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手持影像入门利器:DJI Osmo Mobile 手机云台 | 新玩意

手持影像入门利器:DJI Osmo Mobile 手机云台 | 新玩意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Yvesss

cd460b55f62245f850c58d5a168847a5564e9_mw

「新玩意」是少数派的新栏目,专注推荐新奇有趣的硬件周边,你会在此发现、了解各类新奇产品,以及它们使用起来的真实体验。

少数派已经先后对 Osmo 和它的升级版 Osmo+ 先后做过详细介绍。这款 DJI 大疆出品的面向消费市场的手持云台设备(可以简单理解为「拍摄稳定器」),如同 DJI 的无人机,极大降低了普通人对这类专业设备的入门门槛,让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一款单手握持的便携产品,在各种场景下轻易拍摄出稳定画面。

但是,当一款辅助拍摄的设备售价需要四千块时,大多普通消费者多少都可能会犹豫,毕竟这类产品不像相机、手机在日常能有比较高的使用频率,即使是喜欢拍视频的普通用户,也不一定需要每次都用到 Osmo 来拍摄,这也成了 Osmo 的尴尬之处。

如果有价格更亲民、使用更简单的类似产品就好了。

市面上的确有其他品牌的类似产品,在推出了 Osmo+ 之后,DJI 自己也在 8 月底推出了精简版(定制版)的 Osmo 系列新品:Osmo Mobile 手机云台。它在保持底部手柄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将 Osmo+ 原本配备的镜头去掉,让用户可以直接把手机架上云台,同时当镜头和取景器,这样不仅进一步降低了使用门槛,售价比 Osmo+ 也直接少了一半。

这篇文章将结合实际体验,主要对比 Osmo Mobile 和 Osmo+ 之间的差异,如果你不太了解 Osmo+,建议先阅读:《手抖也不怕,轻易拍出电影级稳定画面:手持云台相机 DJI Osmo+》

配对连接

由于 Osmo Mobile 直接用手机镜头,拍摄的内容直接存放在手机内,不需要像 Osmo+ 需要实时传输画面到手机,所以 Osmo Mobile 只需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实时传输操作指令就行。也正是这个原因,Osmo Mobile 没有用到 DJI 的图传技术,也因此没有使用 Osmo+ 的 Wi-Fi 直连技术。

这给我这样的懒人提供了便利。Osmo+ 每次连接都需要先去系统 Wi-Fi 设置等待搜索到 Osmo+ 的 Wi-Fi,点击连接后再打开 DJI GO 应用才可以开始使用,且由于占用了 Wi-Fi,当需要用来直播时只能使用手机流量。对比 Osmo Mobile 除了首次配对,后续使用都只需要打开云台,再打开 DJI GO 应用就可以立即开始拍摄,连接配对的过程相当无缝。

将 Osmo Mobile 连上手机后,你可以通过手柄上的相机快门和视频录制键直接控制手机拍照或录像,模式切换按键也可以控制云台摆正、锁定方向或切换前置镜头。这部分和 Osmo+ 体验一致。

架上手机

不像 Osmo+ 只是把手机当取景器,固定好就完事,在 Osmo Mobile 上,由于手机是云台稳定的对象,你得通过旋转手机架后背的大旋钮先将它固定牢,然后再通过小旋钮调整云台重心,以让手机保持水平。

官方称 Osmo Mobile 兼容大多数主流手机,大旋钮控制得卡口宽度为 58.6mm - 84.8 mm,这个宽度可以架上套壳的 iPhone 7 Plus。此外,卡口处还有一个传感器,专门用来检测云台是否已经架好手机。

只要你不是经常需要架不同型号大小的手机,就不需要总去用小旋钮调整重心。

拍摄

如果你是首次使用 Osmo Mobile,DJI GO 应用内的操作引导会带你快速了解云台基本的使用技巧。和 Osmo+ 一样,通过变换握持手柄的方向角度,Osmo Mobile 也可以切换四种拍摄模式:

和 Osmo+ 不同的是,除了可以通过手柄摇杆控制镜头方向,Osmo Mobile 还允许直接手动调整云台角度。我在使用 Osmo 的过程中,个人不太喜欢直接用摇杆去摆动镜头,因为这容易导致出现明显的非匀速的镜头移动(尤其是左右方向),所以我通常会通过自己移动手臂或身体,来拍摄一些缓慢移动的画面,Osmo Mobile 支持手动调整云台,相当于也方便了我能更自如的移动镜头。

Osmo Mobile 支持的视频清晰度会依据手机的摄像头能力而定,比如 iPhone 6s 以上的机型支持 4K, 30 fps 的视频拍摄。

另外,官网特别强调了 Osmo Mobile 「强大的暗光表现」,称夜间手持曝光时间可长达 1 秒以上,无需三脚架,并给出了对比样张。这方面我没有做具体测试,但官方的说法也说得通,云台的防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比直接手持手机在晚上拍出更好效果。只是对于现今手机夜间拍摄能力越来越好,通常如果只是在晚上简单拍点照片,二者差异不会像下图这么大。


