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撈和混 - 陶傑



撈和混 - 陶傑

廣東話有一個「撈」字,本來十分傳神:「撈邊行?」意思是「混哪一行」。「冇得撈」,意思是「混不下去」。粵語的「撈」,剛好跟北方話的「混」相等。

但是對待一件工作、一項手藝,或者一件事業,用「撈」和「混」做動詞,語言決定意識,變成一種通行的態度,形成一個社會粗糙的理由。

不知日本話裏有無相等的說法,譬如當壽司師傅,不知日本話裏有沒有「最近我撈壽司」的日常語。如果有,日本人為何做事認真?

「撈飲食業」、「撈運輸」、「撈賭廳」、「撈偏門」,一搭上一個撈字,本來專業的,變成胡混;本來嚴肅,變成輕佻;本來很正派的,即刻帶上邪氣。不需要完美,一切撈混過關。

英語也有Muddle through 之說:相對於德國人的精嚴,英國人覺得辛苦;但是又嫌意大利人粗獷散漫。英國人有一種Muddling through的精神:盡力做,但當天意違逆時,反而不要刻意「水至清則無魚」,留一點空隙,適當的馬虎眼打發過去。

英治時期,一九六七年暴動,英國人不知道中共到底想如何。只見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紅螞蟻浮躁街頭,連中國外交部長也給大陸紅衛兵奪了權。毛澤東有何意向?通訊幾全中斷,一切靠一點地下渠道揣測。

此時,Muddling through的精神很有用:不出動英軍鎮暴,只用華人組成的防暴隊,如同只餵病人服用基本的「必理痛」,不用重藥治療,靜靜等到大陸文革的癲癇症平靜下來。

果然,半年之後,暴亂平息。一兩年之後,當過「鬥委」的那一兩個上海白相人出身的左報督印人,又換回西裝,跟殖民地高官「交流」了。再過一兩年,雙方擧杯祝酒言歡了。剛平息了的暴亂,好像全無發生過一樣。

這個時候,麥理浩心領神會了。你裝扮失憶,我也不提,但我會辦「香港節」,開創「獅子山下」,為香港下一代防疫,以免你又害癲癎瘋。

這個世界有許多事,必須認真嚴謹,但是另外一些,你跟他認真,你就傻瓜了。所以在認真和粗疏之間,有時取法中庸,要Muddling through,含混過關,而這不叫做含混而撈粗,一樣是精細與謹慎。

這樣的人生哲學,年輕時不可能懂。知道如何分辨而運用,才是成熟。只是在一個撈混的快餐世代,這樣的智慧失傳了,於是香港無領袖。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