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不該開的燈 - 陶傑
有線電視新聞或將關門,從此香港最後一個專業水準最貼近西方的電視新聞台,將成歷史。
開業於九十年代英治最後階段,其時香港尚是一個比較真實的國際城市。國際城市的公民,如紐約和倫敦,視野當然應該廣闊一些,品味高一點,對世界的關懷,也濃厚一些。紐約有CNN,倫敦有BBC,皆二十四小時新聞,於是香港也應該有。
但事實證明,香港人不是紐約人和倫敦人。CNN和BBC除了是英語世界手執大西洋兩岸牛耳的兩大新聞帝國,面對的英語人口,連印度在內,多達十七億。連同歐洲和南美,許多會英語的市場,觀眾數目,遠不止於此。
CNN和BBC除了擁有龐大的全球駐外記者,包括訓練有素的戰地記者,其新聞片皆第一手,可以轉銷全球。英語本身是文明理性的語言,有人權和民主的深厚根基,英語本身是一副招牌,代表的價值觀是人類文明的頂𥧌。
但中國語文不是,即使有幸升級為英治國際城市的香港,操廣東話,人口只七百萬,而且正當全球時興二十四小時新聞的時候,香港的好時光,正在逼近灰姑娘王子舞會的午夜十二點。
可不可以另外打造一個華語的CNN?理論上可以,而中國今日是GDP強國,有很多發財機會,據說一切都蒸蒸日上,在理論上,美國、加拿大、歐洲的公民,應該也以移民中國為人生的首選目標。
理論上可以,實際不可能,原因是什麼,不必細表。二十年來香港的中國人尤其中年人和新移民,在價值觀上回歸中國,他們不需要西方的新聞自由。電視新聞不如播映明星偶像燒菜煮食、新聞直播富豪嫁女,比直播法國又有一宗伊斯蘭難民恐怖炸彈襲擊,更有市場。
互聯網的衝擊,世界訊息越廣闊,人的眼界和趣味越狹窄。手機隨行,用手機上群組八卦,看香港身邊所說的動新聞,或者在手機搜尋今夜那家食肆有何新菜式,遠遠比看二十四小時非洲的飢荒和敍利亞戰爭更「貼地」。
不是一切都講「貼地」,或大陸聲稱的「接地氣」嗎?二十四小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新聞,毫不貼地。但每隔十分鐘北京兩會那幾張親中愛國的臉孔就出現一次,嘮嘮叨叨講黨八股,你交幾百元月費看這種人對你嚕嚕囌囌?
當然是看英超聯啦。但英國足球沒有二十四小時。所以往好處想:有線新聞比英國告別香港,這盞燈,本來就不該開,現在關晚了二十年,不如告訴自己:這二十年,我賺了。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