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玫瑰的汉字名称是玉(王)旁,而不是像其他植物花卉那样以草字头或木旁的汉字来命名,像蔷薇、芦荟、茉莉、栀子、桂花、杜鹃等?当然也有很多不从草木旁的花草树木,比如水仙、月季、牡丹等,但是从玉(王)旁的植物名称真的不多见。而玫、瑰二字本应是形容美玉的词汇,为什么会用来取名花卉呢?这其中是否有何说法?
玫瑰控表示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诸多来源说法不一,最可信的应是出于植物的形象演化 + 名称谐音。
关于「玫瑰」二字的解释,最早可见于东汉的《说文解字》:
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
在此之前,西汉的司马相如已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玫瑰。如《上林赋》:
玫瑰碧琳,珊瑚丛生。
又如《子虚赋》:
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琨珸,瑊玏玄厉,礝石武夫。
对此的解释,一般也都认为"玫瑰"为美玉,且很可能是赤色 / 红色的美玉。
很多人由此推论,早期的"玫瑰"二字其实确指玉石,和植物并无关系。但事实好像不是这样。可参见成书于东晋年间的《西京杂记》:
乐游苑中有自生玫瑰树。树下有苜蓿。
西京,即西汉首都,长安。自生,应指自然生长。既然和苜蓿相提并论,可见这里的玫瑰,当是植物无疑。
即使是作者笔误,将其他花木误指为玫瑰,至少也能说明,东晋年间,"玫瑰"已经不光是表示玉石的词语,同时也已经具备植物的意义了。
但很神奇的是,与之差不多同时期的花木书籍《魏王花木志》,却未见关于"玫瑰"的记载。所以《西京杂记》的这一句话, 也显得很玄乎。
到了唐朝,"玫瑰"已经公认是植物的名称了(但作为玉石之名也并未取消)。
唐·唐彦谦《玫瑰》
麝炷腾清燎,鲛纱覆绿蒙;
宫妆临晓日,锦霞落东风。
无力春烟里,多愁暮雨中;
不知何事意,深浅两般红。
唐·徐夤《司直巡官无诸移到玫瑰花》
芳菲移自越王台,最似蔷薇好并栽;
秾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
春成锦绣风吹折,天染琼瑶日照开;
为报朱衣早邀客,莫教零落委苍苔。
至此,关于"玫瑰"作为植物名的释义仍然十分缺乏(反正我是没怎么搜到╮(╯▽╰)╭)。直到两宋、明清时期,花木文化开始大力发展,专业人士开始编撰植物名录,这时才开始对玫瑰之名有所诠释。但众说纷纭,仍然没有定论。
南宋·戴植《鼠璞》:
玫瑰,丛有似蔷薇而异,其花叶稍大者,时人谓之枚櫰,实语讹强名也,当呼为梅槐,在灰部韵,音回。案江陵记云,洪亭村下有梅槐树,尝因梅与槐合生,遂以名之,今似蔷薇者,得非分枝条而演胤哉!至今叶形尚处梅、槐之间,取此为证,不乃近乎,且未见枚櫰之义也,直使便为玫瑰字,岂百花中独珍是耶,取象于玫瑰耶,瑰亦音回,不音瓌,其瑰字音瓌者是琼,瑰音回者是玫瑰,字书亦有证也。
戴植的观点是,玫瑰原名"梅槐",因叶片形状介于梅花和槐树之间,故得名。但对于一种香艳可爱的花儿来说,这名字听上去实在有点不伦不类,所以不妨改为"玫瑰",一来谐音,二来也暗示它是种珍贵如美玉的花卉。
(目前看来,这算是是关于"玫瑰"花名来源比较完整且具有说服力的一段了。)
类似的记载在别的地方也有。但多以美玉珍重,关于形态方面的引申则未见记载。
明·王世懋《学圃杂疏》:
玫瑰非奇卉也,然色媚而香,甚旖旎,可食、可佩,园林中宜多种。南海谚云,虵珠千枚,不及玫瑰,玫瑰,美珠也,今花中亦有玫瑰,盖贵之,因以为名。
——所以大概就是这样:迷人的色彩和芳香令人珍重,以美玉相比,丝毫不逊色。但促成这一联想的,是什么必然因素,发生于什么时期,就实在是扑朔迷离,无从考证了~
再说两个网络流传甚广,但不甚靠谱的版本:
1. 玫瑰果实鲜红饱满,令人想起红色玉石。
——翻遍能找到的几乎所有花木古籍,重视、吹捧的几乎都是玫瑰的色与香,几乎没有谁提到过玫瑰的果实。可见古人关注的点并不在于此。
2. 由玫瑰花可以提取芳香精油,名为"玫瑰油"。国人第一次见到国外传入的红色"玫瑰油",觉得与名为"玫瑰"的红色玉石非常相像,故名。
——这个纯属牵强附会的好事之说。玫瑰乃中国原产,所提炼的精油也绝非红色。
发自我的 iPhon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