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

不敢同施永青鬥慘 - 馮睎乾

不敢同施永青鬥慘 - 馮睎乾

不敢同施永青鬥慘 - 馮睎乾

近日某機構公佈香港小學生的情緒健康調查,大約每七個小學生,有一人出現抑鬱徵狀。施永青在專欄文章〈為何這麼多的學生都感到抑鬱?〉評論此事,重彈上世紀成功人士至愛的濫調,先佔領悲慘低地,炫耀自己童年多麼坎坷,再指責後生沉溺幻想,一蟹不如一蟹。
那篇文一開始說自己搭的士,聽見電台報導很多小學生有抑鬱徵狀,的士司機即發表高見:「我讀小學的時候,環境比現時的更差,哪裏聽過有人會抑鬱。真不明白,為何現時孩子,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好慘,甚至走去自殺。」施先生隨即說:「研究心理的專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應排除小市民有自己的觀察與判斷。我自己的感受就與那個的士司機差不多。」施先生這句話,令我想起他八月底寫的〈出現納米樓的另類解讀〉。普通人抱怨樓越來越細,越來越貴,施先生則別開生面,認為納米樓改善居住環境,擴大私人空間,理由是什麼?原來只是「一些前綫工作的同事」的看法。施先生的論辯慣技,像多數偽科學論者一樣,就是天底下什麼事情,皆可訴諸「不應排除某些人的感受」,彷彿這些感受可以跟專家研究等量齊觀。
施先生以自己為例,推而廣之,說窮人較少抑鬱,我認為是謬論。抑鬱症成因錯綜複雜,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有些人天生,有些受後天影響。世衛曾有報告,指出印度、中國和美國都是心理病最嚴重的國家,你能由此推論財富多寡和心理健康的關係嗎?看各國自殺率,頭三位是斯里蘭卡、圭亞那和蒙古,那又如何解釋?施先生太年輕了,顯然沒聽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憑空想像抑鬱源自嬌生慣養,已夠不負責任,還信口開河說吃不飽、穿不暖,「身體會因而分泌激素,令人不容易抑鬱」?請問施老師,由貧困引發的「激素」叫什麼名字?
當然,逆境求存的人確實較成熟,這道理孟子說得最通透:「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人當窮蹙之時,更能反省不足,由此發奮上進,自然有望成功,但我們理解這段話要很小心。困乏只是成功的誘因,主因是三個字:「改」(改過)、「作」(發奮)、「喻」(醒悟)。孟子的意思是,只要做到以上三字,你就能幹大事,不是說貧窮本身可令你成功。讀書也好,道聽塗說也罷,萬勿學東方不敗──東方不敗翻開《葵花寶典》,見第一頁說「欲練神功,揮劍自宮」,急不及待就割掉子孫根,誰知第二頁原來寫:「若不自宮,也能成功。」成熟要用腦,不是恃窮。
施先生又認為,以前讀書壓力更大,教育制度更劣──真的嗎?以前中學畢業已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大學畢業更是人中龍鳳,今天又如何?好吧好吧,假設你是對的,但你怎知道當年有多少學生抑鬱呢?首先,幾十年前沒有這類調查;其次,當年資訊不流通,即使有調查,你也不知道。如果施先生童年時也有這種調查,難保不會有類似問題,甚或更嚴重。施先生犯的謬誤,就是單憑自己看到的事物來推論,而沒考慮看不到而更重要的東西。打個比喻,假如施先生在戰時參觀醫院病房,看見腿部中槍的人比胸部中槍的多,想必得出這結論:敵軍通常不會射你的胸口。實情當然是,胸部中槍的人多數不會躺在病房,而是殮房。
要幫助抑鬱症患者,最好是了解,其次是少講廢話。《大佛普拉斯》有句對白我很喜歡:人類早已登陸月球,但還是不能探索他人內心的宇宙。健康的人懂得體諒,發財的人能夠立品,大家自然活得更開心。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