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事,應該交由小孩自己決定嗎?比利時國會眾議院前天(周四)通過新法案,為安樂死撤除年齡限制,成為全球首例,小童都有權利要求安樂死,引起極大爭議。支持者認為最重要是為病童提供合法而有尊嚴的選擇,反對者則認為立法倉促,而且存在太多灰色地帶,最大疑慮是兒童未必真正了解何謂死亡。
比利時眾議院前天以86票贊成、44票反對、12票棄權,大比數通過法案,讓患有不治之症的兒童有權提出要求安樂死,公眾席上一名男子以法語大叫「殺人犯」,抗議法案通過,他隨即被帶離會場。
為病童及家人提供「選擇」
支持法案的比利時社會黨議員拉利厄(Karine Lalieux)說︰「這不是向誰實施安樂死的問題,而是讓小孩不再承受痛苦。」另一名社會黨人邦特(Hans Bonte)認為,所有比利時人包括未成年人士,都應享有權利「在人道情況下向生命道別」,而不必擔心會犯法。法案最重要是向病童及其家人提供「選擇」。
比利時由2002年起准許18歲或以上人士尋求安樂死,法案通過後將撤除年齡限制,但對未成年病人安樂死附加多項嚴格規定,包括病童必須意識清醒,有識別能力,完全能理解「無法治癒,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準確含意,獲得父母或監護人,以及心理醫生同意後,才能由醫生執行。參議院去年12月已通過有關法案,待國王菲利普(King Philippe)簽署後就正式生效。
八成民眾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時社會,對撤除安樂死年齡限制大致支持,去年一項民意調查有73%人贊成向兒童賦予安樂死權利,但宗教界和部份醫護界人士大加反對。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領袖罕見地發表聯合聲明,譴責法案「走一步也太多」,憂慮立法將為「殘障或癡呆人士、精神病患者和厭世人士打開安樂死之門」。小孩對死亡認知模糊
反對議案的基督教民主黨議員貝克失望地形容「全世界驚愕地看着我們」,指兒童對死亡的「識別能力」是模糊概念,醫生難以準確判斷小孩是否明白到底自己在決定甚麼,「解除痛楚」的理由也不足說服醫學界,癌症專家弗朗科特說︰「現今很多痛楚可獲舒緩,善終關懷服務也有長足進展。」批評者又指法案有太多灰色地帶,例如若父母對孩子安樂死持不同意見將如何處理等。
比利時2012年共有1,432人提出要求安樂死,比2011年大幅增加25%。
目前荷蘭的安樂死年齡門檻最低,准許12歲以上病人安樂死,過去12年來共有5名小孩選擇結束生命。
法新社/美聯社對不限年齡安樂死看法
支持
‧生死選擇權利不應只讓成年人享有
‧向絕症病童提供合法選擇,讓他們有尊嚴地結束生命
‧現今醫療無法舒緩所有痛楚,包括身體及心理痛苦
‧兒童安樂死有嚴格規定,包括要獲得父母及醫生同意
‧有家長不希望看着子女捱苦受難,慢慢病死
反對
‧難以界定兒童對死亡的識別能力
‧醫生無法準確判斷兒童是否有識別能力
‧醫生認為善終服務能舒緩病痛
‧會令兒童「輕視」死亡
‧擔心會觸發殘疾或智障人士、厭世人士也要求安樂死
‧法案存在灰色地帶且沒急切性,應押後表決從詳議論
國會通過新法 成全球首例 安樂死不限年齡 比利時掀爭議 | 蘋果日報 | 兩岸國際 | 20140215
看着女兒痛苦死亡
母:留寶寶生命有何用?
19,945
■羅伊的女兒死前受盡煎熬,令她支持給予兒童安樂死權利。
「若他們(病童)真的想說『停!夠了,我不想再忍受了』,就該讓他們有所選擇。」比利時希爾德市媽媽羅伊體會過目送女兒慢慢病死的痛苦和折磨,她支持讓病童選擇安樂死。
18歲患病女堅持活下去
羅伊的女兒挨拉-路易絲患有克拉伯病(Krabbe),這是一種影響神經系統的罕見退化疾病,兩年前死時只有10個月大,羅伊只能無助地看着女兒的生命逐漸凋萎,愛莫能助,「在整個用藥鎮靜階段,必須一再增加劑量,你開始問自己︰留着寶寶的生命有何用?」
但人類天生有求生意志,18歲少女薩塞維琴患有亨廷頓氏症,無法自行進食或走路,媽媽伊沃娜忍痛用最淺易的字眼向女兒解釋安樂死,「安樂死是指若你病了,很不開心,你不想再留在這兒,你想離開,上去追隨神。但若你走了,就永遠走了」。薩塞維琴聆聽着,然後用虛弱的聲線回答︰「這樣不好。」伊沃娜說,若有足夠的支援,沒有父母想子女安樂死,希望病人家屬獲得更佳的支援。
善終服務護士德韋爾泰也說,很多病童覺得自己是負累,若讓小孩有選擇權,可能會基於家人的需要而作出死亡決定。選擇權變成他們的壓力和不安。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6歲可接受死亡教育
3,353
■有民眾反對新法案,月初上街集會抗議。
兒童何時才有生死觀念、適合決定是否接受安樂死?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專家羅志華認為,小孩最早6、7歲可以接受死亡教育;若然執意要安樂死,亦要得親人與醫學專家同意。
「自殺影響身邊12個人」
小孩能否選擇結束生命,羅志華指他們不能自行決定,而是要家長、主診醫生與心理醫生一同磋商,「不死的話是否要受苦、他的生存意志有多強、身體還能靠儀器維持多久等」。兒童要對生、死有正確觀念,就要接受正規死亡教育,起碼知道死亡是由腦部狀況而非心臟功能決定、了解死亡的影響,「很多小朋友以為死了就是『Game Over』,卻不知道一個人自殺,至少影響到身邊12個人」。
羅志華重申反對安樂死,他曾在美國接觸一個因厭食導致腦中風變植物人的14歲少女,醫生為她進行音樂治療,早、午、晚聽不同風格音樂,最終昏迷兩年多後蘇醒,「如果死了,這就不會發生」。
《蘋果》記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