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墓園雙城記上:巴黎瞬間探巨頭
【旅遊籽:文化地標】清明時節雨紛紛,勿擾無聲墓裏魂。墳場是死亡的象徵,同時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縮影,藉着過去反映未來的一面鏡。位於巴黎市東部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ere du Pere-Lachaise)乃歐洲最大的公墓之一,在此長眠的藝術界名人多如繁星,蕭邦、王爾德、Jim Morrison,至少達數百位,我卻從沒把它看作墓園,而是露天藝術館。走進這片靜土,與百年孤魂擦肩而過,憶起一代又一代巨星墜落,低鬱的心情復被他們的音符、筆觸所安慰。
外國墳場引來如鯽遊人懷古兼打卡,回望香港,磷火飄蕩,陰森墓地人人避之則吉,惟有少數愛好者視之為尋寶勝地。曾有數年時間,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每逢周末便跟友人走入墳場,穿梭於萬千石碑,探索由藝術家及民國元老所題的墓誌銘,字裏行間蘊藏珍貴史料。
一次走遍雙城,錄下墓園遊記,追憶如煙往昔。
我懷疑,活地亞倫是在這個公墓創作電影《Midnight in Paris》的。微風吹拂,在此散步、沉思、放空,從墓碑的造型及文字盲猜,神交古人引發無限想像。墓碑設計風格迥異,逝者在肉體殞滅後寄望精神仍可伸延,有些人留下遺願或警世之言,也有孤單的無字碑。香港人更加無法理解,在巴黎大都會、距離地鐵站不遠的寶地,竟然會讓死人侵佔47公頃,而且巴黎凱旋門上馬賽曲浮雕的作者及紐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等大家,均在公墓留下手筆。巴黎的文明就在於,它不但讓活人可以詩意地生活,連逝者都有住得舒適的尊嚴與安全感。
枯葉被風吹得滿地走,烏鴉不時怪叫,但這裏總有一份淒然的美與寂靜,有人在石凳上沉思、寫作,有人則視為尋寶訪古的旅途。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個埋藏過去的寶藏,大得讓人迷失,手執地圖也不一定管用,因為浮誇的墓碑都屬於名門望族,名人鉅子不好找,但這也是情趣的一部份,你能與哪一位已故名人擦肩?像我一心想要找出「鋼琴詩人」蕭邦的墓,卻遍尋不果,反而在堆滿玫瑰的墓前,認出了法國著名女歌手Edith Piaf,腦海響起了《La Vie En Rose》,即是陳百強名曲《粉紅色的一生》的原曲。那邊,在法國著名作家Marcel Proust墓前高大蓊鬱的樹下,有人端坐執卷,但看不清楚是否《追憶似水年華》。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更似是一個露天美術館或雕塑園,在這長眠的名人多如繁星,蕭邦及王爾德等大多來自藝術界。
鮮花帶路 偶遇鋼琴詩人當你在墓地裏徜徉,就像走在安靜的古城。看到姓氏不同、年齡相差廿載的二人合葬一墓,我會想他們是否伴侶關係?詩人Guillaume Apollinaire在墓台上鐫刻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我將含笑而死」。接着,法國第六任總統Felix Faure出現在我眼前,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轟烈的死法。據說1899年他在辦公室接受情婦口交時心臟病發猝死,故被好事者冠以「馬上風總統」之名,揶揄他做鬼也風流。
以平常心亂衝亂撞,終於碰見了低調的蕭邦墓,全靠各地粉絲奉獻的鮮花帶路。蕭邦是波蘭人,其時波蘭被列強瓜分,他只得避走巴黎,可惜天妒英才,39歲便英年早逝。他的才華在外地得到賞識,卻仍心繫祖國,摯友特意捎來波蘭故土灑於蕭邦公墓之上,又把其心臟帶回波蘭。一個墳塚就是一個故事,蕩着蕩着,我又無意中找到了法國大文豪劇作家Honore de Balzac的墓,他以畢生精力完成代表作《人間喜劇》(La Comedie Humaine)。同樣挾着一部不朽名作《卡門》、37歲離世的法國作曲家Georges Bizet卻沒那麼幸運,死前一直名不經傳,墓園讓我們穿梭歷史,卻啟發人面對將來。
