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淚 熱潮攻陷三門仔大美督
【本報訊】雅號「藍眼淚」的夜光藻,最近常在大埔內海湧現,吸引越來越多人前往拍攝,連國際傳媒也有報道。不過浪漫熱潮卻侵害了鄉郊的寧謐,其中藍光出沒熱點之一的三門仔,近日每晚都有近百人到訪,噪音對村民造成滋擾。不少人更為製造潮浪將石塊拋入海中,破壞公物及環境生態。
記者:陳凱迎 司徒韋桐
【淚眼看風景】
入夜後的三門仔,海面泛起藍光,如夢似幻。醉人美景原來源於污染,是水質變壞的悲哀。所以藍光被稱為「藍眼淚」。攝影師Francis So提供圖片
夜光藻常見於受農地或家居污水污染的海域出現,本地傳媒最近多次報道後,美聯社、《華盛頓郵報》、《悉尼晨鋒報》等也跟進報道,並以「殺手海藻讓香港水體發光」為題,道出夜光藻既美麗又危害生態的事實。
村民封灘阻破壞
近日曾到三門仔拍攝夜光藻的攝影師Francis So指,由於這些海藻遇到刺激或騷擾才會發光,為了拍得「藍眼淚」,龍友們沒有耐性等候海浪拍打;他們會向海面噴水,或者投擲石頭,「好多人選擇掟石落去,一、兩個掟問題都唔大,但係𠵱家成班人係咁掟,又掟到人哋啲船,村民就好反感囉」。
Francis So續說,三門仔海灘一度因這些破壞被村民封灘,「因為好多人攞防波堤嗰啲石來掟落去,搞到個防波堤爛晒,啲村民要慢慢執番啲石,堆番個防波堤出來」。他形容事件令到三門仔的村民很不高興,「其中有一晚,有人見到一班電單車飛車黨,十幾部車咁飛入去,製造噪音,啲人又喧嘩,仲玩埋火圈,呢個更加過份」。
《蘋果》記者昨晚到達三門仔,在該處經營餐廳的李先生向記者表示,自本月二十一日起越來越多遊人前往附近一帶海岸,拍攝「藍眼淚」景象。
■有市民昨晚在三門仔拋擲物件入海,製造潮浪拍攝「藍眼淚」。何家達攝
半夜入村擾清夢
最初他也容許遊人經其餐廳內的小路前往石灘,但後來他發現自己用約三十塊石頭在岸邊堆砌的石壆,一夜間完全消失,「都懷疑係俾佢哋拋晒落海製造浪花」,他隨即將小路封起。
三門仔村村長石廣燕也指,近日遊人數目大增,加上遊人多數接近半夜才蜂擁而至,「都唔係幾瞓到覺」,如滋擾情況持續,他計劃於村內掛起橫額,提醒前來的遊人要顧及他人,降低聲浪。同樣位於三門仔的聯益漁村,村長指近日平均每日有百多名遊人前往該處海灘,多輛私家車停泊於附近,阻礙車道,「啲車頂住晒,有時都要報警處理」。
大美督的龍尾泥灘同樣是拍攝「藍眼淚」的熱門地點,海洋生態學家羅謙恩表示,近日也聽聞有同樣從事海洋生態保育的同事發現,龍尾一帶遊人數量大增。羅說,拍攝自然景象時必須尊重環境,「你可以用樹枝輕輕喺水面製造潮浪,令海藻發光,但絕對唔鼓勵拋石頭,更唔可以製造啲乜火花效果,跌咗啲化學物質落海就一定影響生態」。
何家達攝
外媒報道
《華盛頓郵報》
《悉尼晨鋒報》
夜光藻問與答
問:夜光藻是甚麼?為何會發光?
答:本港1至3月常見的海藻類生物,本身是粉紅或墨綠色,當海面有潮浪或被人為騷擾,體內磷質會發光,呈現藍光 。
問:哪裏可以看到夜光藻?
答:常見於受污染的海岸如龍尾及三門仔一帶,這些海岸的海水中氮、磷或其他養份含量較高,有利藻類繁殖。
問:夜光藻會對海洋環境造成甚麼影響?
答:夜光藻不會釋放毒素,但會如一般藻類浮在近水面位置生長,搶奪水中氧氣,如密度過高,會令其他生物缺氧死亡。
問:拍攝夜光藻時需注意甚麼?
答:應等候夜光藻因受潮浪影響自然發光,盡量保持安靜,以免影響其他生物。
問:拍攝夜光藻有何技巧?
答:需用腳架,並用慢快門及高感光度(ISO)。
資料來源:海洋生態學家羅謙恩、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
下一則: 火圈毀環境 攝影者道歉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