左为手机直接拍摄,右为通过 Osmo Mobile 拍摄(官网

特色模式:智能追踪

不论是 DJI GO 应用内,还是手柄上的功能按键,Osmo Mobile 绝大多数操作都与 Osmo+ 一致。除了按三下切换键由之前的调转镜头至自拍,改为了启用手机前置摄像头,以及在应用内新增了一个之前在无人机上才有的功能:智能追踪拍摄

你可以从 DJI GO 的拍摄界面左下方开启「智能追踪」,框选取景器里出现的人或物体就行,随后 Osmo Mobile 就会自动跟随被框选者(物)的移动。需要注意几点:

  • 你可以自由选择框选人脸或者全身;
  • 虽然当被框选者(物)短暂消失在镜头可视范围内,Osmo Mobile 可以重新找回目标,但若目标移动速度过快,镜头仍会很快丢失被框选者(物)
  • iOS 设备上,这一功能会基于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应调整跟随速度,Android 上则可以通过 App 自行选择合适的跟随速度;
  • 这一功能可能在不同机型上有不同表现,较旧的设备(如 iPhone 5s)甚至可能会直接不支持该功能。

此外,Osmo Mobile 也支持超广角全景拍摄和移动延时摄影,效果和 Osmo+ 一样,这些都在上次 Osmo+ 文章中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说明。

续航

由于没了镜头且利用蓝牙连接,Osmo Mobile 官方给出的续航时间是 4.5 小时,即使你还是担心电量不够,可以使用 DJI 为 Osmo Mobile 定制了一条 3.5mm 接口的充电线,直接连接移动电源进行充电。

根据我们的实际体验,Osmo Mobile 的续航确实令人满意,相比之下,更多时候可能更需要担心的是:手机是否会先没电。这是因为当手机架上云台后,充电口会被完全遮住,而使用过程中摄像头持续工作、直播时联网的消耗,都是对手机的续航能力的考验。

不足

  • 太重。之前 Osmo+ 就有这个问题,减掉镜头的 Osmo Mobile 仍然偏重(这也取决你本身手机的重量),考虑到大多时候都需要一只手握持,另一只手操控手机或调整角度,所以即使是对于男性用户,稍微拿久一点都会手酸。针对这一问题,官方提供的 三脚架 + 加长杆 可选配件是种解决方案。
  • 手机续航可能影响长时间拍摄。这是刚提到的,由于使用过程中耗电的部分基本在手机上,且没法边用边给手机充电,所以如果需要用 Osmo Mobile 长时间拍摄,那么不得不考虑架在上面的手机电量情况。
  • 没有官方外置收音方案。Osmo Mobile 的 3.5mm 接口只能用来充电,不能插麦克风。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缺点是相对的,关键还要看使用者的需求和具体的使用场景。比如有更专业拍摄需求的同事会认为,Osmo Mobile 云台转动角度和速度不如 Osmo+,但这对于只需要日常拍拍的我来说就完全不是问题。

购买建议

上次我有讲 Osmo+ 适合哪些场景和人群,其中重点提到了它很适合做直播。其实看完这篇文章,也不难看出,Osmo Mobile 同样适合经常直播的朋友,甚至相比 Osmo+ 还有一些优势:除了智能追踪功能可以框选自己之外,用 Osmo Mobile 直播可以直接用 Wi-Fi,不用再消耗宝贵的移动数据流量。(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我们之前用 Osmo Mobile 做的一次微博直播

Osmo Mobile 这款产品本就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入门门槛,根据我们近两周的体验,不论是使用体验还是价格,它确实表现不错。如果你之前希望有一个辅助手机拍摄的增强型配件,或者想拥有一款用于手持拍摄的入门级产品,又碍于 Osmo+ 价格太高,Osmo Mobile 是一个好选择。

你可以 在 DJI 官网 购买 Osmo Mobile,售价 1999 元。



文章来源 少数派 ,原作者 Yvesss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

f54cbc472fa5d1a811be9b6b33e52f6156391_mw



Original Article: http://sspai.com/36030


I

W1 芯片的 Beats Solo3 Wireless 用起来怎么样?看这篇文章 | Matrix 精选

W1 芯片的 Beats Solo3 Wireless 用起来怎么样?看这篇文章 | Matrix 精选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Digishion王波

fea04b7f22391135acaafbe0879936df564f3_mw


Matrix 是少数派的全新产品,一个纯净、小众的写作平台,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互联网领域经验、思考。欢迎忠于写作,喜好分享的朋友参与内测。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在 iPhone 7 发布会上,苹果除了发布 AirPods,还同时推出了三款含 W1 芯片的 Beats 新品,其中 Beats Solo3 Wireless 最先上市开卖。这篇来自 Matrix 用户的分享,详细介绍了 Solo3 上手使用的体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排版略有修改,原文链接

在今年 9 月的 Apple Special Event 上苹果毫无意外的在新 iPhone 上取消了 3.5mm 耳机接口,顺势推出了自家全新的蓝牙耳机 AirPods,长相很像是剪掉线的 EarPods,苹果专门为新耳机加入了定制的 W1 芯片,连接方便、续航可观,体验上也更加智能,当然价格也很苹果:1288 RMB。

air-pod-pdp-201609.jpeg

为什么会买 Beats Solo3 Wireless

看完发布会对 AirPods 的介绍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期待,虽然 AirPods 现在还没有开卖,但是有了苹果这个「妈」,Beats 也顺势推出了三款内置 W1 芯片的耳机:Beats Solo3 Wireless(以下简称 Solo3)Powerbeats3 by Dr. Dre Wireless 和 BeatsX,除了 Solo3 其他两款都是入耳式。

