦或哈佛的图书馆里最初找到线索,原因是,在这些图书馆里,任何读者可以直接进入书库,书是可以直接触摸的,而所谓"善本书"也从不束之高阁,拒人于千里之外。图书馆之于读书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当是友善和信任。

就在两天以前,我无意中来到剑桥市东部说葡萄牙语的巴西人社区里的一间小小的公立图书馆。取到原来预订的东西之后,忍不住停步在那一架架葡萄牙语的书籍面前,寻找自己熟悉的名字,佩索阿,萨拉马戈,我当然是不懂葡萄牙语的,但我懂得,这间图书馆的存在,对于这个社区的异乡人来说,该有多么美好的意义。我赞叹这样一间明亮、洁净的图书馆,在图书馆员的笑意的目光里,走到英文书架前,借了一本新出版的艾柯小说《布拉格公墓》。

(本文来源:新民周刊)

网易阅读: 有态度的移动阅读器。了解更多?



发自我的 iPad

2011年12月21日星期三

财经:调查“动车调查”

 40人死亡,200余人受伤,"7·23"甬温线动车特大事故的惨状仍历历在目。但调查结果迟迟未公布于众。

  尽管多位事故调查专家组专家表示,动车事故的书面调查报告已于9月完成。按照国务院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最迟至11月30日,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就应公布调查报告和事故的处理情况。但这一天,相关部门没有发出只字片语。

  《财经》记者通过数月调查,试图对"7·23"动车事故调查过程中责任攸关方的博弈进行还原,同时亦发现此前大批动车召回事件的关键隐情。

  导致动车追尾事故的原因,既有信号设备软件设计缺陷,亦有非正常行车下的调度指挥失误。实际上,从信号设备提供商,到上海铁路局调度所、温州南站行车值班员的行车处理,到电务部门的维修、登记,事故暴露出铁路多个部门均存在问题。

  据接近调查组的人士称,调查报告迟迟不出,系高层对责任认定难以取舍。若认定信号设备供应商承 担主要责任,则对中国高铁的国际形象乃至出口更为不利;若认定铁道部调度管理承担主要责任,则牵涉责任人众多;若信号设备缺陷说被推翻,供应商不再担责, 铁路系统也不会全然接受此说,相应会要求承担较轻的管理责任,缩小处理范围。此外,杭州电务段温州电务、上海铁路局调度所、温州南站行车值班员各方责任孰 重孰轻,对所追究责任人的范围、职位亦有影响。

  调查报告逾期不出,调查组成员三缄其口。四个月来,舆论呼唤公正调查结果的声浪此起彼伏,调查公信力在声浪中亦风雨飘摇。

  在此期间,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又将54大列CRH380BL问题动车组召回整改,后于11月 16日分批重新投入运营。对于为何未在空车试运行期间就发现相关问题?问题车到底进行了哪些整改?供应不合格配件从而导致故障问题的分供方承担了怎样的责 任?等等,同样语焉不详。

  在中国高铁受到国内外广泛质疑的敏感期,对重大的事故调查和召回事件采取更公开、更坦诚的态度,向公众告知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细节,并实事求是地进行问责与整改,才是立足高铁发展大局,营造正常发展环境的明智之举。

  ——编者

 上篇

  三问动车追尾事故

围绕"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问责仍在持续发酵,舆论聚焦于事故调查报告及其处理情况何时公开,其中不乏质疑调查报告逾期公布已违反国务院有关条例的声音。

  角力

对事故定责的考量,涉及设备商、铁道部,以及铁路各部门间的多重博弈

铁道部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声称系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五天之后,临危受命的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指出,事故是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信号设备的集成商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下称通号集团)旗下的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下称全路通号),成为首个被推出的可能 责任人。但"7·23"事故调查组副组长、中国隧道研究中心主任王梦恕对媒体表示,"软件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结论,系有人想拿全路通号顶包,全路通号对此 并不服气。11月25日,王梦恕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事故调查组并未认定信号系统软件 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未重点讨论此问题。

11月30日,一接近铁道部的人士也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的事故调查中,全路通号的责任被弱化。

调查组成员、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黄毅曾直指温州电务部门的责任:温州南站电务值班人员未按有关规定及时汇报,未进行故障处理,没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除继续承认信号系统设计缺陷外,电务部门的责任由此凸显出来。

此话一出,引发杭州电务段强烈反弹,于8月26日网上发布公开信逐一反驳。对此,相关部门并未作应答,《财经》记者获悉,8月31日,上海铁路局副局长前往温州南站,对杭州电务部门做了安抚工作。

多位事故调查专家组专家提及,动车事故的书面调查报告于9月完成并递交国务院。按照国务院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造成30人以上死亡的事故为特别重大事故,事故调查组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最长不超过120日。

同时,上述条例第32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

即使动车事故调查报告的递交时间按照9月底推算,最迟至11月30日,有关部门也应该按照上述规定,批复动车调查报告,给出处理意见。继而公布 调查报告和事故的处理情况。但时至今日,相关信息皆未公开。担任调查组领导之职的国家安监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仅对媒体称,不会太久。

对于调查、定责的消息多变,一位接近调查组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事实上"7·23"事故调查中发现,信号设备、安全管理均有问题。然而,技术鉴定结束两个多月来,事故所涉各方均在推卸责任,导致报告迟迟无法出台。

上述人士表示,如果认定铁道部调度管理承担主要责任,则牵涉责任人众多;如果定责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全路通号存在设计缺陷,则对国家形象、高铁出口等影响巨大;且牵涉其他应用该信号系统的站点安全,当然作为信号设备的用户,铁道部则减轻了安全管理上的责任。

事故发生五天后,全路通号首先被指为存在"严重缺陷"。然而,随着铁路系统人士受到舆论压力被迫退出事故调查组,究竟应当如何定责,决定权已归国务院。

"信号缺陷是真实存在的,如只让铁道部担责,其肯定不服。"上述人士分析,若信号设备提供商的责任确被弱化,则对铁道部来说,最有可能的是处分 数个直接当事人。至于高层所负的领导责任,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原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副局长何胜利已被免职,铁道部原总调度长安路生也已离 开原职。

  一问:雷电防护缘何失灵

铁路系统在防雷上有所放松,设备制造商又不够专业,没有严格按照防雷标准操作

雷电,是这起事故的导火索。

调查组曾委托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利用电力系统全国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对事故发生时段温州南站附近的雷电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0月25日,王梦恕对《财经》记者表示,7月23日当晚,雷击强度罕见,超出了设备防雷设计容量,导致设备电容被击穿。

随着集成度提高,以及计算机设备的广泛应用,新兴的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的确更易受雷电干扰。但被认定为事故"首凶"的真是罕见强度的雷电吗?

据知情人士表示,事故当天,温州一天打了400多个雷。但这并不算多,北京、成都、广州等地均发生过一天上万次雷电现象。事故当晚,距离温州南 站最近的雷电发生在5公里外的山头上,根据雷电传导的规律,待达到车站信号楼时,雷电能量只有发生时的1/25左右。信号楼内,两处设备在雷击中损坏,除 引发信号失灵的信息采集板外,另有一处闭塞电路。

一位参与调查的专家发现,雷击中损坏的元件中,并无放电的黑色痕迹,可见导致设备损坏的雷电电压不高。

根据铁道部规定,所有信号设备在集成之前,对设备本身都要进行防雷性能检验。雷电防护中,需考虑电路布线、地网、屏蔽等多种因素,如果内屏蔽和 外屏蔽连到一起,可能会出问题,因此设备电源线和电路设备要严格分开,但温州南站设备的电源线排布"不是非常标准(没有严格分开)",上述知情专家表示。

除一般的防雷设备外,要提高防护能力,信号设备本身也应当在设计电路上做好安排,提高其耐雷电能力。比如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中,合理排列电子元器件、做好包覆,耐雷能力会提高。

"这部分由信号设备制造商负责,但他们也未必和雷电专业人士会商,采纳其意见。"上述知情专家认为,近年来,铁路系统在防雷上有所放松,设备制 造商对此往往不够专业,没有严格按照防雷标准操作。但在一些事故中,雷电常被当做不可避免的自然原因,京沪高铁初期运营发生故障时,亦推责雷电。

  二问:缺陷系统如何通过评审

铁道部质检中心权力大,但实际承担责任很小,如果产品出问题,质检中心并不承担连带责任

紧随雷电之后,甬温线信号设备被认为软件存在重大缺陷,而且是一个简单的错误。

据一位接近调查组的人士表示,"7·23"事故暴露出软件设计的缺陷,在于程序的容错思路有问题。

当晚,相撞的前车D3115次列车从永嘉站发车行至红光带区间前停车,约两分钟后重新启动,以20公里时速缓慢前进。按照列车故障导向安全原 理,当后车D301次列车驶向同一区间,进入红光带前应减速,或停车。但是D301次列车却以120公里左右的时速撞上前车D3115次列车。

这期间瞬间雷击破坏了列控中心产品LKD2-T1的信息采集板。导致信号系统不仅没有使D301次减速或停车,却向其发送了错误的"绿色通行 证"。这说明,当设备发生故障后,系统检测机制还保持、记录前一个正常状态,而不能实时状态归零。虽然还有另一个设备去检测故障,但故障设备的信息不能及 时返回,后者读取的信息也停留在前一正常状态。

上述接近调查组人士表示,在程序编写中,应当设置有一个时限,比如5秒内无法读取故障设备信息,程序要自动返回、清零,显示为故障、报警,但在甬温线应用的这一套软件程序中,没有类似设置,可见其核心理念并没有足够"故障导向安全"。

全路通号的软件产品基本采用同一套版本,在全国58个台站使用。目前国内提供列控系统(CTC)软件的公司一共有五家,全部都是自己开发,各家产品界面均不一样,全路通号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

信号设备上线之前,铁道部都要组织质检中心所属的相关测试机构,进行包括电磁兼容、防雷、产品功能等的测试。缺陷产品如何通过评审?

