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五個鬼佬做導遊 睇通睇透香港地
【旅遊籽:文化地標】
雨傘運動將踏入一周年,香港人依然普選無望,命途多舛。有人開始嫌棄這城,渴望逃離;住在香港的異鄉人,依然默默守護。五個鬼佬,各有原因,分別從美國、英國、巴基斯坦、德國和意大利而來,成為香港人,把新的根種落這片土地上。我們營營役役,活得麻木;他們善於發現,香港每處風景,也彌足珍貴。今天換個主客身份,跟他們遊走舊區,重新發掘香港的美。
導遊土瓜灣 愛上街坊鄰里情
跟來自美國的Bill相約在馬頭圍道北帝廟前等,甫坐下來不及自我介紹,他已滔滔不絕講了一堆喜愛土瓜灣的原因。Bill跟他個人網站上的相片一樣,夏威夷風情打扮,戴上草帽和太陽鏡,手持相機。街坊行過眼望望,以為我在跟旅客搭訕,殊不知他已在土瓜灣生活了十二年,是位見證舊區轉變的居民。
今年即將踏入60歲的Bill以前是律師,工作關係經常周遊列國,住過中歐、新加坡、上海等地;2009年退休,結束旅居生活,在香港認識泰籍的第二任太太,與在香港收養的兒子定居於土瓜灣,三人擁有不同國籍,猶如小聯合國。
我們從北帝廟講起,本以為外國人帶團不外乎交代景點歷史,Bill一來便叫我望望廟背後那幢高聳入雲的建築,「看到甚麼?」就是幢廢青窮幾世也買不到的豪宅吧!「我喜歡這種新舊的對比,前有傳統古廟,後有天價摩天大廈,土瓜灣越來越多這種對比畫面,格格不入但很有趣,這就是香港。」新舊的變更與對立,Bill認為反映香港的多元和包容力,在遊客眼中肯定不是美景,卻是活生生的都市面貌。Bill的母親是日本人,他在當地出生和上中小學,自小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對廟宇有種情意結,「我喜愛中國民間宗教,大多反映昔日農民和漁民的生活,神祗各有理論與信眾,就像香港本身,地方小但包羅萬象,不互相排斥。」
美國 William Sievers(Bill)(導遊、攝影師 居港12年)
A.比起港島區的海,Bill更愛海心公園海旁的清新和寧靜。
B.由外國人帶我到了解社區故事的「土瓜灣故事館」,感覺特別。
C.Bill認為凍檸茶和菠蘿油這組合最香港、最地道。
D.土瓜灣圓角舊樓是Bill常去的攝影地點,他認為這類建築已買少見少,應好好以影像保存。
呯呯呯 舊區的喪鐘
沿馬頭圍道轉入啟明街,途經Bill平日幫襯的麵檔、老式上海理髮店,他一如以往上前跟街坊吹水;車仔麵檔老闆知他不愛濃味,會特意為他煮百吃不厭的清湯餐蛋麵;碰到新開張餐廳,看見裝潢有趣,他走進去跟老細一聊便是半小時;到茶餐廳吃菠蘿油、喝凍檸茶,獨愛香港茶記的風味……珍貴的鄰里關係,竟在一個外國人身上看到。走過賣菜檔口和豆製品店,打算考一考Bill是否真的地道,想不到他講得出各種本地蔬菜的名稱,連腐乳、手製豉油也難不了他,「唯一不足是我不懂中文,但我將會學廣東話,方便跟街坊溝通。」深知在香港生活,光說英文一樣自如,但為了融入地區而學這裏的語文,證明他珍惜「香港人」的身份。
與Bill談話,他常強調「社區」和「鄰里」;行經附近有建築地盤的街道,他總是細述該處展開工程的原因,並慨嘆:「九龍城和土瓜灣這幾年變化很大,越來越多舊樓被拆卸。每當一座新樓宇落成,老店便因受不住猛升的租金而被迫搬走。不出十年,我想這舊區也隨之消失了。」這種描述我們熟悉得麻木,但由外國人口中說出,卻是一種自省。「香港跟很多城市一樣,有高樓大廈和大型商場,但它特別在同時擁有連結鄰里的舊社區,這一點外國人較易察看,忙碌的香港人卻忽略了,中產更毫不在乎。」土瓜灣充斥打樁聲,「呯、呯、呯」,Bill每次聽到也覺煩躁,「這就是舊區正在消失的聲音!」Bill這樣肉緊,令土生土長的我為自己的灰心與麻木感到羞愧。
