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利用了我們的信任? - 高慧然
我很少吃西藥,一年大約會傷風感冒一兩次,有時去涼茶鋪買樽黑乎乎的感冒茶飲,有時甚麼也不吃,等自癒。總覺得食西藥會有副作用,能避免的話盡可能避免。不過相熟的醫生朋友會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跟我說,「有些食物可能比西藥更危險,至少西藥列明成份,你知道吃了甚麼東西進肚子。」
現在我相信西醫的話了,一樽西藥和一包大米放在面前,西藥所有成份都列得清楚明白,但大米不然。米,目測是米,可是在香港出售的預先包裝大米,毋須列明來源地、品種、比例,這完全顛覆了常理。我們以為文明世界理所當然的事,原來只是消費者的一廂情願。
問問香港人,怎樣判斷大米的來源地,原來絕大多數人跟我一樣,用包裝去判斷,見到袋鼠,以為是澳洲米;見到大象,以為是泰國米;見到櫻花,自然而然以為它來自日本……我們大安旨意,以為政府必定要求米商列明袋內大米的基本資料,卻原來,除了它是米,我們一無所知。香港人太容易上當受騙。誰利用了我們的信住?
去超巿食品架上看看,好像所有食物都會列出產地及基本成份,小食、點心、調味、油鹽……為甚麼偏偏大米不需要列明來源地?而大米,是絕大多數香港人的主食,很多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大米或米類製品?
立法要求在包裝上列明米的來源、品種、比例有那麼難嗎?為甚麼?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