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報業風雲:致我們終將逝去的報紙

報業風雲:致我們終將逝去的報紙

甫進韋基舜的辦公室,已見桌上當天數份報章。這個年代是否餘下這群長輩才會手執報章,細味文字?香港報業,由單張增至ABCDE叠,由一毫加至七元;由一張紙加油墨,走往新媒體用一部iPad睇晒;由不偏不倚的新聞原則,變為有立場「我主場」的新聞觀點。社會不斷在變,報業的前路,是喜是悲?一眾新舊媒體工作者,以至報檔檔販、讀者,他們有話說。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伍慶泉

韋基舜:做報紙係無冕皇帝
點解要做報紙?「有社會地位囉!」《天天日報》前社長韋基舜直截了當地回答。辦報紙,等於掌控一個言論發聲平台,各方人馬自不然前來巴結。韋笑言:「邊個嚟巴結你吖,我鍾意識朋友啫!」六十年代報章的舌頭是否被綑綁則成另一疑問。「抗戰至和平後,新聞紙發行前需送給華民政務司檢查,任何抗日言論敏感字眼即被刪掉,有些社論甚至全段刪除,俗稱開天窗的位置補上『被檢』兩隻字,不過47年開始已經冇呢種情況。六十年代言論好自由喇!所以話做新聞紙的人都是無冕皇帝就係咁解!」


香港報業經過抗戰時期的言論壓制,1951年,香港政府制訂並通過實施《充實出版物管制條例》,香港報刊須重新註冊,這可以說是香港報業進入當代史的時期。五十年代起,香港報章如雨後春笋,1957年的「反右」、58年「大躍進、總路線、人民公社」、60至62年三年「自然災害」大饑荒,經歷過社會巨變,香港出現很多政治性報刊。「此時報章的立場已好鮮明。留意報頭就會知道,寫上中華民國幾年幾月的自然親中啦,寫公元日期當然是右派了。」韋基舜一言道出當年報章立場的妙處。那親港府的報章是否有優待?「當時報業公會有四大會員《南華早報》、《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同《工商日報》,呢幾份報紙經常刊登政府公告。一般報紙賣一毫,《華僑》、《工商》就賣兩毫。」



■韋基舜為《天天日報》前社長,見證幾個時代報章如何經歷社會巨變。


■韋基舜只保留了一張他負責相片攝影的《天天日報》副刊剪報,文中正推介棋藝。


■《真欄日報》創於1946年,是娛樂報章的鼻祖。


■《銀燈日報》和《明燈日報》是六十年代兩份先後推出的平版柯式十六開彩色印刷娛樂報章,刊出明星和老倌彩照,迎合大眾口味。


廣告客似雲來

《天天日報》創於1960年,作為全港第一份柯式彩圖印刷報紙,哄動新聞界,應賺個盤滿缽滿?「咁又唔可以話賺大錢!」韋基舜笑言,「人哋辦報投資一萬就得,我哋就要四萬八千蚊,成本高好多。」彩色印刷較單色印刷報紙精美得多,自然吸納到一批廣告大客吧!「唔係喎,彩色印刷先難搵廣告。當時廣告客做一個黑白印刷電版就可以喺各大報章落廣告,但一個彩色廣告,光是分色膠片都要四張菲林,成本好高。」話雖如此,韋翁擁有經濟碩士學位,應有不少妙計可言。說到這兒,他忽爾興起:「好多學院派報章都係文人辦報,獨沽一味要多字。要廣告客戶落廣告,梗係要講吓產品啦。𠵱家報紙副刊內容應有盡有,都係由我開始先。《天天》當時星期一至日都有副刊,講吓生活情趣。攝影係我專才,當然要介紹吓攝影。仲有,我哋獨創唱片版講流行音樂,將英文歌歌詞登出嚟,唔使讀者自己邊聽邊抄咁辛苦;旅遊版都係由我哋開始。當時同航空公司合作搞旅行團,記者隨團,回來介紹當地風光,然後廣告客似雲來。」那麼銷量如何?廣告費多少?「60年代其他大報銷量8至12萬左右,《天天》都有8萬多份。」

屈穎妍:做傳媒會發達
「邊個話做記者唔可以發達?」屈穎妍以一個反問打開話匣子。新入行的記者,對這個反問,帶點懷疑,當然還有欷歔和無奈。「當年(九十年代)想挖一位《明報》高級記者過來,本來市價係一萬三千元,我話一口價三萬蚊。老闆冇意見,總之銀彈政策,人才最重要。」八十年代,香港報刊都集中報道中英談判,報道嚴肅缺乏趣味性,來到九十年代,《壹週刊》帶來一番新氣象。「黎生(黎智英)鍾意請啲唔係新聞系出身嘅人。記得有次我出咗篇稿,黎生叫我入房,問我以前做盛行,我話做編劇。佢即刻大聲叫人請多啲編劇返嚟!」大學修讀中文系的屈穎妍,十年間由記者躍升為副總編輯。實際一點,薪水多少?「試過最厲害一年加四次人工,升咗兩次職,分咗五次花紅。當時一個採主,人工可以達十萬八萬。」



■屈穎妍經歷過九十年代記者最風光的日子。

銀彈政策 強人輩出

「黎生改變了整個傳媒生態,唔係淨係賣理想,都會講生活。」現在記者出外公幹都感覺有壓力,雖沒明言預算有多少,但起碼要替公司開源節流,公幹四天,沒兩三篇稿怎行。「以前我哋公司都唔會限預算資金,總之你話值得做就去做。記得當年八九學運領袖王丹喺美國放囚,全世界報館飛去紐約採訪。但我哋多留幾日,待其他傳媒走了,我才跟他做獨家訪問。」公司花了錢,有料到就行了。「當然公司心裏會有條底線。以前我專做社團古仔,成日同新X安食飯,一千幾百冇問題。但試過有記者到法國公幹,一星期使三十萬,冇古仔交,結果即炒。」屈憶述。銀彈政策下,人人奮力拼搏。「最引以為榮的一次就是在長春的報道。本來公司指定完成一隻古仔,結果我七天做了七個故事。」當時讀者拿着一本《壹仔》,朋友間就可以瘋傳一個月,及至95年蘋果創刊,沿用雜誌式長篇深入報道。反觀現在,資訊氾濫,讀者吸收文字能力越來越低,記者文章也越寫越短,有多少年輕記者能靠一支筆闖出名堂?又有多少記者,能像屈穎妍大聲說一句:「做記者真係好有優越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