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蘋果日報- 看見未來 - 陶傑

看見未來 - 陶傑

一個強國連年經濟增長,舉世羨慕。歐洲和美國都不景氣,只有你年年GDP增長百分之八,於是全世界都說,二十一世紀,將會是這個強國的天下。

這樣的恭維話,以前也出現過,主角是二十世紀的蘇聯。

一九二八年之前,俄國大多數人口是農民。這一年,史達林宣佈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工業化,將俄國農村的資源,以國家行政手段強行徵調去城市,而農民重新調配集體農莊。

史達林這樣做,調動人力和自然資源,提高了效率。但是,因為農業出產缺乏私有制的刺激,地不是自己的,農民放軟手腳耕種,造成農作物失收,蘇聯餓死了六百萬人。

但是不要管餓死。由這一年開始,蘇聯經濟以每年百分之六,開始增長,因為資源集中到工業:煉鋼、軍事、機械、科技,甚至太空勘探,此後四十年,蘇聯的GDP每年增長百分之六,從未停止過,因此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一九五六年在聯合國演說,將鞋子脫下,在講台上敲敲,咆哮:「我們會埋葬西方。」

一九六一年,英國經濟學家森遜,寫經濟教科書,預測蘇聯全國國民收入會在一九八四年之前超越美國。一九八○年,森遜又修訂了他的論著,將「蘇聯超越美國」的日期,推遲到二○○二年。

對「蘇聯模式」,一度有很多西方知識份子嚮往。十月革命之後,美國外交家布烈(William Bullitt)率領一個代表團訪問莫斯科,其中有一個叫史蒂帆的左派記者。史蒂帆在參觀完之後回國,上門找他的一個雕塑家老朋友。雕塑家在他的工作室,正好為美國股票投資者、富豪巴魯克(Bernard Baruch)在造像,巴魯克坐着,一動不動,眉毛一揚,有點不屑地問進門訪友的史蒂帆:「聽說你去了一趟蘇聯?」史蒂帆滿懷自信,昂首答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對,我在那裏看見了未來,而且成功(I've seen the future, and it works)。」

今天,西方說二十一世紀不再是歐美的天下,屬於年年增長百分之八的強國,但是,北京上海九十個大城市毒霧充天,水土污染,美國人不傻,他們恭維你,另一方面,看見你全國灰濛濛的天空,如果你付夠錢給基辛格,基辛格也說:在中國,I've seen the future, and it works。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