以往我会更倾向入耳式耳机,携带方便,外出也不会特别瞩目,睡觉前听(播客)也不会觉得太别扭,后来想到 Mac 上也会用的比较多(反正也很少会戴着出去)自己现有的几款耳机也都是入耳式的,索性就在苹果官网上买了 Solo3。

FullSizeRender 5.jpg

开箱及外观

可能是因为 Beats 和苹果的关系,总有一种熟悉的「苹果味」。打开盒子看到醒目的「CHANGE THE WAY YOU HEAR SOUND 」。第一层是耳机包以及装在包里的耳机,第二层有:3.5 毫米 RemoteTalk 线控连接线、通用型 USB 充电线 (USB-A 至 USB Micro-B)、快速入门指南、保修卡及挂钩。这次入手的颜色官方叫炫黑色,或许为了配合 iPhone7 的亮黑色,其实还有一个黑色,只是没有这个外观上更亮(骚)一点,就像 iPhone7 亮黑和黑色的区别,你懂的,代价就是特别易粘指纹,我估计也不耐磨。

352317.jpg

耳机左边 Logo 处是开始/暂停按键,可以长按呼出 Siri,也可以接听电话(耳机内有麦克风),Logo 外围上下可以调整音量大小,耳罩下边是 3.5 毫米 RemoteTalk 线控连接线口。右耳下边就是开关机按钮,长按 3 秒左右可以开机,伴随着五个指示灯亮起又熄灭,这五个小灯代表电量指示,随时可以按一下开关按钮查看,右耳罩下边还有一个 USB Micro-B 充电口,可能是为了兼容更多的设备,所以没有激进的换成 Lightning 接口吧。

352321.jpg

上手体验

音质就不说了,我不擅长,来看看这次 W1 芯片的加入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体验。

配对

第一次配对,只需要打开耳机,iPhone(需 iOS 10 以上系统版本)就会弹出窗口,显示通过 iCloud 连接,然后点击完成整个配对过程就结束了,仅需几秒。连接好后,通过 iPhone 通知中心可以查看电量,上拉控制中心可以随意切换手机或耳机,在 Apple Music 里也可以随意切换。配对成功后,以后连接直接打开耳机就可以使用,开关机的时候耳机会有简短的音乐提示音。

352327.jpg

352351.jpg

不同设备间切换

只要是绑定同一个 iCloud 账号的设备就可以无缝切换,想要 Mac(需要 macOS Sierra 以上系统)上使用时,只需要点击连接就会马上切换到 Mac,也可以直接打开 iTunes 点击音量键旁边的类似 Airplay 的图标来直接切换听 iTunes 里的音乐。

352333.jpg

在 Apple Watch(需要watchOS 3以上系统)上,通过底部向上划出控制中心,点击 AirPlay 图标即可切换至手表。

352337.jpg

佩戴舒适度

由于 Solo3 体积相对较小,耳罩部分包裹性不足,多少会牺牲一定的佩戴舒适性和稳定性,好的一点是,耳罩海绵相对偏软,头带部分也可调节,但是存在长时间佩戴可能会出现夹耳朵或者其他的不适,戴眼镜的话会更明显,大幅晃动也会有佩戴不稳定的情况,体验下来,慢跑还是可以的。如果有购买意向,还是建议去实体店亲自佩戴体验一下。

连接稳定性

这次 Solo3 采用 Class 1 蓝牙技术,相较 Class 2 蓝牙技术从理论 10m 传输距离提高到理论 80~100m(端对端可见),但是 Class 1 功耗也会更大。我们平时的使用场景相对复杂一些,刻意把手机放在最北边的卧室,戴着耳机在房间来回走动试听,最多隔着三堵墙(直线距离估计 10m 左右)没有出现断连的情况,但当走到最南端的阳台(直线距离大约 15m 左右)时出现了断连,体验下来,保守估计 15m 内基本稳定。

续航和充电

这次的 Solo3 续航时间比较满意,官方给出 40 小时使用时间,实际使用了一周多,基本每天听歌 3 个小时以上,剩余电量接近 35%,可见 W1 芯片对功耗控制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Solo3 还加入了官方称之为 Fast Fuel 的快充技术,号称充电 5 分钟可提供 3 小时的播放时间,只测试了一下充电速度,确实比较快,够应急。

IMG_1196副本.jpg

总结

苹果这次在新 iPhone 上去除掉 3.5mm 耳机接口,获得的褒贬不一,也预示着未来将慢慢用无线尽可能去代替有线,专门推出 W1 芯片,增加易用性和降低功耗,减少用户的使用难度,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加入 W1 芯片的耳机出现,更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便利。