一位信号设备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些测试只针对常规应用环境下产品功能是否正确,而不是产品的安全分析和安全认证。比如,在做测试时,不会有意识地去损坏电路板上的某个器件并进行全覆盖的故障测试。

信号产品在国际上实行四级安全认证,目前中国国内没有一家认证公司能进行认证,因此只能委托给欧洲公司。而铁道部并未强制要求信号设备必须通过第三方的安全认证,所以是否去进行安全认证,或者找哪一家认证公司来认证,信号设备商可自行决定。

这就导致一个现实情况,即目前中国大部分信号产品都没有经过第三方安全认证。而通过国际安全认证的国内信号产品,也不一定能进入铁路运用的许可范围。

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铁道部质检中心是一个权力很大,但实际承担责任很小的部门,所有上线产品都要经其认证,很多公司为了认证自己的产品,还要托人打招呼。但如果产品出问题,质检中心并不承担连带责任。

事故发生后,应用全路通号同类型产品的58站全部改为采用站间闭塞方式行车,即每次只允许一趟列车进入站间闭塞区间,实际上是放弃了信号系统的追踪功能,以牺牲效率换取安全。

该款产品目前的修补是在系统上增加了一个切断保护装置。一个信号系统可能有上百个信息采集板,按照过去的设计,一个信息采集板发生故障后,不一 定要强制切断信号系统,而是开始故障排除,更改行车模式,但目前是采用了"宁可错杀一千"的应急处置,无论哪一块采集板断电,立刻切断信号装置。

单从事故中暴露出的问题来看,修改目前的软件缺陷,工作量其实不大。上述接近调查组人士表示,编程中可在状态监测的线程中增加对读取时间的限 制,超时即强制返回,显示为故障。若依此设置,在"7·23"事故中,信息采集板损坏后,地面信号灯将会变红,不再向后车发送"绿色通行证"。

"7·23"事故信号系统暴露的或许只是一个低级错误,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还未暴露出的问题。

"7·23"事故之后,国务院发起全国高铁安全大检查,其专家组成员在广州进行高铁安全大检查时发现,在运行时间精确到秒的高铁线路上,由全路 通号、卡斯柯两家公司提供的CTC产品中,列控设备从轨道电路采集到的实时信息,与车载ATC从列车采集到的实时信息不一致,"比如CTC 界面显示,此时时间为22点,ATP界面(记录列车实际运行状态)却显示为21时57分,相差可达3分钟。"

在非正常行车中,这可能导致调度人员错误判断列车位置,存在隐患。

  三问:管理程序为何失守

温州电务、车站皆以在网上发公开信的方式为自身辩白,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因未被提及责任而保持沉默

在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黄毅发出,"温州南站电务人员未按有关规定及时汇报,未进行故障处理,没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杭州电务段温州电务车 间旋即发表公开信,反驳上述指认,且表示是负责在调度人员和电务之间进行协调的车站值班员只向电务通知了轨道电路(导致异常红光带)故障,并未通知列控系 统故障(导致车站联锁系统和CTC界面显示不一致)。

温州南站一位行车值班员在11月1日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其通知模糊。他表示,行车值班员发现轨道电路、CTC双故障,按规定通知了上 海铁路局的调度员,以及电务、工务。但其在通知电务时,只是说设备闪红。"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列控中心CTC出了问题,还是轨道电路闪红,都属设备故障, 是否对电务意味着不同情况,不是我们考虑的。"该行车值班员辩称。

通知不准确,影响了故障的排除。前述接近调查组的人士表示,当晚,被雷击损坏的信息采集板位于面板背后,位置比较隐蔽,电务维修中没有找到。事故发生之后,才找到这块采集板,进行更换之后即恢复正常。

9月27日,一封署名温州南站的公开信也发布在铁道论坛上,信中为车站值班员辩驳称,电务如果按规定登记停用区间信号设备,那么调度员必定采用"停基改电"方法,按规定一个区间放入一趟列车,"7·23"事故即可避免。

前述接近调查组的人士表示,电务的失误还在于带电操作,在信号设备未切断情况、车还在行驶中,电务直接接线,"发现了故障,但不知道是哪个故障,就拔、插、试"。按照正常程序,电务首先应当通知车站、调度,信号系统出现问题,停止行车,再去维修。

在维修过程中,调度人员、车站值班员对行驶或者停靠在站内的列车都应该做相应处理。由于当晚CTC故障,温州南站、上海调度皆无法得知前车 D3115次列车的实时状态。但两者均知道,区间存在轨道电路故障,且后车放入区间后,前车并未到站,可想两车间距应当很近,那么,谁应当提示后车注意, 即成为调度承担责任的关键。

9月6日,宁波车务段领导班子曾集体找温州南站"7·23"相关当事人谈话,并将有关规章解释加盖公章上交调查组,解释了通知后车D301次列车司机是温州南站的责任。

温州南站行车班公开信中亦谈到调度责任,根据上铁运发[2010]156号文《关于重新公布<上海铁路局客运专线非正常行车办法及应急预案>的 通知》,列车在区间被迫停车,一是,列车调度员应及时了解停车原因,布置助理调度员或车站值班员转告区间内其他列车。而根据事故前前车D3115次列车曾 停车、降速,说明列车调度员因信号机红灯对D3115次列车司机发布了按目视法行车的调度命令,但未对车站进行任何布置,也未要求通知其他列车等;二是, 区间内一架"通过信号机"故障时,列车调度员应通知有关列车司机。当晚区间红光带即按区间通过信号故障处理,但调度员没有通知后车D301次列车司机。

公开信中还写道,早在7月底,铁道部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只字不提调度员的责任,这种方法已经定了调。如果上海调度有责任的话,路局等上层领导受 处理的人数将更庞大。因为铁路规章没有明确的规定,车站必须要主动呼叫后车D301次司机,这证明规章制定不够严密,铁道部与相关铁路局应负其责。

无论最终定责孰轻孰重,由上述各方的纠葛,已可看出铁路系统管理的诸多疏漏,可谓涉及各个环节,多个部门,亟待在查明真相后,严肃整治。

【作者:《财经》记者 左林 贺涛 特约作者 傅明 】 (责任编辑:闫祺)


阳光时务:被驯化的 《新华字典》

。。。。。。。。。。。。。。。。。。。。

安平秋说,那时他才慢慢明白:言论的笼子并非如想像般密不透风,他开始试图扭转「神经过敏、政治性太强」的头脑,让字典重回「小改」的轨道上。

然而不幸的,他接着发现了另一个事实:「大家当时都疯了。 」

安平秋回忆,编到「茹」字时,举了一个例子「茹毛饮血」。有个张编辑就说:「这个很敏感,不能要呀,删掉! 『茹』是吃呀,『毛』是毛主席呀! 」魏建功先生惊诧莫名:「你怎么能这么想? 」她更火了:「你是不是攻击我,想攻击我想歪了? 」

。。。。。。。。。。。。。。。。。。。。。。。

/ 范承刚

写在前面的:
在南瓜泡沫实习的一年,最大的收获是遇见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是否出现在新闻纸上,都让我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最近整理了几个故事,来自于《新话字典》这篇报导的边角余料,俺想探讨的是:人在面对所谓体制时,为何总不能Hold住?

就像俺在搜罗1971年版《新华字典》的修订时所看到的,这是一本如此怪诞并成功将怪诞传播于世的字典,但它的怪诞却并非源于严令。更多的,是草木皆兵下读书人的自我催眠与自觉作恶。

11970年,文革已有四年,接到修订《新华字典》的任务,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安平秋很紧张,就像「流放已久的战士重新被征召」。

当时,欧洲最小的国家——摩纳哥的国王访华,赠送给中国一部多卷本的《摩纳哥百科全书》,周恩来总理则只能尴尬地回赠一本小小的老版《新华字典》。

这般「小国送大书,大国送小书」,深深刺痛了党国的自尊与骄傲。更让人难堪的是,就算是周总理送出的这本1965年版《新华字典》,也因文革的冲击遭到了被封、被毁的厄运,平民老百姓甚至无缘得见、无书可读。

为了来日有一本更「像样的书」送给外宾,也受困于当时中小学没有字典可用的窘迫,周恩来下令重新修订《新华字典》。

小小字典的修订,成了「国家工程」。一个30余人的修订组迅速成立,成员均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第一师范学校等单位。那时安平秋已做了多年的中文系「黑帮爪牙」,其他编撰人员也大都属于「反革命小集团」。修订组的总领导,是工宣队、军宣队派来的两个「工农兵代表」。安平秋的老师、时年69岁的教授魏建功,则作为北大「反动学术权威」,成了「最为幸运的一个」。

魏建功是1953年第一版《新华字典》的编撰者。 1948年,国民党败局已定。语言学家魏建功邀请金克木、周祖谟等人,商讨编撰一本属于「新中国」的字典。金克木如此讲述那时的情境:「人民解放军已经包围北平,我们在魏家的大厅屋中草拟新字典的构想……城外传来的炮声彷佛给我们打击节拍。炮声使我们的信心增长。」然而,魏建功在文革中因「反对鲁迅」而历经多年批斗,患了严重胃下垂,余生每餐只能吃软烂的面条。

更让学生安平秋有「莫名的悲哀堵在心间」的,是当重被召回修订字典,魏建功仍像「一个老儿童」那样的认真和得意。安平秋回忆,魏先生听惯了直呼其名的训斥,会因为在修订组里听到一声「老魏」,而「十分满足和高兴」。

于是,这群暂离了牛棚与批斗的教师们,就这样背负起了如「国家形象片」般盛大而艰钜的字典修订工作。周总理批示,国务院科教组领导,张春桥、姚文元、郭沫若等「重要领导」校正——安平秋有时半夜惊醒,会感到「喘不过气」。

2在修订1971年版字典的日子里,魏建功和安平秋师徒俩常会到八宝山革命公墓漫步。有时,魏建功会喃喃地对学生说,对他的批判有些很有道理,「自己从旧社会过来,因袭太重,该当扫荡扫荡」。

事实上,从1953年第一版《新华字典》问世开始,每一版的编撰者们就已主动作别旧时代的「老语言」,转而拥抱崭新的「社会主义语言体系」。布尔什维克、三反运动、单位、合作社等国家新词登堂入殿,大获褒扬;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国民党、蒋介石等词,则是每一个解释及例句猛烈抨击的「靶子」。

比如「惨」字的例句:「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生活太惨了」。 「苦」则被排除在社会主义新生活之外,因为它多指「在旧社会压迫下所受的痛苦」。我们也不能再相信「命」,那是「剥削阶级骗人说人的贫富、寿数等生来就注定的……」甚至要严格区分「爱」,因为「爱是有阶级性的。」

当时十分流行的四角号码查字法,就被视作「污秽」而摒弃了。因为发明此法的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官员,叛逃去了台湾。

1962年版的字典上,还进行了一场「字面上的抗美援朝」——《各国面积、人口、首都一览表》上,美国被列在倒数第三,朝鲜则被排在前列,并注明有两个首都:一个是汉城,一个是平壤,并用括号提示是「临时首都」。翻遍字典,找不到「韩国」一词。

过往传下来的词,如绅、儒、丞、伶,也都在字典里戴上了「旧社会」、「封建时代」、「剥削制度的产物」的帽子。

3字典修订初期,曹先擢和同事们都是「待罪之身」。当时曹先擢的脑子里就一个声音:「知识分子算什么?臭老九,扫厕所的,需要被工农改造教育的,大家都唯恐自己在思想上达不到高度,跟不上工人阶级的思想境界。

因为没有标准和规范,于是「拼命往左靠」成为唯一安全的堡垒,「无产阶级专政要落实到每个词条上」的原则,也迅速被每个组员所遵循并恪守。

那时,修订组每一天的工作是这样的:将1965年版新华字典一页页剪开,贴在中文系教研室的墙上。面对着满墙字词,大家开始逐个找「封资修」,并「事无钜细地作政治检查并加上政治套语」。

一切以「去封资修,工农兵占领上层建筑」为准绳:「清官」不许要,要改成「清廉」,因为「清官」是吴晗提出的;例句里提到的「外号称『二诸葛』」也要删掉,这是赵树理小说里的人物;「利人利己」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换成毛主席语录里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当然也有「难办」的时候:在修订《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有两种元素在命名上有争议,一个是「苏修」命名「美帝」不承认,另一个是「美帝」命名「苏修」不承认——美国历来反动,老大哥也不那么亲了,怎么办?辗转反复,修订组最终采取了「在表上列出但暂不写名」的「两全办法」。

修订组也想请一些专业领域比如科技、经济界的学者参与,但「不讲专业性、只讲政治性」的门槛还是将其阻隔其外。整本字典关于「业务」的修改,仅有两处:一个是改了一个生僻字「炁」,另一个则是请人重画了「头」的示意图,好使其「眼睛更坚毅,眉毛更浓密」,这样更符合当时「典型的工人阶级的模样」。

字典的初稿,最终修订了「接近一两千处」。但当70年11月修订组将初稿递交中央后,意想不到的情况接踵而至——周总理看到字典,有些气恼,要求的是「小改应急需」,怎么成了这番模样?

