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ZAKER分享] 慧阅读《经济学是个什么玩意》:俗世里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个什么玩意》
  王瑞泽 魏秀丽 著 / 华章出版
  【慧阅读点评】
      在远离经济模型的繁杂、剔除经济术语的生僻之后,经济学是个什么样?这本书并非教科书,而是经济学通俗读物,里面几乎没有数学符号和公式,却有着满满的生活启示、时事热点,是一扇了解经济学的敞亮窗口。
  【向左走,向右走——经济学的选择问题】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该书一开头就写道:"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说:"经济学是什么?说得高深点,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是的,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在。早餐吃什么?是面包牛奶,还是豆浆油条?晚上几点睡?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实际上都蕴含了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选择是痛苦的,因为它会让你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著名的"杨朱临路而泣"的故事,充分说明了选择给人带来的痛苦。杨朱是先秦有名的哲学家,他有一天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的时候,突然放声痛哭起来。有人大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痛哭,杨朱回答说:"我不知道该走哪条路!"那人不以为然,结果杨朱鄙夷地看了看他,满脸忧愁地说:"你哪里知道,人生到处都是这样的三岔路口啊!"
      回到经济学上,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在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如何配置现有的资金,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果或投资效果;对于生产者而言,选择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生产多少;这是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面临选择问题时,经济学给我们的建议就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去消费或者去生产。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效用的商品去消费,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产,这和我们普通人的本能选择完全一致,我们不学经济学就知道。那么经济学有何独特之处呢?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我们未必每次都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临生与死、义与利的考验时,依然选择了死与义。而经济学则严格遵守利己选择的原则,这就是经济学和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区别。
  【人人都有小九九——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每个人口袋里的钱都是有数的,经济学上叫做预算约束,即使像比尔•盖茨或者沃伦•巴菲特这样的超级富豪,也要受到金钱有限的约束。因此如何花好手中的每一元钱,甚至一分钱,就成了我们生活中思索的一件大事,当然也是经济学关心的一件大事,只不过经济学上,把这件事叫做消费者消费选择的效用最大化,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把这件事叫做算计。
      上街或者到网上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要货比三家。到超市买牛奶,我们会在货架前徘徊,一会儿看看品牌,掂量掂量分量,盘算着性价比,看哪一种商品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实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最少的钱买最满意的东西"。表面看上去,经济学上的消费选择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与我们日常的这种算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二者并不完全一样。
      经济理论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针对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选择,而且这两种商品往往还具有相互替代性;而现实生活中,选择往往针对的是一种商品,比如选择牛奶,且即使同时购买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也不会相互替代。因此,经济学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这也说明理性人的假设条件确实难以满足,但这并不妨碍该原则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性。事实上,经济学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如博弈问题、宏观经济学上的跨期消费选择问题等。
      和消费者最优选择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消费者剩余。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呢?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个概念比较接近?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他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逐步下降的。但是,消费者在购买时是按照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这样一来,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点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明天是个未知数——经济学里的不确定性】
      经济学处理的问题,大部分是确定性的问题,所以处理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是固定的,那么很容易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所谓理性的选择,但生活毕竟是复杂的,我们不但要面对过去和现在,还必须要面对未知的未来,比如未来几个月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是多少?未来会发生通货膨胀吗?明年的经济增长是多少?等等。尽管这些问题看上去都是宏观经济问题,但显然它们会对个体消费,以及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经济学还必须让消费者为明天的消费和投资做出选择。
