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 - 梁文道
我以前很怕在港式報紙專欄上頭寫豆腐文章,總覺得篇幅太短,不能盡意;文筆不好,又做不到人家那樣字字珠璣。但在這裏獻醜年多以來,還是學到了不少東西,尤其是在批評我的讀者那裏(只要我看得到的話)。
我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假設讀者會天天跟着看你的專欄,對你的看法有個大致的掌握。不,他們看到的大部份東西,可能都是facebook上流傳過來的,是一些不接前不續後的片段。以前你寫專欄,就算撇開忠實讀者不論,你也還是可以假設有一大批每日追隨這份報紙的固定受眾,他們很有可能會連續地讀到一位專欄作者的文字,從那裏頭總結出一套印象和傾向。在這種情況底下,一個人的觀點有沒有矛盾,是不是融貫,是很容易就會看得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一個作者的思維幅度也就有了變化的彈性,能在預設某種早已存在的前提之後,試着展開不同方向的探討。
我學到的第二件事,是在這麼繁忙的時代裏頭,甚至不能要求讀者好好地把一篇東西看完。儘管這個時代多了不少讀者回響與互動的機會,大家也確實喜歡在鍵盤上迅捷敲出自己的反應;但你就是不該以為他們已經看完了他們想要回應的那篇東西。因為回應的欲望要比閱讀的耐心還大。
上個星期,英國《金融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Lucy Kellaway在她的文章開頭開了一個小玩笑,宣稱自己這份文字活快要告終。結果引來很多人寫信道別。其實這些讀者只要把那篇文字由頭看到尾,就不難發現這只是個笑話而已;不過他們沒有。雖然他們還費力地專門去信,但他們就是沒有辦法把Kellaway小姐的那段東西讀完。於是,她在這件小事上也學到兩個教訓:一,不要說複雜的玩笑。二,「就算你必須極力捉住讀者的注意力,想讓他們跟着看下去;你也永遠不能以為你真的做到了」。
我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假設讀者會天天跟着看你的專欄,對你的看法有個大致的掌握。不,他們看到的大部份東西,可能都是facebook上流傳過來的,是一些不接前不續後的片段。以前你寫專欄,就算撇開忠實讀者不論,你也還是可以假設有一大批每日追隨這份報紙的固定受眾,他們很有可能會連續地讀到一位專欄作者的文字,從那裏頭總結出一套印象和傾向。在這種情況底下,一個人的觀點有沒有矛盾,是不是融貫,是很容易就會看得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一個作者的思維幅度也就有了變化的彈性,能在預設某種早已存在的前提之後,試着展開不同方向的探討。
我學到的第二件事,是在這麼繁忙的時代裏頭,甚至不能要求讀者好好地把一篇東西看完。儘管這個時代多了不少讀者回響與互動的機會,大家也確實喜歡在鍵盤上迅捷敲出自己的反應;但你就是不該以為他們已經看完了他們想要回應的那篇東西。因為回應的欲望要比閱讀的耐心還大。
上個星期,英國《金融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Lucy Kellaway在她的文章開頭開了一個小玩笑,宣稱自己這份文字活快要告終。結果引來很多人寫信道別。其實這些讀者只要把那篇文字由頭看到尾,就不難發現這只是個笑話而已;不過他們沒有。雖然他們還費力地專門去信,但他們就是沒有辦法把Kellaway小姐的那段東西讀完。於是,她在這件小事上也學到兩個教訓:一,不要說複雜的玩笑。二,「就算你必須極力捉住讀者的注意力,想讓他們跟着看下去;你也永遠不能以為你真的做到了」。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