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蘋果日報- 毛孟靜的官與媒 蛋撻摺凳的藝與偽

毛孟靜的官與媒 蛋撻摺凳的藝與偽

毛孟靜是Miss Mo,也是Mrs. Bowring,丈夫Philip跟第四任港督寶寧來自同一家族。淺水灣大宅,有火爐、也有各式來自英國的傢俬擺設。但她沒有戀英情意結,倒是說起昔日港英官場,再看今天當官的嘴臉,不無今不如昔之嘆,「不是戀不戀英問題,而是這是事實,但我一定不會說多謝鴉片戰爭!」
記者:周燕 攝影:楊錦文


■雖然沒有再當記者,但說到記者採訪困境,毛孟靜也有切膚之痛。

小檔
毛孟靜,人稱Miss Mo、毛姨姨、毛姑姑,浙江寧波人,香港土生土長。中學讀名校聖保祿中學,1979年在加拿大伽爾頓大學取得新聞學士。曾任職本地及外國傳媒,包括法新社、無綫電視、香港電台,現在是立法會議員。丈夫Philip Bowring是資深傳媒人,曾經擔任《遠東經濟評論》總編輯。

Miss Mo看高官


夏鼎基
(前財政司及布政司)
■跟傳媒關係友好。


彭定康
(前港督)
■親民,受歡迎的領袖。


丘李賜恩
(前新聞處處長)
■有英式溫文、親和力。


鄧忍光
(廣播處處長)
■語言偽術高手。


高永文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少數有人情味的高官。


蘇錦樑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一副「你奈我唔何」的樣子。

氣勢逼人旁的優雅
毛孟靜家住淺水灣,老房子附近是千禧年後落成的豪宅The Lily,馬路兩邊是兩個天地,一邊氣勢逼人,一邊優雅低調。走過小路,是大狗和洋小孩。老房子已經有五十多年歷史,牆壁斑駁,樸實的樓梯間又大又闊,大窗戶迎來的夕陽光比起任何精緻裝潢怡人,這些踏實的作風,大概不會出現在今天的豪宅。


一邊從新聞鏡頭看到毛孟靜在港台大叫「鄧忍光早唞」,另一邊,真身剛剛從中聯辦記協遊行回來。老房子這方是大壁爐,不只冬天會生火,聖誕節還會掛上襪子,給兩個孩子講聖誕老人故事;那方是古老鋼琴,本來屬於一個英國淑女,淑女跟丈夫相繼過身後,兒子惦念父母,記掛家族,就把古琴從英國運到淺水灣,日夜相伴,兒子的兒子,偶爾從外方回來,還是會彈奏這部嫲嫲的古琴。牆上掛着1854年的《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報道委任約翰寶寧(Sir John Bowring) 為第四任港督的消息。他們來自同一家族──寶寧跟兒子的曾祖父是兄弟,兒子Philip Bowring也是記者,即毛孟靜丈夫。一室英國味道如此濃厚,但這個港女新抱自言沒有強烈戀英情意結。吃英式早餐?「我都唔食早餐嘅!」做吓淑女?「我都唔識彈琴!」High Tea?「High Tea同Tea有分別㗎?」


■毛孟靜中英結合的四口之家。


■丈夫Philip是劍橋高材生也是資深傳媒人。

奉旨耍你
由八十年代初當政治記者開始,直至現在當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看着1997這個年份,發現了兩個世界。今天新聞界投訴採訪官員越來越困難,拍了短片《六度門》嘲諷新政府總部關卡重重,採訪時像兵戎相見。「以前絕對無,我記得以前可以直接打去陳方安生家裏!夏鼎基爵士會請記者去官邸,好親和。你可以說英國人比較懂得press management。」毛孟靜還記得昔日新聞處處長丘李賜恩主持記者會,一派英式溫文作風,「煞有介事得多,但現在都當記者是暴民。」當年甚至有新聞官主動打給記者報料,提醒有事情發生了。不會無目的吧?「當然他想同時跟你講政府的困難,有少少lobby性質吧。」但關鍵是,甚少記者在採訪過程感到不快,「以前官員跟記者的關係是,自在而基本上愉快的,幾乎無投訴過。你說完全沒有?又不是,但不會如現在般劍拔弩張,一副『你咩事呀』的樣子。現在的官一定耍你,甚至奉旨耍你。」難道港英高官就不懂遊花園嗎?「他們嚴肅得多,即使講一大堆英文,沒有內容,講了等於無講,也會遊花園,但起碼嚴肅得多,起碼做個姿態給你看,我是嚴肅認真對待這件事。」現在不只梁振英懂語言偽術,職級比他低幾級的廣播處處長鄧忍光也學曉一招半式,狡辯沒有要求將《頭條新聞》「永久安排」在亞視播放,教毛孟靜很氣憤,英國人再耍招式,也有底線和誠信,記者問不下去,不會洋洋得意,一副「你奈我唔何」的樣子,「他們最多是避而不談,不會夾硬玩語言偽術!」毛孟靜慨嘆現在做官的:「比以前更加老油條。那個蘇錦樑乜都笑住嚟講,你真係吹佢唔脹。」


