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風
通脹高不高?
從地鐵出來,一身黑色西裝、手持記事板的年輕人迎上來,禮貌周周地問:「先生,通貨膨脹高不高?」這般大有引導性的問題,做調查的機構要個什麽答案清楚不過。
有此推想並非鄙人疑心重,只是官家的統計署定期公布通脹數字(在十月綜合物價指數上升了 4.3%,說高不高,說低不低),這個機構可「另起爐灶」;若非 4.3%的升幅不合「孤意」,又何須多此一舉?調查預設答案
這個機構對官方的通脹數字有何不滿?明顯不過的是他們認為官方通脹數字來得過低,乃有必要自己動手調查,弄個較為「合理」的數字出來。
須知現今生果金,綜援、高齡、交通、學童書簿等等津貼以至公私營機構的薪酬調整,莫不跟通脹掛鈎。(在美國,量不量寬,同樣唯通脹是瞻。)若然實際通脹比官方數字為低,作調查加以推翻,那又還能「為民請命」麼?無須作調查研究,鄙人膽敢打賭那個「通貨膨脹高不高」的「調查」有個「通脹過高」的預設答案,那又犯得着替他們充數嗎?
即使不是問通脹高不高,鄙人對電話以至所有街訪都有個「既定政策」——一概三緘其口、不作「個別評論」。一來,時間即是金錢,豈應隨便浪費在街訪或電話調查上?再者,好些議題不是三言兩語,或是像那位年輕人的要求那樣,用高或不高便說得清楚的。當然更教我擔心的是,無從驗明作調查機構的「正身」,那又怎好隨便說出自己的心底話?統計署「作大」還是「作細」?
話雖如此,當下通脹高不高倒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香港的通脹率真的如統計署所言是 4.3%嗎?傳統智慧告訴大家,港元跟美元掛鈎,故此我們的通脹率應該和美國的大致相若;可是美國當下的通脹率只不過是 1.0%,不到香港的四分一,統計署沒有刻意作大吧?果有作大,那個身份不明的機構何以還勞師動眾,要證明統計署「作細」?費解也。
不過,大家倘若到超級市場或街市走一轉,便不難發覺好些貨品的價錢確是漲了上去;漲幅更不是三、四個巴仙,而是起碼兩三成,當中尤以大陸來貨而言。故此通脹要是以超市及街市的價格為準,那麼大家確又有表面證據懷疑統計署「作細」。
然而大家都知道了,統計署公布的通脹數字——或是正確點說來,「消費物價指數」——並非以個別一種甚至一類貨品的價格變動為準,故此大家在超市或街市只得到個片面的印象而已,而未窺物價走勢的全豹。市面上少說有幾十萬種消費品,要窺全豹,那又談何容易?主觀判斷
無分彼此量度所有貨品的價格改變嗎,非但費時失事,更會誇大個別貨品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同是大陸來貨,這些年來鄙人買過好幾支「英雄牌」墨水筆,價格一以貫之,都是十元一支;沒有像大陸罐頭的價格那樣作其三級跳。可是人們常買「英雄牌」墨水筆還是大陸罐頭?將兩者同等對待,那又怎能如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擔子是重了還是輕了?
於此可見,制定物價指數考功夫之處,是挑有代表性的東西來量度,也就是量度鮮活伙食而非「英雄牌」墨水筆的價格。可是不管如何客觀科學,哪些東西要量度,哪些可以置之不理,往往還是個主觀判斷。統計署拿來量度物價指數的一籃子貨品和服務包羅食品、住屋、電力、燃料、用水、煙酒、衣履、耐用品、雜項物品、交通及雜項服務共九大類。可是這般分類便準確無誤了嗎?
不見得。過年時辦年貨送禮,買糖果、煙酒做手信,或者請女友上麥當勞,那到底算是食品還是雜項服務?買部 iPad送老人家,這項開支該歸入耐用品,雜項物品,還是雜項服務?小朋友上網做功課,這筆開支到底是資訊及通訊服務費還是教育費?到頭來,那恐怕還是個主觀判斷。技術部門有政治任務
退一步而言,即使這般分類百分百科學客觀,那也不表示指數便能準確地反映「實情」。曾蔭權政府以派糖為務,代公屋戶繳租,那不也有緩和通脹——粉飾太平?——之效嗎?新近委內瑞拉政府嫌通脹來得過高,不也頒令電器連鎖店大幅降價嗎?未爆煲之先,為了讓物價指數見得人,希臘的國企公營事業不便不加價了嗎?為了穩定物價,好些國家不更乾脆全面管制物價嗎?
不要以為只有阿根廷、委內瑞拉、希臘般的三流國家才會在數字上做手腳,九八年董建華政府害怕大陸出生的港人子女湧來,統計署不也用「極其科學的方法」確定這些新移民高達 167萬之數嗎?結果?董建華挾着這個數字跑到北京釋法去也,從而開創北京干政的先河。那當然也不是「純技術部門」首次「以大局為重」,負起「政治任務」。釀成管治危機
統計數字看似客觀科學,像郭伯偉說的,官家一旦着手制定這種那種統計數字,以之為施政取向,則必然引發更多的干預措施(薪酬調整跟通脹掛鈎,漸漸地生果金、高齡、書簿、交通津貼……也掛起來了);另一方面則引誘執權者為了施政便利,玩其數字遊戲,以營虛造假。最終結果不用說是打擊政府的威望釀成管治危機。街訪調查通脹高不高是個警號。
補白
化「順」為「筍」
智商有限,從打麻雀、玩沙蟹、跑馬以至任何要花點腦筋的賭博都一竅不通,累得智商極高的朋友要大費唇舌方能點醒我何謂「卡窿順」( inside straight)。
經此一點,讓我霍然而悟:卡窿順、同花順之「順」不正是吾等香港人口中之「筍嘢」、「筍貨」、「筍盤」之「筍」乎?化「順」為生鬼之「筍」再一次體現香港人之原創力非比尋常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