Bill鍾情攝影,退休後偶爾為雜誌社做freelance。閒來愛由土瓜灣走到九龍城,看場大戲,吃碗糖水,邊走邊拍,就是周末的日常活動。去看Bill最愛的攝影場地、位於榮光街和啟明街交界的圓角舊樓,他難掩興奮心情,再次舉機拍攝。「我想用相片記錄這裏的風情。很多外國遊客在網上搜尋資料時只看到香港著名景點,錯過了獨特的舊區。若要真正了解地方文化,怎能忽略細節?」
Bill喜愛民間廟宇的文化,因為反映到昔日農民和漁民的生活風貌。
Bill認為土瓜灣是個充滿歷史的舊區,值得遊客和香港人花時間好好發掘。
車仔麵檔老闆已熟悉Bill的喜好,會專誠煮他至愛的餐蛋麵。
坦言最憎尖沙嘴
他把平日拍來的舊區景物上載至flickr,兩年已累積兩億多次的點擊率。不少人看了相片後,都希望來香港旅行,並與他見見面。他今年索性轉當導遊,「我曾任免費導遊,帶他們看香港另一面。他們都覺得香港的舊街、市場、後巷很amazing,不覺得污糟。」認定舊社區難登大雅之堂的從來是政府,Bill慨嘆香港只為內地遊客服務,使本來多采多姿的旅遊業走向單一,「我最討厭尖沙嘴,但會到那裏拍下遊客一車二車,買奶粉朱古力的情況,因為太有趣了。」外國遊客普遍喜歡中上環,Bill卻認為該區過度發展,變得無甚特色,「中區充滿西式時裝店、cafe、畫廊,不是說不好,但一旦太商業化太遷就遊客,就失去味道。」
吹住海風,我們在海心公園眺望逐漸改變的海岸線,Bill若有所思,「香港人這幾年開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定位,年輕人更甚。身份認同需要憑證,老東西消失,等同直接把自己的根源斬斷,試問又怎樣能對城市懷有歸屬感?」一夜之間,老樹倒下,唐樓崩塌,謀殺本土獨特生態與風景的兇手,還在逍遙法外。Bill一句說入心坎,眼前的異鄉人為甚麼比我們看得通透?
建築反映一個城市生態,是社區和人的重要連結。(Bill攝影作品)
Bill每次外出也帶着相機,偶爾就會拍到出人意表作品,諸如在一個早上,在馬路碰到手持大刀的紋身漢,「途人看見他都若無其事,我迅速走到他前面拍下他十張照片,然後叫別人報警。」(Bill攝影作品)
老區處處是人情,Bill獨愛這種小城特質。 (Bill攝影作品)
喪蒲深水埗 英國紳士愛格價
跟語言學教授John逛深水埗,是有趣體驗──斯文英國紳士,攜着公事包,先穿梭黃金電腦商場買太太要用的相機記憶卡,再過馬路到鴨寮街買電芯;看看錶,還有時間,走兩條街過元州街買珠仔吧!甚麼?堂堂大男人玩女仔玩意嗎?原來買來自製board game的棋子……眼見John一臉悠然自得,開口用流利廣東話問價,買嘢識得貨比三家,哪家店種類最多最便宜、哪個老闆最識哄人,他一清二楚。訪問前邀請John介紹幾個能代表香港的地方,他帶我到深水埗,邊格價邊說道:「平靚正、種類多選擇廣,這就是香港。」
John曾居於北非,因為喜歡中國文化,決定選一個中國地方生活,看中了這個殖民城市,英國人到英殖民地不難,便來到香港教書,一住便是25年,更打算退休後終生留在這裏。「我不愛到南丫島等多外國人地方,來了香港卻住在多自己人的區域沒有意思,學廣東話、居於華人社區才算真正融入。」結果,John以一年半時間練成字正腔圓的廣東話,變成香港的「自己人」。
