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

朝核與釣島驚變北京強勢不強硬 .江迅 2013-02-23

 

朝核與釣島驚變北京強勢不強硬 .江迅

朝鮮核試和釣魚島驚變,投下戰爭陰影,為因應局勢,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習近平出任總書記後兩個月以來,已舉行三次集體學習,展示習對外政策戰略新思維:強勢不強硬,自信而務實,在「戰略思維」上加上「戰略定力」,力呈「大國外交戰略」。在朝鮮核試前,中國外交部兩次秘密傳召朝鮮駐華大使,擔憂朝鮮第三次核試,將使局勢進入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希望朝鮮領導人做出「正確選擇」。


東北亞地緣政治關係錯綜複雜,中日、中韓、日韓、日俄島嶼之爭,令各方文攻武嚇,調兵遣將,高調叫陣,不時出牌。原本就在鋼絲繩上遊走的東北亞更被朝鮮核試驗震得站不穩,讓人看著都懸。東北亞風雲驟起,美國戰略東移,波詭雲譎,戰爭陰影能否化解,全球關注。面對朝鮮核試驗和釣魚島驚變,中國無以自外。求和還是武攻,鴿派抑或鷹派,在當下中國,人們熱議發展經濟所必需的外部安全環境。
弱國無外交。中共十八大制定「和平發展,包容互鑑,合作共贏」外交思想。中國不會因外部局勢的變化而動搖自己的戰略抉擇,會以更積極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十八大已明確提出開創「海洋強國」目標,「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一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自習近平任總書記兩個月以來第三次集體學習,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時隔九年再度學習外交核心利益,與以往邀請學者授課不同,此次主講人是在涉外一線工作的三位部長,因而令此次學習帶有濃厚的務實色彩。學習會展示習氏對外政策戰略新思維:強勢不強硬,自信而務實,在「戰略思維」上首次加上「戰略定力」,亮劍示強反能止戈,大國之威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共力呈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國外交戰略」。
中國正強勢亮劍。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對日本採取了強力反制措施,且日益佔據戰略主動。二月十八日,中國三艘海監執法船繼續在釣魚島領海內巡航,環繞釣魚島航行五小時。日方驚呼:其中一艘「海監五十」最近時僅距釣島一公里,這是日本政府五個月前「國有化」釣島後,中國政府船隻第二十七次「入侵」日本領海,距釣島一公里,尚屬首次。中國海軍多艘退役軍艦已交付中國海監使用,更大批量建造新的海巡船隻,新的空中巡邏機不時加入。是兵戎相見,還是柳暗花明?有學者認為,日本釣島「申遺」,也將與「購島」一樣,淪為鬧劇,正如北京軍事專家陳光文所說,中國有條件有時間陪日本玩到底。
在美國擔心釣魚島局面最終失控的態度下,日本政府已決定,不對外公布自衛隊所謂「中方艦船使用火控雷達照射的證據」。日方稱,如公開作為日方指責根據的雷達電波周波數,會「暴露日本情報收集能力」,擔心「激怒中國」,加劇對立,「不利於爭取中國支持對朝鮮制裁」。輿論普遍認為,安倍政府已實質性對中國服軟。圍繞中日關係,東京施展軟硬兩手策略,在安倍晉三出訪美國前夕,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杉山晉輔於二月十九日訪華,就日、中、朝問題交換意見。由於日本在對朝問題上有求於中國,因此釣魚島問題上,日本會對華做出實質性讓步。北京堅持要求日本糾正釣島「國有化」錯誤,問題是日本手中有何選項可作為中方讓步的條件?
中國社科院海疆問題研究學者王曉鵬認為,釣魚島問題,無論是維權也好,對外宣傳也好,都要有持續性措施,而不是一個單純性的對日行為。已經保持一定的釣魚島維權節奏的中國,在海疆上必將進一步固化常態化執守,仍將進行海空一體化巡航。日本來談,可以談,談談總比打打好,可中國已經做好文攻武備的準備。文攻,即加強外交工作,強化宣傳力度,而不僅僅是傳統外交力量,中國甚至會發揮公共外交力量。武備,即軍隊力量是解決釣魚島問題的根本保障,只有不打折扣地去提高戰備能力,做好登島登岸海上作戰的一切準備,才能維護海疆。
