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

蘋果日報- 國際Z世代:歐洲的墓誌銘 - 盧峯

國際Z世代:歐洲的墓誌銘 - 盧峯
早在債務危機把歐盟弄的焦頭爛額前,著名歷史學者Walter Laqueur已看淡歐洲前景,寫出了《The Last Days of Europe》一書,為舊大陸(Old Continent)寫下墓誌銘。

 Walter Laqueur絕非故作驚人。他認為,歐洲一體化從原本西歐發達地區逐步向東南擴展並不能壯大歐盟的政經實力,反而會因為涉雜太多不同民族、不同國情的國家而削弱整體融合,加劇內部矛盾,令歐盟變成舉步蹣跚的「胖子」而不是虎虎生威的政經巨人。近幾年來歐債危機揮之不去反映的正是這種「貪多嚼不爛」及「尾大不掉」情況。

最令Laqueur擔心的是人口結構轉變及新移民遍地開花的問題。隨着經濟日漸富裕,歐洲多國出生率要不是趨於零就是已跌入負增長,要靠引入新移民才能拖慢社會老化速度及保持經濟動力。問題是新一波進入歐洲的移民如土耳其人、北非摩洛哥或阿爾及利亞人跟以往的移民不同,他們進入歐洲各國後根本無意融入當地社會及文化,反而拚命保護本身的傳統生活方式、習慣及宗教,刻意跟歐洲原來的文化、文明保持距離。例如新移民女孩上課,父母往往堅持穿上傳統罩袍,不肯穿校服或便服,還不惜與政府對簿公堂。

要知道新移民人數越來越多,出生率又高;再過一代或兩代,這些堅持土耳其、北非或回教文化的移民極可能變成歐洲人口多數,主導大城市如柏林、巴黎的面貌氣氛,原本奉行歐洲文化傳統的人則成為少數,影響力不斷萎縮,連維持原來的生活面貌也有困難。或許不到五十年,大家一向熟知的歐洲文明及文化便會成為瀕危文明,歐洲城市則變成有傳統建築而沒有傳統文化支撐的空殼,只能供遊客賞玩及憑弔,失去動力與根基,更不要說影響世界。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