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
“韩寒”是谁?参加《萌芽》杂志新概念作文声名鹊起,以批判教育制度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为文坛瞩目,集合阳光男孩和思想叛逆诸多因素,迅疾成为80后偶像人物。他的另一个身份F1赛车手,仅仅为他神奇的传奇人生起到某种注释作用:速度以及勇敢。博客时代的来临,将他迅速推上神坛:他是中国大陆第一影响力博客,一篇文字会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点击量,好多粉丝通宵守在电脑前,只是为了成为他的第一个读者。他教给我们真实生活、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这是好多韩粉的感受。这个年龄段之外的人,也能感受到韩流的冲击。韩寒似乎轻易就能跃升到生活的高处,周身放射着无比神奇的光芒。
这个偶像是真的吗?从他以天才少年作家成名的那一天,就有人一直在质疑。
但仿佛天助韩寒,无人能令人信服地扳倒这个偶像。
龙年前夕,一个叫“麦田”的人,突然扣动扳机,打出了射向韩寒的第一枪。他抛出了自己缜密的猜想:韩寒是被包装出来的一件商业利器,他的一系列著作乃其父韩仁均和经纪人路金波代笔。他试图区分真实存在过的韩寒和偶像韩寒,刮掉罩在“偶像韩寒”身上的所有油彩。
韩寒方面的回击成功地迫使莽撞的“麦田”道歉,却因为高达2000万的悬赏,引来了打假高手方舟子。随着方大侠一篇篇质疑文章的问世,质疑韩寒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韩寒方面被迫自证清白,最后诉诸法律。方韩大战自此达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有人惋惜,两个最不该打仗的英雄阴差阳错地咬在了一起。
捍卫偶像韩寒的族群不能容忍这种质疑,他们将质疑者的行为称之为歇斯底里的文字狱暴行,发起了保护偶像的尊严之战。即便如此,那些原本对方舟子并无好感的精英们,却在越来越自觉地倒戈,站在了方舟子那一边。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方韩大战撕裂了整个中国知识界。
冥冥中仿佛有什么定数,让方韩大战在年末岁初狂飙般上演?2012难道真是传说中的终结之年?
有自称算命先生的慨叹,“壬水之气乍入,命主恶运遂显,故新年前后事发也。天意乎?适五月丙午,年运之水克流月之火,噫,难计损财之数矣!问:有无破解之法?曰:无!”大师解释说,韩寒所破之财指的就是拥趸和声望。
挺韩派给出了一个略显悲壮的理由:韩寒蒙难乃是因为其谈革命、自由和民主的三篇博文得罪了知识分子大佬,他们断定韩寒与当局合流,变成了主张维护现状的“反革命”,以此构陷这个曾经的思想盟友。倒韩派加之于挺韩派的罪名是:因为与其有利益瓜葛,比如刘瑜、熊培云等人。
毫无疑问,这远非方韩大战的根源。以利益论盖棺论定这场空前激烈的文化事件,只能证明他们“皮袍下的小”。
以“韩寒”为代表的偶像操控术走到自己的尽头,或许才是问题的正解。
“韩寒”,一个被制造出来的“天才”,以狂放不羁的叛逆者姿态横扫中国文坛,造成独一无二的偶像崇拜现象,这个力量巨大的思想上帝,同时创造了点石成金的商业奇迹,这种偶像文化—经济一体化模式,让操纵者日进斗金,“韩寒”载体名利双收。一个文化英雄站起来,无数人成为庸众,一个号称不读书的领袖,缔造出思想贫乏的一代粉丝。偶像经济天生的排异性,使得韩寒一木独大,扼杀了其他真正思想者的生存空间。一个单纯的韩寒原木,被精明的投机商人和偶像工业推手当作核武器,打遍天下无敌手。在清纯的韩寒活体与邪恶的符号韩寒之间,人们难以辨识其中的差别,只好全盘接受了合二为一的偶像。“韩寒化”的后果,造成了一批新式躁动分子,他们以韩寒的是非为是非。甚至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是非标准:以对韩的态度把人分为两类。一些原本矜持自重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也很策略地投怀送抱,与韩寒做起勾兑的生意来。傍上这位青年思想领袖,仿佛就获得了继续生存的入场券。韩寒粉丝自发地加封韩寒为“当代鲁迅”,而一些倡导普世价值的媒体,全情投入造神运动,迅速把韩寒捧为“草根领袖”,他们试图将这尊大神强加于知识群体,造成后喻文化时代奇观。