安平秋说,那时他才慢慢明白:言论的笼子并非如想像般密不透风,他开始试图扭转「神经过敏、政治性太强」的头脑,让字典重回「小改」的轨道上。

然而不幸的,他接着发现了另一个事实:「大家当时都疯了。 」

安平秋回忆,编到「茹」字时,举了一个例子「茹毛饮血」。有个张编辑就说:「这个很敏感,不能要呀,删掉! 『茹』是吃呀,『毛』是毛主席呀! 」魏建功先生惊诧莫名:「你怎么能这么想? 」她更火了:「你是不是攻击我,想攻击我想歪了? 」

类似事件接连发生,安平秋总会搬出「总理的要求」来解释。有一次,一个教授怒了,大叫:「我管它周总理还是李总理!就是要突出政治,就是要删! 」

而最让安平秋唏嘘的,来自于被囚禁的一群人。当时他拿着修订好的字典,来到一所五七干校,请那里正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分子提提意见。一个在新闻出版系统从事了几十年文字工作的干部,指着「屈」字下的「屈原」一词,拍着桌子,怒吼道:「怎么能把屈原放进字典里!屈原哪里是好人了? 」

4多番争论,修订组确立了折中的规则:「尽量做减法,减去封资修,尽量不多加法,言多必失。 」当时很红的词条,如大跃进、大字报、三面红旗等词条,都未收录。曹先擢说不是不想收,而是不敢收。「谁敢给这些字词下定义呢?这是要报中央政治局批准的。 」

然而,当我们今天翻开这本字典仍会发觉,政治话语犹如生长在每一页纸的癣症,依附在每一个字词上并角化结疤。修订者刘庆隆说,这版《新华字典》成了在文革期间,中国在「政治上唯一合格的字典」。

这本字典的影响有多大?

曹先擢回忆,1970年,大学停课,中小学还在勉力维持,但当时社会上已几乎没有出版物,包括一本小字典。就算是1965年曾计划出版一本「农民版字典」,也在文革后不久被彻底销毁。

于是当1971年《新华字典》出版,即迅疾得到推广,发行以千万计,成了整个文革年间唯一流通的字典——也或许是十余个版本里最为「左倾」的。于是,这本字典所构建的话语系统,如章鱼般向四方伸出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咿呀学语的儿童、每一个社会主义新人类的头脑中。

无数的人们,从这本字典获得对世界的最初认知。比如,人们懂得了使用「阶级」划分敌我,学会了规范严肃的腔调去交谈,并用小心谨慎且四平八稳的语言去评论世界。「群众」或「党员」成为人最基本且选择不多的身份,「社会主义」也被所有褒义词竞相环绕。

直到90年代初,字典的修订才尝试着重返常识,但人们发觉,这一套话语体系,已如魂灵般在中国挥之不去,你轻易地就能在报纸、电视、广播中发觉它的存在。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读书改变了什么

。。。。。。。。。。。。。。。。。。。。。。。。。。 

以后孙子、孙女,还会让他们上大学吗?"有人问他。

"我看读书是没用的。"他叹了口气说。 

事实上,从西安回到家里之后,他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甚至连把笔记本拿出来都不愿意了。年初的时候,他曾经想在本子上写点什么,再跟儿子谈谈人生,可看到大学毕业5年后,儿子情绪低落的样子,他最后什么也没有写出来。

。。。。。。。。。。。。。。。。。。。。。。

本报记者 付雁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14日  12 版)

 

 

 

 

 

 

  打从2002年开始,陕西农民韩培印的人生都汇聚在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上。他在上面写下颜色不一、密密麻麻的字:有时候回忆自己的父亲,"为了我们六七个儿女费尽千辛万苦";有时候又文绉绉地给自己租住的小屋编一幅对联,"智慧能开多彩花,劳动能结幸福果"。

  更多的时候,他的文字是写给自己的儿子韩胜利的。9年前,当胜利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个瘦弱、文静的儿子,简直成了他最大的骄傲。

  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因此,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在49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军虎遇到了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并把他的故事拍成了一部时长47分钟的纪录片。有人评价说,这部名叫《父亲》的纪录片"像片中所拍的韩培印一样朴实、诚恳"。在2009年的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它还获得了最佳短片大奖。

  可现实里的父亲却没有同样的好运。当儿子大学毕业,作为父亲似乎终于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时候,他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

  "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韩培印说。曾经笼罩在他面颊上那种骄傲的神色不见了,这位58岁的农民盯着屋顶的墙角,皱着眉头,很久没说一句话。

  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

  "胜利我儿,如今你也上了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前途是光明的。"

  小小的本子已经泛黄了,黑色的封皮也卷了起来。刚到西安的时候,韩培印就买了这个本子。他在上面记录电话号码、记录借钱还钱的账目,也会写下一些准备跟儿子"谈谈人生"的内容。

  那些内容大多与梦想有关。当他知道儿子考上了省城的大学、而且选择了"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时,梦想就伴随着骄傲一起降临到这个陕西农村的家庭里。

  "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老韩说。

  他并不知道,2002这一年,全国高校展开了第四次大规模扩招,共有320万名考生进入大学——这一数字几乎是1998年扩招前的三倍。他只是为自己的儿子自豪,毕竟,这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娃。

  即使那些几乎不可逾越的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骄傲。当时,韩家四口人住在山坡上的一座土房子里,四亩地能种出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却长不出大学通知书上要求的六七千元学费。

  这让刚刚考上大学的韩胜利觉得"心里矛盾极了"。几年以后,他还清楚地记得,家里卖掉了所有的粮食,甚至连牛都卖掉了,却仅仅凑出了3000元。

  "要不然还是出去打工算了。"他说。但韩培印拦住了他。

  "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把钱凑够的。"这位父亲说。

  没过多久,他跟所有可能的亲戚朋友借钱,凑出了儿子的学费。当把儿子送进大学之后,他也在这座繁华的省会城市里留下来,当起了农民工。

  农民韩培印的生活就这样转了个弯。每天,他不再下地劳动,而是和其他工友一起,坐在马路牙子上,举着"找工作"的纸牌,等着有需要的人找到自己。他的工作也每天不同,有时候是帮建筑工地运沙土,有时候是在居民楼里帮人铺地板。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会整天整天地等着,却没有人找到自己。

  即使在城里过得艰辛,骄傲依旧显而易见地贯穿着韩培印的生活。2005年年初,当李军虎来到韩培印等活儿的地方时,他发现,其他工人都低着头躲避摄像机,韩培印却笑呵呵的,没有一点不光彩的感觉。

  "我打工主要是为了供儿子上大学。"韩培印大着嗓门说,他穿着军大衣,脸在冬天的寒风里被冻得发红,"我儿子在石油学院上学,学的是通信专业。"

  这位父亲理直气壮的口吻让好几个路过的人都围了过来。在他身旁,一位扛着锄头等活儿干的工友甚至听得"眼睛都直了"。

  "我当时只了解到了一个信息,就是他很自豪。"李军虎事后回忆说。

  这位陕西电视台的编导正准备拍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子女生存的纪录片。他找了很多例子,但有的太过极端,有的又流于平淡。直到找到韩培印,他才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好故事。

  这对来自农村的父子在繁华的城市里相依为命。很多时候,儿子会推着自行车,和父亲一起走在城中村简陋的街道上,父亲絮絮地嘱咐儿子,"学习资料太贵了,别买太多"。对于韩培印而言,两元钱的公交车都显得有些奢侈,所以他不常去学校看儿子,而宁可在路边的"话吧"里花几毛钱打个电话,和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儿子说上几句。

  另一些时候,这个有文化、爱写字的中年人喜欢坐在饭馆里,喝着人家的免费茶水看电视,或者从路边捡些别人丢掉的报纸,了解一下"国家大事"。

  "他用最低成本维持生活,却依旧骄傲、乐观。"李军虎说,"因为儿子成就了他的尊严。"

  在山区老家的村里,韩培印不是村干部,却毫无疑问是个有地位的"能人"。他上过初中,是全村唯一一个会写春联的人,甚至两家吵了架,他也会出面帮忙劝和。而现在,他又把儿子培养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一切都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他会把这些自豪写在那个小小的笔记本上。2003年2月,在韩胜利进入大学半年后,他写道:"胜利我儿,如今你也上了大学,那个大学也不是什么好的大学,可你考上了,有些孩子他想考也没有考上。"

  "学校不在好坏,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前途是光明的。"他在最后写道。

  要学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不能再回去种地,也不能像我一样打工吃苦

  "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这是一个道理。"

  在光明的前途到来之前,韩培印能够忍受很多事情。

  他的工作都是纯粹的体力活。有时,他需要甩开膀子,用铁锨一下下地把沙土铲到几乎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卡车拖斗里;有时,他需要站在拆迁的废墟上,一榔头一榔头地把一间房屋慢慢砸成瓦砾。而这些让他腰酸背痛的活计,能给他带来每天50元的收入。这就是儿子胜利学费、生活费的来源。

  到了晚上,他又要和其他9名工友合住在城中村的一间房子里,外墙裸露着红色的砖块,屋里则是一张几乎和地板同样大小的大通铺。10个人就这样并排躺在上面,枕着砖头,盖着五颜六色却同样灰扑扑的被子,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这房子省钱,一个月大家摊下来才二三十块钱。"韩培印说。

  省下来的钱,他都留给了儿子。可即使这样也不够,他常常需要借钱。在儿子上学的4年里,亲戚、朋友、老乡,他几乎把每个可能的人都问遍了。

  李军虎在纪录片里拍摄了一次借钱的过程。韩培印走进一间同乡工友的宿舍房,几个人正挤在大通铺上准备睡觉,老韩笑呵呵地凑了上去:"我娃要交学费呢,我没挣到钱,看你能不能借给我30块钱?"

