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風華錄【京人,是有皇族氣派的。愛新覺羅.州棠】
2012年01月27日大都,北京舊稱,始於元朝,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自此,明清現代,歷七百載,皆為皇都首府,權力結集,人文薈萃。
於是,飲食文化,五湖四海,百川匯流,登峰造極。山東蒙古,中原西域,四方八面,湧入京師。
烤鴨涮羊,滿漢京點,麵餅包餃,匯成一種大都氣度,一種泱泱風華。
何妨用嘴。用眼。用耳。用心。
把風華嚼出一種味道,品千秋萬世,品歷久常新。
京城。皇族盤據幾百年,一切,自有皇族的氣派。
尤其滿清,國祚幾近三百載,曾是世界最強之帝國,國力文化,到達高峰。
皇族衣食住行,極盡講究。
衣,袍掛襖衫,俱是絲絹綾綢。髮,剃頭束辮,便於騎射,以為體統。
食,更是精緻萬分,由滿漢全席到家常飲食,都見皇家氣度。
吃一條魚,要留頭留尾,肉起骨。
弄一件千層糕,規定糕長二寸闊一寸,摺疊八十一層,才能一口一塊,而層次千迴。
然而,皇朝終結,業已百年,皇朝氣派,已成泡影。
只是,還是有人戀戀不捨,繼續以皇族自居,努力堅守那失傳大統。
以身體力行,告訴別人,皇族,是有皇族尊嚴的。守着這逝去氣派的,是他。愛新覺羅•州棠。
他是努爾哈赤第十一代世孫,皇叔多爾袞後裔,漢名:周溥棠, 66歲,廣州出生,本來隱姓埋名,過着尋常百姓生活。 1962年來港,也不悉皇族身份,只知父親常說:吳三桂是我家大恩人。八十年代中,父親臨終,過身前向他說了一句話,從此改變他的一生。
「佢話,我哋本來姓愛新覺羅,係滿清皇族後裔。」州棠說。
他得悉自己身份,決定尋根。 04年,放下自家開設的攝影館,跑到瀋陽,往滿人入關前的皇宮參觀,舉目一切,震憾不已。
「當踏足深幽森嚴的金鑾寶殿,看到那龍椅,胸中湧起無限心事,我六神無主,耳畔彷彿聽到『萬歲萬萬歲』的呼聲。」他說。
回到香港後,他決意回復皇裔身份,起居飲食,一切滿清化。
先在家設努爾哈赤及多爾袞神位,按滿語稱呼妻子為福金。又剃頭梳髮束辮,辮端跟足傳統繫上黃繩,又改穿清朝黃色旗服,以示皇族正統,即使出街也如是。 07年女兒結婚,也依滿洲人的習俗一家穿上傳統旗裝示人。
又成立愛新覺羅氏宗親會,凝聚昔日散失各處的皇族後裔。
「我不是皇帝,只是一個普通人,我不過是身體力行,以衣著行為發出資訊,保存皇族文化,讓滿族人延續下去。」他說。每天都參拜努爾哈赤和多爾袞的祖先神位。
國內愛新覺羅氏的族人送給他的滿文字畫。
他很愛鑽研清朝歷史。
州棠(左一)的女兒(右二)結婚時,一家人都穿上隆重的清裝。
其實,州棠童年時,家裏便一直保留不少滿人習慣,和別人總是不同。
例如自小便學習騎馬、箭術。飯桌上嚴守長幼座次,不能亂序。
吃飯時,小輩要坐着聽大人說話,不得搭嘴。
席間,長輩總愛月旦國事,又緬懷一些宮廷軼事,包括不少宮中食物的典故。
「父輩常說,有一道叫『它似蜜』的炒羊肉,原由西域傳來,隨香妃入宮,用甜麵醬白糖等炒羊肌里,乾隆食後,覺得甜蜜難忘,賜名它似蜜。糟溜魚片,是明穆宗最愛吃的,一直傳到清宮。」他說。
王侯貴族,吃的當然和平民不同。平民百姓一般吃豬羊雞鴨,主食是麵條、餃子、餛飩、包餅粥等,暑日選粥、寒天煮麵,平時吃蔬菜莖花,白菜韭菜蘿蔔豆角番茄,調劑口味。烹調不重精巧,一般重火、重油、重鹹,加鹽加醋,樸拙得很。
但皇族吃的不同,食材講究多。全國各地,每按時令進貢,民眾沒有的材料,像海產冬菇,以致南方特有的荔枝龍眼,他們都有。搜羅了不少大清銀幣。
坐的椅都指定是紫壇木製造,這張市值過十萬。
他熟習箭術,拿起一彎用竹做成的古弓箭作示範。
每朝妻子都為他束辮,辮端繫上黃繩。
平時他在街上行走也是一身清裝打扮。
吃得還很刁鑽,重原味、講刀章。
鴨要用鴨油來烹,豬要用豬油來調,才叫原汁原味。
吃一條黃魚,起肉花,炸成菊花綻放模樣,極盡講究之能事。
儘管州棠未曾嘗過宮中氣派,但日常生活中,也見與眾不同的端倪。
家裏仍努力維持傳統飲食習慣,吃一條魚,魚頭魚骨去掉,起肉片來煮。豬不吃排骨,起肉做成丸子,清燉或紅燒,凡此種種,他到今天也一直奉行。「爸爸說,我們吃東西,不愛骨頭,要吐骨就沒有氣派了!」州棠說。
他一股腦兒維持皇族氣派,在這現代社會,多少要付上代價。
像早前他擯着辮子上街,旁人笑他「怪物」,他不甘受辱,揮拳教訓對方,事後被拉上法庭,認罪被判守行為。
「我認罪後被全滿族人怪責,說我令滿人丟臉!」他皺起眉頭說,至今仍難以釋懷。但縱然背着沉重歷史包袱,他依然不後悔。
「皇族身份是天生的,做皇族就是與人不同。」他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