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余亮 2012-01-19 18:41谈谈韩寒的文风(四评)
韩寒的阅读很有意思——"十七岁的我很幼稚,当时我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高中的时候,"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太有代表性了,这些都是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标准读物,占据着1980年代青年的书橱。昨日我在三评结尾点明,麦田与韩寒没有实质分歧,欢喜冤家毕竟还是相爱的。果然当晚麦田就发布公开道歉信,立即删除对韩寒的质疑。倒是韩寒威胁要用法律手段让麦田破财,全无以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度。令人遥想公瑾当年,35岁星落,至今令人唏嘘。
大过年的,人们都要看喜剧,方舟子先生的加入让事情变得更加好玩,虽然韩少写的文章越来越像悲剧。韩寒这篇名叫《正常文章一篇》的文章,在我看来是韩寒至今为止最不正常的文章,倒是暴露出许多典型问题,我且拿来做个范例。
三评说过,文章是不是韩寒本人写的对我并不重要。至今各种技术流人士还在用软件检索韩文有没有代笔之处、对比韩寒与路金波文风的相似程度。搞这些研究很好玩,但正事丢一旁,研究完了,麦田还是麦田,韩寒还是韩寒。
说到文风,我倒是想为那个叫做韩寒的青年一辩。方舟子说韩寒在视频上的表现"像换了个人",这是印象判断,无可厚非。但是麦田因为韩寒在电视上表现得像个木头人,就推导出他写不出那些文章,这是不能成立的。有科普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的不同感官的能力不是整齐的,比如有的孩子绘画感觉好,写作就不行,视觉灵敏度高,听力灵敏度就差些。在写作界,据我所知,不少名人下笔如有神,但面对众人演讲的时候就要笨拙许多。所以呢,你不能把韩寒写作的风格和摄像头前的风格混为一谈。
方舟子倒是真没有说韩寒代笔,只是提了几个感兴趣的小问题,就急的小韩大喊胸闷,口出秽语,不必要。这么快就hold不住,怕是连对手都要失望。
那么麦田们挖掘韩寒有无代笔有意义吗?韩粉当然会觉得无聊,而我觉得最后恐怕也很难挖出什么幕后团队来。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计划不如变化,这桩大戏的意义就像那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土财主养了两个好吃懒做的不肖子孙,深以为愁,临死前告诉他俩,自家田底下迈了一罐金子。老财主一咽气,两儿子就兴冲冲跑去挖宝。他们从没有如此挥汗如雨,但是掘地三尺筋疲力尽也没挖到金子,只挖到一份父亲遗书——老财主告诉他们,田被他们翻了一遍,可以种庄稼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当然就是种瓜得豆,能否挖到金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新的庄稼生长出来了。当然,杂草也出来了。
方舟子就敏锐地看到了杂草——韩寒的文风。
首先,方舟子凭着严密的逻辑思维发现韩寒的悬赏到底什是么意思——"仔细看韩寒的声明,原来2000万是要奖给代笔的人,而不是证明有代笔的人("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均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各位还忙乎什么,即使证明了有代笔也是在为人作嫁衣裳,都散了吧。"
无独有偶,上阵父子兵,韩寒父亲说:"我可以说,韩寒的行文风格目前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如果有,我愿认他作儿子!"这话说得实在高,你若是文风像韩寒,你还得喊他爹,这叫什么事啊?简直就是被人称了老子。这真和余秋雨当年《文化苦旅》里说的一样:上海式的小聪明无处不在,此起彼伏。绝不能说韩寒文章由父亲代笔,但这种占便宜的小技巧倒是高度相似、高度上海化。可能是自己都意识不到,已经化在血液里,神出鬼没。