時下,中國社會民間仇日情緒依然熾烈,日本社會民間厭中情緒亦然,人民互相隔膜了。新聞媒體始終是兩國國民了解彼此的主要渠道,由於媒體選擇性報道,導致兩國民眾彼此有頗大認識差距。北京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八成五的日本國民沒來過中國,八成人不曾相識中國人,了解中國主要渠道是新聞媒體。在中國,百分之九十八點六的受訪者沒去過日本,八十八點六的受訪者不曾相識日本人,了解中日關係的主要靠媒體和影視劇。當下中國各地電視台播放的電視劇被大批抗日戰爭題材佔據。二零一二年橫店影視城接待劇組一百五十個,其中四十八個涉及所謂抗戰題材。影視城演員公會全年使用群眾演員三十萬人次,其中六成飾演過「日本鬼子」。有人說,「這是一個專事製造仇恨的地方,一個個把戰爭兒戲化的編導,教給觀眾的只有愚昧」。
安倍即將出訪美國,在中國國防大學軍事教官房兵眼裏,日本就是美國的馬仔。中美日三國關係就如同一個大寫的「A」字,中美是左右兩槓,日本是中間一橫,隨著中美關係開合近疏,日本這一橫,忽長忽短。安倍借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東移,想向中國「搭車漲價」,造勢突破和平憲法。
日美希望中國聯手共同制裁朝鮮。日前,朝鮮少年誇張演繹《我們的衛星將布滿蒼穹》,成為全球人笑談。這首歌曲視頻節選於一段朝鮮國家電視台二十二分鐘的慶祝農曆新年節目,這段視頻發布到網絡當天,正好是朝鮮第三次核試驗的同一天。朝鮮的核噩夢還沒做完,勞動黨中央決定,為「慶祝建國六十五週年」和「祖國解放戰爭勝利六十週年」,將繼續發射人造衛星和遠程火箭。朝鮮核試正改變東北亞的力量對比,韓國、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也面臨重大調整,中國要在多邊框架下破解朝核問題僵局,繞不開複雜的東北亞地緣政治關係。
朝鮮核試時機考慮慎密
朝鮮第三次地下核試驗與前兩次不同,此次核爆不僅爆炸當量大,且實現原子彈的「小型化、輕量化」。二月十二日是朝鮮為期三天的春節假期最後一天,朝鮮選擇這一時間節點,考慮慎密:這一天是朝鮮已故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誕辰日,被視為「民族最大節日」,核試是「盛大獻禮」,顯示金正恩繼承金正日核遏制遺產;美國總統奧巴馬將於美國時間十二日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講話,朝鮮搶在此前核試,對美發出強烈信號,試圖讓美國放棄敵視政策,與朝鮮商討簽訂和平協定;韓國總統李明博執政期間,朝鮮三度核爆,這次核試既為卸任的李明博「送行」,也是對二十五日上任的朴槿惠新政府的「投石問路」。
亞洲週刊從北京外交界獲悉,在朝鮮實施核試前,中國外交部兩次秘密傳召朝鮮駐華大使,對朝鮮「宣布放棄無核化和解散六方會談」表示嚴重憂慮,擔憂朝鮮第三次核試,將使朝鮮半島局勢進入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希望朝鮮領導人做出「正確選擇」。北京這位外交官說,中方並未對外公開傳召朝鮮大使一事,即顯強勢,卻不強硬,一個全面破裂的中朝關係同一個真正擁核的朝鮮,一樣不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如果中朝關係破裂,正中西方一些國家和日本下懷。強烈譴責理所應當,也在所難避,但一味指責朝鮮是不客觀、不公正的。這之前,朝方於一月二十四日就核試和六方會談所做出的表態後,北京已於當天外交部記者會上做出表態,「希望各方都能保持冷靜,謹言慎行,著眼長遠,推動重啟六方會談」。
朝鮮成功核試當天,國際社會紛紛譴責朝鮮。在網絡上,中國的博客、微博、微信紛紛放言:金家王朝徹底得罪了中國民眾,不管中國政府如何委婉,老百姓已無法容忍這種癩皮狗,起碼別再餵食了。北京學者于建嶸說,朝鮮又搞核子試驗,這個世界誰最傻眼?如果一個國家長期奉行無正義的外交政策,人家就敢在你過節時在你家門口放臭彈。自取其辱啊。教授賀衛方說,姑息養奸,終成大患。膠東人的老話:大米白麵養出狼。我們的外交政策真是應該反思了。
中國「懲罰」朝鮮須是好友之間的警告,讓它知道與中國相處的底線。朝鮮的思維往往是「以超強硬對強硬」。武力和制裁威脅不但無法讓一國屈服,反而令其更加注重維護和發展自己的軍力。遼寧社科院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呂超認為,朝鮮是一個主權國家,中國對它只能勸阻,無法把意志強加於人。中國應該支持適當地對朝制裁,對朝鮮不顧世界反對而核試驗予以懲罰。但制裁也不能像一些人宣稱的那樣無限擴大,將朝鮮徹底「勒死」。朝鮮政權突然發生重大變故,對中韓日都沒有好處。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立丁認為,對於複雜多變的朝鮮半島局勢,中國政府採取妥善穩重的方針,鼓勵朝鮮積極發展經濟,促進社會穩定,還營造良好環境,為朝鮮與世界的接觸創造條件,對於朝鮮射星、核試,中國指出這一行為有違安理會決議,對朝鮮做法表示不滿,同時也指出朝鮮本應具有和平利用太空的權利,但在現階段這一權利受到限制。中國並不認為,增加國際制裁是逆轉朝鮮射星、核試的有效措施,而是認為應採取對話合作的方式,促使各方互相尊重彼此安全關切及共同的安全利益。