聪明的操盘手通过制造偶像培养了粉丝,顺便把印有偶像标记的商品推销给他们,这只是一种关系。当偶像令人失望之时,粉丝们将会动手修补,再造一个完美的膜拜对象,把自我交给那个不存在的玩意儿,他们于其中体会一体的归属和力量感。在一个无信仰的国度,偶像变成了宗教,成为奢侈品。
虚幻的天空最忌讳唐吉可德手上那把长矛,他在真情劝告莽撞的斗士:我这儿什么都没有,你刺不中我,而且,刺我你会自取其辱的。有趣的是,方舟子是被迫举起利器的。在韩粉眼里,方舟子是一个虐待狂,他是出于嫉妒而抹黑自己的偶像的。在某些颇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眼里,韩寒成了受害者,他们举起私权、名誉、尊严之类的武器,悲壮地为韩寒打抱不平。胸有成竹的他们,嘲笑方舟子以科学思维对阵人文创作,力气用错了地方,其心可诛。有厚道人苦口婆心地劝方舟子,不要把矛头对准推动中国进步的人,还有人诘难方舟子:你为何不去打贪官?在他们眼里,方舟子是一个丧失正确价值观的炫技派大师,是要拿韩寒开刀做秀,实现自己独霸天下的美梦。他们装作听不懂方舟子要戳破韩寒神话的潜台词。
知识界某些倒韩派留恋韩寒的本色形象,思想女斗士彭晓芸赞颂韩寒是一个叛逆者,“一直在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抗争”,他是"被现象"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拿掉罩在他身上的污秽,和韩寒一起“平行地,学习各自走路”。
韩寒确实还是韩寒。“我的圈子里只有我一个人”,他回答《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的这句话,似乎说明了一切,引他为知己的知识界真的误解了他。他是一个精明的生存主义者,这似乎无可指责。他乐于借助被包装过上上流生活,革命于他只是玩车玩别的东西之余的消遣。我们不知谈革命自由民主是否其本意,按照倒韩派的逻辑,那是代笔者的作品,至少是命题作文。韩寒交出的是一份不合格的答卷。素质,国情,都不是不革命的好理由。一个事实是,明白中国问题症结的坐在监狱里仰望北斗,奋起解决问题的在乌坎投票。
赞美韩寒的却是另一伙,他们主张华丽地战斗,并暗地里为中国设计好了民主路线图。有韩寒,他们觉得安全,借助韩寒,他们可以躲避枪子,在不损失既得利益的前提下维持意见领袖的地位,并为以后的分羹铺垫好一切。
韩寒是造神运动的产物,尽管他未必把自己当做神看。他只是一个按照既定目标前进的现实主义者而已。他要的是实利和在中国社会被拥戴而高高在上的神奇感觉:貌似激进却无有真正风险,好像付出了牺牲被塑造成体制迫害者,实际上却是现体制的最大获利者别人不能说的,我可以假装勇敢地说出来。倒韩派们嫉妒的也是这一点,他们厌恶给予韩寒舆论特权的大佬和机制,他们猜想:当局在玩假韩灭儒的游戏,以放任一个任性的青年,逼迫思想家沉默。因而,扳倒韩寒,也就是在反抗思想专制。这也是追求平等、正义等普世价值的应有之义。
方舟子也是现实主义者,他无意于帮谁下棋。他感觉窥破了对方的破绽,便要运用娴熟的职业技巧,一剑击中韩寒们的软肋,通过这个胜利保卫自己的江湖地位。我们可以不喜欢他,但他的独立存在自有其价值,他让每个作假者寝食难安。他以一己之力证明,知识分子独立不羁的存在,是可能的。
韩寒付诸法律,有其不得已的地方,他或许无法面对方舟子严谨有力的质疑,或许只是表明自己居高临下的正义在我的姿态。那些希望得到事物真相的人,不一定喜欢方舟子,但仅仅因为不愿意被欺骗,而选择站在方舟子一边。诉讼或许可以满足韩寒集团的心理需求,却很难解除大众的疑虑。“不能复制”的人生,本不应惧怕任何质疑,尽管有些质疑让人难堪。一个公众人物必须交代自己的出处,哪怕再痛苦,韩寒们也得学会面对自己的真问题,诚实思考,诚实写作,不受制于任何操纵者。方舟子的价值在于,真伪之类的道德问题,一点也不低于高滔的民主自由理念,一个甚或一群没有品行的人,其所号召的革命或反革命都是不可信的。
每天都有人倒戈,仿佛春阳融化千年冰雪一般,偶像韩寒的阵营急速分裂,知识界也在不由自主地裂变,这未必不是好事。学者吴稼祥称韩寒只是一个传说,方韩大战将会告诉我们,这句话是否可信。疑云将散的时刻,韩寒和质疑者都将面带喜悦。
这不是一场无意义的争执,而是一场战斗,其意义不会比拯救吴英之类的壮举更低。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微博为http://weibo.com/ftly)
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
