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果日�- 西方�� - 陶�

蘋果日報- 西方觀點 - 陶傑
西方觀點 - 陶傑

香港佔中運動,年輕的學生領袖得到西方傳媒欣賞,又是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又被人推舉應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令許多中年的中國人很憤慨,覺得西方不懷好意。

但華爾街日報、CNN、德國的總統、英國的副首相,欣賞敢公民抗命的年輕人,是很正常的,因為西方文化,本來就欣賞敢於拍案而起的叛逆。

自從馬丁路德在教堂的大門張貼抗議書,歐洲就有了「新教」。新教的英文名,就叫「抗議者」(Protestants),反抗羅馬教廷壟斷聖經的解譯,也就是反抗政教合一的神權。馬丁路德之外,還有主教喀爾文,也是一名「抗議者」,遭受迫害,逃到了瑞士的日內瓦。

西方,從中世紀的黑暗迷宮中走出來,因為一群新教徒。他們打破梵蒂岡的專制,加上藝術家繞過天主教,回歸到希臘羅馬的多神文化,開拓了文藝復興。哥白尼、伽利略、達爾文,全部是敢於向專制權力說No的人,他們以孤單而弱小始,但以打動人心改變世界終。

西方傳媒天生欣賞敢反抗的人,美國電影名有一個「越獄片系列」:「龍虎榜」、「巴比龍」、「飛越瘋人院」、「月黑高飛」。這個電影品種表達了西方追求人格個性的精神,這一點,看慣了二十年清宮皇帝登基、太監和文武百官黑壓壓的跪下來叫「喳」又高呼萬歲的中國人,由於他們天生的傳統文化隔閡,自然不可能明白。

西方文化尊崇英雄,鄙視奴才;讚揚個性,蔑視平庸;欣賞神采飛揚的領袖,看不上眼照稿唸而結結巴巴的機械人。西方文化歌頌的是「人」,而不是他們強烈感覺像喪屍的群體。不是西方記者想中國亂,而是他們天生的喜愛;正如中國人喜歡打麻將,不喜歡打欖球,文化差異,沒有辦法的事。


所以佔中的香港學生,在西方媒體出風頭了,眼紅的人,自己也有機會的,只要嘗試下跪少一點,站直多一些,講話有激情,做人有觀點,慢慢,這樣教你的下一代,你的兒子也有機會上時代周刊。



HH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