接着,方舟子又揭穿韩寒的骂人手段——韩寒说:"如果你结婚生子了,按照逻辑,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证明你无法这样做,证明你精力不行,证明你无法满足你老婆,证明你老婆在过去的两年里必然偷人。你长期做IT工作,证明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证明你受到很多辐射,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综合了你老婆必然偷人和你精子活力必然差,证明你孩子必然不是你的。这就是你的逻辑吗。不,我不会这么说的,也不会这样质疑你的,虽然这有一定的可能性。"这话有点不上台面,方舟子则说:"骂完了还要说'我不会这样质疑你',玩这种街头小混混的把戏。"
也是,明明骂出来了却还说我不会这么骂。想象一下,想想假如《红岩》里的甫志高义正言辞地对军统特务说:"我是光明正大的共产党员,我绝不会告诉你们江姐是地下共产党员,我要是告诉你们了,那我就是叛徒。我不会这样做的!"那军统真要哈哈大笑了。放在和平年代,韩寒这种技巧用得好一点,哪怕是黄腔,也可以是很好的调情佳品(再次@张颐武和胡锡进老师,请学习),但用得不好,就有点原形毕露的意思。小韩当然不是叛徒,说街头小混混也言重了,但格局确实小。
韩寒说:"至于麦田先生,你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过了所谓的质疑,我相信不光没有人可以拿走2000万加2000万,恐怕你会破财。到时候你所被罚的钱我会购买各类数码产品,给我的读者发放福利。"先不说为了一篇质疑就要让别人破财,还要悄悄给自己那群生猛粉丝一个物质承诺——能罚麦田的钱就给你们买数码产品。韩寒对自己的粉丝还是满了解的,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是书,不是好书,是各类数码产品,简直跟赏金猎人一样。这招有点眼熟,让我回想起旧上海滩的各类帮主。粉丝们,喜欢怀旧吗?(我帮韩寒想好回应吧,可以宣称各类数码产品其实是指各类电子阅读器,如kindle。)
其实在这篇文章里,韩寒还是有所袒露心迹的,比如解释为何自己的新概念作品里会出现拉丁文。他坦言自己年少时"爱装B",从各种似懂非懂的书上摘录一些新奇的东西拿出去用。可惜到底是上海人,后退了一步,就非要马上补回来——"所以当我看见一些六十岁的专家用各种我十六岁的时候就读过的书(尽管现在几乎全忘记了)来砸我的时候,我常常暗笑这太幼稚了。"前面刚刚承认"其实这些书我读的也是一知半解",转脸又要拿一知半解的东西来砸别人。贺麟老先生一辈子研读黑格尔,怕是要被韩寒笑话死吧。况且,从韩寒十六岁到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好书出来了,韩寒仍然停留在16岁的花季吗?
布封说:风格即人。也对。
顺手再谈谈文风的问题,希望有新的庄稼长出来。
80年代末,一群学院派文艺青年勇敢地推出了一个观点:"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什么意思呢?以前反右、文革之类把作家管得太严,只许宏大叙事,不许小资情调,到了文革更是只许你写"高、大、全",别的写作技巧都不让用。这当然压抑了民众的情感。80年代思想解放之后,可以写的题材多了,一时百花齐放,写作技巧也受到重视。可是一帮学院派嫌不够,想着文学的学科本质在哪里呢?宏大叙事也好、细节叙事也好,历史学也都可以讲啊,有什么文学的独家卖点呢?还有一群人,被文革搞破胆,希望从此文学里一点不要涉及政治、历史,如果涉及,也只是作为虚构素材而已。两波人一拍即合,赞叹文学的本质应该在于形式,也就是写作技巧、虚构、笔法、修辞、文字之类。这样作家就可以摆脱一切内容束缚,把注意力转移到写作技巧上来。作家就是个工匠活,只要技巧熟,谁都别装逼。这就是所谓"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由来。放在当时,这个观点的正面作用不小。以高行健《现代小说写作技巧》为滥觞,各种现代主义写作技巧的引进确实大大启发了我们写作的能力,我们至今仍然还在这个影响之下。但是这个说法自身也已然包含了消极的萌芽。一批批作家说是不考虑写什么,但写来写去都开始往小的写、琐碎的写。失去对沉重政治问题的思考(这和个人的沉重是两把事),就只能在所谓人性、时光上面进行平面的拓宽(这个可以参见《上海书评》黄平老师的好文《安妮宝贝,小资文学何时谢幕》),如此一来,人性本身也变得轻盈。
"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这不是个人的悲剧,因为世界已经失去重量,一切见血的事物都被回避。政治世界也开始玩"怎么搞"比"搞什么"更重要的把戏,民主也变成各种各样的投票、选秀戏剧,民主的实质却悄悄溜走了。
但"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就错了吗?
