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風
前無去路
一如所料,美國國會在十月十七日提高借貸上限死線前夕達成共識,聯邦政府重開辦公及提高借貸上限。不過一如籃球賽的三十秒鐘 time-out,民主、共和兩黨只是暫停就政府規模角力;雙方並未拉近分歧,爭拗遠未解決也。
眾所周知,美國的新財政年度是從十月一日開始的。緊握財權的國會未能在這一天前通過預算,形同切斷政府的財源,以致聯邦政府關門兩個多星期。當下兩黨暫停爭拗,可沒有通過新的預算,那又何來經費?把罐子踢前
雖未有新的預算,卻可以將原有的預算延續至明年一月中。這個緩兵之計有個名稱,叫作「決議延續」( continuing resolution, CR),也就是傳媒叫的「把罐子踢前」( kicking the can down the road)——交燙手山芋給時間或第三者去解決。
所謂原有的預算,也不是去年的預算,而是○九年的預算,因為及後四年——○九、一○、一一及一二年——兩黨一直就財政問題僵持不下,沒有通過新的預算,而是將罐子一再踢前,以「延續決議」的辦法處理一個又一個的財政危機;這一趟亦不列外。時到今天,國會已持續五年沒有通過新的預算。至於觸動全世界金融市場神經線的借貸「提限」,兩黨照辦煮碗,把罐子踢前至明年二月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換言之,本來是一年一度的預算爭議,現今變成季度角力。時間就是那麼多的了,除了財政,難道國會便沒有別的事情要應付嗎?不可能的吧。兩黨為財政鬥個你死我活,足見此乃兵家必爭之地,爭持愈是激烈頻密,愈是顯示可踢的前路無多;不管如可棘手,問題已避無可避,非要解決不可了。
有個說法,認為美國陷入當下的僵局,是眾議院議長博納無能,駕馭不了共和黨人以致情況失控,無從跟民主黨協商出路。現實是政治從來都是利益的交易,不管是降伏黨內的「異見分子」還是跟民主黨妥協,總得拿出甜頭來作交易。然而掣肘處處,那又何來甜頭條件作交易?博納雖然貴為議長——萬一總統、副總統有什麼閃失差池,他便是最高領導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反抗不義之稅
這些掣肘是什麼?最大的掣肘是美國反抗不義之稅的立國精神。眾所周知,美國的《獨立宣言》衝着英國喬治三世而來,控訴他向美洲殖民地徵稅,卻拒絕讓殖民地派出代議之士入國會參政;波士頓茶葉黨由是在 1773年起義反抗「繳稅有責而參政無權(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暴政。
反抗不義之稅的立國精神主導美國憲法,形成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相互制衡的架構以防止「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政府演變而為沒有暴君之名卻又壓迫少數之實的暴政。可是行政之首的總統及國會議員皆由投票箱產生,政客為了拉選票而亂開空頭支票殆為政治潛規則。在這樣的潛規則下,行政往往串同議會炮製出「政客請客、納稅人埋單」的財政措施。故此民主政府先天便有個入不敷支製造赤字的傾向。憲法抑制不了赤字
為了補救這個先天缺陷,佛利民主張從憲法入手,禁制赤字預算。可是世間上哪有政客肯自願套上這個緊箍咒?故此以憲法尊嚴維護財政健康之議從未成事,哪怕寫進了憲法,憲法的詮釋權操在最高法院手中;最高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認可,政客依然可以透過任命法官左右判決,並非絕對保險。
事實證明,用法律規範財政,成效存疑。遠的不說,特區《基本法》 107條訂明財政開支要跟經濟增長「相適應」,可是過渡以還,開支升幅可從來都超出經濟增長。又如歐元區之設,大家本來協議赤字不得超過經濟規模的百分之三、國債總額不得多過經濟規模的六成,但有多少成員遵守承諾?恐怕一個也沒有。美國在 1940年立法,設立聯邦政府借貸上限,以此示警,叫政客知所收斂。至今這個上限已颷升了 315倍,立法設限有否收到抑制之效,不說也罷。訴諸政客切身利益
立法抑制無效,訴諸政客的切身利益又如何?禁制政客亂開空頭支票拉選票,猶如與虎謀皮,那是沒有可能的。然而,稅人之所惡也,要政客承諾不加稅理應易過叫他們吃生菜。從這個簡單的意念出發,盧傑士( Grover Norquist 1956-)在 1985年發起「保障納稅人的承諾」( Taxpayer Protection Pledge)運動,要政客們簽署承諾,不支持任何加稅的法案。
國會屢屢無法通過預算,背後發功的正是這個誓不加稅以限制財源的盟約。到了 2011年,預算僵局迫使民主黨面對財源不繼的現實,通過《管制預算法案》( Budget Control Act),成立兩黨各佔一半席位的「超級委員會」( Super Committee),規定一旦國會未能通過預算,即啟動無須另行商議、自動削減開支的機制( sequester),着實恢復財政健康。誓不加稅之盟守得下去
美國當下的財政危機看似一片亂局,從堆填區視之,那卻是美國人自 1940年以來不斷設法控制財政尾大不掉的成果。只要堅守誓不加稅之盟,政客們早晚將無從踢前罐子,而要面對財源短缺的現實。故此亂局是黎明前的黑暗。
誓不加稅之盟守得下去嗎? 1978年,加州通過第 13號議案( Proposition 13)把物業稅局限在 1%以下。自此這條限稅法例便再三受到挑戰,官司甚至打上聯邦最高法院;但這個保障納稅人利益的法例屹立不倒。只要反對不義之稅的信念永不動搖,民主社會也就有望重建財政健康。美國當下的亂局透射着希望。補白 戲如人生
奧巴馬留守華盛頓救火,缺席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代行的國務卿克里自嘲:「總統來不了,但諸位當知,○四年鄙人試圖拉一個總統下馬,取其位而代之( In 2004, I worked very hard to replace a president)。」
BBC諷之:此君到底是奧巴馬的替身( stand-in)還是搞其棟篤笑( stand-up)?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看來克里自己也弄糊塗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