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果日�- 「包青天」何在 - �越明

蘋果日報- 「包青天」何在 - 賀越明
「包青天」何在 - 賀越明

前些天YouTube出現英文版《包青天》,唱詞搞怪,如「開封有個包青天」,變成「Kai Feng got one Bao Qing Tian」;又如「王朝和馬漢在身邊」,變成「Wang Chao and Ma Han side by side」。網友看後莫不啞然失笑,有的猜是泰國英語,有的猜是新加坡英語,當然都不對,應該是翻譯軟件的「出品」。我覺得,即使真有人惡搞包公劇,也不妨一笑了之,因並未褻瀆神明。


回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台灣攝製的電視劇《包青天》佔據黃金八點檔,主題曲流傳大街小巷,膾炙人口。隨後,在香港播出又大為轟動,收視創下最高紀錄。其時,大陸舞台上的「包公戲」(包括同一題材的電視劇)亦方興未艾,歷演不衰。對於黑臉包公的激賞,兩岸三地的國人,可謂不分彼此,有心一同。


包青天這個藝術形象,實拜中國封建社會千百年歷史之所賜。歷朝歷代並非無法可據,但奉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依照既定的階級、等級區別對待,為皇親國戚及官宦家族提供了保護傘。故此,老百姓不能享有公平公正公義,在公堂上難以獲得法律保護,便把希望寄託在個別細察冤情、秉公斷案的官員如包青天身上。


歷史上,包青天確有其人,但早有學者考證,《宋史.包拯傳》記載的案例,僅有「盜割人牛舌」一宗,而經過民間演繹和藝術加工,從元雜劇開始,出現《蝴蝶夢》、《灰闌記》、《合同文字》和《陳州糶米》等系列「包公戲」。於是,包拯成了敢向權勢挑戰、為苦主抱不平的執法者化身,成了黑暗社會裏老百姓頭上的一片「青天」。


可時至今日,兩岸三地尤其大陸,包青天還時不時閃現於熒屏繡幕,令人感慨萬分。大陸經歷過一個相當長的威權政治時期,憑嫌疑捕人,以思想入罪,用刑訊逼供,致冤假錯案堆積成山,文革結束後兩三年裏,改正、平反、昭雪,是媒體上天天出現的高頻詞。此後改革開放,推行民主和法治,制定通過了許多法律法規,似乎事事有法可依,也有一定成效。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現實中執法變枉法、有法也不依的事件屢見不鮮,民間充滿不平之氣,上訪上告無日無之。可見,不少老百姓對法制環境和官員素質的信心欠奉,祈求有幸遇見「包青天」,熒屏、舞台長期傳輸而沉澱的那種情結依然濃厚。


不用說,寄情於熒屏裏的包公,是為了發泄對現實中的官員不滿;嚮往着舞臺上的公堂,是藉以流露對踐行中的法制失望。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人還是需要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包青天」,需要借助這樣的藝術形象一圓法治之夢,實在是一種悲哀!若問「包青天」何在?或曰:熒屏裏,舞台上,老百姓的夢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