不,我认为,对于新左翼新青年来说,"怎么写"就是一个比"写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或者辩证一点,二者是一件事的两面。有无数无法表达的苦难和实践就是因为找不到形式而无法表达出来,或者只能怪异地表达出来。因为缺乏形式,深刻的实践有无法进一步展开。好比被压制的女性主义只能以阁楼上的疯女人的形式表达出来,好比今日微博上"惩治汉奸"一类的言论就是很难让人待见的老派语言。写作者的思维老了,概念跟不上现实,修辞跟不上政治,所以错过现实错过政治。就算韩寒,其笔法也有新的一套(虽然放在今天也越来越显得陈旧)。超越之,不是要倒退回老笔法,而是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前进。抱歉,丢术语了,"扬弃"的意思,直白点,就是你那一套我也会,但我注入了新的毒药。再直白点,有点像windows升级、iphone升级,窗户还在,苹果也还在,但不是原来的那个。形式即内容,无法获得新形式的写作和政治都在无望地挣扎。
读与写是分不开的,阅读的田野里也需要种上新的庄稼。与上一个命题相关,在阅读方面,我觉得"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
韩寒的阅读很有意思——"十七岁的我很幼稚,当时我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高中的时候,"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太有代表性了,这些都是1980年代标准的知识分子读物,占据着1980年代青年的书橱,比如老韩的书橱,比如我父亲的书橱。本人不够资格做阅读评判,以下的意见肯定不无缺漏:除了陈寅恪与二十四史,这些书的风格特点是内面化、书斋化与文艺化。钱钟书的《管锥篇》这种"学问"型著作自不待言,梁实秋的雅舍风格大家也都知道。《论法的精神》把知识分子视野重新引向无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政治世界,用抽象思辨代替社会历史分析(比如马克思,比如波兰尼)。尼采在当时则被当做文艺理论引入,其政治价值要在新世纪才被重新发现。至于陈寅恪,一直被公知们指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典范,这话没错,但是会让人以为他也是个轻口味的人文主义学者。实际上,他的史学著作里充满带血的思考,《南北朝讲演录》的视角几乎就是一个帝王的视角。但这些只会被小资有意无意地忽略。
1980年代的知识分子,有人至今沉浸在这些作品的思路里,有人则为新的光所吸引,当然,也就要因此被昔日的同伴看做叛徒。且不论这些知识分子的是是非非,在韩寒童鞋那样的阅读谱系里确实缺少了社会历史分析类的作品,这样的阅读会让人有正义感,但也很容易导向文艺公知范,并失去历史向度。前些日子一聪明小资对我说他学德语,因为喜欢德国思想家。我问是谁,他说康德与黑格尔。我问他康德与黑格尔谁在前谁在后,他想了半天,说黑格尔在前,康德在后……我认为,从当代的语境看,他其实没有错,因为整个80年代以来知识界捧康德,把他的审美哲学捧得很高,然后是翻译康德的朱光潜地位升高,然后是欣赏朱光潜的柴静们受人爱戴,然后是一些小资们没看过康德没看过黑格尔只看过柴静就喜欢上了康德,而以为黑格尔比康德老土,哪管黑格尔一上来就对康德思想进行了总结与"扬弃"。
三评发布之后,有网友说:搞不清是是非非,但是多读书读好书是要紧事。问题是,好书的标准怎么算?如果你一直只把韩寒读的这类书当做好书,那么读再多也是死循环。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那些针锋相对的书都要读,而且要放回历史中去读。比如陶渊明那个桃花源,你以现代小资精神去读,理解成超然世外的忘忧之地也可以(就好比去云南旅游一样)。但陈寅恪的历史分析却告诉我们,那正是陶渊明面对北方战乱不断、儒家治平毁灭局面写下的乱世篇章。北方黎民若知道自己避难的堡坞被后世人想象成美轮美奂的乌托邦,真怕是哭笑不得。
扯远了,就此打住。总结一下韩寒最新这篇文章:武功半废,风度尽失。被那么多人夸作鲁迅,倒更像鲁迅当年斥责的"流氓加才子"。我要模仿韩寒一句,我想说:方舟子才像鲁迅,因为他左右都不感冒,一个都不宽恕。不,我不会这么说的,虽然这有一定的可能性。over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余亮 2012-01-20 16:39才子,还是流氓?这是个问题(五评韩寒)
韩寒连续几篇骂架文章暴露出自己的戾气,似乎在以身相许验证自己《谈革命》一文的观点——"革命"不可行,因为群众(现在包括韩寒)会失控。这多少有点壮烈。如此看来,不"革命"也罢,不然搞出来一个赛车主义者本位、爱狗主义者本位、严禁乞讨主义者本位的民主世界,那可是广大人民的悲剧。本评继续谈文风问题。昨天我说韩寒虽然够不上鲁迅,但至少够得上鲁迅笔下的"流氓加才子"。可是看他昨晚写的《人造方舟子》,恶语相向的样子,恐怕"才子"两个字也要去掉了。即便这样,也仍然可以称作"有才的流氓",还是会有无数人喜欢。所以韩寒应该继续,即便最后变成纯粹"流氓"了,那也还是会有人跟随。(最新微博调查显示,写字楼里的男男女女大部分继续挺韩寒的呢。)
我一直认为,韩寒应该感谢麦田,是麦田把韩寒从一团乱麻的"革命"讨论里送回世俗剧场。从"貌似正剧"到"闹剧"再到"狗血剧",似乎最后的剧场更适合韩寒。是麦田,让韩寒回归"为吵架而吵架的阶段"(网友赋格语),别小看这个,这其实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山寨版,论争完全变成了炫技活,就看谁反应快,下手狠。韩寒最新一文就是在"陪太子读书"的哥们当中"七步成shi"的。麦田也拯救了所有韩粉和各种粉,让他们参与"革命"讨论实在勉为其难,做回啦啦队才适得其所。吵架,更适合韩寒;围观,更适合粉丝。韩寒爱怎么样都没关系,表里如一才是真性情。这个典型却实在宝贵,我且继续分析下去。在这场电玩游戏之后,韩寒写了《人造方舟子》骂架的文风特点是什么?