  一个还没来得及躺下的年轻人挠了挠头,说:"我也没钱,昨天干活没给钱。"

  "那你看看还有谁有钱吗?多少都可以。"韩培印絮絮地说着,"关键是娃来了,没办法。"

  他没有等到回答,那个年轻人已经迅速地钻到被窝里了。大通铺上的同乡们每个人都用被子蒙着脑袋,再也不看他一眼,也没有跟他说一句话。

  "太尴尬了。"李军虎事后回忆说。

  可韩培印继续站在那里,脸上带着不知所措的讪讪的干笑。

  那天晚上,磨了几个人之后,他最终跟一位老乡借到了10元钱。老韩接过那张皱巴巴的钞票,马上掏出自己那个黑色的小本子,在空白处把账目记下来。

  "借点还点,还点借点。"他一边写一边说,"等还钱的时候,我再把它们划掉。"

  在本子发黄的纸页上,那些被划掉的账目,就显眼地穿插在他关于人生的感悟文字中间,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可他依旧是充满乐观的。坐在大通铺的床上,他对着李军虎的摄影机笑呵呵地说,希望儿子在大学里能好好学习。

  "要学个一技之长,做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来。"他的脸上带着止不住的自豪神气,"不能再回去种地,也不能像我一样在这里打工、吃苦。"

  当他终于凑够了儿子一个月的生活费时,他就会打电话让儿子骑车过来。

  "这里一共是200,一个月够不够?"韩培印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了换好的两张整钱。想了想,他又把兜里剩下的零钱全部塞到了儿子手里:"一共是220,够不够?"

  "给我200就够了。"韩胜利说着,又把零钱塞回了父亲的手里。

  "我花不了多少钱,一天四五块,一个月最多150……"韩培印说,"你在学校别吃得太差,当然,也别吃得太好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父子俩坐在那张大通铺的床沿上。韩培印从一个红色的塑料袋掏出了从家里背来的苹果,说是"你妈非要给带的",又问问儿子有没有考过英语四级,有没有学好专业课。

  另一些时候,他会拿出自己的小本子,翻开自己写下的内容,给儿子念几句励志的话:"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这是一个道理。"

  "胜利我儿,你每天都有二三十元的付出。"念到这里,韩培印停下来,扭头看看儿子,"你想你这交学费一年4000多、住宿费800,加上书本费,一年下来就是……"

  停了几秒钟,因为算不清楚,韩培印又扭过话头,继续说道:"头一年你交了7000多元,第二年连生活费下来,八九千,将近一万元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概一算,平均一天二三十块钱的付出……"

  在他的身旁,韩胜利一直坐在床头,安静认真地听着,一句话都没有说。

  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农村好多了

  "我儿胜利啊,如果没有你的努力,你考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希望你早早成才,那才是你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

  尽管在城市里相依为命,但韩培印和儿子之间仍然有一些彼此隐瞒的事情。在很长的时间里,胜利都不知道父亲是怎样低声下气地为自己借来了生活费;而作为父亲,韩培印也从来不知道,儿子在学校的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子。

  李军虎拍摄了其中的一些画面。两份青菜、5两米饭、一盆绿豆汤,就是这个瘦瘦的男生一顿午饭的内容。他给自己的伙食费标准是一天6元,隔两天吃一次肉。

  班上的同学觉得他条件差,送给他西装外套;表弟有了手机,送给他一块印着大学标志的手表,他也高兴了好几天,那是他第一次有机会戴上手表。

  即使是同班同学,他也常常觉得别人的生活不可思议。他曾经告诉李军虎,班上一位来自温州的女生,因为不适应西安的水,干脆从超市搬回来两箱矿泉水,一箱用来喝,一箱用来洗头发。

  "你能想象吗?"他语调夸张地讲着,李军虎觉得,他"就像在描述一个神话故事"。

  事实上,对于这个来自农村的男生,这样的生活与他的距离,也真的像神话故事一样遥远。当同学拿矿泉水洗头的时候,他却琢磨着把那些空瓶子捡来卖钱。

  因为觉得"学习比较忙",他并没有勤工俭学的打算。大部分空闲时间,他都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天台上逛来逛去,询问喝完水的同学"瓶子还要不要了"。他甚至还时不时地凑到宿舍边的垃圾桶里翻来翻去,从里面找出一些能卖的东西。慢慢地,班上的同学也会把喝完的瓶子直接拿过来,放在宿舍阳台一角的纸箱里。

  "一般10个啤酒瓶能挣5块钱,矿泉水瓶便宜一些。"他说。捡瓶子的时候,有人会投来异样的眼神,而胜利就在心里"当他们没看见"。

  在同学的回忆中,韩胜利并不是一个合群的人,一名同班女生甚至想不起来两人说过什么话。同宿舍的其他5位室友有5部手机、3台电脑,还有mp3——在来到城市之前,胜利连见都没见过这些东西,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宿舍里那部没人用得着的座机电话。

  李军虎常常觉得,胜利是一个很压抑的孩子,几乎没有主动跟他说过一句话。在长达一年的拍摄时间里,他们私下里很少聊天儿。不过有一次,在宿舍楼顶的天台上,韩胜利捡完矿泉水瓶,看着远处的高楼,轻轻地说:"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农村好多了,生活条件、交通、文化,都比农村好。"

  "你觉得你能留在这儿吗?"李军虎问。

  "我想……应该差不多吧。"韩胜利说。

  父亲的乐观情绪也许感染了他,也许,也让他多了些压力。韩培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繁复缠绕的句子,有时,也会念给儿子听:

  "我儿胜利啊,如果没有你的努力,你考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父亲再支持你,也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如果你学习再好,父亲没有能力支持你,你也是不可能上大学的。这都是要靠你的努力,修好你人生的道路,希望你早早成才,那才是你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

  这位骄傲的父亲用各种方式传递自己的幸福感,他甚至每年都会给自己和工友租住的宿舍房编一幅对联,有时候强调"自己勤劳是靠山",有时候希望"智慧修出光辉道"。在2006年年中的时候,他甚至兴冲冲地把来年的对联都拟好了。

  "在家创业业成就,出门求财财到手。"他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着,"大家看有什么意见?这个切合实际不?"

  在大通铺的另一侧,工友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打牌,没有人扭头。韩培印依然乐呵呵地坐着,自顾自地说道:"横批我想写……'感谢上帝'。"

  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父亲一定要在2013年前后,也就是在父亲的60岁前后,一定要和你妈,我们全家到北京去好好玩几天,到时候,我们大家都有钱……"

  除了无与伦比的自豪感,韩胜利4年大学的经历,也给韩家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

  每次坐汽车回家的时候,韩培印都会从城里抱回来些东西,比如成箱的方便面,或者大袋的糖果。久而久之,胜利的母亲在家里开起了全村第一个小商店,把这些城里抱回来的东西拆着卖给邻居们,挣点小钱。

  因为胜利的关系,这个商店也有了些令韩培印骄傲的感觉。他甚至直接用儿子的名字命名商店,并且把"胜利商店"几个大字印在了商店的招牌上。

  当商店的经营渐入佳境的时候,胜利大学毕业的时间也慢慢临近了。这让韩培印几乎有一种马上要"解放"的感觉——4年的时间,一边出卖劳力,一边四处借钱,他觉得自己已经被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现在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你像燕子一样要起飞了。"他对儿子说,"咱们农村人没有后门,亲戚朋友也没有当官的。你要自己走出去,不能再靠别人了。"

  可就业的形势却让人无法乐观。李军虎说,西安每年有几十万名大学毕业生同时找工作,对于这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内陆城市,就业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

  更何况,胜利似乎并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准备。2006年年初,胜利第一次参加了人才招聘会。在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他穿着灰色的运动服,挨个走近每一个摊位,看一看,又转身慢慢走开。两个小时内,他没有递出一份简历,甚至根本没有讲出一句话。

  当他皱着眉头走出招聘会的时候,跟在后面的李军虎忍不住了:"你觉得怎么样?"

  "还可以吧,有几家公司招通信专业的。"韩胜利说。

  "可我看你一直没说话啊?"李军虎觉得自己简直恨不得揍他一拳,"你知道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吗?"

  韩胜利淡淡地笑了一下:"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太说话,性格内向了一点。"

  "原来你知道啊!"李军虎很生气,可他转念想想,按照韩胜利的性格,这样的结果也是正常的。

  随着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找工作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了。一直在村里留守的母亲开始担心,儿子毕业了拿着行李再回村里劳动。"咋办啊,我的天,咱村里人都会笑的,说你白念了。"

  曾经"热门"的通信专业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好找工作了。各个学校扩招培养的学生数量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韩胜利听说,有些单位招自己这个专业的员工,工资只能给五六百元,勉强够住够吃。而他想,这个数字是能够接受的。

  "实在找不到工作,人家给300块也行啊,先给人家干着。"他轻轻地说,"哪怕人家不给钱呢,先给人家干着也可以啊。"

  可没过多久,他又焦虑了起来。"万一真找不到工作,你一分不要给人家干,那生活费咋办,住宿费咋办?还要跟家里拿钱的话,说不过去。"他说着,撑大了眼睛,仿佛要忍住眼眶里的泪水,"感觉给我爸没什么交代。"

  韩培印却依旧是乐观的。他始终觉得,无论如何,"大学生"总是一个光鲜的身份,不可能面临没饭吃的问题。随着胜利毕业时间的临近,他开始越来越细致地编织自己的梦想,并且换掉了已经写满的笔记本,写在了一个新的黑色本子上:

  "明利(老韩的大女儿),胜利,父亲一定要在2013年前后,也就是在父亲的60岁前后,一定要和你妈,我们全家到北京去,到时候,我们大家都有钱,到北京一定好好玩几天。现在我们大家,胜利你要好好学习,明利要好好过日子,你妈好好管家务,我在西安好好挣钱,争取有那么一天。"

  他并不知道,胜利此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导购啊、服务员啊、保安啊都行,只要别人能要我。"韩胜利说,"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那时不读书,给娃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我不可能再活50岁,大概能再活20年吧。20年是多么的快啊,在我30岁以前,总觉得人生的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可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但不是漫长的,而是飞快的。"

  韩培印已经老了,他时常会很自然地想到死亡。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不可能再活50岁,大概能再活20年吧。20年是多么的快啊,在我30岁以前,总觉得人生的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可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但不是漫长的,而是飞快的。"

  "大约再有20年,就是我人生的终点站,到那时我要说,再见了,我的人生,再见了,我的儿孙。写到这里,我的眼泪一点一点地落下来……"

  在镜头前念到这里的时候,这位年过半百的父亲控制不住地哭了。

  最终,他的美丽梦想还是破灭了。儿子胜利在毕业后找了一份去青海的工作,试用期每个月拿600元的工资,在野外帮当地的单位铺通信光缆。老韩算了算,这收入还没有自己在西安打工挣得多。

  "我本来想着,大学生毕业了,工作肯定会在办公室里,而且有空调……"韩培印嚅嚅地说着。

  很难再在这位父亲的脸上找到先前那种骄傲的神色了,但他却没有太多时间用来哀伤,儿子上大学欠下来的钱还有两万元没有还清。在儿子出发去青海之后,他一个人还要孤零零地留在这座城市里,打工赚钱。

  在那个黑色的小本子上,他写下自己的姓名和详细地址。他总担心自己万一突然出了什么意外,"谁知道我是谁?"

