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ing
香港許多年輕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是很令人遺憾的事。
「中國人」本來是一個不錯的品牌,譬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你如果是中國人,本來也必然是文明人,而不需要像今日大陸,不斷強調「出國旅遊文明」、「馬路開車文明」、「用廁沖廁文明」。
文明兩個字,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並為戰勝國,那一年中國政府的名單:總統蔣中正、行政院長宋子文、財政部長俞鴻鈞、國防部長白崇禧,如果你是中華民國國民,那一年你到倫敦旅行,穿一件樸實的西裝上衣,打領帶,穿皮鞋,在倫敦與英國民眾一起歡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一起聽邱吉爾的演說,你會感到在那一刻,你是文明世界的一份子,做一個中國人,絕對自豪。
中國人一度有靈魂。徐志摩在英國遊學,自述:「我想去康橋讀書,因為我想師從羅素。」羅素就是劍橋的靈魂,而劍橋的人文精華,而不是曼徹斯特的工業家、利物浦的造船大王,才是英國的靈魂。劍橋有哲學家羅素、思想家維根斯坦、經濟大師凱恩斯;到今天,劍橋還有呼籲西方勿沉迷高科技萬能的天文學家霍金斯。劍橋是英國的靈魂。
所以,一度做中國人沒有問題的時候,中國也有靈魂。北京大學可以說是中國的靈魂。像徐志摩去劍橋想去師從羅素,湖南的一個貧窮青年,千里去北京大學,也想師從胡適和羅家倫。這個年輕人叫毛澤東。後來他上不了胡適的課,師從專研倫理學的楊昌濟。那時的北大不但名師輩出,也思想家如雲,北洋軍閥政府尊重讀書人,那時中國有思想自由。
今日以此類比,你想叫人以做「中國人」自豪,不如說說:北京大學有無值得一個馬來華人青年慕名來敲門師從的人物?是孔慶東教授吧?
「中國人」的意義出了問題。天獅旅遊掃貨團殺到巴黎,法國外長看錢份上接待,這個「中國」純粹是一個很暴躁的「GDP消費中國」。然而,香港有許多殖民過渡來的黃面孔高官,懂中國文化歷史,子女送去英國,嘴巴卻指斥香港人拒絕認同一個GDP加孔慶東的中國,喝令:「中國」這樣威水,你們為什麼不認?然而這個名詞,像Made in China的貨品,確實無法建立令人尊重的信譽。越是板起一張臉孔硬推,市場越不收貨。這是一個Marketing的災難。中國人如果肯問問哈佛MBA的專家,就會懂三分。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