首先就是要尽量少回答对方的质疑,而要抢着向对方发出质疑。你抓住我小辫子我才不管,我马上去抓你的小辫子就行。方舟子在《答韩寒<正常文章一篇>》里指出韩寒多处无中生有捏造方舟子微博言论的地方,韩寒统统没有回答,甚至装作看不见方舟子已经部分回答他的质疑,只管用更大的狠劲去抓方舟子涉嫌歪曲韩寒的地方。这真有点街头打架鸡飞狗跳的味道。
这样的争论已经完全失去内容,别说革命和自由,个人轶事也不用谈了,只要谈一个问题,对,人品!人品!还是人品!
具体情况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方舟子已经回答了韩寒大部分的质疑,只有一条确实有曲解嫌疑,就是方舟子认为韩寒宣称两千万赏金都是给"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的代笔者。掐去了前面"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等等。不过真要较真也没关系,因为即便有人宣称接触到了谁是韩寒代笔团队的人,最后也必须能证明某人确实是韩寒的代笔者,那么这笔钱到底是给这个代笔者还是给揭露者呢?韩寒的悬赏是在情急之下抛出的,逻辑不严密也没关系,我们就当是个玩笑,小韩却来当真,这一惊一乍的。
但是更有趣的是韩寒对方舟子某条微博的激愤:
"有一个网友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用DICT和SPSS测试了韩寒和路金波在2008到2011年间的新浪微博文章,结论是,不能证明二人文章有显著不同。不过,这一结论除了说明软件需要改进之外,不能说明任何别的。抛砖引玉,,望有志做文本分析的同志再接再励。方舟子先生转发了这个微博,说,这个研究有意思,如果能对比一些人,就更有说服力了。方舟子先生的意思很明显:一个软件证明,我和路金波的文章差不多,所以暗示其实我的枪手是路金波。Dict是一个英文文本分析软件,方舟子身为一个科普人士,居然很认可用英文文本软件来分析中文,方舟子先生,昨天晚上的巴萨对皇马的比赛你是对着你家的微波炉看的吗?"然后韩寒开始发飙:"方舟子先生,说实话,我经历了不少笔战,您的手段最下流最幼稚。什么是脏,并不是我说一个'他妈的'就叫脏。我上篇文章里,我还骂了我自己他妈的。那是因为我愤怒。但是我写文章不会用这些下流的手法。也许您的文章里没有一个'他妈的',但您的文字是脏的。"方舟子的微博原话是:"这个研究有意思。如果能设一些对照,例如韩寒和其他人(比如我)的博文对比,就更有说服力了。"
我引用这些,无益于评点是非(实际上方舟子已经细致地回答了韩寒如此激愤的指责),正常人一看,这就是个"博君一笑"的东西,方舟子也是调侃的语气,根本没有认同那个统计结论。方舟子的博客里有很多这样玩笑式的调侃。我看到的有趣之处在于,面对玩笑,韩寒突然变得无趣了。关于"玩笑",以下展开二百字——
米兰.昆德拉,也就是年度关键词"哈维尔"的同乡作家,写过一本叫作《玩笑》的小说。此作一般被知识分子看作解剖专制政体文风的经典著作。小说的主人公——有点玩世不恭的路德维克对根红苗正的女友说了句有关政治的玩笑话。女友不但没有笑,反而紧张起来,认为这是一句反动言论。无论路德维克怎么解释,她的心还是破碎了,怀着无比的痛苦向党揭发了男朋友的这句话。路德维克为此入狱多年,整个人生变成了一场玩笑。
我原以为只有处在刻板时期的威权党员听不懂玩笑,没想到韩寒也听不懂。这与韩寒的智商似乎不符,只能说是装痴卖癫。可见"无趣"不仅仅是威权政党的问题。
实际上,韩寒的语言越来越与过去威权政党的语言相似起来。在这篇最新檄文中,对方舟子使用了"你何其恶毒","赤裸裸","下流"等字眼,直至开始攻击方舟子的人品,很容易让人想起1970年代的革命大批判的文风。注意,不是所有大批判,而是姚大笔杆的那种大批判。包括罗列五大罪状的方式也很形似。我不知道是不是该恭喜韩寒,也许他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文风,骂街的文,而回归自我总是值得恭喜的。
这种文体在如今的《人民日报》上已经看不见了,却在小韩这里出现。那些为韩寒叫好的小资们,看得爽了吗?发现原来自己也喜欢这种文体吗?会不会文革也不是那么令人讨厌呢?