目前来看不方便的,或许也就是给这些所谓的无线设备用有线的方式去充电了吧,随着设备的增多,一个设备一根线,想想也头大。亦或许苹果也在下一盘大棋,未来某一天推出类似无线路由器一样的无线充电设备,在一定范围内可给所有的苹果设备(按苹果的「调性」通过 iCloud 识别)进行无线充电,彻底摆脱线的束缚。随着科技的进步,或许有一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无线带来的方便,拭目以待。

你可以在 Apple Store 购买 Beats Solo3 Wireless,售价 2288 元。



文章来源 少数派 ,原作者 Digishion王波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

f54cbc472fa5d1a811be9b6b33e52f6156391_mw



Original Article: http://sspai.com/36031


I

Weico 国际版,刷微博少看广告的新姿势 | App+1

Weico 国际版,刷微博少看广告的新姿势 | App+1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白徵明

eb5cea439904c111f5ed1d9e7c0862d956560_mw

不经意间,已经七岁的新浪微博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微博服务,它曾经的模仿对象 Twitter 却面临要裁员关闭部分服务的困境。

然而,商业成绩节节上升的微博,并没有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过去的一年间,微博的时间轴广告越发凶猛,突然引入的乱序展示也让老用户感到困惑。不少人开始寻找插件或者客户端,来改善微博在桌面和移动设备上的阅读体验。

前段时间悄然上线的 Weico 国际版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这个由著名第三方微博客户端团队带来的国际化产品,让干净的微博体验重新出现。

简单清爽的界面

在 Weico 的国内版的首页,也有微博官方客户端「臭名昭著」的顶部广告条。而在 Weico 国际版,不仅广告消失不见,「转发 / 评论 / 点赞」按钮也被展示出来供快捷操作。

作为面向国际推出的产品,Weico 国际版自然也是进行了国际化改造,国内版探索界面的各类中国本地化快捷按钮统统不见,改成了经过筛选的各类英语内容。

微博官方为各类通知设计了双层级展示,照顾了各类场景。在 Weico 国际版中被简化成了「@我、评论、私信」,看上去清爽许多。

被「精简」掉的功能

由于新浪在微博 API 上的各种限制,第三方客户端第三方客户端上功能缺失的情况很常见。所以现在没当出现一款新的微博应用时候,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能不能私信 / 点赞 / 图片评论……?」

Weico 作为第三方微博客户端里面权限最多的一家,私信、点赞功能都可以在 Weico 国际版上正常使用,甚至还可以发图片评论。但是最常用的分组功能和官方表情却被「精简」了,只能通过输入代码来发表情。

同时 Weico 国内版的「微信朋友圈」「印象笔记」「WeicoNote」「地理位置」也都在 Weico 国际版被去除,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准备在后续版本中再加入。

Weico 国际版很贴心地在 iOS 版上线的同时,也提供了 Android 版本供用户选择。Andorid 版本也像其它走向国际的国产应用那样,换上了 Andorid 应用更适合的 Material Design 界面。

Weico 国际版在国内版本的基础上大幅精简,仅仅保留了核心的功能,不会再看到烦人的广告和无用的周边功能,希望这样的清静,不会随着版本的迭代而消失。

[更新] 经读者反馈和作者反复验证,微博赖以为生的流量推送并没有在 Weico 国际版上斩草除根——时间线上依旧会出现未关注帐号的内容,这很可能是微博 API 内置的推送。

由于没有在中国区上架,iOS 版需要切换至其他区域的帐号才能在 App Store 下载(此处为美区链接),Andorid 用户可以前往 酷安豌豆荚 或 Google Play 下载。



文章来源 少数派 ,原作者 白徵明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可获取应用下载链接:Weico 国际版,刷微博少看广告的新姿势 | App+1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

f54cbc472fa5d1a811be9b6b33e52f6156391_mw



Original Article: http://sspai.com/36035


I

Day One 的另类用法:做素材收集本 | Matrix 精选 - 少数派

Day One 的另类用法:做素材收集本 | Matrix 精选 - 少数派

Day One 的另类用法:做素材收集本 |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全新产品,一个纯净、小众的写作平台,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互联网领域经验、思考。欢迎忠于写作,喜好分享的朋友参与内测。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文章排版有略作修改,原文链接


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的想摘抄下文中一些好的段落。不论是单纯的想标记下来,还是为日后的写作做积累,都是大有裨益的。

做摘抄?没想象中简单

这是一个很小的需求,但是想用的舒服,背后也有不少小的要求需要实现:

  1. 随时随地可以调用。鉴于我目前在用苹果三件套,这个要求也就变成了在 iPhone 和 Mac 上都可用,而且还要能同步。暗含的需求是,在不同的阅读场景中也要能随时调用。比如 Reeder 和 iBooks。
  2. 方便的整理和检索。既然是摘抄,那么日后的使用才是它最终的归宿。所以标签系统和其他整理或者检索方法必不可少。
  3. 良好的可读性与可编辑性。这两项都不是一个摘抄应用的基础需求,但是如果能做好这两点,会让使用的过程更加舒服和自然。