作者:老愚来源FT中文网)
方舟子:法院不应介入学术争论 偶像也有阴暗面
2012年02月03日 16:49
来源:新华网
韩寒
1月15日,麦田发表《人造韩寒》一文,质疑韩寒被“人造”和“包装”;16日,韩寒回应质疑,并称如有人能证明文章被代笔,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不久,范冰冰工作室追加2000万支持韩寒。随后,方舟子加入论战。在韩寒回应质疑后,麦田道歉并退出,但方舟子接连发表文章质疑韩寒,论战逐步进入高潮。在论战演进中,许多知名作家、编剧、艺人、出版商、记者、时评家、法学学者甚至医生参与其中。同时,借助博客和微博平台,方舟子和韩寒两人庞大的数以百万计的网络粉丝之间,也展开激烈论争。
类似的论争,先前也不是没有。由于争论者知名度、影响力的原因,“韩方之争”更让人瞩目。无论结果谁是谁非,对这个过程的关注,想来会对关注者有所裨益。
韩寒:相信我的人会一直相信我
“只要法院判他错的,我就满足了”
关于“口才”与创作
记者:方舟子微博中说看了你早期文章质疑有人代笔,看了你的访谈视频质疑你有学习障碍。你可能不想辩解,但对于广大网民质疑的你不怎么接受电视采访,上电视也不怎么说话,问一些事关《三重门》、《零下一度》等早期作品的问题时,会说自己忘记了。还有你和王朔一起参加节目的时候,也很木讷。你怎么看这些?
韩寒:我想说三点。第一,你觉得我迟钝吗?
第二,一个作家的口才完全不代表他文学上的成就。事实上,我知道很多作家平时显得很木讷,甚至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但他们的作品仍然很优秀。
第三,我不建议作家上电视。如果我再有一次机会,就会把自己塑造得有神秘感一点。因为作家是写小说的,小说里经常用到第一人称“我”。我看到过很多朋友,本来很喜欢一个作家的小说。但后来看到照片,或者在电视上看到本人,特别幻灭。
至于那次与王朔一起参加节目的事儿。我想说,王朔是受人尊敬的作家。跟王朔打过交道的朋友都知道,只要王朔在场,别人一般没有说话的机会。你打断他的话,显得很不礼貌。
关于起诉索赔
记者:“2000万悬赏”的方式,俗,也不俗,你事先准备好这笔钱了吗?采取悬赏的方式,你是出于什么考虑?
韩寒:我算了一下,出道十多年,我也有些版税和积蓄,砸锅卖铁是可以拿出这笔钱来的。我只是想表明态度,不惜倾家荡产来证明清白。这些事情本来不该由我来证明的。谁主张,谁举证。现在主张的人,只顾泼脏水,完全不做任何举证。那我只能鼓励大家举证。因为我相信人在社会里,不是独立的。如果你有一个好朋友给韩寒和他的团队代写文章,肯定身边会有人知道。所以,我相信肯定会有人出来,领这2000万。就是我自己团队也可能会倒戈。
记者: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元是出于什么考虑?
韩寒:我本来觉得2000块钱就可以。后来有朋友说,2000元这太儿戏,像娱乐炒作。我说,行吧。我不在乎5万还是10万,只要法院判他错的,我就满足了。
关于作品“漏洞”
记者:方舟子质疑你早期的作品《书店》时,曾质疑你没有闭架购书的经历?
韩寒:他们说新华书店1982年就发文要求开架售书,但我文章里还提到闭架售书,不知道书什么价钱,心里很忐忑。进而断定这是我父亲的经历。我相信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会有闭架购书经历。虽然新华书店是有这么一个文,但它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具体是否闭架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再说,就算全中国的书店都是开架售书的,但我一个作家,也可以写成看到一本书不知道它的价格,因为这是写作者的一个权利。
记者:《求医》是你另一篇早期作品,方舟子也提出了质疑。你怎么看?
韩寒:《求医》里,方舟子怀疑当时我得了疥疮,他说疥疮不是这样的痒法,肝炎才是这样的痒法,好像他什么病都得过了一样。我一个朋友发现他这么说是一个人给他提供了所谓的证据。这个人明显是方舟子的一个粉丝,说方舟子想听的话,有利于他们的逻辑,编造所谓的科学事实。方舟子也不管这是不是真的。后来,我朋友看了这个人的微博,发现这人是个所谓的治疗师。这是一个无厘头的事情。
记者:方舟子多次质疑你作品中的漏洞,认为那些文章不可能是一个初二或高一的学生写的,你怎么看?
