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8日星期日

同性戀不是一種選擇
心理專家分析常見誤解(下) | 2017-05-28 | | 蘋果日報

同性戀不是一種選擇<br/>心理專家分析常見誤解(下) | 2017-05-28 | | 蘋果日報

同性戀不是一種選擇 心理專家分析常見誤解(下)

台灣早前釋憲,大法官裁定目前不允許同性結婚的《民法》屬違憲,讓台灣向同婚合法化邁進一大步,這個消息讓很多人心中激動不已,但也有人對此表示不滿。於洛杉磯執業多年的心理專家科圖斯基(Davina Kotulski)認為,很多人都因誤解而造成不滿;她除了在周四的專訪分享了自己的出櫃經驗外,也希望透過專業,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更深入了解這個議題。
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

甚麼是性取向?它能被改變嗎?

「簡單來說,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決定你被甚麼樣的對象給吸引──可以是異性、同性、或雙性」。科圖斯基表示,一個人的性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他的情感關係。由於社會對於同性情感還沒有那麼大的接受度,很多人都會隱瞞自己真正的性取向,「所以有人是直至60、70歲,甚至是80歲,才敢出櫃面對真實的自己」。科圖斯基強調,一個人的性取向是無法透過治療而改變的,而外力的介入通常只會給當事人帶來負面的影響。

多數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戀傾向

可圖斯基說,性學專家金賽(Alfred Kinsey) 在50年代所制定的金賽量表,可讓人充分了解人並非只能被分為「同性戀」或是「異性戀,」而是有灰色地帶,「而大部份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同性戀傾向」。金賽量表中等級0的測驗者被視為完全的異性戀,而6級的測試者則是完全的同性戀,「像落在3級(或4級)的人,被同性或是異性吸引的程度是相當的」。

根據當年的金賽報告,25歲到30歲的白人男性之中,就有11.6%的人是落在第3等級。而在所有的美國男性之中,更有10%的人曾經在他們16到55歲的這段期間裡,對其他男性產生情愫(落在5或6級),可見不在少數。除此之外,金賽報告也指出,其樣本之中有37%的男性和13%的女性曾在成年之後與同性發生性行為,更有13.95%的男性有5個以上的同性性伴侶。

同性戀不是一種選擇

「你是何時變成男同志的?你為甚麼選擇當同性戀?」很多人對於同性戀的性取向並沒有深入的了解,也因此常會有錯誤的觀念──誤以為同性情感是一種抉擇。「這是完全不正確的想法」,科圖斯基強調,這就好像在問一個人「甚麼時候決定當異性戀一樣」。她表示,情感反而比較像是自覺。「愛就是愛,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要喜歡上甚麼樣的對象,就像以種族、階級、膚色、或是性別來選擇一段感情,都是不正確的」。

陽剛的女性vs柔性男性的謬思

科圖斯基表示,每個男女的心中都存在着陽性以及柔性能量(Masculine Energy & Feminine Energy),「所以性別其實可以被分為四項,充滿陽性或是柔性能量的的男子,以及充滿陽性或是柔性能量的的女子」。任何人都可能會被其中一種組合所吸引,而與某個對象陷入戀愛關係。很多人都誤以為女同志與外型陽剛的女子交往是在找一個「偽男性」,其實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很多人不了解這樣的邏輯,女同性戀喜歡上的是一個乘載着陽性能量的女子,而非男性」。

困在性別既有框框 同志遭受社會壓力

科圖斯基說,部份同志因陽性或柔性能量與他們傳統性別被「認可」的偏向不吻合,而承受社會壓力。「女性在美國社會上被賦予的責任,就是孕育下一代、照顧家庭,而過去的女同性戀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反之,很多男同志必須隱藏自己較柔的一面,只因社會上男性被要求要有「男子氣概」。「他們必須穿上符合社會期待的服裝,即使他們一點都不喜歡這些衣服」。她續指,恐同族群有時透過暴力宣洩他們心中的不滿。「曾有一對兄弟的其中一人,在路上被人圍毆致死,只因他們被誤認為同性情侶」。

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會傳染

上世紀初,很多人都把同性戀視為一種生理或是心理疾病。有美國精神病聖典之稱的《精神失調的診斷和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一直到1986年第三版的更新版時,才徹底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移除。在此之前,同性戀一直被視為精神疾病。

科圖斯基說,同性戀就好像慣用手的概念,即便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也不代表左撇子就是一種疾病。但至今還是有人把同性戀視為一種疾病與罪惡,希望透過「矯正」來治療它。「但不管你怎麼做,都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但這樣的逼迫卻可能造成一個人的心理疾病」。她強調,在很多情況下,憂鬱、自殺念頭、精神壓力都可能發生。

也有部份父母認為,就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族群,只要不接觸這個議題,他們就無法發覺自己真實的性取向。科圖斯基也希望澄清這個觀念,「他們總會知道自己不同,而隨之而來的孤獨感反而可能會將他們逼上社交隔離的處境,最終導致悲劇」。

亞裔同性戀背負家庭壓力

在洛杉磯執業已久的科圖斯基,也因為地緣關係輔導過很多亞裔同性戀族群。她發現亞洲的孩子代表的不只是個體,而是整個家庭。「因此一個人出櫃,某種意義上等同於整個家庭都出櫃,這在亞洲文化中是很恐怖的」。科圖斯基說,這樣的氛圍容易讓家庭成員為了家族的面子,而去「壓迫」孩子的性取向,很多她的客戶也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因此來接受輔導。「但如果連父母都無法表現出他們的支持,那孩子要怎麼獨自承受外界的歧視?」她強調,接受孩子異於主流族群的取向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困難的選擇終究是個選擇,而充滿愛的抉擇其實是很高尚的」。

相較於其他更保守的亞洲國家,台灣展現出相對包容開放的態度。對於台灣是否能在不久的將來達成同婚議題的里程碑,科圖斯基也很有信心,「總有一天,台灣同性族群將可以自由的結婚,我知道會有那麼一天,也期望那一天到來,相信我,很快」。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