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壹週刊 - 1097 - 第壹流 趨勢大師

 

John Naisbitt

 

    John Naisbitt

    第壹流

    趨勢大師

    2011年03月17日

    最近我對一個活動很感興趣,這活動是為慶祝香港大學成立一百周年,港大舉辦由《大趨勢》( Megatrends)及《中國大趨勢》( China's Megatrends)作者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主講的講座。我感興趣是因為我對奈斯比特的言論,從早年覺得「無料到」到近年變為反感,而港大把他吹捧為傑出趨勢大師。這講座的宣傳中,港大形容奈斯比特「一次又一次成功預示全球社會及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走向」,我不禁質疑自己,難道港大看到一些我看不到的東西。

    據報導,講座吸引逾千人參加,觀眾反應非常熱烈,這麼多人跟我對奈斯比特的看法出現這麼大的差距,是港大和逾千觀眾錯,抑或是我錯?細讀報導,原來講座出現小插曲,前中央政策組顧問顧汝德有出席講座,在發問環節,他毫不客氣向奈斯比特直言「你錯了」,場面可能頗有趣。答不到三兩個問題,當然不代表大師無料,但最少代表我的看法或者不是完全孤單。
    如果由我來質疑奈斯比特,身份太懸殊了,奈斯比特是鼎鼎大名的趨勢大師,一九八二年出版的《大趨勢》賣出逾九百萬本,後來他出版一系列以「大趨勢」為題的書籍。一九八二年我剛入大學,記不起有否細讀這本書,但以我那時候的心智根基,即使讀過也不會有什麼領略。後來懂事多一點,讀過奈斯比特另外幾本關於趨勢的著作,覺得內容空洞,後來索性不理會他的著作。

    過去一段時間,我對奈斯比特所知不多,直至他○九年出版《中國大趨勢》。一見到「大趨勢」,我知道這多數是內容空洞之作,一讀之下,大吃一驚,這不止空洞,更是歪理連篇。老實說,我讀後毛骨悚然。
    先談空洞,《中國大趨勢》主旨是中國將會在廿一世紀成為經濟強國,而採用的模式有別於西方社會,這種模式由八大支柱撐起,包括一、解放思想;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三、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四、摸着石頭過河;五、藝術與學術的萌動;六、融入世界;七、自由與公平;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他不是指劉曉波,這本書○九年出版,他對劉曉波的評價我不想在此重複,因為比中國政府發言人更兇悍)。單看標題,相信讀者已猜到這些所謂趨勢的內容,大都是講完等於無講,不過這是小問題,大問題是部分內容錯得厲害,而這些錯不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近年不少西方學者加入中國擁護者行列,大力擁抱所謂「中國模式」─政治體制封閉,經濟體制開放。這些學者提出的論點離不開中國應該採用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不用把西方的一套硬搬過來,包括一些西方社會眼中的普世價值,例如自由、公平、開放、寬容。這些論點或者有不少人不認同,但假如中國擁護者提出紮實的論點,不同論點帶出不同討論,我覺得全無問題。中國引人入勝之處正是它的多元性,有人喜歡它,有人討厭它,各持己見。

    可是,奈斯比特不少的論點是歪理,讀他的書感受由憤怒變為啼笑皆非。要舉出奈斯比特歪理的例子不容易,因為太多了,最礙眼應該是第七支柱「自由與公平」。這一章最令我側目的一段提及香港,奈斯比特說:「自由經濟是允許人們拓展才能把握商機的基本前提,中國本身就有一個典範。」原來奈斯比特不是在說中國,而是在說香港,他指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經濟體。然後他說:「香港稱不上擁有西方意義上的民主,也從未出現過重大民主運動。香港這個例子告訴大家,北京領導下的資本主義體制可以多麼出色地為人民利益服務(第一七六頁)。」我要冷靜一下,自由與公平是中國的支柱?
    我覺得今時今日中國政府頗具自信,不怕人罵,也不需刻意要求他人去讚美,而奈斯比特這種吹捧中國的方式,可能是幫倒忙。或者是我太多聯想,主辦者港大和逾千出席講座的港人是不會錯的,香港太多事我不明白。不過,假如認識中國的方法是聆聽奈斯比特的理論,我寧願繼續不認識中國。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蔡東豪)

    壹週刊 - 1097 - 第壹流 趨勢大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