基于以上三条要求,我试过不少应用,但是过程意外的艰难。首先想到的是 Evernote。作为最负盛名的笔记软件,它在前两条中表现的格外好。丰富的调用方式,和标签、笔记本的整理方式都深得我心。不过鉴于我的目的只是想摘抄一些段落,它就显得有些笨重。直接表现就是空旷的编辑窗口只有寥寥几行,可读性显得非常差。再加上我日常在使用 DEVONthink 收集整理文档和网页,以及最近免费用户的权限收紧,Evernote 看上去不是个完美的选择。

再尝试的是自带的备忘录应用。系统自带应用的使用便利性自不用说,原生的备忘录设计使得它的可读性也很高,不过它的死穴在于整理和检索,目前只提供了搜索和文件夹,没有标签系统,使得它很难做为一个可靠的摘抄本。

之后还陆续尝试过 Drafts 甚至 OmniOutliner, 比起前两个都更不尽如人意。似乎就要选一个将就下去了。直到我想起了 Day One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 Day One

Day One 本身不用太多介绍,如果不了解可以看看少数派的文章

首先作为一个笔记应用,它的可读性值得称赞。不仅文字本身借助 Markdown 实现优美简洁的排版,它的日历视图或者地图视图都是其他笔记类软件没有的,基于 Markdown 的可编辑性自不用担心。

如果你用过 Day One 自然也不会去担心它的检索和整理。不仅有标签系统,地点、时间以及笔记本分类都可以成为整理的方式。我自己是单独为摘抄创建了一个笔记本以及一个「书摘」的标签,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总而言之,丰富的分类方式给了它非常高的检索性。

最后是应用中的调用,Day One 早已全平台覆盖。Mac 中的状态栏就有快捷窗口,iOS 中的也可以在系统分享菜单中找到。值得一提的是,Drafts 和它也可以方便的联动,有 Action 可以直接将 Drafts 中的一则草稿推送到 Day One 中。

虽然不是为笔记而生,但是 Day One 意外的符合了我所想的所有关于摘抄笔记应用的设想,那么为什么不就这样用起来呢。



I

笔记应用中的瑞士军刀:Bear [首发 · 送码] - 少数派

笔记应用中的瑞士军刀:Bear [首发 · 送码] - 少数派

笔记应用中的瑞士军刀:Bear [首发 · 送码]

意料之外的 Bear

对于习惯了用电子设备「解决一切」的人来说,在这些设备上记笔记和备忘是基本需求。我会用苹果自带的备忘录来记一些常用的地址和人名,或是简单的列表,富文本的视觉效果让人满意;如果在通勤路上脑子里闪过一些灵感,Drafts 能把脑子的想法行云流水的记下来;网上浏览到有用的信息,就收集到被我 当成笔记本的 Day One 中。

我从来没有奢望过,出现一款能包办上述事情的应用,这并不是对开发者的不信任,而是这些任务之间有着天然不可弥合的矛盾:

  • 如果是富文本的笔记应用,在列一些带缩进的长列表等这类格式复杂的情景,就会陷入不断切换输入文字和编辑文字的循环中,费事费力;
  • 如果是一款 Markdown 的笔记应用,对初学者的学习成本要求暂且不提,图文混排是个老大难,谁记笔记的时候不会拍几张照片呢,这可比打字输入快多了!
  • 当然 Ulysses 这类改进过的编辑器解决了图文混排,但是用它来写备忘、记笔记太不便捷了,毕竟记笔记讲求的是抓住稍纵即逝的内容

所以当我刚开始使用 Bear 时,虽然外媒对它评价颇高(Producthunt 上收获了 1000+ 支持),但是内心里对它并没有太高期望:优秀的写作 App 市场上多如牛毛,而我又很满意自己的工具组合。

然而它就像一把瑞士军刀一样,在设计上精致与易用,功能上强大却不失便捷,意外的满足了我对「记笔记」的设想和需求。

和系统备忘录一样实用,却又更让人喜爱

如果你只需要记一下简单的信息像微博一样不超过 140 字才算「简单」吧,或者不是太长的列表,系统备忘录在 Mac 和 iOS 设备间同步方便,是「不折腾」用户的适当选择。然而 Bear 除了覆盖备忘录的大部分功能之外,更高的颜值,更丰富的功能,和更合理的标签系统,让它成功地取代备忘录。

设计:颜值即正义

Bear 首先吸引我的是「高颜值」。系统备忘录没有主题可选,不能控制排版和字体,Bear 则给了我们足够的自由。

  • 9 款内置的主题不仅仅是给界面换肤,也会影响标题、列表序号和标签的颜色;
  • 字体也可以在系统默认或是 Helvetica Neue 等四种之间选择;
  • 类似行距行宽这种细节也可以自己调节。

对颜值的追求不止停留在外观,Bear 把你已经完成的待办事项折叠起来,保持界面的清爽,用心可见一斑。可以说,在颜值这一项 Bear 是笔记类应用中少见的努力。

信息窗口:优化写作体验

备忘录为了保证易用性和界面简洁在功能数量上十分克制,Bear 则通过信息窗口巧妙的平衡了功能的多样和界面的清爽。在信息窗口平时隐藏,点击才会显示。在这里可以查看字数、预估阅读时间和段落数,还可以查看最后编辑这篇文章的设备,这对于支持多平台同步的设备来说显得很贴心。