韩寒:文章漏洞完全是无稽之谈。比如说我用词老成,不可能是一个学生写出来,作为一个第三者,看了这些很容易被迷惑。但是,为什么不可能呢。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就是读了很多书。可能一些词就是为了应用而引用。当时我彻夜阅读24史,他说不可能。是的,我没有读完。现在我也没有读完。这些行为很无聊,只是一知半解。后来我就不读了。他不把我后半句摘进去……
关于抄袭与代笔
记者:网上有观点认为:韩方之争,从去年看到现在,发现韩寒太亏了。方这一边都是分析派理论派考据派,拿出来的东西都是硬货,韩方都是些在敲边鼓的人。广大80后、90后的韩粉,被骂成是“猪一样的队友”。你对自己的粉丝怎么看?
韩寒:首先,我觉得有些朋友可能并不了解什么叫逻辑,不知道什么叫硬货,甚至什么叫科学。他们指出的所有证据,都是胡搅蛮缠,无理取闹。甚至什么不上电视呀,都特别可笑。
其次,他们指出所谓的漏洞,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只是披上了逻辑的外衣,把话组织得很逻辑,其实都是很没有逻辑的。他们并不讲究证据和证据的真实性。只是想把我搞倒。随便拿一篇文章就有看似严谨的逻辑,用不科学的统计,只是为了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我相信,他们做的事情并不是什么质疑。只是一些看我不顺眼的人,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想把我搞倒。甚至我拿出手稿,书信的时候,他们也视而不见。
记者:你觉得这样的质疑带来的是什么效应?
韩寒:我觉得,这样的先例是白色恐怖的。对于作家来说,打击最大的是两点。一是抄袭。一个作家是抄袭的,他也没有办法辩驳。你只要找到被抄袭的那本书,就可以把罪名落实。再一个就是代写。这基本上每个作家都无法自证的。我觉得我已经很好,竟然保留了手稿,保留书信,保留笔记,而且有很多证人,有很多同学给我证明。
我很担心,电脑前的很多作家,如果有人对你看不顺眼,是不是就可以纠集三四个人对你大肆污蔑,三人成虎。你百口莫辩,因为你是电脑前打的文字。所以,这种事就该谁主张谁举证,不能举证,就是造谣,就是诽谤。而且对方把话说得那么绝,“一定”“断定”“必然”……作为一个有一定公信力的人这样做,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知道,相信我的人会一直相信我,喜欢读我东西的人一直会喜欢读我的东西。不喜欢我的,可能原来就不喜欢我。
关于“微博论战”
记者:支持方舟子的人很想和你在微博上直接论战,但你写了很多年博客,却没有开微博,为什么?
韩寒:我个人并不适合微博,我喜欢长的文章,因为长的文章能更公正说清楚很多事请,而不只是表达情绪。开了微博后,很多朋友要求我转发他们的内容。一些人际关系我无法处理。一些事情,在我没有证实的情况下不能去转发。但我又没有精力去核实。所以,我没有用微博。(新华社音视频部记者浦奕安)(部分文字工作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坤晟参与)
方舟子
方舟子:避免更多青少年被偶像误导
“法院不应该介入学术争论”
“把一个被包装起来的偶像打破”
记者:这场论战开始前,曾有人在网络间发起投票,问李开复、罗永浩之后,方舟子最有可能打哪位名人的“假”,这个投票你看过吗?当时有没有想到会是韩寒?
方舟子:我没有看过这个投票,但是在几个不同的场合都有人问我以后是否会“打”韩寒,我都表示没有兴趣,当时我几乎不看韩寒写的东西。
记者:你不是发起论战的人,但最后成为论战主力,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场论战中来,你参加这场论战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坚持质疑的原因又是什么?
方舟子:麦田质疑他有代笔的文章我一开始甚至没有去看。后来,看到韩寒用重金悬赏的方式回应质疑,让我觉得很好笑,才把麦田的文章看了,觉得里面有些内容还是有道理的,就发了几条讽刺韩寒悬赏的微博。本来我只是旁观者,没想到韩寒写了篇长篇文章攻击我,把一些我从来没说过的话按到我头上,我只好也写长篇回应,这样就算加入了。然后开始去看韩寒的作品,从他早期的那些被视为文学天才的作品看起,感到震惊,因为那些文章明显不可能是一个初二或高一的学生写的,而是一个中年男子的代笔。如果这个推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韩寒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文学天才,广大青少年都被蒙蔽了十几年了,就很值得挖下去。
我之所以投入进去,和韩寒的“青年偶像”“公知”的身份有关,有这种身份的人更应该经得起质疑,因为他们如果有不诚信的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会更恶劣。把一个被包装起来的偶像打破,告诉人们事情的真相,避免有更多的青少年受到虚假偶像的误导,这是很值得的。
“怀疑、推理、求证,同样体现出科学精神”
记者:质疑韩寒,从本质上说是质疑什么?
