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0日星期一

好頭好尾|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好頭好尾|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好頭好尾

香港大學風波鬧成這個樣子,什麼「等埋首副」,引為笑談。百年校譽,行將全毀。

香港大學有沒有文革紅衛兵呢?當然有。一名英國學者由英國應聘上任,人還沒到任,已經遭到校內的民族主義親中學者,由極右種族主義的角度,加上極左的義和團情緒,大罵該校長因「不是中國人」,「對中國缺乏認識」,定性為「無能、無心、無知」,展開人身攻擊之下馬威批鬥。

彭定康剛來香港,也不認識中國文化,但領教完魯平的「千古罪人」、「婊子」、「毒蛇」之類的謾罵,彭定康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勝過在美國的野雞大學讀完十年的「孔子學院」。相信這位新來港大的英國校長,兩年來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也可以畢業了。

馬斐森不是政治家,只是英國學者。像梁特一樣,馬校長出任校長一職,沒有香港的關係網和朋友圈,正可以像梁特一樣,客觀治校、超然施政。小唐人街的菜農喧嘩,中國人的撲噬互咬,英國人校長不懂中文,也可以當做非洲盧旺達的圖圖族和圖西族之間、中東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內戰來旁觀。此等第三世界部落的內部殺戮,一千幾百年來就有了,是人口的自然調節,西方人來不來非洲和中東,也沒有影響。

但是你既然付了他高價年薪,請人家來,就像西九和港鐵,高薪從歐美請來CEO,中國人的猴戲,拚殺不論如何喧嘩,他總要行使法定的權力。如果我是這位外人校長,我會下令:七十二小時內,如果校委會還阻撓我對副校長的任命權,我會離開這條「豬乸街」(Gerrard Street),返回英倫。

回到西方文明世界之後,馬校長會接受泰晤士報專訪,將他在「香港特區人民大學」兩年來的中國經驗,如實向西方匯報。從此英國的教育評級,是否將「香港人大」降至朝鮮金日成大學的名次,則將是「外國勢力」的行政決定。

香港大學是英國人創立的,其「百年聲譽」也是英國的領導。既然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踴躍拆招牌,不如完美結局,讓你求仁得仁,還由一個英國校長來替你打包。馬斐森提着行李、離開港大校長官邸之日,敬請有點手尾,親自為校長官邸升上一面五星紅旗。拜託了。Thank you。

mcwriter@appledaily.com

陶傑昔日文章




2015年8月9日星期日

壹週Plus|Next Plus|專欄

  • 【星期日文章 陶傑】考試的煩惱
  •   1,961 views │ 2015年08月09日

 

幾個朋友的子女,同在DSE翻船。其他的學科成績優異,只有中文一科,考得一兩分。有的是通識出問題。中文和通識,列為進入香港九家大學高考必須合格的科目。

幾個子女學生,成績都有二十七分,總分很高,但沒有中文,則被摒於九家大學之外。

我告訴他們:你們有責任。香港不是大陸,大陸一黨專政,但香港不是DSE獨立,不是除了梁振英你沒得揀。香港還有IB和英國的GCSE。身為父母,及早看見子女對中文教育覺得厭惡,不要強迫,而是及早讓他轉軌,讀IB和英國的GCSE就沒有今日的煩惱。

香港的DSE,別有用心有政治成分。即使數理化成績如何優異,一科中文不及格,進不了港大讀醫科,以前不是這樣的。讀醫科、電子工程、太空科學,不一定要文科好,更不一定要中文好,更不要通過DSE中文科裡那兩篇諸子百家或唐宋散文,才可以走進醫學院的門檻。

如此設限,擺明是「玩」你。因為從前殖民地時代,進香港大學讀醫科,可以完全不懂中文。殖民地時代,對許多國際學校,中文只是「外語」,現在有人「當家作主」,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要向下一代的香港人報復。

DSE中文不合格,幾個小孩頓感徬惶,本來很優秀,也被迫進了香港第二三流的大學讀副學士。

我問其中一個朋友家長:怎會搞成這樣?你沒有及早警醒他嗎?朋友說有。連去英國讀寄宿學校的學費也儲定了,但小孩不願出國。

這樣一來,父母的責任是及早作出誘導,告訴他:「如果有機會去英美或歐洲讀書,身為一名亞洲人,這是你三生修來的福氣。你不能讓他過早地自主,留在香港升學,除非他DSE兩科特別早具才華。」