信息窗口下部的导出就是系统备忘录不可企及的部分。Bear 支持导出 8 种文件格式1,既可以将文件直接导出为 PDF、JPG 等格式,也可以导出为 Docx 这类富文本格式继续编辑。

基于标签的分类,比备忘录更合理

Bear 通过标签而不是文件夹来整理笔记,会让组织和查找笔记更灵活。插入标签的方式也很特别,不是类似印象笔记一样在笔记属性栏的地方添加,而是在文章任意单词前加一个#,这个单词就变成了一个标签,在侧边栏中就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标签。

一言以蔽之,相比系统备忘录,Bear 显得实用又好看。

拥有 Markdown 的长处,却又补上了短板

感谢 iOS 键盘上的标记栏,让初学者可以完全忘了 Bear 实际是一款基于 Markdown 的编辑器。在上文我并没有提到这点,是因为用户可以通过像 Word 这类富文本编辑器一样,选中文字,点击编辑。不过 Bear 的 Markdown 并没有停留在支持 Markdown 上,而是为了易用性做出了许多改进

改进过的 Markdown 语法

Bear 不同于标准的 Markdown 语法编辑器,它被改造得更接近于 Ulysses。应用没有一个明显的「编辑界面」与「预览界面」的区分,而是在编辑窗口直接预览一些标记字符的效果。比如插入网址或是删除线,显示的都是最终效果而不是标记字符。

如果你已经对 Markdown 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反倒造成一点使用上的混乱,不知道该像一般 Markdown 编辑器那样直接输入语法字符,还是通过 Bear 标记栏点击。但是我很快的适应了这种编辑窗口:

  • 如果是通过快捷键(Mac 版)或是标记栏(iOS 版)输入语法字符,就会直接显示改进过的界面和预览效果。
  • 如果一直是手动输入语法字符,就会自动在输入完成后显示为预览效果
  • 如果你不习惯 Bear 改进过的 Markdown 语法,在设置中打开「通用模式」后就可以切换到标准的语法,两者只在标记符上有差别。

图文混排:被补上的短板

Bear 像 Ulysses 一样可以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相比 Simplenote 或是 Drafts 这类 Markdown 编辑器而言,应用场景更广。可以用它来写一份带图片的简报,或是拍下写在黑板或是投影仪上的重要信息,省去了切换不同的应用,或是去照片图库里翻几天前拍的照片的时间。让我惊喜的是,在 iOS 和 Mac 端都支持在笔记中添加附件

使用下来,我认为开发者并没有把 Markdown 作为 Bear 的特色或是目标,而是利用 Markdown 本身就具有的排版灵活,易于导出到别的应用中的优势,同时弥补了无法图文混排的缺憾,甚至加入了添加附件和笔记链接这种功能,让 Bear 能完成大部分记笔记和快速记录灵感的场景,Drafts 相比之下就显得过于 Geek。感谢 Markdown 的格式之利,我可以方便快速的把所有存在 Drafts 里的零碎的速记的段落转移到了 Bear 中。

说回来,Bear 最擅长的还是高效记笔记

如果提到记笔记,可能很自然就会把 Bear 和 Evernote 进行对比,特别是 Bear 还支持 导入 Evernote 的笔记,更容易让人误解。但是正如《在寻找替代品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 Evernote 是个什么产品》中提到的:

 Evenote 从来都对笔记不友好……但 Evernote 依然是最强大的收集工具。

而 Bear 则更侧重于「记笔记」即编辑功能。强大的浏览器插件,笔记链接和给你极大自由度的 x-callback-url,让它成为效率极高的笔记工具。

将网页内容复制成笔记

设计上的三段式让界面简洁,减缓了视觉负担,使 Bear 没有印象笔记的编辑界面的那种臃肿感,同时开发者在输入效率上的追求也让我感到 Bear 的「便捷」。

无论是 iOS 还是 Mac 上,Bear 都可以从网页中复制文本(富文本格式),粘贴到 Bear 中(Markdown 格式)。对于一些在网上看教程类文章的场景,这个功能就显得十分方便,在 Mac 上单击浏览器插件,就可以把整个网页下载成 Bear 的一篇笔记。

笔记链接

收集素材之后很重要一步就是组织笔记,除了上文提到的基于标签整理笔记之外,Bear 可以方便的像 Quiver 一样拷贝一篇笔记的链接到另一篇笔记中。这样组织起来的笔记,就不再是一篇篇零散互不相连的内容,而是可以成为你自己的一个资料库。

最后的利器: x-callback-url

在 Mac 端有足够的屏幕空间,在 iOS 端我常常遇到的一个困境是:记笔记记到一半,切换到别的应用中之后,要双击 Home 键进入后台找到笔记应用再重新进入;或者在浏览文章时,想打开应用要先退回主屏去找应用。

Bear 支持的 x-callback-url 解决了这个痛点,暗藏的「进入应用路径长」的问题迎刃而解。在 Launch Center Pro 我添加了快速创建笔记的动作,并放在通知中心小部件中,这样在任何界面都可以速记或是进入 Bear。开发者也公开了文档,熟悉 URL Schemes 的可以自行查阅。