小资也分好多种,有谦虚的,有傲娇的,有矜持的,有流氓的……在傲娇与谦虚之间挣扎的小资们或许会自省,但千万不要因此斥责自己有文革基因。真的,事实上,这不全是文革基因,还有市侩的基因。有这个基因很正常,说不定我也有,但是不要为此叫好。这是街坊里弄骂架的风格,不要忘了姚大笔杆也是上海滩里弄里混出来的。
三评里说过:一个人光有善心,没见识没眼光也不行,好事也会做成坏事。这个见识还必须是头脚并用得来的。一个小聪明的文艺青年被捧上鲁迅的位置,其善心变成空洞的姿态也令人毫不惊讶。韩寒有官腔也不是最近的事情,我以前说过:前年杭州赛车闹市撞杀谭卓的事件,赛车手韩寒出来说话,平时那种充沛的正义激情就不知道到哪去了。他的口气竟然第一次像他讨厌的"领导"——"逝者谭卓在最美好的时光里被交通事故夺取生命,他正准备结婚,我最了解享受爱情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可惜好风光似幻似虚,我们只能愿死者安息。""交通事故"!"好风光似幻似虚!"真是有心有肺,还不露声色地说出"交通事故"几个字来定性,多么像一位负责安慰死难者的领导。
韩寒主张的"只讲是非,不讲立场"固然对,但这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所有宣称这句话的人其实都有立场。与其自以为是"没立场",不如先对自己的立场有清醒的认识,别哪天已经快站到法西斯那边去了还浑然不觉。官腔还不要紧,杀腔才怕人。
"法西斯"有点危言耸听吗?可以提一下去年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中韩寒的主张,韩寒主张立法严禁儿童乞讨,还说:"如果说(因为立法禁止)伤害到了自愿乞讨的儿童或者自愿带儿童乞讨的家庭,会导致饿死很多人,那就必须伤害到","否则我们无法进步,无法真正的保护到弱势群体。"这太感人肺腑了,爱你爱到饿死你,这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乞丐政策还真有点接近。第三帝国更痛快些——给乞丐绝育或者杀掉。韩寒对于法律和社会学知之不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不用太计较。但是这里隐含的阶级意识值得注意。哦,不好意思,我说阶级了,阶级是不存在的对吧?但我们已经看到一个生活优越、早早出名的上流中产阶级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这样的"正义"里面实在包含着太明显的"暴力"。这不是韩寒一个人的事,在无数意见领袖身上我们都看到了这种"正义"。
我不知道韩寒还要怎样好狠斗胸下去,这样耍倒是能投合傲娇小资和流氓小资心中的戾气,但恐怕谦虚小资和矜持小资就得说拜拜了,那样韩寒还得赶紧用风情留住他们。方舟子虽然一向不依不饶,但始终保持了一个中年人的稳重,没有恶言相向,也没有因为韩寒的断章取义就骂韩寒恶毒、下流、人品不正,值得尊敬。
韩寒连续几篇骂架文章暴露出自己的戾气,似乎在以身相许验证自己《谈革命》一文的观点——"革命"不可行,因为群众(现在包括韩寒)会失控。这多少有点壮烈。如此看来,不"革命"也罢,不然搞出来一个赛车主义者本位、爱狗主义者本位、严禁乞讨主义者本位的"民主"世界,那可是广大人民的悲剧。
才子?还是流氓?这是个问题。凭韩寒的聪明,狗血剧总不能一直演下去,正事也不是没有。我看,对韩寒更有挑战的还是在《南都周刊》上承诺的事情:把"革命""民主""自由"大讨论中他认为比较好的部分贴到自己的博客里去。那样他才会再次离开他如鱼得水的骂架世界,回归并不擅长的真理讨论,接受大家的自由针砭。我们不妨猜猜,韩寒会贴些什么"好文章"上博客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