  他开始时不时地后悔,自己为什么让儿子选了这样的专业,又后悔,也许当年根本不应该让儿子读书。邻居们甚至时不时对他讲:"当年不让娃上学,给他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这个原本贫穷的家庭正在慢慢步入正轨,连家里那个因为儿子上学而办起来的小商店也越办越好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型超市,家里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可儿子胜利却成了夫妻俩心头一根拔不掉的刺。他们把招牌上儿子的名字偷偷抹掉,把"胜利商店"改成了简单的"商店"两个字。

  事实上,连韩胜利自己也似乎想抹掉过去的记忆了。当记者辗转找到他新换的手机号,提出希望采访的时候,他沉默了一下,说:"对不起,我不是你要找的那个人。"

  工作了3年之后,胜利辞职,在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工资也涨到了1500元。不过,在他的同学看来,这仍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

  这个曾经是全家最大骄傲的儿子,如今也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韩培印担忧他迟迟没有结婚,更何况,因为高考结束后迁走了户口,他原有的9分耕地已经被收回。也就是说,胜利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农村种地了。

  12月8日,当李军虎再一次来到韩家,拿出照相机,想拍张照片的时候,原本会对着镜头微笑的母亲突然崩溃了,她大叫着让放下照相机:"这么丢人的事情,有什么好拍的!"

  李军虎不知道韩家什么时候能从这样的阴云中解脱出来。在纪录片《父亲》放映的过程中,很多观众都被过去那个乐观、善良、朴实的韩培印打动了。在清华大学,一位男士在提问交流环节"哭得死去活来",平复了好一阵,才哽咽着举起了话筒。

  "我想说,我当年来到北京时跟小韩一模一样,但今天,我是开着奥迪A8来的。"他说,"我只想证明一件事,胜利并不一定会是这样的结果。"

  当然,李军虎也听到了些不同的意见。一位法国影评人看完了全片,觉得匪夷所思,连声询问李军虎,老韩"是不是疯的","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

  李军虎想了想,告诉他:"在你们的文化里,他也许是个疯狂的父亲,但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他是一位勇敢的父亲。"勇敢的父亲,正是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字。

  更多人对老韩手中的笔记本充满兴趣。有的观众甚至还给李军虎寄来了一些同样的黑色笔记本,希望他能转交给片中的这位父亲。

  他们并不知道,老韩已经很久没有打开那两个黑色的笔记本了,他开始怀疑,念书写字并不是一件值得嘉许的事情。连他那个中学毕业、在深圳打工的女儿,一个月也能挣三四千元——足足是儿子的两倍。

  "以后孙子、孙女,还会让他们上大学吗?"有人问他。

  "我看读书是没用的。"他叹了口气说。

  事实上,从西安回到家里之后,他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甚至连把笔记本拿出来都不愿意了。年初的时候,他曾经想在本子上写点什么,再跟儿子谈谈人生,可看到大学毕业5年后,儿子情绪低落的样子,他最后什么也没有写出来。


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

比较靠谱的答案

问题: 60年代越南战争的起因?
2005-9-21 16:21提问者: 匿名 浏览次数: 20055
最佳答案: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有时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方面称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是越南共和国(南越)与美国同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民族解放阵线"之间的战争。越战是二战以来美国参与的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很多人也认为它也是冷战的一部份,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领导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最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南越政府军队被北越人民军和南越解放军消灭,越南获得最终的统一。  背景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即后来的"越南共产党",简称"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称"北越")。法国则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越共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越共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根据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吴庭艳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称"南越")。    日内瓦会议(1954)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开始将东南亚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选举将使共产主义的影响进入南越政府,因此吴庭艳得到美国的支持,在南越实行独裁统治,这也使北越赢得公共关系战的胜利。北越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艾森豪威尔才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如果全国选举举行,共产主义将会获胜。(不过另外一个解释是,北方的共产主义者不可能允许自由的选举在他们那一半越南举行。)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一样。  步入战争  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暴动。1960年,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反吴庭艳政权的各派组成,事实上由越共中央委员会控制。同年,"中苏论战"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运"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北越对南方进攻。    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面。赫鲁晓夫肆意欺凌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试图通过恫吓的方式使他在某些关键争端上向苏联让步。特别是柏林,那里大量的技术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鲁晓夫的恫吓行动步步升级,8月,"柏林墙"在一夜间修成,西柏林被东德封锁,9月,苏联恢复核试验。严峻的形势使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均势(施莱辛格语)。"这时候印度支那半岛的冲突是当时冷战中唯一的热战。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很快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共产主义的决心。同时认为,冲突最好遵循朝鲜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方使用常规武器,作为减轻两超级强权间直接核战争威胁的一种方式。    此时,民族解放战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乡村,虽然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政治上的专制与腐败导致吴庭艳政府民心丧尽,无力阻止民族解放战线扩大势力。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吴庭艳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开启了美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这一事件也常被认为是越战开始的标志。    逐步升级     1965年,美军用凝固汽油弹轰炸西贡南部的一个越共游击队的建筑。腐败无能的南越政府军面对被俗称为"越共游击队"的民族解放阵线节节败退。为了阻止北越对越共游击队的物资和人员支持,南越海军对北越沿岸海军基地进行袭击。美国海军也派出舰艇协助,进行电子战支持。1964年8月2日,一艘执行任务的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遭到北越鱼雷艇袭击。美国随即以轰炸北越海军基地作为报复。这就是著名的"东京湾事件"("北部湾事件")。    "东京湾事件"是越战的重大分水岭。北越和美国双方都把它看作对方的蓄意攻击,并做出了强硬反应。越共游击队对多处美军基地进行了报复性攻击。北越325师进入南越领土集结,标志着北越正规军(越南人民军)对南越的公开进攻。美国国会则通过了"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可以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对付这一挑衅行为。这事实上给予了总统林登·约翰逊在不经宣战的情况下发动战争的权力,约翰逊随即将战争大大升级。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岘港登陆。短短数月之后,美军在越人数已高达22万。约翰逊还批准了"轰雷行动"("滚雷行动"),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然而美国对北越的所有轰炸行动与目标都由华盛顿进行严密的控制,每日的轰炸目标的选择由国防部和白宫来规划,前线指挥官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国防部与白宫非常担心伤及中国或是苏联派驻在当地的顾问而引发的正面冲突,对于轰炸目标的选择与交战规则有非常多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往往与美国追求的战术或是战略目标完全背道而驰。譬如说,美军在未经批准下无法攻击北越的军用机场,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军的战斗机在准备起飞,美军的飞机也不可以发动攻击。对于北越的交通与重要设施也多半限制在可以攻击的范围以外。事实证明,旨在阻止北越对南方的渗透的"轰雷行动"在这种绑手绑脚的指挥下,是彻底的失败。北越武装司令武元甲依然将他手下的部队以惊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团整团的北越正规军分散进入胡志明小道,顶着空袭,进入南方集结。    1965年11月14日,美国第1骑兵师和北越66团在德浪河谷爆发第一次遭遇战,经过3天激战,北越死亡超过1200人,美军死亡约200人。美军取得了胜利,但同以后无数次的战役一样,战术上的胜利无助于改变美国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备承受巨大的伤亡,并且坚信无限制的消耗战最终会迫使美国人撤出越南。美国驻越军原司令官威斯特摩兰(Westmor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战役"将会迫使北越认输,发动了一系列"搜寻并摧毁(search and destroy)"北越军队的行动。北越军队则执行武元甲的消耗战略,在精心准备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军进攻,激战至伤亡达到一定程度就撤离战场。威斯特摩兰不断的向国内报告美军所取得的胜利,宣称北越的战斗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实际上,为了应付北越似乎无穷无尽的攻势,驻越美军在1967年底已达到50万,并且威斯特摩兰还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超过8万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对南越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发起了进攻,其规模和惨烈程度令习惯了威斯特摩兰战报的美国人大为震惊:无数的军事设施和政府建筑被破坏;战斗最激烈的旧京顺化几乎全毁;美军溪山基地被围困76天,因为破坏太严重,解围后不得不放弃使用。在这次攻势中,北越损失了超过5万人,但到了5月,他们就恢复了进攻能力。春节攻势使约翰逊不得不承认失败,1968年3月31日,约翰逊发表演讲,终止"轰雷行动",表示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并宣布放弃竞选下任总统。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将军接替威斯特摩兰指挥在越美军。    根据美国政府的邀请,韩国从1965年开始派青龙、白虎、猛虎等战斗部队,到1973年的九年间一共有三十万以上的韩国士兵参加了越战。其中4,687人战死,射杀了四万多名敌军。为了支付韩国的军事开支,美国对韩国政府提供了10亿左右美元。美国以外,韩国(原名南朝鲜)是最大的派兵国家。    反战运动  小规模的反战运动1964年在大学的校园开始,同时发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学生行动主义。人口数量庞大的婴儿潮一代也到了该上大学的年龄。反战运动的成长也要部分归因于广泛的电视新闻报道,使得大学年龄的美国人比以前几代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关战争的信息。    到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已遍及全国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为了抗议美国入侵柬埔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学生总罢课爆发,10多万学生涌入华盛顿进行抗议。    上千的年轻美国男人选择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征召的风险。当时,全部适龄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适龄男青年还没有达到投票年龄和允许喝酒的年龄,各个地方的挑选服役系统办公室("兵役局")没有明确的兵役豁免方针,因此可以很宽松地决定谁需要服役,谁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产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年轻男性的生日决定了他征召的相对风险(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处于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轻人被强迫在军队中拿生命冒险,但却没有选举权,不允许喝酒,这种情况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国范围内降低投票年龄,在许多州降低了饮酒年龄。    1977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数在越战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让美军逐步撤出越南,并于当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军。但在美越谈判进行的同时,战争仍在继续。1969年3月,美军开始秘密轰炸柬埔寨境内的北越军事基地;5月,汉堡高地战役爆发。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亲美的朗诺将军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的政权;5月,在朗诺的默许下,美军入侵柬埔寨,进攻那里的北越军事基地。到1971年,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4万。    1972年3月,武元甲动员了几乎全部北越军事力量,发动了比1968年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复活节攻势"。尼克松下令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对北越进行全面轰炸。北越的复活节攻势以失败告终,损失超过10万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职,文进勇接任越南人民军司令。复活节攻势的失败,美国B-52战略轰炸的威力,以及急于同美国改善关系的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压力迫使北越回到谈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越南、美国、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西贡政权)在巴黎正式签定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随后两个月内,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战争结束     1975年,南越平民登上美军直升机撤离美军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间的战争并未结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击战依旧在进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乡村。1975年1月,北越从复活节攻势的巨大损失中恢复过来,发起了最后的决定性攻势。短短几个月内,南越政府军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继陷落。四月,北越发动春禄战役和胡志明战役,旨在于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贡,以防南越军队能重新组织起新的防御和反击。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几个小时,美军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撤退行动,而一家旅馆楼顶上的直升机撤退也成了美国卷入越战的结束的标志。同日西贡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国驻西贡大使馆和南越总统府,南越政权覆灭。同年,柬埔寨和老挝的共产党也先后夺取了政权,越南战争以共产主义的全面胜利告终。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统一,组成新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西贡被改名胡志明市。数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处决,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权并统治至今。    伤亡统计  北越正规军和被认为是越共游击队的人员: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   美军: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死亡5.8万人,受伤30.4万人,2000多人失踪。   南越政府军:死亡13万人,受伤50万人。   韩国军队: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亚军队:死亡500人,2400人受伤。   泰国军队:死亡350人。   新西兰军队:死亡83人。     大事记  1961年:5月,美国在越南南方发动"特种战争",妄图在18个月内"平定南越"。   1963年:11月,在美国策划的军事政变中,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庭艳被击毙。军人杨文明和阮庆先后上台。   1964年:8月,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开始轰炸越南北方。   1965年:3月,美军在岘港登陆,把越南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局部战争"。6月,南越军人阮文绍发动政变上台,成立战时内阁,任国家领导委员会主席。   1967年:4月,南越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9月,阮文绍当选越南共和国总统。   1968年:3月,美国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轰炸越南北方。5月,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国双方在巴黎开始举行会谈。10月,美国"全面停炸"越南北方,"局部战争"破产。   1969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国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越南共和国在内的四方会谈。美国在南越开始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6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和其他组织宣布成立以黄晋发为首的越南南方共和革命临时政府。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去世,孙德胜当选主席。   1973年:1月27日,美国终于被迫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南越撤出。     对越南的援助  1955年,胡志明在访问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期间签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财政援助的条约。    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战争期间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越南提供各种援助的相关文献。文件显示,1955年到1962年间,苏联向北越提供的财政援助总额约14亿卢布,并帮助北越建设了34个大型工业企业和一系列医疗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重建了50个农业项目。越南战争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还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资,共约240万吨。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约160 万吨,苏联援助约51万吨,其他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古巴等)共援助约25.4万吨。      影响和余波  越南  越南为自己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法越战争在内的30年战争造成了500万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战结束时,战争给越南留下了一片满目苍夷的土地和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残疾人,20万妓女。但这还不是苦难的终结,越南又先后与柬埔寨和与中国陷入战争(中越战争)。长期的战争以及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导致经济崩溃,通货膨胀;1970年代后期,超过150万越南难民乘小船逃离越南。    美国  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柬埔寨  柬埔寨战前的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间努力维持自己脆弱的独立地位。朗诺的政变和美军入侵把柬埔寨彻底的卷入了战争。波尔布特领导的柬埔寨共产党"红色高棉"乘机获得了政权。波尔布特推行极左统治下,柬埔寨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一百余万平民死于该时期,其中包括越南侨民。由于波尔布特政权的人口灭绝政策不仅造成了地区动荡,而且也严重威胁越南政府的国内安全,应流亡越南的前民柬反对派的邀请,越南出兵将波尔布特驱逐出城市,并着手扶植韩桑林政权,红色高棉则继续在农村对新政府发动游击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也加上意识形态的因素,中国给予了越南超过二百亿人民币的援助,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负担。统一后的越南并未成为中国可靠的盟友,出于担心国家利益受到中国和柬埔寨极端政治势力的损害他倒向了苏联。在1979年,因为越南入侵柬埔寨,破坏了地区均势,中国出兵越南,导致中越战争。
参考资料:wiki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回答者:小爱·因斯坦    |    回答时间: 2005-9-21 16:38