这些可能使用频率不高,但是在某些时刻极其关键的功能,让它在功能性上比 Day One 更适合作为你的私人文档库。

总结

相比系统备忘录和 Simplenote,Bear 也有缺憾之处,就是缺少了分享给同伴进行「协作」共同编辑的功能。可能 Bear 定位于个人的笔记工具,不过如果想真的提高笔记应用的生产力属性,「协作」是不可避免的需求和趋势。

使用了几周之后,我逐渐领悟到,Bear 已经是一款可以独立完成我所有需求的笔记应用,是同时完成了系统备忘录、Drafts 和 Dayone 的任务的「瑞士军刀」,取代了我之前有些复杂的工具组合。

难得可贵的是,它在各个功能方向上都做到了易用与实用,无论是记最简单的待办,还是写个上千字的文章,它都显得十分顺手,如果你想找一个同时完成这些任务的应用,Bear 就会是你的首选。虽然应用现在还没有中文界面,但是开发者也向我们透露,他们目前正在积极适配,在之后的更新中会加入中文支持。

关于价格的一点絮叨

你可以去 App Store 下载 iOS 版和 Mac 版,应用采用了「免费 + 订阅」的付费模式,免费版没有多平台同步,不能更改主题和缺少若干格式的导出选项。订阅方式分为 ¥10/月或者 ¥103/年两种,选择订阅后,会通过你绑定在 App Store 的银行卡进行扣费,想要取消订阅则需要在 App Store 的「账户管理」中操作。

相比直接买断的销售模式,订阅制最大的好处就是用户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去感受应用的品质。对于 Bear 这类在现有市场已有类似功能的产品,想依靠更胜一筹的使用体验来获得用户的应用来说,选择订阅制远比先试用再付费更合理。


  1. Mac 版的 Bear 只支持 6 种格式的导出  

  2. 除了普通的 Markdown 的排版功能,Bear 还支持 20 多种编程语言的代码块高亮。  

  3. iOS 上可以直接复制粘贴,Mac 则通过 Bear 的浏览器插件。可以看这里了解浏览器插件的 用法  

得益于 App Store 的新政策,我们现在可以送「内购兑换码」了。



I

有它,扁平插画,人人会画:Assembly

有它,扁平插画,人人会画:Assembly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特伦

d180505a35c3aa08662e69e2ac41af9d55f17_mw

人人都爱的扁平插画

在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开始流行之后,它的影响开始逐渐拓展到设计领域之外。

许多人开始创作扁平化风格的插画,其中使用的设计元素变得更加抽象、极简,整体视觉风格变得更加鲜明前卫。而且,扁平化插画也与扁平化的界面设计也更相得益彰。不光是它在形式上的优点,扁平风格的插画创作也更加简单和快速。

图片来自 Ryan Rumblt on Dribbble

设计师和插画师们可能会使用 AI 或 PS 来创作扁平插画。不过有了 Assembly,即便是对绘画和软件一窍不通的人,也可以在手机上简单地创作扁平插画了。

最傻瓜绘图工具,用现成形状来创建扁平插画

与其他绘图类的软件有很大不同的是,Assembly 并不需要你真的去「画」出什么。你只需要从 Assembly 的图形库中挑选一个现成的形状,来组合成你的画面就可以了。

这很符合扁平插画的特点,因为一些非常简单的基本图形就可以组成一幅扁平插画。

基本功能速读

  • 选择默认图形来拼成插画
  • 智能辅助线,吸附到自动对齐(可关闭)
  • 自由缩放和非等比例缩放
  • 复制、对称、固定角度旋转
  • 方便的层级操作
  • 自定义颜色、边框、阴影和透明度
  • 预置多种色板

一些基本操作

用 Assembly 来拼合插画的过程非常简单。比如下面这副表情,半圆组成了帽顶和耳朵,圆角矩形组成帽檐或鼻子,你只需要选择合适的形状把他们拼起来就好。

就像设计师们很熟悉的 AI 和 Sketch 一样,在 Assembly 里组合图形时也会自动出现辅助线,因此你可以利用这些辅助线来让不同的图形轻松对齐。

选中一个图形之后,你可以通过右上角的句柄来对图形进行缩放以及旋转。如果你轻触句柄,图形两侧出现的长方形手柄则让你可以对图形进行非等比例缩放

通过双指手势,你可以对画布放大和拖动以对细小的图形进行一些细微的操作。

右侧扳手处展开的快捷按钮让你可以轻松地对图形进行对称、复制以及旋转。特别说一下其中的两个带虚线的箭头——Assembly 有层级的概念,但并不是以图层的方式来显示,你可以简单地通过这两个虚线箭头来使当前的图形升高一层或降低一层。在小屏幕上来说,这比图层方便多了,而且真的足够傻瓜。

在知道了这些知识之后,你已经入门了。你应该已经可以用三角形创建一棵树,或是用圆形和圆角矩形创建一个太阳了。快动手试试看。

如果你想玩出一些花样……

即便都是扁平插画,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Assembly 的样式功能可以让你的画面呈现多种不同的风格。

选中一个图形之后,只要点击底部的样式按钮你就可以自定义它的风格了。与许多矢量图形的软件类似,Assembly 对形状可以自定义填充、边框以及阴影,当然还有透明度。

值得一提的是,非常懒人的 Assembly,已经预置了适合扁平插画的多种配色组合,只需要点击色板末尾的省略号就可以进入挑选。我已经懒得在色环上寻找一块颜色了,只用 Assembly 内置的配色组合就已经可以组成一些好看的画面来了。

Assembly 的免费版本已经有相当多的图形可以选择,当然你也可以付费购买新的图形包,付费图形包可以让你毫不费力在手机上完成一幅扁平插画大作。不过讲真的,如果你是新手,免费的版本已经很够用,只要你肯动动心思,你几乎可以用基本图形组合处你需要的任何形状。

入门练习:试着画一套属于自己的 emoji

不是设计师?没尝试过扁平插画?不知道画什么?

