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藝人致敬出事? - 曾志豪
為何演藝界向消防的「自拍致敬」行動,不再得到輿論一如以往的支持?
時機很重要。
星期二晚上,傳來第一位消防殉職消息,網上洗版致哀。星期四晚上,傳來第二位消防遇難消息,網上民情炸了鍋,情緒也由過去兩天單純的「致哀」,轉化為「批判」、「質疑」,那其實是民情悲傷的另一種表現。
星期日,火勢受控,大家着眼於責任問題、防火安全等等「向前看」的部份。
然後在這個時候,演藝界突然衝出來,高呼「向消防員致敬」,那簡直是退回基本點,回到意外發生的第一階段。
可惜時間不等人,這個城市已經哭過、爭吵過、冷靜過,當中複雜的感情,已不是「致敬」兩個字所能承載。
時代也變了。
以往「科技原始」年代,普通市民人微言輕,的確需要演藝名人,振臂高呼,以名人效應推動社會參與。
但科技進步,消防遇難,市民自發關心、討論、援助,透過網上平台,一呼百應。
並非我們不再需要「名人效應」,而是我們期待名人能做得更多,而不能只停留單純的「呼籲」。
可惜,演藝界有點落後形勢,當那些無名小商鋪義賣飯盒義送冰粒,作出實際而及時的援助時,演藝界卻在事後才推出「亮燈」這種形式化的打氣活動,兩相對比,「愛得太遲」。
選擇性「致敬」出事。
李波林榮基,你沉默,何韻詩是演藝人的事,你還是沉默,當你終於發聲時,市民便會認定,並非因為事情本身有意義你才支持,而是因為「安全無後果」才發聲。
名人本來有帶領潮流、設定議題的功能,譬如脫歐公投,碧咸便大力主張留歐,絕不隱瞞政治取向。
但香港主流藝人,只能追隨安全風向,許多重要議題完全隱形;現在忽然現身,的確讓人無所適從。
上一則: 脫歐激情過後 - 左丁山
下一則: 魚類專家指正 - 李碧華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