我說:「人在屋簷下,路過要低頭。如果想在香港升讀港大醫科或科大的高科技系目,對不起,只有乖乖將DSE中文生刨活啃,也要及格。如果感到厭惡,好漢不吃眼前虧,早就要謀定英美退路,像特府高官和香港富豪一樣。」

DSE的中文科,引起巨大爭議,據說教育局又考慮明年恢復「範文」。英美歐洲對本國中學生的語文考試,都不像DSE考卷一樣,漫無邊際範圍。至少一半是指定的範文。英國的中學會考,有一本集齊十多篇範文的「文摘」(Anthology),裡面分為幾類:描寫文、資訊文、新聞文體。

範文集有十多篇,分為三四類,連海邊怎樣用救生衣和水泡、如何防鯊逃生都列為第二類的資訊語文,要學生讀。英國GCSE的英國語文卷,有一半取材自學生兩年來溫習好的範文文本。如果第一張卷考了描寫文的範文,第二張卷才由考試局另外出一篇沒讀過的,但必補足為另兩類。

譬如一篇學生讀過的描寫文範文,已經如數家珍,另一題必然是取材自「時代周刊」或「泰晤士報」一名記者在中東的採訪報導。一半讀過,一半未看過,但三類語文卻相同。譬如,考官不會另出一篇「魯賓遜漂流記」,因為不在範圍之內。

這樣就更有把握,更公平地考得學生的程度。學生只要有複習,也有一半分數坐底,不會徬徨。香港的DSE中文,自作聰明,取消以往的範文,海闊天空的全部unseen,而且問卷刁鑽,有多項選擇題,將十六七歲的考生迷惑得暈頭轉向。青少年討厭DSE的中文卷,連帶也討厭中國文化,連帶也討厭關於「中國」古今的一切,當然也連帶討厭他們看見的中國人。特首政府時時想「培養國民身份」,他們設計的DSE中文課程卻適得其反。

或許這就是曾鈺成廣泛抨擊的「蠢人做蠢事」的行為之一。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像特首一樣有一種天才,令本國的下一代厭惡本國語文與歷史。你問香港任何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學生,喜歡讀中國歷史嗎?你得到的回應如果不是打呵欠或卑厭的表情,愉快點頭說:中國歷史是我最心儀的科目。我每位輸你一千元。

以往選擇的範文,選材老套,與現實脫節。幾十年都是巴金、冰心之類,讀的文章四平八穩,無不教人做好孩子、孝順仔、或小黃花青草地愛護大自然之類。一百年來中國現代文學,如張愛玲、如白先勇,還有早期的楊牧,筆名葉珊,都有許多讓青少年感興趣的題材。張愛玲的名篇「弟弟」,刻畫青春期的少女對家庭的隔膜和仇怨,就可以列為中學範文。白先勇的「孽子」,寫六十年代台灣新公元的同志圈,也符合今日同性戀意識高漲的大中學校園。葉珊早年的美文,像「綠湖的風暴」、「調寄小連瑣」,都是中國白話散文的絕頂高峰,寫少年淡淡的情愛心懷,會令孩子有共鳴。世界已經變了,中國人家長不可以為小孩還活在冰心「寄小讀者」的玻璃溫室裡,他們知道的床上性愛知識比你們幾十歲兩老,現實過或敢於想像的,還多一倍。

不想跟DSE明碰,正如對於梁班子的特區覺得厭倦,最好的出路只是移民,亦即考IB。IB是法國人的發明,自小培養小孩獨立思考力、個人研究力、創新想像力,不太倚賴為人師表的灌輸和指引。IB比較不適合中國人,但對於有識的家長,讓小孩讀IB,培養獨立性格,開創世界視野,未嘗不是令他洗脫中國基因的一個機會。香港幸好還是國際都市,除了茶餐廳,還有米芝蓮。如果茶餐廳的後門通過一條蟑螂老鼠寄生的陋巷,為什麼還讓小孩留下來?香港的家長要注意一下子女考的是什麼卷,及早為他們抉擇。

 

插圖:劉志誠 

0個評論
【星期日文章 陶傑】 制度贏晒 下一則
熱門新聞
  • 慾火九巴! 港男狂摷港女後聞手指 442,994 views
 
  • 崩牙駒六十大壽 失傳洪門暗語重現江湖 91,387 views
  • 元朗地下艷舞Club 直擊泰妹火辣Show 80,766 views
 
  • 真人騷玩命 千嬅被公牛撞倒嚇死丁子高 65,877 views
  • 未斷攬? 周永恒Ruby出埠嬉水 騷肌拋奶 65,460 views
 
  • 飛起高海寧 王晶睇中處女黨王君馨 58,99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