英國 John Guest(大學教授 居港25年)
幫襯了鴨寮街「電芯人」多年的John,不知老闆姓甚名誰,卻關係友好。
黃金電腦商場是John最愛蒲點,每月也來尋寶。
愛草根 客套反而不自在
深水埗,雜味紛陳,John愛煞這種草根味,黃金電腦商場、鴨寮街等地方,一逛便是20年,有時每個月也會來兩、三次,分分鐘長情過IT人。最愛這裏貨品齊全又集中,「香港購物很方便,同種類放在一區,容易買便宜貨,買衫可去深水埗,買魚可去通菜街。在英國,商店則很分散,選擇不多。」黃金電腦商場買電腦用品,鴨寮街買電子工具,逛久了便知道那間店便宜多款,「我不講價,但會格價。」跟隨John到鴨寮街買旅行用插頭,叫他幫我找個最便宜的,他來回走了幾趟,很快便物色到適合的;對我來說每小店貨品都一樣,行兩行便頭都暈,John每走進一家店,卻如數家珍般給我介紹貨品,「這是usb插頭的鐳射燈,適合你出trip用;攝影師你來看看,這家店你應該會喜歡。」在某舖頭看見有零件買,即席選了插頭、拖板和電線,說要給我自製一個,「埋單只需$59,外面起碼$80。」帶點師奶仔的精打細算與聰穎,眼前這位英國佬,也太地道了點。
雖然享受貨比幾家,但總有心水。John在鴨寮街排檔中,找到價錢實惠、檔主態度又好的電池檔。電池檔幫襯了多年,John跟老闆都不知道對方姓名,逕自取了個稱呼,老闆叫他「教授」;John稱他「電芯人」,聽到這裏,不禁笑了。「我鍾意香港人夠直接,有問必答,爽快易溝通,一買一賣只要保持良好態度就夠了;像日本、英國商店那種殷勤客套,我反而不自在。」很有趣的觀察,一般人都說港人太冷冰冰,不夠笑容,John視之為另類親和,「表面很cool,其實很願意幫人。有次在街上跌倒,身邊有7、8個人衝過來幫忙。」港人的率性與老實,在John眼中,無與倫比,「這裏的人是讓我留下定居的最大原因。」
A.黃金電腦商場裏的路頗複雜,John行了20年已行慣行熟,周圍格價。
B.鴨寮街應有盡有,能買電線自製拖板,埋單不過$59。
香港邊度最地道?
德國 Robin Sackmann
德語教師 居港10年
來港原因:「大學時讀漢學,曾到中國留學及教德文;後來機緣巧合下到香港教語言,回德後偶爾知道香港歌德學院請人,便再次來港並在此生活。」
老外推介:中環蓮香樓
「保留了嶺南飲食特色,又有港式風格。白枱布、銀茶壺、推車叫賣點心的阿姨;一枱人搭枱飲茶,吐在枱上的骨頭等,也是有趣飲茶的文化。」
意大利 甘浩望
神父 居港41年
來港原因:「受米蘭宗座外方傳教會差遣而來香港傳道,為弱勢社群服務。」
老外推介:街市
「反映香港多樣文化,貨品一應俱全,同時是個跟街坊打牙骹的公共空間。以前我每天收工也在油麻地街邊、新豐街、登打士街等街邊買魚,附近魚市場漁民與顧客關係好,正正體現獨有人情味。」
巴基斯坦 Yasir Naveed
工程師 居港9年
來港原因:「父親是人權活躍分子,他受亞洲人權組織邀請來港工作,我和家人便隨他定居在這裏。」
老外推介:旺角西洋菜街
「你能找到不同類型的街頭表演,每次經過也鬧哄哄,就像香港本身,多元、活潑、開放,不同才能及生活方式的人亦能和平共處。」
記者:王秋婷
攝影:鄧鴻欣、林栢鈞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上一則: 【寵物籽】中國狗肉節 吃狗又吃貓
下一則: 【旅遊籽】梁家傑女兒 莎劇巡演到香港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