方舟子:一开始主要质疑的是他面对正当批评的态度,后来质疑的是他的造假作弊的行为。
记者:以前也有人质疑韩寒,但影响远没有这次广泛和深入,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方舟子:我想是因为我介入了。我揭露造假这么多年,还是很有经验的,也有一定的信誉。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不过在旁边评点了几句,就让韩寒惊慌失措,如临大敌。
记者: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网民群体。在大家看来,这场论战已不只是事实真伪之辩,同时还是网民思维之辩,逻辑之辩,言论自由之辩,你如何看?你觉得哪一个意义更大?
方舟子:这些都很重要,也都很有必要。我一直在说,我是把揭露造假作为科普的一部分,因为对事实真相的探求,对虚假现象的怀疑、推理、求证,同样体现出科学精神。
记者:你在论战中始终保持高效率,并迅速搜集和掌握各种有效信息,你是如何做到的?有人质疑你背后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存在吗?
方舟子:我没有团队,但是有很多网友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向我提供信息、资料,我自己也做一些搜集的工作。同时,我写这种论战文章也是驾轻就熟,一般用一两个小时就可写一篇。
记者:你有没有注意到,好多和你一样质疑韩寒的人,是看了韩寒方的回应后才加入战团的?你如何看这个现象?这是不是给了你更多自信和动力?
方舟子:有一部分和我一样,是因为对韩寒的那种态度不满,还有一部分是看了韩寒的回应文章,觉得写作水平太差,与以前读到的反差太大,反而相信了以前的文章有代笔。不少网友都写了很好的分析、评论韩寒现象的文章,有的写得不比我差。他们的确给了我更多自信和动力。
“网络粉丝也是分档次的”
记者:你如何看网络粉丝这个群体?某网站微博调查,在这场论战中网友支持韩寒的占多数,支持你的占少数,你如何看这个结果?
方舟子:网络粉丝也是分档次的。有的有自己的判断力,也有的不管偶像说什么都叫好,有敢批评其偶像的就群起而攻之。我批评韩寒的文章一贴出,几秒钟内就是骂声一片,这些人显然根本不去看我的文章写的什么就开骂。韩寒的粉丝在网络上很多,而且是有组织的,如果网络调查表明支持韩寒的网友占多数,并不奇怪。我不会在乎这种调查结果,甚至不在乎有多少人支持我。即使所有的人都反对我,我也会坚持把事实的真相揭开,更何况支持我的人还不少,而且写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
“偶像,当然可以有阴暗面”
记者:你觉得网络产生的偶像和现实生活中的偶像,哪个更值得信任?偶像可不可以有阴暗面?偶像应该如何回应质疑?
方舟子:互联网刚兴起时,有一幅着名的漫画,叫“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质,更容易包装偶像,也就更不值得信任。一个人成为偶像,只是因为在某方面比较突出,例如有体育、娱乐才华,其他方面未必比一般人强,当然可以有阴暗面。偶像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宽容质疑,对质疑做出理性的回应。
记者:在这次论战中,你觉得微博发挥了一个什么作用?你觉得这次论战会给微博带来什么变化和影响?
方舟子:这场论战,主要是在微博上引发和进行的,微博互动性、传播性强的特点,让这场论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反响,显得格外好看,很多人说比春晚还好看。可惜韩寒本人不开微博直接面对网民,否则这场论战会更加精彩。这场论战会吸引更多的人上微博来。
“法院不应该介入学术争论”
记者:你因为打假而参与了十多起诉讼,胜诉的案子多还是败诉的案子多?你觉得诉讼是不是打假的终点?
方舟子:这十多起诉讼有些一直拖着没有审,已判决的案件,我败诉的有三起,胜诉的有四起。法院不应该介入学术争论,也没有认定学术真假的能力,所以不管诉讼是胜是负,都不影响打假的结果。例如,以前肖传国在武汉起诉我侵犯名誉权,他胜诉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胜诉并不能表明我就是错的,以后事情的发展更进一步说明我对他的揭露是正确和必要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