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食地圖】尋訪張愛玲淺水灣的足迹
淺水灣那段殖民地歷史是這樣的。Repulse Bay因1840年代於該處停泊的英國軍艦HMS Repulse而得名,其時居港洋人已深愛此地,在周邊山坡上興建了不少維多利亞式建築,包括於1920年落成的淺水灣酒店,將淺水灣發展成上流社會、資產階級和貴族的度假勝地。1933年,當時因華人身份而被一些香港會所拒諸門外的何東爵士,就在淺水灣酒店宴請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到六、七十年代,政府開始發展康樂設施,政策推展至淺水灣,香港拯溺總會於六十年代末進駐(即現在的鎮海公園),搬來觀音、天后等,淺水灣漸趨平民化。1982年淺水灣酒店宣告結業,土地改建成豪宅,發展成今天豪宅群與自由行的局面。
除殖民地歷史外,文學足迹也是淺水灣歷史的重要構成,彎月形的沙灘似個避風塘,聚集來自五湖四海的文人雅士,匆匆而過留下足迹者,包括張愛玲、蕭紅以至海明威,「淺水灣是很悠閒的地方,跟殖民地文風以至上海所謂的海派文風很契合,於是有不少作家都很喜歡這裏。」 香港文學生活館總策展人鄧小樺並不是淺水灣的常客,但在不少經典文學著作之中都會找到淺水灣的風景,建構了她腦海中對淺水灣的印象,「除了張愛玲和蕭紅,陳冠中於七十年代亦寫了香港三部曲第一部《太陽膏的夢》,呈現很多淺水灣的摩登事物及當時人的衣着。所以淺水灣在香港文學中永遠有種異國風情,可望而不可即,帶點距離,又帶虛榮。」
自小居於南區,是淺水灣常客的詩人梁璇筠,部份作品中對海洋的描寫,靈感其實來自淺水灣,「跟深灣或赤柱不同,呈彎月形的淺水灣有很溫柔的海浪,好像撫摸着沙灘一般。」今天坐在沙灘上,身邊是人來人往的自由行,要細賞淺水灣的溫柔得看時候,或像小樺說:「我們要運用想像力,因為在文學歷史中的淺水灣才比較屬於大家,例如在《傾城之戀》中淺水灣酒店那幅代表永恒的灰牆。這些文學痕迹,得靠我們的想像和思念保留。」
典雅露台餐廳 緬懷殖民地時光
回顧淺水灣的昔日風貌,怎能不提淺水灣酒店(sorry是影灣園)中的露台餐廳呢?現時的露台餐廳仿照1920年開業的淺水灣酒店露台的模樣,長木條堆砌成的天花、吊扇徐徐的轉動、呈圓拱形的木窗框、牆身的花紋點綴……保留了近百年的風味,依然高貴大方優雅,充滿殖民地色彩,讓我不禁想起《傾城之戀》白流蘇和范柳原初次邂逅的一幕,這一幕亦令張愛玲迷對露台餐廳神魂顛倒。雖然餐廳於2009年重新裝修,地板顏色轉變了,原本部份露台位置亦變成餐廳的一部份,可能會讓影迷有點失望,但透過偌大的窗戶,看着跟張愛玲當年的相同淺水灣景致,叫人安慰。
嘆百年英式下午茶
露台餐廳外貌變了點,但這裏仍然保留不少招牌菜,像傳統的牛肉他他,大廚Matthieu Bonnier將安格斯牛肉以人手剁碎,配合簡單的調味,保留了牛肉的原來鮮味,伴上脆多士同吃,可以中和膩滯感覺,細心又貼心。至於最受歡迎的必定是英式下午茶,三層的afternoon架上,放着自家製的三文治、布甸、鬆餅、果撻,最近還加添了macaron,讓下午茶更添豐富。接近一個世紀的露台餐廳雖然菜式不停在轉,但那種情懷仍然沒變,我還是最愛這股殖民地風情,就像英國淑女般有點典雅有點大方。
露台餐廳 淺水灣道109號影灣園
攝影:劉永發、鄧鴻欣、黃子偉、許先煜、陳永威
插畫:麥震東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