Sent from my iPad

搞笑的答案

问题: 中国为什么要打越南
2010-7-14 11:38提问者: 五州四海浏览次数: 11589
最佳答案:
后来越南政府要的变过 以我国为敌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回答者:五洲红旗杨    |    回答时间: 2010-7-15 07:37
其他回答 共9条
好像没打吧, 
0
| 评论
回答者:songfei163126    |    回答时间:2010-7-14 11:39
中苏关系不好,共产主义国家来站队,越南当然毫不犹豫地站到苏联老大哥那边,中国:你丫的忘恩负义的家伙,老子帮你打跑了法国佬,美国佬,如今你跟人跑了,还妄想在苏联支持下在南亚称王称霸,不知道这是哥的地盘么?至于领土纠纷什么的,有是有,那苏联欺负咱的时候咱也就是敢赶跑他们就是了,何尝敢打过去呢? 
0
| 评论
回答者:xieyu33333    |    回答时间:2010-7-14 11:43
现在中国官方的说法是越南国内排华运动,但在当时中国官方提出了"抗越援柬"的口号,所以真正的原因是越南当时攻击了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权,打了天朝官府的小兄弟。 
0
| 评论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回答时间:2010-7-14 11:59
这个问题提法有误,不是中国打越南,而是越南打中国,中国展开对越反击。1979年,中国刚从文革中苏醒,开始大力搞国民经济建设。而越南在各种大国势力的支持下,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显著提高。越南佬看着北边中国这头病了的狮子,便想要趁火打劫。于是越南佬开始越过中越边境,展开小规模的走火,而当时,中国军队刚开始恢复军队建设,于是越南佬士气更足,继续开进。这下可把中国惹恼了,结果可想而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对越反击战,把越南击退了。 
0
| 评论
回答者:致病基因    |    回答时间:2010-7-14 12:07
因为美苏争霸,苏联胁迫中国屈服于他,中国不从,可是当时中国同时受东西方阵营封锁,而苏联的威胁大于美国的威胁。中国为求突破就与美国缓和关系,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当时美国正在越南打仗,越南对中国跟美国友好很不满,苏联也想借机为难中国,于是越南战争结束后便怂恿越南入侵中国边境,并提供武器给他。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对美国总统卡特说,小孩子(指越南)不听话,应该教训一下。于是1979年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主要战争很快结束,但后续的边境冲突持续到1988年。  手打很累,希望给分 
2
| 评论
回答者:查查卡卡    |    回答时间:2010-7-14 12:21
因为越南忘恩负义,居然进攻我们的边境地区,我们被迫自卫。 
1
| 评论
回答者:greyhond    |    回答时间:2010-7-14 13:34
边境问题 
0
| 评论
回答者:as3322047    |    回答时间:2010-7-14 14:56
我们管这个叫"对越自卫反击战"所以,明白?是他们先军事挑衅的,如果你问的是海战,请自己搜西沙海战     南沙海战 
1
| 评论
回答者:td杨    |    回答时间:2010-7-14 15:36
这个嘛!鄙人参考了无数的中越战争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为了:  1、教训投靠苏联的嚣张的越南政府;  2、牵制入侵柬埔寨的越军;  3、当时的中国政府和美国正在度蜜月,趁机进口吸收美国军火及技术;  4、遏制苏联在远东的势力;  5、扶植柬埔寨和缅甸的亲华政权;  6、加强中国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控制力;  7、为了验证并且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8、中国政府及军队内权力洗牌、  9、……还是算了……不说了…… 
2
| 评论
回答者:yorkaneyoung    |    回答时间:2010-7-15 02:43



Sent from my iPad

2011年12月10日星期六

南方周末:北岛:只有诗歌,才能让我们的舌头得救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 朱又可 2011-12-01

2011年11月12日上午,香港兆基创意书院多媒体剧场,"2011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与香港教育局合作举办了一场诗人与香港中学生的诗歌分享会。

诗歌之夜的诗人们分别朗诵自己的作品,北岛最后一个登台,他读的是《走吧》和《乡音》。"这个年龄都会有困惑,这是青春期的必然阶段,只是我们困惑的来源不太一样。"朗读开始前他说。

北岛参加过香港中学生诗歌朗诵会,听他们朗诵自己的诗,他吓了一跳,"非常夸张,字正腔圆,完全是同一腔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

儿子的经历更让他痛感学校教育包括诗歌教育的问题。儿子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朗诵比赛。老师分配给他一首诗,题目是《假如我是一支粉笔》,大意是心甘情愿贡献自己:"我不需要你们的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北岛正和朋友一起编选一本《给孩子读的诗》。编辑定位在新诗,包括外国诗歌的翻译:"或许诗歌可与教育体系抗衡,救孩子们于水火之中。"

分享活动结束,北岛特地站起身来,嘱咐学生们去门口购买诗歌之夜专门制作的诗集:一本诗集只是一瓶水的价钱。

北岛(右)与爱尔兰诗人穆尔顿。北岛觉得国内有种"诗歌荣"的假象,其实背后往往被权力与金钱所控制。 (朱又可/图)

孩子问的总是真问题

南方周末:"诗歌之夜"是怎么办起来的?

北岛:中文大学希望我为大学做些国际交流活动。我想不如从诗歌入手。从2009年起,我们有两套计划,一个是"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一个是"国际诗人在香港",相辅相成构成某种"织体",为的是让诗歌逐渐成为香港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诗歌节可以在短期内让人们注意到诗歌的存在,但没有常设机构不可能每年都办,但两年办一次又容易让人淡忘,于是我们开始推行"国际诗人在香港",每年分别请两位世界级诗人,邀请最优秀的译者把他们的作品译成中文,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为每位诗人出版精美的双语对照诗选。在诗人到访前,由译者或专家组成专门的诗歌工作坊,除了介绍该语种的文化背景与诗歌源流外,还带领学员细读作品。诗人访问期间举办一系列活动。到目前为止,"国际诗人在香港"已请了三位诗人:日本的谷川俊太郎、美国的迈克·帕尔玛和俄罗斯的阿尔卡季·德拉戈莫申科,下一位是美国诗人盖瑞·施耐德。

南方周末:你说过谷川俊太郎来做工作坊的时候,中学生有很多良好的反馈。

北岛:我们请谷川到拔萃男书院,差不多有三四百个中学生来参加。他们和一般观众的反应不同,非常热烈,急着问各种问题,有的孩子是学日文的,就用日文问问题,或是用日文朗诵诗。谷川那天特别高兴,最后居然唱起歌来,显然他被那种无拘无束的热情打动了。孩子们的问题乍听起来幼稚,但都是真问题,不像被学术驯化过的人拐弯抹角。

南方周末:好诗是有的,好读者是有的,只是他们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联系。或者说好的读者是需要培养的。

北岛:对,需要培养,最好从小开始。这话像陈词滥调,但是实在话。到了大学,他们的整个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已经被定型了。可以说,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奠基于西方的工具理性,俄罗斯思想家索洛维耶夫特别反对的就是西方的工具理性,他认为与心灵无关的知识,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我们在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这一点。欧美从19世纪就开始对此有所反省,提倡通识教育,一个大学的好坏往往首先取决于通识教育。难道我们真希望子孙后代都成为只懂专业知识的准机器人吗?或许诗歌可与教育体系抗衡,救孩子们于水火之中。

如果有进一步的可能,比如得到基金会支持,我们还想做一套诗歌活页,选一些好诗,中英文对照,送给学生做课上或课外的读物。

精英教育把孩子"修理"了

南方周末:你在诗歌之夜的媒体见面会上,引用了林怀民的一句话"在水泥上种花",香港的文学环境就是这样的吗?

北岛:我想台湾应该比香港好些吧,总体来说,台湾文化破坏得不太厉害,香港问题很多,我刚来时挺绝望的,但绝望也会逼出做事的愿望,想试试看有没有可能改变绝望的环境。

南方周末:什么事让你绝望?