      如何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成了经济学的一个课题。所谓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某种决策的结果的情况下,感受到的不确定性。按此定义,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会面临不确定性的后果。例如,今天你买了一支股票,那么你以后面临的结果就有三种:赚钱、赔钱、不赔不赚。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处理不确定性的呢?是运用概率算出期望的得益,然后与效用做比较。一句话:形式优美,过程复杂,结果模糊。原因很简单,首先,普通老百姓不大可能知道结果发生的概率(若不相信,可以到彩票投注站随机问问买彩票的人,问问他们知不知道中大奖的概率),其次,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的效用函数,所以经济学处理不确定性的方式和方法,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只是一个智力游戏而已。
      不确定性问题的产生,源于消费者没有掌握全面的信息(经济学里称为不完全信息),所以尽可能了解、预测未来的有关信息,是对付未来不确定性问题的最好方法,比如,利用各种信息预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你未来的投资策略就会更加明确,并且具有前瞻性。所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问题,与其用经济学的方法,不如记住《功夫熊猫》里的经典对白:"昨天已成历史,明天还是未知,今天才是最重要的。"把握好今天可以获知的信息,抓住现在,因为今天和现在才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信息不对称】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对于商品,生产者总是比消费者了解得更多,因为商品是从生产者手中生产的,生产者对商品的成分、质量、包装等信息了如指掌。这种情况在经济学里,就被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交易的双方,对交易对象的有关信息了解得不一样多。还有一种和信息不对称类似的情况,叫做信息不完全,即经济活动的主体不能够了解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其实从信息不充分的角度看,二者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站在单一主体的角度,而另外一个则是站在交易双方的角度。举个例子,假设你在某市场卖鸡蛋,你在为明天的销售而考虑进货数量。假定今天的鸡蛋价格为每公斤6元,而你不知道明天鸡蛋的价格,这就是信息不完全。如果你知道明天卖每公斤7元的话,你就会大量进货,直到进货能力用光。因为你是理性经济人,会计算自己的成本和利润,所以,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你会做出理性选择,不会选择让自己吃亏的做法。
      但你不知道明天的鸡蛋价格时该怎么办?只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推断,至于明天是否赚钱就只有撞大运了。由此可见,信息起到减少决策风险和失误的作用,从而提高预期收益,因此人们乐意出钱出力去搜索和购买信息。那为什么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其次是人们掌握信息的成本太高,比如保险公司要弄清楚参保者是否小心开车,就必须派人整天盯着司机;再次是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人们一有机会就会成为机会主义者,即尽可能掌握较多的信息去损人利己。
      我们也可以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古代官场腐败的行为。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其实腐败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老百姓对自己的"父母官"知之甚少,不知道他们的出身、学历、工作经历,以及道德标准等,糊里糊涂间他们就成了"父母官"。信息不对称导致官场上的败德行为,一旦进入官场,官员就有可能会选择贪污。因此,对官员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了他们的贪污腐化,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毁灭。
  【还是章鱼哥最灵——经济学预测】
      2010年南非世界杯留给世人很多记忆,尤其令人难忘的是被奉为神明的章鱼保罗,中国人尊其为"章鱼哥"。我们不知道章鱼哥靠的是什么,能够百分百地推测出谁胜谁负,但由此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街头那么多算命先生招摇过市,为什么电视上、报纸上那么多经济学家,言之凿凿地对未来经济进行预测,而老百姓总是对这些人趋之若鹜,不管对错。
      经济学到底是用来解释世界的,还是预测未来的?经济学家们说法不一。张五常教授坚持认为"经济学的唯一任务就是解释世界";而英国著名经济学史学家马克•布劳格却说:"经济学的中心目的,在于预测而不在于解释。"不管怎么说,经济学里有门课程就叫做"经济学预测"。经济预测的方法可以很简单,比如,用过去的数值进行加权平均或者简单平均;当然也可以相当复杂,比如,用一般人看不懂的随机模型进行预测。
      经济学家们的预测五花八门且大部分都不准确。例如,马尔萨斯就曾悲观地预言,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将远远超过以算数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贫困、饥荒、犯罪和战争将接踵而至。2010年有位名叫"末日博士"的经济学家更大胆地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在近期显著放慢,并可能在9至12个月内崩溃。难怪美国记者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写了一本书,名为《迷惘的预言家》,历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语言与决策的失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学,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一门伪科学;说得不好听一些,它是一场猜谜游戏。"
      就在2010年世界杯开赛前,路透社请来74位经济学家来预测谁夺冠,说西班牙夺冠的最多,有24位,他们的预测似乎很到位,不过还有23位预测巴西夺冠,他们严重失策,因为巴西连前八名都没进。2006年世界杯,大部分经济学家还预测阿根廷会夺冠,其实大家都知道是谁获得了冠军,假如你忘记了夺冠的过程,你一定不会忘记黄健翔"意大利万岁"的狂呼。经济学家的预测其实很难说是对是错。他们给出的预测结果,是在使用极其复杂的数学模型后得出的,换句话说,都是事后诸葛亮。更大的问题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模型本身就未必靠得住。
  【本文完】
  ****************
  如果您希望每周自动收到我们的好书,欢迎点击此处免费订阅:http://www.huiyuedu.com/
  *******************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851f4d0100x2tz.html

来自ZAKER: http://www.myzaker.com



Sent from my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