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絕症有得醫 愛滋BB首治癒
1980年代首現的愛滋病,被喻為世紀絕症,人類之後與愛滋病抗戰30多年,終於有治癒天生感染愛滋病毒嬰兒個案。美國醫生使用標準的雞尾酒藥物,醫治一名從母體感染愛滋病毒(HIV)的女嬰,之後發現即使停藥10個月,病毒也沒捲土重來,研究員相信只要及時使用高劑量藥物,可為消除愛滋兒童帶來希望。這是歷來第二宗愛滋病帶菌者治癒個案,反映愛滋病可以治癒,染上了未必等於死刑。
這個令醫學界振奮的消息,前天(周日)在亞特蘭大一個醫學會議發表。研究這個案的病毒學家佩爾紹德(Deborah Persaud)說:「這個案印證了幼兒感染愛滋病毒,是可治癒的。」
治癒的密西西比州女童,現年2歲半,母親2010年入院準備分娩時,才驗出感染了愛滋病毒,院方知道胎兒有很大可能受感染,將個案轉介密西西比大學醫療中心的兒童愛滋病專家蓋伊(Hannah Gay)。
停藥10個月 測不出病毒
一般愛滋母親在懷孕時,都會服用抗HIV藥物,嬰兒出生後也要服用低劑量奈韋拉平(nevirapine)控制病毒。由於女嬰母親沒受過任何預防治療,蓋伊決定在女嬰出生後30小時,就施用奈韋拉平、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AZT三藥合一的雞尾酒療法,並加大劑量。
女嬰出生後48小時,兩次血液測試顯示她感染了愛滋病毒,但病毒水平一直下降,直至出生後29日已檢測不到,之後轉用正常藥物控制病毒至18個月大,但女童母親不知何故沒帶女兒覆診和停藥10個月。
後來,衞生官員終於找到女童覆診,蓋伊赫然發現血液樣本已測不出女童有愛滋病毒,只有在精密測試才測出少量HIV遺傳物料痕迹,而且沒複製迹象,因此不用再服藥,只需定期觀察。研究員稱此為「功能性治癒」,即是病毒雖未完全消滅,但毋須服藥仍受控,不能作惡亦不能傳染他人。
療法有助杜絕母嬰感染
愛滋病毒之所以難根治,是因為病毒會利用受感染細胞作潛伏據點,停藥數周就會捲土重來。佩爾紹德認為,這個案的關鍵,是女童及早接受高劑量藥物治療,阻止病毒建立潛伏據點。
這個案令醫學界驚覺,其他早接受藥物治療的愛滋幼兒,也可能已治癒,但蓋伊警告家長在醫學界研究清楚前,切勿自行為子女停藥,否則有復發和產生抗藥性風險。
這療法雖對已感染多時的兒童和成人無效,但相信有助杜絕母嬰感染,消除愛滋兒童。英國《每日電訊報》指隨着藥物進步,其實現時診出感染愛滋病毒,「已不再像判了死刑」,可用藥物控制病毒至「像糖尿病和關節炎那樣的長期病」,但只限於西方發達國家,非洲和發展中國家抗愛滋仍有漫漫長路。
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英國《每日電訊報》
抗愛滋30年歷程
1981年6月5日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通報全球首宗愛滋病毒感染案例
1984年
科學家首發現愛滋病由一種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引起,正式將之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1986年
研究發現本用來治癌的齊多夫定(AZT)可以延長愛滋病人壽命,也可減低母嬰傳染愛滋的機率
1987年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AZT療效,成為第一種抗愛滋藥物
1995年
美國愛滋病患者格蒂接受實驗療法,移植一隻狒狒骨髓,出現排斥,於2006年死去
1997年
美籍華裔愛滋病專家何大一發明「雞尾酒療法」,即把當時已有的兩大類治愛滋病藥物的二至四種組合使用,成功令美國愛滋病人死亡率大減47%
2006年
研究發現,割包皮可減低男性透過異性性接觸染愛滋病毒的機率53%
2007年
俗稱「柏林病人」的美國愛滋病人布朗,到德國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後,體內愛滋病毒完全消失,原來骨髓捐贈者天生擁有極罕見的抗愛滋基因
2010年
研究發現一種合有泰諾福韋(Tenofovir)的陰道藥膏,成功減低南非女性染上愛滋的機率
英國《衞報》
上一則: 日飲兩杯咖啡 台OL骨質疏鬆
下一則: 客機壞空調 乘客如焗桑拿脫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