北岛:我来中文大学,最初是教诗歌写作课,我原来在美国也是教这个。说实话,美国大学生对国际诗歌的了解非常少,但至少还有一点。第一堂课我问学生,除了美国诗人以外,你们还知道几个外国诗人?一般的学生大概能举出三五个。到了香港我再问,几乎没有一个回答。他们的诗歌知识几乎是零。

我调查了一下才知道,就整个香港来说,中文大学中文系的水平应该是最好的。我还误以为香港是双语地区,学生英文会非常好,其实也不是。所谓双语指的是工具性语言,此外的水平很有限。他们根本不可能读外文诗,没时间,也没兴趣。

关键是年轻人对世界没有好奇心。这是教育的恶果。教育体制往往越是精英化,问题就越大。在整个华语地区,包括香港、大陆和台湾,都是不断把精英教育提前,为了建立一个精英教育的金字塔。我在我的儿子身上深有体会,他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总体而言,我是反对精英教育的,但我很快就意识到,这是配套一条龙——要上精英大学就要上精英中学,要上精英中学就要上精英小学,再往前就是精英幼儿园,听说香港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整个教育系统是迫使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化过程。

我们做过试验,把一部分诗歌活动放到中学去做,发现他们对诗歌既热情又开放。一旦到了大学阶段,他们就被工具理性"修理"了,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失去了对创造性与想象力的感应。

与"行话"和"俗话"开战

南方周末:不止一家媒体问到诗歌边缘化的问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北岛:这是陈词滥调。精神不一定能转化成物质,你总不能说精神就因此边缘化了吧?现在中国不是诗歌活动太少了,如果你看看那些报道,会让你产生诗歌繁荣的错觉:几乎每天都有各种诗歌事件在发生,各种诗歌杂志和诗集问世,可是又有多少好诗出现呢?从前写过诗的人,赚了钱,现在又回来写诗办刊物,无论如何,这毕竟是个好现象。

说起国内的诗歌节,背后往往都被无形的手所控制,一个是权力,一个是金钱,要不是某种政府行为,所谓的政绩;要不是房地产商赞助,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听说厦门最近搞了一个什么中国诗歌节,规模很大,花了上千万,真是劳民伤财。一些所谓的国际诗歌节,连作品都没有互译,各说各的,各念各的,怎么可能进行真正的交流?

南方周末:你在这次诗歌之夜出版的《词和世界》的序言里面写到:中国现在生活在各种不同的行话当中,诗歌界也有很多行话。在你的心目当中,一个理想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怎样的?

北岛:我还是引用序言中的片断,"诗歌在词与世界之间。诗歌是用语言的钥匙,打开处于遮蔽状态的世界……如今,我们正在退入人类文明的最后防线——这是一个毫无精神向度的时代,一个丧失文化价值与理想的时代,一个充斥语言垃圾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行话中:学者的行话、商人的行话、政客的行话,等等;另一方面,最为通行的是娱乐语言、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在所谓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这种雅和俗的结合构成最大公约数,简化人类语言的表现力。诗歌何为?这古老的命题,在当今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认为诗歌不仅没有边缘化,反而要占领中心,与上述的两类语言开战。尽管众声喧哗,但其实我们正处在全球化时代的"失语"状态,只有诗歌,才能让我们的舌头得救。

我们这次出的二十本诗集,也是一种尝试,让诗歌这最古老的形式,与纸结合在一起,做成袖珍本,让年轻人可以随意放在口袋里。一本好的诗选,只要你喜欢,就会反复阅读。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书是不会消失的,包括现代诗歌,包括唐诗、宋词和所有经典,都应该和书同在。书要做得精致,要有特殊的手感,这是任何电子工具不能取代的。

我来香港四年了,动了做事的念头。香港是个很好的平台,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经过大家的努力,"在水泥地上种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正在变成现实。

原文点击








Envoyé de mon iPad

郎咸平做托郭美美早有前科

近日,宁夏卫视播出了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郭美美母女的专访,引来一片质疑与谩骂。本应在周五晚继续播出的该节目,也不得不停播而改为了其他娱乐节目,其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民众也纷纷质疑郎咸平的采访动机,猜测郎咸平和《解码财商》为郭美美当托,甚至有人怀疑,郎咸平收受200万的贿赂。

7日中午12时许,郎咸平在个人微博做出文字回应:     

我必须严厉地斥责暴力网民包括一些名流和下流媒体的疯狂,你们可以不赞同我的专访风格,也可以合理地怀疑她们的诚信,但是你们有什么权利以低俗的语言,散播收受200万贿赂等下流的人身攻击。我必须告诉支持我的网友,请大家想想:她们是整个腐败体系的结果,而不是体系本身。要调查的是她们背后的利益链,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不会放弃。

《解码财商》这个栏目在宁夏卫视播出,但实际的制作团队是上海的第一财经。为了求证《解码财商》是否真的被停播,负责人陆平表示,5日的节目的确停了一次。

陆平同样否认了郎咸平收费200万元的传言,称郭美美母女是节目组通过正常渠道请来的,与郎咸平本人无关。陆平表示,如果郭美美事件继续发展,他们也会继续关注和报道。  

但是这种苍白无力而又与虎谋皮的澄清方式显然不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可、理解,而更谈不上信服可言了。

    郎咸平做托其实已非首次,早在2010年,其就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善"过一回了。其一边喊着房价要跌,一边斥资巨款购买千万级高端豪宅。

20100915新华网署名文章《地产空军领袖购买上海滨江豪宅 》一文。文中有这么一段"国内楼市的多空之争又有新的进展,与谢国忠、牛刀等齐名,有内地地产业"一号空军"之称的某地产专家,近日被消息人士曝光其在上海徐汇滨江楼盘——尚海湾豪庭购买了一套千万级豪宅"。

笔者出于对其文章中所称呼的"某地产专家"的真实性存在质疑,故特此去深度挖掘了一下此文中所指的"某"具体所指的是何人,以还原整件事情一个真相。

      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本人键入"尚海湾豪庭 名人"等各类关键字,均无任何确切消息可供参阅,甚至百度知道上也无任何消息可供参考取证,论证一度陷入僵局。但在回顾思考后,发现或许通过其他途径可能会有所突破与获取。改变思路后,果然有所突破,发现在某知名大型论坛(天涯)中,有一篇原稿,此稿件为200812252335分由原作者名为"首府别墅"撰写发稿的。标题为《L教授最近在上海化1000多万买了黄埔江边尚海湾的豪宅?》笔者用缩写"L"代替隐去了原文中该教授的姓氏,其实该"L"教授,正是郎咸平。

后笔者与2010915,撰写了《探密哪位空军领袖购买上海豪宅》一文,并在新浪博客、搜狐博客同步发布。随后经牛刀、时寒冰两位老师分别与同年15日与16日澄清事件真相后,笔者又于同年17日撰写发布了《时寒冰牛刀怒斥谣言澄清无房》。彻底揭露了郎咸平个人的虚伪的险恶嘴脸,真可谓和郭美美母女如出一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郎咸平趋于经济利益下的驱使做托行为已经绝非首次,其已经从人格上彻底污浊了经济学家的桂冠和荣耀,留下的只有唯利是图的丑陋灵魂。

至于你信不信,笔者是信了。

 

原创文章 欢迎转载 请保留作者/王瑄轶 更多精彩请关注作者博客








Envoyé de mon iPad

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2011年全球45条流行经典语录大盘点!给力有木有!

感谢火星网友流火若水的分享
年度的经典!

1、唐诗基本可以总结为:田园有宅男 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 送别满基情。 而宋词基本可以总结为:小资喝花酒 老兵坐床头 知青咏古自助游 皇上宫中愁 剩女宅家里 萝莉嫁王侯 名媛丈夫死得早 MM在青楼。

2、当名著都多了一个字,就悲剧了–:狂人被日记,霸王别搞基,哈利波特大,性生活大爆炸,天鹅跳湖,暮光之城管,当幸福来敲肛门,地道野战,茶花女优,死神不来了, 斯巴达日三百勇士,武林外遇传,哆啦AV梦,幸福像菊花儿一样,巴黎圣母妓院,论持久野战……

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最无耻大奖】一个灰常艰难的决定。【最炫耀大奖】我爸是李刚。【最主流大奖】给力。【最佳美术大奖】神马都是浮云。【最佳汉语语法大奖】我了个去。【最佳修辞大奖】杯具。【最感同身受大奖】蛋疼。【最文明大奖】你妹。【最废话大奖】你懂的。【最简洁有力大奖】擦

4、前几天看到的那个"小撸怡情,大撸伤身,强撸灰飞烟灭",找到下联了:"先撕长裙,后撕短裤,百撕不得骑姐",,然后横批TMD也出来了 :"无撸木骑"。瞬间石化!

5、ore cool=毛裤;chill cool=秋裤;damn cool=单裤;young more say=羊毛衫;young more cool=羊毛裤;me more cool=棉毛裤;toe high=拖鞋;更坑爹的事还有care down cool。

6、女生和女生手拉手逛街没事,男生和男生就是搅基;女生和女生亲一下没事,男生和男生就是搅基;女生和女生叫老公或老婆没事,男生和男生就是搅基;女生和女生睡一张床没事,男生和男生就是搅基。总结起来,现在这个世界,只要俩男人一块出现,就是搅基…

7、电脑和电视的区别:一开电脑:就觉得社会黑暗,官员腐败,恶势力横行,民不聊生,仿佛马上就要革命了;一开电视:就觉得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载歌载舞,天下太平,长治久安,一百年都不会出事 。 在中国,电脑是生活照,电视是婚纱照。

8、苏轼及后人都没能对上的对联被神奇的二七路论坛网友解决了: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牛逼的下联:听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9、真正牛逼的公司只需要一款产品就能改变世界,像苹果和Adobe。前者拯救了无数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后者拯救了无数女人。

1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forever young,千里孤坟,everything's gone。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hair's long。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sing sad song,相顾无言,only tears down。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hold on

11、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小明: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小明:小意思,小意思。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小明: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明:是我不好意思。请问:以上"意思"分别是什么意思?

12、【最不正经的汉字】:最贪婪的:晃;最直接的:昆;最西方的:咬;最自豪的:鹅;最不怕烫的:炅; 最处女情结的:晷;最牛X的:昊;最无处发泄的:间;最痛苦的:旱;最形象的:个;女士重婚:替;今日例假:晚;见人就上:暑;自行解决:晤 。。。

13、英雄,被美女废了;美女,被大款废了; 帅哥,被富婆废了;人生,被房贷废了; 青春,被工作废了;婚姻,被小三废了; 学生,被网游废了; 网游,被暴力废了;小孩,被三鹿废了;大人,被双汇废了; 信仰,被春哥废了;审美,被凤姐废了; 凤姐,被月月废了;梦想,被现实废了。

14、上联:subway,railway,highway,way way to die。 下联:investigator,officer,announcer,sir sir to lie。横批:welcome to china!

15、【爱情观与四大名著的关系】1.爱情,就像三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爱情,也像西游,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爱;3.爱情,更像红楼,总有一群人对它高山仰止,耗费毕生研究它;4.爱情,最像的还是水浒,不管你有多轰轰烈烈,最终都得被生活招安。

16、我国的名书《西游记》:出身不好,想成佛有难度。《红楼梦》:出身不好,想嫁人有难度。《水浒传》:出身不好,想当官有难度。《三国演义》:出身不好,想创业有难度!