■毛孟靜曾經是《城市論壇》主持,當時討論「中英爭議對本港的衝擊」。

不是新聞稿
由法新社到無綫新聞,再至港台,毛孟靜見盡大人物,倒甚少跟官員政要合照,唯一一張相竟是跟彭定康,《壹週刊》記者採訪時拍下,送給她留念。1997年5月,彭定康還有不足兩個月就要回老家了,一班文化人、傳媒人在酒樓宴請他,「我跟他說,我兒子是他的fans,可否給我一個簽名。」簽名大概不知所終,但彭督親和作風,毛孟靜印象十分深刻,「他是港督,卻站在我旁邊,我完全沒有想過要站起身。」回歸之後,扮親民的官大有人在,為甚麼彭督食蛋撻、飲涼茶是稱頌不已的美事,人家拿着摺凳、筆記簿探訪升斗市民就是做騷?不關是否鬼佬事,而是做官是否有誠意。毛孟靜又說了一段小故事,話說回歸那年,她母校聖保祿中學的修女慶祝教會三百周年,她是司儀,「修女說要請彭定康做主禮嘉賓,我心想人家還有幾個月就回老家了,睬你都儍吧!還要只是中學活動。」誰料彭督真的來了,一如他文采風流作風,沒有諸如作育英才、春風化雨的陳腔濫調,演辭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無稿就咁講,說起認識修女會的經過。他說有次去法國旅遊,駕駛着一輛錢七,上一段斜路,忽然出現十字架,再上一段路就看到修女會總部。台下修女聽到不知多高興,這就是在乎!」假如是新聞官、AO代為撰稿,大概不能虛構這些小故事吧。特區高官真的無個好?毛孟靜說,惟高永文比較有人情,會說人話,有次毛孟靜在立法會斥責高醫生不關心動物權益,他臉上露出委屈狀,卻沒有反駁,「後來我在美孚的辦事處開幕,高醫生告訴我,他媽媽很有愛心,常常收養流浪貓,他們一家試過收養了三十隻貓。」

起碼當家作主
毛孟靜是浙江寧波人,父母是「避秦南來」的一代,本來想追隨國民黨到台灣,卻在香港扎根了,「我爸爸從前常常用上海話說,共產黨嘛,弄勿調直。意是就是共產黨永遠是crooked(歪曲)的。」讀法國修會學校,放洋加拿大,還嫁了英國人,但記者批判思維發作,老是不屑香港當殖民地,即使經歷六四血腥屠城一幕,她還是有點期望,「點解要寄人籬下?後來說1997年中國要收回香港,我覺得起碼是當家作主。」有一次,跟丈夫參觀大英博物館,琳瑯滿目都是中國國寶,即時發火,指着丈夫說:「你們祖先全部是賊!」丈夫有英國人的幽默和口才,如此回答:「幸好有這些英國賊,把你們的東西偷去,放在大英博物館。想像一下,這些國寶可以在文化大革命時逃過劫難嗎?」毛孟靜不認輸:「那現在還給我們吧!」丈夫說:「還給台灣還是大陸。」英國人從沒有教香港人要效忠英女皇,也沒有叫中小學生看着英國旗流淚,「英國跟香港向來是分得很開的,最好例子是香港人的英文一直以來都不好,也不了解英國歷史。大家想法只是和平共處,共享太平盛世。」

引以為傲的一句
回憶總是美好?官場到傳媒以至民生,毛孟靜找不到一樣今比昔好的例子。「親眼看着有人明明是親英的人,漸漸轉軚變親中,明明是殖民地高官,先拿了英國護照,子女在美國出生,卻擦大陸鞋,辭官後做生意,利用在港英時代得到的人脈關係,在大陸打滾,然後做人大。」回歸前,「香港勝在有ICAC」這口號,香港人記在心中,無不引以為傲,「回歸後不再聽到這口號,為甚麼?因為怕令大陸尷尬。」毛孟靜跟范國威搞「香港本土」,講本土價值,港台示威,不見公民黨黨友,她還是一股勁去了,無非想盡力點滴捍衞昔日留下的美好價值觀。


■Mrs. Bowring形容Bowring老先生是典型英國人形象,Bowring老太太就是淑女。


■毛孟靜父母及丈夫父母。


■毛孟靜身後的是丈夫家族的家傳之寶,一台逾百年歷史的鋼琴。


■淺水灣大屋中的壁爐。


■非洲旅行時買回來的英國殖民官公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