刚开始想要试着用 Assembly 在手机上绘制扁平插画,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我推荐给你一个练习的好方法。找出你手机中的 emoji 表情,选择其中你喜欢的一些表情来绘制吧。

这些 emoji 大多数都非常简单,少数需要你花花心思去组合一些图形。至于颜色就用 Assembly 内置的色板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我已经画好了一些可爱的 emoji。扁平风格的插画其实非常简单,相信你在画好一些 emoji 表情后,对扁平插画会有所理解,也能更熟练地使用 Assembly。以后,你可以轻松地画出更多好玩的东西。此外,在 Dribbble 或 Pinterest 上多寻找一些扁平插画来进行临摹也非常好玩。

进阶技巧:这些小技巧让你迈上新台阶

建立 Group 防止图形被打散

要同时移动多个图形,你可以长按其中的一个,再选择你要一起选中的图形就可以将他们一起移动了。但是每次都选择几个图形会有些麻烦,所以对于你想要他们总是一起移动的图形,可以将他们打组。

你可能注意到了,当你选择多个图形的时候,左下角会出现一个锁链的标志,这个按钮可以让你的多个图形打组,就像是桌面端的「ctrl+G」 快捷键一样。

打组之后的图形就会在画布上一起被移动,不会再散开了。

当你在作品中插入「贴纸」时,为了防止贴纸被打散,也会自动被建立为 Group,这时你可以拖动整张贴纸,要进行细节调整将它解锁即可。

组合形状来得到不可能的图形

虽然说 Assembly 的单个图形支持非比例缩放,但由于只能从库中选择图形,所以单纯缩放有可能无法得到你需要的形状。比如说你在进行非比例缩放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圆角矩形的圆角变形。

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可以组合多个形状。

这里一个例子,我想要得到一个窄窄的圆角矩形,但是在对圆角矩形进行非等比例的缩放时,圆角被进行了很难看的变形。这种时候,就可以用一个长方形的左右加上两个圆形来组合成任意粗细的圆角矩形啦。

使用这个技巧可以让你在使用 Assembly 拼合图形时更加灵活,甚至得到一些很难通过缩放得到的图形。

用预先的形状来组合

有时候画一幅扁平插画并不麻烦,用预先的贴纸来组合就可以了。你平时没事瞎画或临摹的元素都可以成为你的素材。

今天画了一棵树,明天画了一座山,这些都可以派上用场。把它们预先存储成贴纸,然后就可以调用出来直接添加到中。很快你就可以方便地组合出一幅画。

合作与分享

当然,除了非专业娱乐性质的绘图,Assembly 中的图片甚至也可以导出为 svg 矢量图片被应用到设计师的作品中,在手机上创作一个图标并不是没有可能。

Assembly 还可通过 iCloud 来同步你的作品。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把作品发送给你的朋友。

这是你专属的自定义 iMessage 贴纸

你可能一开始就已经注意到,Assembly 在主界面中把插画的类型分为了「我的作品」和「贴纸」两种。

「我的作品」适合用来创作完整、较大的插画作品。在「我的作品」中创作插画时,还可以从「贴纸」中选择你喜欢的随意插入到画面中。

「贴纸」更适合用来创作简单、单一的图形,例如一个小表情,一个小物件。Assembly 在应用中已经预置了多个表情贴纸,你也可以创建属于你自己的贴纸。此外,创建好的贴纸可以可以在 iMessage 中随意发送,之前你创作好的只属于你自己的 emoji 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你还可以利用 Assembly 的文本工具在贴纸下方输入文字,你的朋友一定会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只要你想得到,每天变着花样创作好玩的贴纸吧。

总结

在手机上创作插画并不那么容易,受限于屏幕的大小,各种绘画的操作都变得很困难。

不过 Assembly 通过拼接的形式来大大降低了创作的入门门槛,也让手机上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方便了。即便是你完全没有接触过,通过临摹几幅扁平风格的插画也能够很快上手。此外,创作的贴纸可以在 iMessage 中自由发送大大加强了可玩性。而导出为 svg 矢量格式,让它又有成为生产力工具的可能。

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中免费下载 Assembly,偶尔画幅小画让自己开心一下吧。



文章来源 少数派 ,原作者 特伦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可获取应用下载链接:有它,扁平插画,人人会画:Assembly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

f54cbc472fa5d1a811be9b6b33e52f6156391_mw



Original Article: http://sspai.com/35896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