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奇女子李香蘭仙遊。本來是當代最值得專訪的一個人物。
香港的傳媒女記者,本來已經找到去日本,尋訪住址,摸索上門。老太太很詫異,但也很厚道,準備跟記者談話。
但看看一個黃金的訪問機會,是怎樣像到了嘴邊的鴨子,又飛掉了的。記者向她「自我介紹,深深鞠了一躬,送上禮物」。李香蘭女士很感激,不停道謝。
雖然老人家說健康不佳,不能訪問,但既然把你請進寓所,收下見面禮,有經驗的記者,必然知道,是有得談下去的。
但這位香港女記,「我忍不住口,冒昧地問她當年被指為漢奸的看法,她沈默了,沒說下去。」
老人家為什麼沈默?因為她沒想到這個摸上門來的香港記者會如此外行、無知而無禮。
第一,李香蘭父母都是百分之百的日本人。如果是「漢奸」,中華民國政府就不會讓她在戰後一年遣回日本。李女士的養父潘毓桂,是華北自治政府時代的天津巿長,加上李香蘭演過滿影的戲。「漢奸」一問,已經很Out。
然後是「你當年被指漢奸,有什麼感受」。這是香港式災難,像火警沈船死了人之後,很香港式的「扑咪」問題。屍橫遍地的,還有什麼感受?難道很興奮,歡叫三聲?
花了機票、食宿成本,飛去東京,找到李香蘭,成本是很貴的。找到這位百代風姿的貴婦,你不可以當做在政總門口攔截梁特首及其班子:香港人說你們是中央走狗,請問有何反應?
李香蘭年逾九十,是見過戰火風雲的一座寶藏。你如果也懂點人情世故,以後輩的身份,第一句話,要攻其心理,誘使她開口,譬如這樣的開場白:「李女士,我看過您跟長谷川一夫演『白蘭之歌』,您在人力車上對長谷川一笑的那個鏡頭,我一直難忘。」
或者說:「我的爺爺也是在奉天出生的,他告訴過我,奉天的大鍋燉,跟新京的一樣好。」
不錯,你沒看過什麼白蘭之歌,也沒去過瀋陽,你爺爺沒去過滿洲國時代的長春,但這樣開頭,你讓她知道,你了解她的時代,你做了功課。
記者是怎樣出門的,沒有說。我猜想李香蘭會禮貌地送客,關上門,搖頭輕嘆口氣,將記者的小禮物連封紙送進垃圾箱,一個人坐下,端起一杯沒喝完的綠茶,在暮色裏,一直坐着,直到省覺忘記了開房間裏的燈。
HH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