不少國際媒體和網絡上言論認為,朝鮮第三次核試表明中國對朝政策失敗。北京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卻認為,朝鮮核試針對的是美國,應該說是美國、韓國和日本政策的失敗,這些國家更應反思。在美國和韓國同時對朝鮮實行「陽光政策」時,朝鮮半島的局勢就有所緩和,考慮實現無核化的條件就充分;六方會談或對話機制佔主導作用的時候,局勢就會出現緩和,反之則升級。這說明,面對軍演、制裁和對抗時,朝鮮就會選擇我行我素的做法,這是朝鮮為了自保做出的選擇。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也說,中方一直堅持朝鮮半島的無核化,這有目共睹,中方為此付出極大努力。從二零零三年開始,中方就一直成為六方會談的召集方和主辦國,六方會談曾一度取得很大成績,零五年達成「九一九共同聲明」,朝鮮半島無核化,各方都作出承諾。隨美朝之間的關係複雜而缺乏信任,導致局勢出現波動,朝鮮在零九年宣布退出六方會談。儘管這樣,中方仍在為恢復六方會談而努力。現在危機重重,越是這個時候,各方越要冷靜,對話的緊迫性更高,要防止各方採取輪番的升級的措施。
當今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應該反思對朝政策,朝鮮是靠中國施捨生存,點點滴滴都來自中國。其實,中朝關係已今非昔比,只是披著一件特殊友誼的外衣。一份關於三四十年來中國對朝援助的資料回應了這一輿論。
中國停止對朝無償援助
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朝鮮是透過向前蘇聯出口農產品和進口石油等資源而發展經濟的。當時,朝鮮的生活水準比中國高很多。中國對朝援助,主要在七十年代。從一九六七年起,中國對朝援助就已從「無償援助」改為「以優惠價格提供」了。到一九九一年,中國已基本停止「無償援助」和「優惠價格提供」,此後,朝鮮需要的糧食、石油、鋼材絕大部分透過中朝貿易獲得。
來自北京外交部的資料表明,從九五年到九九年十月,中國僅向朝鮮提供了三千萬元人民幣(約四百八十萬美元)的無償援助,又無償支援了五十二萬噸糧食,其中,九六年中國無償支援朝鮮十二萬噸糧食,九七年無償支援朝鮮二十點七萬噸糧食,九八年無償支援朝鮮十萬噸糧食和二萬噸化肥,九九年無償支援朝鮮十五萬噸糧食和四十萬噸焦炭。有人算計,從九五年到九九年的三千萬元人民幣的無償援助,按四年時間和二千三百萬朝鮮人計算,相當於每個朝鮮人每年得到零點三四元人民幣。再看糧食的「無償援助」,相當於每個朝鮮人從中國獲得無償援助是:九六年十點四斤糧食,九七年十八斤糧食,九八年八點七斤糧食,九九年十三斤糧食。那四年,正是朝鮮面臨旱災和國際環境惡化的最困難時期,朝鮮從中國得到的「無償援助」居然是每人每年零點三四元人民幣和十二斤糧食。這哪是「無償援助」,而是「打發叫化子」。不過,面對平壤核試,如果北京在中朝關係上作出過激反應而與朝鮮交惡,同樣違背了中南海的外交新思維。
二砲將領魏鳳和進決策層
第一貿易大國呼喚第一海洋強國,舉國體制令中國航母火線成軍。前不久,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晉升上將軍銜的第二砲兵司令員魏鳳和頒發命令狀。十八大期間,中國軍隊從中央軍委到各大軍區部署頻繁的人事調整,在中央軍委委員的組成中,二砲將領和海空軍的高級軍官獲大幅提升,進入軍隊決策層,顯示為了中國國防建設主打海空二砲。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研究員認為,在以往的中國外交中,共贏處於經濟層面的理念,現在已提升到指導中國外交的戰略思維和引領旗幟。中國外交展現大國胸懷,提倡合作共贏和包容互鑑,要超越「你贏我輸」的「零和觀」,樹立「同舟共濟」的相互依存觀,從全局和共贏的高度,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挑戰。中國應對周邊關係因海洋權益引起的新挑戰,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底線的基礎上,推進互惠合作,讓「共贏」思想得到戰略性提高。
強國需要綜合方略,發展硬實力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也要靠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強勢不強硬,自信而務實,是中國外交戰略新思維。東北亞,和平才能發展,合作才能共贏,仇恨沒有未來。■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