一看逝日,得知這少女應是去年11月巴黎恐襲的犧牲者,新墳堆翻的黃土仍然鬆散,沉重都壓在所有法國人的心頭。
第六任法國總統Felix Faure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轟烈的死法。據說1899年他在辦公室接受情婦口交時心臟病發猝死,真是做鬼也風流。
蕭邦在巴黎度過了人生的下半場,他的墓其實頗為低調,全靠各地粉絲奉獻的鮮花才令它較顯注目。
王爾德的墓碑由英國著名雕刻家Jacob Epstein設計,是公墓最多人到訪的景點之一,造型獨特吸引全球女崇拜者留下唇印。2011年,政府決定清洗所有塗鴉並封上玻璃護欄,但仍有人偷偷留下吻痕。
拉雪茲神父公墓一度是殺戮的戰場,巴黎公社的成員最後全被法國政府軍屠戮於此牆之下。
玻璃護欄 難阻熱情吻痕來到此地,若然不看愛爾蘭詩人兼劇作家王爾德的墓必存遺憾,可是又在偌大的墓園迷路,地圖指示模糊,我和攝影師差不多要放棄時,最後試用Google Map竟找到指示,尋獲這個有趣的墓碑。沒有鮮花,碑上滿佈紅紅唇印,很有戲劇感。王爾德生前因為「出櫃」而入獄,獲釋後於巴黎完成《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他的墓碑是一個獅身人面像,據說是來自其詩中的意象。2011年,政府及王爾德家人決定清洗墓碑的塗鴉和唇印,再加玻璃護欄,免得口紅油脂磨蝕墓碑。王爾德在世時,是沒有朋友的孤獨精,想不到他死後,卻以文字俘虜萬千讀者。
很多人前來向尊敬的故人獻花,花海處處,目測最多人探望的是美國搖滾樂隊The Doors的 主音Jim Marrison,縱使他的墓被鐵馬圍着,也不減粉絲的愛慕之情,還在鐵枝綁上不同顏色的彩帶紀念偶像。每天又不知多少人來觸摸通靈達人Allan Kardec的獨特墓地,祈求靈性被充滿或夢想成真。走着走着,二百年的墓碑中夾雜新墳,其中有墜機意外的逝者合葬的墓園,另外也有在去底11月巴黎恐襲中不幸喪命的年輕少女,見者動容。
拉雪茲神父公墓也一度是個戰場,於1870發動革命的巴黎公社成員最後全被法國政府軍屠戮於此,147名社員在巴黎公社社員牆(Mur des Federes)被處決,曾任法國總統的「劊子手」Louis Adolphe Thiers就葬在附近不遠處,反映法國人對待歷史的一種態度。
巴黎的確是一場流動餐宴,除了鳩嗚、逛美術館、品酒吃喝、在街上看靚人來又往,在一個清朗的早上,與歷史名人神交、頓悟人生也不錯,它會讓你遲遲不願褪去上一世紀你所眷戀的魂魄,纏綿於記憶。
女歌手Edith Lefel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紅極一時,如今形單隻影與鮮花作伴。
Jim Morrison是美國樂隊The Doors的主音,死後長眠巴黎,追隨的粉絲天天絡繹不絕,有些還特意穿上搖滾戰衣來朝聖。
女歌手Edith Piaf是法國最著名也最受愛戴的樂者之一,也是陳百強名曲《粉紅色的一生》的原唱者。她離世後,法國給她舉行國葬。
現代巴黎地鐵之父Gilbert Morard,有不少粉絲前來憑弔,大家習慣把地鐵票根揳在墳頭的大理石上,感謝他對城市人省時便捷所作的貢獻。
Vivant Denon是法國藝術家、作家,也是由拿破崙委任的羅浮宮首任館長,羅浮宮有以他來命名的展館,難怪其青銅塑像也特別有藝術氣息。
Victor Noir是位法國記者,1870年僅21歲的他被拿破崙的姪子一槍斃命。現在仍有許多人到他墓前,只為摸摸他的大鵰,傳聞能改善性生活和找到丈夫。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林栢鈞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
上一則: 【奇聞】入住水旅館 與鯊魚同眠
下一則: 【旅遊籽】墓園雙城記下:薄扶林拜讀墓誌銘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