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日星期二

蘋果日報- 爭論的無聊 - 陶傑

蘋果日報- 爭論的無聊 - 陶傑

爭論的無聊 - 陶傑

有人高呼香港要加速「去殖民地化」。如此口號,我想起一百年前北京大學的「廢除古文、提倡白話文」。


提倡白話文,是不是就要「廢除古文」?以非黑即白頭腦簡單的標準,當然是。那時的北大學者包括胡適,只二三十歲,在美國考取博士學位,即刻回中國坐鎮北大,全盤西化,以為要幹一番事業。


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文」在中國語文中已經植了根,如同西方文明如法治和契約誠信,在「國際城市」的前殖民地香港已經深度融入。


提倡白話文,不是以「的麼了呢」取代「之呼者也」那麼簡單,中文裏的「勢均力敵」、「莫名其妙」、「一見鍾情」、「鞭長莫及」,皆是文言,「勢均力敵」,不可以用「雙方的實力差不多,你也無法戰勝我,我也無法戰勝你」來取代;「一見鍾情」不可以改稱「看了第一眼就心生歡喜愛慕的情感」。所謂五四運動,提倡的那一代「新文學」,今日無人再讀,亦無甚文學藝術價值,因為一伙幼稚的文人在起哄。


「去殖」跟「廢除文言」一樣的幼稚。由上海海關請英國人赫德做關長以杜絕中國貪污,到北京奧運請歐洲的見習建築師來建場館;由家長爭相將子女擠塞去英國寄宿學校,到來香港搶購荷蘭德國奶粉,一百六十年來都戀殖、行殖、抱殖、謝殖。沒有這個「殖」字,現代化沒有了盲公竹;有了「殖」,就高了身價。如果要徹底「去殖」,不要穿西裝、喝紅酒、人病了送瑪麗醫院;但如果「有限度去殖」,則「去」的是哪些,「不去」的又是哪一團,又喋喋不休爭論幾十年。


對於這種浪費生命的中國式百年喧噪,連耳聾的「鄧老爺子」終也覺得討厭。鄧小平訓斥他統治的十億蟻民和黨官:「姓『資』還是姓『社』,不要再爭論」。鄧小平知道:資本主義,是英美「殖」,社會主義,是蘇聯「殖」,東西南北、上下左右,中國人都逃不了「殖」,不是馬克思列寧來上你,就是英美帝國主義來蹂躪你,反正做殖民的慰安婦,這個民族是做定了的。傻B呀,不要再爭論了,總之躺下、趴殖,享受一百年來的每一個高潮吧。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