17、【史上最牛团队】创始人——朱元璋:白手起家17载开辟百年伟业。董事长——慈禧:垂帘47载钦定三朝天子。CEO——管仲:治齐国灭36个诸侯国。HR总监——曹操:谋士上千战将如云。CFO——雍正:13年国库从700万两增至5000万两。广告部——刘备:凭"我乃汉室宗亲"广告语君临天下

18、我努力赚钱的目的,就是想让我妈在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能像给我买东西的时候一样干脆。

19、【赵本山体横空出世】问君能有几多愁,树上骑个猴,地下一个猴。众里寻他千百度,没病你就走两步。天苍苍,野茫茫,我十分想见赵忠祥。红酥手,黄藤酒,大爷,这个真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大款就火夫。水千山总是情,你是没事找抽型。南朝四百八十寺,此处省略一万字。

20、据史料记载,史上第一个淘宝店主是一位诗人,名叫王维。根据在于他写给买主的一句慰问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21、感恩节,秒杀所有感恩节段子——感谢风,感谢雨,感谢阳光,照耀着大地。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

22、其实人的长相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生丽质;一类是天生励志。

23、【中国式父母】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孩子,我给你报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24、我与床之间有楞次定律存在,晚上的时候阻碍我上床,早上的时候阻碍我起床。

25、2011年网络大奖:【信任大奖】红会。【安全大奖】故宫。【炫富大奖】美美。【幽会大奖】局长围脖。【情感大奖】锋言芝语。【特效大奖】水漫帝都。【海峡大奖】塑化人生。【震憾大奖】海笑日本。【修辞大奖】有木有。

26、"我跟我太太的关系就像高铁和铁道部。" "恩,她的存在就是为了建设你的未来。" "不是,我要是出轨,她就敢把我埋了。。。。"

27、金正日问内贾德和查维斯:"卡扎菲同志今天咋还没来呢?这三缺一急死我了!"俩人遗憾地说:"你就快打电话让卡斯特罗来吧!卡扎菲让萨达姆、拉登、奥马尔他们叫走了,他们也三缺一!" 听罢,金正日沉重道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团结。"说完,几个革命战友热泪紧拥一起鼓舞士气。

28、真正能阻止离婚的婚姻法是:离婚后房子归国家!!!!

29、欲火燃烧的午夜,陈老师和谢小盆友躺在床上,翻云覆雨,大汗淋漓,凶猛疯狂的性欲如潮水一般,陈老师拿起相机,准备在二七路论坛爆料,突然发现此时自动曝光参数为速度1/200秒,光圈5.6,曝光补偿+0.7,他把相机调整为手动模式,把速度设定为1/60秒,曝光补偿设为为+1.7,求:此时光圈应为多少?

30、一诚实男子晚上泡妞,待清晨回家同妻子吃早饭,欲告知妻子检讨。对妻子说:我昨晚坐动车了。妻子说:啊,是吗。继续吃饭。一会男子又对妻子说:我昨晚坐动车了。妻子说:我 知道了。男子忍耐不住又对妻子说:我昨晚坐动车了。妻子不耐烦回答:已经说两遍了。丈夫咆哮到:笨蛋,这都不懂,我出轨了!

31、脑筋急转弯:一个28岁的姑娘和一个82岁的老头结婚了,两人没性生活,但姑娘后来怀孕了,为什么?"很简单啊!孩子是别人的呗!""不对,孩子是老头的!" "人工受精?""不对!""那你说答案吧!""老头是铁道部的,这是个奇迹,他就是发生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32、唐僧师徒4人又要到西天取经,唐僧欲走捷径,于是问悟空,悟空回答:"听说飞机比白龙马快多了。"八戒建议:"师父,听说神六更快。"这时沙僧掏出四张动车车票,指着唐僧,说:"师父,听说坐这玩意能马上送你上西天!"

33、因为达芬奇,郭美美只火了两个星期;因为赖昌星,达芬奇只火了一个星期;因为动车,赖昌星只火了半天。。。

34、一女生跟男朋友分手了,旁边她同学安慰她:"那男的有什么好,土木工程的,一听就知道又"土"又"木"的!"旁边软件工程的男同学一听,心都凉了半截……

35、有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走路去上学。一天出门不久就下起大雨,闪电像利剑刺破天空,小女孩的妈妈赶紧开著车,沿著上学的路找女儿,看到女儿一个人走在街上,却发现每次闪电她都停下脚步,抬头露出微笑。 看了许久,妈妈终於忍不住叫住孩子,问:你在做什么啊?她说:上帝刚才帮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36、谷歌和摩托罗拉的婚礼上——HTC哭得泪流满面:原来为他生那么多孩子都没用,谷歌爱的是他自己。三星默默地看着HTC,想起那个叫苹果的男人,她了解这种爱恨交加的感觉。微软不敢看诺基亚的眼睛:再给我一点时间,我还没有准备好……

37、考试前,学习好的孩子们都说"我去考试了!",学习不好的说"我去!考试了!"。。。考试后,学习好的孩子们都说"我考完了!",学习不好的说"我靠!完了!"

38、腾不出时间来睡觉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生病;腾不出时间来复习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补考;腾不出时间来谈恋爱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相亲。。。

39、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商店打工,不带计算器,抬头望天,心算找零。顾客大为惊讶,纷纷掏出计算器验证,皆无误,也抬头望天,惊恐地问:"这就是云计算?

40、2023年,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咖啡馆,普京说:老了,都记不清现在咱俩谁是总理,谁是总统了?梅德韦杰夫:现在您是啊!普京:哦!那应该你去给我倒杯咖啡吧!梅德韦杰夫:好……转身嘟囔说:拉到吧,我当总统那会儿也是我给你倒。

41、高晓松出狱后,问大家这半年可好。报告晓松老师,这半年:拉登被毙了,乔帮主去世了,卡扎菲死了,红十字会快破产了,凤姐移民了,芙蓉85斤了,峰芝还是离了,冠希老师在准备新作品;广电开始限娱了,潘币发行了,城管依旧威武,国足还是老样子,老人还是不敢扶,动车的事没回复…

42、亲爱的员工,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刚刚作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得知装有360的电脑上不能运行QQ之后,我决定公司电脑全部装上360软件.我终于知道怎么对付你们这些上班聊QQ的人了,再次谢谢腾讯公司!

43、一老师说:裸婚时代的那句"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其不靠谱程度类似于"虽然我没看书,没上课,没复习,没做题,但我有一颗不挂科的心"。

44、喜欢就去追呗,管人家有没有男朋友干嘛,球队还有守门员呢,球不是照样进吗?

45、手机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索爱夏普,虚有其表。摩托罗拉,沉迷于刀。一代天骄,诺记帝国,只识换壳卖大钞。俱往矣,数风流人物,iphone最骚!
来源:http://tt.mop.com/read_11089302_1_0.html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RTL.be : Un café plus calorique qu'un double cheeseburger

Bonjour,
Un ami a pensé que cet article de RTL.be iPad pourrait vous intéresser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TL loisirs > Ma forme > Nutrition

Un café plus calorique qu'un double cheeseburger

image

05 décembre 2011 23:14

Certaines créations festives des chaînes de cafés américaines comme Starbucks, Costa et Coffee Nero contiennent plus de calories qu'un double cheeseburger ! Ce petit plaisir sucré peut peser lourd sur la balance...

Selon le site du journal anglais Daily Mail, un grand EggNog Latte de chez Starbucks contient 74g de sucre, l'équivalent de 18 cuillères à café et 24g de graisse saturée. C'est plus que la limite des 20g recommandés par l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ystème de santé public du Royaume-Uni).

EggNog Latte contient 579 calories, c'est 140 calories de plus qu'un double cheeseburger chez McDonald's, et cela équivaut à un quart des besoins énergétiques quotidiens d'une femme.

D'autres préparations de noël offrent plus de calories qu'un hamburger. Chez Costa, on trouve 548 calories dans une tasse moyenne de chocolat chaud Forêt Noire, ce qui correspond à 60g de sucre et 26g de graisse. Le chocolat chaud à la cannelle du Café Nero contient presque 500 calories et équivaut à 16 cuillères à café de sucre.

Le porte-parole de Starbucks a annoncé : " la grande majorité de nos clients choisissent d'apprécier leurs boissons festives préférées dans une taille plus petite. Starbucks reconnaît que ses clients veulent être informés sur les calories. C'est pourquoi nous sommes attentifs aux informations nutritionnelles ".

Le porte-parole de Costa a déclaré : " nous travaillons étroitement avec le département de santé afin d'assurer une information claire au consommateur ".

Le docteur Frankie Phillips, de l'Association britannique des diététiciens dit : " une grande quantité de sucre et de graisse dans une seule boisson est alarmant. Les calories contenues dans une seule boisson sont équivalentes à un repas, mais cela manque de nutrition réelle ".


RTL.be : Une robe en... préservatifs !

Bonjour,
Un ami a pensé que cet article de RTL.be iPad pourrait vous intéresser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TL loisirs > Ma mode > News

Une robe en... préservatifs !

image

05 décembre 2011 17:33

Pas moins de 700 capotes ont été nécessaires pour réaliser ce modèle 100% latex.

Nguyen Minh Tuan : son nom ne vous dit certainement pas grand-chose... mais le moins que l'on puisse dire, c'est que cet étudiant vietnamien a frappé fort. Avec cette robe, pièce-maîtresse de sa collection de fin d'études appelée " Breaking the Condom Taboo ", le créateur espère sensibiliser le public aux M.S.T. (maladies sexuellement transmissibles), éduquer sur les méthodes de protection... et faire évoluer les consciences, au Vietnam.

Si on applaudit des deux mains l'initiative et qu'on la trouve même plutôt jolie, on n'est quand même pas sûre qu'on la porterait...


Le Wifi pour couvrir 20 grandes villes belges

Le Wifi pour couvrir 20 grandes villes belges


WifiSelon Datanews, le nouveau fournisseur d'accès Wifi ZapFi a levé 1,5 million de dollars auprès d'investisseurs privés par une  augmentation de capital. Ces fonds devraient permettre à la nouvelle entreprise de développer son offre d'accès gratuit au Net via Wifi dans 20 grandes villes belges.

Cette nouvelle levée de fonds a été rendue possible grâce au groupe ZapHolding dont fait partie à présent ZapFi. Gery Pollet, fondateur de la société en 2010, a déclaré vouloir utiliser cet argent pour étendre l'offre à une vingtaine de grandes villes belges dont Anvers, Gand et Louvain. La ville de Bruges et les visiteurs de la Venise du Nord profitent d'ores et déjà de cet accès gratuit sans fil grâce aux accords passés entre l'entreprise et l'administration communale de la ville.

La société compte sur les qualités environnementales du Wifi pour étendre son activité. En effet, les normes de plus en plus sévères imposées aux opérateurs pour l'installation des  antennes 3G ainsi que les prix plutôt prohibitifs, comparés à ceux de nos voisins européens, promettent un bel avenir à cette technologie. Moins polluant en termes de radiations et plus puissant en termes de couverture, le Wifi peut se révéler une arme redoutable face aux réseaux mobiles de nos opérateurs classiques.

Vincent Papaleo

 

Envoyé de mon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